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以微纪录片的拍摄为例,论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分解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因材施教,大小课双轨辅导;设置环节节点,监控项目进程;完善与补充,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第一篇: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为解决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毕业单一考核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进行了毕业考核模式的改革,变写论文的单一模式为论文、节目制作、调查报告等多种考核模式,以突出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考核;教学改革

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核心,鉴于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特点,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近两年开始着手改革,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变写论文的单一模式为论文、节目制作、调查报告等多种模式,制定考核规范,对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广播电视人才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1. 选题盲目,自主选择性不高。毕业论文的选题并没有确立审核这一环节,不少选题缺乏创新;题目过大或过小,学生不好操作。学生选题时没有太多自主性,大多是由指导教师提出建议,学生从中选择相对容易操作的选题。在选题过程中,学生并不了解所选题目基本的过程和要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被调动。

2. 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价值。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易于获得,但由于学生缺乏深入的理论指导,导致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内容脱离实际,实际价值不大;有的论文内容浮夸,缺乏理论分析,仅凭个人喜好分析电视作品。这样一来,论文从内容到研究价值都较为空洞,很难说有什么指导意义。

3. 学生依赖性强,论文原创性差。学生在选题和进行论文写作时过分依赖导师和相关资料,自主性差。个别学生只是把寻找到的资料堆在一起就发给导师,完全依赖导师来选择合适的思路和内容。同时,大多学生依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复制、粘贴、修改,使原创性很难保证。

4. 就业对毕业论文的冲击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寻找工作,或是准备研究生和公务员的考试,认为毕业论文好坏对其找工作影响不大而忙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持应付的态度,致使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实例

1. 提早做好论文、作品和调查报告的选择工作。指导老师要提前布置选择工作,使学生在论文、节目制作、调查报告等多种模式中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选题要求。同时学生也要根据教师建议作出慎重选择。

2. 制定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毕业设计规范。2010年6月人文学院决定开始实行多种毕业模式考核,之后广播电视教研室的有关老师对规范和考核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经过学院领导的完善和校领导的审订形成了最终的规范,其中对选题范围和质量、指导职责、过程指导、修改、评阅、答辩、评分、总结等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建立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专题片创作的过程中涉及主题构思、文案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等五大板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评。相对于传统的论文形式,毕业作品的文案工作并未受到轻视,仅文案部分就包括“导演阐述”“文字稿本”“分镜头脚本”“教师意见”等四部分,工作量不亚于毕业论文。此外,毕业作品的创作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都需要毕业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

3. 指导教师全程跟进,严格把关作品的选题及制作流程。指导毕业作品对于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构思策划阶段,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的创作意图是指导老师的第一要务,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进行准确的指导,对执行的可行性提前做好预期。第二,在分镜头脚本撰写阶段,教师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文字格式和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学生写出一份成熟规范的脚本,以便于拍摄、剪辑时有规可循。第三,在拍摄阶段主要由学生自行操作,指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对拍摄的素材从拍摄手法、素材内容、构图角度、景别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点评,去粗取精,为后期剪辑保留有效素材,减轻剪辑负担。第四,在剪辑阶段,教师要通过粗剪、精编并多次向学生反馈:内容上,指导学生理顺逻辑关系,合理配置叙事结构;画面上,要求学生对多角度拍摄的镜头有机组合,镜头成组;特技上,点拨学生适当运用剪辑特技,增加画面美感,转场流畅,从而使节目更具整体性。

4. 借助业界力量帮助学生完成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本集中在校园内进行,导致现有实践作品选题集中在大学生生活、感情等狭窄的范围内,人物形象和文字语言雷同,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1]通过学生实习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电视台等业界的工作流程,拓宽思路,跳出校园的单一环境,制作出有一定社会责任和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与业界相关传媒机构的联系,还可使学生在制作毕业作品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 实验室实行全时制,在工作时间对毕业班学生全面开放。人文学院的实验室从开始建设至今一直秉承着为学生服务、加强学生实践锻炼这一宗旨,除了上课时间,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都免费为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非线性编辑室、演播厅里进行自己的创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作能力,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提供了方便。2011年和2012年毕业班学生制作节目的考核方式出台后,院实验室对其拍摄和剪辑提供方便,优先满足毕业班学生的制作需要,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总的来说,该毕业考核模式改革还是相当成功的。在现场答辩时,当毕业作品《格桑花开》开始播放,采访同期声和后期配乐以及拍摄者的解说都撼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效果,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将此类毕业考核模式进行下去的决心。不过,由于是初步尝试,缺乏经验,再加上时间仓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改进和提高。

1. 确立评价标准,使学生有的放矢,早作准备。由于该毕业考核模式申请于2010年6月才确定通过,而真正的评价标准也是2010年9月份左右才完成,学生选择节目制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仅剩半年多的时间,所以学生出于安全可操作的考虑,选择节目制作的比例较小(毕业生45人中仅7人选择)。同时,由于时间紧张,评价标准中有一部分不够妥当,通过此次考核、答辩,指导教师已经很清晰地感觉到需要修正的地方并进行了调整。以后,这种毕业考核模式要在学生上大学二年级分专业时就讲述清楚,同时在专业教学时不断重申评价标准,给学生提出建议,使其有的放矢,早作准备。

2. 从理论评价转变为实践评价。专题片创作的过程中涉及主题构思、文案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五大板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评。文案部分包括“导演阐述”“文字稿本”“分镜脚本”“教师意见”等四部分,保证了学生创作的独立性,避免了抄袭现象。作品的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既是考核检验,更是锻炼提高。对于作品的评价打分则要区别于以往传统的论文模式,要进行评价角度的转变,变单一的理论学术评价为拍摄、剪辑、制作、写作等综合实际能力的评价。

3. 加强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此次毕业考核模式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的作品选题不合适,缺乏思想性,有些则有模仿的痕迹,缺乏个性色彩。这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结合不太完善所导致的。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采取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如《电视摄像报道》《非线性编辑》和《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均以2∶1的比例设置理论和实验课程,使学生有了一些实践的经验。但是,有些实验课程仅仅停留在完成理论的补充这一基础任务上,缺乏启发、开拓的作用,创新性更是很难培养。所以,要加强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合,多带领学生拍摄规范的、有水平的电视节目,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解决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现阶段学校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科师资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经验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业界的联系,适当地引进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媒体从业人员,由他们协助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可以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2]另外,学院应多给在校教师提供学习业界专业知识和媒体经验的机会,扩大学院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为专业建设积累必要的资金和宝贵经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指导实例——《格桑花开》

1. 学生报《格桑花开》选题,感觉很不错,故事性很强。

2. 主题思想和叙事手法,在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该选题主题思想上略显稚嫩,不是很平实很客观地去反映这群玉树孩子们的生活常态。而往往正是这种最寻常的生活场景,才是他们生活的最真实体现,也是最感人的。学生在前期策划时,补充了政府领导和汉藏情怀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政治性,但由于选题较大,内容欠丰富和集中,因此,难以达到实际的播出效果。

第二,在选择主旨人物时没有主线,范围很宽泛,没有一个核心人物。这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灵魂,做起来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让人有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这位学生只关注一个核心人物——玉树女孩,其他人物只是她的衬托,这样一来,人物会比较有血有肉。如果像学生刚开始定位的那样,采访很多学生,又因为纪录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最后易导致各个角色都有描写,但各个角色均不多的境况,整个纪录片就会很无力。

第三,在拍摄技巧上面对这么多要素,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很多情况下,学生把握起来会很难。这就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去捕捉那些细节性的画面,真正地用心灵去和孩子们沟通,着力去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的片子看起来才会非常有质感,有力度。

3. 后期剪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这个片子的播出质量。镜头语言的把握、叙述逻辑的运用和节奏的把握,对于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学生在剪辑时,叙事逻辑性不强,镜头的潜在语言和舆论导向不明确,往往剪辑出来的片子让大家看后没有一个总体上的主旨接收感,不知道到底在说些什么,到底想传达什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节奏的控制,画面的长度,景别、镜头长度的选择,包括一些必要的特技处理,甚至再加上现场音响、解说词和音乐的配合所塑造的抒情环境,往往不能和观众自然的情感抒发节奏相配合,要么太长,让人觉得节奏太慢,有些腻烦,要么就太短,没有足够的感情抒发空间去宣泄,这两种都会让人很不舒服。

4. 配音和音乐的运用。一个好的纪录片都有一种统一的风格和情感暗含在里面,纪录片里传出来的各种声音都会影响这种情愫的表达。如果配音和整个纪录片的基调很不搭的话,就像一朵典雅的兰花上叮着的那只苍蝇,让人无心去欣赏,打破了整个画面的美感。音乐更是这样,配乐的感觉不对,整个片子所想抒发的那种情感就会被破坏。因此,在节奏上就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播音乐,播什么样的音乐,播多长时间,都应按照片子的叙事节奏来定,在给学生指导时,应进行重点讲解。

参考文献:

[1]雷晓艳.《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教学改革的“551”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2]岳筱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The Exploration on Graduation Inspection Pattern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Journalism Specialty

Yang Lei, Cao Lin

Key words: broadcast television journalism; graduation examin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作者:杨磊 曹林

第二篇: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以微纪录片的拍摄为例,论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分解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因材施教,大小课双轨辅导;设置环节节点,监控项目进程;完善与补充,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高职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毕业设计 微纪录片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学生的毕业设计要突出和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毕业设计是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必修课,共120个课时,6个学分。2015年以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团队在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时,充分考虑了高职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实训为主,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的拍摄为例,探讨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一、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一)分解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

微纪录片的拍摄和纪录长片的拍摄流程完全不一样。传统纪录长片的拍摄往往要跟住采访对象相当长一段时间,等素材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再从中选取素材剪成一个成型的故事。但微纪录片的周期就要相对短得多。在短时限下,微纪录片的拍摄需要有一套高效的流程。如“二更”系列短视频的团队,每个项目的摄制周期只有一周左右,流程如下:第一次采访,编导采访,摄影师踩点,第一次采访结束后,编导撰写文案,和摄影师沟通,制定拍摄方案;第二次采访,团队依照文案直接拍摄,包括拍摄对象的访谈(拍摄对象的访谈以编导撰写的文案为准,内容还是拍摄对象说过的,但已经被编导提炼过,突出了亮点)。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拍摄10分钟左右的微纪录片,“二更”系列短视频的工作流程是较好的参照模式。不过与行业中的成熟团队相比,学生团队的执行能力较弱。因此,在按项目操作流程设计课程内容模块时,环节制定要比较具体,如文案、外拍、初稿、终稿。其中,文案阶段又包括提案、解说词、拍摄方案。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小组长负责制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长为核心。除了大课和分组辅导外,指导教师建立小组长群,在各环节直接对接小组长。各小组的子项目任务由小组长发布、组织、推进。

为了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效率,指导教师将小组成员平时表现的考核权限下放至小组长。在以往的考核中,平时分、期末分、总评分均由指导老师给出,这么做的弊端在于,由于小组长对组员没有奖惩权限,组员的表现大都靠个人自觉,不利于组织管理,而对于组员的平时表现,小组长比指导教师更有发言权。小组长掌握组员平时表现的考核权后,可根据组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给出相应的评价,作为指导老师打总评分的重要参考。组员平时考核权限下放至小组长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组员偷懒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组长管理的积极性,对个别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提高小组的工作效率。

(三)因材施教,大小课双轨辅导

课程既有分环节指导,又有分项指导。分环节指导,即4位老师根据摄制分环节上拉片课,如策划、解说词、拍摄、剪辑。分项指导,即每个老师分小组整体指导,指导所负责小组的项目整体推进。此外,按课程教学计划,学生毕业设计外出拍摄时间为一周,在这个时段里,4位指导老师会分小组开展现场指导。其中,指导教师跟组外拍指导这项举措,是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团队的新尝试。学生外拍时间安排为一周,外拍指导一般排在中期。一般说来,纪录片的拍摄,编导和摄影师应事先找到拍摄对象采访、踩点,形成策划案、解说词、拍摄方案等文案后,再进行拍摄。但绝大部分学生的拍摄地点都在外地,且经费有限,踩点和实拍一般都在外出的一周内合二为一。这无疑增加了文案和拍摄的难度。中期恰好介于学生采访结束、形成文案和开拍之前。指导老师选择拍摄周的中期介入,既可以检查学生解说词、拍摄方案等文案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发现学生在拍摄初期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如获2016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寻味大安》团队,指导老师到达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镇时,团队正在一家甜品老店进行拍摄。指导老师发现团队不但在文案上有问题,在拍摄也遇到了困难。在之前的文案中,拍摄团队只是简单罗列这家甜品店的甜品。依照这样的拍摄思路,观众对这家店难以有记忆点。指导老师引导团队找出这家店最具特色的祛湿粥作为典型,让这一碗粥背后的故事渐趋明朗。团队根据采访到的内容,重新撰写文案,并根据新文案去做分场和分镜,丰富镜头内容,让成片的整体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设置环节节点,监控项目进程

在整个毕业设计的推进过程中,一共设置有三个集中展示环节:提案、初稿、终稿。

提案环节,学生展示拍摄的策划方案。主要包括选题、片名、题材类型、主题、切入角度、线索、人物、故事结构、拍攝风格和手法、编导阐述、具体实施等。初稿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初稿,4位指导老师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片子的立意、解说词、拍摄、剪辑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终稿环节,学生展示成片,指导老师现场评分。其中,在提案环节,片名可先拟定,也可以在成片阶段再确定。题材类型部分要明确其分类,如人物类、事件类、社会类、文艺类、科技类等。主题部分可以主题先行,也可以在拍摄过程中慢慢成形。切入角度部分要强调从小切口切入,如具体的人、事、物,或一个具体的时段,切忌笼统。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物部分。人物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背景,其目标任务,实现这个目标任务的阻力,解决这个阻力的过程。而次要人物部分则相对简单,只要写清楚其在片中所起到的作用即可。如2014级的《戏说》团队,指导老师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引导其用主人公及其戏班完成一个目标任务作为切入点。这属于从一个具体的事件着手。又如2015级《跨国上班族》团队,指导老师则引导其从主人公跨国上班的一天切入。尽管这两个团队在拍摄和后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选题策划阶段是合格的。

(五)完善与补充,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初稿展示环节中,评分不是重点,主要是指导老师针对初稿中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初稿展示和修改环节对成片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依照以往的经验,有的小组在选题环节并不会有多出色,但在初稿展示后,能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认真补拍、修改,其终稿质量会有大幅度提升。如2016级的《赶海人生》团队,在初稿展示环节,指导老师觉得整个片子偏于平淡,亮点不多。在与团队深入沟通后,指导老师得知,团队其实是采访到不少素材的,只是并未意识到素材的重要性,导致剪辑时没有加入。如主人公赶海所得海获,会拿到一个海边小集市上去卖。在初稿中,这个海边小集市只是泛泛带过,没有体现出其典型性。而在采访阶段,团队已了解到这个集市和内陆的不同,即它是根据潮汐时间来定开市时间的,在集市上还挂有潮汐和开市的时间表,团队也已经拍摄了相关的素材。经过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团队将这一能够体现海边集市鲜明特点的细节剪到了终稿里,为成片增色。而和初稿环节不同,终稿环节不再侧重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而是侧重于评。指导老师按照一定的比例,选出优秀毕业设计小组,参与最后的答辩环节。

二、问题与对策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的成品意识逐渐增强,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逐年提升,并在区内外的比赛中取得了名次,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来说,题材类型不够丰富,且开掘度不够。如2016级的《渡河公》团队,拍摄上林“非遗”项目渡河公,仅仅将其作为工艺品,并未从艾草、端午等元素挖掘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以及壮族版“诺亚方舟”的民族神话内涵。而2015级的《跨国上班族》团队,将镜头对准每天往返于越南和中国—东兴上下班的越南人,仅就题材而言,已算得上近年来极为出色的选题之一。针对选题面过窄的问题,教学团队可以在选题策划阶段,多列举一些不同的选题方向,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通过讲解历年来的正反选题案例,让学生避开“雷区”。

第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项目操作流程仍需要磨合。按微纪录片的操作流程,需要到拍摄地进行前期采访调研,才能完成相关文案,如解说词和拍摄方案等。但由于学生拍摄经费有限,只能将这个环节安排到外拍周,与实拍合并到一起。尽管毕业设计的前导课“编导基础”“全媒体实训”等课程有短视频创作的内容,但仍有部分小组对拍摄流程的熟悉程度不够。而将前期调研采访与实拍安排在外拍周,让学生团队在一周内完成现场采访、文案撰写、实拍,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团队项目执行的难度。针对采拍合一的弊病,在今后的毕业设计中,教学团队应引导学生将前期采访调研和实拍分开,并且在选题阶段就要提醒学生,如果拍摄经费有困难,最好将选题限定在同城周边,从而将前期采访调研、实拍、补拍的经费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三,部分小组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度较差。这一点在采访和拍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2016级的《围屋老人》团队采访一位老人,他坚持住在一座已经变成危房的客家老围屋里,即便驻村干部苦劝,他也迟迟不愿搬离。该团队在完成采访后,和分组指导老师反映,没有故事可挖。指导老师到达现场后,观察到破旧的墙上,挂着一大尺寸的旧肖像照,和整体的环境很不相称,便引导团队从这幅肖像照切入。团队经过再次采访,才了解到照片上的年轻男子是老人的父亲,病逝前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待遇优厚,因而留守围屋的妻子和孩子得以生活安逸。老人之所以不愿搬离围屋,因为那里留下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针对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度差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细致,从小细节入手,深挖背后隐藏的丰富信息。

第四,部分小组现场把控能力较弱,对于在现场遇到问题,缺乏预判能力和应变能力。如2014级的《戏说》团队,主要拍摄一个业余师公戏剧团。剧团的演出大都是晚上在不同村落简易搭台。摄制团队没有能对拍摄环境做出预判,并制定合宜的拍摄方案,如照明问题如何解决、配备什么照明设备等,直接导致成片画面光线不足,或是后期增益后噪点过多等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补拍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小组需要完善预案,在现场拍摄时能灵活应变,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五,不少小组对项目的整体把控能力较弱。如2014级的《老林的邕城记忆》团队,主人公是一位照相馆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邕城变迁。团队在阐述提案的时候,对片子的设定是:从一个老摄影师的视角切入一个城市的变迁,在镜头中体现他对这个城市的情怀。但在采访、拍摄、剪辑的时候,这个设定没有得到延续。成片只有老林对摄影的感情,和之前的选题策划方案偏离太远。针对整体把控能力较弱等问题,教学团队需要在大一就开始夯实学生的专业修養,并在两年多的专业课程中增加项目训练的数量和强度,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训项目中不断磨炼和提升。

毕业设计改革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针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在循环往复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

[2]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56 .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掌上民族影像志建设的研究”(桂教科研〔2020〕1号2020KY29008);广西民族技艺行指委产教融合项目“基于‘非遗’民族影像志的传媒专业群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桂民行指委〔2020〕7号)

【作者简介】潘小楼(1981— ),女,广西平果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作者:潘小楼

第三篇:应用型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文章对应用型新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论文指导过程管理的对策,指出加强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新闻专业;毕业论文;问题

应用型新闻人才,主要是指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服务地方的新闻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实践技能和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并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在新闻工作中熟练运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是核心,新闻是专业指向,应用性是基本要求。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要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独立完成这项具有较大难度的课题。这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应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是优秀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试金石。

一、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加强,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选题忽略了新闻专业的特性——社会性,没有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释过多,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足,深度不够,论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步骤,尤其在“怎么办”阶段,对策拍脑瓜,方案想当然的问题相对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伪命题”的理论分析为主,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有理论性知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游离于实证研究之外,也不懂得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也是实证研究类毕业论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坛的教师,没有在媒体工作和一线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和实践型教师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学生选了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老师也指导不了。三是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会产生影响,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段时间学校基本没有集中授课的课程,大部份学生忙于就业、考研,精力难以放在论文写作上。且有的学生在外地,与指导老师基本上见不着面,论文指导仅限于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理论性的论文选题更利于毕文的完成。

二、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预期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新闻人才与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它强调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这个特性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型不仅是对新闻专业外在的层次规定,也是新闻专业本身内在的要求。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接触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相关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课程和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筹建时间不长,师资以年轻的教学型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做访问学者或提升学历、学位的方式,通过进修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特性和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经验在毕业论文创作,特别是实证研究类的论文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身要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除了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外,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获得,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来”,指聘请媒介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讲授现实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识;“走出去”,指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介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各类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自己更加符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是加强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环节众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关键。第一,要加强选题指导。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感兴趣的选题是论文良好的开端。论文的选题要提前规划,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和各类实践进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论文时才开始找论文题目。其次,新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规划选题时要从新闻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课题,避开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因此在选题时,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选取实际问题。最后,选择课题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论题,如果论文的题目“假”、“大”、“空”,那么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因没有切实研究,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完成论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文题目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写作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要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实习,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的次数不多,毕业论文的进程和质量难以管理和监控,如何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检查这两关。撰写论文开题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题,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创新点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开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论文框构,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策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下论文的基调;在中期检查过程中,老师对论文写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的写作进程。这两个环节,指导老师要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落实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写论文,而且还避免理论研究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改变以前的“剪、贴、拼”的论文写作模式,最终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第三,要重视基地建设。实证研究类论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撰写实证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时,需要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对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各类网站等媒介单位,要建立相适应的媒介实习基地,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基地,保证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长期的机会在新闻一线接受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改革设想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社会性源于自身的实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局面,专业技术的要求更强,其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实证研究行列,同时考虑以多种方式呈现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撰写深度报道或调研报告;第二,把论文写作与分层级、分模块、分方向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多个模块,如各类影视剧本写作、广告策划与文案、网页制作与维护等作品替代毕业论文写作。经过不断地探索,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将会妥善解决,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终会呈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高昱,丁立梅.社科类专业实践作品替代毕业论文之实证研究——以西安欧亚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

[2]文莉,荷锋.学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3]朱方侯健.以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新闻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记者,2014,(9).

[4]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江苏高教,2011,(5).

作者:张粉琴

上一篇:金融大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