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设计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为探究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程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土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环节进行论述,分析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及对策。研究成果可为土建专业学生工程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专业设计创新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筑专业设计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篇1:

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借鉴

摘 要:借鉴英国课程硕士教育中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以提升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为突破口,以紧密结合建筑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触媒,通过能力训练、教学内容、实践基地、教学方法、地域文化等方面搭建不同层次的训练体系,提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专业硕士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关键词:英国课程硕士;专业型硕士;学科竞赛;研究性教学

作者简介:戚欣(195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吕静(196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专业教育;谢宇轩(1984-),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方建筑类高校专业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06JHQYB0026),主持人:戚欣;2016年吉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设计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编号:201602),主持人:吕静。

建筑类高校是培养和建筑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的学科人才的应用类型大学,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学科和专业。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从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现有200多个领域的39种类专业学位,其中涉及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包括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程硕士和艺术硕士等专业(见图1)。

专业型硕士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获得执业技能的培训,强化专业知识与训练的执业能力的训练,更多强调的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类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建筑类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紧密结合建筑类执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构建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框架,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既要求培养有理工科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院校的美学素养,体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特征,需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建设领域设计编制和管理领域实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尤其是各种生源背景的考生的涌入,导致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与手段错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单一和基本功较弱等方面的缺陷也逐渐暴露。面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忽视创新能力与执业培养相结合的问题,高素质的专业型硕士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十分急迫的任务,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力求以规范、高效的培养过程控制来保证项目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人才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建筑类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现状

目前,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培养是一种“师徒式”培养方式,学生从一入学就选定固定导师,大部分时间随特定导师进行工程项目、纵向课题的设计和研究,这种封闭式教学体系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衔接方面,缺乏在教学中把传统设计教学、建筑技术、研究目标进行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训练。因此,如何缓解专业型硕士教育面临机制问题,如何在学位攻读期限内将庞杂的知识科学地进行融合训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以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成为突破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关键。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借鉴西方成熟的专业型硕士教育模式,使国内的专业型硕士教育在本质上提高执业教育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探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筑类学科设计竞赛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性教育理念实施成果评价与检验途径,研究性教学是学科竞赛的前提和基础,学科竞赛是研究性教学的表现形式和实施途径,改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运用的重要平台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及能力培养特点

(一)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

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伴随英国二战后经济衰退的特定历史背景而来。经济的复苏需要人才的支撑,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促使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超过了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规模。在20世纪60年代《斯万报告》与《罗宾斯报告》中強调的教育向课程硕士为主的重心转移的观点一致[1]。

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与研究型硕士生完全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硕士的体制(包括制度、政策、法规等)建立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之上。

(二)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能力培养特点

1.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的流失,英国课程硕士招生资格考核的门槛设置中,对学生本科学历的硬性要求相对较低,各院校对硕士录取条件的把握具有独立主动性。除了取得学士学位可以入学的条件外,甚至某些学校对本科学位没有要求,而是更为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招考机制为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受众面积,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有侧重性和倾向性的选择对应的课程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的核心在于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质量的保障则融会在日常的教学评估过程中,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论文写作过程[2]。

3.课程硕士具有明确的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体系。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职业领域从事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并开设了大量的实用课程,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研究生从授课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企业人员或工程师以第二导师的身份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3]。

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针对不同阶段导向和目的,强调知识传授的启发价值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新视点,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前沿理论的发展,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力。基于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依托科研进行实践创新,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构建主干突出,构架清晰,级配分明,学科协同的专业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见图2)。

(一)以学科竞赛为目标导向,构建具有各自学科特点、突出研究特色和模块组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研究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突出特征为职业导向性,应用技能多样化、实践性强、内容庞杂是职业培训的主要特征。结合理论课内容扩展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以竞赛检验培训结果,进而选取不同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二)以学科竞赛作为教学载体,融合“朴实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专业型硕士教学理念,强化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本研究根据学科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建立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创新能力培训计划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并且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能力培训,强调教学体系强调整体性优化,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培养模式,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三)以学科竞赛作为实施主体,强化以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

培养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模式,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模式。注重的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建立起包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4]。

(四)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注重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强化执业技能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以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为目标,注重专业型硕士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文化素质、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5]。从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将实践教学手段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从社会实践层面弥补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在过程中规范兼职教师遴选、聘任、认证、监督的有序化,提升兼职教师的层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和科研。

五、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训练

本研究注重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的建立,针对专业型硕士教学中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创新训练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6]。重点考核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创新性培养,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强调利用竞赛平台进行设计实践,将实践过程与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以下五个方面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提升训练研究。

(一)强化以设计师执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能力训练,强调各级别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原则,从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研究性和创新能力入手,以培养和提高学科竞赛参与度为目标,减少教师规定性指导内容,而提倡引导性指导模式。研究生阶段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灵活的“Studio”模式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性设计训练和组织[7],教学过程倡导“研讨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强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的训练,最终形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自主型科研探索方式,注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更新适应学科动态发展,构建团队协作为主导的研究学习模式

进一步凸显建筑类高院的办学特點,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环节得以体系化呈现,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论文讨论及设计竞赛研究小组,对同一课题中的不同研究方向,形成自主讨论、自主探索的科研方式及论文协作方式,灵活的团队协作模式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未来职业中的工作模式。

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推行“三实”教学框架,即为“实验”(理论验证)、“实训”(专业技能的强化模拟训练)和“实践”(结合项目真实条件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综合应用)[8]。

在研究生高年级阶段,注重建立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重视分析与思考的设计过程,以“STUDIO”为核心的研究型课程从接轨到并轨的最大突破口,注重技术综合与创新强能力和艺术思维创新高素质,将专业型硕士培养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特别提倡研究方向结合地域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各地建设发展出发,训练学生对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经济条件、施工工艺等技术条件的探索。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以“实践应用和职业导向”为特征的實践基地

以工程实践技术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通过综合性、复杂性、现实性的工程项目锻炼,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能力。注重设计训练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硕士的设计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能力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实习本着“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提升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专项实习基地和集中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构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题与教学手段,对实践基地参与的职业设计师所参与教学的课时要求、工作模式等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

(四)注重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深化专业研究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本研究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来进一步梳理实施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创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培养课程计划,在强调高水平实践能力的职业性要求上,一方面增加不同科目、类别和数量的实践类课程,调整与实际工程联系性较高的内容比例,另一方面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型的考核形式,对实践类课程增加考核力度,特别是在科研学习中鼓励学生对自身的科研结论与成果进行应用性检验。

通过综合性工程项目以及各种类型的学科设计竞赛锻炼,分阶段展开研究型设计,挖掘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思维,提升他们活跃的设计思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设计竞赛和不定期的设计工作坊设计的全过程参与,逐步训练学生执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独立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复合性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新设计的实施性。

(五)整合素质教育支撑平台,探索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框架

目前国内建筑教育注重工程技术能力训练而较少文化意识熏陶,尤其缺少传统环境伦理和审美意识指导下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本研究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专业型硕士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提倡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与技术创新主动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支撑平台,从职业实践、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地域文化传承性四个方面建构开放式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框架。

具体从两方面强化专业型硕士培养的技术措施与手段,一方面是强化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审美意识、文化空间和建筑伦理五方面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生态技术、实地调研、IBM协同设计和参数化设计的技能培训,把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体现(见图3)。

通过对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和启示,增强提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为目标,加强对专业型硕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技能、思维模式和执业能力四方面的培养,系统性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作用发挥、实践基地的构建等方面加强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强化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能力,以学科竞赛为触媒,搭建不同层次的科研体系平台,符合国家对建筑业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栾锦红,梁红蕾.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74-77.

[2]陶劲松,张淑娟.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6):13-15.

[3]蒋春洋.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91-95.

[4]杨青娟,沈中伟.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8-112.

[5]吕静.“1+1+3”三段化教学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群优化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6):93-96.

[6]蒋家琼.研究生体验调查: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4(6):105-109.

[7]沈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8]吴晓,王建国,徐小东.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建筑学报,2014(12):7-11.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戚欣 吕静 谢宇轩

建筑专业设计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土建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作用探析

[摘  要]为探究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程设计能力提升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土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环节进行论述,分析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及对策。研究成果可为土建专业学生工程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程设计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学科竞赛  创新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金课”建设项目;延安大学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DJY2020-13)。

引  言

工程设计能力是土建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土建专业知识体系庞杂,课程专业理论晦涩,课程间知识交错,学生学习压力大。如何利用已学专业知识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土建专业本科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土建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本科人才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形式越发多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科竞赛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必备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马小莉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把能力培养贯穿理论学习与工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加强课程设计的改革力度。学科竞赛以项目式活动组织为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工程设计创新能力训练,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郑旭认为,参加学科竞赛已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呼吁高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导向,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专业创新意识。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土建专业本科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现状,指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的发展思路,给出了高校土建专业在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现状

根据国家土建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我国对土木与建筑专业本科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具有明确要求:适当安排工程设计能力训练的专项教学与实践,提升学生对工程设计的认识。

1.课程设计教学

课程设计是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涉及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工程结构設计的流程,锻炼学生使用相关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参考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正确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毕业后参加工作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是土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秦世强等人以武汉理工大学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为例,介绍了课程设计的选题、执行和考核等具体改革措施,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王亚军等人基于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影响钢结构课程设计成绩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多层级评价指标,借助数学模型探讨了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促进了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的提升。

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的制度保障措施不一,基本包括布置任务、内容讲解、过程指导、成果评价等。因办学资源、师资力量差异悬殊,易产生课程设计内容单一、指导措施不易落实、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质量难以保障、课程评价指标及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2.毕业设计教学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是理论学习深化、拓宽、融合的重要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是以“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高校的重要选择。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结合设计任务要求开展工程设计工作,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各课程间的联系,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张耀军等通过对高校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思路。李文芳通过项目教学法,基于实际工程,开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中,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指导培养、考核评价方法。由于毕业设计通常设置在本科第八学期,学生多存在就业、考研的多重压力,毕业设计工作具有较大难度。

3.学科竞赛

随着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创新性要求较高的土建专业学科竞赛逐渐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学科竞赛是土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学科竞赛通常会根据竞赛性质及内容对参赛高校、队伍等作出限制,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创新能力。

土建专业的学科竞赛品类齐全、内容丰富,对学生工程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较为重要的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工程训练大赛、BIM技术竞赛等。曹现雷等结合对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指导,将“结构模型制作”开设为公选课,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及动手实践能力。蒋杰从BIM技术进课堂的角度阐述了学科竞赛对工程软件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可通过学科竞赛、工程认证等积极措施有力推动工程设计、分析软件的实践教学。

学科竞赛具有重要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但专业程度过高的竞赛内容对部分高校的参赛队员有极大的挑战,学生在短时间内较难掌握所需的专业理论,无法使用专业软件按时完成竞赛所要求的工程设计,指导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容易显得力不从心。

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锻炼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重要过程。不同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绩效控制方式不一,内容千差万别,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各高校土建学科的办学特色不同,教学层次和内容也有差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工程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不易保证,教学所需的硬件资源无法稳定、持续供给,教学过程管理及制度保障措施往往沦为空谈。

在设计成果评价方面,设计答辩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课程设计答辩环节难以落实,毕业设计的答辩质询常使学生措手不及,无法达到预期检验目标。

2.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

土建专业具有显著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要求,理论可指导实践顺利开展,反之,实践可反馈完善专业理论。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博士师资占比的严格要求,使得高校部分博士师资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几乎无行业工作经历,工程实践经验匮乏,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及学科前沿。

在土建专业工程设计教学环节中,专业理论和设计任务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工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力度小,工程设计培养与实践脱节严重,新型土建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设计建设浪潮的推动下,各种创新程度高、技术含量足、分析难度大的工程设计方案被采用,工程设计水平发展迅速。但高校土建专业教授的知识仍较陈旧,与时代脱节严重,不能紧跟学科发展,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缺乏原始创新,使学生无法適应新时代工程建设对专业人才工程设计能力的要求。

3.创新能力培养无相应措施

创新是专业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现阶段,部分高校通过设置“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等制度措施,逐渐加强对创新教育的关注,但对创新性教育仍不够重视,除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外,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对创新教育评价的可操作性较低,给土建专业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带来很大困难。

土建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课程数量多,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任务重,创新性工程设计能力训练与实践练习少。学科竞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知识水平、工具软件及模型制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往往不能自如应对,大多需要指导教师协助,导致部分学科竞赛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及训练空有其名,学生自主创新难落实,不能全面达成其创新性培养的目标。

对于强调创新性培养的学科竞赛,由于部分赛题目标不明确,学生往往根据赛题要求,臆造创新性强但不符合工程实际的作品,导致竞赛对学生专业认识引导和素质培养的作用降低,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建议及对策

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是土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结合现阶段我国土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加强设计教学监管,创新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在现有教学模式及制度框架下,积极构建土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强化过程监管,加大教学巡查力度,探究建立适合土建专业人才设计能力训练的高效路径,深化专项能力培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改革,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质量。

2.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交流,开发务实的设计任务与内容

工程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工程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积极开发适应“新工科”培养要求的新课题,理论联系实践,探索工程设计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3.加强课程创新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的创新教育日益被强调,大学生的课堂和实践教学工作应深化创新教育改革,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活动,在理论教学中育新篇,在实践教学中求改革,在能力培养中融创新。

4.重视计算分析软件应用,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工程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工程设计电子化、智能化、模块化愈演愈烈,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原理及核心理论的前提下,还应重视知识的迁移应用。结构分析软件、工程制图软件等系列工程设计工具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高效跃迁,各级教学单位应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改变,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  语

土建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亟待改革完善,本文通过查找人才能力培养短板及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为土建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中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小莉.土木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优化应用及改革措施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1):273-274.

[2]郑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土建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6):61-63.

[3]秦世强,康俊涛.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158-160.

[4]王亚军,李元松,王章琼.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钢结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6):116-124.

[5]张耀军,徐宗美,周翠玲,等.土建类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外建筑,2019(11):76-78.

[6]李文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263-264.

[7]曹现雷,钟雯.结构设计竞赛与土建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97-98.

[8]蒋杰.学科竞赛驱动的BIM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2):70-73.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陕西延安

作者:程麦理 杨红霞 李盛斌 郝艳娥 张扬

建筑专业设计创新改革研究论文 篇3:

建筑的实践教育与设计实践

摘  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研究。首先,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和时代性,以达到本科学业总结的深度和难度;其次,高校应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与教师继续教育策略,同时推动“双导师制度”和“校企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制定计划,强调设计过程中的引导。

关键词:应用型;双师型;毕业设计;实践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产业在全国蓬勃发展,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许多地方高校陆续增设建筑学专业,教学规模逐步增大,逐渐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撑。

本科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也是一门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内综合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学校和社会无缝对接的一门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教学要以传授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学生即将从业为根本。

1选题—真题假做

1.1实践性强,真题假做

毕业设计与建筑学日常教学相比,更加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设计院的真实项目经历过实践工程的检验,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实践性,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选择“真题”。所谓真题,是指课题设计的任务书来源于真实的、未建成的项目,各种设计条件以及基础资料齐全,如为指导教师主持或熟悉的实际工程或研究项目效果将更加凸显。老师亲力亲为的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以虚拟“实践”的氛围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体验方案设计的全部過程,获得全面的“实践”经验,达到课题设计的目标[1]。所谓“假做”,是指课题并非真实地按照真实项目的任务书的要求和时间节点展开,而是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和成果指标进行控制。“假做”不仅从时间进度上不受约束,从设计本身而言,学生可以不受实际项目的约束,将课题转化为可行性研究的设计,进一步锻炼和展现学生的设计能力。

因此,“真题假做”是毕业设计的重要教学模式。

1.2研究性强,方向明确

每一个项目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毕业设计是具有研究性的实践课程,同样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比如侧重观演类建筑的剧院、体育馆,侧重科研教育类建筑的大学城、科技园,以及近几年常见的美丽乡村规划等项目。一旦确定题目,明确方向,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该类型建筑的深入钻研,将这一类型建筑的特殊要求及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除了完成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设计课题相关的小论文。

1.3时代性强,内容广泛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飞速发展,建筑的规模、类型、风格不断提升。尤其是21世纪以后,剧院、城市广场、大学城、商业综合体、体育综合体等建筑类型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建筑领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需求选取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课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够接触到多种类型的建筑,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从容不迫。比如,某学生以某大学城里的高校校园规划以及主教学楼设计为毕业设计课题,毕业后入职设计院也参与类似的设计项目的投标,学生对项目不仅不陌生,而且可以比较游刃有余地做设计。

(前面删掉了一段,图1、图2删掉,该段替换)近几年毕业设计课题选择类型较为均衡。注重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公共建筑为主,建筑类型多样化。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更多的建筑类型,并且注重城市设计。

1.4学业总结,难度提升

毕业设计不同于的普通设计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难度提升有很多方面,比如,建筑单体体量的增大,建筑单体数量的增加(城市设计),建筑改扩建项目的规定性要求增加等等。不论哪一方面的难度提升,均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大学四年的建筑设计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查找相关设计信息,学会团队合作,以设计师的要求来完成课题。

2模式—双师型

2.1人才引进与自我提高

引进“双师型人才”与倡导“双导师制度”。所谓“双师型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具有两个证书: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国家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等证书)。具有两种能力: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校必须引进更多的“双师型人才”[2],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停止实践的脚步,授课之余仍然要参与实际项目,不断地补充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设计,才能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知识和教导。

(这里删掉了一段,图3也删掉)

此外,学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需要继续提升。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由于未经历设计院实际项目的锻炼,实践建筑设计的能力有所欠缺。在设计指导过程中,很难达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鼓励并推进年轻教师加强与设计单位的交流与联系,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定期参与设计院的具体设计项目,不分项目类型及设计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工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的考试,通过学习和考试,熟悉工程规范条例,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实践类教学活动中,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度,即学院与当地的设计单位合作教学。方式之一是直接聘请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到学校教授设计类课程;方式之二是学校的课程,尤其是毕业设计课程,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外由设计院的工程师负责学生设计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校内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理论方面的提升。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为年轻教师提供进入设计院锻炼的机会。再次,定期开展高校和设计单位两方的指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毕业设计心得,寻找在校学生实践真实项目的教学方法。

3素质—指导+学习

3.1激发主动性,重在“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辅导设计,目的是启蒙初学者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循循善诱,帮助初学者掌握基本规范,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一个紧跟一个设计课题和类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并设计简单的建筑类型。

而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指导”设计。毕业生是经历过五年系统专业课程的训练,在实践与研究并重的毕业设计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指导学生按照法律规范、按照正确的方式途径进行设计;指导学生熟悉项目进程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重点、深度和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团队的协同设计;指导学生提交符合要求的各项设计成果……

俗话讲“師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教师在指导设计的前提下,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不断研究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2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专业可以成为龙头专业,作为“准建筑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必须时刻强调与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过程及成果从技术层面上有一定的把握与控制。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字功底的训练,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除要求学生提交必要的图纸之外,还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字说明,如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设计概念和设计说明书等。

团队合作是建筑设计项目的工作特色。选举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设计小组的组长,在协助老师的教学的同时,组织管理小组成员的设计进度,组织学生内部及师生之间的方案谈论会等工作。对于推进项目进度,培养学生的协同设计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3强调过程性与计划性

(标题3.3.下面2段替换为1段了,表1、表2删掉了)

任何一个设计项目或者设计课题,均有设计时长和截止时间,毕业设计之始就要明确时间节点,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书。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需要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大量的文字工作;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基本以设计为主要工作。由于时间短,工作量较大,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初,必须做出相应的计划,确保过程中每一个节点完成的事项。

4结语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的建筑师,而不是培养新一代设计大师。因此,毕业设计课题必须选择实践性强,方向明确,具有时代性和拓展性性的实践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指导;教学过程重在“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全过程。

建筑设计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是每一位指导教师需要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茹冰,周红燕,洪艳.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浙江建筑,2014,31(1):60-62.

[2]周公宁.简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属性[J].建筑教育,2002,20(1):91-92.

(参考文献3删掉了)

收稿日期:2019-09-20

作者简介:集永辉(1973—),男,江苏南京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Design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JI Yonghui1, LU Hang2

(1. Jiangsu Longteng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Key words: application type; double teacher type; graduation design; practice

作者: 集永辉 逯航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政治体制体现力量对比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