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体系重构分析

2022-11-14

依照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 截止到2017年,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5亿, 半年累积新增网民约为20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将近55%, 同比上涨1.1%。在此形势下, 互联网技术获取了宽泛运用, 各行各业均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自身发展,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微媒体技术的持续进步, 微信、微博的应用率骤增, 在综合社交领域, 微信朋友圈应用率将近86%, 这也就意味着“微媒体”时代已来临, 这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带来了便利, 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弱化了其话语权,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影响。因而, 有必要对微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体系重构予以探究, 从而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权,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较好效果与质量。

一、微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述

(一) 微媒体的定义

细致而言, 微媒体即新媒体的其中之一, 当前学术界还未对微媒体作出统一界定, 经由对多方观点的综合, 可将微媒体视为以微博、微信等媒体为主, 传播内容简洁精辟、传输时效快, 传播内容宽泛的新兴网络传播媒体。

(二) 微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特点

1. 话语载体的开放性

微媒体这一新兴话语载体形式, 存在较强开放性。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不断进步, 对公众学习、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就高校学生而言, 因微信、微博等传输时效快, 故其都乐于从微信、微博等平台查看信息与焦点新闻, 并表述自身想法。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元话语权”已然难以契合学生发展需求, 此时微媒体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创造了平台, 其表述自身想法不同于以往被时间、空间局限, 并相应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开始平等交流、互动。

2. 话语发布的便捷性

微媒体时代的话语发布较之以往更为便捷, 其不被时间、地点、主体等限制。在网络普及率极高的今天, 公众能随时随地于微媒体平台发送消息且评论, 并且在微媒体时代, 公众对热点新闻的关注也能被实现, 新闻更新时速几乎与现场一致。因而, 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布极为便捷, 可及时评论并纠正不正确话语, 以给高校学生公共话语权的实现给予支撑, 便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课后教育。

3. 话语传播的交互性

微媒体与传统信息传播平台存在较大差异, 其具备较强交互性。公众于该平台能以主体身份进行各项交互活动, 对自身主观能动性、话语权予以体现, 这便变革了以往教育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彼此分离的模式, 于微媒体平台不具备主客体的区别, 所有人均能是主体, 亦可为客体, 不但能实名发布, 亦能匿名发布, 如此也就为公众构建出了虚拟性话语空间。在此虚拟空间中, 公众行为、话语不被外界条件、既定价值观等干扰, 能自由交流, 人人平等, 所表述的内容彼此交织, 能一同探讨、吸收。

二、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权行使问题分析

(一) 思政工作者信息话语权变弱

就以往的教育模式而言, 课堂教育、课后实践即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形式, 思政工作者即知识的传播者, 学生为受教育者, 如此便赋予了思政工作者极强的主体性, 具备绝对的话语权[1]。而微媒体时代的来临, 变革了上述教育模式, 信息获取途径更为多元, 较多网络信息均能共享, 教师已不同于以往是学生获知信息的重要途径, 这也就弱化了思政工作者的信息话语权, 并相应影响了其教育话语权。究其根本, 这一问题的成因如下:一是微媒体时代, 信息的获取不被时间、空间、主体等限制, 更为便捷, 思政工作者与学生具备相同的信息资源;二是高校学生能于移动设备获知所需信息, 思政工作者陷入了“失语”的困境, 教学交流较有难度[2]。

(二) 思政工作者“一元话语权”备受冲击

微媒体时代的来临变革了公众生活模式, 交流更为便捷, 所有人均能于微媒体平台自由交流、表述思想, 话语空间持续拓张, 信息传播形式、内容愈加多元, 对思政工作者的“一元话语权”构成了较大抨击。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微媒体时代的到来, 让全球信息愈加多元, 信息技术变为了国家竞争的关键, 在此形势下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借助网络信息荼毒我国思政工作者的思想价值观, 从而达成西方意识的融入;二是网络存在较强开放性, 这为较多不良信息创造了生存环境譬如色情等, 此类不良思想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工作产生了较大阻碍。

(三) 思政工作者话语权匮乏吸引力

因网络信息存在极强的开放性, 其间较多流行语享有风趣、简洁等特征, 因而备受公众喜爱。就高校学生而言, 其更愿意通过网络语言对自身思想感情予以表述, 加之网络流行语具备较强随意性、怪味性, 其在网民中的传播极为迅猛, 相较而言思政工作者的话语则单调无味, 且为确保思政工作者的形象, 其话语较为严谨, 匮乏趣味性与特殊性, 这也就导致高校学生对思政工作者话语不感兴趣, 难以确保教育质量与效果[3]。

三、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体系的重构策略

(一) 变革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思政教育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思政工作者需牢牢掌握话语权, 确保教育质量与效果。特别是在微媒体时代, 信息、网络化思想无处不在,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确保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就需变革以往的二元教学模式, 重新构建话语体系, 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会换位思考,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并把思政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效融合, 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政教育当中, 以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予以引导。具体而言, 高校思政工作者可经由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工作, 譬如情境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 以给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确保师生平等、友好交流, 以促使学生内在素养得以发展[4]。

(二) 对思政工作者和学生的话语互动予以强化

微媒体时代下, 高校思政工作者需变革老旧的思想理念, 借助信息技术拉近其和学生的距离, 创新交流方式, 经由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和学生有效沟通, 以提升两者之间的话语互动。同时, 高校思政工作者需适当应用网络流行语, 借助其趣味性特征实施思政政治教育, 面对学生传输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在此形势下, 高校学生会更乐于接受教育。并且, 思政工作者应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 获知学生日常生活动态, 对其思想予以分析, 这样不仅能对其话语能力予以强化, 也可发现问题并和学生及时交流, 增强话语权威性。

(三) 思政工作者话语内容、方式需靠近微媒体时代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体系重构的重点即应变革以往的话语内容、方式与形式。思政工作者应与时俱进, 逐步靠近微媒体时代, 基于平等、包容的原则, 和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话语对接, 创造适宜的话语语境, 以在确保自身话语权的同时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以推动高校学生获取较好发展。

(四) 对思政工作者进行培训

要确保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体系的重构效果, 就应对思政工作者进行相应培训:首先, 高校需健全招聘制度, 注重思政工作者学历、专业技能, 一旦聘用需对其实施专业培训;其次, 对现行培训制度予以健全, 以让思政工作者汲取先进知识技术, 改善教育效果, 并为其创造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 以持续强化其专业素养;最后, 该校思政工作者需不断汲取先进理念, 给学生出具更好的服务, 并掌握话语权, 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概括而言, 微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权的行使提供了便利, 也造成了较大冲击, 因而此次研究对微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体系重构进行了探讨, 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今后开展教育工作予以借鉴, 确保其话语权得以利用。

摘要:网络时代的来临, 使得媒体技术获取了较好发展, 微博、微信在学生群体中获取了宽泛运用, 微媒体已在无形中变为了高校学生表述思想情感、进行人际交流的主要手段。但同时, 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开始发生变化, 具有多样性、矛盾化共存的特征, 如此也就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因而, 高校思政工作者需依靠微媒体平台与高校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对话语体系重新构建, 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质量。基于此, 本文对微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话语体系重构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话语体系,重构

参考文献

[1] 金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30 (24) :55-56+59.

[2] 陈阳华.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挑战及其应对分析[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8 (04) :13-14.

[3] 梁文闻.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的研究[J].黑河学刊, 2018 (02) :116-117.

[4] 田佳佳.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新创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 (07)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