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

2024-05-01

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通用8篇)

篇1: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摘要: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报告:“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必须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教学 融入

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45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5%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的素质,也是人的核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身心健康的解释认为,身心健康的人不仅指一个人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一、教师要不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学完先秦历史后,我组织初一学生举办了一场历史故事演讲会。这就需要大家广泛地去搜集历史素材,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读物,其中包括从读物中搜集我国丰富的成语故事,从中挖掘对现实社会和现代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新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强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资源,让历史“重演”,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感性熟悉,产生感情的共鸣。另外,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发扬团队

合作精神,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熟悉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如何对待这段历史?已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

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职责,然而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各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的教育能力应该包括“热心、幽默、老实、正直”等实际上多达1000个以上的素质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作出一种或好或坏的判定之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它方面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判定,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师,他必定有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爱好、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认真负责、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等等。这样的历史老师正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模拟的对象。学生就会自觉地、潜移默化接受老师的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不断通过激励与表扬,塑造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布满希望地注视着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采取不同的激励标准,热情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课堂,大胆发言,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学生就不会轻易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就会关系融洽,从而塑造了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

四、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赋予了活动空间广、方式多,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故事演讲、撰写历史小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随着活动的日益增多,学生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外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社会为历史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课外活动,不断注入“活水”,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取有效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代中学生一般在长辈几乎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当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在教学中,我会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效用的巨大的。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战屡败,终于推翻清朝;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出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人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四十五个月的工作,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终于成功制取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材料。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上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升华学生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到李白时,我引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向他学习,改变贪玩的习惯,增强自己的自制力,使学习成为一项自觉的行为,为自己的明天、为自己人生而努力奋斗;讲到周恩来总理时,强调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号召大家向周总理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古语云:“人之挫折十之八九”,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挫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提高抗挫能力,做到在面前挫折不气馁、不悲观,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在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历史名人故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也可以充分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应对挫折。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鉴真和尚不顾年老体弱,六次东渡最终成功的精神;牛顿“假如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等等。这些名人的故事和名言警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4、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熟悉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

当今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舒适、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是家族长辈围着转的“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缺乏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历史教材中,含有大量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的史实。如,斯巴达国家对对年满七岁的儿童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练习,练习忍耐性、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再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历次改朝换代的实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都是激烈竞争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坚持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能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特别强调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到历史教学中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把握自己,创造未来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国明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宁波出版社

2、权一兵《浅论新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2: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

祝凯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成都 610218)

内容摘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结合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现阶段环境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o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Zhu kai

(Chengdu industri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s pollution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be severe, and which has affected the lives of human beings.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call.A new teaching platform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chemistry teaching to undertak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be used by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The introspection include putting forward the actual problems and the suggestion in the proceeding of carrying ou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chemistry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chool at the basis of practicing.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 环境教育 中职化学 教学实践

一.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1 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现行初、中职教材有大约60%的知识通过实验引入,它不仅是化学课程的继续,而且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1]的重要环节。实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因为许多实验本身就存在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实验演示的大部分物质是有毒的,有害的,有腐蚀性的,而且,实验教学更有直观性,所以必须把实验课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战场,利用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总之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手段,同样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它

[2]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1.1.1 规范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化不仅有利于减少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减少对药品的浪费。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按照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反复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由于中职的很多实验的药品没有说明用量,对学生而言,是难以把握的。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对实验的用量定量化,既方便了学生的操作又减少污染,节约药品。如在CCl4萃取碘饱和溶液中,若注入超过5mL以上的CCl4,这样不仅浪费了药品,而且实验效果也不理想。1.1.2 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少剂量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80 年代在西方掀起的一种试验方法,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等优点.微型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少,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在定性实验中,药品的使用往往不可控制,微型实验可以用最少药品,获最佳效果,[3]减少废弃物,提高环保意识。如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所用药品种类多,用量大,我们改用微型滴管做实验,既减少了药品消耗及废物排放,又保证了实验现象明显,达到了实验目的。1.1.3 加强药物回收处理,实行药物重复利用

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具有环境保护的热情, 却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 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 渗透废弃物处理方法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废弃物的处理知识和方法。实验室中的废物若已经产生且不能回收利用, 最好使其无害化。可以采用直接回收利用、回收经处理再用、废物利用这三种方法实现药物重复利用。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而这种生动的教学,包括教师的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4]趣,对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2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学生在课堂内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若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体验性活动,以此获得感性知识,将对他们学习化学科学知识起着推动作用。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

[5]走向社会.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以适应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和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宣传和展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节约能源,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使用布制购物袋代替塑料袋,不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劝告父母少开车,使用无氟冰箱,拒食野生动物,少用罐装食品及饮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多植树造林等等;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利用3 月12 日植树节、5 月31 日世界无烟日、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提高学生

[6]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二、教学实践研究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际案例,说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式的转变、自我价值的体现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一般以渗透的方式为主,长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去发掘、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和解决方法,学习观念上有了质的变化。

课题: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需要使用氯气的地方和接触的各种含氯制品,并知道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及氯气与碱的反应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从氯气泄漏后造成的巨大损失,知道氯气有毒,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学生用所学氯气的相关知识解决氯气泄漏后如何逃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图片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教学实物的选择。

2、实验的选择和准备。

3、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略)【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气分别与水和碱的反应。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氯气其它化学性质。

三、问题与对策

3.1中职化学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教材

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分散着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只不过分布的量有所不同。从总体说来,目前的中职化学教材对环境教育方面缺乏重视,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有关环境内容较为散乱,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方面结合的具体实例较少,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校培养学生关心和参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意向,同时也不利于养成学生关心化学的实际应用倾向和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科书在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待时日。(2)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

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得提高化学教师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这是搞好环境教育的关键。而师资问题常常是困扰环境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等方面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制约着学校开展环境教育。

(3)环境教育的资金匮乏

中职环境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计划渠道,因而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再加上基础教育的经费不足,学校很难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开展环境教育,从而影响了环境教育的开展。

(4)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许多学校还是把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的基础学科上。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等方面活动较少,学校组织的“环保志愿队”、“绿色小卫队”等组织也较少,参与其中的成员也不多,而且实践起来也比较困难。

(5)环境教育的条件不足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条件较差,缺乏设备,没有必备的课外读物、环境专栏、仪器设备、资料片等教学资料。3.2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

环境教育的实施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具体怎样实施环境教育还必须针对中职化学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策略。3.2.1提中职学环境教育的认识

对环境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是中职环境教育能顺利开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环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知识,与升学或就业似乎无法直接挂钩,因而常常容易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们的忽视。为确保中职环境教育的顺利进行,一是各级政府应颁布有关环境教育的法规、条例来确立中职环境教育的地位,保证环境教育的恒久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专门为学校的领导组织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班,增强领导环境意识;三是多举办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会,组织教师参加交流和学习。

3.2.2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在初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观念行为,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中职阶段是环境教育的提高阶段,对中职生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环境与发展教育,帮助中职生建立起新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新生活方式,培养中职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中职生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对全球环境危机以及国家、社会所共同采取的行动计划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3.2.3注重师资培训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是环境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开展环境教育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将决定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让广大教师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开展环境教育有强烈的意识,以及具备足够的业务素质,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为此,教育和环保部门都应努力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培训可以多种多样,如组织教师进行环境考察、参加暑期环境培训班、举办环保学术研讨会、提供教学观摩和交流机会等,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开展环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把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3.2.4加强教材建设

课堂渗透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但要保证效果,教材增加环保方面的内容是基础,教师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是关键。因此,要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之机,把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通过渗透结合的方式,分散到各学科课程中去,建立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有机衔接的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当前,要编好教师的教参,要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好的资料,使教师能主动活泼地运用这些资料来开展好环境教育。3.2.5协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涉及到化学、生物、物理等相关的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然而,各学科的环境教育常会导致学生的见识割裂及教学中的大量重复,因此,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必须根据对学生环境教育的要求,针对某一课题而共同设计、参与活动,以弥补单学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技能、态度具有个人倾向性的缺陷。所以,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各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与合作,以便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篇3:初中历史教学应融入思想修养教育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历史知识是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 我们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 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 如粟、桑、麻的培植, 丝绸之路的开辟, 四大发明的出现等, 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 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 举行历史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 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 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信念教育因素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 对他们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特别重要。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 古往今来, 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他们的远大志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等优秀的素质, 都可以用来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如“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霍去病,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最大快乐的雷锋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 一种信仰。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大量的史实, 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 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要让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 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 个人的理想、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 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品质教育因素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可知, 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 历来强调“修德”是立身之本。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和“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刘备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他们无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如中国古代有许多清官, 廉洁奉公、忧国忧民, 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 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调“文官不爱财, 武官不惜死”等, 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 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 就极为感人。可以说, 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 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 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篇4: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职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一直受到老师的歧视,导致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作为从教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师,我一直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我的课堂教学中,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中职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情感缺失问题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学习遇到阻力或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容易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偏激,其行为也容易走极端。如果老师、家长或同学不能理解他们,他们的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态度变得消极,甚至有些玩世不恭。这种压抑的状况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情感交流,不能及时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遭受到严重挫折的学生,对什么反应都非常冷淡,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态度。

情感的缺失使得中职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时常自卑,这就导致很多有自卑感的中职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逐渐沉沦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1]。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精神的支柱,很多中职学生面对自己的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学习目标。另外,中职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差,对各种社会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很多学生的性格孤僻,脾气暴躁,难以让人忍受,长期发展的结果就导致他们情感缺失,人格越来越不健全。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二)学习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心理问题。很多中职学生都是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这部分中职学生大多自满自傲,不思进取。他们没有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在学习中缺少正确的方法,对自己没有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他们身在学校心在外。

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学校厌学是一种普遍现象[2]。学生从心理上就对学习不感兴趣,行为上逃避学习,无论如何学习成绩也不会名列前茅。这些中职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说教听而不闻,学习成绩逐渐下滑。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常常逃学,甚至出现了害怕进校的心理障碍。这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畏缩不前。

(三)就业现实问题

我们平时关注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处于择业就业期的中职学生,同样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就业道路,就会拥有美好的就业前景。由于学生对各行业工作的一无所知,使他们迷茫无措,很容易失去最佳的择业就业机会。因此,这时期的中职学生心理往往是复杂的,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对现实又具有紧张忧虑感。因为中职学生的依赖性太强,往往造成他们对就业的要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如果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明白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中职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极度矛盾的状态[3]。

中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是由中职学生的性格、情感造成的。如果中职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完美的性格,他们就会理智地处理好自己的择业就业问题,而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因此,树立中职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均衡地发展,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健康的社会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职校学子。

二、语文教学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上的问题,职校就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一)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很多中职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指导。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职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使中职学生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职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语文学科只有着重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才,职校不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各个时期正确对待得失,避免偏颇[4]。残缺不全的个性只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达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语文教学,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把学生的情感放在首位。如果学生缺乏情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心不在焉,一事无成。可见,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多渗透情感教育。

(二)唤醒学生的情感

在长期的中职生活中,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感到对前途的无望或者遭受各种挫折而自甘沉沦,待人冷漠。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爱,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怜悯,懂得慈悲,去唤醒他们的情感。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和日常的活动中,让中职学生学会感动,提升他们对各种情感的认知能力,以避免他们面对纷繁的社会处于麻木不仁状态。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就要让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受到精神和文化的启迪,在各种情感活动中逐渐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爱生活、爱他人的高尚社会品德[5]。

中职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明白作品中的启迪和智慧,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在体会到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同时,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被感化、被吸引,学生的情感也就得以唤醒。

充满感情的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困扰的时候,都会勇敢地去面对,不会退缩不前,更不会茫然无措。他们会理智对待困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他们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他们的性格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趋向良好。

中职教育肩负着家长的厚望、人民的重托。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巧妙地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是文化的精髓,具有高超的人文内涵,中职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了培养心理健康学生的

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静.论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与重建策略[J].广西教育,2009(33).

[2]庄伟强,刘爱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2(4).

[3]博淑芬.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4]温俊歆.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及新途径[J].魅力中国,2009(6)..

[5]袁海英.中职单招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智慧[J].职教通讯,2011(12).

作者简介:牛思锋,男,1960年生,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人,大专,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中级职称),语文教学。

篇5: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

摘 要:本文首先对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对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课;职业生涯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加快,社会对人们的职业综合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虽然当前就业成功率非常高,但是在正式工作之后,因为受到工资待遇少、理想与现实落差较大、对公司环境不适应、不能满足公司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换岗率及失业率急剧升高。尤其是对于创业型学生而言,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多样,因而导致创业成功者偏少。中职学生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怎样才能将德育融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是目前中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1.中职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要想使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后实现人生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职学校就需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经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后,学生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将自己的工作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对自己工作能力进行准确评断,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同时还能使他们理性对待就业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让中职学生由之前的就业理想主义者逐渐转变为现实主义者,提高就业成功率,提升就业信心。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对照自身的不足,加强职业技能学习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弊端,加大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提升专业水平,从而保证就业方向具备前瞻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结合自身特性,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德育融入实践研究

1.融合德育教育,加大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的影响下,要想提升就业率,使刚刚步入社会、缺少社会实践的中职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中职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中职学生就业的盲从心理,同时还给他们节约了大量的择业时间及经济成本。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用到中职学校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职业生涯规则教育主要是指利用有针对性、有规划性、有组织性的方式对学生就业意识以及能力进行规划,推动其职业生涯稳定发展的教学活动。而德育是当前中职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更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内容。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缺少职业规划意识,没有制订完善的就业目标。作为中职院校德育教学主要渠道的德育课程,承担着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教育。因此,学校需要以中职德育课为平台,加大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力度,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2.明确把握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满足就业要求,提高就业质量

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给学历不高的中职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导致就业质量普遍较低的因素有两点:第一,专业不对口,学以非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工作缺少稳定性。某市一所中职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在工作半年之后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并且有很多学生还没有度过实习期就更换工作。笔者认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不仅可以对中职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今后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端正其工作态度,激发其工作热情。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还没有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明确教学导向,借助德育教学平台,将其优势进行全面发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及创业观,从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篇6: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

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比如必修一中《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

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篇7:思想教育融入中职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盲点,忽略了其工具性的特点,走普高语文的路线,没有起到其为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真正作用。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结合专业注重实效性,从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书写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想法。关键词:中职语文 实效性 专业性

近几年,我国出现“民工荒””蓝领热”这样的社会现象,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这也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国家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切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中职学校办学理念,即:“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职场上,能更好地工作、生活。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在程式化的教学训练方法下,学生上完语文课,很难将语文用到生活中。学生背了那么多成语,做了那么多的阅读,写了那么多作文,最后毕业了居然连会议通知、申请书等都不会写;在毕业应聘时,做个自我介绍都显得语无伦次。试想: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进入职场,为工作打拼,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结合专业体现其实效性。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书写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一 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1.教学环节中创造说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

很多学生,平时讲话夸夸其谈,但是一到正式场合就开始紧张甚至语无伦次面红耳赤,也有些学生,平时就很少说话,回答问题声音很轻,这些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不够大胆。所以我们应该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比如观看一些总统的竞选演讲,开展一些辩论赛,还可以利用早自修或者是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围绕一些话题轮流让学生上讲台演讲,当然,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多提供给学生回答的机会,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赞赏,让学生敢于回答,乐于回答。

2.注重听说训练,突出专业知识

许多中职生初中语文的基础不好,语文学习兴趣缺失,听说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现是:在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口语表达缺乏条理性、倾听注意力不集中、听不出话语的中心等,在招工面试时,或面红耳赤、辞不达意,或抓耳挠腮、仪态欠佳等,这足以引起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怀疑,听说能力的训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已刻不容缓。

面对这种状况,简单介绍听说的基本知识,介绍交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几乎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1)开设普通话课程,全面推

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2)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锻炼听说能力,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在说话训练中联系汽车维修服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如旅游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唐诗、宋词来渗透文化教育,可以采取课前演讲、即兴演说、辩论比赛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商务专业中,教师结合商务专业特点,将教材中有关听话、说话、介绍、听广播、复述、即席发言、采访、演讲、辩论、应聘等10个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整合成几个小的商务场面,如谈判场合、应聘场合、市场调查场合等,不同场合所需的口语交际内容单独训练、现场表演。又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设计与课文想联系的推销实践模拟活动,学会推销实践中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专业教育的要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专业相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又把“能力、专业、就业”紧密联系;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二、规范应用文写作,提高综合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中职生适应激烈的职场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但是,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应用文的重视不够,写作的基础薄弱,有些学生连基本的书信和条据的写作都很牵强。而在综合作文训练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语言文字的组合运用能力差,词不达意,文章中心不明,选材没有目标,甚至连语句都不通顺。针对这样的现象以及中职生的一些特点,笔者也总结了一些方法: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基础。

应用文的格式较规范,其概念又较为枯燥,形式又很单一,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容易记住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知识点采用填空训练的形式,精心设计相关的填空练习题,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可从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同时使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以角色的身份完成相应的应用文写作。如在教学《广告》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则电视广告,分析其喜欢的主要理由,并让几位同学在课堂上模拟该广告的情境。在同学们表演后,老师恰到好处地结合教材的理论进行点评,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该文种的写作知识,又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们在教会学生设计广告的同时,就如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布置学生制作自我介绍的幻灯片,为即将进行的求职做准备,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制作出了很有创意的个性广告。如在教授《求职信》时,给财会专业的学生在课常上模拟企业招聘员工的情境,由学生分别扮演企业人事干部和求职者的角色。给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模拟应聘汽车修理技术人员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设置具体的问题。以此来给学生体验到写求职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针对毕业生,通过虚拟情境,进行仿真训练,能让学生获得较有效的实践体验,避免单纯的理论讲授,教学效果明显。

2.创造生活化的氛围,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中职学生普遍对写作文很反感,一到作文课,不是抓耳挠腮就是冥思苦想,老半天也写不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写作能力比较欠缺,更重要的原因是头脑里缺少写作素材,俗话说:“巧父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提供学会写作的源泉,增加写作的材料是当务之急。仅仅凭课堂上的内容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从而减少对写作的厌恶情绪,甚至转变到喜欢写作上来。比如,开展读书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限定读书的范围,可以文艺可以武侠可以言情也可以名著,只要是健康的书籍,然后写读书笔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文章和看法,教师给予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和指点,接纳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和想法。还可以创造一些走出校园的机会,比如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摄影作品展,让学生在自己摄影作品后写自己创作的构思,为自己的作品写图志。还可以针对一些时事或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和热衷的时尚做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愿意去说愿意去写,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从厌写到愿写会写。

三、重视书写能力,展示漂亮的“名片”

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名片,然而,大多数中职生写的字不仅不规范,还很潦草,七扭八斜,令人无法辨识,错字别字很多。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写字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既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又为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笔者学校在一年级就很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给学生订了专门的字帖,把练钢笔字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还开设了书法课,要求学生以练习楷书、行书为主,书写力求规范、美观,对书写情况适时组织评比,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还专门设置这个项目,定期展示学生的书写风采,既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所以学习语文不仅要掌握知识,更多的是提高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职教语文更是如此,我们要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不同的专业,提高语文的实效性,使语文课真正成为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参考文献:

[1]《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任长松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3]《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 候翠芳《成才之路》2009年第15期

[4]《把就业观引入中职语文教学初探》鲁中华《职业﹒中旬》2010年第4期

篇8:让情感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之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情感教育既是教育的手段, 又是教育的目标。教师应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品德、智力、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载体, 但是初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输入知识、信息的同时, 还应该及时地为学生输入情感方面的信息。教师应该通过富有感情的、多样的活动拉开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 进而把握好学生的情感脉络, 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除此之外,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 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及时地实施鼓励性的评价, 营造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习气氛, 这样才能够使师生处在情感交流与共融之中。另外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想感染学生, 自身就应该先投入情感, 进入历史的、准确的角色中, 这样才能够创造出鲜活的、动态的历史情景, 从而营造出感人的历史氛围。例如:教学《鸦片战争》时, 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 就应该事先把握好课文中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对清政府妥协、无能的痛恨, 对琦善、弈山、牛鉴等贪生怕死之辈的愤慨与无奈;对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及三元里人民爱国精神的敬仰与尊重, 继而才能够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以进一步感染学生。

二、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方面, 首先让学生参与课堂环节中。例如:在教学《秦朝的统一》和《张骞通西域》时, 我让学生设计表演两个历史剧, 一个是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还有一个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准备过程中, 无论是“演员”的挑选还是话剧的编排, 都由学生自己准备。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地参与其中, 他们准备各种资料, 制作了很多道具, 并且饶有兴趣地进行排练。学生把自己融入历史角色中, 从而产生了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有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 教师在教学时, 不妨鼓励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历史知识讲述出来, 并说说内心感受, 并趁机给学生点拨, 让师生情感上形成互动。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取主题辩论的形式, 让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碰撞中得到激发。

三、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 更注重的是合作与协调。但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就要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小组为完成某个共同的任务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助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看待科举制度应该以积极意义为主, 还是以消极意义为主?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给每位学生明确的分工, 进行收集、阅读、研究、整理、阐述。让每一位同学都承担其中的一项任务。每一位同学的分工与任务都不同, 他的参与直接关系到任务完成的情况。这就要求每位成员都对自己的任务负责, 这也是对其他成员负责, 并且评价是以团体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 让每位学生不因基础、智力等方面的差异, 都能感受到相互尊重、信任和成功的快乐而充满自信感。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才能取得成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活动中被大家接受, 这样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

优化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 要优化教学的过程, 就要努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促进情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时, 让学生听《松花江上》这首歌, 聆听那激昂而悲哀的音乐, 品味那忧伤而充满怒火的歌词, 从而达到情感震撼的效果;在学习《最可爱的人》时, 先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用音乐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中, 真正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使学生增长知识, 同时也陶冶情操。在教学《红军长征》时, 用多媒体播放电影《万水千山》, 学生能从影片中了解到红军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围剿, 为保存实力艰难跋涉, 领略长征中的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与恶劣环境时仍然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而提高面对生活挫折的能力, 在生活中提倡勤俭节约, 合理消费, 并引导学生在富裕和平的生活环境中,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游韩国感想下一篇: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