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体现力量对比关系论文

2022-04-30

在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1935—)的创作生涯中,1963年于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他以广岛之行为契机,开始把目光转向智障残疾儿童和原子弹受害者等弱势群体或者说是边缘性群体,走上积极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道路。1965年,大江去冲绳旅行之后,又开始关注当时尚处在美军占领下的冲绳人的生存状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体制体现力量对比关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体制体现力量对比关系论文 篇1:

浅析我国政党制度的当代价值

摘要: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深刻分析,总结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政党制度 当代价值

[中国分类号]D62 [文献识别码]A [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一个国家选择哪种类型的政党制度,不仅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国家政权由哪个阶级或阶层来执掌。而且关系到该国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同时也决定着该国政治与社会能不能保持和谐发展与长期稳定。

一、我国政党制度的核心内容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政治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与长期稳定的根本基础。这一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合理性。

二、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特殊性的科学分析而做出的一项政治制度安排,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因此,我们在认识这一制度时需注意三个问题:

(一)从我国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来探究其合理性与实践价值。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一个国家的性质、政治体制、政党一国家一社会之间的关系、各政党力量对比关系、政党内部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二)从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政党理论与民主政治理论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政党制度。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应该统筹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要求,统筹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政治稳定与民主政治功能。统筹对政党制度的政党认同与人民认同,统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之间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三)既要具有世界眼光。也要具有中国情怀。既要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分析方法、符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来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也要借鉴吸收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理论的有益成果,深入发掘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价值,增强我国政党制度的世界共识。

三、我国政党制度的当代价值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表明

它不仅有利于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政治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我国政党制度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政治参与度。中国政党制度将各种社会力量纳人到政治体制中,为各民主党派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的渠道,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他们人才集中、智力密集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对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有利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稳步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拓宽了利益表达渠道。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虽然在人民根本利益上是根本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的各个方面仍存在着差别和矛盾。如果不能够使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得到正常的体现,就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党制度这样的政治格局,在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一致性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地反映和表达各方面、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在一致性和差异性的调整中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三)扩大了民主监督范围。“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民主党派代表和反映着不同阶层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通过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能够及时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中国共产党提供自身监督之外更全面的监督,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自觉地克服和抵制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党的建设。

小结:我国政党制度从根本上克服和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相互倾轧、相互攻击的弊病,能够更好地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使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既能体现其先进性本质,又能够代表和反映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洁,论民主党派监督与中国执政党建设[J],长白学刊,2007,(2)

[2]曹绪飞,论我国政党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优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

作者:张洁

政治体制体现力量对比关系论文 篇2:

大江健三郎《广岛札记》《冲绳札记》里的边缘意识

在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1935— )的创作生涯中,1963年于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他以广岛之行为契机,开始把目光转向智障残疾儿童和原子弹受害者等弱势群体或者说是边缘性群体,走上积极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道路。1965年,大江去冲绳旅行之后,又开始关注当时尚处在美军占领下的冲绳人的生存状况。

大江健三郎创作的边缘化姿态

边缘是与中心、主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从政治上看,弱势的、无权势的;从经济上看,落后的、不发达的;从文化上看,少数的、可以被忽略的。”大江健三郎出生于四国岛爱媛县森林深处的一个“峡谷村庄”,他的早期作品《饲育》(1958)、《掐去病芽,勒死坏种》(1958)、《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等都讲述了发生在这个偏远农村的故事。大江此时已开始站在边缘立场写作,批判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20世纪70年代末,大江健三郎从个人的体验、探索、思考出发,总结梳理之前的创作,明确提出了“边缘—中心”的对立图式,并将其作为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

从地域上看,近代以来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远离东京的地区无疑属于边缘。但是,大江主要是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视角为边缘定位,而不是简单地仅仅从地理学意义上认识边缘。主流文化大多符合统治者的意志,占据社会的支配地位。在日本长期表现为以天皇和天皇制为中心的文化。大江认为,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劣势、被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支配的一方,基本处于边缘位置;而其中受灾致残者,更处于边缘的边缘。在这种主流文化支配的社会里,边缘文化和边缘人的声音受到压抑。如果通过作家的想象和创造,使边缘人的形象凸现出来,自然会为稳定的社会—文化秩序引入异质因素,引发出对既成社会文化结构的质疑与新认识。

揭示边缘民众的生存状况

广岛和冲绳都远离东京,处于边缘化的地域空间。大江健三郎从中发现了广岛—日本(原子弹受害者—身体健全者)、冲绳—日本(冲绳人—本土人)的二元结构。如果说大江在早期小说中聚焦于四国的“峡谷村庄”的话,那么可以说他在随笔《广岛札记》和《冲绳札记》中,开始超越四国的森林,由个人的体验上升到民族的体验,从更高的视点描述了广岛和冲绳两地边缘民众的生存状况。

1.广岛民众的生存状况

大江把广岛遭受原子弹轰炸看作是“20世纪最残酷最无情的命运”。战后,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原子弹的威力及其造成的惨重伤亡,已广为世人所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幸存者渐渐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广岛札记》揭示了他们的命运和遭遇,也让世人了解到原子弹爆炸留下的可怕后遗症。

作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描写了原子弹受害者的悲惨境遇:一是病魔缠身,饱受疾病之苦。有一些幸存者因遭受了核辐射而患病死去,还有一些幸存者因不堪忍受病魔的痛苦而选择自杀。二是精神受创,遭受社会歧视。一位女性妊娠后因担心遭受了核辐射会生下畸形儿而饱受精神折磨;一些原子弹受害女性因不能生育而跟丈夫分手;还有很多姑娘羞于原子弹造成的面部疤痕而躲在家中深居简出,不能谈婚论嫁。三是孤立无助,生活困苦。根据相关政策,只有发病致死的原子病,才能得到国库的补贴,这使得一些原子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广岛的原子弹受害者们所遭受的痛苦很少为外人所知。也正因为如此,大江才强烈呼吁日本政府和社会关注这个群体,并亲自参加了起草原子弹受害白皮书的运动。

2.冲绳民众的生存状况

大江对冲绳的造访多次遭到当地人的拒绝,他由此认识到冲绳跟周围世界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带着对冲绳人的忏悔,深入地思考冲绳问题,在《冲绳札记》中论述了冲绳的历史文化、冲绳和日本本土的关系以及战后冲绳人的生存状态。

一是历史上遭受压迫。明治政府试图吞并琉球时,琉球的士族林世功前往中国寻求援助,留下了“一死犹期存社稷”的绝命诗,在北京自杀身亡。大江认为这首诗也是对开始推进“琉球处分”的日本国的抗议宣言。喜舍场永珣先生的《八重山民谣志》(1968)把声讨的矛头指向了日本本土,指出琉球沿袭萨摩人头税的榨取方式,使八重山民众深受其苦。

二是战时的“棋子”。冲绳战役期间,日军强迫大量冲绳民众自杀,“以冲绳民众的死做抵押,赎回本土日本人的生”,给冲绳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1968年冲绳实施的精神卫生实态调查显示,冲绳的精神病患者高出本土2.5倍,其中年龄高发段的男子多是在青春期被迫参加了冲绳战役的人。

三是战后的“弃子”。战后,冲绳作为美军基地被剥离出日本本土。基地常驻有B52型战略轰炸机,并且储藏有核武器和细菌武器。美国和日本政府还计划将冲绳“带核回归”。大江认为,这让冲绳民众遭受对方核报复的威胁,重新把冲绳民众当作了弃子,当作了廉价牺牲品,是对冲绳民众的根本歧视。冲绳回归前,本土革新政党提出了反对“本土的冲绳化”的口号,即反对把美军的核基地和生化部队等转移到日本本土。大江认为,这个口号里蕴含着本土日本的利己主义。美国和日本政府无视甚至压制冲绳民众正当抗议的声音,使得他们无法参与日本国政,无法行使主权。因此,冲绳人始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困惑,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没有祖国意识。

大江通过对日本近现代史的考察,指出了日本对冲绳的歧视、无视和蔑视,批判了其背后潜藏的“认为日本是世界中心,至少也是亚洲中心”的思想。大江认为,日本明治政府以解救琉球人民的名义吞并了琉球,战后日本政府又在以类似新琉球处分的形式进行冲绳回归的谈判,使得冲绳及其住民受到强加于人的“厚意”的颐指气使。这种做法会造成冲绳民众和本土日本人的根本的乖离,冲绳即便脱离美国军事统治之下的“苦世”,也未必能迎来“甘世”。

强调边缘价值,倡导和谐共生

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经历了多元、碰撞和交融的过程。所谓的“边缘”也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况且处于边缘的非主流文化,往往对推动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具有积极意义。大江健三郎在《广岛札记》和《冲绳札记》中从边缘批判中心的政治体制,凸显边缘的价值,强调对各种边缘性的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与宽容。

1.“真正的广岛人”

大江因遇到那些具有广岛人特质的人们,发现了能把自己从自身的沉郁渊薮中解救出来的绳索。他大力赞颂了广岛人面对原子弹灾难的顽强抗争精神。

广岛原爆病院院长重藤文夫在自己负伤的情况下,指挥同样负了伤的医生和护士奋力抢救濒死的伤者。战后,他坚持研究核辐射产生的后遗症,发现了原子弹爆炸与白血病、癌症的关联,并努力探索治疗方法,呼吁政府关注下一代的原子病问题。大江把以重藤院长为代表的医护人员看作是原子弹爆炸后最正统的日本人,认为只有他们才能与“无望胜算、穷凶极恶的现实相抗争”。

战后,广岛民众一直在为了“使这座地狱变成更加充满人情味的地狱”而斗争。一位青年发现自己患上了白血病后,瞒着他人到一家印刷厂工作,有意义地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年时光。疤痕姑娘村户由子以第一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为契机,把自己从疯狂、绝望以致自杀和近乎神经病的隐居状态中解脱出来,勇敢面对现实与未来,参加了原子弹受害者和平运动的一些工作。很多广岛人“将生死看作是个人的事情,不愿意把自己的悲惨当成反对原子弹氢弹之类政治斗争的参考资料公之于世,也不愿意因为自己是原子弹受害者而被别人看成乞丐”,他们努力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

大江从很多广岛人身上发现了“人类威严”。他称赞广岛人的顽强抗争是“人性的力量”,把广岛人强烈要求废除核武器、实现人类和平的愿望归结为“广岛的心”。他认为广岛人重建家园的行动既是“广岛人为自己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是减轻原子弹投放者的良心负担而做出的努力”。面对惨重的核灾难,广岛人“试图自救,也拯救了给他们带来原子弹灾难的人们的灵魂。……20世纪的地球,正在遭受诸多国家拥有核武器这一癌症的侵袭,广岛人所拯救下的灵魂,恰是当今人类的全部灵魂”。

广岛、长崎的核灾难,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全人类的灾难,但这些受害者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大江却没有追问这场核灾难的根源,把遭受原子弹轰炸的人看作是绝对无辜的受害者,俨然站在人类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美军投放原子弹的行为和战后各国的核试验,甚至把广岛人视为人类核时代的拯救者。这些看法未免偏颇,从中可以看到他认识上的民族主义局限性。

2.不屈的冲绳人

大江在《冲绳札记》中描写了自强不息的冲绳人的形象。明治时期,冲绳的第一位学士谢花升公开向日本人的“中华思想”式感觉发起挑战。他因反对冲绳特权阶级和本土的财阀、政治家强行开垦杣山,被撤去了开垦事务部主任的职务,最终发狂而死。“二战”结束后,谢花升作为冲绳人具体希望的体现者在冲绳的集会上被频频提及。而所谓冲绳人的具体希望,是“冲绳出生的人有从正面与中央权力对峙、斗争的能力,并且在现实中也做出了斗争等”。面对日本和美国的强权,他们不断发动大罢工要求撤出核基地。

古坚宗宪则是一部冲绳近代史的缩影。“二战”期间,15岁的他参加了冲绳战场上的铁血勤皇学徒队,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战后他在冲绳的高中当生物教师,甚至发现了一个新的植物物种。22岁时,他到东京求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而中途退学,转而投身于冲绳回归运动,担任冲绳同乡会事务局长。他积极为没有施行宪法的冲绳发送宪法文书,为调解本土革新政党和冲绳革新主席的关系而四处奔走。1969年,他不幸在一场火灾中去世。

冲绳的社会团体也为争取冲绳正当的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冲绳军劳动组合领导了几次大罢工;冲绳教职员会为谋求冲绳革新势力的统一不懈努力;冲绳“创造”剧团为把冲绳作为和平的据点归还日本而斗争。

3.中心与边缘的共生

面对广岛和冲绳,大江一方面强调边缘的价值,一方面倡导中心与边缘的和谐共生。在《广岛札记》中,大江希望出于偶然而免遭广岛灾难的人们,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拥有广岛的日本人、拥有广岛的世界人,去思考人类的生存与死亡,“建立针对一切核武器的秩序——由广岛的人间悲剧走向全人类的康复”。他写信呼吁知识界组成一个协助委员会,支持日本原子弹氢弹受害者团体协议会的原子弹受害体验的资料收集与出版事业。

在《冲绳札记》中,大江颠覆传统观念,提出“日本属于冲绳”,“本土”并不存在。他说:“在当今核时代的牺牲和遭受的歧视,冲绳涵盖了整个日本而承担着尤为庞大的重负。”即日本的发展是以冲绳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而得来的。大江指出,“本土”这个词是访问冲绳的日本人因“不愿意使用暗含着冲绳—内地、冲绳—日本这种对比关系的词,或是出于对对方的客气”才发明出来的。但是,与冲绳相对的“本土”未曾存在过。对于冲绳民众来说,“以后需要直接在日本人的议会上通过的‘所有议案’,都与冲绳和冲绳人有关”。大江希望本土日本人重新认识冲绳、接纳冲绳,只有接受“冲绳的无休止抗议”的意识,日本的未来才有希望。

大江健三郎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试图以广岛、冲绳和这两地的民众为锉,“检验自己内心的硬度”。当时,广岛、长崎原子弹受害者的医疗和精神创伤,冲绳回归问题和核基地问题,都看不到光明的前景。大江虽然也经常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但他从广岛人和冲绳人顽强的抗争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他着力于表现边缘人的存在状态,传递出他们的声音,促使日本政府和更多的人关注这些群体的命运,消除歧视,谋求中心与边缘的共生。

作者:何建军

政治体制体现力量对比关系论文 篇3:

德国宪法与法国宪法比较法研究

法德两国宪法产生的历史

法国宪法的产生

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拥有成文宪法的国家。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是法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该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其中包括罪行法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还确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主权在民,国家分权的主张。《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在当时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是政治力量、阶级力量的对比,法国也不例外。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现在200多年的时间,政治风云多变,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尖锐复杂,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断变化,政治形式多次变更,其间经历了两次封建王朝复辟,两次帝制和五次共和,先后颁布了14部宪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793年宪法、1848年宪法和1958年宪法。

1793年宪法又称《雅各宾宪法》,是法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虽未付诸实施,但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848年宪法是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所控制的立宪会议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而制定的宪法。它所建立的国家机构具有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的许多特点。

1958年宪法即现行宪法,又称《第五共和国宪法》。此后,1960、1962、1963、1974和1976年先后作了某些修改。这部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使法国现行制度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的特色。

法国宪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宪法变动频繁,错综复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经验和史料。

德国宪法的产生

德国是一个宪政的国家,在十八世纪,国家成立时就已有成文的宪法。在1949年有了现行宪。但是在成为一个宪政国家之前,经历过的历史有150年。而且民主的宪法,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有的,1791年的宪法中包括了民主、人权、平等因素,这是一个现代的民主主权国家的开端。

德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848年宪法。产生这部宪法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工业化使得城市贫民和一些来自农村的人生活更加困苦,不得不起来革命;二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这部宪法虽然公布了,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因革命的失败而被撕毁了。

德国的第二部宪法是1871年的俾斯麦宪法。但是这部宪法,它既没有包含民主,也没有包含人权。虽仅有的选举权,也是一个分等级的选择权,分成了三级。那些有财产的人,他们拥有的权利和票数是普通人的3倍。女性则是没有选择权的。1871年这部宪法的好处是在全德国范围内施行。

德国的第三部宪法是在一战以后,就是1919年的魏玛宪法。德国在1919年以后也致力于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制定一部帝国的宪法。这部宪法也是一部针对全国的宪法。

德国的第四部宪法是1948-1949年宪法。魏玛共和国后来被纳粹分子推翻了。

法德两国宪法的特点

法国宪法的特点

首先是1958年的戴高乐宪法,其也叫第五共和国宪法,它分序言和15章,共92条。这部宪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总统权力的扩大和议会权力的缩小,以及确立了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的某些特点的被称作半总统制的政治体制。

宪法一方面给予总统强有力的权力。规定总统在法国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中居主导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仅享有传统的总统权力,还享有单独采取的非常权力。从此意义上说,法国政治体制具有总统制的特点。

另一方面,宪法在极力削弱议会权力的同时,仍保持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基本原则。因此,法国总统要实现自己制定的政策,还要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和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受议会的牵制。这又说明了法国宪法又具有议会制的特点。这种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特点的宪法对政权的稳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以及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法国宪法在序言第2条、第十二章第77-87条中确立了法国和其殖民地的原则以及建立法兰西共同体的形式。法国宪法还专门规定了政党地位,而在英美国家,有关政党的立法都包括在结社自由之内。

德国宪法的特点

尽管将魏玛共和的短命完全归结于魏玛宪法并不客观,但作为一部构建魏玛共和政治秩序的最高规范,魏玛宪法的制度设计必然牵动并相当程度上左右了魏玛共和之实际政治过程以及社会层面之整合方式和方向,因而,检讨魏玛宪法在国家政制设计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对于德国战后国家政制之创建是不可或缺的功课,而德国基本法之所以能成为继美国联邦宪法之后第二部对世界宪政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文宪法,与它站在魏玛宪法肩上、充分汲取魏玛共和时期种种宪政经验教训从而使它构建的政治统一体下的政府权力在保持均衡的同时成为有效地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装置关系尤为重要。

在基本法中,权利规范被置于组织规范的前面,而魏玛宪法则相反。基本法将基本权利规范放在首位,象征着与魏玛宪法相比它更关注人民权利,权利规范是它的实质核心内容。基本法还赋予人民诸多具体的基本权利从而使它在实质内容上而不仅仅在形式意义上超越了魏玛宪法。与权利规范的超越相比,基本法在组织规范方面对魏玛宪法的反省与发展就愈益显著。综括而言,现行的基本法较之前的几部宪法尤其是魏玛宪法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同和特点:

(1)在政府的组成上,基本法通过将 组建内阁的责任主要托付于联邦议会和联邦总理手中,而不是像魏玛宪法那样交给联邦总统。

(2)在总统的宪法地位上,基本法仅仅赋予了由议会团体选举出的联邦总统非常狭小的权限,使总统远离独立地或决定性地参与最高国家领导的权力。

(3)在宪法的守护者问题上,基本法在第九章司法中首先就联邦宪政法院的组成、功能和权限作出了明确规定。联邦宪政法院的宪法司法的唯一宗旨便是维护宪法。因此,联邦宪法法院所具有的广泛的管辖权在历史上是没有可比的先例的。正是通过这种广泛的宪法司法管辖,联邦宪政法院使基本法排除、 避免了种种的宪法基本权利侵害、宪法破坏或宪法障碍,为人类宪政实践开创了守护宪法的新模式、捍卫宪政的新篇章。

(4)关于政党制度,基本法同样有明文的规范条款,与魏玛宪法忽视政党的作用,让政党游离于宪法之外对比鲜明。基本法赋予了政党确定的功能,并依照其相互间的联系规范出了政党法秩序的基础。

总之,魏玛共和的历史教训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德国基本法今日的构造样貌和内涵实质,从历史的宽视角来看,基本法的宪政成就更多的可能源于它是站在魏玛宪法的肩上。

法德两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法国的违宪审查

法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宪法制度的少数国家之一,但法国在历史上对司法机关心存戒备,因此建立了宪法委员会来实施宪法的监督工作。1946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议会的优越地位,而1958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为了维护总统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在后来的实践中,法国宪法委员会又逐步演变为平衡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关。

法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委员会,对于法国宪法委员会的地位,法国政府认为,宪法委员会“尽管具有组织形式,但并不是一个司法审判机构,它是调整公共权力运行的组织,但并未明确指出这种调整是否属于司法性质。

法国的违宪审查是一种事前审查,宪法委员会的一个重大职能就是对法律合宪性的审查。也就是说,法国的违宪审查是在法律颁布之前提出来的,一旦该法律被审查为违宪法律,随即胎死腹中,不会被颁布,换句话说,也就是法国所颁布的法律都是符合宪法的,一经颁布就不会再进行违宪审查。

德国宪法的违宪审查

德国在十九世纪之前是一个松散的联邦, 但是最早的宪法法院却是出现在德国,可见德国一直就有建立宪法法院的传统和基础,德意志第二共和国建立魏玛宪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违宪审查,在1933年被希特勒废止,为德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二战后,德国建立了专门的宪法法院,维护宪法的权威。德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法院,德国的宪法法院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作为政治上的立宪机构,它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监督国家机关,包括对法院的监督,对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监督等。但其主要职能还是司法机关,它最重要的地位在于是联邦范围内的最高司法机构。也是唯一适用联邦基本法的联邦法院,拥有基本法的解释权。

德国的违宪审查则是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说明德国的违宪审查既包括类似法国的事前审查制度,同时也包括违宪法律导致具体诉讼发生后的一种事后审查的权利救济。这一方式能够有效的弥补以上所提到的事前审查所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作量巨大等新的问题。而德国则实行的是抽象审查和具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具体审查是指具有违宪审查权的机关通过审理具体案件,就所适用的法律是否合宪有效的问题,作出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违宪审查制度。

总之国际流行的划分标准往往把法国和德国的违宪审查模式划为一类,可见其确实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作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模式的两大代表也的确各有特点,除了上文说的之外,在违宪审查的制裁方式、权力职能上等都有所不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作者:李庆战 周礼伟

上一篇:建筑专业设计创新改革研究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