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论文

2022-04-24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近年来这种合作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推进其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论文 篇1: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典型调查的结果,研究了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天津;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组织化的平台,并取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规模效益[1-2]。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天津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从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形式,笔者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简称合作社。

1.1 发展规模

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天津市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合作社进入了规范发展、依法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2014年10月1日天津市正式实施《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条例》,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配套服务,全市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天津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4 150家,辐射带动农户35万家。

从行业分布看,合作社的发展已经逐步拓展到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农机、土地流转、植保等多个行业,其中以分布在种养殖业为主,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数量占合作社总数的比重约为59.18%,从事畜牧业的合作社比重约为16.41%,两者合计为75.59%(表1)。从合作社服务的领域看,合作社从向成员提供附加值较低、单一环节的生产服务正逐步向高效益、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合作社,特别是联合社,经营范围从农副产品的生产延伸至加工、储藏、运输、包装、销售全过程,包括相关品种的引进、技术咨询服务等。全市开展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38%;仓储、运销、加工等较高层次服务为主的合作社占32%;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占30%。2013年以来,天津市试点建立了12家整村建制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累计入股土地面积达到试点村土地面积的92%,农民带地入社达到了试点村农户数的93%。

1.2 发展类型

天津市合作社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能人牵头型,主要是依托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等优势组织农民组建的合作社。天津市大多数合作社属于此种类型,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82%。二是村级组织引导型,是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号召,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产品(如武清区大黄堡、上马台的水产养殖;汉沽茶淀镇的葡萄种植;静海县西翟庄的枣树种植、团泊的水产养殖),组织从事专业生产的村民自愿加入成立的合作社,此类型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9.2%。三是涉农企业参与型,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其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织农民组建的合作社,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4.6%。四是技术部门领办型,即依托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服务等优势组织农民组建的合作社,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3.4%。

2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天津市合作社的数量增长较快,但总体上来看,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经营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

2.1 合作社整体数量偏少,组织化程度不高

截止到2012年底,天津市农民合作社有3 000多家[3],而同期北京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 179家[4],资产总额60.6亿,总收入76.8亿元。按照市级合作社、示范社的标准要求,天津市规范化程度高、综合作用突出的市级示范社和市级社分别只有24家和154家,分别只占合作社总数的0.9%和6.4%。全国省级示范合作社占合作社的比例为10%;2012年6月底公布的600家[5]全国示范合作社中天津市只有5家,仅领先于新疆建设兵团和西藏,而同期的北京、上海均为12家。

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导致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调研中发现,相对于大企业、大客户成千上万吨的需求,大多数的合作社存在产品质量不统一,数量过少,品种单一的问题,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6]。

2.2 合作社融资难,缺乏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

调研中发现,由于入社农户本身的收入低,出资有限等原因,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发展面临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但也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给其贷款时缺少抵押物品或必要的担保,或是贷款手续繁杂、授信额度低。

目前,对于合作社来说,科技人才数量明显不足、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不但需要懂得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人才,还急需复合型管理人才[7],这是当前许多合作社所面临的发展“短板”。调研中发现,通过对黑马、曙光、清水园、军亿达等多家不同类型合作社进行访谈调研,各合作社负责人均把科技人才缺乏作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合作社地处郊区县,工作生活环境、各种待遇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受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合作社很难招到人才,更难留住人才。

2.3 合作社品牌优势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受资金、人员素质、专业技术等条件而限制,多数合作社对发展生产的再投入扶持不够,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新兴产业开发的能力不足。只是简单从事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销售,产品级别层次低,致使专业合作社上档次、上规模难度大,发展后劲受到局限。农产品种植、禽畜养殖等同类型、同行业、同领域合作社创办较多,缺乏加工、销售、精包装等配套产业支持,产业链较短,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附加值低,导致农民获利较少。

对品牌使用还存在误区,大部分合作社缺乏商标注册、保护、拓展、包装等相关知识,对品牌认知不深、反应不敏感,不能充分利用品牌进行业务洽谈、销售产品、提高价格、开拓市场、树立形象等。调研中发现,有些合作社虽然申请了注册商标,但担心商标被乱用,影响合作社信誉,生产产品不用商标,造成了部分农产品商标资源浪费,或处于闲置状态。此外,部分专业合作社广告意识淡薄,对自身品牌缺乏深度包装,宣传不够,致使品牌知名度低、获利能力不强。

2.4 合作社制度尚不健全,管理运行有待规范

目前,天津市合作社在人员构成、出资方式、资源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调研中发现,一是成员构成“家族化”,组织能力较弱。合作社成立之初,成员多是本村的亲戚朋友,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或仅停留在“应付”工商注册登记上,合作社逐步演变成“准家庭式”组织。二是出资方式不规范,成员利益不对等。由于合作社不需要验资,对实物出资不需要评估,客观上造成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等现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大多合作社不按照章程实行权利共享、资源分配,而是呈现出“大户”为了自身利益组织生产经营、其他成员服从的状态,失去了合作的本意。三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3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3.1 支持农民开展股份制、资金互助、农业服务等多种类型合作

在现有专业合作为主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建立“农户+股份制合作社+市场”的组织模式,通过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让农民与合作社间建立起关系更加牢固、结构更加合理、要素更加丰富的联结方式,强化合作社内部凝聚力,提高农民投入合作社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为农民各类生产要素的升值转化提供更多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试点开展资金互助,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通过吸收农民股金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互助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合作社成员农民改善农业生产设施装备和开展二、三产业创业的资金需求。大力支持农民创建农资购买、农机服务、技术支持、流通配送等服务型合作社。

3.2 引导“强强联合”大力支持发展合作社联合社

鼓励合作社以生产、销售、加工、服务等为纽带,建立跨村、跨乡镇、甚至跨区县的合作社联合社,充分借助合作社这一主要生产组织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参与进来,把“小散弱”的合作社组织起来。通过联合社的形式,将同类型、同专业的合作社做大做强,推进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互补,互促发展。重点发展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区域性销售联合社,实现区县范围内的产销统筹协调,解决现有单一合作社农产品类型少、持续供给保障不稳定等问题,切实满足农产品直供直销对产品类型及供给持续性的要求,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比重和水平。

3.3 改善提高合作社生产经营能力

3.3.1 完善运行机制 健全完善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引导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促进科学管理,严格照章办事,实行规范运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建立独立的财务,并制订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盈余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生产安全记录制度,围绕质量安全,抓好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产地和质量认证,努力提高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品牌统一制度,要抓好合作社成员产品包装的统一和品牌的统一,整合品牌,形成品牌优势。

3.3.2 拓展服务功能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设施条件,鼓励合作社改良农田、引进新技术、“新特优”品种、自动化生产设备、仓储设施、信息化装备和运输车辆,切实提高合作社现代化生产能力。加快提升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8],通过推介会、展销会等为合作社搭建营销宣传平台,支持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塑造宣传合作社品牌优势[9],引导合作社依据有关质量安全要求,严格实施控药、控肥、控添加剂。鼓励合作社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督促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支持合作社参与无公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等。加强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懂生产、会经营、善营销的农民合作社带头人,鼓励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打造一批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强化成员培训,组织开展对成员进行法律法规、合作知识、农业科技、财务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市场营销等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

3.4 健全合作社配套管理规范机制

加大对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监督,强化监事会(监事)在合作社治理中的作用,确保合作社成员对经营情况的知情权,进一步健全完善合作社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合作社财务监管力度,建立完整的成员个人账务。建立合作社注销机制,对不合法、不规范、不诚信、不经营的合作社进行清理整顿,提高合作社整体质量和社会信誉,让现有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更多地倾斜于发展规范、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试点建立合作社外部审计制度,对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外部审计,允许一定数量规模的合作社成员或债权人提出外部审计申请。在重点支持建立各示范社的同时,加快建立普惠性的合作社公用服务平台,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培训等综合性服务[10-11]。

3.5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加强舆论宣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条例》的宣传工作纳入农村普法规划,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广泛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工作,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其精神实质,增强农民群众的专业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大力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各级管理部门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强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办社”或到合作社任职。

参考文献:

[1] 董长海,张广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及发展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12):5-8.

[2] 哈斯,修长柏,史云生.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6):1-2.

[3] 张道正.天津农民合作社已逾4000家 辐射带动30多万农户增收[EB/OL].(2013-07-29).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7-29/5097843.shtml.

[4] 徐田华.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35):33-37.

[5] 作者不详.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共600家)[EB/OL].(2012-07-06).http://www.gzny.gov.cn/zwzx/zwxx/2012-07-06/18652.html.

[6] 白剑.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中的经营组织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9):79-83.

[7] 杜文静,赵慧峰.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参加资金互助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27-30.

[8] 张颖,李丽君.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探析——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8):148-152.

[9] 潘春霖, 王晓蓉,李凤菊,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

[10] 张卫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启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42-45.

[11] 宝宏. 关于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4):113,116.

[12] 许亚芬. 浅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0-11.

作者:仇继东 信丽媛 王丽娟 宋治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论文 篇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政府应对策略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近年来这种合作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推进其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产业链 融资 培训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与现代“大市场”体系的对接提供了解决途径,为分散弱小的农民与强大龙头企业之间实现平等的谈判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不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我国毕竟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可以遵循的典型模式,而我国各地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良莠不齐、形式多样,有些达到了较高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而有些则经营的较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发现典型案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推广优秀合作组织的成果。因此我们对河北一些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收集了一些资料,总结了发展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束缚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和环境,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当前河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在100人以下,甚至有的仅5、6个人,所以合作组织一般也就是四五百亩地,产出也不会超过一千吨,而一些小的合作组织则规模更小。如果不能获得规模优势,合作组织便失去了其建立的本来意义,难以获得与其他主体相对等的市场地位。比如农超对接一周也是需要50吨到100吨的,经营较好的龙头企业需要的规模也很大,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规模,便很难实现农超对接等经营方式。例如乐亭县能够参与农超对接的只有5家合作组织。此外规模过小也会妨碍人才的引进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难以培育起立足于当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1.2 主次定位不清,龙头企业在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龙头企业可以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与其他会员相比,龙头企业规模庞大,在合作中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合作经营中的重要决策和实施方案会向其倾斜,从而使其他普通会员受损。根据调查,企业在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当中,并没有按照合作社法中规定的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而是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此外,合作组织把产品销售给企业,企业并没有给合作组织更为公平的价格,因此农民的利益受损。应该尽快理顺合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合作组织的归合作组织,企业的归企业,否则龙头企业可能会利用合作组织的形式使利益分配更倾向于企业。

1.3 发展层次较低,制约拓展产业链其他环节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经营中要克服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产品附加值较低。要提高合作组织的利润率,不能只盯着生产和流通,而应积极拓展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这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使命之一。但现实中由于资金、人才、规模、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經营范围仍然比较窄。即使在流通方面,合作组织也只是完成一些低层次的工作。根据调查,在我国梨生产出来送到零售部门损失达20%,蔬菜达到30%,而美国和欧洲的损失都在5%以下,损失腐烂的原因主要在于冷库设施的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这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微笑曲线上下游高附加值的环节,更是很少涉足。长期发展下去,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主要利润仍将被其他主体所得,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增收的愿望仍将是镜花水月。

1.4 融资渠道较少,成为限制合作组织发展的最大阻碍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就必须有充足资金的注入。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的现实是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自有资金不足,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仅能勉强支持子女入学及日常开销,很难拿出多少钱投入到合作社;二是贷款难,乐亭县等地虽然在努力推进“惠农卡”和小额信贷,但具体执行情况差强人意,很多时候合作组织负责人需要用自己个人的名望,通过请客吃饭送红包才能在信用社等“支农主力军”处贷到款;三是国家补贴少,首先国家对于合作组织的扶植力度很大,但具体到每个合作组织就体现不出来了,其次补贴更多投向了超市等渠道,而非合作组织本身,再次国家补贴的产品和品牌有偏差,比如农民不愿使用的劣质化肥却得到了国家补贴。

1.5 高级人才缺乏,合作社层次无法提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开创者,一般是农村能人或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眼界不宽,缺乏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单打独斗可以,但经营管理则往往不在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无法与城市比拟,难以吸引到高级人才,大多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向往城市生活,并不愿投身到农村地区工作,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高级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难以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上取得突破,无法实施标准化等生产模式,直接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进一步快速发展;而管理型人才的缺乏,使得合作社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创优意识都严重缺乏。

2 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快是好事,但也由此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下大力气解决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培育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环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训并引导管理和技术人才流向农村,理顺合作组织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以持续快速的成长成熟,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应有所作为,我们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2.1 鼓励合作组织间的兼并或合作,推动产业链升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取得更大效益,就须要改变规模偏小的现状,努力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市场博弈能力。还应扩大经营范围,拓展产业链其他环节。做大规模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实现,大量合作组织建立之后,良莠不齐,有的规模很小,有的缺乏竞争力,这些合作组织很难生存,而政府对其的补贴,也只是在补贴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下一步政府应对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整顿,设定考核标准,对于不能达标的,鼓励其并入其他合作组织,从而扩大单体合作组织的规模。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则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其相互间合作,以期取得强强联合的效果。

规模扩大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就能得到提升,政府还应为合作组织产业链延伸与升级提供帮助。例如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要降低损耗,就要建立冷库,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冷库,从而提高效率,增加经营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利润率相对较高,只有获得这部分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应利用补贴和减免税收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这一领域。

2.2 调整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关系,明确政策导向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明确了各项政策和规则。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的关系,虽有涉及,但定位模糊。仅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由于涉及利益分配,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参加合作组织以后,合作组织的领导层是谁来选举的?农民没有社员大会制度,农民没有办法制定合作组织的分配规则,农民更不能去查企业的账,那么农民在其中起不到合作组织的作用。从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应明确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关系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将来企业要参加合作组织,企业就应变更为合作组织所有,合作组织以投票的形式来决定企业的经理。作为合作组织的一员,企业就应该把自身的经营权交出来,以放弃经营权来换取作为合作组织成员的身份,否则就不要参加合作组织。此外政府还应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质性的优惠和支持,以提高企业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2.3 拓展合作组织融资渠道,积极破解资金难题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融资问题,合作组织才有可能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是政府对规则进行微调,允许合作组织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将会员资金集中起来,除货币资金外,生产资料、劳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均可作为出资形式。二是以政府担保或保险的形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贷款,在以政府担保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组织在农业信贷方面向合作社倾斜,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合作社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三是积极创造宽松环境支持发展合作金融,尽量简化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对复杂的贷款手续,增加贷款投入,并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四是政府将部分政策性支农资金直接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合作组织正确解读国家相关政策,调整自身业务结构,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国家财政补贴支持。

2.4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吸引外来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匮乏是束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又一难题。建议当地政府部门,要尽力帮助合作社进行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培训不应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应覆盖产品加工、销售、信息获取和传播等多个方面。培训工作首先应植根于现有员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投入,将其培养成高级人才。现有员工本身对合作组织具有较强的认同感,熟悉当地情况,具有实际操作经验,是合作组织的基础,应充分予以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应以管理、技术为重点。但仅靠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很难大幅度地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吸引外来高级人才,带来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经验,以使合作组织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质的飞跃。但外来人才引进也不宜过急,应因地制宜,注重与当地合作组织的互补性,还应注重外来人才对本合作组织观念的认同度。吸纳的外来人才必须能充分认同合作组织发展理念,有长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新一代技术和管理精英。

参考文献:

[1]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评析[M],农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李进英(1965-),女,汉,河北定州人,副教授,河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从事管理经济、农业经济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课题项目: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院级课题“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为2010xykt004。

作者:李进英 赵经华 安岩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论文 篇3:

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财政政策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广大农民群众越来越需要有新的农村经济组织为他们提供信息,开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为了适应这一情况,近年来我市财政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突破口,按照公共财政基本要求,不断优化支农结构,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通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成立专业合作社1965个。在这些专业合作组织中:种植业1113个、养殖业404个、其他4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有社(会)员33827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9.89%。社员人均纯收入15400元,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300元。

通化市本级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社77个。其中:种植业54个、养殖业17个、其他6个。注册成员931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0.27%。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近年来,农民的分散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矛盾,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收,高产不高效,生产难流通”的问题。在解决上述“三难”问题上,农村民间各种技术信息组织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技术服务,聚集人才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职能在于为农民发展经济提供各项服务。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的高产出主要依赖于农业的高科技,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发挥其自身独有的技术服务作用,通过其特有信息传递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科技信息。例如辉南县团林镇农民技术研究会从2000年3月份成立以来,每年都由该技术研究会会员共同集资聘请农作物育种、种植、果树栽培、家禽和牲畜饲养、防疫等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能人为农民授课,并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一共举办三届农民技术节,参会农民达9万余人次,引进全国各地高科技项目168项,已经落实项目48项。

(二)规范生产,拓宽市场的作用。由于广大农户长期处于家庭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当前农村产业多而不精的局面,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农民协会通过自身的组织作用,将从事相同产业的农户组织在一起,形成多户联合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辉南县抚民镇森林资源丰富,木制品加工业成为抚民镇乡镇企业的主导产业。全镇有86户从事木制品加工,从业人员2100人,加工生产8大系列26个产品。该镇木制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规模、加工能力、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生了一系列政府部门和业主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群体大规模、个体小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产品利润低;业主整体意识差,互相拆台,竞相压价;市场狭窄,回款不畅,流动资金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9年抚民镇成立了木制品行业协会。对木制品行业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组织会员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国内外木制品行业的技术、生产、销售及消费动向和发展趋势,制定了行业发展规划。首先,采取了“三统一”、“两提高”的措施,即统一用工价格、原材料价格、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档次,扭转了业主间相互拆台、竞相压价的局面。其次,解决了木制品行业经营过程中三证(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原木购人发展)名称不一致,不能办理运输检疫手续的问题,为业主提供了方便。另外,协会还及时为业主提供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抚民镇木制品加工业每年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67%,每年向国家交纳税金78万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通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提高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适应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总体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模不够。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多数还只限于本乡(村)范围,没有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大型专业服务实体,制约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种植、养殖规模的扩大,无法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二是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经济基础薄弱。目前我市的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合作社,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积累水平低,缺少资金,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缺少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无法建立起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系统,致使信息滞后,失真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日常业务洽谈、广告宣传 、外出考察、信息收集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靠服务获取报酬来满足日常经费支出。由于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水平很低,不可能拿出较多的资金支持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各层次的服务难以正常运行,服务功能弱,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负责人素质偏低,经验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由于大部分农民合作组织处于松散经营状态,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因而往往是合作组织的能人驾驭其经营运作,成员的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极易损害农户(成员)的利益,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良好初衷相背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创新,几乎没有经验可借鉴,管理者或成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统一思想,最主要的是缺乏法律意识,整体功能无法很好发挥。例如,农户交货时,以次充好、掺假掺杂等现象时有发生,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组织之间也容易产生摩擦。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相关者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都不强,合作组织往往缺少能够驾驭其运作而又诚心诚意为农户利益着想的能人。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力不强,投入相当有限,服务功能较弱,效益作用不够显著。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合作组织成员的原始资本积累非常有限,以他们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经济实力先天不强。大部分合作组织的注册资本都在1—5万元之间,有限的资本难以置办所需的经营服务设施和取得技术资源。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经营农业产品,风险大、利润少,分配上向成员个人倾斜,因而合作组织的自我积累能力弱。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其他资本的进入。合作组织强调的是按产品分配,保障成员的权益,社会资本则追求资本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社会资本的可能性很小。总之,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内功薄弱、后劲不足的现象。

(三)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极不平衡,差异性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合作组织的性质和成员的利益,也决定了合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从总体上看,通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先天不足”。第一种是由农业企业变形而来的合作社。一般都有一定的经营设施和生产经营技术资源。这部分合作社家数不多,其中有的实质上还是“公司+农户”的模式,与生产者的平等合作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经济利益关系并不密切。第二种是由产业较好,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并有一定资本积累的生产、经营大户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在经营服务设施上有了一些投资,也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技术资源,有简单的经营场地和办公设施,但仅停留在产品挑选分级、一般化的经营上,为会员(社员)提供服务不显著。这是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第三种是由一些经营散户组成,几乎没有经营设施和固定资产,组织较松散,抗风险能力很弱,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制定了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并且章程、制度较规范,有董事会和监理会,但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具体执行。还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很不完善,仅有几条简单的规定,且疏于管理,执行不到位,社员的利益难以保障。

总之,通化市的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低、散、小的经营状态,组织不够健全,抗市场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总体覆盖面也较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处于“成长缺钙期”,亟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以引导和扶持。

四、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建议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优化其运行环境,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财政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重点,重视效益。要注重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起步阶段和功能升级阶段的扶持,既能“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财政支持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基本建设。财政可会同水利、农业等部门对农田基本建设、水电设施配备、厂房修建及产品深加工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二是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开展相关技术培训。财政部门应加快自身职能转变,积极改革支农方式,建立新型、有效的支农新模式。积极优化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形成通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间接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新格局。

(一)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从预算内、预算外筹集资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如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办法,完善财政资金配套投入机制,形成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入制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各级财政部门要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开办费、信息设备购置费用、优良品种引进费用等给予必要的扶持,以使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网络环节上加大投入力度。信息就是效益,没有信息就没有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安上“千里眼,顺风耳”,帮助农民掌握国际、国内的市场信息,使他们心明眼亮,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知道怎么种,怎么经营,加快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致富步伐。具体地说,各级财政要支持农民合作组织配备电脑,组织农民参加各类培训班,引导他们从网上获得经济信息,学习网上交易,在网上寻求商机,从而把经济搞活,农产品生意做大、做强。

(二)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素质,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一是财政要增加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有计划、有重点、系统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社员开展以提升管理能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知识更新为主的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技术讲座、专业培训、电视大学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力争使80%以上社员接受科技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队伍,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二是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三)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名优产品,支持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富民项目,重点支持品种改良、深度加工、科技服务等,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一个规范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民办是前提,树立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坚持民管是基础,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决策,管理混乱、损失浪费等行为。二是组织与会员之间要结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服务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

责任编辑:汤星颐

作者:吉林省通化市农村财政研究会课题组

上一篇: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地理论文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