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政治体制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台湾之政治体制范文

政治论文-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关于台湾分裂的问题,有一段很长的渊源

l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前后,蒋介石集团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并于1949午5月l9日颁布了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蒋介石就这样,与国民党退居台湾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即台湾目前的政治及法律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而“维持现状”,既可理解为反对宣布独立(反对实际台独或法理台独),也可理解为反对合并统一(中华民国一直就是主权独立国家,并从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两岸分立分治、互不隶属),当然也可理解为同时反对独立与统一(维持目前的“模糊”状态)。正因为台湾内部以及两岸之间对“现状”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及表述,才使各方都能够接受“现状”,不致冲突。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各个“台独”组织在各个时期所宣扬的“台独”论调形形色色,但其基本主张是:“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人民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台湾前途由台湾住民自决”。

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其中有三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一是,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针对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进行“两个中国”分裂活动所进行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1999年7月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两国论”的斗争,2002年8月针对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一边一国论”的斗争。这三场重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

任何事物,如果认识不正确,方法就自然不正确;方法不正确,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面临的最复杂、最核心问题之一的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比实现工业化问题简单多少),困扰了整个中华民族100多年(从甲午战争割让台湾开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包括刘铭传这样的封建官员,朱枫吴石这样的革命先烈,也包括毛泽东这样的旷世伟人,以及二代以来历代核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能不说令人扼腕。看现在

台湾政局的种种表现、马英九陈水扁等人等的各色表演,不但看不到统一的迹象,似乎台湾还离我们渐行渐远,令人忧心。但我认为,一个问题最黑暗的时候,也就是光明到来的前奏,看似不可解决的状态,再努力一下也许就是转机。

我个人认为,这个转机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

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香港回归之前,中英谈判也很艰难,邓小平先生却说:“有什么难谈?除了主权问题不能退让以外,其他的都好商量。”当人们问及回归之后香港是什么样子时,他风趣地说:“舞照样跳,马(赛马)照样跑,市民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更好,更加繁荣和稳定。”事实证明,这一构想获得了成功,并取得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认同与支持,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亚洲金融风暴猛烈冲击下,香港仍然保持了繁荣与稳定,这是个十分鲜活的客观的例证。澳门回归、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海峡两岸还有什么见解不能取得一致,不能达到统一呢?只要台湾当局摒弃前嫌,放弃“台独”,两岸必能达成利国利民的统一共识。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海峡两岸同是中国人,中国有古老的文化,更有许多优良传统,比如诚实、信任、和睦、友善等,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造福子孙后代,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台湾方面不必过多仰仗美国人的鼻息,期望美国的支援,不必用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去购买昂贵的与民生无关的军事装备或新式武器。祖国大陆的方针是和平统一,当然时间也不能是无限期的,只要不搞“台独”,不损害国家领土的完整,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大前提下,商谈祖国统一大计,便能化干戈为玉帛,消除战争阴霾,造福两岸人民及子孙后代。因此,台湾方面应彻底抛弃“台独”幻想,一切不利于和平统一的话不说,一切不利于和平统一的事不做,两岸应共同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推进中华科学文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大家庭的声誉和地位。

第二篇:当代台湾政治文化修改

一、名词解释 1.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搜索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2.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3.二二八事件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4.太阳花学运

太阳花学运即3·18台湾部分团体和学生“反服贸抗争”事件,”2014年3月17日,台湾地区“立法院”内政委员会等8个委员会联席初审《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张庆忠在混乱中宣布服贸审查超过3个月,依法视为已审查,送立法院院会存查,引发部分人士不满。3月18日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民间团体和学生晚间突破立法院警力,占领立法院议场。19日晚间,针对台湾部分团体和学生聚集台“立法院”抗议《两岸服贸协议》。 5.海基会

海峡交流基金会是台湾的民间组织,简称“海基会”,成立于1990年11月21日,1991年3月9日举行开幕式,正式挂牌运行。主要功能是接受“陆委会”委托,办理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事务

二、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90年代国民党的三次分裂。 1.1993年:新党独立

打破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分庭抗礼局面

1988年,蒋经国逝世,蒋介石家族淡出台湾政坛,李登辉主政,在党内排斥异己,推行“本土化”路线,引起党内激烈斗争。1989年,立法院内的国民党少壮派立委以“新国民党”为名成立问政团体“新国民党连线”,诉求党务改革,挑战李登辉等“主流派”,却连遭打击。

1993年2月,郝伯村“内阁”下台,标志着“非主流派”已排除出国民党权力核心,“主流派”更放话:“以后没有新连线的位置,对党不满意就离开”,“新国民党连线”遂决定另组新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打破了台湾岛内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分庭抗礼的局面,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2.1996年:

台湾第一次“总统”公投

国民党多名大佬出走 实力大减

1996年3月,台湾举行第一次“总统”公民直接选举,国民党内的亲蒋派欲借公投机会,对抗逐渐暴露出“台独”野心的李登辉,共分出“李(登辉)连(战)配”、“ 林(洋港)郝(柏村)配”、“陈(履安)王(清峰)配”三组人马参选,选举结果为“李连配”胜出。

国民党虽然在选举后继续掌握政权,李登辉也借此彻底击败党内其它派别,但林洋港、郝柏村、陈履安等重量级人物的“出走”加速了国民党的分裂,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为2000年“大选”败选埋下了伏笔。

3.2000年:

台湾第二次“总统”公投

宋楚瑜受压脱党 国民党一分为四沦为在野党

2000年“总统”选举,李登辉支持连战参选,刻意打压国民党内的政治明星宋楚瑜,甚至利用“兴票案”打击宋楚瑜的清廉形象,并动用行政资源针对宋进行个人调查,结果让民进党坐收渔利。陈水

扁最终以39.3%的得票率获胜,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宋楚瑜得票率为36.8%,而国民党的连战得票率则为23.1%。

败选后,宋楚瑜成立亲民党,一些本土派出走则成立台联党,加上之前分裂出走的新党,国民党自此一分为四,势力衰微。以至于在2004年“大选”中,虽然连战、宋楚瑜一弃前嫌合作参选,仍旧不敌民进党陈水扁与吕秀莲的组合。

2.简述国民党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在台湾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土地改革与“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土地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土地改革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即将原地主收取超过收获量50%以上的地租一律降至37.5%以下,其他附带租金一律取消。接着全面推行于1948年开始试行的“公地放领”政策,即将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公有耕地承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承租地价分十年还清。 • (1)以和平的方式改变了封建土地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地主改造积极性。 • (2)土改后,农民的增产意愿提高,农业生产逐渐增加,充分供应岛内需求而有余,米价、一般物价及工资水准趋于稳定,缓和了通货膨胀。 • (3)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5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财政、外贸、金融体制的改革,台湾从此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1958年4月,台湾“行政院”公布了“改进外汇贸易方案”和“外汇贸易管理办法”等法规,对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调整。一是台湾将复式汇率改为单一汇率,废除了不同进出口货物适用不同汇率的制度。二是放宽进口限制,降低进口原料的各种税收。三是鼓励出口,实行外销退税制度,设立外销推广基金,实施保税工厂与保税仓库制度,实行外销低利贷款与外汇提留制度等。这些政策措施极大的促进了台湾产品的外销与经济发展。曾参与早期台湾经济决策的台湾知名经济学家王作荣对这一改革予以高度评价。他在《壮志未酬》一书中写道:“不要小看这项改革,这是一次改变台湾经济前途、脱出困境、使台湾经济起飞、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以弥补即将停止的“美援”,台湾当局于1960年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凡产品50%以上出口的企业,可享受免五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等优惠;将利润用于增资扩充设备的企业可享受免4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同时设立专门的投资审批委员会,提高办事效率。这是台湾财经政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台湾的租税政策从过去的追求“预算收支平衡”转变为谋求“经济发展”。于是从这时起,台湾逐渐形成一套较开放的经济体制,为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外资开始加快在台湾的投资,台湾经济发展步入快速道。

蒋经国的经济政策

对内蒋经国推行民主共和制,并且废除封建继承制,解除“戒严令”,同时开放党禁和报禁,为台湾后来实行“政治民主”铺平了一条宽敞的道路。

蒋经国还放宽两岸政策,并且开放大陆探亲,允许大陆老兵返乡,这也打破两岸近40年的隔阂,同时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改善。

蒋经国推行人事革新,并且打破省籍界限,向本省人开放政权,同时大量启用本省籍官员例如林洋港、谢东闵、邱创焕、徐庆钟等。

在其执政期间,蒋经国重用经济技术专业人才,并且全力推动岛内经济建设,例如“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等,这也让台湾“赢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美誉。

蒋经国倡导廉洁奉公,并且还制定了“贪污治罪条例”,坚决反对贪污。同时自己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勤走基层,每年下乡多达200次。

蒋经国在其执政期间,一改以往的政策,也正因为他推行的这一些政策,让整个台湾地区逐渐走向繁荣富强起来。可以说,蒋经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大师,可以将一个原本落后的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得可贵。

马英九时期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致力开启两岸和平发展新局,推动海空运直航、开放陆客、陆资、陆生来台,进而签署ECFA,启动两岸制度化经济合作引擎;在2012年成功连任后,更加快步伐,开放美牛、推动两岸服贸货贸协议及自由经济示范区等政策,希望藉此排除台湾加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及洽签双边FTA之阻力。

台湾是海岛经济,以贸易为本,马当局大力推动经济开放政策,和全球接轨,协助企业海外布局,可说是正确方向,其中两岸经贸大幅开放,更为台湾经济引进可观活水,尤其是陆客来台观光,八年累计逾1,400万人次,带来数千亿元的外汇收入,创造了很多新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3.简述民进党的组建及其基本主张。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系由原“编联会”、“公政会”等党外组织为基础而建立的以国民党为对手的在野“反对党”。 政治体制主张

1、主张实行美国式的三权鼎立政治体制,保障人权;

2、主张制定“新宪法”,反对“修宪”;

3、主张废除“国民大会”和“监察院”,采“单一国会制”,反对设置大陆代表;

4、主张“总统制”、“总统直选”、“多省制”,反对“总统内阁混合制”、“总统间接选举”、“一省多市制”。

两岸关系主张

1、所谓的“全民公决”

主张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民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任何政府或政府的联合,都没有决定台湾政治归属的权利”,“反对由国共双方基于违背‘人民自决原则’的谈判解决方式”;

2、“台独”

“台湾主权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台湾应建立“台湾共和国”;台湾与大陆地位平等,两岸“应以平等地位进行和平竞争”;“反对中共以武力威胁台湾”;主张缓和两岸关系,反对国民党的“三不”政策。

“外交”政策主张

主张台湾“应采取弹性作法,重新加入联合国,重返国际社会”,“以更弹性、更积极的作法,处理目前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经济政策主张

主张台湾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反对政党介入经济事务。

该党党章规定,其组织原则采用“民主运动”方式,实行“合议制”。组织决议以多数同意决定;各级组织的“委员”均由“各级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4.简述2008年两岸实现大三通的历史意义。 指台湾和大陆两岸实现 通邮,通商和通航

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将使两岸同胞的往来更加便捷,了解更加深入,感情更加融洽。

二、将使两岸彼此的交流更加扩大,联系更加密切,互动更加频繁。

三、将使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降低两岸营运成本、增加两岸货物流量、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进而促使两岸经济合作提高层次、拓展领域,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四、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拓展两岸民众共同利益,强化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两岸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大交流、大合作与大发展。

“三通”的实现,大大减少了飞行航行两岸的时间,缩短了路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极大的促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往来,促进了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了两岸的经贸关系,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推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5.简评蔡英文执政一周年的执政效果。

蔡英文上台执政一年时间的实践检验表明,蔡英文及执政团队是无能的,施政是混乱的,改革是没有建树的,结果是民众失望的。特别是蔡英文当政后,民众抗议、抗争事件之频繁、抗议涉及行业与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远远超过陈水扁与马英九。多个民调均显示,民众对蔡英文执政表现的满意度显著下滑,目前普遍降至30%以下,不满意度快速上升,基本在60%上下,从而宣示了台湾又一个政治神话“蔡氏政治旋风”的破灭,再次宣告了台湾民主政治的失灵。

蔡英文执政一年有这样的失败结局并不意外,甚至在预料之中。一个强烈主张“台独”与大搞“去中国化”的蔡英文,一个以“远中”、“脱中”与极力企图摆脱对中国大陆经济依赖的蔡英文,一个强烈排斥大陆、推行与最大贸易伙伴大陆对抗的蔡英文,一个处处以政治权谋考虑的蔡英文,一个以高举“转型正义”大旗大搞政治清算的蔡英文,要成功执政是困难的,要实现政治和解是不现实的,要扭转台湾经济困局是不可能的。未来蔡英文尽管依然大权在握,仍会努力施政,但政治思维与指导思想错了,施政与改革方向偏了,未来执政同样难有起色,蔡英文执政败局已定。

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执政后,台湾参与国际事务更加困难,对此,蔡英文借由媒体专访,要大陆正确解读台湾去年选举的意义﹔“八百壮士”则指出,“我们也请蔡英文正确解读民调不满意度过半的民意。” “八百壮士”通过脸书表示,一年来经济持续衰退、街头抗争不断、尊严渐次流失,在“外交”与“国际空间”上,陆续面临“断交”、“撤馆”,尝尽闭门羹﹔在两岸关系上,制度化协商机制与联系管道中断,直接影响两岸交流、民生经济﹔在“内政”上,只看到以违法手段清算国民党﹔以对付敌人的行径推动年金改革,用铁丝网阻绝军公教警﹔独裁鸭霸(指蛮不讲理),“一例一休”知错不改。 “八百壮士”提醒蔡当局,文青话术不能治理台湾,做些实事让民众有感比较重要。这一年来,两岸互信瓦解,对撞升温﹔官方时见隔空交火,敌对情绪日益显现,两岸关系从冷和走向冷对抗,风险还会不断升高,蔡当局依然束手无策。台湾民众的未来在哪里?“八百壮士”指出,权衡两岸实力对比、区域情势转变,国际政治现实,“难道人民只能呼喊天佑台湾吗?

6.简述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 保存的比较好,比大陆更中国

台湾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到过台湾之后,我们分明感觉到,台湾的“重视”和我们的理解必不完全相同,我们一般想当然地认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从小设置专门的课程,配备专职的教师,列为考试的内容。其实,真正的重视并非如此。

台湾当然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两岸分治以来,台湾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2010年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另外增补“国学常识”为选修课。

其实,如果仅做到这些,还算不得真正的重视。因为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使我们再怎么强调,其价值恐怕都要大打折扣的。何况,台湾的学校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选择,单纯靠着学校教育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当局者和学校的提倡、重视固然重要,而社会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在台湾社会,到处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人是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极力鼓吹,到《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此类流行音乐中绽放的传统元素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台北市区从北往南排列着几条主干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在台湾,我们随处都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商店里买东西,服务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不待你说声感谢,人家会主动说声谢谢。“礼仪廉耻、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有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总统候选人为谁应当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这就是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生活、渗入骨髓的教育,这是真正的教育。

台湾的国学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基础,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这个哲学基础,也可以说是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有了统一的哲学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道德、伦理与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脚点。

台湾国学教育强调的就是躬身实践,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非常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大陆语文教育在生活实践上,可以说极为欠缺。

当然,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也受到诸多挑战。就在我们到访台北建国中学的前一天,一名学生跳楼自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教育包括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诸多棘手问题。在交谈中,大家普遍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是两岸的教育者应共同思考的。

一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问题。如果单纯为传承传统文化而强调传统文化教育,是偏离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主流的,两岸在以往都有过类似的失误。人才是目的,而不是发展;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为教育而教育。

二是在民主化、多元化中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脉搏。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传统文化教育既不可逆潮流而动,也不可因媚俗而迷失自我。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和台湾民进党主政时的“去中国化”都对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三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实质问题。现在,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中,“读经班”、“私塾化”格外引人瞩目。其实,这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实质才是关键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的活力绽放。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把握精髓,与时代同行。

四是传统文化教育要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学生个性的问题。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传统文化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又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主发展的权利,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三、论述题

1.九二共识是两岸交往的政治基础,自民进党2016年执政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不进反退,两岸业已形成的经贸文化旅游交流遭遇寒流,也严重影响到台湾经济的发展。2016年520就职典礼后,国台办认为蔡英文交出一份未完成的答卷,一年后这份答卷你认为是否合格,两岸现状目

前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结合一年来两岸关系变化,评析蔡英文执政后给台湾和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

我认为不合格。目前,两岸关系正呈现一个冷对抗的局面。而这蔡英文上台以来,不断搞“小动作”,对两岸关系施加坏影响,才走到今天“冷对抗”的地步。 蔡英文上台以来,给台湾的经济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由于蔡英文政府对大陆的敌视心理,使得蔡政府硬推“新南向政策”,试图摆脱大陆的影响。然而在经济上,大陆上是无法避开的。如今两岸协商面临中断,两岸将无法签署货贸协议,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建甫就评论说,这关系到台湾产业发展。台湾经济不景,近期出口“15黑”、订单“13黑”(黑,即同比下降),而台湾货品出口到大陆还要缴付较高的关税,例如面板关税5%-8%,但中韩未来十年已面板关税将降至零;石化关税6.5%;汽车零件高达25%。这对台湾经济很不利。

台湾是浅碟型的开放经济体,外贸相当于台湾经济的命脉,而大陆与台湾经贸关系向来密切。因此即便新当局高喊“新南向”,蔡英文高调承诺“维持两岸现状”,“但如果在九二共识响应上,无法取得陆方的满意,台湾对外关系、经贸布局,不可能摆脱大陆的脸色”。

对于两岸关系,虽然蔡英文口头宣称“维持两岸现状”,实则是打算台湾独立,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因而在两岸关系上,影响也很坏。据台湾《旺报》5月20日报道,首先就是两岸官方接触联系管道,在去年5·20之后全面中断。陆委会主委与大陆国台办主任之间的热线电话不通,双方交流层级降到科员之间的联系。海基会与海协会的沟通也中断,对于这一年来发生的几次紧急事件的联系出现障碍,影响台湾民众的权益甚大。

这些坏影响,都是由于蔡英文坚持“台独”思想,不肯也不愿与大陆进行和平友好沟通的结果。这些坏影响也恰恰证明了,只有两岸之间保持合作交流,大陆、台湾才都能获得利益,否则只能两败俱伤。

2. 台湾有人说“马英九的对要由蔡英文来证明”。自国民党在2008年再度执政后,两岸关系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也给台湾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结合国民党八年执政情况,分析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并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现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马英九上任之前,两岸关系经历了多年的动荡。马英九上台后经过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拨乱反正,与大陆一道,共同营造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大大推进了两岸在经济、政治、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八年来,两岸关系是马英九重点关心和推动的领域,其主要作为和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新找回两岸互信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过数次谈判和函电往来,最终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实质就是在政治上要把两岸关系置于“一个中国”的框架之下。这是处理两岸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和原则。“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总抓手,有了这一政治基础,两岸关系的方向就明确了。在李登辉、陈水扁时代,“九二共识”遭到了“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的破坏,导致两岸关系动荡不安。马英九上台后重新找回“九二共识”,使得两岸关系走出困境。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大门便豁然敞开,一个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从此开启。

其次,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放“三通”。由于政治原因的阻隔,两岸之间长期不能实现直接“三通”。马英九上台后不久,两岸两会便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迅速恢复了协商谈判。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达成了海运、空运、邮政等重要协议。这意味着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通商由此变成现实,过去两岸之间“咫尺天涯,重重阻隔”变成“天涯咫尺,处处通途”。

两岸三通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台湾那扇久久对大陆封闭的大门终于打开,两岸双向交流成为现实。八年来,大批大陆游客能够赴台旅游观光、参访交流,两岸融合急剧加速。由此,更多的人了解了宝岛台湾,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两岸三通是联系两岸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正能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实现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达成了20多项协议,其中,“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通过ECFA,台湾企业紧紧地与大陆市场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世界经济低迷给台湾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维持了台湾经济的平稳发展。最重要的是,两岸经济关系通过ECFA已经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度相互依存的状态,特别是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的依赖。这一形势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与成长,更有利于两岸携手应对外部经济危机的冲击。

第四,两岸政治关系获得重大突破。自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最大的僵局就是政治军事敌对状态。60多年来,两岸也曾通过密使往来沟通,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海协会、海基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也就是俗称的“白手套”进行协商谈判,但是两岸之间的政治关系一直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突破。马英九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坚持“九二共识”,为两岸之间实现政治关系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10月,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参加APEC领导人会议期间,会晤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指出,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

在两岸共同努力下,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南京举行正式会面。这是数十年来,两岸事务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谈,也为两岸政治对话打通平台、增进互信基础写下新的一页。此次会面可以说是两岸关系在政治领域取得的一次突破性进展。自此开始,两岸事务负责人定期举行会谈逐渐制度化,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机制。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实现了两岸领导人60多年来第一次直接会面。这意味着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讲,此次会面为两岸未来商谈实现和平统一开拓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渠道,足以载入史册。

反观蔡英文上台以来,对“九二共识”避而不谈,抛弃马英九政府所推动的和平和解政策,并且暗地里大作“台独”小手脚,给两岸关系造成巨大冲击。使得台湾民众彼此之间的族群分裂感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

且由于蔡英文政府对大陆的敌视心理,使得台湾经济民生无法依靠大陆而获得回升的机会,而依旧处于困局之中。2016年台湾年经济增长率勉强“保1”,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台湾与作为台湾最大对外贸易出口市场的大陆关系变差,导致经济发展动能严重不足。旅游业更是损失惨重。

本来近年来,在台湾经济持续不景气中,诸多产业表现相对欠佳,唯有旅游业一枝独秀。马英九任内,大力发展观光产业,尤其是开放与鼓励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台湾观光产业的发展。赴台观光旅游人数一年一个台阶,并于2015年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2016下半年开始,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加上受大陆旅客重大伤亡事件影响,大陆赴台旅游人数显著减少,以全岛观光旅游为主的大陆游客显著减少,对台湾旅游交通运输、餐饮、酒店与医疗等相关行业产生很大冲击,让这一“黄金产业”顿时变为“惨业”。据统计,2016年5月以来,已有20多家游览车公司倒闭,旅馆住房率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大陆旅客减少,两岸航班相应减少,从7月7166架次降到9月的5818架次,航空运输业也受到影响,尤其是以经营二线城市的复兴航空公司因旅客减少、亏损增加,不得不于11月22日宣布停飞解散。台湾医疗界预计,陆客减少,影响到台湾美容医疗的大陆客户减少,台湾医疗美容业至少损失2.5亿元新台币。

经济问题的困顿,也影响了民生问题。台湾中信文教基金会与《联合报》公布的2016代表字是“苦”字当头,随后的“变”、“闷”、“弯”、“狂”、“滞”等代表性的汉字,均充分体现了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冻、经济闷、人民苦”的台湾社会真实状况,也是民生问题的集中反映。 依据台湾地区统计主管部门2016年11月底发布的“2016年人力运用调查报告”,非典型就业人口(临时性工作、派遣人力及部分工时等工作者)持续上升到79.2万人,再创新高,较2008年的65万人增加了近1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首次超过7%。这类就业者工资普偏低,不及正常就业者工资的一半,不仅生活相对艰苦,而且也拉低了台湾就业者的工资水平。另外,青年人失业率持续偏高,加上学贷压力,“青贫族”问题非常突出。据调查,目前台湾有近30万青年人有学贷,青年人毕业薪水普遍不足3万元新台币,月还贷款平均需3000元,青年人生活压力大。特别是由于岛内政治纷争、两岸僵局与经济改革争议,导致蔡英文上任后与旅游相关行业企业倒闭现象显著增多,不仅有大量旅行社、运输公司、酒店与餐馆等企业关门倒闭,尤其以复兴航空公司无预警倒闭影响更为显著。企业倒闭,直接造成大量员工失业,许多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另外,调查显示,想另找工作者人数持续下降,只有52.2万人,占就业者的比例降至4.65%。这与经济动能不足、好工作难找与高龄化社会密切相关。

民进党执政后,推出首个重大经济改革方案就是劳工休假制度改革,企图在劳工与资方之间取得利益平衡,休假制度改革方案多次反复,结果引起很大争议。尤其是民进党当局坚持取消传统7天法定假日与实施“一例一休”制度,在尚未达成社会普遍共识情况下,于12月初依靠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的多数优势强行完成立法,引起劳工强烈不满与社会广泛非议。同时企业也批评此举是“民粹治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不利经济发展。蔡英文上台后,改善民生与照顾劳工的承诺没有兑现,交出了一份不能令民众满意的答卷。

民进党执政后,台湾长期存在的薪资停滞问题并没有改变。2016年1月至9月,台湾名义平均薪资为50097元新台币(基本工资与奖金等总收入),其中经常性薪资平均为39144元,均较上年同期只有微小增长,若扣除消费者物价指数,实质薪资还减少了1.01%。

蔡英文竞选时许诺的福利迟迟不能兑现,民生问题未有明显改善,民众更感“苦闷”。

如果我们将马英九执政期间的台湾状况与如今的台湾现状做一对比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蔡英文政府拒绝“九二共识”、拒绝两岸沟通的错误,将会愈发反衬马英九政府坚持两岸在经济、政治、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正确性。

3.结合20世纪60-90年代台湾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台湾民主化道路发展历程,从目前岛内的蓝绿恶斗,你认为台湾的民主化是否取得成功。

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台湾固然完成了民主化,但还有许多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台湾的民主转型是一个奇迹。其理由是,在转型过程中没有发生流血和暴力事件。确实纵观古今中外,哪个国家民主转型没有经历过长期的内战、政变、复辟和血流成河?甚至国家分裂?

台湾民主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要归功于蒋经国时期成功的开明威权体制。一是经济发展,形成中产阶级,营造了一个均富的社会。二是教育普及。三是社会相对廉洁,民怨较少。四是由政治强人蒋经国本人自上而下的推动。五是美国的因素。特别是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2004年两颗子弹引发的选举争议,都是在美国的影响下才平稳渡过。六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对台湾政策发生变化,由敌

对走向缓和。改变了台湾的外部生态。这使得蒋经国不仅可以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也为其终止实行了三十多年的戒严创造了条件。

蒋经国推动民主化还有两个历史偶然因素。一是他访美期间遇刺。虽然脱险,但也令他思索何以在蒋家做出如此之多的贡献之后,仍有台湾民众对之如此仇恨。二是他内定的家族接班人蒋孝武因受江南案拖累,被迫外放新加坡。此后,他才公开宣布蒋家不再继任“总统”之位。 最后还是要指出的是,台湾做为一个人口仅有两千多万的小岛,也是其民主可以创造奇迹的先天条件。古希腊时代,公认的就是民主只能在小国寡民之地取得成功。

但是所谓奇迹,正是非同一般之事,台湾奇迹地完成了民主化,却没有使民主一般化,有效化。所以留下了很多问题。

首先,台湾在两蒋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总体廉洁,而且没有族群对立和分裂。但进入李登辉时代,腐败和黑金政治盛行。到陈水扁时代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陈水扁本人,他的家族、亲信,更是遍及所有的执政团队。除“教育部”没有卷入外,其他各部无一幸免。而且陈水扁贪污真相是在其下台之后才曝光的,而且是被瑞士发现和揭发。台湾的政党监督、新闻监督和司法独立都没有发挥作用。无 独有偶,亚洲四小龙的韩国自民主化后,也是腐败丛生,所有民选总统前腐后继,无一例外。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香港在经济起飞之后并没有走向民主,但廉洁程度远高于韩国和台湾。 台湾民主化后,经济发展迅速放缓。从四小龙之首降为四小龙之末。虽然也有人认为台湾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事实上,台湾经济下滑则和内部党争、弥漫全岛的政治内耗、各政党选举时竞相不负责任的许诺有关直接相关。其根源在于民进党执政八年,出于意识形态和选票的需要,刻意制造族群对立和冲突。不仅如此,就在全球都在搭大陆经济起飞的快车时,同文同种、近在咫尺的台湾却选择自我封闭、肆无忌惮挑衅大陆的政策。结果强行推行的南进政策失败,损失惨重。挑衅大陆的结果导致大量的外资撤离台湾。在今日的台北,极少能看到外国人,也极少遇到堵车。一份报纸的价格可以十年不变。足见其经济现状。如果不是两蒋时代打下的厚实家底,台湾恐怕早就退回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了。可是尽管整个台湾除台北和台中市外,都负债累累,但不管哪一方选举时根本不顾财政能力,极度慷慨,对社会福利竞相加价、加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有资金发展经济?最可笑的是国民党执政后,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和两岸直航。深绿的台南竟要求建立直航航班。高雄的陈菊为了吸引大陆游客甚至要求开放三军官校让陆客入内参观。曾任民进党代主席的“深绿”人士陈菊如此行径,让人瞠目。不过只要想想高雄市上千亿台币的债务,也不难理解。

其次,台湾的民主另一个致命伤是未能阻止台独势力的坐大。这也是大陆民众无法认同台湾民主的重要原因,也是台湾民主劣质化的根源之一。民主化可以给任何政治思潮和力量提供发展空间。但是否有效遏制极端思潮则成为检验民主成效的一个标准。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期间,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但最终仅仅在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取得成功。在英、法、美均是昙花一现。台湾民主化之前,主张国家分裂的台独思潮是非法的,这也确保了台湾内部的和谐,也为经济起飞创造了必要的稳定条件。但民主化之后,台独思潮合法性,并借助民进党的执政,成为今日台湾重要的政治势力。台独的坐大,不仅 令台湾整体撕裂、引发内部冲突,更导致两岸关系严重动荡,也威胁到亚太和世界的和平。如果不是大陆和美国的制衡,台湾早已借助民主化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

第三,借助民主这个形式,台湾的官二代、富二代愈演愈烈。台湾的民主化虽然只有二十多年,已经形成多个政治家族。如连战家族,其子连胜文为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家族,其子吴志扬为桃园县县长。现在的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其父则是国民党大老郝伯村。新北市市长朱立伦,其岳父高育仁也为政坛大老,曾任台湾省议会议长、立法委员及台南县县长。现在的陈水扁虽然关于监狱,但其子仍可凭他的荫持,最高票当选高雄市议员。至于台湾基层,更是父传子、子传媳。 2009年县市长选举过后,花莲县县长傅崐萁竟然任命自己的前妻为副县长。台湾的选举,已经把官二代漂白了。2010年 在台湾观选的最后一天与当地学者交流,他们也承认官二代现象造成的不平等已经打击了青年才俊进入政坛的热情。台湾之所以出现大量的官二代现象,原因在于它 的官僚体系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相当于大陆的公务员,需要严格的考试。但不允许参与政党政治,也不与政党共进退。政务官则由选举产生或者选举获胜的 政治人物任命。现实政治中,官二代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如知名度、党

内的支持率。在台湾分为蓝绿的现实格局下,在各自选民占优的选区内,无论是谁出来选举 都会获胜。这也是为什么陈水扁之子陈致中既送卷入其父的贪污弊案,又在选前发生嫖妓丑闻和谎言被戳穿,但依然可以最高票当选。

第五,就是台湾的媒体。今日台湾媒体已被整个社会视为乱源。媒体已无中立,非蓝即绿。丧失了做为第三权的中立、客观、监督的作用和功能。几乎每个政党都在指责媒体。这就是新闻自由后的现状。 正如台湾媒体人南方朔所评论的:“媒体不但没有促进民主发展,反而是扮演倒退、激化的角色,不断的煽风点火”。就是蓝营媒体批评蓝营,绿营媒体批评绿营,也都是如此:“把情绪推向极端,媒体对社会是破坏角色。” 媒体的失格,在2010年五都选举前连胜文枪击案一事中表现的最为令人触目惊心。偏绿的“三民自”三大电视台,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对此视而无睹,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台湾民主化的内耗、选举时的暴力事件(两次枪击案)、立法院的全武行、官员的贪腐、台独坐大以及经济停滞,都令我们无法相信,台湾的民主化是成功的。

第三篇:台湾乡村旅游之体会

台湾乡村旅游之行的收获

——遂昌县旅游委员会

季国良

3月27日至4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省旅游局培训中心举办的“浙江省首期赴台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班由张起平主任亲自带队,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精心安排的农场民宿游,来自我省各条旅游战线的29名同志环绕祖国宝岛—台湾岛一圈,开展了为期八天七晚的纯乡村民宿考察、培训、体验和交流。感觉收获颇多,跟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一、台湾乡村旅游主题定位鲜明,特色文化创意强。台湾最早出现的民宿在垦丁,早年的民宿就提供住宿空间,没有旅游和餐饮服务,后来主要是通过学习日本民宿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同时借鉴欧美的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宿。如今,台湾的乡村旅游主题突出、乡村民宿个性鲜明,有的甚至能在单一主题上做精做深,做到极致,真正体现了“小而精”的特点。如:苗栗县三义乡的卓也小屋,卓铭榜、郑美淑夫妇在1992年因为一只“猫头鹰”的缘分而选择了这里(猫头鹰是一种对生态环境极其挑剔的动物),以农业的三生(生产、生态、生活)作为发展的目标,不但发展休闲农业,同时结合客家文化,发展蓝染DIY,从种蓝、采蓝、打蓝、建蓝一直到蓝染及染布作品全部让他在园区呈现,衍生出一系列的特色服务、产品和活动,特色文化非常鲜明,实现了差异化发展。台湾民宿的业主们都特别热爱田园生活,他们把建设经营休闲农庄当成自己毕生的梦想

1 和事业,甚至是几代人,把农庄当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不以追求短期暴利为经营目的,通过不断积累沉淀,不断融入各种奇思妙想和创意,给游客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宜兰市的头城农场,有1平方公里,退休教师“卓妈妈”把观光、休闲和度假、游乐、科普等高度融合在一起,水稻种植体验、蔬菜瓜果采摘、花鸟虫蛙区、农村动物区等活动项目充满童趣,投入不大却老少皆宜;南投县台一生态休闲农场的旅游公厕里到处摆满鲜花或绿色植物,房屋外立面也用爬藤植物和鲜花来包裹装饰,不但彰显了农庄的主题,而且深受游客喜爱,台湾很多新婚夫妇的婚纱照就取景于此处。

二、台湾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充分,休闲产品链条长。台湾乡村旅游较好地实现了一产(农业生产)、二产(农产品深加工)、三产(休闲旅游和农产品销售)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用台湾乡村旅游协会所有工作人员讲的话“台湾乡村旅游做的是六产”。在政府引导下,从业企业十分注重产品的开发,除了提供传统的餐饮、住宿服务项目外,还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商品、创意精品。如,屏东县的珍芳乌鱼子见习工厂,原来就是一家只有几平方米面积的传统乌鱼子加工和销售小店,通过第二代接手改良制作后,研发涵盖食品、生活用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等系列产品,通过开放制作过程供游客参观,也提供文化导览与DIY体验等活动,令游客爱不释手,放开手脚去体验、去购买。企业产品的成功挖掘、开发,

2 既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带动了周边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着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台湾乡村旅游立体营销到位,市场追捧名声响。台湾乡村旅游非常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营销手段成熟,形成了节庆活动、事例营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的灵活运用,旅游协会、农会、休闲农场和旅游景区高效配合的立体营销体系。在节庆活动方面,台湾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一节庆的格局,如:台东县池上乡的秋收音乐节(池上米香的惊艳)、苗栗县的油桐花节、南投县信义乡的梅花节等。在传统营销方式方面,台湾促销手段也多种多样。如:利用在机场、车站均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台湾乡村旅游协会、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乡村旅游经典行程等宣传册,向游客免费发放,积极推介乡村旅游路线、景点;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游客在当地的宾馆、饭店、茶室、酒吧、旅游咨询中心等公共场所均可方便获得。台湾各大平面媒体和电视节目也经常刊登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新闻和广告。特别值得一提的营销成功案例有:南投县的信义酒庄(梅子梦加工厂),当时化4万人民币赞助电影“海角七号”的拍摄,在电影上有一镜头出现新款酒“马拉桑”,使之成为风靡台湾的伴手礼,带来了4亿人民币的收益。通过立体营销,乡村旅游在台湾深入人心,不仅本地游客趋之若鹜,许多产品还成为吸引境外游客的重要卖点。

四、台湾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细致,赢得口碑品牌优。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我在台湾的一周时间里,无论是在旅游景区、乡村休闲农场,还是在农舍民宿,不仅能享受到宾至如归、笑脸相迎的温馨服务,而且能吃上各种风味独特的农家菜。他们都非常注重环保意识,休闲农场和乡村民宿的卫生状况甚至达到了星级饭店的标准,到处都显得明亮、整洁、有秩序,民宿的装饰风格就更绝,我就没有看到过有相同的。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不论是地接的全程导游,休闲农场的解说员,还是民宿的业主总是满腔热忱,如数家珍,有时休闲农场的老总也亲自上阵带头体验,跟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体现了一流的服务素质和水平。良好的游客满意度和口碑,使台湾乡村旅游有着极高的美誉度和口碑效益,不仅吸引岛内游客,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岛外游客前往感受体验。

民宿要有爱、有文化、有故事,以己度人找客户。就像台湾乡村旅游协会荣誉理事长郑健雄教授所讲“做旅游,要做好三篇(骗)文章,骗人来、骗人住下来、将游客的钱骗光,就是感动的乡村旅游”。

第四篇:台湾问题解决之道

邓小平说过,台湾问题的解决要寄望于后人的智慧。

这是因为当时的内部外部因素都没有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后面的领导人也秉承着邓小平的理念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以求韬光养晦,振兴中华来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实,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确实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但并不是说,现在不是,恰恰相反,我认为现在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历史时期,现今,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的不断加强,随着民族复兴进程的发展,现在台湾问题是最近的一个迫切的问题。因此,不管台独与否,肯定要解决台湾问题,而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武力来解决。

并不是说我个人不爱好和平,我也不希望有战争的发生,可是对台问题到了非得用武力解决不可的地步了。我们讲和平讲了60年,但结果是什么?支持台独的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根据台湾民意调查,目前台湾赞成台独的占63%台湾传媒预计几年后将会超过80%)。而当大多数人都支持台独后,大陆就算打下了台湾也将陷于苏军在阿富汗、美军在伊拉克的情况,台湾人民会把大陆军队当成敌国军队,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把敌国军队赶出台湾。想想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情况吧,太可怕了,所以中国要在事情无法控制之前迅速解决台湾问题。

我们讲求和平,把棘手的台湾问题先放在一边。提出,先经济后政治,先民间后政府,以求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加深,两岸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来达到统一台湾的目的。然而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台湾人民并不这样想,其中,马英九提出“不独,不统”就足以可见,他在经济层面上认为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以便争取更大的利益;他在政治层面则认为台湾与大陆分属“两个中国”,以便谋取更大的国际空间。现在台湾经济是需要依赖大陆的帮助,一旦它经济不再需要依赖大陆后,还会把大陆放在眼里吗?答案是否定的。而届时它甩开了经济上的合作,就只剩下政治上的分裂了。

可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现阶段,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大阻碍来自美国,美国害怕中国强大起来,所以千方百计的遏制中国的崛起,我们要实现统一大业,就要做好对抗美国的准备。中国的军事力量号称世界第三,当年我们仅是以小米加步枪就把美国佬打出了三八线外,更何况现在更是今非昔比了,要真打起来,也是美国佬怕我们才对。而且,中国大概拥有美国7000多亿美元的国债和将近2亿多美元的外汇,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更没道理顾虑美国太多。美国不顾道义打伊拉克引起世界人民的职责,却依然我行我素,全是因为仗着自己的世界霸主的地位,而随着中国的崛起,经济,军事同样是不容小觑的!

为了和平发展,为了“中国威胁论”的不攻自破,我们忍了很久了:印度阿三在我们边境骚扰;因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沙群岛被周边小国大肆抢占;小日本在钓鱼岛上的撒野;限制中国核潜艇的出海„„一桩桩一幕幕,实在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了,把中国的谦让当成了软弱可欺!甚至于阿扁的公投的嚣张,难道是看准了中国不敢对台使用武力吗?到了这种地步,还不使用武力吗?

看看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时期强硬的作风使美苏不敢小觑中国,奠定了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邓小平时期同样强硬的作风使得嚣张的越南人安静了十年„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的台湾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我认为只有在强硬的作风下才能使中国不致被人欺,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而是应该让世界明白中国不会主动发动不义的战争,这有一个前提,是在中国的主权未受侵犯。而台湾问题已触及中国的主权。伴随着强硬作风的将会是中国的彻底崛起!

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之后,用一国两制的政策治理台湾,让台湾人民知道统一后台湾的现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有也是只会越来越好! 以上,纯粹是我个人的想法。

09中本非师

(一)班 孙宁

090105102

第五篇:台湾问题之我见

毛邓课程

10机电4班

李宜平

摘要:台湾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从1949年 到1979年,我们把“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喊了30年;从1979 年至今,“和平统一”的政策也已出台了21年,问题仍然难以解 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用“一国两制”创造性地 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回归。现在,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 三代领导集体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了。

关键词:台湾 中国 解决 国民党 共产党 香港 澳门 社会因素 军事因素 统一

正文内容:

一、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和澳门当时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此解决回归问题是 中英、中葡两国政府之间的事情,与港澳当局和居民没有直接关 系。也就是说,不管当地居民愿不愿意,我们都要收回主权。“ 一国两制”是为了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而制订的,而且事实 证明是良好的、成功的,但它并不是回归的必要条件。另外,港 澳的租期已到,又紧邻大陆,所以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台湾 的情况显然不同,它是一个由内战造成的分裂分治、由中国人自 己控制的地区。我们不可能通过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来解决台湾 问题。但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使我们又不可能用通常意义 的内政手段来解决。这就是问题的困难之所在。

中央政府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些特殊的情况,所以,钱其琛副 总理在今年1月纪念江泽民主席发表对台8条主张5周年时,讲到我 国政府会考虑到台湾与香港和澳门的不同。朱镕基总理在今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中央 政府可以向台湾作出让步,“让步给中国人嘛”。

台湾当局对中央政府的反应显然并不积极,认为那不过是“ 用大一号的鸟笼换掉原来的小鸟笼而已。”看来,近期内用“一 国两制+再让步”的设想仍然无法解决统一问题。

二、从台湾大选看统一的出路问题

1. 分离倾向日益增强。 现在,我们对台湾问题该是丢掉幻 想、正视现实的时候了。陈水扁以4,977,737张(占39.3%)选票 当选后,国内报章普遍认为这是国民党分裂的结果,至今也不愿 承认台独势力已有相当实力这个客观现实。这种不敢(或不想) 正视现实的行为使中央政府在台湾的两次大选中一再处于尴尬局 面。台湾国民党竞选失败后,李登辉为了承担责任,辞去党主席 职务。然而,我们的报章却发表评论说,这是李登辉搞分裂的结 果,是罪有应得。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搞空洞、虚假 的宣传,这对祖国的统一不知到底有什么益处。

台湾三位主要的竞选者在大陆政策上真的有什么不同吗?我 们不妨看看他们在竞选纲要里的观点。

连战:(生于西安,现年64岁,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为李 登辉的“钦定”接班人,坚持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

陈水扁:(生于台南县,现年49岁,台大法律系毕业,韩国 庆南大学博士)“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依目前宪法称为 中华民国;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台湾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是两个互不隶属、互不统治、互不管辖的国家;两国特殊 关系的走向,以及任何改变现状的决定应经台湾人民同意。…… 我们应该以„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界定台湾海峡的现状。”

宋楚瑜:(生于湖南,现年58岁,美国乔治城大学博士)“ 中华民国自1912年创建以来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始终是个 不争事实,根本毋须争辩。两岸关系事实上绝对不是国内关系, ……而应属于一种„准国际关系‟”。

由此可见,他们的本质都是坚持台湾独立,所不同的只是有 的明显一些,有的隐晦一些罢了。

2. 机遇与挑战并存。 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期间,他们真心地 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这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反攻大陆。李 登辉上台后,看到反攻大陆无望,便开始放弃“一个中国”的政 策而走向独立。国民党1991年的国统纲领其实只是一个挡箭牌而 已。虽然国民党有“一个中国,两种表述”的说法,但这毕竟还 是坚持(至少在表面上)“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也就是说,双 方还有谈判的共同基础。现在,情况不同了,陈水扁连这个挡箭 牌也不要了。虽然中央政府对台湾大选结果的反应是“听其言, 观其行”,使陈水扁在就职以后如何表述大陆政策面临困难的选 择,但我们和对待大选一样,不要抱过高的期望。笔者认为,陈 水扁退回到“特殊两国论”以前的状态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 ,中央政府将面临更加艰难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它使我们可以用新思 维去全方位地重新思考台湾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毫无疑问, 两岸之间的长期隔离只能走向彻底分裂,只有扩大交往才有可能 走向最终统一。陈水扁对中央政府的坚定态度无疑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当选前后他在台独问题上作出了缓和的姿态。例如,他 在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了任职期间的“五不”政策:不推动“两 国论”入“宪”、不举行有关台湾前途的全民公决、不宣布台湾 独立、不改变“国号”和不废除“国统纲领”。另外,他还提出 有利两岸交流的新举措,如高层任何议题的谈判,实现三通,加 强两岸经贸合作,等等。可见,陈水扁在两岸交往方面,比其前 任更积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鼓励其积极的因素来抑制其台独 的倾向。

顺便指出的是,我们的报章对台湾领导人有时使用不礼貌、 甚至侮辱性的语言,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对一些极端的台独 分子进行严厉的抨击是正当的,但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和中央政 府的风范。否则,很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1.美国因素。我国政府一再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 大障碍。对中国来说,美国插手台湾问题是一种阴差阳错的历史 悲剧。美国政府和人民本来同共产党与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 是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盟友(虽然内战期间美国支持过国民党,但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美之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敌人)。朝鲜战 争开始后,美国政府为了避免战争范围的扩大,抛出“台湾地位 未定论”,并命令第7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使台湾问题不再是一般 意义上的内政问题。而我国出兵朝鲜,使中美两国彻底成了敌人 。台海第一次危机之后,美台之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 使得美国向台湾提供保护和援助更加“合法化”。中美建交后, 美国国会又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虽然中美之间有了3个联合 公报,但美国仍然依“法”行事,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系统, 并认为任何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都会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 ”。美国不仅与台湾是传统的盟友,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也比较 相近,而且在台湾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考虑到美国对 统一的南斯拉夫尚且进行武装干涉,对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中国 就更可想而知了。

2.社会因素。蒋介石退到台湾后,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 在台湾实行各种改革,并在美国的支持和援助下,经济、社会的 发展一直非常顺畅(相反,大陆却总是动荡不止)。特别是近十 几年来,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发展得非常迅速。如,取消党禁,实 行新闻自由,公平选举等等。这次选举结束后,美国参众两院通 过决议表示祝贺。有的议员说,这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第一次和 平地进行权力的交接。法律上也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监控系统 。经济上更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高速发展,成为引人注目 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人民生活富裕(人均年收入高达11,500美元 ),社会稳定。这些都引起世人关注。英国《经济学家》今年3月 24日发表社论说,大陆与台湾有天壤之别:一个是第三世界,一 个是第一世界;一个相信共产主义,一个相信民主政治。在这种 背景下,统一能否得到台湾大多数居民的欢迎,动武能否得到国 际社会的认同,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3.军事因素。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 区,所以,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都没能解决统一的问题 。

台湾当局经过50多年的苦心经营,再加上美国的援助,已经 建立了陆海空立体防御网。主力战机除了美国的4架E-2T预警机 、150架F-16战斗机和法国的60架“幻影2000-5”战斗机外,还 有130架台湾自产的“经国号”战斗机,并配备各种先进机载导弹 。在海军方面,台湾拥有100多艘战舰,并配有美国先进的反舰、 反潜和防空武器,同时正在积极采购4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 目前在美国服役的这种8000吨的DDG-51驱逐舰装备有90枚“标准 II”型地空导弹、8枚“鱼叉”反舰导弹和Mk32鱼雷,以及大约6 4枚“战斧”巡航导弹。在今年4月举行的美台武器会议上,美国 决定暂时推迟这种驱逐舰的出售)。在陆军方面,台湾拥有从低 空到高空的各种防空系统,如美国的“爱国者”、“霍克”,和 台湾自研的“天弓”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以及“小檞树”、“ 天空卫士”、“羚羊”等低空防空导弹系统。由预警机、地面及 舰艇雷达组成的“强网”系统对台湾的整个防御系统进行统一的 管理、指挥和控制。另外,美国还会随时根据台海局势的发展向 台湾出售更加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以保持对大陆的威慑力量。

毫无疑问,上述因素都是我们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当然, 这种障碍是相对于武力统一而言的。相对于其他方式的统一而言 ,这些可能都不是障碍,说不定还是有利因素。

四、分阶段解决统一问题

两岸关系现在正处于关键时刻,处理得好可对两岸的发展带 来新的机遇,处理得不好可能会给两岸带来灾难。通过以上分析 ,现在两岸统一的时机并不十分成熟。因此,现在该是用新的思 维去探讨统一途径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分阶段解决统一的问题 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其实这个思路曾经有人提出过,如美国的Ke nneth G. Lieberthal教授,只是具体方案需要进行调整。这里提 出笔者调整后的方案,与大家探讨。

第一步:启动对话,建立台海和平。启动对话是表达善意与 诚意的很好的方式。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以后,海协会与海基 会的对话与磋商出现中断,至今仍没有恢复。大陆方面坚持“原 则第一”,台湾方面则坚持“对话第一”,各不相让。但问题是 ,拒绝对话我们并不能得到什么益处,启动对话也并不意味着我 们就放弃了原则。

中央政府和台湾当局都要充分面对现实,了解、尊重对方的 立场。台湾方面要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这一历史事实;大陆方面 也要承认台湾分裂分治的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台 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的和平协议(期限为20或30年),并把 追求统一作为双方的奋斗目标。这种和平协议无疑会受到美国、 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欢迎。当然,大陆不动 武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是在台湾“不独立”的情况下作出的 承诺。

也许有人会说,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力是主权的象征。但我们 不要忘记,主权来自实力。不加强实力而空谈保留权力实际上等 于没有权力。

台海和平必须尽快建立,紧张的对峙只能使台湾离祖国越走 越远。这种紧张对峙无疑是台独分子造成的,但我们应当解放思 想,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实际上 ,只要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任何形式的过渡方案都可以考 虑,都是在向完全统一迈进。

第二步:扩大相互交往,缩小两岸差异。 尽管中央政府坚持 认为,贫富差异和政治体制差异不是两岸统一的障碍,但台湾当 局和民众对此并不认可。我们对台动武和迫使台湾统一的理由是 行使主权和保持国家的领土完整。这无疑是不错的,但我们为什 么就不能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对台湾同胞更具吸引力的理由呢 ?因此,笔者认为,缩小两岸差异是迈向统一的有效步骤。大陆 方面要采取更加主动的行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法律上, 要加强执法和立法,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一切,真正实现法律的公 平和公正。在经济上,要加大市场经济的份额,并最终实现经济 的市场化。在政治上,要加快民主改革的进程。民主政治迟早都 要实行,越早越有利。政治体制改革是关键,它将极大地促进经 济和国防的发展以及法律的健全与公正。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的 改革,不努力缩小两岸的差异,“一国两制”或“一国三制”恐 怕都难以实现统一。即使通过某种手段实现了某种形式的统一, 两岸恐怕也难以同心同德。

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益处是可以弱化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以 及台湾拒绝统一的借口。

台湾方面也要有耐心,要看到大陆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和法 律公正的光明前景(近20年的变化就反映了这种前景),并积极 投身到大陆的各项建设中,促进两岸差距的缩小。因此,现在有 人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不仅违背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愿, 而且非常短视。

第三步:和平统一。 富强、统一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 望,而且富强、统一的中国对两岸都有好处。因此,在两岸差异 缩小到一定程度时,两岸统一的愿望就逐步增强,并最终走向和 平统一。那是一种众望所归、水到渠成的统一。当然,这需要时 间和耐心,同时也需要双方和全世界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另外,由于美国长期介入台湾问题,我们应该在不损失国家 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努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50多年的实践告诉 我们,与美国对抗往往得不偿失。所以,改善中美关系既可促进 我国的各项发展,也有利于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

这种分阶段实现统一的双赢方式无疑会得到两岸绝大多数同 胞的支持,因为它既反映了两岸的客观现实,又实现了全体中国 人的伟大理想;既保持了台湾的繁荣与稳定,又促进了大陆的全 面发展。

李登辉执政以来,祖国的领土台湾竟与曾对中国进行疯狂蹂 躏、且毫无悔改之意的日本联合起来,与大陆对抗,这是对大陆 中国人的严重伤害。当然,这是两岸尚未统一和台海危机造成的 恶果。只有两岸早日实现统一,中国才能进入发展与安全战略的 良性循环,才能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否则,中国的发展 与安全战略都将进入恶性循环,中华民族脖子上的绳索(既有内 部的,也有外部的)就会越抽越紧,分裂与内战将不可避免。因 此,台湾问题该是认真解决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洛阳第014中心第3研究室

)英文标题:Solve the Taiwan Issue with a New Thinkin

上一篇:申请报告国土局范文下一篇:同学的友谊作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