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可能会发生违反合同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害,在此情况下,受损方应有权要求违约方给予一定的赔偿或采取其他的补救措施,本文结合案例对卖方违约以及构成违约后应当采取的救济方法进行了阐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论文 篇1: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违约救济制度

摘 要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价值取决于合同的最终履行。由于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实属常见,而且多是违约方的原因。通过救济以保障合同交易安全的方式,无论在近代合同法还是现代合同法中,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摘取各国法律以及《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普遍认可的实际履行、损害赔偿和宣告合同无效这三种主要救济方法,从而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和论述,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合同的当事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 违约救济 实际履行 损害赔偿 宣告合同无效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营业地处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签订的有形物交易协议,具有国际性、双务性、法律关系复杂性等特点。现代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各国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文化、技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尽管很难说是前者衍生了后者,还是后者带动了前者,但交易协议的签订和履行越来越被各国商人所重视,特别是有形动产货物的买卖合同。合同又被稱为“法锁” ,当从事交易的当事人违反合同内容时,就打破了法锁,后果是必须承担不可逃避的法律义务;而被违约的那一方则可以根据合同和法律进行违约救济。由于各国法律、制度甚至文化的差异,国内法早已不能解决跨国商人之间的合同法律关系,调整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关系的各种国际公约应运而生。《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简称CISG,以下简称《公约》)于1980年3月通过,是迄今加入国家最多、适用最广泛的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法律影响最大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也规定了各种买卖合同法律制度,构成了国际货物买卖的重要法律渊源。

虽然各国法律对违约救济方法有诸多不同规定,但都普遍认可实际履行、损害赔偿和宣告合同无效这三种主要救济方法,这三种救济方法是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买卖双方均可采用的救济方法。

一、违约救济制度的概述

(一)违约及违约救济的概念

1.违约是违反合同规定的行为。依《英国法律辞典》的解释,“违约是指无论是行为亦好,遗漏亦好,凡是不履行契约里所规定的都叫做违背契约 。”

在大陆法系,合同责任通常又称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所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 。依据合同义务被违反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可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即违约形态。违约形态不同,违约方所承担的违约责任也不一样。

2.违约救济,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义务的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以保障合同的法律约束力,维护其合法权益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违约救济一词来源于英美法律的违约补救。依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合同一经依法成立,当事人都必须遵守,任何一方没有法定的事由不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解除,任何一方违反合同都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受损害一方对不适当履行有权进行补救。

德国民法典第二编在债的关系的一般规定和因契约而产生债的关系之章节对履行不能和迟延履行作了明确规定,并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违约责任(补救措施) 。

依据美国《统一商法典》违约补救是指合同一方违约后,合同另一方(受损方)通过或不通过法院而取得救助的权利。确定损害赔偿的主要依据是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加上附带损失、间接损失,再减去因为违约而节省的费用。

(二)违约救济方法的特点

1.实际履行。请求实际履行是债权人享有的一项权利,其基本内容是要求违约方继续依据合同的约定而履行自己的义务。通过保证合同得到切实执行以实现缔约目的,对守约方的合同利益加以保护。

2.损害赔偿。损害赔偿的作用在于使受害者得到完全的赔偿。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都追求其商业利润,而守约方的利润损失可以由违约方以现金赔偿方式弥补。损害赔偿的最主要特点,一是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二是即使违约方履行了义务或采取了救济措施,只要守约方还有损失,仍可要求损害赔偿。

3.宣告合同无效。宣告合同无效是一种积极防御性的救济方法,采用此方法可避免或减少对方违约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在预期违约时尤其如此。通过解除合同可以摆脱合同义务的约束,自此结束原有的合约关系,而且尚未履行的义务不再履行。

二、实际履行救济制度

(一)实际履行制度立法的国内法背景

对于大陆法和英美法关于实际履行的含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特殊的问题上:

第一,交付瑕疵货物。大陆法对交付瑕疵货物规定了“瑕疵担保责任”,这里的“担保”是指基于合同标的物存在的瑕疵所产生的责任。

第二,要求支付约定数额。如果买方的义务仅是支付约定数额,卖方可以要求其履行该义务,向买方提起支付价款之诉。

根据上述的分析,实际履行在大陆法系中不包括瑕疵担保责任的违反,而在英美法系则不包括支付价款。这是两大法系在实际履行含义方面最明显的差异。

(二)公约的实际履行救济制度

1.实际履行制度的含义

《公约》在第28、46、62等条款中对实际履行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实际履行是指守约方要求违约方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二不允许违约方采用金钱方式代替合同义务的履行。党卖方违约时,买方可要求卖方继续履行交付货物、修理、更换、提交替代物等合同义务;当买方违约时,卖方可采取包括要求接收货物、支付价款等实际履行措施

2.对实际履行的限制

《公约》第46(1)条和第62条均以一种广泛的措辞在确立实际履行权利的同时规定了对实际履行的限制,即“买方或卖方已经采取与此一要求不一致的某种救济方式。”实际履行是一种非金钱履行的行为,它以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该规定的立法目的为:避免与实际履行行使条件完全相反的救济方式以及避免对于受害方的重复救济。公约》考虑到了两大法系在实际履行制度方面的差异,将两大法系的规定融合 。

三、损害赔偿救济制度

(一)损害赔偿立法的国内法背景

大陆法采取过失责任原则,认为损害赔偿责任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须有损害的事实;(2)须有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3)损害发生的原因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英美普通法系一般将违约损害赔偿制度称为“违约救济”制度。以美国《统一商法典》(UCC)为例,其违约救济制度最根本的原则是:“受违约侵害的一方应当处于假设合同已经履行时(后)其所应处的状态。”即,美国的违约救济制度确定的亦是一種完全补偿的赔偿制度。

(二)公约的损害赔偿救济制度

《公约》确定的也是对违约而导致的损害给予全部赔偿的原则,即第76条规定:“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而货物又有时价,要求损害赔偿的一方,如果没有根据第75条规定进行购买或转卖,则可以取得合同规定的价格和宣告合同无效时的时价之间的差额以及按照第74条规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它损害赔偿”。

依《公约》第74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学者们一般认为包含了两种损失:财产的直接减少和可得利益的丧失。本条规定与《法国民法典》的规定具有相似性。

四、宣告合同无效救济制度

(一)宣告合同无效立法的国内法背景:解除合同的条件

大陆法系首先以过错为解除合同的条件。如《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规定的终止救济只有在不履行可归责于违约方时才存在,并且法院在裁决解除合同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德国民法典》第325条也有相关的规定。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在决定采用什么手段向违约的受损害方提供救济时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是:采用任何一种救济手段均应避免对违约方施加惩罚的结果。

(二)公约的宣告合同无效救济制度

宣告合同无效解除了双方在合同中的义务,但不影响双方应对各自的责任负责。宣告合同无效的条件有:

1.根本违约,即一方违反合同的结果,如果使另一方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2.卖方不交货,且过了宽限期或声明自己将不履约;买方不付款或收货,且过了宽限期或声明自己将不履约。

3.拟解除合同的一方必须向违约方发出解除通知。

参考文献:

[1]王传丽.国际贸易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屈广清.国际贸易法.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翁国民.国际贸易法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张丽英.国际贸易法专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钟健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问题.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6]赵承壁.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及违约救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7]吴兴光,龙著华,周新军,叶昌富.合同法比较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闻渊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论文 篇2:

浅谈违反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卖方违约及救济的方法

【摘要】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可能会发生违反合同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害,在此情况下,受损方应有权要求违约方给予一定的赔偿或采取其他的补救措施,本文结合案例对卖方违约以及构成违约后应当采取的救济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违反合同;减少价金;补救方法

一、违约

(1)违约构成的要件。一是英美法系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当事人没有履行合同义务,即便主观无过错,仍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二是大陆法系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2)违约的形式。一是根据违约的程度,可将违约分为重大违约和轻微违约,根本违反合同和非根本违反合同。二是根据违约的时间可将违约分为实际违约和预期违约。三是从卖方行为看,主要有不交货、延迟交货、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不提交单证等。四是从卖方违约行为看,主要有无理拒收货物、局部履行付款手续、不付款等。《公约》将违约行为分为根本违反合同和非根本违反合同。《公约》第2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受到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的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不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3)以案例分析违约构成条件及形式。案情介绍:台湾某出口商与斯里兰卡某进口商在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中约定CIF Colambo价格条件销售泼纹绸,合同价款共计514.50美元。但在产品接受出口检验时被发现其中混有不合格产品,约占货物全部39.4%,且卖方未予清理。此案例中由于卖方在检验产品中发现混合了不合格产品,而且未作清理,致使买方拒付货款,构成了卖方非根本性违约,即一般性违约,买方要求卖方减价赔偿损失,卖方要承担违约责任。

二、卖方违约时的救济方法

上述案例中的争议焦点:台湾出口商交给斯里兰卡进口商的混合有不合格产品的货物,属于卖方交付的货物在品质及数量方面的与合同约定不符,构成违约的卖方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采用的补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解除合同。《公约》第47条、第49条的规定,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有两种情况,一是构成根本违反合同,而是不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凡是卖方因所交货物不符构成根本违反合同的,买方自然有权解除合同。凡是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并未构成根本违反合同的,买方可以规定一般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卖方交付符合规定的货物,若卖方未对缺陷货物做出有效补救,买方可以宣告合同无效。(2)要求减价。《公约》明确将要求减价作为买方的一项补救措施,它在第50条规定:“如果货物不符合同,不论价款是否已付,买方都可以减低价格,减价按实际交付的货物在交货时的价值与符合合同的货物在当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3)损害赔偿。当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时,英美法系中买方要求损害赔偿的数额为卖方在交货时实际交付的货物的价值与应交付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大陆法系采取的是买方的主要或基本补救方法是解除合同和要求减价。(4)要求交付替代货物。《公约》认为,如果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且不符构成了根本违反合同时,买方有权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

三、案件结果及案件分析

(1)案件结果。上述案件经双方协商后,卖方准备以未出口的下一批货物减价的方式,承担交货不符的法律责任,买方也同意按照汇票金额付款。卖方因此在另一批准备向买方装运出口的玩具制品中扣除价金总额中的150美元向买方供货。(2)案件分析。上述案件中,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同,买方价款未付,买方提出了要求把合同价金减低并按新的价格计算价款后收取货物的补救方法。双方达成了一致。通过该种救济方法,买方达到了与请求赔偿损失同样的索赔目标。

在实际的国际货物买卖中,总会存在着违反合同的行为,一旦违约发生,当事人应当努力寻求合适的补救方法,以使得双方利益受损缩减到最小化,并促成买卖交易。面对买方的索赔,当事人应及时承担法律责任,为国际货物交易的顺利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玲,郑敏.国际商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晓云.国际经济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吴微.国际商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张燕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论文 篇3:

浅谈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有关法律问题

摘 要:近年来,外贸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我国许多企业在处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经济纠纷时,对怎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感到很迷茫、不知从何处下手,因而,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有关法律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问题;适应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彼此之间依赖度大大加强。而我国为了深入推进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也积极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近年来,外贸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我国许多企业在处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经济纠纷时,对怎样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感到很迷茫、不知从何处下手。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有关法律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可适应性问题

仔细分析《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的原则可知,其本身主要适用于公约缔约国的当事人,除非当事人有其他特别约定,一般情况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就会在此合同签订之日起自动生效,而对口头形式做出特别说明的则无效。由此可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很明显不包含口头合同,不过,假如当事人非常希望自己的意思适用公约,那么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在合同中做出特别说明和规定,这样就可以选择适用的合同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调查分析没有对适用法律做出选择的适用混乱情形主要有以下情况。

1.假如和我国当事人做买卖的国家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并且该国家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十一条规定采取保留态度,那么作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我国当事人则应依据约定后就必须遵守原则,应适用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条例规定,排除国内法的干扰,不是书面签订的合同那就是非法无效的。

2.假如和我国当事人做买卖的国家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该国家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十一条规定没提出保留态度,并且对中国所作的保留也没有提出质疑和否定,那么,作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我国当事人则应依据约定后就必须遵守原则,应适用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条例规定,排除国内法的干扰。但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十一条之规定,此合同的形式应该限制在我国当事人所提出的保留的范围之内。

3.假如和我国当事人做买卖的国家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该国家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十一条规定没提出保留态度,不过对中国所作的保留却提出质疑和否定,那么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十一条之规定,此合同的形式不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之规定,应再依据法院所在地或者仲裁地的冲突法来进一步审议该合同形式的准据法。如果根据国际私法规则适用和我国当事人做买卖的国家的法律,那么签订的合同就应符合缔约国的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

4.假如和我国当事人做买卖的国家不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则不适用,那么,作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我国当事人就可以选择合同准据法。如果没有选择,那么可以根据法院所在地或者仲裁地的冲突法来进一步审议该合同形式的准据法。

二、风险转移问题

在国际货物销售买卖中,风险主要是指销售货物可能在火灾、盗窃、高温、水浸、查封、沉船、征用等非常规情况下遭受的灭失、短少或变质等的各种意外损失。风险转移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时间风险将由买方转移至卖方。风险转移制度的最大功效就是在巧妙地权衡买卖双方利益的条件下争取最大化的交易效率和社会整体效益,在合同中合理分配这种不确定所带来的意外损失,所以说风险转移时间的划分和意外损失合理分配承担是很关键的。著名法学家施米托夫曾经就说过,不管风险转移时间划分合理与否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风险转移的立法与实践。关于如何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问题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理论。

1.在合同订立的时候就转移。罗马和瑞士的一些学者认为在合同签订时就说明风险的转移,这样能较好的促使双方当事人都能最大限度的行使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但是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当事人距离相隔甚远,交割过程非常复杂,虽然双方当事人已经签订合同,但交易货物仍旧在卖方手里,签订合同时就将货物意外损失风险转移到买方这边,而卖方脱离责任不承担任何风险,那么卖方则容易疏于对交易货物的保管,最终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而这些损失还得有买方来承担,很显然对买方来说有失公允。

2.在所有权转移的时候转移。英国货物买卖法与法国民法典根据物主承担风险原则认为应当在所有权转移的时候转移风险。可以说他们认为这样做的重要理论支撑依据责权利相对等的规定,享受一定的权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我们都明白在交易的过程城中货物所有权与占有权常常不能合二为一,很多情况下买方当事人已经拿到了交易货物,但是交易货物的所有权凭证依然在卖方手中,意外损失风险当然还是由卖方来承担,卖方的责任显然承担多了。此外,对于分期付款来买卖货物,买方当事人已经拿到并开始使用消费了标的物,但是货款没有偿付完之前所有权仍然属于货物的卖方,这对货物的卖方来说,也承担了极大的意外风险责任。所以在所有权转移的时候转移风险从实务角度来看在现实实践中把握难度比较大。

3.在货物交付的时候转移。在货物交付的时候转移风险主要是指以货物的交付作为转移风险的标准时间。这种在货物交付的时候转移风险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当代许多国家都认同这种做法,《德国民法典》第 446 条和《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509 条都做了详细说明。特别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也采用了这种做法。而我国《合同法》也规定以货物的交付为风险转移的时间。其实认真思考下,以货物的交付为标准来划分意外损失风险转移时间,谁拿到货物谁就负有使货物免遭损失的保管义务。即使发生纠纷也容易明确双方当事人各自具体责任的承担,有利于解决实践中的纠纷问题保证交易的安全。

三、根本违约标准分析

依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二十五条规定,根本违约主要是指假如交易双方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致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也就是说,等同于事实上剥夺了另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规定有权应当获得的权益。意外情况除外,比如说违反合同的那一方当事人不能预知将发生的事情或者是一个通情达理、同等资格的其他人处于一样的情况中也未能预知将发生的事情。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关于根本违约的认定标准问题有以下看法。

1.违约造成另一方当事人损失。违约方当事人没有按合同规定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者没有按照大家都熟知的既定国际商事习惯来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由此直接给买卖双方另一方当事人带来损害。这里的损害是广义上的损失,不仅仅包括交易货物的损害,而且包括由此带来的商业利益和机会的损失。

2.违约致使受损害方没有获得应得的东西。构成根本违约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买卖合同条款的性质、对方商业利益损失的严重程度、违约方消除违约损失与签订买卖合同目的的关联度。比如说买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的不是自用而是再次销售,那么信用证与单据就一定要一致则显得尤其重要。当然如果买方当事人自己消费,则信用证与单据可以不一致。还有假若卖方当事人违反了合同中的重要条款,买方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个自己带来不合理的不便前提下,有权要求卖方当事人补足交易货物数量或者修改交易单据甚至对货物进行必要的修理。

3.违约当事人对违约后果的可预知性。违约方对违约结果的可预知性的时间点应当在签订双方买卖合同的时候,确立这样的时间点来进一步判断双方当事人的权责利和义务对买卖双方都显得很公允合理。但应以以下几种因素来判断违约方的可预知性:(1)谈判中直接明白的告示或者默许地告示。(2)合同本身明确的规定。(3)根据合同的性质以对合同进行合理解释来进行谈判。比如说买卖合同明确规定了交易货物的支付条款、数量和装运期限,双方当事人也都非常郑重的加以说明,那么可以说违约方当事人是在可预知的条件下违反双方意愿,这属于根本违约。还有季节性比较强的交易货物对时间有严格要求,不用特别说明,假如违约方违约,根据违约方自己以及即使一个通情达理、同等资格的其他人也可以预知原则,对这类违约也属于根本违约。

参考文献:

[1] 左海聪.国际贸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 余延满.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分担的比较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 秦定.国际贸易合同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赵承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5] 张玉卿.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 [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

[6] 杜涛.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 李旺.国际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唐红光 衡正

上一篇:汽车电子货币经济设计论文下一篇:微生物微课教学中药学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