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想政治语文教育论文

2022-07-03

读完宁鸿彬老师的《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一书,我不知道怎样概括才是准确,但对我这颗稍显浮躁的心来说,确实感受到了久违的熨贴。宁老师的书尽管是一本教育方法论的书,但我能从中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他用得失寸心知的豁达体会着呕心沥血的艰辛。不难看出,薄薄的一本书,凝聚了宁老师许多年的心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思想政治语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思想政治语文教育论文 篇1:

浅析素质教育下语文教育中的德育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语文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育和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德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素质教育重视人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使命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在实践中,德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教育是德育的载体。

一、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育中,很多题材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的民族精神,或精彩地描绘我国的壮美山河,或深刻阐释某一个道理。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着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德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德育,并不是单一模式,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德育与各学科教育是相互渗透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基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德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发挥语文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育之中,通过加强现实性阅读形成反思性评述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渗透,鼓励学生在自我学习认知过程中不断反思,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构建和谐的人格体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就是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与训练之中,思想教育要有计划,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好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二、语文教育与德育互补发展

1.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也强调,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独立人格,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德育进行补充,通过德育补充使学生不断形成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学生之间懂得彼此宽容谦让,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集体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工作有序开展,师生关系和谐,从而为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德育需要语文教育提供相应的教育素材。在德育中,需要通过大量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人格认知水平,而这素材恰恰又是语文教材中必备的内容。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等,都是在德育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样,語文教育要将课本中的内容树起榜样,然后让学生进行仔细的分析,这样的教育方法同样也是德育中最为主要的途径。

3.通过教材让学生理解语文教材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进行语文教育中,开展道德是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真情实感教育,让学生表达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品质。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提供的大量素材,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

三、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德育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德育改变了传统德育的重意识形态教育的状况,强调语文德育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生命意识的渗透。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总结出“寓德于教、寓德于美、寓德于行、寓德于境”的语文德育原则,力求其具有实际意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育中,德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核心,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运用情感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

素质教育下的德育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致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与相互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语文德育要达到艺术境界就要使其不断趋于和谐,同处于一种共振的状态以大幅提高德育实效。对于语文教育来说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德育实质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和谐共振的过程。

素质教育下的德育,要能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育之中,使语文德育在素质教育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语文德育与价值观的形成

道德教育呼唤人格高尚的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以此解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观缺失的问题。这对于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树立学生道德信念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教会学生判断认识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范围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说,语文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现代教育,语文教育和德育文化的传播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育中德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课文教学、作业写作等方面渗透德育文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人。在学校教育中,要建设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要以课堂及其他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先进文化和文明时尚的感染中陶冶情操。教师要充分发挥德育在价值观养成方面的作用,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在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修养德行,积善积德,才能不断外化于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此外,语文教育与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使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小妹.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无痕渗透[J].教育科研论坛,2008.

[3]吕洋.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郭双红

寓思想政治语文教育论文 篇2: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

读完宁鸿彬老师的《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一书,我不知道怎样概括才是准确,但对我这颗稍显浮躁的心来说,确实感受到了久违的熨贴。

宁老师的书尽管是一本教育方法论的书,但我能从中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他用得失寸心知的豁达体会着呕心沥血的艰辛。不难看出,薄薄的一本书,凝聚了宁老师许多年的心血。也告诉我们只有付出脚踏实地的勤奋,才能收获厚积薄发的从容。

在这本书中,宁老师围绕怎样上好语文讲读课这一中心议题,从教学方案总体设计、初读、启发、讲解、板书、应变、总结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生动的做法。给我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借着宁老师出自肺腑的真诚,我也想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文道合一,略陈拙见,望宁老师能用微笑垂谅我“狗尾续貂”式的鲁莽。

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也称为文道合一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条特有原则,它也起着其特殊而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材所选的一篇篇文章,不论时代、体裁如何不同,都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形式是用来表达内容的,内容也一定要靠形式来表现。也就是说,文章本身的文与道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道成文,文以载道,谁也离不开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得首先让学生理解它的语言文字,从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初步接受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然后,再结合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形式,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认识语文形式越透彻,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而越深刻的理解思想内容,就会越透彻地认识语文形式,并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讲读教学中的这种从文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的过程,就是文与道、道与文反复深化、辨证统一的过程。指导学生作文时,使学生“有得写”、“想写”,是道的问题;而使学生“会写”、“善于叙事说理抒情状物”,则是文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判断,认识客观事物,还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表现方法。

总而言之,我们教学生通过听和读学习语文,是从语文形式入手,理解文章(或说话)的思想内容;我们教学生通过说和写学习语文,是从思想内容入手,掌握文章(或说话)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听和读,还是说和写,换个说法,无论是理解别人的思想,还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形式、语文教育与思想内容、思想教育,即文与道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总是同时受到语文训练和思想训练,同时受到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所以说,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统一进行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说是成功的。譬如,有些在学习上出类拔萃的学生却难以分清死亡与一次考试失败的孰轻孰重,这不能不说是文道合一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有某些欠缺所导致的隐性后果。

贯彻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付诸实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文规定:"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规定确切地说明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贯彻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首先,听、说、读、写训练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我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不可能只顾及说话的声音和文章的形式,而不接触其思想内容。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在正确观点指导下准确理解文章和讲话的思想内容,如何在正确观点指导下恰当表达自己的见解。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听和读,还是说和写,都离不开正确观点的指导,学生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进行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譬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由读到理解,再到鉴赏的过程。在阅读训练中,正确思想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方面。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形式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文章中反映的是什么事情,讲的是什么道理,说明的是什么特点和本质,而且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阐述的思想、介绍的知识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加以鉴赏。理解和鉴赏能力直接关系着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理解和鉴赏能力的高低,是和思想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思想认识水平高,理解和鉴赏能力就强,对于文章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好的表现形式就能吸收和借鉴,对于文章错误的思想内容和蹩脚的表现形式就能批判的摒弃:而思想认识水平低则相反。

所以,我们要抓住语文阅读这个特点,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因素,加强思想教育,给学生以正确健康的思想影响,更快地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现代文表露了正确的思想或道德观点。它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使学习这类课文,也不能忽视对教材中的思想因素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去孤立的学习文字技巧。如果只是孤立的解词释句,只让学生记住几个词语、几个句式、某种写作方法,而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评论文章的思想价值,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全面达到阅读的目的,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对那些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鲜明的针对性的课文,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语言文字,梳理篇章结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联系社会实际、历史背景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加强对文章思想性、科学性的阐发,以便收到既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当然联系的内容应和文章有着必然的关联,是文章内容的合理引申。在方法上应当是画龙点睛、适可而止、亲切自然,学生乐于接受。生拉硬扯、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对于思想内容上有这样那样问题的文章,老师的指导更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注释上,一定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认识,以便理解、吸收其精华,批判、摒弃其糟粕。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在作文的写作、指导、批改、讲评各个环节中,更离不开正确观点的指导。

其次,思想教育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诚然,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但是必须指出,思想教育在语文课里不能形成独立的教学过程。思想教育必须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换句话说,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是寓于语言文字教育之中的,是从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语文的能力训练中体现出来的。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不能使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成了两个过程,或者使用思想教育过程代替了语文训练过程。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能搞架空分析、空洞说教,应当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地渗透在语文训练过程中。这种积极教育的效果是逐渐显现出来的。此外,语文课的思想内容,首先应该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着重于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思想方法的培养,而不应该要求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或“紧跟”一时一地的政治形势。总之,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文道统一、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我们应当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坚持文道统一,把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处理得当,会收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恰当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觉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有了正确的观点作指导,这对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反过来讲,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了,听读范围扩大了,理解能力拓展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了,又有利于提升思想觉悟,巩固和扩大思想教育的效果》。

当然,坚持文道统一,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具体做法上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教学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因此,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一步骤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时侧重于思想内容的阐发,有时侧重于语文知识的讲解;有时侧重于思想教育,有时侧重于语文能力的训练,这都是容许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坚持的是从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体现文和道的辨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综上,我们应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本着内容与形式统一、教书与育人统一的精神来从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抽掉“道”孤立地教“文”,也不能离开了“文”空洞地讲“道”,而应在教“文”的过程中讲清楚“道”,在“道”的统帅下更深入地理解“文”。我们既反对只教字、词、句、篇等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做法,也反对脱离语文训练、外加一套、企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搞什么贴政治标签、喊政治口号的做法。应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指导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使我们的学生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有充实的精神。

我想起自己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语文最终建设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之所以这么说,一是为了减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承载的心理负担,二是我的确这样认识语文的社会功用的。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应是爱的载体。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履行了爱的职责,语文教育的成果必能够开出美丽灿烂的思想之花。我想素质教育无非也就是想起到这样的作用。

当然,由于思维的稚拙和经历的简单,面对宁老师的心血结晶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但我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宁鸿彬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了语文教学中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并且给了我这样一个陈述自己浅知拙见的机会,又能比较客观地反观一下自己在实践中基本的为师之道。这不是我守着一颗年轻的心却要固步自封,只是我认为,适当的回首在关键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前面的路该怎样走。尤其是在现时,我们在大刀阔斧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本质原则的坚决保护。在风起云涌的革命面前,在激情四溢的热情背后,保持一份可贵的冷静,或许能把历史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阵痛减到最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事业是神圣的,也是艰难的。改革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已经注定要进行“万里长征”式的探索,那么不管以前取得什么成绩,也不论以后要怎样的风雨兼程,我们都需要有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得责任感,还要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性。

作者:张秀英

寓思想政治语文教育论文 篇3: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现阶段,在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技工学校逐步加大了对德育的重视,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于技工学校的各种学科来说,语文德育功能和效果十分明显,对此语文教师必须全面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德育与语文教育的联系,然后重点分析了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阐述了如何在技工学校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以供语文教师参考。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情、意”的能力,其中“意”是一种德育,体现在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上,素质教育中的德育与语文教育基本相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思想引入语文课堂当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

就技术学校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他们大多为16~17岁,抵抗社会诱惑和影响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语文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低,再加上技工学校轻理论、重技能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反感情绪。技工学校学生的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弱,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困惑,他们与同龄人相比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由于他们在表达上缺乏理性,进而会通过吸烟、逃课、饮酒等方式来宣泄情感,而让教育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对此,技工学校开始逐渐重视德育,除了设置和思想政治德育相关的课程之外,也注重在其他学科中普及到德育。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目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技工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技工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较低,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不利于技工学校语文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技工学校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在唱“独角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听音乐、看小说。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很难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部分技工学校中的语文教師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技工院校语文课德育功能实施的途径

3.1重视情感的熏陶,做到德育的潜移默化

课堂教学属于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教材中的课文属于写作技术和思想感化的结合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与智育的统一,避免德育脱离语文教育,也不能够让语文教学从属于德育。例如,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以便于体会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在理解本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将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解说中。例如,在《将进酒》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领会李白在选材、布局方面的特点。这篇文章充满了痛苦、愤怒和艺术表现成熟。因此,本堂课中开展德育教育,需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含义,学习李白自信与豪放,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素质。

3.2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技术学校的学生处于社会价值观形成阶段,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知其中的情感,正确辨别是非,领悟出哲理,进而使思想修养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在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社会不止是没有义务,甚至连这样的权利都没有给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

3.3提炼课文内容,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现阶段,技工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加强职业德育,培养能够主导职业文化、知识技能和高尚理念的新型人才。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和道德的新人。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文学家、革命家、科学家、思想家等舍己为民的崇高职业理念。他们献身于科学文化和革命的高尚道德,以及熟练的职业技能,就属于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素材。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基本讲解、语句结构、词组欣赏、绘画等可以巧妙地结合。向学生们讲述了与国家命运同甘共苦的烛之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可以在不回避风险和障碍的情况下接受命令,说服秦军为国家牺牲自己。德育教育是将理念灌输作为重点,而语文教育的重点是感染、教化和熏陶为中心,属于渗透性、形象性、记忆性和感情性的结合。通过寓教于义、形、情等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4教师为人师表,注意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意往地上吐痰,那么再怎么教导学生讲卫生,也无济于事;如果一个老师在会议上对其他人交头接耳,那怎么能要求学生不要在课堂上讲话和认真听讲呢?同时,教师符合道德准则以及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相关行为,会让学生信服与感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确保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例如,在生活与工作中遵守道德规范,哪怕学生看不到,也需要这样做,用社会公德心来驱使自己。

总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语文学科所具备的特点,其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技工学校进行语文德育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职能,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语文教材选择合适的德育教育,确保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良好的培养,为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柯淑娟.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职业,2019(10):101.

[2]何丽.浅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科学中国人,2019(12):1-33.

[3]苏杰.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浅析[J].华章,2019,(020):208.

作者:蒋芳

上一篇: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高职学生英语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