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医学毕业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大专医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是为了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数字统计中解脱出来,高效的完成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提高就业率和服务质量。系统开发从需求分析设计到最终系统完成并成功运行,运用了软件开发相关技术理论。

第一篇:大专医学毕业论文

大专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体会

摘 要:通过对大专临床医学生上诊断学实验课的观察,发现学生在临床操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适应大专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方法,让医学生真正掌握临床诊断操作技能并灵活运用,促进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具有良好医学素质的医务工作者,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大专医学生;诊断学实验课;教学体会

诊断学[1]是论述疾病诊断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通过诊断学实验课的观察发现大专医学生在临床操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教”与“学”进行不断反思后,发现“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本文就谈谈我教的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学习诊断学体格检查内容时,教师先进行演示,操作要规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当场指导,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准备上,体现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的演示上,体现在耐心的巡视指导上,体现在及时发现问题的精锐目光上。

2.因人施教,把握学生心理

学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但在智商上是绝对没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教师去挖掘。例如:在学习诊断学问诊时,可以让不同学生对同一症状进行问诊,发现不同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但是将他们的结果综合起来,却是比较完整的问诊形式表现,最后给予点评(包括优点和缺点)。大部分医学生的心理是脆弱的,教师要从其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其想法。例如:在带学生见习时,发现有些学生不敢对危重病人进行病史采集,部分学生内心害怕病人病情加重可能与自己有关,或是怕自己问诊出错。此时,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信心,另外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于临床,要多参与临床技能训练[2],做到熟能生巧才不至于临场胆怯。

3.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参与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PBL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型”教学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例如:在上异常心电图分析的实验课时,首先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室性期前收缩?有哪些要点?和房性、交界性的期前收缩有什么区别?请结合给出的心电图片说出其主要的诊断要点。

4.展现语言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的严谨、讲解的精练、言语的幽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上用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引导师生心理同步,达到教学“共鸣”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心电图分析时,典型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病理性Q波出现,ST段弓背抬高,简单记为“红旗飘飘”;Ⅲ度AVB心电图表现可理解为P波和QRS波出现“离婚”现象。

5.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应用教学资源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将具体临床病例与病例教学相结合,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较受医学生欢迎的是“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Case Based Study,CBS)。例如:在问诊“黄疸”症状时,首先引入一典型案例及教学图片,让同学了解黄疸的临床表现,然后结合肝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生理变化,真正认识黄疸,根据其发生机制来了解其分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6.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交流能力,懂得如何与病人相处,最终取得病人的信任。例如:当进行床边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足够的耐心与患者交流,给同学们树立好的榜样;尤其面临家属不配合的情况,要多沟通多关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而避免可能的医疗纠纷。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要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强化技能训练;要在探索新教法的基础上,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理论为实践服务,学会学习、反思及创新,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朱飞燕,熊梦辉,周增桓,杜庆峰.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0,7(7):59—61.

作者:曹湘玉?黄民江 龙沙?周婷

第二篇: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摘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是为了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数字统计中解脱出来,高效的完成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提高就业率和服务质量。系统开发从需求分析设计到最终系统完成并成功运行,运用了软件开发相关技术理论。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平台架构,减少了各模块间的耦合性,着重解决了面向招聘单位、毕业生以及各级管理员部署该系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深入研究了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协调技术。

关键词:就业;UML建模;B/S模式;.NET框架

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数据以及就业信息统计的采集管理,数据量非常大,程序繁琐。因此,就业管理工作存在信息交流不够畅通,政策发布不够及时,数据处理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要。该文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各类信息数据的搜集、处理、统计、报送、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学院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已有学院就业网站的特点,突出了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现在大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有6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大专院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均面临在夹缝中生存的严峻考验。就业处也面临在就业数据处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测评工作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续写学院品牌特色。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都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首先出台文件制度、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就业帮扶、职业评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和生源地人社局,提前做好就业工作部署安排,及时处理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做好就业前指导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其次,创新现有就业工作常规模式,升级就业网站系统,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应聘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并且实现对录用学生的信息筛选、联系、管理。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招聘岗位,还能最大限度简化单位到校选录毕业生的繁琐程序和接待工作。因此,招就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了对繁杂就业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实现了大专院校就业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增强了为学生、招聘单位服务的能力,这也是大专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推出了适合本国的就业管理政策和措施,部署了相关信息系统。2002年6月俄罗斯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在教育部下属高职院校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安置和就业信息系统的法令》,由此开发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由文献[1]可知,经过几年的发展,俄罗斯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立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毕业生的就业都比较顺利。在日本,政府对就业问题格外重视,在《文部省设置法》和《劳动省设置法》中专门规定了文部省在就业方面的职责,实现全国统一的就业制度。西方国家有着优良的教育体制,所以在就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很有特色,作用也很明显,像欧美的就业率比较高,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在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起主导作用。其他如法国、德国、印度等各国也都有自己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颁布了促进就业的法律政策如《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等,也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还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规范,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就业信息网,没有统一的标准依据,因此各自为政,适应性不强。尽管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条例,作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行业标准。但是,该条例缺乏就业网站各本体的设计的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许多数据信息量大的部门都使用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经费紧缺,理论不完备,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理论指导问题,而且各个部门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更新速度慢,使得整体信息化使用程度不高。有些高校只有招生就业宣传网,在就业工作使用方面作用很小,即使有了专门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的更新和使用上效率不高,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这就出现了信息传递缓慢、组织乏力、信息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因此本系统的开发除了解决这些问题之外,也将研究系统的使用状况,以促进高校正确使用信息化技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基于Web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析

本系统的开发主要会涉及的技术有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图1)、ASP.Net技术、数据库技术、UML建模技术等。建立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ASP3.0的开发环境,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为主,选择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方便管理和使用。客户端只要支持Windows系统,IE5.0以上即可,扩大使用的范围。

2.1.1 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活动服务器网页工具,可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简单、轻松,是目前网站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ASP是一项位于服务器端的脚本编写环境,通过回应用户端的需要来建立动态网页或web使用程序。ASP网页中允许包括HTML标示、普通文档、脚本操作命令以及COM组件等。ASP技术应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页面中设计交互信息,又可以创建以HTML页面作为客户界面的web程序。因此,ASP有如下特点:

1)展现动态页面技术,实现与客户交互的目的;

2)ASP代码和HTML代码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文件中,方便修改和调试;

3)ASP程序产生的内容可以用HTML格式或X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支持各种浏览器;

4)ASP通过一些内置对象可以从web浏览器中获取用户请求,并以脚本的形式对这些请求进行处理并响应,然后把结果反馈给用户;

5)ActiveX控件具有很强的功能,可以完成如存取数据库等各种各样的交互任务;

6)ASP代码在服务器上运行,只是将结果传送给用户,因此程序保密性很高,防止一些机密算法被窃取。

2.1.2 JSP技术

JSP(Java Server Pages)技术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1.0标准是1999年9月公布的,同年12月又推出了1.1规范,目前较新的是JSP1.2规范和JSP2.0规范。JSP技术推出后,受到众多大公司的支持,纷纷开发使用JSP技术的服务器,如IBM、Oracle、Bea公司等,由此迅速推动JSP成为商业应用的服务器端标准技术。

JSP工作原理是通过Java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事件。同时网页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服务端资源。JSP技术分开处理网页逻辑、网页设计和网页显示,加上可重用的组件技术,使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快捷、安全。JSP与JavaServlet一样,Web服务器在收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在服务器端执行相应代码,然后将执行结果连同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一起返回给客户,对客户端的软硬件配置要求很低,只要有浏览器就即可。Java程序段可以实现动态网页的功能,进行诸如存取数据库、重定向网页等操作。而Java Servlet是JSP的技术基础,而且大型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Java Servlet和JSP的配合。

JSP具备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的面向对象,多平台支持、强大的可伸缩性、多样化的开发工具支持、服务器端组件支持且安全可靠等特点,是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首先技术工具。

2.1.3 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技术日新月异,也日趋成熟,目前有ODBC、DAO、RDO、OLE DB、ADO、RDS和ADO.NET。本系统开发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因此主要介绍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ODBC技术为访问各种SQL 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接口,通过这一接口一个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共同的代码访问不同的 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ODBC的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应用程序接口、驱动器管理器、数据库驱动器和数据源。

OLE DB仍然以ODBC为基础,并提供更高级数据访问接口的组件。OLE DB由三个组件构成:数据使用者、数据提供程序及数据服务组件,可以说是一个针对 SQL 数据源和非SQL数据源进行操作的 API。

ADO.NET是一组面向对象类库,是一种与多种数据源进行交互的.NET技术,数据源既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ADO.NET包含五个对象:SqlConnection对象、SqlDataReader对象、SqlDataSet对象、SqlDataAdapter对象和SqlData Command对象。在ASP.NET中连接数据库的就是ADO.NET。

2.2 基于面向对象和UML建模的需求分析

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和UML建模,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如下:系统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分院管理员, 那么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有四项。首先学生用户可以登录、查询、浏览信息,查看、修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其次用人单位用户能够管理本单位基本信息以及发布公司简介、招聘简章,可检索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然后二级管理员(如分院管理员)可以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修改、添加、维护和审核,生成数据表;最后一级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对所有用户功能权限的设置和最终审核,对系统及数据库的整体维护。

本系统中一级管理员的需求是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发布、修改招聘信息、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功能需求是生成就业数据库、各类就业报表、生成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校对表、生成毕业生派遣审批表、生成招聘单位用工信息表等。审核招聘单位资质、添加、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审核毕业生资质、添加、删除、更新学生基础信息、汇总、整理、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更新校园公告。

毕业生的需求是个人账号、毕业生生源地基础信息、求职简历和就业协议书,搜索招聘信息、查看用工信息、投递简历、填写就业协议书、查看单位回复录用情况、处理招聘单位录用情况。系统实现毕业生在就业网站填写生源地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生源地、身份证号、学历、专业、主修外语、学制、培养方式;实现毕业生在网站制作个人求职简历,发布求职意向、实习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

招聘单位的需求是单位帐号、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角色功能是管理用人单位个人资料、管理招聘信息、搜索学生求职信息、查看学生就业信息、处理投递学生简历、选录毕业生。

2.3 基于B/S模式的系统总体与详细设计

采用B/S模式是考虑它的诸多优点,总体设计分基础数据设置模块、两级管理员管理模块、招聘单位信息管理模块、毕业生信息管理模块、综合查询系统模块。系统的功能由四类用户 (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处管理人员、分院就业管理人员)组成,各自能相对独立地使用系统。角色有五个分别是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管理员、分院就业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如图2所示。

2.4 基于软件可移植性的系统实现与测试

测试是对软件整体功能和性能的总体评估,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伴有阶段性测试,使软件隐藏的错误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并纠正,通过设计测试用例,分别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数据库测试、可用性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保证系统顺利部署使用。

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以及用户使用的特点,本系统采用了多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盒测试主要测试系统能否满足功能要求,用户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收并输出正确结果,以及能否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文件)的完整性等。该方法侧重于软件的外部特性,而忽略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单元测试考查模块功能,用于详细设计。集成测试考查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联系。回归测试防止之前的测试不准而进行的重复测试。验收测试看软件最后能否满足需求,跟当初软件设计的要求是否一致。

3 结论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探索、测试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学院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学院已有就业网的特点,突出了本校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维佳.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分析[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7):125.

[2] 李景怡.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完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2):102-103.

[3] 刘广明.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的新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朱义清,韩尚峰.香港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内地高校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5] 吴冰,段锦云.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文献综述:传统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理论研讨,2010(22):138-140.

[6] 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8):38-43.

[7] 金哲.高校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8] 肖甦.浅谈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7 (7): 69-70.

[9] 任青云.日本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日本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分析[C].Beijing: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0:254.

[10] 王占仁,董超.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运行机制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39(261):75-79.

[11] 刘亚彬,朱亚莉.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的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2010(5): 82-85.

[12] 赵燕燕.ASP技术在Web数据库开发中的使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

[13] 回健永.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开发[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25(5):68-70.

[14] 邹治,陈万明.关于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理论模型的探讨[J].高教探索:教师与学生,2010(2):117-122.

作者:王海军

第三篇:如何提高基础医学概论在大专非医学专业中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摘要】在一所大专医学院校,作为一名专职教师,面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升上来的学生,如何提高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和应用度,是一名基础医学概论的专任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从制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谈谈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体会,希望能为同行提供相关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 非医学专业 教学效果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而基础医学概论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中是一门必修课程,《基础医学概论》是为了让非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基本基础医学知识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基础医学课程,成为非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1]。《基础医学概论》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这是一门汇集基础医学各门学科的综合课程,涵盖面广,知识面宽。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上课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一、现状分析

1.医学专科院校学生认知水平分析。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底子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一部分学生是从文科升上来的,缺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理科学生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接受能力要好一些。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如中药、康复治疗技术、文秘、公共卫生管理、卫生信息管理、药品质量管理、药物检测技术等专业,该专业学生专业性强,故对本学科学习认识水平不够,主观认为基础医学概论并不重要,因此部分學生学习的能动性不强。

2.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是中专升上来的,他们跟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知识水平、学习能动性更低,从学生积极主动性、动手能力、思考分析问题能力上看,都比较低,针对这部分学生,将加重对基础知识的补充。讲授方法处理如下,讲授的速度会略慢,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启发式教学和讲授教学相结合,这部分学生好奇心强,穿插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将云班课引入课堂。

3.本科院校,关于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方式仍是以各个教研窒为独立的授课单位轮流进行授课,每个教研室只根据学时数来安排上课内容,使得课程内容明显压缩,删减。这就破坏了每门课程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师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这种教学法是“教书”而非教学,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来看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学和死记硬背,违背了现代教书育人的宗旨。目前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一味的灌输枯燥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感性认识的缺乏,加上主观认为这门课程与自身专业相关性低等原因,学生逐渐地对该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2]。

医学专科学校,因师资力量受限,我校的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是同一位老师担任,这样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老师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且熟悉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原则上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做到重点突出,统筹兼顾,而不面面俱到。因是一个人承担教学任务,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研究得更为透彻,能够对不同知识板块重点、难点的把控和取舍做到合情合理,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效的整合,特别是不同系统的案例讲解中,能够解剖生理、组织病理、临床诊断、用药护理等各个层面做到更有效的融会贯通,深刻分析。不断反复研读教材,合理取舍授课内容,恰当安排课程内容的顺序,注重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避免重复,更不能前后矛盾[3]。

二、教学实践总结

1.制定教学大纲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制定有效且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如中药学专业,会将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讲解,而卫生信息管理以及文秘专业这部分内容则略讲,而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以及文秘专业则将维生素的生理和缺乏症作为一个知识点来讲解。人才培养是导向,所有的课程是以培养人才为基础的。因此制作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导向和纲领。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84学时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12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内容比较庞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一部分是一些经典基础的实验,如血压的测量、血型的鉴定、运动系统的认识等,还有一部分是综合创新型的实验,结合本教程的综合性,可以设计到基础医学的实验做到有效的融会,比如家兔病原菌感染实验与组织切片的制备等。扩展了这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视野[4]。

2.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被广泛引入,新的教学模式的层出不穷。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是最近几年在医学院校被广为推崇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案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讨论式教学模式,将学习设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5]。通过PBL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资料收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资源共享和协作能力。这种融入式的场景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从问题的提前布置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评,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新的教学模式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讨论法等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并能及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合理的指导。

3.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尺度的评价体系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评价体系改革中采用综合评价,以期末理论考试占总分数的60﹪,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的书写)占20﹪,PBL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和平时作业完成占20﹪的体系,既评价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也评价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综合的评价体系能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书育人,是一个老师毕生的事业,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涉及到如何教,怎样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对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参考文献:

[1]杨朝哗,饶春野.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2]张潜,王曜晖,颜彦,罗军敏.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67—1069.

[3]时彦,杨冬霞,王东,李雅娜.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1):17—19.

[4]高雪.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利与弊[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1):142—144.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6]余璐,殷玥,刘文冲等.基础医学系统整合课程与PBL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4,8(22):743—744.

作者简介:

唐静,女,讲师,理学硕士。

作者:唐静 李小山

上一篇:艺术创造过程论文下一篇:机械工程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