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2024-05-02

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共9篇)

篇1: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中苏(俄)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未来改革道路的选择

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中苏两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后果及启示 一·俄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结果及出现的问题

〈一〉俄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采用激进式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斯大林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之所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第一,苏联面临严重的战争环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面有武装干涉,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战争不断,苏联为退出世界大战赔偿了大量资金;内有人民起义,王党复辟,资产阶级政党干涉;加上连年战争,资源短缺,人力缺少,经济萧条,经济被严重破坏,因此需要统一调控。第二,由于教条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顾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好处。计划经济体制的好处主要有:第一,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退了外来者的侵略,镇压了内部的武装颠覆,同时发展了重工业,成为了军事强国。第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计划经济使人民生活有了着落,维护了社会秩序,有人民秩序地利用资源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三,使得苏联在西方国家普遍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时候,经济发展快而好。第四,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露出了其严重的弊端。第一,各经济发展部门发展不协调,重视工业发展而忽视农业发展。工业高度发达,农业落后,人民生活得不到提高,重工业发展没有足够经济基础。第二,工业内部各部门发展不协调。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轻重工业严重发展不协调。第四,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力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制度不稳定,人民生活得不到提高,危机重重。第五,经济全球化浪潮要求经济体制改革。

﹙四﹚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列宁领导苏联先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后部分恢复资本本主义,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发展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上台,大胆批评,并进行了改革,农业工业上效果不大,并未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的领导者只是对计划经济体制做了小修小改,并未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巴尔戈乔夫上台,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等领域改革见效不大,改为政治领域改革,导致了苏联巨变,共产党下台,叶利钦上台,进行了激进式的转轨道路,但困难重重;到普京上台,经济才复苏和发展。

〈二〉俄国激进式经济体制转轨的好处及弊端和出现的问题

﹙一﹚ 好处:第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

约了大量的转轨资金;第三,减少了两种体制并存的矛盾和摩擦。

第四,转轨彻底,速度快。

﹙二﹚ 弊端:第一,操之过急,没有联系实际;第二,没有联系国情;

第三,照搬外国模式,采用休克疗法;第四,国内秩序不稳定;

第五,经济动荡,经济发展停滞,阶级矛盾激化。转轨初期,发

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物资短缺、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结果及出现的问题

〈一〉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采用渐进式

﹙一﹚ 中国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一化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土地实行国有化,大小企业收归国有,逐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二﹚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第一,实行一

五计划,二五计划的经济计划,发展了经济。第二,人民公社运动,实行赶超计划,出现了浮夸风,瞎指挥等现象。第三,八字方针的出现,调整经济运动;文化大革命,经济遭到破坏;文革结束后,依然是计划经济,改革处于摸索中;第四,经过南方谈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融入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确立。最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对外开放,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三﹚ 计划经济体制的好处和弊端。好处:第一,巩固了政权及国家。

第二,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第三,发展了经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弊端:第一,压制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第二,压抑了地方经济积极性;第三,浪费了资源,资源配置不均

﹙四﹚ 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转轨道路的好处。第一,符合我国国情,切

实可行。第二,转轨先易后难,从局部到整体,缓解了社会矛盾,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第三,避免了短期内大幅度的经济下降。第三,避免了转轨中决策失误引起的巨大损失。

〈二〉 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转轨的弊端和出现的问题

﹙一﹚ 转轨时间长、费用大,还处于攻坚阶段。例如,国有企业改革

问题困难多,还有电信、民航、电力、石化、粮食流通等基础

性产业的国家垄断和专营局面,今年不但没有打破,反而更恶

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长,速度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

发展需要。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慢,入世后,面临的压力

大。

﹙二﹚ 宏观调控不完善,职能为彻底转变

﹙三﹚ 收入分配差距大,引发社会不安的因素多。例如:两极分化严

重,城乡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幅度趋缓,但负担趋多。

﹙四﹚ 对于内部人主导的改革,公众参与和认可度低。

三·中苏(俄)经济体制转轨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

﹙一﹚ 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都由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

﹙二﹚ 实行计划经济时,在初期都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

法展。在后期,计划经济都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

﹙三﹚ 中俄现在都面临转轨不彻底的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二〉不同之处

﹙一﹚ 转轨道路上:中国选择渐进式道路,俄国选择激进式道路 ﹙二﹚ 现阶段,中俄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四·中俄未来改革道路和方式的选择

中俄未来都应渐进地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已基本完成,接下来需要将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结合,经济上的市场化和政治上的多元化分离,解决问题先易后难,从局部到整体,渐渐改革。

五·参考文献

1王玉茹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2 第2期世界市场的扩展与近代经济制度

王昉 熊金武 《财经研究》 2010 第1期 从‘涨价归公’思想到土地增值制度、兼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

尚宇红 张二芳 《晋阳学刊》 2004 第4期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与社会主义制度

2近代中国知识界视野和观念中的苏联经济体制 骆晓会的谈话

篇2: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2001年至2006年, 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6%、4%、4.3%、4.2%、4.2%、4.1%, 2007年9月末为4.0%, 预计全年将保持这一态势。

根据奥肯定律, 实际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 GDP将损失约2.5%。这表明, 失业会造成国家GDP的减少,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还会影响失业者的生活水平和心理状态, 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目前我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也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因而我们必须找到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治理和控制, 以使我国的失业率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 劳动力供给持续大规模增加, 造成供远远大于求, 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这是我国失业问题的最基础性的原因。

2007年6月,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 “十一五”期间, 我国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 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 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但从劳动力的需求看, 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 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 加上补充自然减员, 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 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此外, 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 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二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

因此, 从总体上看,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而这也将长期影响我国较高的失业率。

(二) 就业弹性低

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我们常常会使用就业弹性来描述某一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而就业增长率却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比较低, 并不能为我国带来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而我国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在争取这不多的就业机会, 这样, 势必会出现许多人失业的现象。

(三) 经济体制改革造成隐性失业显性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就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体制改革造成我国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国有企业出现大量冗员或“在职失业”者。

为了消除冗员,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行动, 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并大量释放富余人员的现象, 数千万的国有企业员工被下岗分流, 但是当非国有企业还无法吸收全部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时, 就必然导致失业率的迅速上升。

(四)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

经济增长会促进产业结构变动, 而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 当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动缓慢或者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吻合时, 也会引起结构性失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失业人数激增就表现为持续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新的产业不断涌现, 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许多旧的工作岗位也逐渐被淘汰, 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 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再加上现在日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而, 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或关闭, 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三、我国失业的新问题

近几年来, 在我国的失业问题中凸显出来一个新的问题——“知识失业”。所谓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大学毕业后的一定时期内努力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一)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然而,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呈下降的趋势。

(二) 对知识失业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过快, 其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 这是导致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趋于下降的总量性原因, 而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是大学招生规模同经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

2.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无法确定应聘者未来的表现如何, 通常是借助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其未来表现的手段, 即用教育水平来帮助企业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 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岗位上。学历成了用人单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从而造成大批低学历者失业的现象。

3.由于高学历劳动力的“失业投资”回报通常较高, 随便就业的机会成本也较高, 而且他们又处于低预期水平下的高期望值的阶段, 这就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有兴趣进行这种“失业投资”, 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高学历人才不断跳槽的现象, 从而他们会表现出比未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长的失业期限和更高的失业率。

4.有些大学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而造成一方面岗位有空缺, 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据调查, 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有能力在外企工作, 许多外企因找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而报怨。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

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时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内。

(一) 控制劳动力的供给

治理失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第一就是控制人口的增长, 因为人口基数对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第二就是可以延长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龄, 不仅可以推迟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直接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 而且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从而降低出现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

(二) 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战略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增长, 这还取决于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因此, 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应更多地考虑就业因素。另外, 由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差异很大, 所以, 在选择技术更新时也要更多地考虑就业因素。

(三) 调整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

政府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趋势相结合,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 在产业类型上, 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在企业规模上, 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 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 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四)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

对结构性失业中的大部分劳动力来说, 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达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机构, 对这部分失业群体进行适当的培训, 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同时, 企业可以对在职职工进行相对灵活的培训活动, 以降低在职职工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

(五) 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

我国高校应建立利于就业的教育模式。在高校开办专业时, 应进行完善的调研工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各种专业;同时,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缓解我国当前的“知识失业”问题。

五、结论

失业实际上是在岗位竞争过程中公开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 为的是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 但并不是说要完全消除失业现象, 因为失业问题是不可消除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这些影响失业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合理的措施来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降低其对我国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 对近年来我国产生的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一些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失业原因,知识失业,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爱亚.知识失业的经济学透视—兼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53-56.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05-336.

[3]孙天立.市场经济下对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9:35-36.

篇3: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西部大开发;汉源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48-01

一、县域经济在不平衡中发展

汉源县,位于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之间的攀西河谷地带,东经102°16′至103°00′,北纬29°05′至29°4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初,汉源县产业的总体情况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取决于资金所代表的社会劳动的追加程度。经过10年的建设,该县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经济规模已经大有可观。

回顾汉源县自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的产业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选择的基本上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为主的发展途径。因受到矿业秩序整顿、库区大量移民外迁等因素影响,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到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36∶33∶31变为37∶28∶35,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仍得到了保证。这种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实际上,在发展战略的途径选择上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依据,特别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在不同阶段的轻重工业所生产的产品的经济用途。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讷克斯在其著作《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指出:贫困的恶性循环存在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在汉源县的现有条件下要必须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利好时机,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途径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特殊途径转变。

二、产业政策在探索中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在汉源县瀑布沟电站修建以及县城搬迁的特殊条件下,如何通过识别和判断能够充任现在以及未来西部的支柱产业,是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汉源县发展成败的关键。作为汉源比重较大的支柱产业,当然不能是依赖政府投入而发展的产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辅助市场主体,只有在“市场失灵”的产业或领域,政府才来弥补因“市场失灵”导致的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足,从而使各自独立的高度分散的市场主体原本希冀的结果而难以成就的状况得以改善。如今由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聚积钱财,并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宗旨,实现其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因此,除公共产品外的一切产业都应该由市场主体主宰。然而,这并不是说生产非公共产品产业就不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政策倾斜,相反,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对支柱产业都无不倍加关注和施以政策倾斜。

从一定意义上讲,产业政策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准确地谋划主要产业的走向和布局。汉源县根据国家的利好政策以及自身的条件,提出了构筑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等10个生态经济平台。这当中,以生态畜牧为例,主要从抓住退耕还林还草机遇,建立种草养畜基地;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开展的。到2008年,猪牛羊肉产量29996吨,同比增长4.65%。实现牧业产值62331万元,同比增长2.2%。然而,在这一系列成绩面前,必须明确认识到要以产业倾斜带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做到产业政策区域化,区域政策产业化。

三、产业结构与汉源县经济发展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正确认识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需要抓住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这一核心内容。从汉源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差距分析不难看出:汉源县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自身的优化升级进程比较缓慢,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以2002年为例,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状况为15.4%:51.1%:33.5%,东部地区为10.2%:47.3%:42.5%,西部地区为20.2%:41.3%:38.7%,汉源县为36%:33%:31%。此外,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区域劳动就业结构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在2002年,全国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为50.1%:21.4%:28.6%,东部地区为40.4%:28.0%:31.6%,西部地区为59.9%:13.3%:26.8%,汉源县为52.2%:14.2%:16.0%。

在三个区域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下降也最为缓慢。而汉源县200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状况,仅与西部地区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高出很多。从第二产业比重来看,汉源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尚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距更大。从产业结构上看,汉源县与东部地区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结束语:在西部大开发开展实施这十年中,汉源县的整体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汉源县投资下降(主要由于瀑布沟电站进入工程扫尾阶段),相关单位应该认清其经济增长是与经济依附相伴随的。对此,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业迁建、环境改善等民生问题,实施农业强县、生态立县战略,实现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大推进;同时围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实施民惠民工程,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何达(1988— ),女,汉族,四川雅安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篇4: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一、全民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从最终产品的角度讲社会产品可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理论上主要从以下两个特征区分: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 不论其意愿如何都不能排除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 某物品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 边际成本为零, 即在公共产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 将其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产品, 两个都不具备的是私人产品;但有的物品只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 或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比较弱, 这类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物品。在现实中, 真正的纯公共产品是很少的, 大多数物品都可以被看作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不收费的全民健身设施超过了一定的人数就会出现拥挤现象, 产生消费的竞争性;不收费的健身设施具有非排他性, 但把它进行收费, 又具有一定排他性。因此, 全民健身设施具有较弱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 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

二、全民健身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第一是具有消费数量非均等性。在一定时期内每个消费者对健身设施的消费数量和获得的效用数量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准公共品的健身设施, 每个市居民使用的数量从而获得的效用数量会存在较大差别。由于人们的需要及健身的形式有所不同, 导致使用健身设施的数量存在不同。此外, 健身设施的普及程度及数量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第二是拥挤性。从消费者主体数量上看, 纯公共品对消费主体的数量没有限制, 例如国防、天气预报等纯公共品都是如此。但准公共品对消费主体的数量却有一定限制, 或者说存在“容量”问题。全民健身设施所容纳的锻炼者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 在他的容量之内, 消费具有非竞争性。但消费者数量超过了容量界限, 健身设施就会出现拥挤状态, 锻炼者获得的效用就开始减少。换句话说, 健身设施的消费就开始产生竞争性。

第三是具有局部排他性。由于健身设施有一定的消费容量, 因此他不会完全排他, 或者说变成私人物品。但又因为它的拥挤性和消费的竞争性, 决定了健身设施的局部排他性。部分健身设施的收费, 也正是其具有局部排他性的具体表象形式。

正是因为健身设施以上特点, 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健身设施拥挤、过度使用的问题。一方面减少了使用者的消费效用, 另一方面也对器材的维护和正确使用带来众多问题。因此, 从理论上讲健身设施等全民健身工程等准公共产品的收费与其经济杠杆一样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和特有的功能作用。

三、健身设施社会产品属性的不稳定性

健身设施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绝对的, 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众多的因素影响健身设施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不同的影响因素又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全民健身计划建立的主要目的, 解决人们锻炼器材的紧缺, 培养人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人们的体育意识的不断提高, 体育锻炼的种类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 人们可能选择更为丰富的健身器材, 从而减少了健身设施的消费数量上的非均等性特征, 而变为纯公共品。不同的因素会使健身设施的属性发生不同的变化, 可能会变成纯公共产品, 也可能变成私人产品。因此,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 健身设施准公共品的属性会发生变化。

四、健身设施收费问题的具体分析

健身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收费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和特有的功能作用, 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其社会产品属性的可变性决定了健身设施收费的复杂性。

1. 健身设施的目的及收费的原则、性质。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家宏观领导下、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跨世纪体制建设发展战略规划。鉴于健身设施提供的目的及其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 也决定了其定价的主要原则, 即受益原则。对此, 我们可通过锻炼者的付费意愿来衡量。健身设施收费的性质是消除拥挤的准入性收费, 任何主管单位不得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收费。

2. 是否收费的具体分析。根据当前我国健身设施的使用状况, 可将其是否收费作以下分类:

(1) 当锻炼群体超过了健身设施的拥挤点, 出现了过度消费, 健身设施产生消费的竞争性, 可对其进行象征性的收费。目前我国大部分健身设施都是象征性的收费, 但收费的价格要依据受益原则制定。 (2) 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差, 健身设施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情况下, 健身设施相对意义上可看成是纯公共物品。这时可以考虑免费提供, 并积极宣传吸引人们锻炼。 (3) 对于人们的健身意识较强, 但人们的锻炼方式种类较多, 建设实施的使用上达不到其拥挤点, 也可看成是纯公共物品, 即也可免费供应。

五、结论

1. 全民健身设施应属于公共物品中的准公共物品, 具有较弱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竞争性。

2.作为准公共产品, 具有拥挤性消费数量非均等性局部排他性等具体的特点, 决定了其收费的客观必然。3.健身设施的目的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如需收费应遵循受益原则, 但收费与否需相关部门根据建设实施的相对属性而定。

参考文献

篇5: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经济学

一、经济学中对恋爱有启示的一些原理

1.选择。在资源稀缺和人类欲望无限这两大现实问题下,如何做选择是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一词的解释就是:研究如何以有限资源满足人类无限需求的学问。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各种选择,小到今天吃什么饭,大到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也许一个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改变我们的一生。恋爱更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到底要不要恋爱,或者选择什么时间跟什么人恋爱,都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人们活在世上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放在能收益最大的用途中。在面对恋爱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对方必须要放弃做另一件事,这就是我们在恋爱时的机会成本。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和恋人花前月下就要放弃一些寒窗苦读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大学生就要考虑好孰轻孰重或者能不能平衡好各种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通俗的讲,当你极度饥饿的时候想吃面包,你吃下的第一个面包是最解燃眉之急的,但随着饥饿程度的降低,你对下一个面包的渴望值也在不断减少,当你吃到完全不饿的时候即是边际效用为零,这时候再吃下去会感到越来越不适,即产生了负效应。

在寻找恋爱对象的过程中同样适用,随着你搜寻时间成本的增加,你的搜寻动力会随之减少。对于大学生恋爱来说,要尽量找到自己爱情的效用最大化。

4.爱情博弈。我们先来看一个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两个犯罪嫌疑人甲和乙被抓到后被分别囚禁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间里。如果两人都承认,则双方被轻判;如果一人承认一人不承认,承认的一方将被释放,不承认的一方将被重判;如果两人都不承认则因证据不足双方均被释放。我们可以看出,不管甲怎样选择,乙的最佳选择都是承认。反过来,同样地,不管乙怎样选择,甲的最佳选择也是承认。这样,两个人都会选择承认,不过这样的结局是两人还要遭遇牢狱之灾。

这个囚徒困境放在爱情里也一样,爱情其实也是个揣摩对方心理的过程,恋爱中双方都无法看到对方的心思,如果双方都不变心,那是最好的结局;如果都变了心,那结果也还可以接受;如果一方变了心,另一方被抛弃,那么显然另觅新欢的一方是最幸福的,而被抛弃的一方是最不幸的。

恋人之间的博弈,可能是双赢,也可能是双输,但是长久的爱情一定是達到一种均衡、互惠互利的机制。在爱情博弈当中,我们对待恋人要善意、要宽容、要理解、要忠贞不渝、要简单真诚,这样我们才会获得美满的爱情。对于大学生来说,懂得这些理论对于日后谈恋爱还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爱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可以看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括理想和责任两个方面。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责任是对爱情的升华,也是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理想和责任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所以很多大学生因为寂寞、好奇、虚荣心、寻求刺激等而去恋爱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爱情是崇高和伟大的。同时我们大学生要学会担当责任,如果要恋爱就要对对方负责任,不负责任的恋爱是不可取的。

如今步入大学校门的9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谈恋爱方面。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从众心理影响下急着谈恋爱,可是由于之前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更缺少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能力,所以在恋爱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一旦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处理,就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危机,所以大学生谈恋爱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己“爱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爱别人、拒绝别人、被别人爱以及被别人拒绝的能力。要积极学会并增强自己表达爱,鉴别爱情与友情,接受爱或者拒绝爱以及发展爱的能力。

三、大学生恋爱要学会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1.恋爱和人生的关系。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生需要爱情,但是不能仅为爱情而活着。我们大学生应该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崇高的理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事业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

2.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业上,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自己以后的事业做好准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在社会上也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缺乏他人的尊重与承认,事实上也无法为恋爱建立牢固的基础。

3.恋爱与失恋的关系。我们爱就要勇敢的爱,就要勇敢的付出,但是我们的付出往往不一定会有美满的结局,婚姻是结果,而恋爱是过程,不是每一段恋爱都能走入婚姻的殿堂。我们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但是怎么走出失恋的阴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大学期间面对失恋切不可做傻事,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多跟同学交流,让自己充实起来。

参考文献:

篇6: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企业信息化问题

一、经济视角下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建立探讨

组织经济学的概念之中, 不管是哪一种经济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 都会将最大的利润和最小的企业成本作为最为根本的参考依据。这就意味着在开展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通过经济学的相关视角来开展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实践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 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对于目前的任何一种交易来讲, 不管企业自身的规模是小还是大, 或者是采取哪一种交易方式, 企业自身的成本都可以以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这两大类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 也有一些学者会将成本分为内部的协调成本和外部的协调成本这几个不同的方面, 甚至还将内部的成本分为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这两个层面, 但是总的来讲成本的构成主要是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 这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所在。一般来讲, 组织的运营所消耗的成本越少则越好, 该组织的运营方式也就会更加的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中所有的成员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考虑方式, 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追求, 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特点, 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过程中, 就应该综合的考虑组织内不同人员自身的利益, 在维护这些利益的基础之上派生出一些比较新的利益, 研究企业利益的实现方式,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效果。总的来讲, 组织在实施内部协调的过程中决策成本伴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引入而使得成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是在这个过程但中组织自身的代理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 这需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相应的平衡点进行控制,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才可以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 企业在发展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孤岛的情况

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好进步而产生的, 早期所采取的计算机技术, 有效额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部门面向业务部门操作的层面, 其中一些具体的应用也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业务来进行开发的。比如面向企业自身的OA系统, 该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类别以及数据格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甚至在同一个系统下面的不同子系统下的不同的子系统也存在着独立应用的情况。这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问题主要在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数据交换, 造成企业内部本来应完成的一些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被划分成碎片,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信息的孤岛, 给企业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信息孤岛的存在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讲影响是及其深刻的,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很难全面的把握信息内所包含的全部信息, 并且因为信息的使用验证的缺乏, 会导致数据信息出现各种错误或者是失真,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都会给企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不利于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进步。

2. 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和软件的标准化研发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大多还是应用的是一些通用性比较强的软件。很少有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起来的。通用性的软件有着一定的优势, 最为重要的是是的供应商可以批量的进行研发和复制, 并且相对来讲价格会比较低, 用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软件并开展相应的工作。这使得用户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来享受高质量的产品, 这些通用性的软件还可以经常性的进行一些升级, 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都有着比较好的表现对于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是通用性的一些软件也必然要通过相应的标准化生产和研发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规模效应, 因此不可能全面的满足企业发展中的个性化的实际需求。所有通用性的软件不能够适应企业个性化业务开展的需求, 进而影响到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些情况, 唯一能够很好解决的办法就是通用性的软件在开展标准化的检核中, 要寻找一些和企业实际情况相互适应的平衡点, 以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现实需求, 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三、经济学角度探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策略包含了很多比较具体的内容, 比如对于内部的开放和整合, 程序的再设计和网络的设计等等。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开发。但是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 然后再选择采取哪一种比较实际的具体策略, 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就上述的模式开展了研究和探讨。

1. 从信息化角度分析局部开放的相关策略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局部开发的相关策略, 对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信息化的科技技术手段有着比较好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但也正是因为局部的开发往往只会作用于企业单一内容的强化和进步, 所以一般很难通过局部的开发来实现跨作业和跨职能的协调和整合。具体的来讲, 就是不能够对管理的内部和外部协调工作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 所以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这样, 企业在开展策略评估的过程中, 企业在发展中要保障作业成本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差距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因为目前电脑化单一的作业应用相对比较普遍, 且工具和人才也比较成熟, 因此代理的成本之一般不会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以直接采取上述一些措施十分有效, 可以很好的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企业的整体运营来讲, 则不会有太突出的作用。

2. 企业内部整合的应用策略分析

企业自身的采用内部的整合策略也是基于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强化的与预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其中内部的整合策略和局部的开发策略最为显著的差别就在于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单一作业的策略和质量, 另外还能够很好的实现跨功能和工作也之间的有效整合, 这对于企业内部的协调工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来看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整合仍然不具备跨组织作业整合和协调的功能, 特别是对于外部协调作业也没有实际的提升作用, 这会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 企业在进行内部整合策略应用和评估的过程中, 只要能够决策信息成本和作业成本的和值大于影响成本就完全可以。但是除了这些之外, 还需要认真的分析内部的整合知识对于企业内部的现行的流程之间的关系, 这不会导致现有的权利分配和企业自身的工作方式受到比较的改变, 不过从成本的角度来说, 内部整合的策略所产生的成本要比局部开发策略的影响成本更大, 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复杂程度比较高, 需要具有综合技能技术的人才才能够进行掌握和应用, 同时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比局部的开发更加的复杂, 即便是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术人员, 实现这一策略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比较多, 并且这种开发模式的临界值也要比局部开发的临界值更高, 在进行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有着更加复杂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存在, 很多企业在实现自身的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往往要西安对临界值和影响值进行比较和确定, 然后再考虑是否要取消这种策略, 不过考虑到这种策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要比局部开发的策略获得更多的贡献, 因此企业在经过临界值和不同策略之间的比较之后还是会选择内部的整合策略, 以此来实现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3. 企业的程序再设计策略研究和分析

企业在开展程序设计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使用信息化额科学技术来对企业的内部流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和具体的桂花。以便能够更好的确定企业内部的作业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运营, 在这种情况之下, 企业的再发展的过程中所采取额设计程序策略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 这种策略不仅仅可以很好的满足企业单一和跨部门的作业效率不断提升的现实需求, 同时还可以获得比企业内部整合更大的工作效率, 提升企业自身的发展效益,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程序进行再设计的时候往往会使得企业内部比较多的部门工作方式出现改变, 甚至还会出现比较大的范围的分配和重组, 所以这种策略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成本的提升。

在实践中, 企业所采用程序的再设计思路, 不仅仅是应用科学的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流程的整合和重组, 更有可能会拓展到企业对外的工作伙伴当中, 这不管是对于企业本身来讲, 还是对于外部流程的作业效率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这样的一种策略模式下, 企业不需要涉及到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所以即便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是造成比较大的损失都不会影响到其他组织。在多组织共同合作的模式之下, 企业的工作方式和权利分配都会随着企业工作模式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一种共同变动的复杂程度以及面临的不配合会远远超越仅仅只涉及到单一组织的信息科技技术的应用。除了这些之外, 企业采用程序再设计策略的临界值也会比其他的策略要打的多, 这主要是因为这样一种策略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其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会对特定的信息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进而导致该策略的临界值不断的加大。

四、小结

总的来讲, 企业内部要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管理的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企业在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信息化绩效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首先在经济视角下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建立开展了分析, 其次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策略研究, 最后就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进行了研究, 以期能够对于这方面的工作给与相关的建议, 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福, 冯志江, 付国庆, 王利民.基于VPN下的建筑施工企业BPR的实现[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李具恒, 杜万坤.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逻辑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实现机理[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篇7: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关键词]信号示意 信息不对称 考研

1 信号示意模型的描述和基本假设

1973年斯宾塞的信号示意模型假设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的求职者的生产能力是私有信息,雇主只能通过他们外在的教育水平信号,如是否拿到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然后根据自己心中的概率信念,来判断求职者真正的生产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工资水平安排。

假设(1)雇主和求职者都是风险中性,有两种类型的求职者存在:能力低的(简称L型):生产能力=1,在人群中的比重=q;能力高的(简称H型):生产能力=2,在人群中的比重=1-q。假设雇主用工资1去雇佣能力低的工人,用工资2去雇佣能力高的工人,企业获得正常利润。

假设(2)超出普通教育之上的受教育程度可用某个数y表示,且假设对L型而言,教育成本CL(y)=y;对H型而言,CH(y)=y/2。

假设(3)雇主的信念如下:雇主认为受过某个特定水平y*的教育及受过比这个水平更高的教育的工人是高潜质的工人。这样,当雇主观察到一个求职者的受教育水平y<y*时,他就会认为这个工人是L型的,支付w=1的工资;相反,如果y>y*,他就认为这个工人是H型,支付给他W=2的工资。现在先假设y*>l。

问题是:面对如此的工资安排,L型和H型将做怎样的抉择呢?这就涉及到分离均衡演示。

2 分离均衡的演示

所谓分离均衡就是L型求职选择y=0的教育水平作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点;L型求职者把y=y*作为自己的最大化利益点。

y*≥1的情况下,L型求职者在y=0的净利益线段b明显大于或等于在y=y*的净利益线段a(约定a=b时,L型求职者倾向于选择0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因此L型求职者选择0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H型求职者在y=y*净利益线段c明显大于在y=0的净利益线段b,因此H型求职者选择y*作为利益最大化点。

同理,y*<1和y*≥2的情况是这样的(只要移动y*的位置即可实现):y*<1时,L型和H型求职者混同在一起,两类人都倾向把y=y*作为利益最大化点;y*=2时,L型求职者不能得到正的净利润,因此不会选择该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H型求职者在y*=2点的净利益c等于在y=0点的净利益b,约定这种情况下H型求职者倾向于选择2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y>2时,两类求职者都不能获得正的净利润,因此都不会将其作为利益最大化点,因而都只会选择y=0点,因此两类求职者混同在一起。

结论:分离均衡的条件为 :1≤y*≤2。

3 信号示意的混同均衡分析

还存在另外的一种可能性,不同类型的求职者最终混同在一起,他们发出同样的信号,得到同样的工资,例如,假设雇主拥有以下的概率信念:

(i)如果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低于y*,他一定是L型的工人;

(ii)如果求职者的教育水平高于y*,那么他是L型的工人的概率为q,他是H型的工人的概率为(1-q)。

条件(i)意味着所有教育水平是y<y*的求职者将获得w(y<y*)=1的工资;条件(ii)意味着所有拥有y>y*的教育水平的工人将获得w(y>y*)=1q+2 (1-q)=2-q的工资(设求职者总数为N,w(y>y*)=lqN+2(1-q)N/N=2-q)。

如果y*很低,将导致所有的求职者都会选择y=y*的教育水平。很明显,对所有的求职者而言,他们的决策标准都是:

从y=y*获得的净收益≥从y=0获得的净收益

对L型求职者而言,这就意味着w(y=y*)-CL(y*)≥w(y=0),也就是2-q-y*≥1

即1-q≥y* (a);

对H型求职者而言,这就相当于w(y=y*)-CH(y*)≥w(y=0),也就是2-q-y*/2≥1即1-q≥y*/2 (b);

根据推导可以认为:L型和H型的求职者都会将教育水平选择在y=y*的水平上,这造成了两类求职者混同。

4利用模型分析考研热现象

对于雇主来说,现在的本科生多如牛毛,硕士、博士相对来说是少数。于是,雇主的信念改变了。他在想,“y*=硕士”才是一个合适的工资水平分水岭。如果求职者的受教育水平是y<y* ,那么,雇主认为这个求职者为L型,只愿意支付W=1;如果y,即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是y≥y*,那么,雇主认为这个求职者为H型,支付给他W=2(这里假设1<y*<2,即保证H型求职者可以获得净收益)。

篇8: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关键词:贷款集中度,信息不对称,盈利模式

1贷款集中度过高的原因

贷款集中度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等信贷机构,将超过贷款额度的部分贷款违规贷放给某个或某几个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只针对某一个或一些企业进行贷款,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将会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因为其稳定性比国企、央企及其他大中型企业等相对较差。

1.1中小企业财务上的原因

(1)财务信息不完善:一些企业甚至没有配备财务人员。

(2)财务信息的可变性:企业信息非常容易被人为修改。大型企业由于受到税务部门的重点监测,很难随意更改财务信息,但中小型企业并不受税务部门、银行重点监测,很难分辨其提供信息的真伪。

(3)测量属性:部分企业采用成本法,也有部分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其中,成本法无法作为判断其现价等信息的依据。

(4)中小企业的公司性质导致其与银行的关系不会特别密切, 而国企等大型企业领导层则与金融机构过从较密,在争取贷款时, 中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1.2财务信息的独特属性

企业财务信息的独特属性,给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造成监测和审核的困难。首先,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企业报表公开性不同,非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基本很难找到,即便能够找到也很难判断其真假,或需要耗费金融机构庞大的人力物力,导致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愿对中小企业或者一些信誉不良的大型企业贷款。其次, 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外部性不如规模企业,通过扩大市场锁定贷款群体,银行“短期亏本,长期获利”的经营战略也行不通。再次,银行管理人员或相应的业务人员也是经验者、非理性人,对偏好有较强的依赖性,在未对中小企业贷款前,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小型企业找贷款,往往导致银行认为信息不足,而企业则无所适从。

1.3贷款的经济属性原因

银行发放贷款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使中小企业贷款更具难度,因为其财务信息不完善、财务信息可变性、测量属性的易变性的物理特征和银行倾向于贷款给某大型公司的财务信息的外部性、银行人员经验性、个人偏好依赖性和价值的时间性的经济特征,导致了金融机构更愿意贷款给某一个或某几个大型的公司, 即使某些时候违背法规和制度的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更愿意选择信息良好、相对优质的公司,而一旦贷款给这些公司后,贷款就很难转变为其他公司贷款(即便是信用良好的、信息完备的公司)。

1.4贷款的物理属性原因

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本质上是择优的过程,一旦选择某一个公司或某几个公司进行贷款,其贷款的生产边际成本为0, 因此贷款给某一个或某几个公司的形式一旦固定下来,其后的贷款还款流程(审核资料、评比信用度等)的边际成本接近为0,而贷款过程中,信用等各方面的审核过程已经产生成本投资。银行的贷款大部分会转向某一企业,该企业的贷款金额即具备了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假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进行融资,对于小企业来说,按照MR=MC的定价原则,小企业不会花费更大的成本改良公司融资的行为似乎成为必然。因为即便小企业进行诚实申报(假设某一企业存在税务上的不完善,或者其他无法弥补的事项,与税务局有关), 并得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可能也无法弥补其成本,这种行为既不利于企业,也不利于银行。

2贷款的物理属性与经济属性:非线性定价选择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困境来源于贷款本身的经济特征和物理属性,贷款的物理与经济二重属性形成了贷款的特殊属性。

2.1传输模式与捆绑销售

可以立即贷款给一个企业的贷款产品称为“递送产品”。传输模式是决定贷款后能否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带来盈利的重要指标,电子出版产品的传输模式一般是递送式的,这与其他数字产品有不同之处,因为贷款一般不需要实时协作。分期贷款同样也是递送式的贷款产品。由于递送式的贷款产品对不同企业而言具有不同的偏好,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恰恰可以利用偏好的负相关对贷款产品进行捆绑。

2.2实时性与分期销售

有人认为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一旦将贷款产品销售给某公司,将会一直给该企业贷款,并且盈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贷款产品具有明显的实时性,例如一次性大规模贷款,随着时间的流逝,银行等贷款机构也会面临企业无力偿还、坏账等问题。更新和预约销售成为此类贷款产品维护其价值的主要手段,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因此而取得控制权,建立排他性并获取收益,而且不必持续贷款给某一家公司。

2.3外部性与客户锁定

贷款产品购买者越多,其价值越大,即需要公司后期交付的使用费越高;而另外一些贷款产品其价值并不会随销售数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这是由不同贷款产品的外部性大小所决定的。贷款产品的外部性大小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依赖度,从而达到锁定消费者的目的。例如,有些贷款只需信誉担保就能取得,而有些贷款则需要很高的使用费才能取得。很多公司愿意使用条件优惠的贷款产品,但是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限定原因不能使用,这就为银行锁定某一家或某几家公司贷款提供了条件。

虽然贷款产品的物理特征决定了贷款产品很难通过边际成本原则定价,但贷款产品的传输特性、时效性、使用强度特征、操作方式和网络外部性特征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非线性定价创造了条件。

3电子出版产品商业模式的未来

实现中小企业的贷款补偿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贷款创新补偿的充分条件。传统的政府补偿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创新的不完全市场竞争结构方式之一。传统的政府补偿对中小企业贷款能否起到鼓励、促进作用,这需要对政府补偿进行对比分析。

政府补偿最先涉及的领域是公共领域,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我国涉及较广的是农产品的政府补偿,我们平时说的收入和价格支持政策,就是政府采取的补偿政策。同样的,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支持与辅助。

篇9: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关键词: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 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

中图分类号:F0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67-02

气象服务主要指气象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及把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工成气象产品并提供给社 会的过程,气象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从气象服务的内容来看,现代气象服务分为气象信息服务(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气象工 程技术服务、气象科技综合服务等。不同的气象服务内容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有的具备非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属性,这类气象服务被称为公益性气象服务;有的具备完全的排 他性和竞争性私人产品属性,这类气象服务被称为私人气象服务。

纵观世界各国的气象供给运行方式,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政府全部提供公益气 象和私人气象服务模式;二是政府提供公益气象服务+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私人气象服务模 式;三是政府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市场提供私人气象服务模式。目前,随着我国公共气象改 革已进入关键阶段,以及社会上气象服务供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气象服务供给应该采取 何种供给模式及为什么选择这种模式,则要分析气象服务不同产品的经济学特征,并结合我 国具体情况而定。

一、气象服务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气象服务内容构成复杂,廓清气象服务中哪些是“公共产品”,哪些是“准公共产品” ,哪些是“私人产品”,是选择合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的关键。根据公共经济学观点,只有 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由于市场失败而无法有效供给,才需要政府提供。私 人产品由于存在完全排他性和竞争性应通过适当的安排由“市场”提供。

1.纯公共气象产品。

纯公共气象产品是指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由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气象产 品。目前我国提供的纯公共气象产品主要有:政府决策气象产品、社会公众气象产品、国家 安全气象产品、防灾抗灾气象产品、国际交换气象产品、国家基础性研究气象产品、国家基 本气象数据和资料等。这些气象产品具有典型的纯公共产品的全部特征。如电视灾害性气象 预报节目,每个社会成员都可收看,且任何社会成员收视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收视消费, 故具备非竞争性;同时,灾害性气象预报警报,受益的是灾害性天气发生地区的所有公众, 决不能划分哪些人能或不能消费这种气象产品,故具备非排他性。

纯公共气象产品可根据地域范围划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地方性公共产品。根据世界气 象组织40号决议、《气象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提供的国际性公共气象产品有207个 基本天气站地面天气资料、40条船舶的气象资料、88个高空站探空资料、部分数值预报产品 ;全国性公共气象产品有政府决策气象产品、社会公众气象产品、国家安全气象产品、防灾 抗灾气象产品等;地方性公共气象产品有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地方性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地 方性气候区划与气候资源监测与服务等。

2.准公共气象产品。准公共气象产品,一般指介于纯公共产品(政府提供的服务)与私人产 品(居民或企业 提供的服务)之间的社会产品,其最大的特征在该产品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目前我国提供的准公共气象产品比较广泛,具体包括民航、农林、水利、电力、海洋等部门 自产 的气象产品,社会气象中介产品,以及气象高等学历教育、气象中等教育、气象出版和各级 气象学会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部分国家气象单位利用或依靠政府提供的设施、技术和初级 产品作为资源而生产的经营性气象产品,如气象手机短信服务,作为天气预报信息这一纯公 共产品的传播形式,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益,其性质异于私人气象产品,也被视为准公共气 象产品。

3.私人气象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企业利用市场机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从服务来讲,由企业提供的教育 、卫生、交通、气象服务等都属于私人产品。私人气象产品是指由企业利用市场机制提供的 气象产品,它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近20年来,我国私人气象产品发展较快,私 人气象产品主要有气象仪器、气象装备,以及由各种气象技术服务部门、气象信息服务部门 提供的气象产品。这些气象产品被称为私人产品,不仅其消费上竞争性明显,且因提供这类 产品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均由享用人承担,具有完全的排他性。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三种模式

1.第一种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第一种模式是完全由国家气象部门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和私人气 象服务,其实质是由政府 全面提供纯公共气象产品、准公共气象产品和私人气象产品。由于气象服务是一种高科技产 业,需要由分布合理的气象观测站、若干气象卫星、多型号的天气雷达及船舶、飞机等构成 的全球天气监测网,投入非常巨大。由国家气象部门提供一切公共气象产品和私人气象产品 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有效降低成本,但这种由政府“一肩挑”的供给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缺陷,主要体现在提供的气象服务的质与量上的不足:一是在公共气象理念下的政府通过公 共财政为公益性气象服务融资,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公益气象服务,但由于政府财政能力有 限,融资渠道单一(税收),使得政府投资不足以支撑私人气象服务的供给,从而无法满足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国家气象部门低效的官僚体制和非营利的生产理念 导致对社会公众需求回应不足,反应迟钝。同时国家气象部门作为唯一的气象服务供给者, 缺乏竞争和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气象服务质量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公众对气象服务日益膨 胀的需求。

2.第二种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第二种模式是国家气象部门既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又提供私人 气象服务,同时还允许私 人公司从事私人气象服务。其与第一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政府鼓励私人公司开展私人气象 服务,提供私人气象产品,国家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市场上并存,平等竞争 。这种模式的优点有:一是通过私人公司的竞争会促使资源配置优化;二是有利于纯公共气 象产品的附加值的开发和利用。但这种模式缺点是国家气象部门没有完全退出私人气象服务 市场,第一种模式的不足在这里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该模式会导致不同部门的员工同工不 同酬的现象,最终挫伤无法参与提供私人气象服务的人员积极性。

3.第三种模式的经济学分析。由于气象服务同时包含了纯公共气象产品、准公共气象产品和 私人气象产品,这就决定 了气象服务供给采取第三种运作模式最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即国家气象部门提供纯公共气象 产品和准公共气象产品等公益气象服务,由私人公司提供私人气象产品以开展私人气象服务 。

纯公共气象产品和准公共气象产品由于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无法避免“免费搭车 ”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就无利可图,私人企业就不愿意提供这种公 共物品。如果通过市场调节,只有当气象服务达到一定价格时,才会有私人企业进行生产, 而一般的气象服务,如天气预报气象产品、国家基础性研究气象产品等,消费者不愿意也不 能提供这样的价格,所以,公益性气象服务只有政府来承担。而政府提供气象服务的支出, 不是通过市场出售收入来弥补,而是通过税收来补偿。税收是每个公民都提供的,所以每个 公民可以享受。这就是国家气象部门只提供公益气象服务的经济学依据。当然,在提供公益 气象服务过程中,若提供的产品是准公共气象产品,亦可按某种价格标准向消费者收费供应 。如气象信息短信服务,该产品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方面,手机机主借助 于气象信息短信能更好地安排生产或生活活动,从该角度看,气象短信的消费是竞争性的, 但是,若手机机主周围的群众通过阅看机主信息(或通过其他途径,如机主主动告示等)了 解天气状况从而更好地安排各自生产或生活活动,此时气象短信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其效 益已外溢给众多的其他消费者,由此可知,气象手机短信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另一方面 ,气象短信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气象信息作为一项公共产品,目前国家气象部门每天将之 免费发送到国家各级机关及地区的主要负责人手机上,以方便其及时组织抗灾救灾,保护群 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时的气象短信作为公共产品是完全非排他性的,但是,对广大的气象 短信消费者来说,目前的通信技术水平使得气象短信产品成为“只有付费才能消费”的产品 , 它又是排他性的,排他性的存在使得手机短信的非排他性呈现不充分的特征。公共经济学理 论认为,对于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在提供过程中,为了平 衡获益者与非获益的负担,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可以采取类似于市场产品的供应方式,即 按一定标准收取费用,消费者亦须支付费用才能消费。因此,国家气象部门应该在非营利条 件下以收费形式提供准公共产品,经费收入在管理上要纳入财务预算,主要用于弥补提供准 公共产品的成本支出。

气象服务不仅仅是这种一般性的公益服务,它还包含提供大量私人气象产品。如生产空 调的商家需要的气象信息可能是几个月后的天气情况预报;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的气象信息是 比一般的天气预报更为精确的气象服务产品;重大的体育比赛需要的不仅仅是更为精确的气 象信息,还需要多年的历史气象信息。这样的气象服务已经超出了公益气象服务范围,超出 了公共物品的范围,属于私人物品。所以,不应该由全体纳税人出钱提供,而应该完全由消 费者出钱,这就是私人公司开展私人气象服务的经济学依据。

4.我国气象服务供给现状分析。一方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还是很快的 。与开放前相比,我国气象 的设施设备水平、科技水平、人员素质都经历了极大跃升,气象服务的质和量有了很大提高 ,天气预报更为准确,气象服务产品更为丰富。而且,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气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统计,我国目前接受天气预报手机短信服务这一准公共 产品的客户近1亿,许多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如海尔、格力、鄂尔多斯还接受了私人产品的 气象服务。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气象供给存在不足和低效。由于没有私人公司进入气象服务领域 ,气象服务市场上是国家气象部门“独家垄断”,垄断的市场必将是低效的市场,目前我国 私人气象产品市场上个性化、人性化气象产品严重缺乏亦是供给低效的表现。同时,国家投 入气象部门的公共财政资金有限,国家气象部门应“聚焦”于纯公共气象产品和准公共气象 产品的提供上,使财政资金集中、有效地运用,避免资金使用分散,致使公益性气象服务供 给不足。

三、我国气象服务有效供给的模式选择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我国气象服务供给应选择第三种模式,即国家气象部门提 供公益性气象服务,由私人公司开展私人气象服务。

因为第三种模式最符合经济学原理,也就是最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和满足社会公众对气 象服务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不会带来相应的弊端。

实践方面的理由是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市场经济已基本建立,民营企业 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私人资本也有进入气象服务领域的能力。另一 方面,我国国家气象部门的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政府财政能力有 限,使得政府投资不足以支撑私人气象服务的供给。为破除这一困境,国家气象局提出了“ 公共气象”发展战略。“公共气象”战略将气象部门定位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之一,气象部门的职能只是提供公共气象产品,一些私人气象产品应该交给“市场”,由“ 市场”根据个人、企业的需求偏好予以有效供给。因此,贯彻“公共气象”发展战略,气象 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选择“政府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市场提供 私人气象服务模式”将是我国气象服务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姜海如.论公共气象[J].湖北气象,2004(3)

2.王海啸.国际气象商业化发展情况[J].山东气象,2000(2)

3.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作者单位:湖南省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 湖南长沙 410007)

上一篇:学校关工委会议下一篇:电信营业厅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