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教学方法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目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专生教学方法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专生教学方法临床医学论文 篇1:

高等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高等中医美容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情况,为更好地制定扣完善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及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对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0、2001级中国学(中医美容方向)5年制本科毕业生共71名进行调查。结果:71名毕业生中从事美容行业毕业生为29人(40.85%),非美容行业42人(59.15%)。在美容行业中,医疗美容14人(48.3%),生活美容10人(34.5%)。非美容行业中,临床医疗(非美容医疗)22人(52.3%),2 000级美容行业就业率高于2001级,医疗美容就业与生活美容就业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一次就业率为93%,就业分布为美容行业(医疗、非医疗)及相关行业,符合中医美容专业设置的目标,在课程结构的设置、各层次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心理培养方面仍需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中医美容;学生;就业;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追求美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美容机构的蓬勃兴起。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美容医学专业人才的匮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中西医药院校开办美容医学专业,培养层次也从职业培训、中专、大专、本科逐渐提高,目前已有美容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我校于2∞O年招收第一批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招收6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非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及相关职业。由于美容医学具有不同于传统医学的市场性、需求性,故对已毕业的2000、2001美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更好地制定和完善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及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临床医学院2000、2001级共71名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本科生。

1.2 方法:根据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原始档案,加之毕业生就业跟踪进行调查。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高等中医美容专业是应运市场需求而形成的一门专业,故应本着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高等美容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层次的美容专业人才,他们应该成为美容事业的中流砥柱。但有一部分高等中医美容专业本科毕业生出现了无法找到合适自己位置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美容医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和医疗体系尚未完全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完善。国内许多开办高等美容医学教育的单位机构也在近年纷纷发表文章,对美容医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发表看法。

3.1 本次调查中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次调查发现,除5人(包括自由职业、暂未就业或就业不明等)外,所有毕业生均就业,就业分布于医疗美容、非医疗美容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其中美容行业近4成,医疗美容分布于皮肤科(10人)及整形美容科、激光、光子美容科室(4人),从事生活美容共10人,其中进行一线操作1人,从事临床医疗(非美容医疗)工作的有22人。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医(医学)美容科无一人就业,是由于各级公立医院均未设专门的中医(医学)美容科室。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非常明确地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思路、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甚至生活美容某些业务的开展也需要中医的介入。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各级医院中或不设医学美容科室,或医学美容科室患者量偏低,最终面临各级公立医院的医疗美容科室的门可罗雀与各种私立的医疗美容机构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虽然这里存在着政策方面的原因,如医疗美容归为自费项目,但也存在着其它因素:如私立美容机构的人性化服务、大量的媒体广告效应以及患者信息量的不对称和主观隐瞒美容的心理有关。除去分流至私立美容机构的求美者外,在公立医院就诊的求美者大部分分布于皮肤科、内分泌科、妇科等。虽然上述科室同样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但关键点在于医学美容科室与皮肤、内分泌等科室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根本不同,美容治疗是以美容为主要目的,而临床各科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要目的,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完全相同。如对痤疮的治疗,就皮肤科而言,只要消除了皮损,无炎症存在,就算大功告成,不会在乎痤疮愈后留下的瘢痕或红色印迹,而美容科则要以消除瘢痕或印记为最终目的。另外,美容治疗一般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而其它临床学科的疾病治疗不必做美学上的考虑,故美容医师在临床中必须发挥医学审美创造力,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既治病又维护人体美的目的。再如对痤疮进行外治时,选用一些消炎解毒的中药(黄柏、黄莲)做添加剂的中药面膜或药膏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造成面部皮肤的黄染,所以不被美容医师所采用,由此可见,美容治疗和其他临床学科的疾病治疗在目的和方法上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各级公立医院仍应发挥在医疗资源方面的优势,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中医(医学)美容科室的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运用中医药理论为人类的美容事业服务。

从事生活美容方面的人数基本与医疗美容相当,但在一线进行护理保健仅1人次,这可能与学生认为学历与工作层次存在差距的就业心理有关。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为22人次,这与当下学生希望去医院,渴望稳定工作的心理有关。目前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始终偏高,不少毕业生把“大”(大城市、大医院)、“高”(高收入)、“铁”(铁饭碗)作为择业标准。有的毕业生不珍惜就业机会,在犹豫、观望,“高不成低不就”。希望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平稳心态,适当降低择业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自己的事业。

3.2 中医美容专业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3.2.1 中医美容的指导思想:中医美容专业具有同其它中医临床专业一样的共性:都是在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即强调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内外和谐的整体观,同时又要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临床观。同时中医美容专业又具有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的鲜明特点。

3.2.2 中医美容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同时提高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实验室建设、教学大纲的完备、专科特色教材的多少、实验课教程结构、学生考试大纲的制定、多媒体课程的完成情况。软件包括教师的技术职务、学历层次、课题成果以及教学质量包括教授讲课课时比例、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比例、考试成绩、教学论文、教学成果、教研课题,最后还要有教学管理(对教师教案的检查、课程效果的评估、教学档案的管理、教师试讲、集体备课等)。

3.2.3 中医美容的课程结构设置:我校开办的中医美容专业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临床课以及专业临床课。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临床课的课程设置和课时与我校中医学大致相同,专业基础课包括中医美容基础理论以及美学基础理论,化妆品学、色彩与素描等美容基础,专业临床课程包括中医美容学、手术美容学、现代实用美容技术、美容手法学、美容化妆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保证中医美容专业的学生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理论的同时具备美容方面的理论知识,达到了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培养目标。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既可以做临床医生,又可以从事美容方面的工作。从就业情况来看,基本上符合我们的预期目标。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目前的课程设置,同时避免出现样样懂,样样松的尴尬局面,达到基础扎实,特色突出。在本次问卷及未毕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从事化妆品销售、研发的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信息酌情增加化妆品教学的课时,同时开设一定的实验课,引导学生在化妆品研发方面的兴趣,这也符合吴仪总理在全国中医药讲话中对开展以中药为基源的药品、食品、化妆品的新产品研发的精神。根据就业情况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多层次(职业培训、大专、本科、研究生)进行侧重不同的办学方针,职培生、大专生可以强化技能,从事生活美容、保健为主,而本科生则侧重于理论实践并重,从事美容顾问、化妆品研发销售及医疗美容服务,而研究生则应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就中医美容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中医药美容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中医美容人才的教育培养,而且逐渐扩大的市场和严格的准入制度也在呼唤更多专业中医美容人才,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医美容专业、培养中医美容人才是今后要探索的问题。

作者:刘 宁 孙亦衣 蔡建伟 喻 晓

大专生教学方法临床医学论文 篇2:

高校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要:在21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目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 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

高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本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高校教学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课堂教学改革是高校教改的前沿,而贯穿教学改革全过程的,必定是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的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不要光喊口号,要把具体工作贯穿在学生管理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

以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程结构为例,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

我们的教育若不认真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难以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不能很好适应21世纪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忽视教学结构改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是我们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走入误区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我校也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学生入党,发放奖学金,力争在整个过程透明化,民主化。例如,00级三年制大专生(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过程中,认为专业知识难,心理压力大,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逃避心理,我们经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医学对人类解除疾病的重要性及光明前景。就我所授的病理学而言,采取互动教学模式,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某一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等,并提出一些创新问题,回答好的,有奖励,加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工作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科技创新等活动,我们学校还组织各系,到福利院做一天志愿者活动,做到“扶老、济困、救孤”。2011年我校还组织开展了“应天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护理系、口腔系获一、二等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内容、方法及考试系统。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并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强调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以学生为主题,不仅传授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仅理解接受现成的答案,更要鼓励学生寻找优化答案。特别是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知识更新呈加速趋势,一个人的知识很快“老化”,终生学习的观念已为大多数教育界同行所看好,一个人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发展,终生学习是必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有所创新。教学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才能跟上创新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促进成果共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采取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方式,建设共用共享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资助大学生开展5万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的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就教材本身而言,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很突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资源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并且已经成为高校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对普通高校来讲,更需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整体上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造,以冲破创新能力的约束,创设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努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为培养和造就与21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2]高志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7.

作者:季晓辉 马丽亚 高春梅

大专生教学方法临床医学论文 篇3:

分层带教应用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下,我国急诊医学以及急诊护理学起步虽然较晚,但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尤其其中关键内容、急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方面较为突出。由于当前医疗技术和知识的逐渐普及,所处的岗位条件也产生了一定的多变性,这使得急诊护理教学目标开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需要选择专人带教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开展,并针对急诊护理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布置,依据当前急诊护理学教学现状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带教;急诊护理教学;应用研究

急诊护理学科一直都是具有较高实用性的科目,其在临床护理学方面是处于关键性环节当中,也正因如此,急诊护理学教学极为严格,教师需要全面进行引导,并起到带头作用,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结合当前所有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且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依照课程内容的突出特征与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急诊护理教学方法分析

传统急诊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较为简单,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主导,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求教与练一体化教学,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而且也会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步较慢,学生对急诊护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其关键性表现就在于教师根据教学过程,将急诊护理相关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为学生进行教学授课,学生需要依据听课练习和课后复习训练来掌握基礎理论知识。但由于急诊护理学科所展现的多元化与非简单化特性,对护士的要求也会不断的增加难度,之前所受过传统教育的护士几乎无法做到对无法预见事件的快速处理,这也是当前急诊护理学教学方法所必须要进行改进的重点之一。

二、分层带教方法在急诊护理学教学中的价值

对于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来讲,无论是急救护理基础知识水平还是急救能力都是其必备的技能。而对于学生来讲,急救护理知识水平和急救能力,甚至急救操作的习惯都有着不同的差距。分层带教在对学生进行急诊护理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能够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和整体布局的改善,做到真正因材施教,要能够从整体上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让有差异层次的学生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分层带教在急诊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最大价值。

首先,有助于弥补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由于受到多种不同因素影响,包括学生遗传、家庭教育环境和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等多种条件,不同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尤其急诊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所有学生实际学情的掌握,并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分层带教,能够针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做到各项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是属于干预教学方法当中的关键性条件,同时也是其核心要素,学生在轻松愉悦且自由的情境当中,保持高度的热情,能够发挥出其自身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教师在开展急诊护理分层带教过程中要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带来不同的激励,以平等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塑造出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开拓学生思维和视野,使其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急诊护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中,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整体的效果。

三、分层带教应用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研究

由于急诊护理学当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不同知识和技巧,而且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面对不同阶层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明确教学重点,并进行科学划分层,要将急诊护理学相关知识重点与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拆分,如此方能够使学生实现对急诊护理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师要能够按照不同阶段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

对中专学生而言,其年龄相对较小,对学生的教学需要注重其专业知识掌握的牢固性,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期自主学习能力,其关键要放在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上。

而对于一些年龄与知识层次较高的本科生和大专生来讲,其本身对于急诊护理知识的掌握较为熟悉,也熟知大量的概念,并且能够勇于探索和善于斟酌,但由于其操作性不强,依从性不高,所以教师需要注重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讲解相关新护理知识与思想,改进传统的急诊护理教学措施。

针对一些进修的学生来讲,其专业知识掌握较为透彻,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传统的技能操作也较为熟练,但对新知识与新技术、核心知识的熟悉程度仍有待提升,也会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针对这些学生来讲,教师教注重对新仪器、新设备、新知识、新技术的讲授,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敢于探索,勇于研究。此外,教师也要讲解部分有关临床实践操作的方法,进一步促使进修的学生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结合上述文章内容所述,急诊护理学是研究多累处于急症的病患,发病有着一定的突发性,需要紧急应用急救方法来予以救治。所以,急诊护理学一直是教授急救方法和带有明显特殊实用性的学科。而目前急诊医学的进步速度不断加快,且医疗器械设备也一直在更新,而急诊护理学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分层带教方法的应用是急诊护理教学模式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蒋璐,汪怡.分层带教在急诊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人人健康,2019,507(22):132-133.

[2]徐晓,吴学华,王金玉.精细化阶段式带教在急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1):92-95.

[3]王晓英.分层带教在急诊心血管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8,006(017):131-131.

[4]姚丽.分层互动带教模式在急诊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016(031):99-102.

[5]张静.分析急诊护理带教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3):199-200.

作者:惠娟

上一篇:诚信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品牌建设企业品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