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体制完善论文

2022-04-19

【摘要】目前我国金融业中金融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目前存在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与当前金融业的深化发展相融合,在这一背景下,论文主要以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为例,对债券市场调整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进行分析,首先论文简要叙述了2016年债券市场调整的特点,其次对2016年债券市场调整的原因进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监管体制完善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监管体制完善论文 篇1:

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摘要: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是以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对不发达市场经济的金融监管问题涉及较少,特别是忽略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的金融监管理论探索。针对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体制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至1983年,以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式管理为主,对银行的监管主要采用行政手段;第二阶段是从1983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步转为中央银行,逐渐成立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体系,具体执行金融监管的职责。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根据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分别设立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三大监管机构组成,但金融监管仍处于被动、单一的境地,监管运作的整体性、连续性、效率性不够,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社会审计、法律服务与舆论体系亦十分薄弱,离现代金融综合监管的要求相差甚远。

目前,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和依法治国正在逐步深入进行阶段,迫切需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如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日益向全方位大监管的方向转变,强调政府监管当局、监管对象以及社会监督力量的综合监管,金融监管日益走向标淮化、程序化,监管指标体系已从表内业务拓展到表外业务,已从单纯的资产负债监管发展至全方位、多层次的持续性监管。我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仅有短短几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在金融监管的实践中,金融监管还未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多是一次性的、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控制,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没有实现有效结合,监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针对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明确金融监管目标

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相关法律对金融监管的目的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各国因国情不同赋予金融监管的职责又略有差异。《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和第三十条分别规定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目的,即:“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商业银行法》第一条明确本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

可见,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规定得不够全面,也不够明确,表明对金融监管工作目标缺乏一致性的认识,严重影响监管的有效性。由于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发挥作用,监管仍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保证,银行监管既要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区别,又要强调为货币政策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仍偏重于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对银行经营的现实问题,如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等重视不够。因此,在修订相关的法规时,应像规定货币政策单一目标那样明确金融监管的目标。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规

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我国金融业的实际,面向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潮流,全面审视现行金融业的法律框架——“四法一规定”,首先是修改已不符合实际或不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将成为金融业发展障碍的条文;其次是补充完善有关条文;再次是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3]。在以后的立法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1.加强规范金融业的市场准人和业务范围的法规建设。目前在这方面的突出问题是非法设立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金融业务活动,严重冲击正常的金融秩序。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严格科学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的法规制度,同时对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作出一定规范。

2.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不能代替市场约束,金融监管不能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倒闭。对严重资不抵债、已经或即将引发挤提的金融机构,应视其情况对其依法关闭或破产[4]。在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过程中,既要防止系统风险,又要防范道德风险。首先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坚持先立法后推行;其次是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机制;第三,明确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援救行为规范。目前我国缺乏金融破产的法律规定,以致金融机构的破产清偿难以推行。

三、完善金融监管操作过程

1.要制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统一量化监管标准。明确银行业务量或银行数量与经济发展规模之间的数理关系,确定该区域应有银行的业务规模及其银行数量,确定金融业务结构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从而保证适度的竞争和防范风险。从加强银行内部管理的角度,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制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促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该标准;制定货款评估和分类的适用方法及相应的会计标难;明确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严格审查其任职资格,保证任职期能够正确履行职责。

2.建立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体系。一是设计统一的、科学的金融机构报表体系,力图报表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二是开发先进的计算机报表分析软件,建立一套严格准确地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运用结构、流动性、盈利性、资产质量等情况的比例分析体系;三是及时进行非现场检查,对金融机构进行连续的跟踪,及早发现并重视非现场检查中早期预警信号,将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事发前进行消化。

3.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银行内控评级制度。可以借鉴美国的骆驼评级制度,对我国银行机构的内控制度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评级,并建立规范的现场监管制度。

四、加快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信息不仅是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依据,而且也是其改善金融服务、提高政策透明度的基础。应当尽快建成一个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变化、标准统一、检索方便、资源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统,以满足货币政策决策和金融监管的需要,满足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客户资信审查的需要,满足社会各界以及国际组织对金融信息的需求[5]。

1.要继续完善补充现有的宏观经济金融统计信息系统。根据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货币统计制度,使货币供应量更加科学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增加金融中间业务统计、新业务统计、内外分文机构并表统计,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调控监管的需要。完善金融市场统计,灵敏反映金融市场运行。

2.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要按照“统一数据采集、统一编码和格式、统一软件开发、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原则,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以满足日常的监管需要,实现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的全国共享,实现对金融机构(包括法人和非法人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以逐步提高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评判水平。

3.加快清算系统的建设。安全、高效的支付系统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安全运行关系到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资金运转的效率。中央银行应加快清算系统建设,通过建立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逐步形成一个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为基础的支付清算系统,以支持金融市场各种交易的资金清算和不断满足各种支付结算的需要。

五、建立金融行业信息披露制度

要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和多数国家的做法,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积极披露以下信息:经营业绩,包括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主要收支项目、净利差及影响收益的主要因素等;风险暴露,包括信贷风险(资产质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等;资本,包括总资本结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结构、资本充足比率及计算方法、资产损失准备金水平和政策等;风险管理战略与实践,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风险识别、监测、评价和控制体系,规避和化解风险的工具与技术;会计政策与实践,包括计算各类资产价值的会计准则,编制年报和合并报表所遵循的会计原则,确认不良资产及其收益的会计政策与方法,提取一般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及呆坏账核销停息会计政策与方法,收入确认和资产估值的会计方法等;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包括业务发展战略,治理结构,最高管理层结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与经验,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等。

根据信息的性质和内容,可选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披露:一是同业,主要披露可进行行业比较的一般性信息,包括业务发展状况、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水平和盈利水平等;二是国际金融组织及境外机构所在地监管当局,原则是应其要求和标准予以披露;三是外部评级机构,原则上应按其评级的要求提供有关信息;四是社会公众,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或有关信息披露的法规制度予以披露,并需要经外部会计师或审计师审核。金融机构应根据披露的对象和范围,选择披露的方式,向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新闻发布会、年报等方式披露;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境外所在地监管当局主要以年报、报告及表格等方式披露。

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1.必须提高对监管人员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迎面而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这些不仅要求金融监管人员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最新的技术手段、最先进的监管方法、最新的经济金融信息乃至国际政治变化方面的信息,还要求监管人员具有临机决断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对金融监管当局的挑战,更是对监管当局人才战略的挑战。金融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占有一流的金融人才,才能站在金融发展的制高点。

2.建立选拔人才机制。要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照人才市场规则,要建立一套吸引人才、留住有用人才的机制。在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进行面向市场的改革,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行为方式,真正按市场化来运作。作为过渡阶段,可在金融监管当局内部先建立金融监管干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监管岗位;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员等级制度,建立金融监管员任职资格培训考试制度,规范相应的任职资格必备知识能力要求。

七、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金融的自由化、金融机构的业务混业化、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金融的全球化,对任何一国的金融监管都是严峻的挑战。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大规模游离于实物经济的虚拟经济(金融资本)放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消除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之间的时空限制,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各国经济影响日益深刻,金融风险的严重性、扩散性和危害性是前所未有的,从每时每刻的汇率波动到难以预料的金融危机,从全球性银行系统的风险到货币市场交易规则,都是任何单一国家力量所不可控制的。因为国际金融活动超越了一国的行政管辖权,但在目前对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却是单个国家的事[6]。因此,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加强协调与合作。

我国近年来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但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金融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的形势。我国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活动和国际金融政策协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提高我国金融在国际中的地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尽快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昌.发达国家金融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6(4):27-29.

[2]华彦勇.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39-42.

[3]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1):57-60.

[4]李志雄.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收益研究[J].北方经贸,2006(1):77-79.

[5]武传德,刘鸽.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监管完善[J].理论学刊,2007(3):82-84.

[6]马亚.世界金融结构变迁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4).

作者:张 乐 权永辉

金融监管体制完善论文 篇2:

从债券市场调整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摘 要】目前我国金融业中金融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目前存在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与当前金融业的深化发展相融合,在这一背景下,论文主要以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为例,对债券市场调整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进行分析,首先论文简要叙述了2016年债券市场调整的特点,其次对2016年债券市场调整的原因进行分析。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供良好的帮助,进而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债券市场;市场调整;金融监管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的不断进步,在金融行业内已经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以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不断推动,使得我国金融相关业务在运行时更加自由化,另外我国的证券资产等业务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我国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由于货币资产的不断变化,使得货币供应以及信贷业务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在这种局势下,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已经相应的开始金融体制改革工作,而我国更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发展现状对金融体制进行不断改革,积极探索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发展需求的金融管理体制。

2 2016年债券市场调整的特征

2016年末,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加之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的发展,使得我国金融行业债券市场进行了新一次调整,在本轮债券市场调整过程中呈现出了几个特点,首先就是债券利率快速上升,并且收益率曲线呈现出平坦化的特点,受避险心理的影响,从债券利率水平上来看,债券收益水平呈现出了平坦化的特点,在债券信用利差角度来看,由于信用扩张以及无分享利率的影响与压力下,我国信用债券呈现出收益率上升的特点;其次债券市场流动性的风险已经逐步向信用风险传递,由于信用债券取消发行事件的发生频率较高,2016年12月债券一级市场发行总量下降了67.5%左右,并且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和融资能力相对较差的私营企业首当其冲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1]。再次,自从15年的第三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差异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并且各个银行之间的市场出现了资金分层的问题;另外,此轮债券市场的调整与以往债券市场调整不同的是,此次抓债券市场调整的情况更加复杂并且难度更大,且市场主体的行为更加难以预料,在调整时已经出现了货币基金被大规模赎回等现象。

3 2016年债券市场调整的原因

3.1 资金逐利问题严重

我国之所以对债券市场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逐利催生杠杆效应,首先,在对债券进行宏观调控时,大量的资金都停留在金融体系的内部中进行自循环,使得资金出现了严重的“脱实向虚”的现象,其次,是低债券收益与高债券成本出现了倒挂现象,由于“资产荒”问题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对债务市场的配置上呈现上升趋势,而资产成本却迟迟没有下降,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采取“收益不够杠杆补充”的方法[2]。其中,资金相对紧张的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只能通过发行同一行业的存单来购买理财,由于同业存单、理财和委外的不断繁荣,使得金融机构的无序投资现象更加明显,从而导致债券市场不得不进行调整。

3.2 资金链条脆弱化严重

截止到2016年11月末,我国外汇资金为22萬亿余元,相比以往降低了2.6亿余元,由于外汇的不断流出,导致资金总体呈现紧张的趋势,进而使得各商业银行对于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另外,受商业银行低压不足以及中央银行对负债期限错误搭配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债券市场的紧张局势;其次,由于资金结构出现严重的突出现象,导致我国中小型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不断扩大,加之我国其他金融机构对于风险规避意识较差,在日常经营中存在过于激进的现象冲击了债券市场[3]。

3.3 债券市场制度不完善

资金从银行传导至非银行机构时需要一个重要的中间枢纽,就是做市商,现实生活中,做市商充当的角色相当于金融中介,银行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做市商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并且从中获取利益。由于缺少对债券市场制度的管理工作,导致一旦市场上出现过桥业务违约或者抵押不足等现象,就会导致做市商推脱责任或者无为而治,导致其他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资金。

4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

4.1 完善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

为了避免我国金融市场发生问题,首先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发挥中央银行的存在作用,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合理搭配并且进行合理管理,同时还要优化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格。加强对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抵押不足问题的研究工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MLF工具的流放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还要加强对理财进行内外监管力度,在纳入信贷基础上,对于准备金的征收工作加大研究的工作力度,在信用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使得其流动性扩张时仍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收敛,缓解或避免信用无序扩张问题的出现[4]。同时,还要细化考核制度,强化资本节约意识下的经营管理理念,从而降低对债券市场的冲击。

4.2 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协调工作

为了有效地缓解或者降低金融市场对债券市场的冲击,就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协调工作,并且要对金融业的资源监管进行统筹整合。还有明确各个金融市场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且提高其监管力度,进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改革速度和力度,为快速实现金融市场的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做好工作;其次,还要求各部门提高对评估市场的反映能力,以确保在主动去杠杆的工作流程中使得其流动性不发生不必要的问题,从而保障不会引发大规模的金融风险[5]。还要制定有关于金融行业的综合管理统计制度,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交叉性的金融产品监管系统,进而全面对跨行业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维持金融行业的稳定。

4.3 建立健全的债券市场管理机制

在建立健全的债券市场管理机制时,首先要对做市商进行有效機制的制定,规范做市商的工作行为,以免因为做市商的不规范行为导致资金发生问题,使得做市商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作用;其次,还要加强对委外业务的相关管理工作,规范委外业务的工作行为和业务操作水平,积极倡导债券线上交易,减少债券线下交易的形式,进而有效的缓解或者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加强对信用体制的约束,并且定期对失信人员名单公开,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道德风险。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6年债券市场调整的案例分析可知,引发债券市场进行调整的原因有很多,资金逐利问题严重、资金链条脆弱化严重、债券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都会导致债券市场出现问题,而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在进行市场调整时要完善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的债券市场管理机制才能缓解或者避免风险,才能使得我国金融体制与全球经济体制相融合,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立平.金融监管体制应该是动态调整的[J].中国保险,2016,48(3):4-4.

【2】星焱.债券代持的交易功能、潜在风险与金融监管[J].上海金融,2017,36(9):62-66.

【3】陈海霞.我国金融监管机制的协调化研究[J].知与行,2017,25(8):41-46.

【4】张原,陈建奇.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动因、挑战及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9(4):23-24.

【5】吴恺智.浅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28(5):156-156.

作者:王飞龙

金融监管体制完善论文 篇3:

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摘 要】 金融,逐渐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这把双刃剑也不曾让我们忘却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苦难。要利用好金融这个经济催化剂,应当对其进行严格而谨慎的监管。唯有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笔者拟从历史分析的角度,结合国际上各国立法类型,综合分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金融 监管 体制 完善

1. 金融危机带来的关于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

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危机,是指资产价格急剧下降、多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倒闭相关联的金融市场的动荡。在给金融危机一个确切定义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采用了格德史密斯(R.W.Goldsminth)19821年的定义,即“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加个、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背后隐藏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失业率长期低下的不到解决,国民经济泡沫严重,资本投机盛行等隐患,加之金融监管体制的真空,这些隐患在投机热的推动下,最终通过资本市场爆发。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并进而使得多个国家的经济趋近崩溃。从2008年秋季二十国集团美国华盛顿金融峰会到2009年英国伦敦和美国匹兹堡金融峰会,如何“治未病”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成为与会领导人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利用行政权力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规则和约束,促使金融市场依法文件运行的一系列行为总称。金融监管的目标是构建稳定、健全的金融体系,从而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保护金融活动参与者的利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和金融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正因为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存在着其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市场监管才油然而生;金融监管也是如此,正是因为金融业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的存在,所以金融监管也必然应该随着金融业的深化和扩展而变迁、深化、发展。

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和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变迁、业务的发展和职能的完善而不断发展。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就是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执行监管职能。这一专门机构主要是中央银行,有些国家专门设置金融监管委员会。由于金融监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政策性较强,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委员会就必然要依据政府的意图来制定一系列金融政策和监管法律制度。同时,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和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实践的需要,又不断推动着金融监管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2.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

2.1行政气息浓厚

我国的封建时代是世界上最长、最深刻的之一,封建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虽然经历了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以及新中国建立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事实是,我们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中,被推翻的只是封建主义的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而封建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残余并未彻底消灭。自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开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了中国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企业的市场独立地位逐渐得到确立,企业财产权也得到了法律的承认,取得了跨世纪的成就,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旧体制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股份制改革后的国企仍然是国家一股独大,在董事会、监事会上仍然是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拍案决策,绝大多数中小股东根本不能充分行使其重大事项决策参与权,因此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体现的其实并不是绝大多数股东的一致,而是国家一个股东的意志,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的意志,行政性与经营性界限模糊,不少地区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成为了政府标榜业绩的大靠山。我国这种政企不分、行政性浓厚的不正常观念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是受当时的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影响,其中不仅是受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的产物,而且是受“官工”、“官商”、“官农”不分等封建主义经济思想影响的结果。北京大学法律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攀教授在《金融法的“四色定理”》中论述了金融法制的四种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市场、单位、个人。所以,这种根深蒂固,覆盖面遍及以上四种因素的封建残余思想会一直阻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此,笔者把它谓之为贯穿历史的监管的弊端。

2.2分业监管的弊端

在2007年以后,我国金融市场将对外资实行全面开放,尽管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受到中国法律的限制,也必须分业经营,但多数外资银行的母行实行的是混业经营,与实行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这对于只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某一领域的国内金融机构来说,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带来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此,许多中资金融机构不得不谋求自身结构的调整,在行业间进行股权交叉等事实上的混业经营,突出表现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之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同时,多头决策、多头监管模式还会加剧各部门在设计宏观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制定、银行业改革、股权分配改革等问题上的分歧与正义,增加了政策协调的复杂性,这就会产生较高的协调成本,降低了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损害政府公信力。如果不及时对现行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整,还可能形成交叉监管、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的空白地带和灰色地带,加剧金融业本身所带来的风险性。因此,如何在混业监管经验不足和分业监管的与时局不符之间谋求一个黄金分割点,是目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加大金融业的高危性。

2.3监管真空以及不协调

首先,随着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的加深,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品创新不断,金融机构业务的交叉不断增多,再加上混业经营的事实存在,专门的分业监管模式的监管效率日益低下,监管体制的设置不合理造成的部门监管界限不明确、含糊,甚至存在广阔的真空领域。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是按照行业领域进行的监管部门的划分,但是,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增强,为了能够适应国际竞争,我国已经出现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所谓金融控股公司,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和保险联合会的定义,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在我国的金融管理框架内,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无论在法律还是实际层面上都具备其可行性。虽然我国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是,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禁止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虽然规定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之间互相不能持股,但是并没有禁止这些机构拥有共同的大股东。从1999年开始,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业务管理规定》,为不同行业背景的金融企业彼此进入对方业务创造了条件,也为金融控股公司在分业经营框架下进行混业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尤其是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交叉金融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上,“三驾马车”分别对领域内的金融活动进行监管,设定不同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标准,同一机构涉及不同的业务则需要向不同的监管机构进行业务审批,重复监管的现象凸显。

其次,在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对金融风险的监管措施相对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是非常缺乏的,监管措施的不完善,对于本身就属于高风险行业的金融活动来说,犹如没有交通指示灯的十字路口,隐患越发加深,风险概率增高;同时由于相应协调措施的缺乏,也导致了部门间协调监管的成本增加。在笔者分析,中国的金融风险措施漏洞,主要是监管力度不均衡,监管没有一套系统性的标准。我国的金融监管侧重事前审批程序,注重合规性审查,但是对于事后,特别是事中的风险监测管理力度和广度都非常有限,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监管机制;对国有控股银行的监管严密,但是对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测和风险控制都显得极其娇弱;重外资、轻中资,且对金融金钩的日常经营过冬的风险监测管理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体制,由此,则较容易造成风险极易集中在部分环节,对于脆弱的监管体制来讲,这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2.4中国金融监管法制落后

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行为的监管是必须取得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以及对相关的监管权力进行界限的明确,以保证金融监管机构本身能够权责分明,严格按照己身的权限范围来执行监管权,杜绝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维护市场经济的而客观性和所应具备的公正性,由此,才能确保竞争的有序进行,从而推进社会法治和经济的健康运转。没有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无法从权力源头保证金融监管的合理、有效以及合法实施,更无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在执政党的有效引导下健康发展。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多达四千多部,规章制度更是数以倍计,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法律学习中,可以知道,金融监管机构在依法监管时多依靠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信托法》等法律,由法律名称可知,这些法律基本上都是以监管机构主体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尚未能形成以业务和职能划分的法律法规条文,以按业务功能来进行监管市场经济的法律、细则等都未能配套制定,单纯的上述几部按监管主体来划分而制定的法律不能够形成整体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脉络。

3. 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

3.1国外金融监管体制的经验教训

从目前的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调整改革,全球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以及双峰监管模式。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主要就有我国和法国;而同样是在分业经营的同时采取统一监管的有韩国;美国采用的则是综合经营分业监管;著名的金融帝国—英国采用的是统一监管的体制,采用同等模式的还有诸如日本、新加坡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各种监管体制的融合趋势日益增强。

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至少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主要金融领域的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统一监管主要是为了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产生,也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其利在于利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系数进行把握和控制,有利于规模效益,同时能够降低监管时不统一所产生的摩擦成本,减少了监管真空和重叠,对于在混业经营日益明显的当今,能够对整个金融集团进行风险评估,并做出有效的监管。不足之处则在于如果没有对监管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其监管效果反而会比分业监管更加低下,不能达到与其的一致性和监管效率;与此同时,集权统一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并进而产生道德风险。

3.4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首先,中国立法机构应当参照国际惯例和借鉴国际经验,对已颁布的《外资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汇法》、《期货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外资财务公司法》、《金融处罚条例》等金融业专门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其中也应当包括《公司法》、《刑法》、《反垄断法》中涉及金融业的法律和文件,解决国内法律不能与国际法律有效衔接的尴尬局面,并进而形成一套符合中国金融国情的,又能与国际立法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要完成如此浩瀚的立法工程,必须从立法、改法、废法、借法、创法等层面出发,审时度势。

其次,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法规建设,对WTO运作规律进行预期把握,在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应对政策,以降低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滞后性所来带的风险。同时,遵循WTO的解决国际争端的规则,从原本单一的政府角度转变为国际视野,因为金融市场已经逐步跨出一国国界,单一的己身考虑不能保证国际金融的安全;转“人治”为法治,转“人治之上”为“法律之上”,由此,才能保证国际监管的协调一致。

再者,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消除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之间的时空限制,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各国经济影响日益深刻,金融风险的严重性、扩散性和危害性是前所未有的,从每时每刻的汇率波动到难以预料的金融危机,从全球性银行系统的风险到货币市场交易规则,都是任何单一国家力量所不可控制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在完善和加强本国金融监管法律的同时,应该主动加强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且签订相关备忘录,与各国互通有无,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监管经验,,参照和依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997年)和《巴塞尔协议III》(2010年)等,实现对跨国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我国要与其他国家金融当局签订双边谅解备忘录,诸如在信息提供、相互磋商、技术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同时,要发挥各类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协调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的作用。利用国际协定和别国监管体制的优势完善本国监管体制欠缺之处。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广泛开展多边金融合作,增强本国在抗击国际金融风险方面的预测和防范能力,与其他国家开展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通本国金融发展状况,加强各国对于金融风险的预警能力,杜绝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真空。同时,主动与世界各国建立统一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对跨国金融机构的全程监控和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 郭雳.《思在录:金融法律问题研究》.第二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11.

[2] 吴志攀.《金融法“四色定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 彭森、张小冲、金春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1.

[4] 顾功耘.《论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其法制 对策》.经济法论文选粹.第二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12.

[5] 姜洪、曹红辉.《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弊端及其改进》. 经济研究参考 ,2006(72).

[6] 蓝寿荣.《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与信用-金融法专论》.第一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4.

[7] 庄少绒.《中西方金融法治演进研究》.

第一版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4.

[8] 顾功耘 徐世英 吴弘.《经济法教程》.第二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

[9] 唐波.《新编金融法》.第二版 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10] 张乐 权永辉.《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海南:海南金融 2010.10.27.

[11] 宋士云.《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2010.8.12.

[12] 张晓君.《国家经济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研究》.第一版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7.

[13] 邱本:《经济法原理研究》上卷. 第一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8.31.

[14] 亨利·勒帕日著. 李燕生译《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第一版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4.

[15] 保罗·萨姆尔森等著.高鸿业译《经济学》 第十八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01.01.

[16] 贺君.《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04).

[17] 邱虹.《国际金融监管与合作问题浅析》. 《福建金融》,2008(08).

[18] 钱小安.《建立统一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财经科学》,2002(01).

[19] 易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新浪财经,2007.11.20.

作者简介:任晶晶,女,1986年6月26日生,辽宁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专业。

杨广顺,男,华夏银行 中小企业信贷部

(作者单位:任晶晶,辽宁大学法学院;杨广顺,华夏银行 中小企业信贷部)

作者:任晶晶 杨广顺

上一篇: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论文下一篇:物流产业结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