心血管系统解剖学论文

2022-04-21

包头医学院自2007年设立医学美容专业(专科,简称美容专),至今已招收了4届学生。经过4年对美容专学生讲授解剖学,已经拥有了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学体会,而且,据查只有王向义教授进行过美容专业学生的解剖学教学研究并发表论文[1],因此特撰此文与同行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血管系统解剖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血管系统解剖学论文 篇1: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 在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的应用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融入到医学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中。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循环系统是其中重要的章节。本研究把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到入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教学中,并通过章节测试、调查问卷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评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可提高医学生循环系统解剖学的成绩、课程满意度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  混合式教学  人体解剖学

引言

互联网+是指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各个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1]。混合式教学是指在“互联网+”的理念下,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教学[2]。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把学生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3]。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渐融入到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4]。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学范畴,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循环系统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章节。本研究探讨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到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我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为观察对象,将人体解剖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章节测试、调查问卷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评价进行检测,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循环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期为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的混合式教学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教学效果评价

1.1 教学对象

本课题以我校2020级临床医学本科1班和2班的学生为观察对象,由于两班在入学时是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产生,所以年龄、性别、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思政基础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2020级1班92人,2班89人,共计181人。分为两组:1班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融入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2 评价方法

1.2.1 章节测试

为了评价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我们通过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循环系统章节测试。测试包括单选题15道,多选题5道,判断题10道,问答题2道,总分100分。测试成绩分为四个分数段进行统计:91-100分、76-90分、60-75分和60分以下。

1.2.2 课程满意度调查

循环系统学习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循环系统解剖学教学和学习的满意度。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0个问题,例如目前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是否有助于建立专业理念;对目前教学模式是否满意等等。每个问题有四个选项,不同选项对应不同的分值,最后计算总分。分数分为四个等级:非常满意(91-100分)、满意(76-90分)、一般(60-75分)和不满意(60分以下)级,课程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班级总人数×100%。

1.2.3 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10个小问题,例如课前预习了吗?预习中遇到问题时上网查阅了吗?课上参与回答问题了吗?参与小组讨论了吗?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了吗?画心脏和循环的思维导图了吗?课后复习了吗等等。每个问题有三个选项,不同选项对应不同的分值,最后计算总分。分数分为三个等级:好(90-100分)、一般(70-89分)和不好(70分以下)。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组间数据差异均采用Graphpad Prism 6的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 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章节测试成绩分析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成绩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 =0.010)。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3.47±7.03,实验组平均成绩为78.96±7.8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说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调动学生循环系统解剖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课的学习成绩。

2.2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对本章节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评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对照组学生课程满意度人数比例(75.00%)低于实验组(92.13%),这个结果说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

2.3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评价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评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且对照组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评价好的人数比例(22.83%)明显低于实验组(52.81%),这个结果说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讨论

3.1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满意度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医学教育信息化,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5]。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迅速被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本研究以我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为观察对象,将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到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教学中。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让学生学习循环系统之前,通过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进行预习,通过网络和专业书籍搜集循环系统相关资料如心功能不全、瓣膜疾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器官捐献及心脏移植等,这样既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预习效果。线下是混合式教学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线下教学是基于前期线上学习成果而开展的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6],课前,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提出的问题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备课;课中依次进行导入、主要教学内容和归纳总结三个环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之处在于,混合式教学线下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针对性强,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培养目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例如血液循环路径及特点—本章学习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循环系统的总纲,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多媒体结合动画视频的方法阐述本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建立整体观念。左右房室口二尖瓣和三尖瓣组成和作用原理一直是心脏结构的难点,通过预习不容易理解,课堂上會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分步讲解两个房室瓣的立体结构和房室口闭合、开放时的瓣膜状态,并结合临床上的瓣膜疾病,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还有牵涉到微观结构的心传导系组成和作用等等也需耐心讲解。同时,线下讲解除了使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和动画视频,还加入了课堂派等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及时参与讨论和提问等活动环节,体现了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和对课堂的满意度。

混合式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7]。本研究针对前者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针对后者进行了循环系统章节测试。章节测试结果显示: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到解剖学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成绩,而且对照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实验组平均成绩。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照组学生课程满意度人数比例(75.00%)低于实验组(92.13%)。问卷中关于目前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结果表明,72.91%实验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40.33%实验组。这些数据说明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和课程满意度。

3.2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与学[8]。为了进一步评价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又调查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实验组学生课前预习的人数比例68.33%大于对照组的42.56%,说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实验组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78.16%多于对照组的64.85%,实验组学生课上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比例91.07%多于对照组的78.89%,说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混合式教学的线下课堂,在教师组织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内在动力,进入深度学习。例如学习体循环动脉管道时,教师引入临床冠心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的介入治疗手术;探讨体循环静脉时引入静脉穿刺,学习淋巴系统时引入临床癌细胞扩散等,引导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深度学习。下课后,教师通过课堂派布置作业。实验组学生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的人数比例85.79%多于对照组72.15%,提示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循环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分布于人体各部,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后者是前者的辅助管道。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循环的路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循环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了整体与局部观念,课后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巩固这一观念。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人数比例89.85%多于对照组的70.94%,提示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整体与局部观。另外,实验组学生课后复习人数比例70.14%多于对照组47.96%,说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自觉性的提高,进行课后复习。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结果也让我们看到了问题:实验组学生预习人数比例68.33%与复习人数比例70.14%基本一致,实验组学生预习人数比例42.56%与复习人数比例47.96%相差不大,这些数据提示每组都有部分学生的内在动力有待激发,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自律性是一个影响在线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9]。同时提醒教师既要关注线上资源的建设,力争将更多精品资源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网络学习和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也要注重线下课堂的教学设计环节,使得教学更加紧凑,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并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把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到入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教学中,并通过章节测试、调查问卷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评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可提高医学生专业基础课成绩、课程满意度和学习能力,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这些为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课程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吴丽霞. 浅析"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 04:142-143.

[2] 余芳,Rose Quan. 运用混合教学法开发和实施大学生创业课程及其启示——以英国Northumbria大学的创业课程为例[J]. 临沂大学学报. 2018,40(04):7-13.

[3] 郑海荣.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9,27(03):138-140+143.

[4] 李雯雯,李小玲,赵荫环.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内医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 33(05):518-522.

[5] 汤勃,孔建益,曾良才,等.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 34(03): 90-99+117-118.

[6] 陈丽,李波,郭玉娟,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38(05):5-12+27.

[7]周玉容. 大学教学评价标准的双重困境与破解之道[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40(10):75-81.

[8] 段珊珊.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J]. 高教学刊. 2017,09:124-125.

[9] 劉淑娴 .自律性: 一个影响在线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J]. 科技风. 2020, 24:63-65.

作者:郝莉 张紫娟 张振强

心血管系统解剖学论文 篇2:

医学院美容专业人体美学解剖学教学方法探讨

包头医学院自2007年设立医学美容专业(专科,简称美容专),至今已招收了4届学生。经过4年对美容专学生讲授解剖学,已经拥有了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学体会,而且,据查只有王向义教授进行过美容专业学生的解剖学教学研究并发表论文[1],因此特撰此文与同行探讨。

1调整教学计划,选择适当教材

根据我院过去的美容专教学任务,学生需要系统学习解剖学、美容局部解剖学,课程安排较密,学习任务较重,因此自2009级始,只学习美学解剖学,使用科学出版社教材《人体美学解剖学》。该书内容包括三部分:总论、系统解剖学、人体美学解剖[2]。在授课计划上,系统解剖学部分占整个课程2/3,总论及人体美学解剖学占1/3。这样安排的优点是: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具有一定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又掌握了美学解剖的重点内容。

2优化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在现有的系统解剖学教学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于美容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对部分内容进行改革: 适当减少神经系统的课时,增加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比重;运动系统中重点讲述头肌、颈肌和胸肌, 心血管系统重点讲述皮肤和头面部的血液供应, 感觉器重点讲述皮肤的结构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不仅注重课堂讲授,也重视课前课后两个阶段。每次课预告下次课的重难点及预习目标,要求学生写出提纲式预习报告。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标本、模型等多种手段教学,部分内容采用学生先观察标本并试讲,教师更正、补充的方式,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加重视所学内容,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课后要填写填图册;下节课开始时要进行以复习为目的的课堂提问;不定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某些解剖学知识的美容应用,自学课堂上删减的解剖学知识。课前预习并写报告、课中听理论看标本、课后复习并补充信息,这样的方式既加大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又增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对重点内容反复加深印象,效果较好。

借鉴了敖少勇的三段式实验教学法[3],第一阶段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包括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重要结构、功能、基本的美学理论等,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第二阶段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人体美学解剖学内容相互穿插结合,以讨论或提问的方式展开,比如在学习面部美容解剖时,结合众人瞩目的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讨论颧骨、下颌骨磨骨术自浅向深经过哪些层次?改变的是骨的什么部位?影响到的面肌有哪些?会有什么副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复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使概念性的抽象知识“看得见”、“感觉得到”,更强化了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第三阶段以临床实践为中心,设计了几个综合性实验,如面部的浅层解剖、根据面肌纤维走形及面部淋巴回流方向进行面部按摩等。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强化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责任

在几年的美容解剖学教学中发现,美容专学生对专业前景没有清晰认识,对个人职业走向没有明确目标,多数同学认为解剖学不重要,再加上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遂有一定厌学情绪。面对这样的心态,在教学中就应该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兴趣可促进主动性的学习, 对培养独立思考、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对周围同学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推动班级学风的良性增长[5]。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不时插入与美容行业相关的知识或者实际应用,比如讲到空回肠时讲讲减肥方法之一小肠切除术;讲到脉管系统时讲讲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不畅对美容的影响;让学生参与某些实践内容,比如讲到“三停五眼”、“面部美容线”时,让学生利用直角规测量自己的面部相应数值,判断是否符合美容标准;讲到眉、眼、鼻、体型分型时,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类型;讲到BMI指数时,让学生计算自己的BMI指数并分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还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激励他们建立自信、打好专业基础,并不时补充最新美容行业信息,培养他们的专业责任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向义,钟 纯,彭芳丽.《美容局部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08,31(5):732-733.

[2]王向义.人体美学解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Ⅴ-Ⅹ.

[3]敖绍勇.人体解剖学“三段式”实验教学法的探索[J].解剖学杂志,2009,32(2):147-169.

[4]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 在解剖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65-66.

[5]李文海,王连璞,李荣梅,等.兴趣与学习质量的相关研究[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11(3):262-263.

[收稿日期]2010-11-29 [修回日期]2011-01-17

编辑/贺艳梅

作者:索利娅,霍东升

心血管系统解剖学论文 篇3:

论中西医解剖的脏腑结构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医学中的脏腑概念与西医中解剖所见的脏腑器官不完全相同,脏腑不仅是指解剖器官,它是包括解剖器官在内的整体功能单位。通过对比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中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脑和脊髓、子宫等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功能介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讨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的脏腑结构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脏腑 解剖 结构 功能

脏腑学说属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实体器官是西医解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大部分非医学专业的人认为中医和西医描述的脏腑器官是相同的,即说心就是指心这个器官本身,其实不然。本文通过查阅《难经》《素问》《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阅读文献及书籍,总结了中医与西医的脏腑(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功能表,用于对比两者在描述人体组成部分的特点并解答上述问题。

从表中得知,中医与西医解剖在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脑和脊髓、子宫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的描述基本一致,但在功能描述上确大不相同。西医解剖在器官功能的描述上简单明了,如心的功能描述:心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而中医解剖对心的功能描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可见西医解剖是单纯描述器官本身功能,中医解剖是描述整个系统功能,体现整体功能单位。

综上所述,中医是有独到之处的,但是功能单位的名稱应该和西医解剖有所区分,以免混淆,中医的脏腑应重新命名,用“气”换“月”。例如,等,另外,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把西医的长处引入,例如使用医疗设备实验数据或诊疗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使祖国的医学理论更完善,治疗手段更先进。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傅延龄,丁晓刚,李德威.论脏腑概念及其命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3):1-4.

[3]赵芸,张义明.脏腑定位辩证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4,(06):58-59+65.

作者:李亚秋 彭东 黄孙卉 许冬明

上一篇:二氧化碳工程机械论文下一篇: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