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师医学科普论文

2022-04-18

摘要:女军人上舰是目前发达国家海军较普遍的做法,对提升部队战斗力有积极的作用,我国海军也开始进行试点,在舰艇部队部署女军人。女军人上舰必将打破舰艇部队性别壁垒,增加男军人工作热情,同时也为舰艇部队医疗卫生保健带来新的影响,舰艇卫生人员的教育也将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相关形式。本文就女军人上舰对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女医师医学科普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女医师医学科普论文 篇1:

新医科背景下提升全科医学生科普素养的教学与实践

[摘 要] 科普素养是未来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要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医学科普健康教育必须先行。全科医生扎根于基层,服务于普通民众,是目前医学科普宣教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新医科的大背景下,实行全科医学生科普素养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将推动全科医学生成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素养提高的医学科普储备人才,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提高科普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普素养;全科医学生;新医科;案例借鉴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改课题“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科普素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19XJGB01)

[作者简介] 黄夏宁(1993—),女,广西贺州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病理学教研室助教,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病理研究;秦 雯(1980—),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病理学教研室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临床医学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健康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维护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普及健康生活是重点[1]。2018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全国高校掀起“质量革命”[2]。建设新医科是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医学科普教育必须先行。

医学科普是普及健康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群众疾病预防、维护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医学科普教育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教学教育手段,能够培养医学生的科普能力,提升科普素养,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全科医生扎根于基层,服务于普通民众,是目前医学科普宣教的主要力量之一。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必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使老百姓提高健康素养,融入新医科理念,培养具有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全科医生。

一、新医科建设催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2.0》,对新医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2,3]。在此背景下,医疗服务逐渐向智能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单纯的疾病诊治转向维护与促进健康。广大人民期盼更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势必催生医学教育的改革,新医科由此顺势而生。新医科指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中,设立新专业或改造原有专业,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能够适应新一代技术革命,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医学复合型创新人才[4]。

二、新医科背景下更需要提升全科医学生的医学科普素养

全科医学是一门临床实用型医学学科,是集临床、预防、康复和人文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个体与群体健康为主要任务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模式。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符合新医科的发展理念。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5]。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1]。

为了更好地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尤其对“5+3”培养模式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尤为重视。“5+3”培养模式即本科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既满足全科专业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又充分保障全科专业医学生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卫生医疗服务[6]。全科医生主要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科普宣教是全科医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提升全科医学人才的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升全科医学生医学科普素养的重要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相对偏低。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工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7]。据《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比2019年提升3.98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7]。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37.1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26.44%,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3.12%;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08%,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0.0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29.06%、21.01%、16.72%[8]。中国科协开展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完成了国家“十三五”规划10%的发展目标任務。我国居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年轻人高于老年人[9]。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要求以治疗为主的传统医疗模式向以维护健康为主的新模式转变,医疗卫生资源需要考虑到社区与家庭,需要全科医师承担起群众身心健康“守门人”的使命。只有这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近年来对于各种保健养生,群众越来越重视并开始热烈追捧,说明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在增强。然而对于目前眼花缭乱的科普信息,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仍有部分人有病不去医院治疗而去相信所谓的祖传偏方。“伪科学”的出现说明广大人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还亟待提高。专业的医学科普就是要帮助广大群众识别各种伪科学,开展高质量的医学科普,加强对科普素养薄弱人群的教育、传播和普及。

四、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科普素养提升的案例

新医科强调从治疗为主转向重视预防治疗、康复疗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提倡注重健康生活,尽量预防疾病发生。在此背景下,基于健康需求向深层次转变,必须要培养基础深厚、善于传承、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新型医护药卫专业人才[10]。在培养全科医学专业人才时,医学科普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加快新医科建设,着力培养卓越医学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科普素养方面,部分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探索,值得借鉴。

1.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科普素养理念,将医学科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打造有温度有趣味的医学科普课。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将关于人体组织、用药、保健等科普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BBC人体医学科普节目《手术探秘Operation Ouch》是一个反响度很高的医学科普类节目,主要是给孩子们介绍医生在急诊室的经历和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关于人体、医疗、生物学相关的知识[11]。2020年,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响应新医科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号召,推出了“医生初体验”和“从抽血到检验——血液学检验单探秘”医学科普通识教育课,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段有温度有趣味的医学科普通识教育课程之旅。将医学科普教育植入日常医学课程教学中去,促使医学生关注研究前沿和热点健康问题,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医学科普素养。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生医学生综合能力和医学科普素养。2020年,湘雅医学院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建立了一组以医学生为主的教学团队,选13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了一场专业的心肺复苏的科普培训教学和模拟培训。进行模拟培训后,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识更深入,医学生团队的科普实践教学不但促进了初中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了解,还间接提升了医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和医学科普素养[12]。所以,应当鼓励全科医学生在实习/见习、各种节假日、寒暑假中积极参与科普实践活动。

3.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医学科普创作比赛,以赛促学。通过参加医学科普比赛,激发全科医学生科普意识,培养医学生的科普创新能力,提高科普素养。2020年是健康科普“大年”。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医学科普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医学科普宣传,大家出门都能够自觉佩戴口罩,按照症状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就医方式,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2021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了一场“最潮医学科普力”的科普能力大赛,将深奥的医学知识用各种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视觉盛宴。

4.善于运用互联网,让医学科普拥抱“互联网+”。有限的医疗资源承载着庞大的人口,疾病却无处不在,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人们要学会用医学科普知识武装自己。从新冠肺炎的全球防控中,医学科普的价值再一次获得广泛认可。后疫情时代,医学科普有潜力在推动人民健康中发挥更好、更持续的作用,让伟大走進寻常。在2020年的腾讯医学ME大会上,腾讯医典宣布医疗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推动优质科普新生态,让医学科普有更广泛的参与、更丰富的形式、更立体的应用,从而实现更常态的发展[13]。提供综合性医学科普服务的平台很多,如“百科名医”(https://www.baikemy.com/)依托海量权威的医学内容提供可靠、科学、实用的科普知识;“春雨医生”(https://www.chunyuyisheng.com/)平台提供的疾病知识库可以学习和了解各种医疗常识;“丁香医生”(https://dxy.com/)中的“名医问答”板块覆盖了上百种疾病内容,在一问一答中就可以了解疾病知识;“医学微视”(https://www.mvyxws.com/)以专家讲解的短视频形式将大众最关心的医疗和疾病知识进行传播;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https://www.kepuchina.cn/)包含了健康、百科、安全、辟谣等多个板块,其中“科学辟谣”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获取医学科普知识的渠道还有很多,如在PC端可以浏览医学科普网站,观看科普类小视频和动画;在移动端可以查看医学科普类App、医学科普小程序;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等医学科普账号,这些都是学习医学科普知识的渠道。医学教育拥抱“互联网+”,鼓励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科普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1-05-15].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16-19.

[3]沈瑞林,王运来.“新医科”建设逻辑、问题与行动路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2):69-73.

[4]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等.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260(8):17-18.

[5]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9):609-612.

[6]王旭,崔轶凡.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医科人才体系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154-156.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J].浙江政报,2002(24):4-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升至23.15%[EB/OL].(2021-04-01)[2021-05-15].http://www.gov.cn/xinwen/2021-04/01/content_5597287.htm.

[9]新華网.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EB/OL].(2021-01-27)[2021-05-15].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1-01/27/c_139701108.htm.

[10]孙灵芝,汤巧玲,陈昱良,等.学医以慈悲学史明喜舍——医学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0):34-36.

[11]刘鸣宇.让儿童体验奇妙有趣的人体医学之旅——以BBC儿童频道制作的《手术探秘》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89-90.

[12]赵婷婷.医学生对中学生进行医学科普教学的体验及意义——以CPR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4):675-678.

[13]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互联网医学科普迎来3.0时代[EB/OL].(2020-11-10)[2021-05-15].http://sh.people.com.cn/n2/2020/1110/c134768-34406049.html.

Key words: popular science literacy; general medical students; New Medicine; case reference

作者:黄夏宁 杨昊长 秦雯

女医师医学科普论文 篇2:

贴近海军转型需求,探索舰艇军医培训路径

摘 要:女军人上舰是目前发达国家海军较普遍的做法,对提升部队战斗力有积极的作用,我国海军也开始进行试点,在舰艇部队部署女军人。女军人上舰必将打破舰艇部队性别壁垒,增加男军人工作热情,同时也为舰艇部队医疗卫生保健带来新的影响,舰艇卫生人员的教育也将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相关形式。本文就女军人上舰对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女军人;舰艇军医;继续教育

女军人上舰是国际海军较为通行的做法,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海军中早已部署。女军人上舰不仅能改变舰艇部队单一的性别结构,改变舰艇部队工作生活氛围,还能在相关岗位比男军人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提升舰艇部队战斗力。

我国海军于2012年起在海军三大舰队开展扩大女军人配备使用范围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女性能胜任舰艇岗位职责,并确实能通过改变单一男性的舰艇社会性别结构等方式,起到提升舰艇部队战斗力的作用。

随着女军人上舰的推行和实施,对她们的身体健康也要得到有力保障,这就需要对舰艇卫生人员进行妇产科学培训。为此,海军医学研究所舰艇军医培训中心针对女军人海上医学保健问题,举办相关培训班,加强部署女军人舰艇部队相关卫勤人员相关能力素质。2013年10月,首期“舰艇卫生人员女军人医学保障技能培训班”圆满结束,笔者结合该培训就女军人上舰后对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问题展开探讨。

一、提高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海军舰艇卫生人员是舰艇女兵的首诊医师,其对舰艇女兵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程度、发展、转归及其预防和治疗的判断决定了舰艇女兵海上医学保障的质量和成效。舰艇军医工作的全科医学性质和以往工作学习环境决定了其知识结构中妇产科学内容的相对匮乏,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和实践的方式来弥补。

在女军人上舰施行初期,其所占舰艇人员比例约为8%~10%,今后人数比例将逐步上升到20%,接近美国海军舰艇女兵的人数比例。舰艇军医对妇产科学知识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已有女军人上舰的舰艇部队应该提高对舰艇军医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选送军医骨干参加相应培训课程和医院进修,增强其诊病施治的能力,以保障女军人舰艇作业的健康和安全,维护和提高舰艇战斗力。

经过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舰艇军医是舰艇部队军医队伍中的宝贵资源,军医经培训回到部队后,部队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其面向所有舰员(包括男兵和女兵)开展性别教育和生理卫生科普宣传讲座,对女兵进行必要的自我保健和生殖卫生常识的教育,并对其他未经专业培训的军医和卫生员进行有计划的授课和在岗培训,起到专业帮带和业务普及的作用,能快速提高舰艇应对舰艇女军人健康问题的保障能力。

二、切合实际,建立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制度与标准

舰艇军医面对的服务对象均是年龄在18-30岁之间、经多次医学选拔的健康青年女性,因此并非所有的妇产科学知识都是舰艇军医所必备的。作为舰艇军医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卫生人员在职妇产科学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舰艇军医和卫生员的职责范围和分工,分别设计妇产科学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目标、侧重点、范围和要求有利于舰艇军医学以致用、学以管用、学以实用。在已开展的舰艇卫生人员女军人医学保障技能培训班的教材和课程安排中,舍弃了妇科肿瘤、妊娠中后期及围产期医学等课程内容,重点加强妇科感染、妇科内分泌疾病、妇科急腹症、早期妊娠、妇女保健、计划生育以及门诊常规诊察和检验技术等内容,有利于舰艇军医和卫生员在舰艇医学保障实践中应用,并获得舰艇女兵的信任。今后还需针对舰艇专职妇产科军医、普通舰艇军医和舰艇卫生员的工作范围和特点制订不同目标的培训内容和标准。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外科类医学学科,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这都决定了舰艇卫生人员妇产科学继续教育应该制度化和常态化。定期参加海军组织的专业类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选送至中心医院以上级别的妇产科临床进修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比较好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在岗工作期间也可建立必要的定期考核与评比制度,以督促舰艇卫生人员自我学习和实践。

由于舰艇卫生人员岗位编制的限制,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应该多样化。除了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医院进修之外,还应该重视舰艇卫生人员在岗医学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考核,如利用远程医学手段进行授课、利用可交互数据信息的电子阅读设备(iPAD等)进行自我学习和测试,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和咨询等,这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确保保密安全的条件下都可以实现。

三、贴近需求,充分调动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

舰艇卫生人员是舰艇医学保障的核心资源,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决定舰艇医学保障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舰艇军医将“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作为第三优选的职业规划目标,排在“调动到中心医院以上的医院工作”和“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之后。因此,调动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舰艇卫生人员岗位职责的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短期培训和学习是大多数舰艇军医所期盼的。舰艇部队应该创造和积极争取这样的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公平公正地选送舰艇军医外出学习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利用舰艇军医外出所学开展岗位练兵、科普宣教和专业传授帮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舰艇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舰艇军医之间“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舰艇卫生人员整体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稳定性。

四、创新体制,科学处理舰艇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工作矛盾

舰艇军医编制在舰艇的现状是目前制约舰艇军医流动和业务提高的瓶颈因素。由于海军舰艇出海任务频繁,且常在多个国内外驻泊地和海域流动,导致舰艇卫生人员难以在有限的任务间隙内离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美国海军军医局采取的舰艇军医派遣制是比较理想的运行模式,其根据各舰队年度任务安排和军事需求,采用“集中管理,定期派出和临时任务派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舰艇卫生人员不固定在某艘舰艇上,大大提高了舰艇卫生人员的利用效率,并可根据舰艇军医的任职年限、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实施“个人定制”式的、系统性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这种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海军军医派遣制”将对舰艇军医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自我价值认同具有很大的好处,也必将激励舰艇军医立足岗位、献身和服务于国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增长,海外航线的安全保障以及海外华人利益的保障需求,要求我国必须拥有一只强大的海军。我国海军也正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

在新形势下,只要为“能打仗、打胜仗”总目标服务,应该更多地进行制度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以适应海军战略转型发展对舰艇医学保障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女军人上舰是我海军向国际化接轨的良好尝试,也是打破固有思维,提升海军形象,提升战斗力的较好做法。在这一尝试中,必将带来一些列人员以及政策的更新和调整。海军部队应大胆创新,积极调整,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培育人才,使海军舰艇卫生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落到实处,产生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景芳,顾上进,常青等.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强化临床师资的在职培训[J].西南国防医药,2003,(13).

[2]温世浩,林庆贤,陈国良.舰艇部队卫生干部继续教育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3]林庆贤,温世浩,陈国良.舰艇部队卫生干部人才结构现状调查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常学宏 李檬 罗泰来 邹丽

女医师医学科普论文 篇3:

本科生兼职班主任开展口腔医学三早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摘要】“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三早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在“三早”教育中,口腔医学本科生通过对临床的早期接触,对口腔相关专业知识产生一定认识,带着问题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兼职班主任通过“三早”教育,从临床实际的角度,用简单易懂的科普讲座为学生梳理专业知识结构,在口腔志愿者活动中带领本科生看、听、思考,建立起口腔医学最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感性认识。

【关键词】三早教育  兼职班主任  口腔医学

一直以来,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该体系分门别类地教授相关医学科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1]。然而,传统体系内也存在各学科关联较少,知识点松散堆砌,知识体系形成较晚,缺乏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卫生健康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速转变[2]。现实对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口腔医学工作者不仅需要诊治患者躯体上的病痛,还需要平复疾病给患者心理带来的影响,需要为患者家庭提供疾病相关的科普宣教,健康指导等一揽子服务。这样的需求对传统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医学教育研究者早年提出了“三早教育”的概念和实施方法[3]。“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三早”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在我院的教学培养体系中,通过设置兼职班主任的形式来开展医学生的“三早”教育,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兼职班主任是我学院为解决低年级本科生对专业学习,能力发展,职业规划中的困惑,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领专设的职务,由青年口腔临床医师兼任,有着贴近临床一线,融入学生群体,熟知职业规划的优势。

1.三早教育的實施

我院在青年全科口腔医师中择优遴选兼职班主任人选,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和激励性政策,以毗邻校园的全科门诊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学城门诊部)和全科教研室为主体,集全院之力搭建兼职班主任引导下的“三早”教育平台。

1.1实施对象及时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在口腔医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开展“三早”教育,开展时间为低年级段(2015.07-2018. 07)。

1.2“三早”教育开展方式

1.2.1早期接触临床

包括兼职班主任讲座与口腔志愿者两种形式。兼职班主任讲座由大一入学开始选择业余时间进行,每月2-3次。讲座为科普水平,内容参照PBL教学的思路设计,包括口腔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口腔医师日常诊疗流程,口腔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流程等,如介绍牙痛的诊治时从牙髓炎为什么“痛起来要人命,吃药也不见好”说起,介绍牙齿结构上的特殊性,引入根管治疗的原理,顺带介绍口腔内科相关的器械。

口腔志愿者在开学时由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大学城医院口腔科共同组织,每学年开学时在口腔医学本科生中召集口腔志愿者,主要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学城门诊部开展活动,在经过统一的培训后,在科室负责协助医师完成约诊,导医,打印病历等工作,其间兼职班主任(由科室医师兼任)会辅以疾病诊疗流程及每一步操作目的的讲解。低年级医学生在志愿者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未真正参与患者的诊疗操作,而只是通过看,听,思考来建立对口腔医学日常诊疗工作的感性认识,便于在后续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中建立起与临床实际情况的联系。

1.2.2早期接触科研

在兼职班主任讲座中包含了科研相关的科普内容,包括科研设计的原理,文献检索与阅读,统计学基本知识等,有利于建立口腔医学生对科研的基础认识。

1.2.3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我院非常注重口腔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暑假,由兼职班主任,学院办组织青年志愿者小分队“三下乡”活动,走进基层乡村,以慰问孤寡老人,儿童健康宣教,义诊科普宣教等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兼职班主任负责对青年志愿者小队进行专业技能和科普知识方面的培训。新学年开学后,兼职班主任通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会”,邀请各年级间的志愿者互相交流,分享社会实践经验,开拓视野,促进下一届青年志愿者在社会实践中做出更优秀的成绩

2.“三早”教育实施结果调查:涵盖临床科研两个方面的指标,最好有图有数据

“三早”教育结束后,组织学生填写口腔医学院管理办公室制定的《兼职班主任回访调查问卷》,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兼职班主任活动的内容及意义,兼职班主任活动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影响,兼职班主任活动对科研的认知和科研思维的影响,社会实践的收获及对兼职班主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等。

口腔全科教研室接受了重庆医科大学2015级共计77名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完成的调查问卷,完成率1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口腔医学本科生认为兼职班主任开展的口腔医学三早教育很有意义,87%的口腔医学本科生认为兼职班主任开展的口腔医学三早教育对后期学习口腔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74%的口腔医学本科生认为对科研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兴趣,85%的口腔医学本科生认为社会实践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思考

3.1“三早”教育对学习专业知识及科研的促进作用

传统医疗教育体系存在的各学科关联较少,知识点松散堆砌,知识体系形成较晚,缺乏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等问题,反映在低年级口腔医学本科生中就是课业繁重枯燥,学习方向迷茫;掌握了知识点,却不明白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需要应用时不知道要用什么。为此,我院专设了兼职班主任一职,筛选医教研全面发展,医德医风优良的青年口腔全科医师,去解决低年级本科生对专业学习,能力发展,职业规划中的困惑,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领。兼职班主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最新的就业情况,熟知学生喜好;明白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痛点,知道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授相关内容[4]。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5]。在“三早”教育中,口腔医学本科生通过对临床的早期接触,对口腔相关专业知识产生一定认识,带着问题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兼职班主任通过“三早”教育,从临床实际的角度,用简单易懂的科普讲座为学生梳理专业知识结构,在口腔志愿者活动中带领本科生看,听,思考,建立起口腔医学最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感性认识。回答了低年级本科生为何而学,学了怎么用的问题;第三,通过兼职班主任活动中早期接触科研的相关内容,学生早期树立了对科研的了解,激发了对科研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临床科研均衡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学工作者。

3.2“三早”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道德情感成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速转变,患者角色中“人”的权重正变得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刚踏上临床的医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医患沟通的经验和与人交流的技巧而缺乏自信,招致患者的不信任。通过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医学生在培养初期即通过导医,分诊,宣教等方式接触临床工作,熟悉了特定情境下的交流技巧,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以医术除人病痛以外,更掌握了言语关怀,温暖患者的能力[6]。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小分队内部通过分工,合作,交流最终完成任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加深了对社会医疗状况,人民群众需求,自身的职责和使命的了解,有利于在培养早期形成崇高的价值观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通过兼职班主任开展“三早”教育有助于提高低年级口腔医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科研素养,增强综合能力,是传统口腔医学培养体系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黄子杰,吴胤歆.国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7(4):573-575.

[2]李霁,张怀承.医学模式的演进与患医关系的变更[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2):8-12.

[3]王庭槐,王淑珍,张晓珠,et al.“三早教育”在我校医学教育中的实施与成效[J].医学教育探索,2004(2):17-18.

[4]邱叶,李丛华,刘杉,等.青年口腔临床医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

[5]国试书业/教育部考试中心教材研究所组织编写.教育知识与能力[M].2011.

[6]董妮,夏熹,张翼,et al.口腔正畸学“三早教育”的实施与成效[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2):154-157.

作者简介:

邱叶(1984-),男,四川遂宁人,博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口腔医学教育。

王云霁(1986-),女,四川内江人,博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口腔医学教育。

作者:邱叶 李杰 王云霁

上一篇:博物馆网络建设论文下一篇:地域性绘画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