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分层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中职语文低效教学主要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学科理念和学生观;教学目标落实不力,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不当;教学方法选择和活动实践设计有误;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不善;教师对学情研究和因材施教不足;《教学大纲》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纠正低效教学,提升有效教学,有赖于采取针对性对策和强化《教学大纲》的落实与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历史分层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历史分层教学论文 篇1:

论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摘           要]  主要以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为主要依据,从管理力度缺失、组织教学欠缺、教学方法不当、合理应用导语,调动学生兴趣、应用多媒体工具,吸引学生注意、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加大学生关注度、提高学生自信,保持学习兴趣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激发中职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为获得理想的历史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关    键   词]  中职历史;学生兴趣;教学方法

对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来讲,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其不但是学生学好历史知识的基本条件,还是提高中职学生历史成绩与综合素养的关键点。基于此,中职教师需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通过多种方法,将其存在的作用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全面发挥出来,为中职学生学好历史知识,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历史人才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这一中心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一、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现阶段,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管理力度缺失、组织教学欠缺、教学方法不当,为了保证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将现存的问题完全地优化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对应问题具体如下。

(一)管理力度缺失

长期以来,中职历史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教学难题,那就是纪律问题。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又因为历史知识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在历史上表现不佳。若是一堂课的纪律都无法保证的话,那么是无法展开高效教学的。尽管教师具有保持课堂纪律的责任,但因为中职院校学生的自身因素,让历史课堂的管理效果一直停滞不前,这便成为困扰教师的一个教学难题,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阻碍。

(二)组织教学欠缺

时代的不断进步,让中职历史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问题渐渐变多,主要体现在组织教学及教学方法应用上。其中组织教学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师对课本知识掌握力度不足,不知怎样掌控课本授课尺度。诸多中职历史教师十分苦恼的问题是,若是拿到优秀的教学材料,哪里重点讲解,哪部分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诸多教师都知道将难点放弃掉,是由学生自身特点和此部分知识属性所决定的。一些难度较大的历史知识皆属于认识型而并非掌握型。可是到底怎样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变成了当前教师亟待优化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不当

当前,尽管诸多教师都知道怎样选择快乐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教师不能节节课都应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这不但要结合学生自身特征及兴趣选取,还需结合教学需求与目标来选取。尽管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加,但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没有多少,针对性与系统性不足。这便致使中职历史教学在新兴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等选择上产生困惑,导致学生兴趣的激发受影响。

二、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合理应用导语,调动学生兴趣、应用多媒体工具,吸引学生注意、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加大学生关注度、提高学生自信,保持学习兴趣,这些都是保证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具体如下。

(一)合理应用导语,调动学生兴趣

正常状况下,在中职教学中,因为学生自身认识不足与单一关注职业化,认为在中职教育中历史课居于从属位置,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导致众多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兴趣不足,并未给予历史课堂学习高度重视,从而导致历史课程教学变成中职院校的教学难点。若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从多个角度着手。第一,从导语设置着手。正常状况下,中职学生一上历史课就变得昏昏沉沉,兴趣不高。若是在此种情况下不刺激学生的感官,教师的课堂讲解就会变成学生的催眠曲。在该过程中便显示出了导语的有效性。若是导语设置有较强的说服力与吸引力,那么学生从开始就会提起十二分的精神,顺着教师的思路往前走。比如,在教授我国建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此种导语:我国开国大典上为什么鸣礼炮54门?如此教师在上课初期就掌握了主动,依托学生的好奇性与兴趣,教师在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揭晓答案,放54门礼炮主要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如此整堂课都以课前导语为中心点,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工具,吸引学生注意

对现代学生而言,历史同其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中职学生多半还处在感性的时期,这便让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加,大大地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要把历史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对此方面的需求而言,需首推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现历史信息,还能通过音频或是视频来激发学生兴趣。就当前来讲,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发展到成熟时期,诸多学科与学校皆在利用此种方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此种教学法拥有同样的作用。比如,在教授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对视频资料进行调整并提出相关问题,当向学生播放完有关视频后,让学生来解答其中问题。在这以前,还能通过向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为学生营造战场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其带着浓厚的热情学习历史知识。

(三)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分层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联想教学法、比较分析法,详细如下:

第一,分层教学法。其指的是依据课本与新课标要求,针对学生之间不同的接受能力与基础水平,提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设计多元化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且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各个层次进行辅导,最后对各个层次展开检测工作。通过实行一系列分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皆能在各自的起点上以不同的速度获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能够分为很多方面,其中包含评价分层、教学分层等。评价分层其实就是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利用多种标准进行评价,以推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皆获取预期的效果。教学分层又分为练习分层、提问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等。中职历史教师能够依据分层法展开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上有所收获,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

第二,图示教学法。该种方法又称为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法。其是一种基于图像与图形表格为主的教学方式,主要特点是脉络清晰,能够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及现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具化抽象理论、形象化历史知识等,有利于中职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学习与记忆,有利于其清晰掌握历史知识体系,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历史学习能力,进而保证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联想教学法。该种方法主要基于教师点拨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占据主体位置。此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互动。课上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沟通,不但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还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分享经验与知识。但在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全面发挥想象及联想,积极同教师研讨,更加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因为学生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极易诱发其学习兴趣。

第四,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为常用的方法,但是诸多如出一辙,中职学生在课上会感到乏味与枯燥。若是有所延展,效果便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讲解“中外的交流与冲突”知识时,可以把其中的哥伦布同郑和进行对比,不管是在航行的规模、次数以及时间上,郑和皆超过哥伦布,但是哥伦布的影响要更大呢,郑和的朝贡贸易与经济规律相违,给明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哥伦布的远航则是在立足于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基础上,变成资源原始累积的主要来源,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四)创设故事情境,加大学生关注度

历史学科牵涉很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加深记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比如,在教授“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知识时,教师便能引入“退避三舍”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楚庄公、晋文公变成春秋时期中原霸主的原因;在讲解商鞅变法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悬目赏金”的故事,进而增强中职学生对商鞅变法历史知识的认识。或是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与熟悉的历史人员,例如在讲解“明清时期文化”这一知识时,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水浒传中哪位英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事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护师之情,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如此不但能够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高学生自信,保持学习兴趣

实际上,信心有惊人的力量,具有较强自信的人,是永远不能被击倒的,能够一直站立在胜利的位置,自信是打破各种困难的钥匙。为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运用一些具有较强激励性与肯定性的语言赞美学生,让其形成良好的形态,通过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习历史知识。有句话这样讲,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从此能够看出,人最迫切的需求便是得到他人赞赏。在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赞美,会产生温暖且和谐的情感,且通过激励替代批评,立足于赞美调动学生潜能,主动克服不足,积极解决问题,这远比埋怨与责怪效果更好。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点,还是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关键,为此,若想保证中职学生的历史成绩,加强学生兴趣激发势在必行。不但有助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历史人才,还能推动我国中职历史課堂教学水平提高。为此,教师需加对大学生兴趣的激发力度,通过合理应用导语,调动学生兴趣、应用多媒体工具,吸引学生注意、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加大学生关注度、提高学生自信,保持学习兴趣,促使其存在的实效性最大化发挥出来,以期中职学生历史学习水平与效率提升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王从国.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J].基础教育论坛,2019(13):58-59.

[2]戴明智.浅谈激发初中学生学史兴趣的几点做法[J].学周刊,2018(36):67-68.

[3]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02.

[4]申秋枫.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0):59.

[5]林春吉.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154.

[6]李英花.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5):83-84.

[7]张凯.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5(3):189.

[8]刘岩.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书育人,2014(10):72.

[9]陈文.浅谈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6-67.

◎编辑 原琳娜

作者:杨敏

中职历史分层教学论文 篇2:

中职语文低效教学及其纠正对策举隅

摘要:中职语文低效教学主要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学科理念和学生观;教学目标落实不力,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不当;教学方法选择和活动实践设计有误;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不善;教师对学情研究和因材施教不足;《教学大纲》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纠正低效教学,提升有效教学,有赖于采取针对性对策和强化《教学大纲》的落实与完善。

关键词: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教学改革

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教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而言,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特别是其中的低效教学及其对策研究,一直存在着许多空白、盲点和误区。本文试就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作简要分析,同时,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修订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①的学习体会,提出对应的纠正措施和具体对策,以作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引玉之砖。本文所谓的“低效教学”,是与有效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中职语文各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悖于有效教学理念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行为的统称或泛指。现将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其纠正对策分述如下。

中职语文教学缺乏正确的课程理念和学生观

(一)主要表现

首先,许多中职语文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学生观,仍然以应试教育做法、以培养个别拔尖优秀学生作为中职语文价值诉求和育人取向。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受益和活跃在课堂上的只是少数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和基础要求,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沦为了听众或配角,导致了低效教学的产生。

其次,偏狭的职教语文观。许多教师没有紧扣《教学大纲》确立的“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和基本任务来规划、实施教学,课堂上突出的依旧是教师本位和学科本位;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从“高、深、全”出发;授课时唯恐不深、唯恐不细、唯恐不全,一心想着应试、拔高和“倾囊相授”。教师未能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以“用”为中心的转移。教师常常颠倒了师生关系,常常使学生为教师讲课“服务”,常常从教师的角度或应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决定教学。

(二)纠正对策

《教学大纲》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就是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体、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以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价值取向和基本诉求。有鉴于此,中职语文最为重要、最为急迫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并突出学生的职业应用、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以此定位来确立中职语文教育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另外,要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课堂互动与能力生成的主动权、主要责任和参与机会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差异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有效学习、有效参与和有效生成;处理好“下限与上限”、“吃饱与吃好”、“学科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来统筹、规划和整合语文教学,厘清语文教学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辩证统一关系,突出“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减少以至杜绝低效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不力,三维目标割裂

(一)主要表现

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对《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任务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没有从实践层面和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导致《教学大纲》目标定位与实际教学目标达成之间产生了偏差,出现了游离于目标任务的内容和活动、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更有害于目标的达成,因而是没有价值的和低效的。

中职教学中还出现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不能紧扣学科的特性去把握中职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没有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能力的培养、活动的开展与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和“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紧密结合起来,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三维目标培养脱节甚至割裂的状况。更有部分教师将“职业规划与态度”和“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等内容排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外,从目标达成的角度看,这也是低效的。

(二)纠正对策

准确的学科教学目标定位和有机统一的三维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发展、保证中职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教学大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中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而且,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又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础功能、服务功能和三维目标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大纲》最为突出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指向,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加以落实的。

教学目标规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安排,影响着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避免无效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②中职语文教师要经常反思课程目标、教学任务的达成与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度和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时→课文→单元→学期(年)→学部的目标构成是由小到大、由低向高推进和提升的,而且是有机包容、有序发展的。语文课程整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个细小的、有价值的目标的实现;每个具体的语文活动,每个单一的小目标、子目标,只有不偏离大目标、总目标,只有在大目标、总目标的统合下,才能实现课程价值,放大整体效益。”③这是需要我们牢牢记取的。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拓展不当

(一)主要表现

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拓展不当表现为:一是忘记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服务的。二是不分专业需求、不按学生能力发展实际,一刀切地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三是混淆了《教学大纲》所分设的基础、职业和拓展三个模块的不同教学侧重、使用功能和语文能力培养特点、层次与要求。四是重拓展而轻应用、重拓展而轻扎实、重拓展而轻教材、重拓展而轻语言、重拓展而轻达成。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相脱离;导致了中职语文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与文本、情境的脱离;导致了淡化语文味、冷落语文教材、忽视语言文字、轻视感悟理解;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庞杂和随意性的泛滥,许多教师将贪多等于有效,授课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效果极差。以上种种,都严重损害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纠正对策

《教学大纲》通过重新规划和明确要求,以增减内容和降低要求的方式具体调整、全面完善了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如在基础模块的“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该在“通过阅读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在职业模块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教学大纲》按照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层级设计和定向有序拓展,使得中职语文的学科专业实用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深度、广度较为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适应了当下经济社会对职教人才培养方式、应用能力培养层次和课程改革发展模式所提出的要求。《教学大纲》还通过降低文言文、写作教学要求和强化交流与表达、强化专业性应用文与强化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的方式,使课程教学更趋务实,更具功能。

教学内容的取舍要符合科学性、符合目标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文化素养提升,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重点和中心,用活教材文本;必须抓住语言根本,突出职业应用。不能因为拓展而舍弃能力、舍弃扎实、舍弃教材、舍弃语言根本,去满足虚假、低效的“广”、“博”。教师超越教材,应是基于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基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总之,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和实活动践设计有误

(一)主要表现

一是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迷失自己。相当部分中职语文教师热衷于形式的翻新,他们花费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准备活动方式上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过对《教学大纲》的学习、钻研和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许多教师以表面热闹的“活动”装点门面,导致了诸如学习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游离于主旨、教师引领作用缺失和华而不实的浮躁作风及肤浅学风的蔓延,因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脱离职教语文特点和文本情境,脱离学生学习环境与生活体验。教学中“牵牛式”、“请君入瓮式”的提问有余,开放的、因势利导的设计不足;“一厢情愿”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不足;职业实践活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缺乏个性,难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学步骤层次不清、过程环节跳脱;不善于调节、不预留余地,课堂互动随意化、无序化现象严重,造成了教学的低效。

客观上看,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个性化倾向和生成过程的复杂性特点,而“艺术的有效教学是充满变数、依赖于教学情境的把握和教与学主体的主观状态的,很难用‘科学量化’的手段来评价。”④同时,又因为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而动态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可能是有效生成,也可能是低效、无效或负效生成。⑤这些也是低效教学的原因。

(二)纠正对策

方法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要为目标和内容服务,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服务。要注意因生、因时、因地、因文、因专业制宜。《教学大纲》增设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我们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教学方法选用、活动设计展开和实践平台创设,目的是增强教学的情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对话交往,这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⑥的交往方式。因此,要在加强教师在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和教学互动中的引领作用的同时,紧扣职教专业特点和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与职业情境,使之能从整体上和参与性方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体验、积累经验;要特别注意提问的适时、适度、适切,富于艺术技巧,杜绝随心所欲和不着边际。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⑦。

中职语文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时间管理不善

(一)主要表现

许多教师习惯采用违背职教规律的应试教育、“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简单量化,视成绩等于能力,视高分等于有效;或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语言、频度、形式等方面掌握不当和评价趋向浅表化,激励效果淡化;或将评价标准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相脱离,违背了为学生培养应用能力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中职语文课程功能与宗旨。

许多人对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显现具有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甚了解,往往喜欢以当下、眼前的成效、成绩来检验和判断语文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他们无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充分体验文字所具有的反复诵读、悉心品味的特性和魅力……他们往往基于一时的和表面的现象,来评价、判断有效与无效,这就导致了浮躁情绪和简单化、急功近利不正之风的滋生与蔓延,对有效教学造成了损害。

另外,许多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力不强,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学习的缺点错误,即使发现了,补救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教师或过多地提问,或不当地给予教学暗示,或游离性、评判性话语过多,使得学生无所适从、焦虑水平上升进而产生对认知的排斥。有一些教师还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浪费严重的现象。这些情形,都可能导致低效教学的产生。

(二)纠正对策

一是应当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方法多样性和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要注意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出发,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由关注考试、关注成绩、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由单一性的静态学习和以升学为主的评价,走向多元性的职业应用、就业发展和动态实践性评价。同时,注意课堂评价时机,善于捕捉闪光点,善用表扬和批评。

二是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评价。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有效与无效、长效与近效;必须在关注当下显性效果的同时,关注其长期的、隐性的效果。因为语言能力的提升,人格特征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彰显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等等,需要多因素、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方能达成。在评价时,对于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

三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既体现在效果,也体现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能力和素养,提高教学智慧和艺术,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树立全新的课堂时间观念,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对策,优化课堂时效,优化课堂语言,确实提升有效教学。

中职语文教师对学情个性研究和因材施教不足

(一)主要表现

首先,长期存在的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对学生内源性问题的了解与研究,对学生学情及差异状况的掌握,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及成才规律的探究,对于学生“现有与已知”和“最近发展区”的把握,一直做得非常不够、非常不好。我们对于“有效”的理解,更多的只是限于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其他的或无暇顾及,或过问不多。

其次,从客观上看,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隐形的、是无法明示和量化的,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这就增加了对学情状况、对“最近发展区”把握的难度和施行个性化教学的难度。同时,“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倾向和错误的职教观、学生观,使得“因材施教”异化为“因成绩分材、分班、分专业”。同时,现代班级大班授课制、学制与目标要求的整齐统一、师生负担沉重和中职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不足等原因,都是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不利因素,也容易导致低效教学。

(二)纠正对策

首先,掌握学情、探明“现有与已知”,从而确定“最近发展区”,进而制定科学对策,求解中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能力形成和素质提高的最佳时机、途径和切入点,施行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这是避免“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⑧,也是避免低效教学的关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先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为此,我们应该凝聚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和教育官员的智慧,合力攻关,加快对学生“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以破解有效教学的难点,突破其瓶颈。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和学生观,要关注差异、关注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和为化解因材施教的困难创造条件。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学情特点、探究和把握学生现有语文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又必须将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努力做到: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分层次备课、授课和达标;分层次质疑问难、启思启智;分层次布置作业与辅导提高等。教师要在“长善”与“扬长”的同时“救失”和“补短”,做到“长善”、“扬长”与“救失”、“补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都有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适应教法,适应班级团队和职业氛围。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需要继续完善

(一)主要表现

首先,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学大纲》对中职学生语文能力体系建构和培养措施的细化、量化、序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表征不足。例如,中职各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语文能力?这些语文能力体系结构和特征、特点如何?如何将总目标细化、量化和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学时、单元和学期(年)学习目标和教学、教材内容?如何将总目标转化、序化和科学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相互衔接的、指向明确的和可验证核查的目标链?中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关联特点、关联度和基本规律如何?等等。这些事关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问题,一直是《教学大纲》的软肋和实际教学的盲点,这就是低效教学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在权威性方面,现行《教学大纲》在学科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并未真正确立。这就导致了教材、评价与教学实际的脱节和“多张皮”状况的产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依然从经验出发,从本本出发,从考试成绩出发。

最后,在学科定性方面,《教学大纲》肯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如何统一,学术界至今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这些无谓的争论和理论上的混乱导致一线教学无所适从;导致了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导致了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等问题的产生。这是低效的又一原因。

(二)纠正对策

首先,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并确立其在学科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这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目前,要借新《教学大纲》颁行的东风,首先厘定课程内容,开发语文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在《教学大纲》的既有框架内,全力构建“有效教材”,并在遵循“文质兼美”的前提下,甄别所选文本、所辑资料的功能、作用,保证课程目标向语文教材、教材向教学、课堂向学生传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加大《教学大纲》学习、研究和执行的力度。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大幅调减、降低文言文、写作等一些学习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应强化、增加了交流与表达、专业性应用文和实用口语交际等直接与职业、就业相关的语文实用内容,这些调整是必要的、有效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为此,学习、研究、落实《教学大纲》,加强学生学情和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是中职语文教师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也是彻底改变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所必需的。

总之,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既有教师因素,也有非教师因素;既有学生自身发展因素,也有社会和语文教育的客观环境因素。了解这些现象,探究问题成因,积极采取纠正对策,切实减少低效教学,全力提升有效教学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急迫任务和艰巨工作,它有赖于《教学大纲》的全面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完善,有待于一线语文教师、学者专家和教育行政官员的合力攻关、持续努力和不断探索。

注释:

①见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9年。

②陈琛:《力戒“无效”,力求“有效”——课堂无效教学现象的归因及对策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2期。

③杨百良:《语文说课及其问题纠正简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④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⑤⑧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教育时报》,2006年第9期。

⑥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⑦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作者简介:

李葆华(1967—),女,福建漳浦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

作者:李葆华

中职历史分层教学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教育教学新路径探究

摘 要:从信息化角度来审视当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其存在着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相对较低、信息化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实然困境,因此有必要探寻相关突破路径:多措并举,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整体设计,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以生为本,凸显中职学生教学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然困境;突破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广泛运用,中职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诸要素也正与之发生着相应的革命性变化,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正以有形与无形、可见与不可见的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不可阻挡的。然而,一些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师生教育信息化综合素养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难等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已成为直接影响中职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制约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瓶颈之一。因此,有必要基于信息化角度来审视当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实然困境,剖析其形成原因,探究其应然对策,从而有效推动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视域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然困境探析

(一)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相对较低

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相应信息技术工具去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等各方面信息进而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不够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认识不全面。许多中职思政课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信息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在要求缺乏正确领悟与把握,对自身信息素养再提高缺乏应有的动力源,对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深度整合缺乏具体突破认知策略等,这些都制约着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是学习持续力不足。部分中职思政课教师仅满足于掌握简单的PPT、课件的制作方法,而对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等高频技术因其复杂程度而不愿去深究与应用;或仅满足于WORD、EXCEL等简易信息技术,而对中职思政课开发软件技术则浅尝辄止,或畏难不前。

三是创新应用力不强。部分中职思政课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学过信息技术知识,缺乏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致使其接受与运用最新前沿信息技术知识能力、高端信息化教学技能能力较弱,其开发与使用网络空间教学资源平台能力受限,其对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整合能力不强,最终难以较好地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

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量少、容量不够丰富,可供实际教学对口选择的种类不多,难以满足当前中职思政课堂实际教学需要。

二是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质量不高,实践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反映出新时代发展主旋律的新要求,实践教学形式呈现方式过于传统,未采用符合21世纪00后中职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方式组织教学,精品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更为匮乏。这种境况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

三是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平台缺乏,既不能为中职师生适时提供可共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思政性实践教学资源,也不能为师生提供激发、碰撞、交融情境下良性交互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

四是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投入不足,某些中职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教学交互空间等软硬件资源建设步伐相对缓慢,校内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品质与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要求还不尽完全匹配,还不能较好地满足中职师生思政课实践教学需求。

(三)信息化视角下中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目前,从信息化视角来审视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发现中职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主性缺失。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影响,许多中职学生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被“灌”的状态,他们既不会也不善于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或决定自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中职思政课教师所施加的教学影响,他们只是拘泥于思政课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不敢也不想越雷池一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有时也会呈现出活跃状氛围,但缺乏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式的质疑活动,鲜有令人赞叹的生成性问题出现,更多是呈现出创意不多、创新止步之状,他们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这种自主性缺失必然难以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

二是协作性缺失。由于传统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期处于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人为的对立状态,一些中职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采用了信息化手段,但师生间、生生间实践教学信息化交流协作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其信息化协作能力仍有待提高,例如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分享、表达自己的思政课实践切身体会、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等,不知道如何有效应用实践情景、动画音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最终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

二、信息化视域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破路径探索

(一)多措并举,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

第一,健全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遵循中职思政课程标准,依据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际和教师个人信息化能力实际水平及提升需求,整体设计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其次是确定按需培训。按需确定思政课教师信息化培训项目,突出个性化菜单式培训,如可开设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技巧,如何获得与使用主流社会统计数据结果等信息化应用软件,从而引导中职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熟练运用校园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是实行分层培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中职思政课教师的认知接受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因素,制定相应信息化应用能力达标细则,从而让每位中职思政课教师都能通过培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第四注重考核激励。建立“以反思促培训、以比赛促培训、以考核促培训”的激励机制,引导中职思政课教师积極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第二,形成中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机制。一是立足自主学习。这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内在机制。中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依据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和学生实情,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找到信息素养培养兴奋点、兴趣点,不断尝试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具体应用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个人信息素养。二是立足实践教学。这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须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内容深度整合,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这就需要中职思政课教师群策群力,集众人智慧,如共同尝试开发思政课教学软件、校本网络精品课程,共建含课件、微课、微视频、情景剧、模拟法庭等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共享优质资源,最终促进思政课教师整合課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三是立足网络技术。这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最佳手段。中职思政课教师要“善借”,即善于借鉴网络课件、视频、教案设计等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自己信息素养;要“善晒”,即善于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音视频等个人教学成果“晒”在微博、抖音、朋友圈、QQ、微信群等网络空间,供同行点评互鉴、引用下载,从而不断提高综合信息化素养。

(二)整体设计,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

1.确立信息化资源建设理念。一是确立“融合”理念,即确立信息技术要与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这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本质特征之一。二是确立“应用”理念,即信息技术要与贯彻中职思政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要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要与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真实过程、结果评价等方面结合起来,这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2.确立信息化资源建设方案。要充分领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精髓,充分建立在学校信息化整体建设规划基础上,研制出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两境”(即基础网络环境和硬件环境)建设与“三平台”(思政课实践资源平台、信息素养平台和管理资源平台)建设,“两境”是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基础,“三平台”是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从而有效实现共建、共享、共管思政课实践教学优质信息化资源的目标。

3.构建信息资源建设新生态。学校要加大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广度、深度,构建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新生态。例如建设基于云技术的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云平台,利用云技术将原来线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情景转变为线下与线上结合,构建以模拟设计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系统,从而有利于实现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虚实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实践能力。

(三)以生为本,凸显中职学生教学主体性地位

首先,要尊重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中职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能依据自身认知需求来积极主动地选择或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从而获取有意义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在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将不再以绝对权威身份出现,也不再全面控制学生全过程学习,而是成为信息化资源提供者、思政课实践知识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则以独立的学习者身份,围绕中职思政课实践议题,自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处理和评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自主地探究学习全过程,自主地选择网络学习空间,自主地体验开放式学习,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

其次,要突出协作性。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培育公共参与素养方面明确提出要对中职学生“提高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在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摒弃那种固步自封的所谓个人独自完成的行为,强调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要求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坚持平等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原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交流智慧成果,互通互鉴,培养信息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Z]. 教材〔2020〕2号,2020-01-19.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2000]35号,2000-11-14.

作者:徐鸿洲

上一篇:刑事案例司法探讨论文下一篇: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