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2024-04-19

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通用8篇)

篇1: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山形大学农学院

关于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协议

为促进校际之间的发展和友谊,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武汉市)和山形大学农学院(日本,鶴岡市)在此达成如下协议:

1.此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际理解,深化科学研究,为双方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2.华中农业大学和山形大学将尽最大努力通过以下方面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1)学生交换交流

(2)教师交流、科研项目及成果发表方面加强合作

(3)研究报告及出版方面的交流

3.期限和有效性

(1)此协议在两校代表签字之后的五年之内有效

(2)协议有效期经两校同意后可以更新

4.此协议以英文形式一式两份,两校各执一份,且具有同等有效性。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形大学农学院

黄巧云院长西澤 隆(Takashi Nishizawa)院长

2011年9月16日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山形大学农学院

关于学生交流的协议

1.两校均同意接收经过双向选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的学生需具有专门的研究领域,且需与客校学生一样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

2.客校需向主校提供每个交换生在客校学习期间的成绩报告,交换生在客校学习期间按照“亚太地区学生流动计划”(UMAP)获取学分,客校不给交换生授予学位。

3.选择在客校实验室从事科研的交换生须掌握必备的实验室技能。客校需免除交换生的入学考试费、录取费和学费。

4.交换生将以在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山形大学农学院从事专门研究的学生身份被接收。

5.在项目初期,每年从主校到客校交流的学生数量为2-3人。通过此协议交流的学生在客校学习时间为两个月至一年。

6.交换生须具有一定的客校官方语言或英语方面的交流能力。

7.交换生全部的申请表格须在客校规定的截止日期之前送达客校,客校设定的截止日期一般是交换生在客校开始学习前三个月左右。

8.每个客校将为交换生提供最好的住宿条件、可能的助学金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形大学农学院

黄巧云院长西澤 隆(Takashi Nishizawa)院长

2011年9月16日

AGREEMENT FOR STUDENT EXCHANGE

BETWEE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FACULTY OF AGRICULTURE, YAMAGATA UNIVERSITY

1.Each university agrees to accept mutually chose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have the special field, and graduate students for exchange.These students will be subject to the same rules as other students at the host university.2.The host university shall send the home university an academic transcript for each exchanged student and credit(s)will be given according to UMAP.However, students do not obtain a degree from the host university.3.Exchanged student who chooses to enroll in laboratory at the host university must hold the prerequisite skills for laboratory.Host university shall exempt the exchanged students from paying entrance examination, admission and tuition fees.4.Exchange students will be accepted with status of Special Research Student at Faculty of Agriculture, Yamagata University and at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5.The initial number of participants shall be 2 to 3 students from each university per year.The period of study under this agreement will be more than two months and maximum one academic year.6.The exchanged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have some language skills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the host university or in English.7.The complete application form for the exchanged student must reach the host university by a date specified by the host, which will be approximately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anticipated period of stay.8.Each host university will use its best provided lodging for the exchanged students, and may provide grants and assistance to the exchanged students.September 16, 2011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magata University

By :

Qiaoyun HuangTakashi Nishizawa

Dean of College of ResourcesDean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AGREEMENT FOR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FACULTY OF AGRICULTURE, YAMAGATA UNIVERSITY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and Faculty of Agriculture, Yamagata University, Tsuruoka, Japan hereby

conclude this agre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universities as follows:

1.The general purposes of this agreement ar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to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o enhanc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llege-faculty members and the students.2.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Yamagata University will use their best efforts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universities through:

(1)Exchange of students

(2)Exchange of faculty members and promotion of joint research

project(s)and its publication

(3)Exchange of research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3.Term and Validity

(1)This agreement will be effective for a period of five(5)years from the

date of signature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both universities.(2)The period of its validity may be renewed by mutual consent of both

universities.4.Two copies of this agreement have been made in English for each university, and each copy has equal validity.September 16, 2011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magata University

By :

Qiaoyun HuangTakashi Nishizawa

Dean of College of ResourcesDean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篇2: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长春晚报记者 肖虹

自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成为我省唯一获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民办高校之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昨日,记者从该校了解到,华桥外院已经与吉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采用“外语(英、俄、日、朝)+专业方向”和“双外语(日朝双语)”两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省外事办每年为学生提供不少于30个实习岗位;每年接纳学校不少于5名教师挂职锻炼。

华桥外院院长秦和教授介绍说,目前,翻译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但高层次职业翻译人才却严重匮乏,“双外语”和“外语+专业方向”的复合型口笔译翻译人才更加奇缺。“作为承担本科合格评估等多项省和国家试点项目,特别是全国唯一探索非营利性办学模式的民办高校,我们也必将义不容辞地在首批专业硕士试点建设中,担当起表率和示范作用。”

中国大学网 考研频道

篇3: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应用,问题,对策

很多人对物联网这一新兴事物可能并不了解, 但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发展起来, 我带着憧憬的心情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并对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并以此文进行简要的探讨。

1 什么是物联网

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狭义的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交换, 广义的物联网不仅包含物与物的信息交换, 还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广泛的连接和信息交换。当前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科技制高点。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 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 增长38.6%。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近年来, 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

1) 种植、养殖方面:主要是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与调控, 就是在温室大棚、养殖池及养殖场内布置温度、湿度、PH值、CO2浓度等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 使农业人员可随时通过手机、电脑掌握各项指标, 并随时调控灌溉、保温等基础设施, 从而使动植物更好生长提供便利条件, 真正实现“在家也能种田和养殖”。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方面:通过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技术、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实现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溯源, 从而实现农产品在“产地-道口-批发市场-零售卖场”等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质量追溯,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 农产品储运环节:而物联网技术可通过各个分散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 实现仓库或保鲜库环境以及储运过程中的动态实时监测, 保证农产品品质, 减少经济损失。

3 目前物联网在我国农业发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物联网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应用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农业物联网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及行业标准化方面问题。农业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成熟稳定, 目前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大量技术问题急需解决。比如设备性能远远低于应用预期, 传感器精确度、灵敏性不够高, 网络节点在能量、计算、存储及通信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性等。另外在技术标准安全性协议、IP地址、终端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行业标准化方面问题。

2) 国家及各农业主体对农业物联网认识不到位, 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晚, 设备购置成本高, 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 加之农业附加值较低、生产周期较长、投入产出比值低等限制因素, 致使政府社会及农业主体对农业物联网建设认识不到位, 资金投入不足。

3) 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驾驭农业物联网发展的能力不强。农业物联网是一种复杂的、跨行业的高科技产业, 需要新型的知识农民作为基础, 现阶段我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农户零散作业状态, 规模化程度低, 大多不适于机械化作业, 种植成本较高, 劳动条件差, 导致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劳动力宁愿进城打工挣钱也不愿留在农村务农。目前从事农业的大多是年龄较大、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的低学历农民, 对于农业物联网的概念一些人认识还不深, 甚至一些农业干部, 政府部门还处于观望之中, 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这对于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4) 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概念性产品多, 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 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 概念性产品多, 实际产业化率不高, 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物联网设备还不够接“地气”, 在满足农民使用需求方面还需继续探索。

4 关于做好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完善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农业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

我国在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缺失, 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物联网核心技术。物联网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少且多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 发明专利数量较少。国家要大力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解决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和农业物联网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 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应用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 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标准化部门要牵头制定物联网农业行业应用标准, 制定农业物联网相关技术规范体系, 指导全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协调发展。

4.2 加大农业物联网投入力度,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但农业具有基础薄弱、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风险大等缺点, 造成农民无力或不愿投资建设农业物联网设施。建议政府将农业物联网建设纳入财政统一补贴项目范围, 鼓励金融部门为农业物联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 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 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 为我国农业物联网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3 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现阶段小农经济的存在,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者科技意识差、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 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为此要开展好农村科技远程教育, 农业技校教育, 新型农民学校教育以及科技下乡活动, 只有各方面密切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才能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才能让他们尽快转变观念, 接受农业物联网这个新兴事物, 为农业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4.4 加速提高农业物联网产品产业化水平

农业物联网要想加快建设, 在我国现阶段农业物联网水平必须用现代产业体来系提升, 大力加强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加快农业物联网设备产品成果转化率, 政府要及早把农业物联网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要用更加智能操作简便的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来代替人工, 农业物联网设备必须向低成本、自适应、高可靠、微功耗的方向发展。

篇4: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改革教育观念,营造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

多年来,学院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牢固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因材施教,多样化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统筹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的观念,强化学风和校风建设,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激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营造健康文明、积极上进、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搭建学术自由、创新求实、开放和谐的育人平台,并通过引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拓宽学科专业面,整合课程内容,强调实施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全面素质教育。

实践中,学院以创新精神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建立跨学科、农文理渗透和探索性研究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大力提倡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上开设出深入浅出而又知识广博的课程,加大各类基础课程通用性。根据科学最新发展对各课程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筛选、更新和重组,使其既反映农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和动态,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条件下,学院压缩必修课,扩大选修课比重与范围,增加课程体系弹性和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个性发展。按农科大类统一基础课,专业课按专业与专业方向组成模块供学生选修,积极引导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同时,向相关专业延伸学习,开设农学专业“丁颖创新班”,实行本硕贯通制,优化了人才培养全过程。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

办学中,学院按照“立足培养、加强引进”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学院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不断完善流动与固定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交流和实践的发展机制,满足农学专业对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紧缺人才的需求,改善本科教学优质教师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建立了一支以专兼职教师结合,满足本、硕、博教学需求的高水平教学队伍。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保证。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学院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和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建立教师在职轮训制度,推进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主动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搭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加快教学名师培育和梯队建设。学院加强教学队伍“一体两翼”的均衡发展。以教师为主体,加强教学管理、实验人员建设为两翼的教辅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辅队伍培训的政策保障制度,提高岗位待遇和吸引力,加强培养和培训,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职业前景;强化师德教育,规范教学行为,多渠道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风及师德监督考核,促进教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以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随着农业科学和经济不断发展,愈加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积极肯干、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周数,合理安排课内外实践环节,加强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并着眼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通过开放实验室,学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使加强技能训练落实到每门课程相应教学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创造条件。同时,学院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生产性实践,农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经过种植试验田,进行田间生产性劳动、科研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生产实习渠道,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技术推广能力的训练。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是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目前,农学院已与五大洲的十几个国家二十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系,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假期交流项目,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院交流和讲学。

据统计,学院先后派出多名骨干青年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在华南农业大学建立的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的教学,积极广泛地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教育模式适应各种变迁,并在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其本身。

学院领导认为,课程是实现农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能否提供内容丰富、贴近学科前沿、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课程内容,能否构建体现当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合理课程体系,对提高我国农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为此,学院致力于构建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现代农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依据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效果对课程进行分类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综合运用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考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搭建融合学生选课选专业指导、学习资源支持、学习经验交流为一体的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现代农业教学管理模式,变“塑造”人才为“培育”人才。

篇5: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498人)

国家奖学金(81人)焦金媛 刘润梅 蒋金富 王科 余芬芬 张坤伦 罗正 陈刚 韩启彪 徐翔 王晓港 曹宝夷 张燕 杨志军 李艳红 郭寅魁 林桃生 杨亮 赵亮 傅隆生 赵路海 孙少卿 黄海涛 张静娴 夏传福 廖 丽文 潘君艳

伙食补助(123人)郑怀忠 曹琦 王素华 穆秋岩 易主均 向国美 宋志辉 王斌 张安治 方志洪 朱承文 宋会光 彭坤龙 邹飞龙 张大鹏 常培平阳国辉 王勇 孙茸茸 李玲 林雪梅 丁月红 吴春水 陈兵兵 杨新宇 王永春 裴瑞松 蒋晓鹤 刘凤珍 董新星 尹凤坤 张素萍 李春梅 王光磊 吕艳艳 占洪亮 侯鹏 夏传福 李清锋 李志强 张海峰 曾永明

黄胤英 王宇明 王瑞玲 马辉 朱方 叶华 姜凯 刘荣 钟良 于丽娜 王丽艳 闫哲 杨峰 孙少卿

王绍云 焦亚涛 邹志坚 郑义艳 张万举 陈信敏 李朝阳 刘飞 方小明 金小红 王巧玲 袁方强 程静 罗湘 欧富文 韩江江 丁金帮 李春竹 王帮喜 曹景华 李 娜

张剑波 刘胜文 张代爽 杜精卫 孙立飞 高小明 丁锡峰 王俊山 颜小飞 康亮 张文娟 段佳 苗维杰

张虎 谭东锐 田华坚 马涛 钟小根 彭彰念 廖跃辉 张彦军 刘先明 李红利 温永刚 郭泽旺 范永强 高国涛 闫向兵 岑娟娟 段寿林 赖女女 孙英俊 蔡红雨 从晓男

刘佳 林刚 李惠惠 马建兵 王晓燕 李国庆 刘亚东 李适骏 胡宏伟 林小光 王锐利 王岩 王婧

芦玲 崔成哲 黄金肖 王宁 范洪莉 严奇 郑冬亮 郑登科 徐生良 金欣 黄新和 孙振国 刘春花 尔玉佳 宋丽莎 董丽华 阮睿 张国佳 孔凡辉 谭大海

李正旺 刘靖飙 薛影 闫向兵 周会平张峰 张洁 杨宇 宋森 郑有连 张国佳 杨亮 傅隆生

郭恒元 刘宝平张仲昌 许善雅 贺庆杰 朱宏伟 黄金让 王东升 陈信 周正君 罗祖勇 孟永禄 程宣辉 于娇一 赵红艳 向春林 付文 杨峰 李清锋 刘昱

曦之奖学金(12人)王燕燕 葛黄徐

“西部开发工程”助学金(9人)罗浩华 王 强 沈添天 修荣堃 刘荣 秦晶 李白 刘沁波 王颖 吴宇丹

罗佳华 韦贯举 李佳佳 田永强

新长城助学金(17人)赵芳姑 关亚静 郭森 林小飞 曾祥芳 刘嘉

学习奖学金(26人)王倩 李娟娟 张春梅 王云鹤 张伟 胡帅 刘静 吴占芬 邱天舒 王婧

大北农专项奖学金(2人)王玥 杨丽鑫

何康奖学金(3人)朱嘉灜 郝丽

安莉芳奖学金(1人)唐瑶

郑柱成助学金(11人)宋高钢 涂武斌 孙红玲 王慧

唐启远 杜飞 洪露 陈凤平向海英 曹茜 陈晋 石一 林金花

杨济美

佟立涛 高峰 王应海

廖云娇 汪树栋 周瑞波 张剑波 王世兴 傅颖 李佩佩

刘春花 高红强 陈金龙

马攀 刘世通 张宝轩 王燕燕 刘文涛 刘春娟 傅利平

阎维昭 赵霖林 郝文海

陈福东 陈兵兵

覃姣 许环榜 王莹莹 严莹鲜

陈奇钢 北美永新能源助学金(7人)康学辉 贺红川 蒋喻新

信德奖学金(2人)黄家兴 刘景文

感恩励志奖学金(5人)翟亚超 于娇一

嘉里粮油奖学金(4人)张竞竞 李倩怡

王妩蓉助学金(4人)郭广武 孙鹏

崇正奖学金(1人)黄胤英

社会工作奖(2人)陈攀 陈龙

个人资助(2人)秦显贵 潘惠庆

张纪光奖学金(1人)苗大雷

利群阳光助学金(4人)王碧红 刘永亮

先正达奖学金(2人)高春阳 王睿

未获得任何资助(179人)陈修森 陈诗宗 霍彦坤 刘善超 陈淑雯 陈霞

吴云天

刘凤珍 毛立科 姚寅初

严丽娟

沈健 遇奇 王志刚

谭建成 董新星 胡宇洁 金勇

曾为本

刘宇 高浩嵩 王楠

楚洪亮

尹彤

张鹏程 张淼洁 顾本国

高军

张庆伟何宛伦王薇薇

篇6: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如下: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G.哈定提出的相互联系原理: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勿干扰原理: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分布类型:

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

他个体的分布。均匀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如人工林。

成丛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

原因是:①微地形的差异②繁殖特性所致③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生命表: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个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

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偏利作用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地衣附生在树皮上)

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蟹与腔肠动物的合作)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直接干涉型竞争和资源利用型竞争。捕食---是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居于另一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偏害作用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无影响。竞争排斥原理: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具有相似要求的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各方都力求拟制对方,种间竞争的结果,一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到拟制甚至被消灭;二是两个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或其他生态习性上的分隔,这些统称生态分离。两个物种都可存在,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两个种群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所包含的内容: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会缩小。5)同一生物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农业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农业生态系统中辅助能的使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培育和使用优良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

2、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3、使用农机具,投高劳动生产率;

4、使用化肥、农药等,创造有利于农业生物生长的内外环境;

5、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高辅助能投入“石油农业”的困境:

1、过度依赖化石染料

2、食品安全问题3大气污染

4、水质恶化

5、土壤退化

6、农区生物多样性较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弱

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初级生产者:又称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以鲜重(FW)或干重(DW)表示。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1.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2.陆地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

逐渐降低的趋势3.海洋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

4.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垂直变化5.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直接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叶绿素测定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作物生产力的估算模型:作物生产力的估算可以提供作物的理论产量,定量地表达在一定气候、土壤及农业技术水平下作物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预测农业发展前景,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还有助于揭示作物生育规律、产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定量分析资源利用程度、生产潜力、产量限制因素等的有效手段。(光能、光温、气候、土地生产力)

次级生产: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过程。

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4、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1.生态系统始终伴随着能量的流动与转化。2.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具有单向性。3.能量的质量在能流过程中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因子和提高途径:

影响因子:1.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2.次级生产

力既受遗传特性和群落中的组合特征制约,也受食物来源及种类、物理环境等的影响。3.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针对我国的实际,次级生产力的提高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草坡,发展氨化秸秆养畜。全面使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推广畜禽渔结合、种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信息流:以物理形态、化学形态及生物形态出现的自然信息以及以图像、数据、文字、语言等形式出现的人工信息都有一个产生、传输、接收的过程,这样的信息传输转化过程称为信息流

生态系统信息的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的信息多样性2.信息通讯的复杂性3.信息类型多、贮存量大

人工信息:包括人类模仿自然、用于控制生物的信息和人类采集并供人类分析判断的信息。

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会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各组分产生协同作用,系统从无序变有序,系统熵不断减少。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一层次: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第二层次: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

第三层次:社会间接调控。

地质大循环:物质和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以死体、残体、排泄物等形式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的循环。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具有全球性质,是闭合性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命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态进入环境,再次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特点: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是开放式的循环。

地球碳循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状态。

2.地质大循环过程: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

温室气体: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

温室效应:1.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2.对作物品质的影响3.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的影响5.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6.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7.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8.对畜牧业的影响9.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

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硝化作用: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N2或N2O的过程。

氮循环: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人类对氮循环的干扰:1.氮氧化物废气排放2.氮肥施用及氮素的损失

氮污染问题: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2.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问题3.温室效应问题4.大气氮沉降与酸雨问题5.臭氧层破坏问题6.降低土壤质量问题

提高农田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1.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

水循环过程:水循环三个基本环节:降水(P)、蒸发(E)、径流(R)。水在生物圈的循环从水域开始,再回到水域。1)水域中的水受太阳辐射而蒸发(E)进入大气2)大气中的水汽随气压变化而流动,并聚集为云3)云以雨、雪、雾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4)到达地表面的水,一部分直接形成地表面径流进入江河,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土壤内部:大部分通过地下径流而进入海洋,接近土壤部分为植物吸收。5)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散失到大气中,只有小部分为光合作用同化形成有机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最终被生物分解并返回环境。

原因:外因:水的重力梯度(R)和太阳辐射内因:其相变――P和E

田间灌溉节水:喷灌、滴灌、微灌、膜上灌、间歇灌;

农艺节水:节水栽培、地面覆盖、抗旱耕作、采用化学制剂等。

提高钾利用效率:1.尽量将作物秸秆还田寄施用草木灰,以保持土壤中钾素平衡和供应作物钾素营养需要2.施用有机肥、种养绿肥3.因地制宜,改变钾肥的施用方法,合理施用化学钾肥和矿物钾肥。4.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建设,合理灌溉,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

食物链的浓缩作用: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的联系。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结构,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

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

4、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大农业定义: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等密切联

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

发展模式: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

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边缘效应 :在生态交错带中,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

杜能圈层:1)自由农作圈:紧靠城市,蔬菜、牛奶、鲜花。2)林业圈:生产林木,用量大3)轮作农业圈:马铃薯4)谷物农作圈:经营比较粗放5)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6)畜牧圈:以牲畜及乳制品供应市场7)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农业区位理论:1.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如果用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的集约程度,则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2.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3.生态经济区域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交通、运输、保鲜、贮存、加工能力加强,销售网络健全,商品信息流通,相对自然环境引起的产量差异来说,运费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这样,逐步在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垂直结构:又称为立体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即在一定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生态系统 优点:从而高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林系统:是指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起来,使得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

优点:

1、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

2、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条件;

3、有助于减缓人们对珍稀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

食物链:是指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加环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遵循的原则:1.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中获取更多的产品2.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生态重建:指当生态平衡失调时,为了防止系统的逆向演变,人们根据生态失调的特征,通过相应的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使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并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以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生态补偿:指人们从利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并以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归还生态系统,以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步骤:1)系统分析待评农业生态系统现状2)确定评价项目、评价目标与方案

3)调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4)选择评价指标与方法5)综合分析与评判6)实施--反馈--再评价 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步骤,因地制宜的设计、组装、调控和管理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特点: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为此不但不排除,而且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合理投入。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生态规划与生态技术实现扬长避短和系统优化、“接口”强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单一作物产量或单一产业。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高效利用购买型农业投入。4.通过改善各种结构,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5.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统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效益,降低成本,为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维护农民积极性。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目标的原因:1.确保失误安全,消除饥饿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3.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

篇7:云大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联合培养农学类研究生

农学院院长

高志强(2015年1月)

(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已经在学院教师考核汇报会上汇报过,本材料只汇报作为院长的行政工作)

一、在其位谋其政,做好角色转变,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感谢校党委、校行政对我的信任,感谢农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对我的信任。2014年2月21日,党委副书记滑云龙到农学院宣布我接任农学院院长职务,到目前为止不到一年,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我思考了很多,如何做好农学院的工作?怎么去落实?要得到什么结果?我始终觉得肩上担子很重,作为行政一把手的院长,必须有创新的思路,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才能使学院的工作有所起色。农学院作为山西农业大学第一大院,有着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农学专业和植保专业,有着在各个领域知名的专家,大豆育种李贵全教授、谷子栽培郭平毅教授、生物柴油李润植教授、生物农药刘慧平教授、曹辉教授,有着学校引进数量最多的百人计划人才,韩渊怀教授是我校全职引进的优秀人才,有着大批年轻的优秀博士。所以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潜力成为我工作出发点。

任现职以来,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学院工作上,做好角色转变,过去只是考虑我团队的工作和发展,每年只要争取到100万元的科研经费,就足够我们团队做事,但是作为院长,要考虑整体学院的长远发展和解决目前经费短缺与大项目匮乏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一年来,自己与自己团队的业务工作尽量放到晚上和周末去做,坚持按时上下班,婉言拒绝了大量的项目验收、鉴定、培训、学术报告活动,科研活动尽量安排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去做,我们团队的三个基地闻喜、泽州、忻州今年一次也没有去过,只参加了农业部种植业司、农业部专家指导组、小麦产业体系会议、我主持的行业项目等每年必须亲自参加的考察活动和 总结汇报。

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校党委安排的各项政治学习活动,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等,在政治理论水平、法制建设、作风建设方面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落实三严三实与六权治本,以一个好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是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为农学院教职员工服务的宗旨意识。

二、积极为建设地方特色的研究型学院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建设地方特色的研究型学院,是在2013年底以李生才院长为核心的上届班子,组织学院全体教职工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农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本学院党政班子多次会商,研究建设地方特色的研究型学院的具体行动方案,通过2-3个月的调研与思考,在今年5月份启动了“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行动提升计划”,开展了一系列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活动,包括邀请党委书记石扬令参加我们的启动会并作重要讲话、邀请校长赵春明、研究生院院长杨武德作关于学科建设的报告、邀请副校长李宏全、科技处处长杨万仓作关于科技创新的报告。校领导、职能处室的领导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肯定,石书记、赵校长、李校长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我院教职工明确了农学院目前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随后我院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邀请我院引进的百人计划专家举办座谈会,邀请我院杰出校友回母校做报告。截止到目前,启动提升计划以来共做学术报告30余场,每次报告都及时在校园网和农学院网站报道,我院本为校园网提供新闻稿20篇,在农学院的网上报道60余篇。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得到我校其他单位老师和同志的好评,也得到我院师生的认可。

三、想方设法为教师与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验室平台

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核心是科研整体实力的提升,科研整体实力的标志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大师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高 水平论文的发表、高层次成果的获得和有影响有效益的社会服务,具体讲就是基础研究上水平、应用研究出成果、社会服务争效益三个层次。

基础研究要上水平,应用研究要出成果,必须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大批教师和研究生走进实验室才能做到。本我们党政班子集中利用今年我院学科建设投入的大量资金购买了先进的分析仪器,建成了5个院级重点实验室,为了用好用活实验室,院里出资为5个实验室专门聘用了9个硕士生作为实验室日常管理员和贵重仪器操作员,并且召开了全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的实验室仪器使用报告会,各实验室主任介绍了每个实验室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鼓励教师和研究生使用实验室,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

四、教学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再上台阶,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级项目申报有了较大的进步,成果、论文以及省级科研平台取得较好进展

教学上的亮点工作:(1)2014年获批了作物学、植物保护两个专业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质量工程项目;(2)获批了一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申报了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完成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5)积极组织和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工程,组织25名同学参加校级寿光实践队、52名同学参加院级实践队;(6)李生才教授与郭平毅教授申报的两个依托我们农校的昆虫学会与杂粮学会已成功获批;(7)人才引进工作,全职百人计划人才正在进行中,两名A类博士的面试工作已经结束,待学校批准;(8)博士后进站3名,两名全职人员,一名在职人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农学院成就可圈可点。今年从大项目的突破上,我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李润植教授的“微藻燃油关键技术研发与中试”重大项目获得山西省1200万元的资助,其中公司300万,学校计入农学院科研经费900万元。该项目是在李润植教授和学校杨万仓处长长达一年的努力而获得的。国家级项目有了新的突破,2014年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红英教授1项,张虎芳校长1项,薛金爱 博士1项,马芳芳博士1项;杨珍平教授今年申报成功2015年两项国家级项目,一项是2015年-2019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2015年-2019年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崔福柱副教授申报成功两项国家级项目,一项是2015年-2019年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一项是国家成果转化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的60万经费已经到账;孙黛珍教授获批一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李润植教授获批一项国家948项目。旱地小麦栽培团队获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郭平毅教授团队获得二等奖1项,学院共鉴定成果3项都是郭平毅教授团队研制的,获批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新专利6项,获批地方标准4项,审定品种2个,包括李贵全老师的大豆品种和董琦老师的小麦品种。SCI论文17篇,今年虽然数量少于去年,但质量提升,一区、二区数量增加,刘素琪、郝兴宇、宗毓铮、孙敏、原向阳等都是今年论文高产教师,值得大家学习。省级平台今年我院增加了谷子重点实验室、韩渊怀教授的团队入选山西省科研创新团队,农业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试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

五、社会服务拓展出新的途径

农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在学校领导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社会影响逐步加大,新闻媒体报道层次提高,李润植教授、韩渊怀教授上了山西新闻,我院多名教授在山西农民报整版报道,试验示范基地增加,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4年我院推广示范行动获得160万元的资助,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项目获得200多万元的资助,2015年已确定为297.99万元。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社会服务的队伍中,今年农发院又拓展了社会服务的渠道,我院3个团队申报了国家综合开发粮食高产支撑计划项目待批,经费为150万元左右,为2015年的社会服务的大规模开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通过一年来党政班子的努力,今年11月份,终于与高粱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我院的师资优势,为高粱所培训年轻的科技人员,培训费32万元,既可以增加我院代课教师的收入,还能为我们院里增加部分收入用于团队建设和科研补贴。

六、坚持廉洁从政原则,始终做到清正廉洁

坚持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在廉政建设中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廉政建设指示精神,严格执行不收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有关规定,自觉遵守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收受礼品登记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八小时以外,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社交圈、生活圈、娱乐圈,自觉维护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平日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情操和气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真正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做。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参加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班子成员监督,接受群众的监督,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七、2015年工作计划

1、组织年轻教师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对讲课技巧进行点评、对他们认真的教学态度进行研讨,从整体上提高我院年轻教师的讲课水平,增加老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根据当前科研团队发展实际,建设5-8个院级团队,学院出资鼓励团队骨干参加相关学术专业会议,鼓励教师们加入团队,凝心聚力出成果,通过团队建设、团队力量培养大师级人才。

3、推进“崇硕助农”工程,在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择部分学生与学院研究生导师开展双向选择,从事科研工作,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的思想,鼓励报本校研究生,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鼓励教师申报各类项目,尤其在国家基金的申报方面再出新的激励措施,增加国家基金拥有量。

篇8:《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电子商务,项目运作,分组演练,评价指标,综合实务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通过电子商务模拟实验进行实践教学, 这种模拟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对电子商务的感性认识, 但由于软件本身脱离实际商业环境, 再加之固定的、有限的操作步骤, 无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其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针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提出“寓教于行”和“做中学”的形式, 通过引导学生在线创业实践, 结合真实商业环境、具体项目进行分组演练, 帮助学生在实战中全方位演练各种商业概念。

《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模拟教学软件的滞后性造成教学内容与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

电子商务发展步伐日新月异, 其商务模式、交易流程、交易方式、管理规范等都在不断地调整变化。对于学校来说, 由于财力有限很难做到模拟教学软件的及时更换, 造成绝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模拟教学软件都具有至少2-3年的滞后性。因而当前模拟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对当前新涌现的电商模式的理解, 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步伐。

2.模拟教学内容理论化脱离身边具体实践, 无法培养学生敏锐发现身边小微的商务机会和主动创新的能力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 也存在于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环节中。但当前模拟教学内容与真实的企业活动、人们日常生活相脱离。教学实验表明, 模拟实验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 无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再加上模拟实验枯燥乏味、创新性不足,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1.教学组织

⑴设定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对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商学院所有学生的问卷调查, 82%学生对真实网络环境下C2C平台或微信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感兴趣。因此, 本次教改教学实践项目设定为“在C2C或微信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实践”。

⑵组建项目团队, 确定项目管理员。项目组成员按照兴趣进行划分, 人员数量方面以10人左右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项目管理员, 一方面负责项目组中人员任务分配, 对项目进度及质量进行监督控制;另一方面积极向教师反馈项目进度及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⑶确定开店模式。通常有两种模式:铺货网店模式, 即经济宽裕的学生可以到批发市场或网上寻找可靠货源, 先购买实物再放到网上经销,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自己对货物的质量等非常清楚, 缺点是如果没有卖出货品, 容易造成积压甚至亏本;网店代理商模式, 即不需要直接投入资金, 找一家信誉有保证的代销货源提供商做其“下家”, 从中赚取差价,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免去自己需要库存、发货麻烦, 有客户拍下再向上家下单, 不存在投资风险。

2.教学目标

⑴理论知识。通过在线创业实践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⑵操作技能。通过在线创业实践, 使学生掌握网络信息的搜集与检索、网络交易操作、图形处理、包装和发货、网络客户服务与礼仪、后台数据流量分析与管理等基本技能。

⑶流程体验。通过在线创业实践, 使得学生经历从网站前期准备、网站创建、网站装修、网站各种管理工具的使用、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网站推广、网站品牌建设、网站支付到网站物流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程。

⑷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小微的商业机会, 并勇于付诸实践, 培养“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3.工作阶段及任务

在进行教学实践时, 根据模块化的工作思路, 把创业实践分解成分析、执行、总结三个阶段, 根据每个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如表1所示。

4.实践操作

⑴项目运作、任务驱动。以项目流程运作, 按照项目设计、项目执行、项目总结三阶段, 给学生讲清楚每个阶段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学生按照兴趣组成项目组, 针对具体项目按照上述工作任务内容和目标完成具体化分析。

⑵实践演示。依据每一工作任务, 教师选择其重点难点进行在线演示, 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尝试完成。

⑶线上线下指导、定期检查、讨论。在网店创业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线上通过在线聊天工具和线下课间指导, 定期检查工作进度, 组织学习讨论区等方式, 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学习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实践验收

当学生完成以上项目任务后, 教师按照三个阶段不同权重以及不同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 完成项目验收, 具体可参考如表2所示的评价权重和指标。

教学总结

通过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教学, 使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需求、提出商业设想, 而且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知识应用的理解能力。其次, 由于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流程, 使得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电子商务实际操作技能技巧, 提升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再次, 由于以分组形式进行实战演练, 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和执行力, 把握小微商务机会的能力, 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项目运作能力, 换位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商业素质。

综上所述, 在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 通过在线创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 再现动态商业环境, 实时反馈市场的真实演变趋势, 通过学生切身体验得失成败, 培养了学生电子商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务能力。

评价级别100分。分为五级:卓越85-100、优秀75-85、良好60-75、合格40-60、较差0-40。

参考文献

[1]卢彰诚, 覃江凤.基于网络平台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项目实战班”为例[J].中国商贸, 2012 (23) .

[2]李曼.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4.

[3]李枫林, 徐静, 刘滔.大学生网上开店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的启示[J].电子商务, 2006 (04) .

上一篇:古风词作下一篇:那柯里驿站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