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同法规冲击论文

2022-04-20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在经贸活动方面与其他国家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也难免产生一些摩擦。如果要保证“一带一路”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本文分别从“一带一路”、国际商法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际合同法规冲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际合同法规冲击论文 篇1:

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与对策

国际保理对出口商具有独特优势,而且能给银行带来可观收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应用日益广泛。我国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有风险大、出口企业积极性不高、法规建设滞后、从业人员匮乏等诸多难点。我国银行应从加强推广力度、加强风险管理、丰富业务种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

一、我国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现状

1.我国银行的保理业务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都是买方市场,对进口商不利的信用证结算的比例逐年下降。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信用证的使用率已降至16%,在发达国家甚至降至10%以下。在欧美国家间的贸易结算中,国际保理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而成为首要的结算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起步较晚,无论在总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银行在1992年率先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至今我国共有15家银行成为会员。但直到今天,我国历年的保理业务量只占出口结算额的万分之几的比例且极不稳定,这说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还远没有被了解和普遍接受。国际保理这项业务在我国尚处于介绍推广期,这种状况是与国际发展潮流相悖的。

2.我国银行的保理业务发展迅速。虽然我国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几年己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企业采用了这种方式,国际保理业务的增长势头越发明显。目前我国己与FCI在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多家会员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协议。以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最早和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自2000年至2007年中行国际保理业务量从0.24亿美元增至85.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1.4%。同时保理产品线的收益率也始终保持着高增长态势,2007年中行保理业务收入较2006年同比增长近150%,收益率在各项贸易融资产品中遥遥领先。

3.金融危机为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契机。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使我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的契机。由于金融危机造成进口国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进口企业对外支付能力下降,违约率提高。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统计,我国出口商平均坏账率约为1%,而2008年坏账率高达5%。最严重的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增长了至少3倍。素有“外贸风向标”之称的义乌企业的海外坏账率增长约268%。另外,受金融危机打击,进口国银行收紧信贷,这对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资金周转的中小贸易商冲击非常大。一旦无法从银行贷款,就有可能拖延支付货款的时间甚至赖账。而我国出口往往采用赊销,一般三个月结一次款,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就给坏账埋下了隐患,增加了我国企业出口收汇的安全。我国出口企业为规避风险,对国际保理的需求加大,这为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

1.银行风险较大。国际保理业务通常是建立在赊销和承兑交单方式基础上的,银行在买断出口商应收账款的同时也买进了收款风险,失去了追索权。我国目前尚无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提供保险,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成本增加,实际收益降低。另外,由于国内银行在国外的分行、代理行或联行较少而且分布不匀,也使国内银行办理国际保理业务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国外客户的情况,面临很大风险。被称为入世后中外银行竞争的标志性事件——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直接原因就是交通银行不能提供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这次事件使交通银行痛失了一个多年的优质客户,在银行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而交行不能提供这个业务的直接原因是担心风险。当时南京分行因担心风险请示总行,总行最终还是考虑到风险拒绝了此业务。可见,惧怕风险是横在我国银行面前的一条巨大的鸿沟。

2.我国银行对国际保理业务不够重视。国内银行,除了中国银行外,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时至今日,这些银行的国际业务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FCI统计,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海外分行的保理业务总额不足2000万美元,占全球总额不足1%。国内银行大多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结算方式,缺乏对国际保理业务应有的重视和宣传。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在总行结算部设有一个专门负责保理业务的保理处,其他银行保理业务只是由国际部某个处监管,总行以下均没有专门从事保理营销和操作的部门和人员。

3.我国出口企业使用国际保理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多数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国际保理缺乏足够的、清晰的认识。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客观检测性较低,容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因产品质量拒付时,保理商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结算方式。另外有些企业认为保理商监管他们的销售分类账户就是暴露了财务状况,担心自己的客户资料、市场信息等商业秘密泄露和企业财务管理运营的安全,以致于不愿采用保理。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国际保理的费用较高。保理的手续费一般为应收账款的1.75~2%,利率比优惠利率高2~2.5%,与银行透支利率大体相同,还要收取调查进口商信用的资信调查费。这对于那些出口集中、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直接限制他们了使用国际保理的积极性。

4.国际保理法规建设滞后。由于保理在我国应用率低,国家目前没有出台有关保理的系统和专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部门规章层面的管理条例。构成我国开展国内外保理业务国内法律依据的,现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两部法律中有关债权转让的数量不多的原则性法条规定。国际上有关保理的公约《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只对成员有指导建议作用,不具有法律效力。我国银行做国际保理业务没有完备的法律后盾,发生纠纷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难免受制于人,这也是我国银行在国际保理业务上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5.国际保理从业人员匮乏。国际保理是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要求从业人员拥有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01年末我国只有10名左右拿到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由于费用高昂,中行后来不再送人参加国际考试,开始自己培养保理人员。最初得到国际培训的几个人就成了珍贵的种子,撒播到各个银行去。在实践中,由于我国保理业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从而造成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这些原因势必导致从业人员在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业务不熟练,工作效率低,工作不得力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这种欠缺具有高素质和业务水平人才的现实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1.加大对国际保理的推广力度。我国银行应将国际保理业务纳入整体营销战略,将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深入调查分析客户的需求。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目标客户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通过举办各类讲座、产品推介会等活动,面向广大的进出口公司和企业领导,使他们对国际保理业务有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通过开办企业培训、上门宣传讲解、实施尝试期优惠费率等手段让更多的企业尝试使用国际保理。只有广大企业充分认识了国际保理的优势并在对外贸易中广泛使用,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基础才能坚实牢靠。

2.加强国际保理的风险管理。一方面,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欧美地区的保理商为了降低自身的坏账风险, 大部分将保理业务再向保险公司投保,如美国的NATIONAL BANK CORP就将保理佣金的2/3用于投保。在进行业务过程中,银行应密切关注出口商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密切监控其现金流,对保理业务进行专户管理,确保账款的收回。同时还要考察进口商及其账务记录,评价其付款意愿和能力。另外,金融危机形势下进出口商资信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这就要求银行不仅要对新客户,对老客户也要采取以上措施。

3.丰富国际保理业务种类。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国际保理业务还比较单一,大部分只提供出口保理,不去承担境外的风险。而双保理是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模式,与单保理模式相比,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它一方面,解决了单保理模式下出口保理商与进口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出口保理商可以依赖进口保理商对债务人核准的信用额度来弥补自己可能承担的业务风险。近年来,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是保理发展的大趋势,在业务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我国银行仍以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为主。为此,我国银行已有了诸如前面提到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的沉痛教训。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必须积极开展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国际保理业务从业人员是高级的复合型人才,银行要利用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理论学习上,银行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人员参加FCI组织的保理函授课程学习和考试,以获得FCI颁发的合格证书。同时还可邀请国外专家来国内授课或派人员到国外学习等,以紧跟国际保理业务的最新发展。在实践技能方面,银行通过FCI加强与世界知名保理商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此外,国内各银行之间的定期研讨会、业务磋商交流也是一个有效的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办法。

5.制定国际保理法律法规。金融监管当局应依据《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借鉴国外成熟保理业务管理经验及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操作细则,以便规范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监管,把保理业务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中来,具体工作有:一需要尽快确定完善保理业务的专业监管单位;二要适量放松金融管制,以推动国际保理业务创新;三要确定完善保理商准入资格规则。总之,通过法律规范和金融监管培养一批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银行和保理公司,推动我国保理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会.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83.

[2]蒋渊巍.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状况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6):39~41.

[3]张伟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54~55.

[4]李贞彩. 中小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11):128.

[5]冯慧. 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优势与障碍分析[J].现代商业,2009(5):54~55.

作者:李 冰

国际合同法规冲击论文 篇2:

浅析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在经贸活动方面与其他国家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也难免产生一些摩擦。如果要保证“一带一路”能够长期稳定的进 行下去,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本文分别从“一带一路”、国际商法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 探讨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的背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称为“一带一路”。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就比较发达,其中就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借用古代的符号,高举相互促进交流的旗帜,旨在与沿线发展中国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不仅促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并且进一步也促进了沿线各个国家的发展,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

但受到各种因素(区域地理位置、历史遗留资源优劣势等)的限制,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高于内陆地区。

不止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进一步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希望此举不仅能一步促进我国内陆地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周边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即使我国提出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我国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贸易摩擦问题。所以,为了解决在国际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要善于利用國际商法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平稳有效的实施,进而达到最初的目标。

二、国际商法的概述

什么叫国际商法?是指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商事组织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惯例的总和。与国内商法相似的是, 国内商法调整的也是商事法律关系。不同的是,国际商法着眼于国际,其调整的是国际商事法律关系。商事法律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主体、客体和法律事实,它是一种涉外民事关系。具体来说,它一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主体方面。从主体方面来说,国际商事关系当事人的国籍对国际商事活动的开展会产生影响,或者当事人从事营业活动地点的不同也会对国际商事活动产生影响。二是在客体方面。这里主要指的是国外的物品。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有形的主要是指货物等;而无形的主要是指商标、专利等。三是在法律事实方面。主要是指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例如在中国订立的去国外旅游的旅游服务合同。传统来说,商法包括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内容。但是随着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日益频繁,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领域,例如知识产权转让、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等。就我们对传统商法的了解来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所控制和调整的范围。我们进一步称之为国际商法。由此可见,如今的国际商法比之传统的商法所调整的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三、国际商法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和周边发展中国家连接了一条沟通彼此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也是一种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另外对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在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国际商法也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与沿线国家进行经济贸易的合法性,为我国和沿线各国的合作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法律依据。在我国进一步“走出去”和其他国际进行贸易的时候, 国际商法也为我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换句话说,“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法的相互补充,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仅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沟通交流的桥梁,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另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虽然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的交流发展,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摩擦。国际商法也由此产生。在“一带一路”的引导下,我国企业也顺应局势,不断“走出去”。并且在国际商法的规范指导下,我国也得到更多机遇,沿线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也获得了更多机会。为实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完善我国商事法律体系,我国需要以国际商法为指导,保证“一带一路”倡议平稳有效的实施。总的来说,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平稳有效执行实施,需要依靠国际商法的扶持,即“一带一路”与法制相结合。所以,厘清“一带一路”与国际商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

四、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国际商法可以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走出去”,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自经济全球化以后,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正因为如此,我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由于世界经济空前繁荣昌盛,我国对外部经济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在不断完善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抓住机遇,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不断加大对经济的保护力度,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由此产生。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维护好国际贸易秩序,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国际贸易法规,即维护国际商事法律关系的国际商法。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国际商法,才能更好地规范“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国际商法能推动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不断引导企业“走出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商品抵制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商法为企业“走出去” 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对欠发达一方的经济主权具有相应的影响。国际商法的产生就是为了改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源分配不公平而产生的矛盾。并进一步保护弱势国家的经济主权,并且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能避免很多消极因素。

换句话说,国际商法能够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资源分配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能进行相应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商法的介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各国企业的竞争力,维护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中发挥促进作用,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好地机遇,提升各国的国际形象。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

现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会计工作中,互联网技术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与计算机交互智能体系共同构成会计信息技术体系,该项技术将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便捷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非常明显,其原因就在于会计工作侧重于控制力方面。换句话说,作为一名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企业的基础信息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掌握安全控制标准,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和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创新力度,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会计审核信息技术水平。

五、结语

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国际商法的优势。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以及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繁荣,还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平稳的实施。国际商法的贯彻落实,给沿线国家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机会,也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 并且为提升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撑。所以,各个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重视和维护国际商法,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平稳有效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作者:温纪宏

国际合同法规冲击论文 篇3:

浅析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现状及完善监管措施的对策

[摘要]国际热钱是以短期投机来实现保值、增值或纯粹追逐高额利润的国际流动资本。近年来,大规模热钱迅速流入中国,呈现出速度快、渠道多等特征,其无法规避的投机性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风险。我国目前的监管措施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对此,本文提出了完善监管和控制国际热钱流入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热钱 流入渠道 经济影响 监管措施

国际热钱是一个在现代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历数发生过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无不跟国际热钱的流动相关。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伊始,大规模热钱开始涌入中国。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攀升,呈现出流入数量多、短期流动速度快、流动渠道多和进入领域广等特征。热钱的大量涌入以及它无法规避的投机性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风险。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际热钱呢,简单来说,国际热钱是以短期投机来实现保值、增值或纯粹追逐高额利润的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国际热钱流动性很强,表现为现金、活期和短期存款、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衍生产品、基金等形式。外汇、股票、房地产是国际热钱投资的主要对象。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重要商品价格变动等带来的高收益是国际热钱投机性移动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渠道

(一)通过经常项目流入

第一,国际热钱通过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虚报进出口价格、预收货款、延迟付汇、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流入。第二,通过收益项下的职工报酬流入,例如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业以发工资为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第三,借道海外捐赠和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流入。

(二)通过资本项目流入

第一,国际热钱通过FDI的名义流入,FDI的外汇既可在银行开立现汇保留,也可通过银行卖出,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某些方式投资于股市及楼市。这些方式包括高报企业所需的资本金、改变资金用途或纯粹虚假投资、在项目审批时化整为零或利用增资扩股、境外并购等时机和方式逃避监管。第二,通过购买具有QFII资格的海外金融机构未使用的投资额度流入中国。

(三)通过地下钱庄流入

这是2008年以来国际热钱流入的新兴渠道。通常是先将外汇打入地下钱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不需要外币形式上的实际流入。

(四)通过个人渠道流入

国际热钱还可以通过内地居民每人5万美元结汇额度、香港银行每天8万元人民币电汇限额、现金携入、亲友间直接兑换、香港兑换店兑换以及外籍人士一次性购房结汇等个人渠道流入国内。

二、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国际热钱具有逐利性和投机性,所以必然会给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冲击。

(一)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吸引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因素,而大规模的热钱流入,增加了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使人民币升值预期得到强化,形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一套汇资金流入一外汇供给增加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的循环机制。

一旦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市场预期使套汇资金投机成功,将引发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压力,使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股市不断创造新高,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的1000点攀升至2000点,耗时近18个月,但从3000点到4000点,只用了32个交易日,从4000点到5000点也仅用了25个交易日,这一现象跟国际热钱的大举入市有很大的关系。

以投机为目的的国际热钱具有灵活和高超的投资技巧,数量巨大的国际热钱进出股市的速度非常迅速,如果一旦退出股市,必然引发大批资金跟风退出股市,导致上市公司的股价非理性的下降,大大增加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一线城市房价屡创新高,房地产业成为国际热钱投机的重点,这进一步滋生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

当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破裂时,首先将导致国民财富的缩水,这会严重影响社会消费和产出水平;其次会导致信贷紧缩,因为资产泡沫破裂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会时银行从安全角度出发收缩信贷规模;第三,资产泡沫破灭通常伴随着货币替代和资本外逃,容易引发信心危机,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第四,热钱的大规模外逃对本国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会造成强烈冲击。

(四)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当中央银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市场利率时,国际热钱就会大量涌入,迫使我国被动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反之亦然。

此外,当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时,中央银行的外汇冲销操作将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长,这会使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削弱中央银行的物价调控政策。

三、我国在国际热钱监管措施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外汇管理政策存在漏洞

首先,在政策法规制定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管理出现漏洞。其次,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机构,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涉及到国家计委、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各部门之间基本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这一状况无法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二)监管技术不成熟

目前,尚未形成全面的国际热钱监测系统。各外汇业务系统重在对“点”的统计,而缺少“面”上的监测预警;各金融机构数据格式、类型没有统一的规定;个别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工作主动性不强、监测投入不大;国外先进的监测规则和软件很难掌握和获取;执行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制度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

(三)资本管理不全面

外汇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的直接境外融资不进行管理,却将其对境内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作为外债进行管理;缺乏对跨国公司内部资金往来行为的管理;对境外投资资金和利润汇入的监管松散,基本无跟踪监管;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特别是实物形态的资本缺乏管理,对其利润汇出或以境内利润进行的再投资,也没有纳入正常的管理范围。

四、完善国际热钱流入监管措施的对策

(一)对国际热钱流入渠道进行监管

1.经常项目下的流动渠道监管

针对进出口价格虚报,海关和物价部门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进出口价格作合理的修正,把虚报的部分要实际化;对于预收货款,主管部门要在合同规定的收货日期或期限内检查相当于货款的货物是否到境;对于延迟付汇,有关部门应做出与预收货款监管相反的检查和督促;虚假贸易合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热钱流入方式,对这一项的检查需要经济侦查部门作详细的追踪,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2.防范外贸差价漏洞

要重点审核关联公司的经营行为,严格审查外资公司的账目和合同履约情况,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对跨国关联企业转让定价形成的扭曲交易行为进行收入与费用的重新调整。

3.防止国际热钱通过直接投资渠道流入

在资金过境时加大审核力度,加强对资本进入我国结汇后的经营方向的监管,要求必须按约定的条款经营,对资本结汇和使用的目的和项目的真实性也要进行适当审核。

对于非货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规定与之对等的资金额的合理的流出时间表,如果外资在进入后马上流出,则要严格规定与业务相关的的额度,并严格审查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实物状况。

(二)征收外国资本流入登记费

短期外国资本流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外国投资者会随时将其短期资本撤出,征收登记费可以增加外国资本流入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

(三)逐步放宽对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的限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放境内居民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或者是间接投资,在国外投资的居民回调资本金时,往往只能混在经常项目下汇入,这为境外的一些投机资本以经常项目名义进入我国境内寻找投资机会找到了出路。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放宽对境内居民个人外汇投资的限制,在审核资金来源合法的基础上引导居民进行合理投资,并尽快完善居民个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加强国际合作

从源头上控制热钱流入有待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积极参加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工作,合理利用各项权利,与各国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共同建立一个有效、稳定、和谐的金融大市场,这有利于约束投机行为,使国际资本在我国境内的短期投资转化为长期的投资,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五)调节国际收支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调节国际收支,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由于经常项目的长期顺差和引进外资的战略,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太多,客观上造成了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而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是国际“热钱”大量进入的根源。

调节国际收支必须从调节国内国际经济结构失衡出发,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通过扩大内需,促进部分外贸向内转化,进而达到逐步缩小我国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此外,还要鼓励国内资本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这要求外汇投资管理机构拓宽外汇投资渠道,实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消除或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根本上遏制国际热钱的流入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明.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Working Paper No.081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8(6).

[2]李振宇,于文涛.国际热钱流入的影响分析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7).

[3]赵哲,阐景阳.流入中国的热钱的现状揭示及其对应[J].经济纵横,2008(4).

[4]陆前进.热钱流入中国的套利机制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2008(8).

作者:张霞

上一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论文下一篇:企业组织廉政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