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中介组织资金融通论文

2022-04-24

农民中介组织资金融通论文 篇1:

山东农村服务业五大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包括农村科技服务、职业教育、农村品物流等在内的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一块“短板”。为此,民革中央今年还专门把“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列为重点调研课题,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被摆在重要位置

近年来,山东省加快向服务业大省转型。今年4月14日在济南召开的山东省服务业工作会议透露,“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居全国第三位;2010年服务业投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早在2007年9月30日,山东省的出台《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就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之后,2010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服务业给予了30项扶持政策,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在此基础上,今年9月,山东省又出台《山东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农村服务业形成五大体系

目前,山东省农村服务业迅速崛起,已初步搭建起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经营、现代流通、社区服务、农村金融为主体的五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

在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该省初步建立了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专业大户为骨干、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从2009年起,山东省就对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的第一批1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600万元的奖励,同时,省财政每年还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服务手段。此外,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还设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绿色通道”,较好地解决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的难题。到2010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16亿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2011年4月,山东省专门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税费、金融、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进行扶持。

建立农产品加工经营服务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農业部专门在青岛召开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2008年,山东省又在蒙阴召开了全省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座谈会。2010年3月,山东省还制定了《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目前,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已建起800多处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并与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50家连锁零售企业、20多家农产品专业零售企业、10多家大型批发市场和部分出口加工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直供渠道,使基地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50%以上,交售价格平均高于市场5%~20%。

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早在2009年,该省就出台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特别强调要努力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包括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等。今年7月,省供销总社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现代日用品流通网络建设的意见》,从培育发展龙头公司、发展村居加盟店等方面入手,分三类情况对县域供销社日用品流通网络建设分别制定了工作标准。目前,全省已有标准化农家店6.6万个,配送中心248个,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70%的行政村,方便了农民就近购买。

在农村社区服务建设方面,山东省建立了多种服务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在生产类服务项目上,开展大田作物生产经营服务和土地托管服务,为农民提供养殖小区、农产品储存等经营服务;在生活类服务项目上,在社区中心位置建设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目前,全市120个农村社区中心已将所有村庄全部纳入社区化服务管理范围,真正实现了农村服务社区化。

在农村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上,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纷纷进入农村市场,缓解了农村银行覆盖率低、资金供给不足等问题。一批专业合作社与银行建立起资金调剂机制,成为农行等金融部门服务农民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根据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课题组的一项调研表明,供销合作系统农村金融服务已经形成了资金互助、资金融通、信用合作等多种模式和各具特色的风险控制技术。

■现代农业呼唤增值服务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对增值服务要求越来越迫切。谁能为农民不断提供新的服务,谁就能占领市场。2009年,山东农信社就提出用3年时间建成农村资金增值服务体系。2年来,山东农信社逐步提升营业网点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功能,加快贷记卡、网上银行、基金产品等开发推广进度,积极开办保险、债券等业务,扩大办理结售汇业务的网点数量,为农村客户提供多途径、多选择的资金增值服务。

农民中介组织资金融通论文 篇2:

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河北省的食用菌产业在生产规模、产品特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组建现代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园区功能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管理水平偏低等制约因素,影响了食用菌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应从政府引导、园区布局、融资理念和经营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拓展产业园区功能布局,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加快产品精深加工,突出质量建设,打造园区品牌。

关键词: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府引导;园区布局;融资;经营机制

一、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多糖的优质美味食品,是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天然生态食品,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对营养的多种需求,还具有益智健体和抗癌的作用。在全世界范围内,食用菌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年均消费量正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食用菌生产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盐碱荒地、废弃山洞均可立体栽培,生产过程不施肥、不用药、不需阳光,用水量不足粮食的1/10、蔬菜的1/6,亩产值却能达到6万元以上,纯收益达3万元以上,分别是粮食的30~35倍,蔬菜的3~4倍,水果的6~8倍,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种植产业,是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特色支柱产业。目前,河北省食用菌栽培品种已发展到了28类60多个品种,年产量超200万吨,产值近130亿元,出口创汇达1.5亿美元,并已形成了平泉花菇和滑子菇、唐县杏鲍菇、遵化香菇、灵寿金针菇、冀州姬菇、迁西栗蘑、冀南平菇、坝上口蘑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区。

但近几年来,河北省食用菌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见图1),逐渐被四川、湖北等省份赶超。河北省许多菇农纷纷弃菇进城打工,相当一批生产大县栽培规模严重萎缩。据调查显示,原全国姬菇大县冀州现有规模不及原来的1/3,全国著名白色金针菇主产地灵寿、杏鲍菇产地唐县现有规模不足原来的1/2,产量下滑非常明显。

从图1来看,福建省和江苏省食用菌生产相对稳定,山东省食用菌发展迅速。相比其他三省,河北省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充沛,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但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山东、江苏和福建三省,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均积极推广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吸纳了政府、科研、企业等多个主体参与,有效地整合了政策、技术、资金、劳动等多种关键要素,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特色化,大幅度推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而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主要以家庭分散生产经营为主,在技术开发、资金融通、模式优化等方面较为落后,且面临着较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虽然也不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出现,但总体规模偏小,吸引带动作用不强。

二、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指在具有一定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选定一定地域范围,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以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集中进行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示范,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必须具备5个特征,即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农业工程为主体,以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为组织形式,兼多项功能为一体,实现最大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践表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产生和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速度,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是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技术差、收益低的有效途径。河北省食用菌产业要发展壮大,也要借鉴其他兄弟省份的经验做法,通过组建大型的现代产业园区,集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各類企业以及专业菇农等各方力量,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合作化的道路。

在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基地、示范区和规模较小的产业园区,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开展了较多的横向和纵向合作,政府对产业园区建设的必要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目前,无论从主体条件、要素条件,还是市场条件看,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基本具备了构建现代产业园区的相应潜质与可能(见表1)。

三、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具备了组建现代产业园区的基本条件,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食用菌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首先,从园区整体布局来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存在道路不畅、通信不便、娱乐休闲设施不配套、环保绿化不到位等问题;园区经营者完全靠自身经验和内部人员头脑风暴决定园区功能区划,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园区布局比较混乱,菌种中心与生产车间划分不清,导致菌种污染问题严重;其次,从园区远景发展规划来看,大部分园区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对园区营销队伍和运输队伍的组建、产品品牌的创立、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产品流通载体的选择等没有长远系统的规划。

(二)产业园区功能缺失

现代农业产业园除了高效优质的农业生产这一基本功能外,更强调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要求拓展科技示范、产品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目前,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园区主要以菌棒制作和食用菌生产为主,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技术短缺,与相关科研单位缺乏深度合作,科技成果共享环节工作不到位,园区的诸多功能没有被开发利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园区。

(三)园区融资渠道狭窄

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较多,仅前期在道路硬化、土地流转、水电供应、组建大棚等方面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内源融资,难以做大做强。在河北省运行的园区内,超过8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积累,完全由某一家企业或者某一个大户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狭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四)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现行食用菌产业园区还未能建立科学的经营制度,缺少完备的经营机制,农户参与园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机构缺乏与园区合作的动力,技能型兼管理型实用人才匮乏,园区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园区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园区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目前园区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原来的食用菌生产大户,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和自有资金,逐渐发展壮大,完成原始资金积累,组建了产业园区,此类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技能。另一类是“外行”资本投资者,转行或将闲置资金投资食用菌园区,虽然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但该类管理者缺少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和食用菌生产管理经验,也极大地影响了园区经营管理水平。

(五)产业链条存在短板

目前,大多数园区主要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缺少产品精深加工,产品销售主要以鲜菇和少量的烘干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园区的销售载体主要是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等普及面较低,食用菌产品不能直接供应零售终端,一般是由商贩(经纪人)上门收购,经过产地批发市场,再运往销地批发市场,然后经转零售商,进入集贸市场、社区或超市,最后供应给消费者,有时甚至还要经过3~4级批发商环节,流通时间长,产生的费用多,而且在食用菌流通过程中,产业园区参与度较低,大部分利润被外来中间商赚取。

四、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拉动产业园区发展

首先,政府要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和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规范指导产业园区建设。其次,财政应拿出或调整更多专项资金用于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地方农业、科技、扶贫开发等部门也应在财政项目上予以倾斜。再次,鼓励并支持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承担国家有关农业发展项目,增加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支持,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拓展功能布局,促进园区提档升级

食用菌产业园区要积极拓展多元功能,在巩固精品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以更好地發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园区提档升级。就科技示范功能来说,园区要对食用菌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园区试种,通过观察试验,核算投入产出,明确推广的价值和途径;同时,通过科技示范,向菇农展示生产中需要把握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关键技术等培训,减少农户种植的风险和损失等。就园区旅游观光功能来说,在加大菌文化宣传的基础上,提供休闲、旅游、采摘、餐饮一条龙服务,主推菌类生态园项目、菌乡风情展示项目、蘑菇健康宴项目等,促进园区上水平、增效益。

(三)发展外源融资,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在稳定自我积累和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吸引金融部门、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注资,逐步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园区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渠道。首先,产业园区要继续争取财政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开发方面,要合理利用各种专项资金,从立项审批和税费减免等方面寻求支持。其次,扩大银行贷款和工商资本投入。地方政府要和金融部门积极协调,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以扩大产业园区规模和产能,从厂址选择、设备采购、环境布局、技术指导等方面为工商资本提供支持,吸引其入驻产业园区。再次鼓励农民参与,集中基层分散资金。积极引导菇农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入股产业园区,将菇农手中分散资金集中起来,为园区发展所用。

(四)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园区运行效率

为了使园区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在园区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整套能够协调内部参与主体、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有效机制,具体包括土地流转机制、资金融通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利益联结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等。其中,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其他机制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作为园区主导的企业与作为园区主体的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关乎到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的成败。龙头企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农户参与情况和市场交易环境来确定利益约束和分配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五)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品精深加工

通过政府担保、贴息补助、税收优惠、银企合作、社会融资等渠道,扶持发展食用菌加工、营销、物流、出口等大型龙头企业,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入驻食用菌产业园区,形成园区集聚发展,拓展、延伸和优化产业链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巩固盐渍、干制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基础上,扩大速冻、即食、罐装、冻干等精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研究开发饮料、药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突出质量建设,打造园区品牌

质量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园区首先要狠抓产品质量建设,严格实行“从产地到市场准入”全程标准化,不断完善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流程、包装标签、贮运保鲜、产后加工、市场流通与营销等完整的全程质量监控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此外,还要积极推行“品牌创建”工程,开展“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并利用品牌效益,提高园区的知名度,顺利推进园区的“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直供直销形式,提高园区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学群,李瑾,宋建辉.天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79-84.

[2]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40-47.

[3]魏庆霞,孙建英,鲁媛.关于推进东丽区地产农产品直供直销的思考[N].天津日报,2013-12-26.

[4]黄承伟,覃志敏.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契机——基于重庆市涪陵区产业扶贫实践分析[J].农村经济,2013,(2):67-71.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Key words: mushrooms, modern industrial park, resource superiority, regional advantage, government guidance, park layout, financing, operational mechanism

作者:白丽 李忠民 林志慧

农民中介组织资金融通论文 篇3:

当前国内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评述

摘要: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必要条件。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较少,而且相关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今后的有关研究中,一方面,应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研究内容应力求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同时,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还要注重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组织运行机理;土地银行、土地信用社、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流转协会;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农村土地流转又是农村土地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媒介源动力和关键助推器;但现实中这一关键助推器的数量不足且会出现运作不畅的情况。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地流转的关键瓶颈;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已成为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迫切要求。而当前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揭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指出亟待加强研究的问题,探析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为学界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概念和类型划分

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概念的界定主要可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其社会功能和构成的角度去界定。如王志章等(2010a)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指遵循独立自主、公平公正的原则,凭借特有的专业化职能,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沟通各方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并保障农村土地高效有序流转和维护土地流转当事人利益,而依法成立的社会自律性组织。钟涨宝等(2005)认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是指将农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联结起来的中介组织,它在农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起到了沟通和桥梁的作用。第二个方面是从农村土地银行的视角来界定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如田锡文(2010)认为农地银行搭建了一个农地存贷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服务环境,以促进农地流转,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邵传林等(2009)认为农村土地银行是具备土地流转职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旨在推动农地市场的顺利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类型划分,国内研究者主要看法如下:王志章等(2010b)分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流转协会、土地银行、土地信用社等。任勤等(2010)基于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划分为村委会组织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政府成立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全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股份合作社。钟涨宝等(2005)从组建方式将中介组织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村干部、农村中的技术能手、专业大户等能人牵头兴办的,属内生型中介组织;第二类是依托或依靠相关职能部门兴办的,其在组建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属外生型中介组织。

上述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概念和类型的研究有不足,笔者觉得要进行如下思考:

第一,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界定和划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服务客体、对象、边界都很模糊。比如说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中的“农村土地”是农村建设地、农村宅基地,还是农业类用地(如承包经营的耕地),都没有明确界定,这都会引发实务中的混乱。笔者认为对“农村土地”应该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农村土地”就是指农业类用地(如承包经营的耕地),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农业类用地流转的中介组织。

第二,要注重对实务中的创新性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进行研究。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比如说将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作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进行研究的就较少,人们更多的是看到其动态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作用,而笔者觉得研究其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机理和功能也很必要。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功能和作用的研究相对成熟,国内研究者大致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主要结合某一类具体的中介组织或典型案例来探讨其功能与作用。如田锡文(2010)从制度经济学成本的角度总结了农村土地银行的优点: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契约签订成本,契约执行成本,监督成本,这五大成本都有比较优势。邵传林等(2009)认为农村土地银行是具备土地流转职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执行着土地流转的职能,还提供以土地为标的物的资金融通服务。钟涨宝等(2005)以实际典型案例的形式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积极功能: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健全,促进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化。

第二种,笼统地谈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这种做法为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如曾怀东(2010)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有如下作用: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平台以及促进土地流转,减少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发生,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王志章等(2010b)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职能如下:土地使用权供求登记和信息发布,土地流转中的中介协调和指导签证,土地流转后的跟踪服务和纠纷调处,行使社会监督职能。

虽然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功能和作用的研究相对成熟些,但笔者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有如下思考:

第一,对其功能和作用的总结:一是媒介功能;二是监督、中介协调和指导功能;三是提供相关的法律和咨询服务,对土地流转后进行跟踪服务和纠纷调处;四是提供土地资产评估服务,以更合理地确定地租、地价,准确反映土地市场供需状况。

第二,必须要把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功能作用和其自身的工作内容、范围、职责区分开来。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运行机理与模式

国内学者没有专门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运行机理与模式的,笔者梳理文献发现只有少数研究者进行了零散浅显的探讨。

沈映春等(2009)根据诺斯的生产成本理论简要地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有无中介组织的对比(图1、图2)。得出的结论是,在无中介组织参与时,交易成本高,违约金和租金都较低,这样,违约情况易出现,影响土地流转的持续和稳定,使农民出现对土地流转的抵触情绪,对土地流转产生负面影响;在中介组织介入之后,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违约成本,保证了契约有效、稳定地执行,保护了农户的权益,有效推动了农地的大面积流转。

王志章等(2010b)初步简约地提出了农村土地

流转中介组织的运行模式(图3)。另外有以宁夏平罗县为代表的农村土地银行(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模式(图4)。自2006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在全县成立了30个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共存贷土地6400公顷,涉及农户1924户,实现存地收入190.55万元,转移劳动力2530人。

还有任勤等(2010)基于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实践,对成都市全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产权交易所进行了介绍(图5):该交易所的主要业务是为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及投融资服务等项目的流转提供专业服务。农民如果需要流转一块土地让他人经营,只需递交委托申请,便可通过交易所面向全国发布信息,吸引业主的投资,最终由产权交易所组织流转交易、签订合同。

以上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运行机理和模式的探讨,存在零散、浅显、缺乏系统深入性和全面性等不足,笔者觉得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运行机理和模式的研究亟待强化,可以进行如下思考:

第一,系统深入全面地探究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依据的理论,在理论的高度去解析、指导和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运行机理与模式。

第二,阐明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框架体系、运行模式及各自适应的前提条件、范围。

第三,对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运行模式,如何测评它们各自运行的经济、社会服务综合效益,如何比较不同中介组织运行模式之间的差异和优劣。

第四,国内对不同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运行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比如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运行模式之间能否转换、互融联合,彼此之间有没有横纵向联系,若有,横纵向联系怎样实现,这些都值得研究。

四、现行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研究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主要从如下几个层面进行研究:

一是从主、客观原因来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如钟涨宝等(2005)提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如下问题:(1)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受行政干预太多;(2)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数量太少无法适应土地流转的实际需要;(3)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的客观需要。王志章等(2010b)也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受行政干预、组织结构不合理、不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

二是从法律层面来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如曾怀东(2010)认为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展出现问题:中介组织的设立和执业行为不规范,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职能不明确,中介组织的数量难以适应土地流转的需要,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三是以具体的实践或实证调研为基础来探析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如任勤等(2010)基于成都市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实践,提出了如下问题:中介组织主体单一,行政色彩较浓;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专业人员;中介组织成立时间短,开展服务项目较少;中介组织内部制度不规范,工作流程不完善。

四是在宁夏平罗县农村土地银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总结农村土地银行存在的问题。如田锡文(2010)认为:(1)农村金融系统不发达,制约了农村土地银行功能的发挥;(2)农地存贷信息平台不完善,信息流动范围小,导致农地不能及时贷出;(3)农地使用缺乏监督;(4)宁夏平罗的农村土地银行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这为农村土地银行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设置了障碍。笔者觉得以上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仍有不足:对问题的分析呈现低端的简单重复,缺乏各自独特深入的见解;再就是对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的融合、概括和提炼极其欠缺,同时对个性问题的分析也存在单一片面和简单浅显的缺陷;还有对深层次的诸如制度体制方面的问题挖掘不够。

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对策研究

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对策研究,国内学界的研究有一定的趋同性和相通性,主要有如下建议:

第一,从法律视角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完善。如沈映春等(2009)认为:政府要加强立法,逐步制定配套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管理的总体法规,规范其性质、宗旨和作用、组织形式和名称、经营程序、法律责任、设立条件和审批程序。王志章等(20lOb)认为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法律法规。曾怀东(2010)也认为要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准入条件。

第二,确保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自身建设。任勤等(2010)认为要处理好中介组织与政府或村委会的关系,保证组织独立性。钟涨宝等(2005)认为要减少对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王志章等(2010a)认为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从对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一手抓”到放权背景下的扶持与引导。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自身建设主要包括运行机制、诚信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以及职能界定与划分、宣传推广、员工素质提升等。

第三,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监管,这部分国内学界强调得较多。如邹伟等(2009)、刘政坤等(2009)认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唐勇(2009)也认为要对流转地的后续经营管理设置相应的组织和职能,加大监管力度。但是国内学界对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监管,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并没有实际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监管的必要性、监管制度、监管方式、监管运行机理与架构、监管的测评等都没有进行研究。

六、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展望

1、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纵观国内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总体上来看大致是从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层面这三个视角来进行的。以上的研究视角固然有它的合理性和可借鉴性,但笔者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比如,至少还要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这些学科领域理论与方法不应该是单独运用,更多的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当前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现有文献的定性的规范性研究,而对现有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实证研究较少,而进行该项研究只有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之后,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因而具体的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是当下急需开展的研究领域。另外,典型案例的收集与分析也有待加强,全国各地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当前的研究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不同形式的典型案例的挖掘严重不足,整理和分析呈现

浅显化,这项工作亟待加强。另外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还需进行类比分析研究,笔者觉得可以借鉴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中介组织(如房地产、建设监理等),借鉴和参考他们的法律、制度、组织、运作、监管以及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处理。只有不断采用新的研究视角,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法,才可能有创新。

2、研究内容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国内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各类中介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数量、质量、规模及程度如何,参与的实际效应如何,当前对这些进行研究的较少。

第二,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内外部建设的完整系统性研究,内部建设包括各种机制、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职能的划分等;外部建设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管的实施等以及内外部建设的融合。

第三,缺乏对实践中的创新性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跟踪捕捉式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第四,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运行机理和模式的研究极其缺乏,急需从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运行机理的理论依据、前提条件、范围、模式识别、效益测评、不同模式和不同层级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展开攻坚性研究。

第五,缺乏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的互动融合构建研究,其中的问题包括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构建的数量、类别及层级的判定等以及这些多样性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如何互动融合为科学、合理、高效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

可以说这些问题关系到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的成败,必须做到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高度统一。

3、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结合

当前对现有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缺乏切实的指导性且可操作性差。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为正在运行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排忧解难,解除其病灶和桎梏,让其运行顺畅高效;指导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从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研究必须做到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邓君,2009,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与社会中介组织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16):33.

刘涛,2008,农地流转需要中介组织[J],中国土地(10):47.

刘政坤,强昌文,2009,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探讨[J],理论建设(4):61.

任勤,李福军,2010,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模式:问题及对策——基于成都市的实践[J],财经科学(6):117-124.

沈映春,周晓芳,2009,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31(8):35-38.

邵传林,霍丽,2009,农村土地银行的运作机理与政策测度[J],改革(7):83,86-88.

孙翠兰,古辉洪,2003,构建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介组织的设想[J],国土经济(2):14-15.

唐勇,2009,创新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探析[J],科学决策(6):57.

(编辑:夏冬;校对:杨睿)

作者:夏涛

上一篇: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高论文下一篇:财务水土投资评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