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完善贷款管理思考论文

2022-04-30

[摘要]自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以来,相应的管理办法得到不断完善,政策效应显著,本文通过调查对农村信社支农再贷款管理和使用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商业银行完善贷款管理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商业银行完善贷款管理思考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析

摘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事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大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文章将从商行自身、体制机制、监管、法律及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等各方面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措施

一、 引言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稳中有控,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全面深入调整,各类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经营风险难以预测,这对商业银行未来的信贷风险控制工作仍是很大挑战。从需求看,经济增长会导致更多的企业与个人未来信贷需求规模增加;从供给看,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外资银行涌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局面,其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大局。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加强管理,控制商行信贷风险,有效防范和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这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根据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金融与银行业展望》,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达到7 670亿元,比当年初增加1 749亿元,不良总额同比上升36%。2014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29%,较三季度末的1.16%继续攀升。这些数据表明,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未来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问题依然要予以充分重视和警惕。首先需明确不良资产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银行自身因素。

(1)不正当的商业银行间同业竞争加剧。各商业银行由于抢占市场份额的需要,纷纷争抢客户,挖存款、拼贷款,甚至为此不惜在对客户贷款时只追求贷款数量而不重视贷款质量。无序竞争的局面使很多企业趁机多开户头,以多头贷款来逃避商业银行监管,这也日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导致不良资产规模增加。

(2)商业银行信贷队伍建设落后,高端信贷人才匮乏。当前银行内部信贷员素质偏低,信贷管理能力较差,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对项目的调查与论证能力不足,且在面对后台信贷监督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时不能胜任,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决策失误和贷款回收风险增加。另外,商业银行间的不良无序竞争也促使银行在业务发展中过分推进存贷款业务,而忽略了自身不良资产处置人才队伍的建设。

2. 体制机制因素。

(1)政府对商业银行信贷不恰当的行政管理与干预。当前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政府的行政管理使银行对信贷责任的承担更加模糊,预防信贷损失的压力降低。同时,信贷走向易受政府干预,导致贷款流向了经济效益并不高的政府关系户和国企大户。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非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因受过多行政干预而出现失误,贷款回收困难,不良资产也由此形成。

(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科学不健全,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缺失。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下,内控治理结构效率低下,贷款的发放与审查长期审贷合一;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执行很难到位,贷款管理环节薄弱,这也是不良贷款规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信贷风险责任承担不明朗,风险责任制尚未真正得以施行,导致出现偿还风险的贷款责任很难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人情贷款工作失误与偏差屡见不鲜,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3. 监管因素。

(1)监管方式不当,效率低下。监管部门偏重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导致监管措施市场敏感性不足。同时,监管部门偏重外部监管,长期忽视对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的监管力度,致使很多商业银行行长及高级管理运营人员职责边界模糊,其履职合法合规情况监管缺位严重。另外,监管手段偏重现场检查,且一般只针对一小部分出现严重信贷和经营问题的商业银行,缺乏对我国全部商业银行业系统性的全面监管和预防性监管。落后和失衡的监管方式很难有效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扩张速度。

(2)商业银行监管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监管人才的选拔及业务培训落后,监管队伍中高学历且监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匮乏。另外,由于缺乏对监管队伍内部成员的监管,导致部分监管人员与被监管部门非法勾结,严重影响了监管的公平与效率,损害了监管权威,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

4. 法律法规因素。

(1)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完善,与国外相比差距大。我国1995年出台了《商业银行法》,但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主要由谁承担的问题直到2003年第一次修订时才予以明确,导致监管时的法律缺位。且《政策性银行法》至今未能出台,立法空白导致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模糊,导致信贷风险增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增加。另外,与国外相比,我国立法机构对国际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法规了解不多,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专门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明确,不利于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发展转型。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理念、模式和技术等层面很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阻碍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及复杂银企信贷纠纷中抵债资产的依法开展,也难以对银行资产进行跨国风险管理。

(2)对现有法律的操作不当,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有法不依的现象,使商业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等依法维权、依法收贷等工作中总陷入被动局面,处境困难。另外,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部分区域,当地政府与企业违法勾结,利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贷款偿还,给商业银行资产带来很大危害。

5. 社会信用体系因素。

(1)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征信体系建设等工作都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国务院也于2014年印发了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年-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但是我们仍应看到,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在征信系统建设、信用信息更新采集以及信用资源共享等领域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社会整体信用环境仍有待改观。另外,征信系统与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等部门的横向联网也没有实施,难以掌握社会主体的全面资料信息。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核与决策时往往缺乏相关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出现逆向选择等问题,这也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提供了温床。

(2)当前我国部分社会主体信用水平呈下滑趋势。很多有负债的企业法人或个人信用观念淡薄,以违规违法手段大量跟风逃废银行债务,导致银行讨债无门。个别地方政府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下,违法包庇逃债主体,社会诚信受到很大挑战,信贷风险频发,商行不良资产规模增加。

三、 不良资产防范及处置建议

根据最新修订的《巴塞尔协议Ⅲ》相关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且大银行要在严格的外部监管下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身对资本的需求。可以看到,一旦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超过8%,就很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等信用风险问题,其后果就是破产和倒闭,给国家经济金融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因此,我们要针对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从根源入手,正确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扩张,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尽最大努力消除不良资产增加带来的经济风险。

1. 加强不良资产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商业银行规范有序发展。要从控制不良贷款增加的根源入手,明确银行与借款企业或个人各自权利与义务,推动借贷程序的规范完善。打击银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的行为,加强对借款人筛选,净化贷款环境,真正实现贷款操作步骤的规范化、程序化。银行要及时了解贷款企业或个人的基本经营情况,合理且真实地评估借款人担保物的价值,并将借款人重要的财务变化信息纳入日常监督。

要强化对商业银行当前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增强员工忧患和风险意识,提升其处置不良贷款的业务能力。以员工为中心建立约束机制,强化不良资产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积极向从业人员灌输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使其具备对当前金融形势、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和企业资质与财务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按照流程客观分析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借款用途、还款能力及担保物状况,全面识别贷款程序各个阶段面临的金融风险,并及时予以防范化解,全面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与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还要加大对外部专家和优秀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参与大额信贷项目的分析论证及不良资产的处置管理工作,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高素质且可持续的人才支撑,打造出专业技术过硬、结构规模合理且富有责任感的综合性信贷与不良资产处置队伍。

2. 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对银行过于行政化的信贷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信贷效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与创新,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产信用评估体系,以效益和安全为中心,严格控制银行信贷资金走向。要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改善经济结构,健全配套制度,放宽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增强商行独立性,提高商行经营效率,有效防范化解不良资产扩张风险。另外,科学合理地拓展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除贷款业务外,加强对商业银行开展担保、咨询、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的政策引导,提高其盈利水平,增强商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

要继续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贷款风险防范和转化机制,增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第一要建立客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及财务状况的调查评估,确保其经营管理的合规合法性。第二要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动态监测,广泛收集信息,开展风险识别与判定,预估贷款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并按照事先制定好的风险管理方案予以执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发生。第三要健全贷款审批制度。严格遵守审批程序,认真审查贷款可行性报告和贷款资料,形成审批书面意见。第四要强化贷后监督管理。杜绝商业银行以往的重贷轻管行为,提高对贷后资金的管理能力,加强风险判断识别,积极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第五要加大对现有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力度。认真落实还款金额、时间和来源,分类清收,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

3. 推动监管方式变革,提升监管人员素质。要改革当前不合理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由行政监管转向依法适度监管,实现商业银行管理资产的自主性,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和公平竞争;由偏重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性与风险监管相结合,逐步以风险监管为主;由偏重外部监管转向外部与内部监管相结合,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自律机制;由偏重现场监管转向现场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丰富监管手段,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效率。同时,加大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降比工作的监管与考核,将不良贷款处置措施与效果纳入银行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

要加强对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监管队伍整体素质。要积极引进高学历且经验丰富的专业监管人才,加强对整个监管队伍的技能培训。同时,强化对监管人员的内部监管,严禁监管人员与被监管者的非法接触,提升监管权威和监管公平。

4.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打击力度。要积极制定关于不良资产的专项法律,完善法律框架体系。适应金融创新,积极推动专项法律的制定与修订。政府应结合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健全信贷立法,在保证商业银行自主放贷和经营的前提下,依法对其实施监督。制定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明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健全与不良资产产生、处置等过程相关的法律机制。同时,还要及时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与创新,从法律上明确商业银行防范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更多处置手段,创建良好法律环境,严防银行资产受损。

要提高执法效率,依法有效打击违法行为。加大对银行债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确保银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大限度防止不良资产的产生。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情况,依法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防止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及处置不良资产等环节进行干涉,积极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5.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社会主体信用水平。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年-2020年)》的引导下,尽快启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工程建设。强化对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与部门间共享,增强信息交流的效率。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并提升其在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的作用。同时,要从立法、监督、利益平衡等方面着手,加强我国征信行业建设,构建征信系统与各部门的横向联网工程,使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能够掌握足量信息,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有效防范不良贷款风险,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诚信教育,提升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的信用水平。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恶意逃废贷款等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强失信成本,以提高社会主体守信的自主性。同时,健全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体系内制定金融同业制裁制度,对出现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联合制裁,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

6. 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要充分借鉴国外商行成功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增强与国外专业处置机构的信息交流。聘请国外机构与人员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培训,同时将我国资产处置人员送出国门进行不良资产管理相关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不良资产处置水平。同时,积极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完善并探索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针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予以分离、重组,将其转换成证券形式,在二级市场出售与流动。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培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不断提升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

四、 结论

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与处置除银行外,还涉及体制机制、监管、法制、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国际因素等很多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事关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同时,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健全法律法规并积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不良资产处置制度与技术,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吉恒,宋丹丹,张立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及其处置思考[J].商业研究,2006,(18):159-161.

[2] 谭劲松,简宇寅,陈颖.政府干预与不良贷款[J].管理世界,2012,(7):29-42.

[3] 舒冰青.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30-31.

[4] 迟慧君.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对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12):54-55.

[5] 赖小民.创新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模式[J].中国金融,2014,(24):21-23.

作者简介:吴晶妹(1964-),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范瑾(1988-),女,汉族,河南省项城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金融、评级。

收稿日期:2015-04-08。

作者:吴晶妹 范瑾

商业银行完善贷款管理思考论文 篇2:

对提升支农再贷款政策效应的思考

[摘要]自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以来,相应的管理办法得到不断完善,政策效应显著,本文通过调查对农村信社支农再贷款管理和使用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支农再贷款 政策效应 问题分析 建议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是连续12年聚集“三农”,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实施以来,与中央政策保持高度契合,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对“三农”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达2100多亿元,巨额资金循环投放,如何进一步完善管理、提高政策绩效一直是基层央行管理者思考的问题。针对当前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的瑕疵,笔者通过调查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支农再贷款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一)确定管理模式 支持农户生产和消费

为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确保资金安全,2002年,人总行制定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银发[2002]204号)。该办法确定了人行对农信社贷款“限额控制、周转使用、规定用途、设立台账”的管理原则,建立了管理框架,为分支机构制定操作规程和细则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用途拓宽 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和资金需求的变化,人总行于2009年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将再贷款资金用途由“农户贷款”拓宽至“涉农贷款”,重点支持涉农投放比例高、资金相对不足的金融机构法人增强贷款能力。

(三)扩大适用范围 强调效果考核 鼓励管理创新

2013年,人总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拓宽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着重鼓励创新管理,提高支农再贷款的支农效力,促进涉农贷款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逐步提高。

二、当前支农再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支农再贷款申请环节把关不严

长期以来,农信社申请支农再贷款都是由自身对资金缺口进行匡算,再由当地人民银行进行审核报批。但人民银行审核过程主要是对农信社准入条件进行核实,而对资金缺口的准确性审核不够严谨。

(二)管理环节存在不合规现象

在支农再贷款的管理中,我们强调属地管理原则,即“谁发放、谁负责、谁监管”,但有一些农信社并不按正常程序申请支农再贷款,而是绕过当地人民银行向上级中心支行“要额度”的现象时有发生,上级行下达额度往往是带指令性的定向发放批示。这种行为首先是违背了属地监管的原则,不利于再贷款资金的合理配置使用;其次是个别农信社原本不符合继续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条件,上级行“压额度”的做法给基层县支行在资金安全管理方面带来压力;另外,农信社绕过属地监管跑额度、要额度也可能导致暗箱操作行为。

(三)对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监管有缺陷

一是在分行下发的操作规程中规定了对农信社再贷款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但资金转入农信社后是与其自有资金混合使用,并不能形成专款专用的管理模式。虽然人民银行通过对农信社新增涉农贷款考核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但期间并不能对资金流向进行管控。二是为体现支农再贷款惠农的政策特性,在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中对使用再贷款发放涉农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绝大多数农信社没有严格执行这项规定,所提供的涉农贷款利率水平显著高于规定。

三、政策建议

(一)把工作做实严把审核关

一是要加强对涉农信贷资金缺口匡算工作,改变以往对农信社一纸申请“空对空”的审核方式。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要把春耕生产调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加强与农业、规划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细致掌握当年本辖区农村工作重点,对全年农业经济规模、增速、投资项目及发展方向要深入了解;对农户生产资金情况应进村入户调查,对涉农企业不仅要了解其资金需求,更要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这也是人民银行货币信贷人员做好审核工作的基础。二是要切实发挥人民银行再贷款集体审查制度的作用,各级人民银行应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集体审查制度,将内审、会计纳入集体审查小组,完善民主决策工作机制。三是要做好再贷款还款通知工作,严格按制度要求提前向农信社发出还款通知,排除逾期风险。

(二)加强内部监督确保资金安全

针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管理和贷款发放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人民银行一是要做好下查一级工作,上级行货币信贷部门既可以定期对辖区分支机构支农再贷款管理情况开展督促指导,也可要求基层行进行资料报备审查,督促基层行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完善集体审查制度,将负责再贷款资金申请、发放、监督的部门纳入审贷小组,落实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三是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从提升支农再贷款政策效应和落实内控制度的角度出发,通过监督资金审批和管理权限的使用,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查处纠正,对政策执行效应开展绩效评价,促进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保障资金安全高效地运作。

(三)完善管理丰富监管手段

一是尝试对支农再贷款实施封闭运行管理模式,实现真正意义的专户管理。在资金封闭运行的情况下,人民银行能够清晰的掌握再贷款资金的流向和政策效果,实施更加有效地监督。专户管理、专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大农信社经营成本,因此可考虑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水平,鼓励农信社做好支农再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二是“收缩”涉农贷款统计指标定义,将非农企业和非农用途剔除,更加精确的反映农信社是否将资金用于当地支农。这样,人民银行对涉农贷款的指标考核更具有实际意义,易于准确把握农信社是否符合申请使用支农再贷款条件并加强贷后监督。三是对农信社申请支农再贷款审核过程,要求省级联社出具说明其上存资金的用途结构。四是完善监管措施,对支农再贷款资金长期闲置的,建议提前收回额度并减少其未来可贷额度。

(四)健全制度建立补偿机制

支农再贷款作为一项惠农政策性业务,实质上人民银行契合中央政策通过农信社发放涉农贷款达到完善“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目标。当前,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虽然在县域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还非常弱,近年来经济下行也使它们经营压力显著加大,特别是对大规模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无力承担。因此,建议尝试建立支农再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因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造成的使用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涉农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损失,由人民银行核实后实行比例分担,或按一定比例予以补偿,降低农信社经营风险。

作者:伊毅青

商业银行完善贷款管理思考论文 篇3:

银监新政对农业发展银行贷后管理影响初探

摘 要:近些年来,银监会颁布了《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及《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加强对贷款工作的管理,并且尽可能减少授信风险。农业发展银行面对银监会监管措施,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工作优势,提高对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农业发展银行工作水平,从而提高银行科学性和有效性,解决紧迫的银行贷款危机。

关键词:银监新政;农业发展银行;贷后管理

以往,金融市场发生过“次贷危机”,慢慢引发“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针,一方面能够提高各行各业对金融环境问题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国家的措施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这也为农业发展银行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信贷业务规模扩大,在贷款高速投放的同时,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尽可能规避信贷风险,确保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

一、银监新政对农业发展银行贷后管理的影响

(一)新政的管理范围覆盖了全部贷款品种,三个“办法”指导规范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要求企事业单位的法人将用于建造生产装置、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房地产项目的贷款,在融资的工作中要按照《指引》进行相应的管理。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则要求借款人把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也应纳入到管理范围内,《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之外的其他企业贷款类型,都应当使用这一条例。同时,《办法》还要求票据贴现、账户透支等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参照本《办法》执行。新的管理模式将所有贷款类型进行明确的规范,在今后,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管理中,需要严格遵守上述内容开展工作,将三个“办法”当成工作的指导思想,完善相应的制度流程,规范其管理工作。

(二)“受托支付”有效防范风险,通过加强贷款支付,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堵塞贷款漏洞

中国银监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条例,不论是哪一条工作条例,“受托支付”都是当前银监会对银行贷款的最大变化。“受托支付”要求银行需要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以及支付委托,将其贷款的资金支付给符合规定的借款人手中,此外,《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借贷的单笔金额不能超过投资总项目的5%,或者不能超过500万人民币,贷款实施应当采取贷款受托支付方式。这一条例的颁布意味着新法实施后,银行将直接把贷款资金划入收款人账户,从而控制资金流向,尽可能制止信贷资金受到违规挪用。

当前,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借款人可以根据贷款合同,与银行约定用途将资金自由支付给交易对手。这种模式下,银行不可以介入到客户的资金转交易过程中,资金的处理完全由借款人处理,此时,借款人的资金交易存在较强的随意性,还有可能出现借款人因监管不利而导致挪用资金的现象出现。而“受托支付”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这一情况,如若贷款人选择受托支付的方式,银行需要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资料,如交易合同、工程承包合同等,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明确一系列的内容时才能将资金划入收款人账户,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流向,有效遏制违规挪用贷款现象的出现。

二、银监新政对农业发展银行管理方法的影响

(一)转变“受托支付”管理模式,提高银监会新法的实施力度

“受托支付”是当前贷款资金监控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今后的贷款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控制现金流走向,有利于发展信贷资金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农业发展银行想要发挥“受托支付”优势,就应当将“受托支付”内容纳入到监管范围内,支付前应详细了解借款人资金周转需求以及资金量情况,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等一系列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察,考核客户用款情况,对使用中的每笔用款进行审核,提高审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对于一般贷款客户,银行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受托支付”模式,加强对现金流的监管,避免现在资金使用出现违规情况,除了上述内容,农业发展银行也应当不断完善受托支付的风险控制机制,合理控制企业发展的风险,不断探索“受托支付”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丰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其资金管理水平。“受托支付”不仅能保证自己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能提高贷款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贷款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水平,一举多得。因此,“受托支付”是农业发展银行贷后管理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

(二)采取丰富多样的管理工具及手段,提升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想要提升农业发展银行贷后管理工作效率,就应当不断丰富财务人员的工作的工具和工作手段,保证贷后管理工作能够“精细化”开展,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其工作效率,推动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为了提高贷后管理的“精细化”,相关人员需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及时转变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提升对风险判断的能力,尽可能降低农业发展银行出现的信贷风险。此外,财务人员也应当提高风险分析水平,对于企业资金中的偿债能力进行重点剖析,健全财务体系,全面分析企业的各项指标,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确保企业贷后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为了完善贷后管理流程,提高贷款合理性,发挥其最大优势,相关工作者还应当关注借款人的各项指标,对法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进行综合考量,立足于借贷人的综合品质,考察企业法人的历史信用情况,对其金融等级进行评定,积极融入到贷款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情况,结合新政策,深入分析借款人的股份改造以及资产出售的内容对贷款的影响,提升对贷款资金的综合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深入分析企业的各项指标,摒弃通过直觉来判断风险的习惯,相关工作者应当掌握大数据,在这一工作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筹划,将数据当作决策的依据,合理进行方案的调整,完善“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的“精细化”管理。

(三)强化贷款业务流程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提高对贷款风险的有效管理

为了提高贷款业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健全内部信息沟通机制,对企业的贷后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认真分析客户账户经营情况等内容,确保对借款企业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保证全流程管理,强化工商、税务、产权登记等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保证银行职员能够了解企业外部信息。此外,银行还应当培养专业的会计、审计、评估人才,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专业化的认定,农业发展银行还应当建立健全代后管理信息数据库,合理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工作,考核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农业发展银行在分析客户数据的基础上,还应当以客户为中心,对其贷款风险进行规划,健全多为立体指标,完善对贷款风险的评估,从而提高其贷后管理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银监新政的颁布能够调整经济市场环境,对我国市场进行合理控制,提高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如果农业发展银行并不具备良好的贷后管理能力,将无法充分发挥贷款优势,贷款工作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充分分析民间银监新政对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贷款资金利用率,推动贷款人企业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共同进步,提升农业发展银行的工作效率,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确保整个银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霍豫.商業银行贷后管理工作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265.

[2]王子渊.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及改进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6):16-17.

[3]梁学军.关于加强国内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思考[J].科技风,2018(14):209

作者:高小龙

上一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