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简报

2023-01-26

第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简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强化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星子县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已基本形成了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水产、茶果四大优势产业,但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县确定的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对农业增收贡献率不高。比如庐山云雾茶种植面积仅有0。7万亩,优质稻种植虽然面积大,但效益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农民依然停留在“大而全”、“小而全”自给型生产结构模式上,市场参与意识不强;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等原因,产业化经营缺乏规模基础;过分强调市场主导作用,必要的政府引导服务未跟进,导致产业定位不明确,走了很多弯路。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实力不强,导致市场竞争力弱;二是管理水平低。多为家庭式管理,缺乏先进管理理念;三是创品牌意识不强,社会认知度不高。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由于县级财力薄弱,尽管近年来加大了财政对农业产业化工作支持力度,但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农业科技供给不足。农业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先进实用型技术普及率不高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尚待完善。

若要解除上述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作用

我县农业产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多方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为她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干预其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下功夫。

1、谋划好农业产业化布局。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订科学地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规范和优化产业布局。做到农业产业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与优势产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的结合,。以发展旅游业引领农业产业,在现已形成的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水产、茶果四大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生态观光茶园、休闲垂钓园、农业庄园、农家乐、猪-沼-果生态园,让其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建立起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信息化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网络,将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建立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发布的制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及新技术等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化经营组织,为企业和农户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保障体系和农业标准监督实施体系。重点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指导工作。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的桥头堡作用,加强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四是建立农业市场服务体系。除了加强市场硬件环境建设以外,重点在市场信息、市场监管和流通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3、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认真抓好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围绕各项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配套措施,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资金扶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争取银行信贷,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建设;采取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办法,积极扶持名优品牌创建;对重点龙头企业在税收政策、规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等。

4、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应制订出台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培训指导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减少权益纠纷,从而有利于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5、组织好农业项目建设。用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实施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把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在项目上,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农业招商机制,举办农业专题招商会,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力

争引进2个1000万元以上,,1个亿元以上农业项目,做大做优产业企业龙中的龙头。

二、强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纽带作用

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来抓。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正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依照市场机制运作,又要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做到既不搞包办代替,更不搞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采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等办法,“扶上马、送一程”,鼓励农民通过自觉的主动行为自下而上地开展互助合作,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发展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水产、茶果等优势农产品,认真做好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力争建设好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好200名农民经纪人。

二是逐步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制度,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界限,有计划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协会,发展专业合作社。

三是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简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门槛和落实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四是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服务,总结推广试点的经验及做法,探索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适应

性,逐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和运行机制,

三、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因此,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按照生产规模和发展需要来规划布局龙头企业。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打破门户之见,鼓励支持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

一是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按星府字[2007]38号文件要求,认真建建设好3个1000亩以上九江水梨生产基地,10000亩甜瓜生产基地; 1个1200头母猪原种场和1个年出栏5万头和20个年出栏万头肉猪生产基地;1个年孵化能力800万 的种禽基地;1 个年加工能力80万斤茶叶加工厂; 二是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通过有效整合财政、计划、信贷、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及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

四、强化农业科技贡献作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要积极加强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好企校平

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要重点大力推进“五项创新”。一是大力推进科研创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或自办研发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农技人员创办和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大力推进品种创新。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创名优品牌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创农业名牌活动;大力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发展名、优、特产品。三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大力推广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集成配套水平。四是大力推进素质创新。要针对重点产业,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层次,引导农民自觉接受科技培训。特别要加强农业技术特别是成套农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五是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明确职责、分类指导、创新体制的原则,大力培育多元主体、多种成份、多种形式的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横向联合,互动发展,形成推广机构与其他组织互为补充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新格局。

第二篇: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老莱镇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应该说是雏型,合作社的更深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不平衡。村与村的不平衡,至少有一个合作社的村有8个,一个没有的村有2个。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好的仅占30%。有组织不紧密,有制度不规范,有活动不正常,作用一般的占30%。基本上名存实亡的占30%;合作社的不规范性最为突出,有其形无其意,并不是打的形意权,只重内容,不重实质。流于形式,没有过程,严格来说只是空壳子、虚架子、俗套子,比如没有基本的入退社手续,没有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独立的财务,没有发展显而意见的效果等等;没有形成稳定基地及规模,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上;政府具体的优惠政策模糊,扶持资金面小额少。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群众认识不高,对于什么是合作社,它们的作用,产生的效果等等不明白、不关心、不热衷。有的还以为是政府行为,村级任务呢。即使参加了合作组织也是我行我素,不统一于合作组织的安排。更有些合作组织在镇里、村级帮助建起来后,就以为达到目的了,没有实际的运行,又影响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一些村级干部也还都停留在合作社的表层建立上,没有去帮助沟通合作社的运转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是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不清晰,也知道组建,知道正常开展工作,但是合作组织纠竟如何发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合作组织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安排,使合作社的发展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过程中的活力,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出现了消极的因素,致使合作社的发展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快。

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草根”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自发创造的,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可或缺。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又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弱势组织”,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困难很多,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是指导、培训机制不健全。加强指导、培训是世界各国推进合作事业的共同做法。近年来, 我市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及市站强化培训、悉心辅导、加大扶持的结果。而面上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够规范、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及时的、有效的辅导和培训。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调查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是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如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就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加速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首先,国家已经以法的形式确定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合理地位,形成了发展合作组织的良好氛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明确了具体扶持措施。其次,随着农业市场化和专业化、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要求获得信息、销售、技术等多方面服务,尤其是专业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产销合作深受农民欢迎;再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充分尊重农民,营造宽松环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当前,专业合作组织应主要承载两大功能,一是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二是成为政府扶持“三农”的新载体,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一个合作经济组织,只要坚持入、退社自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坚持为社员服务,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管是由谁创办或领办,不管叫什么名称,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都应该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判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标准在于农户受益,合作组织发展并有生命力。同时,政府应当运用行政和财政手段,引导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修正发展方向,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向规范化的合作社不断靠近。

2.开展指导、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开展指导、培训工作,就是要求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拓展服务领域,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我镇已经专门研究并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农经部门具体负责的领导组织,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了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计划,把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村级目标考核一个专项,作为主抓干部目标考核的一个专项。同时寻找工作的抓手,创新专业合作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依托市农经部门建立辅导员制度,派出辅导员向农民宣传合作社的原则、合作的意义和条件,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

3.加大扶持力度,培植经济实力。我镇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一方面注意培植产业化高,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合作组织;一方面建立通南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通道,负责协调和沟通合作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就是积极总结经验,向外推介自己,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4.抓好典型示范,提升整体素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近年来我镇发展专业合作行之有效的手段。我镇现有典型专业合作组织4家,几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进行宣传和推广它们,现在合作组织达到了24家。今后我们更要从辅导、扶持等等角度去抓好典型,推介典型,带动发展。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坚信在合作组织发展中通过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延伸努力促成农业资源的有序流转与整合,农村进一步细化分工与合作,使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基层的一个主导团体。□(编辑/刘佳)

第三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农民致富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总面积为2845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97万,辖31个乡镇(街办)。全市耕地面积132.93万亩,林地119.54万亩,牧草地8.28万亩,可养殖水面15.03万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全省“鹅、鸭工程”重点实施县(市)之一。盛产粮食、蔬菜、茶叶、甘庶、大豆、花生、油茶、西瓜、芝麻、荸荠等。2006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246.7万亩,粮食总产达88.49万吨,生猪饲养量达125.35万头,其中出栏77.3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350万羽,其中水禽饲养量达2650万羽,水产品达7.6万吨。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服务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市有31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农村民间流通协会,528个村成立了农民流通组织,从业人员达3.4余人,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0余户,年贩运水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150余户,年外销蔬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余户,年外销畜牧、水禽、水产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200余户,其主要形式是:乡村社区服务组织、公司加农户、民间集贸市场、能人牵头的运销联合体。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提高干群认识,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历年来,我市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重生产,轻流通,为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我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舆论媒体,以及通过会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通过参加合作组织发展致富的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社会都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我市先后成立了袁渡蔬菜流通协会、秀市葛根流通协会、水禽养殖协会、隍城黄桅子运销合作组织、杜市蚕桑协会等组织,为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稳得住,我市积极引导这些合作组织向实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做到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并为守诚信、懂经营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绿色通行证”。

3、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了使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正常运转,我市以农村信贷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运作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农产品协会提供一定的信贷额度。例如:为一品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45万元的信贷;又如筱塘乡、淘沙镇成立信贷担保中心,分别为水禽养殖协会和沙田柚协会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确保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上能够正常运转。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的效果

1、干群观念得到了转变。过去乡村干部重生产、轻流通,爱用行政命令指导农民生产和经营,忽视市场的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深深地认识到要搞好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围绕市场转,跟着市场变,要发展生产,一定要把重视流通作为大事来抓。

2、产生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6年我市粮食生产88.49万吨,销售40万吨,占45.2%。生猪125.35万头,销售30万头,占23.9%。家禽3350万羽,销售1675万羽,占50%。水产品7.6万吨,销售4万吨,占52.6%。水果6万吨,销售3万吨,占50%。蔬菜60万吨,销售32万吨,占53.3%。

3、建了一批生产基地。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我市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提供“助推器”。我市先后在张巷、淘沙、杜市等乡镇建立了4万亩的标准粮田基地,在杜市镇建立了千亩蚕桑基地,在段潭乡建立了5000亩的荸荠基地,在小港镇、拖船镇、袁渡镇、白土镇分别建立了万亩蔬菜基地,在孙渡、石滩、剑南等乡镇(街办)建立了水禽养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农民致富步伐。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深远意义和有益启示

1、深远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四是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

2、有益启示

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坚持民办性质,减少政府干预。

二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调动农民创办合作组织积极性。

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开辟“绿色通道”

转变观念,加快发展步伐。

二OO七年一月二十六日,让农民真正丰城市农工部(农办)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汪金敖 涂建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我国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组织、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从英国创立世界第一个成功合作社----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至今,合作组织的发展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现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美国1/3农产品、法国2/3谷物和猪肉、荷兰90%牛奶、丹麦90%左右猪肉和牛奶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我国合作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6年全国实行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由农民入股发展的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渐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也逐步走上了“官办”道路,完全失去了合作属性。我们现在引导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产物,与过去农业合作社有作根本区别,最重要的不同,是在办社原则上实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强调专业性和经济性。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雏形是农村专业户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服务中心等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加快发展,并进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的新阶段。到2004年底,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万多个,会员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按照成员合作的紧密程度和运行机制区分,目前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两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独立生产的基础上,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农户自愿按照合作制原则组成的加工销售自有农产品的自助性经济组织。这类合作组织一般是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形成劳动者约定共营的企业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协会,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农户经营基础上,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加工等互助合作和服务的开放性、民间性经济合作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能够通过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它既能加强政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更好地实施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利于克服分散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区域布局,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湖南桃江县是个竹资源大县。1997年,该县创办竹业协会,该协会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产业开发,有效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产业档次。全县竹资源面积由6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2万亩,增长20%;竹产业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由单一产品加工向多品种加工,由多品种加工向发展主导产品三次升级。2003年,该县竹产业产值达15.1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竹业增加值达到9.08亿元,占全县GDP的35%。

(三)有利于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发展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显然,仅仅依靠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与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前发展。永州祁阳县发展优质稻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过来由于企业和粮农没有一个适合的纽带和桥梁,该县的优质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农民由于受单户种植的局限,往往不知种什么,种了卖给谁,而企业由于收不到质高量足的优质稻,也难以做大做强,企业和农户都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将两者联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祁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依托天龙、银利来、神怡、湘妹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祁阳县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银利来优质稻米开发协会、神怡优质稻种植协会和湘妹优质糯米种植协会,通过这几个协会把企业和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开拓优质稻米市场,打造优质稻米品牌。目前,协会共发展会员25.5万人,发展优质稻75万亩。由于有了充足的优质原粮,三大龙头企业都创出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如天龙米业精深加工的“天龙”系列优质米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放心米”、“湖南省名牌产品”等殊荣,还有多个品种的大米分别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天龙米业跻身“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名榜。2004年,会员农户共增收1.56亿元,户均增收531元,加工企业增效2200万元,实现了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四)有利于完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由于目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的弱化,农技的引进推广正面临有效载体缺失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其成员及周边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学、产品难销等问题,成为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己承担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部分职能,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乡土人才的聚集基地。衡阳祁东县牲猪养殖合作社为了让社员所养牲猪达到外贸出口的严格要求,仅2004年先后聘请各级专家16人来合作社进行科学养猪讲座,培训社员836人次,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2004年合作社带动农户出栏牲猪122万头,实现总产值1.2亿元,其中出口港澳活大猪1.6万头,实现利润240万元,全年全体社员养猪纯利润达2258万元,提高了广大社员的科学养猪水平。

(五)有利于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建立 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然,我国农村这种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难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实现有效对接的矛盾,分散的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并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如湖南湘潭县青竹村养猪协会成立以前,农户单家独户养猪,疫病难防,销路难寻,市场竞争力差,养猪效益不高。2002年5月,村支两委成立了养猪协会后,协会实行“八统一”服务(即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大大提高了该村养猪的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2001年,该村农民纯收入仅1930元,2003年达到3680元,增长90.7%。益阳市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纯收入6.1亿元,会(社)员人均纯收入379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85元。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呈加速发展态势。至200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11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有社(会)员167.19万个(户),占总农户数的12.2%,位居全国前列,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合作形式由农民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联合转变,形成了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内容由单项合作逐步向产加销全程合作转变,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合作机制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区域由区内合作逐步向跨区合作转变,形成了跨行政区域的广泛联合。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大多数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办。全省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型。全省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三是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兴办。全省共有1142个,占总数的9.8%;四是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3226个,占总数的27.7%。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全省总数的5.6%;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总数的6.8%;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总数的4.1%;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总数的4%;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总数的3.4%;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总数的1.6%;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总数的1.3%;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总数的0.9%。五是其它类型。共有767个,占总数的6.6%。按从事行业分,已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运作方式

1、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收取会费。如望城县奶牛养殖协会向会员收取每年每头奶牛100元的会费,协会负责奶牛引进、技术培训、劣质奶牛淘汰补助和无偿提供挤奶设备等。二是部门扶持。石门县柑桔协会挂靠县农业局柑桔办,办公场地和运转费用由柑桔办提供。临澧县供销社给其入股组建的县清水鸭养殖协会支持30万元作开办费。三是政府扶持。资兴市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给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1000元作为开办费。四是由会员大户募捐。桃江县竹业协会每年的活动经费主要由几个企业老板捐献,会长莫运湘每年要拿出6000—7000元资助协会搞活动。

2、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展技术服务。以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如临武县同益乡老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圣文率先与本村26户农民成立了临武县第一家“农民科学技术学会”,通过举办培训的形式推广技术,目前全乡有400多人加入了协会,发展水果专业大户260户,1200多人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二是开展综合服务。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会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三是开展实体经营。协会通过自我积累或集资入股,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如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有核心会员260多户,2001年成立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柑桔加工生产线三条,固定资产45万余元,安臵500余个劳动力就业,成为当地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产品产销龙头企业。

3、利益机制。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可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两种。紧密型利益机制,是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向社员返还盈利所得。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创办了两个经济实体, 4年来,该社共返回社员红利650万元,股平3421元。松散型利益机制,大都是各类专业协会依靠向会员收取会费、大户的捐献、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向会员提供无偿信息、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三)主要作法

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湖南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支持。2004年,省里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湘办发[2004]11号),由省财政安排专门资金试点示范。长沙、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娄底、岳阳、湘西等市州,以市(州)委或政府名义下发专门文件,出台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湘西自治州免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手续费,并奖励1000元开办费,从创收开始三年内免税,在2003年安排资金279万元的基础上,2004年又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中切块8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常德、郴州、益阳三市2004年分别安排400万元、182万元和13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其他市县也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资金。

2、业务指导。各地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指导,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如益阳市为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机制,市县两级都配备了工作专干,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通过加强指导和专业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建立和完善了三大机制:一是内部管理机制。在建立章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的基础上,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交易量还利和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三是风险消减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从每年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其它市州县农经部门也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注册登记,帮助、指导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3、办点示范。2004年,共安排国家、省级单位71个进行试点,其中财政部11个、农业部4个、省级56个。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也办了一些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摸索了经验,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主要是“五力驱动”:

(一)发展动因

1、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生产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受市场、资金、体制与人的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已很难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并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单家独户的农民也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系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从而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比较过硬的措施,加快了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文件。有关部门把引导指导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市州县及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专题文件,安排专项经费,创办工作试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据统计,2004年,省、市两级共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经费1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大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立足自身资金、技术、加工、管理和销售网络优势,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近几年,全省依托龙头企业和大户创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03个,并且这类专业合作组织参会(社)人员多、辐射带动力强。如省茶叶公司这几年一手抓国际市场拓展,一手抓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公司通过多种措施支持茶叶专业协会的发展,目前建立基地52个,总面积42万亩,发展会员8.5万个,2004年实现产值3.52亿元,利税2236.4亿元,茶农户均增收1860元。沅江市珍珠养殖大户、全国劳动模范甘松柏领办的沅江市珍珠产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860户,养殖水面42000亩,珍珠蚌养殖规模达到3100多万只。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发展。

4、政府职能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政府职能也在随之转变,乡村干部已从过去主要抓税费收缴转为抓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基层干部的重视,他们把主要精力逐步转变到了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来。临武县双溪乡背溪村主任陈桂成牵头办起来的香芋协会,会员发展到2300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香芋3.5万亩,带动农民1.8万人,芋农人均增收800元。不少地方还有部分干部主动分流领办协会,带动农民致富。如新田县大五星枇杷协会会长蒋建平2002年从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主动停薪留职,联合其它大户办起了枇杷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28人,带动种植枇杷2万多亩,发展前景看好。基层干部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5、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强了凝聚力。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机制,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高涨。岳阳县张谷英镇芭蕉扇业协会与江苏舜天集团建立长年合作关系,产品畅销1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9500万元,创汇600多万美元,二次返利940多万元,会员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协会带来的实惠,对农民入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会员从成立时的几十户,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到1198户。

(二)制约因素

上述“五力驱动”促进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足发展,但总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从当前看,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够高,没有把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领导调查研究不够,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势和作用估计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由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放松了指导和引导。还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心存疑虑,有的甚至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威,不敢放胆发展。

2、法人地位不够明确。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涌现的新的组织形式,国家还未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尚未明确,给登记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要么无部门登记,要么多部门登记的局面。据统计,全省经过有关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占52.9%,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占7.05%,农经部门登记的占13%,其他部门登记的占32.85%。

3、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无章可循,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太规范或活动不经常的占了40%左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三是政府干预较多,许多合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加上一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容易出现“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

4、扶持不够得力。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政策法律上给予帮助,特别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发性和盲目性比较突出,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决定,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合作经济的运作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根据目前情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原则。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能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能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借口,强行将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收回,改由集体经营、出租,或者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破坏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侵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2、坚持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这是合作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就是要完全依照农民个人意愿加入专业合作组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归大堆”,坚决防止人为“拉郎配”。 “民办、民管、民受益”,就是在创办上,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农民意愿,自主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在管理上,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在利益分配上,应建立科学的分配办法和利益联结机制。

3、坚持“边发展、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达到规范运作还须一个过程,因此,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程中,要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通过“边发展,边规范”,逐步达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

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民意愿,既可以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开展紧密的合作,也可以采取入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以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搞包办代替,更不搞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又要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办点示范、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等,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展重点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两种形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最为密切,能够解决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问题,同时,专业协会的组建必须建立在大量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缺乏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现阶段要突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发挥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在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扶持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组建,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和其他部门利用其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真正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等专业合作组织。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服务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除开展一般性的技术、信息服务外,应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有条件的要完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创造条件在合作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项认证,一个合作组织内部应尽可能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组织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沟通,或者通过行业协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防止相互低价竞争,损害农民利益。

3、积极探索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在运行机制上力争规范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合作组织内部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这是合作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对社员的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尽可能采取“下保底上不限”的作价原则。三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应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二次返利。四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协调、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和充实业务指导力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管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各级财政、民政、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宣传培训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普及合作知识、宣传合作典型、弘扬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对主管农业的领导、乡村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尽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的骨干队伍。

(三)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扶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利用“绿箱”政策支持保护农业的新要求。

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各金融机构应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支农重点,增加信贷投入。

2、加强项目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种养、项目引进、加工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立项、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3、优化发展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给予税费优惠,该减免的要减免,严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跟踪服务。

(四)扩大典型示范

近年来,通过办点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增加试点投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试点水平。要加强示范项目跟踪指导,深入项目单位,认真解剖典型,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国家扶持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和平调。

(五)规范注册登记

在国家相关法律出台前,我们要按省人民政府第196号令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经济实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非营利性的农民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登记。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要简化手续,依法予以登记,核发证照。经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其资产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财产和经营自主权。

汪金敖,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涂建明,湖南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副处长

第五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

县农民专业组织起步早、发展快,其经验曾在全国推广。五年前,笔者曾对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进行过一次专题调研。经过五年,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得怎么样了?带着这一问题,最近,笔者再次深入到县专业合作组织主管部门及部分乡镇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通过实地走访、会议座谈、电话采访形成,对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调查情况如下:

一、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现状。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施行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按照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思路,有序推进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截至今年4月底止,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9家。其中各类专业合作社115家,各类专业协会64家,成员会员3.2万人,带动农户10万多户,占总户数的43%。截止去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拥有固定资产总额2.81亿元,实现经营服务总收入近20亿元,获经营纯收入1.2亿元,二次返还利润0.7万元,成员比非成员人均多获利近2000元。

(二)组建形式。

1、从种类上看,各类专业合作社中各行各业占有一定份额和比例。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64家占55.6%;从事养殖业的有44家占38.3%,从事加工运输业的有3家占2.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4家占3.5%。

2、从规模上看,合作社成员人数在5人以内的有23家占20.0%;在5—10人的63家占54.8%;在10—20人的 24家占20.9%,在20—40人的2家占1.7%;在40—60人的1家占0.9%;在60人以上2家占1.7%。

3、从结构上看,以生产销售为主的有52家占45.2%;以产品销售为主的有32家占27.8%;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的有28家占24.4%;其他行业的有3家占2.6%。

(三)组建类型。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专业大户创办型。即由农村能人和专业户牵头领办,全县该类型的有86家,占74.8%,是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示范带动作用强,对周边农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牵头主办,目前该类型的全县有7家,占6.1%。它的特点是龙头企业由于在技术、资金、销售、储运等方面具有一家一户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农户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是基层干部领办型。即由乡村干部领办的,该类型的全县有19家,占16.5%。

四是涉农部门扶持型。即由农技推广部门、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等部门领办的,全县有3家,占2.6%。

(四)显著特点。一是发展速度较快。2007年,全县发展合作社13家,2008年新发展28家,2009年新发展25家,2010年新发展49家,到目前已达到115家,发展速度居全市首位。二是覆盖范

围较广。目前,全县合作社已基本围绕粮食、棉花、柑桔、蔬菜、茶叶、油茶、水产、牲猪、蛋鸡、肉牛等十大主导产业全方位覆盖。此外,部分乡镇还围绕特种养殖、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等新兴农业产业创办合作社11家。三是服务功能较强。合作社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2010年,全县合作社累计为社员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8.6万人次,组织社员和农户改良品种30万亩,统一配送农资38万吨,统一病虫害防治18万亩,统一销售(加工)产品32.3万吨,解决了一些单家独户“办不了”、村级组织“管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难题。四是带动作用较大。近年来,合作社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

二、发挥的作用

概括的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凡是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收入都高于非成员农户的收入,全县179个专业组织2010年实现经营纯收入近20亿元,成员户人均多获利近2000元。

二是提高了农民素质。通过参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广大合作社成员与协会会员在掌握科技、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

对外交往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使他们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是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组织,生产资料由合作组织统一购买,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产品统一销售,减少了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受到了农民的真诚欢迎。

五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自愿组织起来,通过规模经营,实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过去政府直接管生产管销售,管得过细过宽,管得越多农民越不满意,而今农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组织,政府借助合作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政府从微观管理中脱离出来,工作职能转移到抓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为合作组织提供优质服务上来。这样群众满意了,党群、干部关系也改善了。

本主题由 金融大亨 于 2012-6-4 11:24 移动收藏 分享

报告 使用道具

金融大亨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金融大亨 (金融大亨)当前离线

UID42 经验153109 回贴1017 业绩2483 勋章0 阅读权限20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64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13 最后登录2012-11-9

管理员

帖子18694 主题303 精华2 积分20465 威望1466 金钱878660 美元2 魅力1975

2#

发表于 2011-6-24 09:31 | 只看该作者

三、具体的做法

(一)抓规划制定,明确任务。县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部

署,统一组织实施。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0个,其中省部级示范合作社10个,市级示范性合作社4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收益增幅30%以上;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覆盖面40%以上;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0%以上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60%以上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后实行“农超对接”并直销市场;70%以上的市级主导优势产业重点村至少建成一个示范性合作社;80%的农户纳入合作社服务的范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户入社率达到90%。为此,县委政府在2008年初召开了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大会,提出了上述目标任务,并把目标任务纳入乡镇和县直有关职能部门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

(二)抓舆论宣传,提升位置。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7月宣传月,组织宣传、广电等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简报》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宣传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

(三)抓业务培训,提高素质。为提高合作组织法人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去年以来,组织并参加了各类培训活动,主要有市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组织国家百万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市经管局举办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培训等,同时,以县委党校为阵地,先后两次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会计、乡镇经管站长(专干)进行了业务培训,使参训的同志对合作组织基本知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抓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18个管理比较规范、带动能力强、农民增收快、社会效益好的18个市级示范社利用广播、电视、简报等形式宣传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在其他合作组织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抓规范管理,提高水平。针对部分合作社注册登记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以农业部印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为蓝本,帮助各个合作社和协会建立健全了以章程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民主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项制度。为进一步规范社成(社、会)员管理,全县统一印制了成(社、会)员证、成(社、会)员登记表、花名册,下发到各专业组织,凡加入合作组织的成员必须做到人手一册。同时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试行》,全县统一印制“六帐四表”专帐。即:总分类账、成员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账、实物(三栏)明细账,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月(季)科目余额表。通过抓规范管理,全县大部分合作社达到了“四有”。即:有规范的章程、有独立的财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不够大,质量不够高,吸引力不够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

(一)发展规模“小”。一是成员人数少。到目前为止,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成员为837户,仅占全县农民总户数的3.7%。其中成员在10户以下的合作社有23家,成员在10-20户的88家,成员在30-100户的只有3家,成员在100户以上的仅有1家,大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农户、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二是资金规模小。尽管全县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211259万元,但由于相当一部分社员是采取以土地经营权、林木等实物作价入股,全县合作社以现金方式入股的资金不到注册资金总额的5%。三是基地规模小。绝大多数合作社在基地建设方面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加之自身条件所限,其数量、规模与规范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二)合作层次“低”。一是服务范围窄。绝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乡镇,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村、本组的几个户、几十个户,跨乡镇发展的合作社还非常少。二是合作环节少。多数合作社合作项目少、合作内容单一,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不能更好地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三是产业链条短。尽管县农业优势产业较多,但就合作社而言,其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三)内部管理“缺”。一是财务核算急需规范。合作社作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进行财务核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全县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规范建账的合作社不足一半,有的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有的没有建立内控系统,还有少数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已建账核算的合作社,在票据使用、资金监管、物资收发、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成员账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二是各类人才相当紧缺。合作社要发展壮大,无疑需要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但从县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相当普遍。以合作社牵头人为例,全县合作社理事长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高中(中专)学历的占65%,初中以下学历的达31%。因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等因素制约,很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专长,同时具有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并不多。三是民主管理有待加强。虽然全县合作社普遍建立了以“三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架构,但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有的合作社“一股独大”,少数人说了算,有的合作社在财务收支、社务公开、经营决策等方面遮遮掩掩,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社员参与管理、加强合作的积极性。

(四)外部环境“差”。一是融资渠道极为不畅。作为一种新型市场主体,由于缺乏必要的授信和担保,县内各金融机构在对合作社的融资问题上趋于慎重和保守。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施行以来,县的专业合作社基本无缘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据一些经营业

绩较好的合作社反映,在产品销售旺季,苦于无法筹措足够的流动资金,只能减少收购量。二是配套政策难以落实。中央、省虽然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等有关文件,也都明确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就整体情况而言还相当不够,尤其是在合作社项目扶持、用电用地、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落实上还有很大难度。在这次调研中,有多家合作社反映目前存在用电难,电价过高,用水用地难协调等问题。三是违规收费屡有发生。极少数职能部门向合作社摊派报刊杂志,还有个别管理部门在办理、审验各种证照时搭车收费。

(五)造血功能“弱”。一是“空壳社”现象较为普遍,利益联结散。由于合作社创办时间不长,其经营状况具有不可预见性,很多社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与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有的合作社“两眼向上”,仅仅盯着政府扶持的一点项目和资金,没有把心思用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上,成为只有一块牌子、一个章子、一张桌子的“空壳社”。二是合作社创办的经营实体少,创收能力弱。据调查,全县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中,创办了农资配送、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经营实体的合作社不到30家,很多合作社基本不具备创收能力。三是市场运作化程度不高,营运效率低。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主导创办的合作社,把生产、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没有很好地与市场接轨,缺乏明确的办社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在维持运转上较困难。

五、工作的建议

(一)要在考核上下工夫,落实好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两项工作制度。要进一步整合县直部门力量和资源,形成“领导统

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快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建立合作社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帮扶合作社制度。二是强化职责分工,明确两大责任主体。各级涉农部门要立足本部门工作职责,制定并实施扶持、指导、服务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乡镇、村要根据各自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区域内合作社发展规划,着力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检查督导,健全考核机制。建议将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细化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切实增强各乡镇、村对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建立健全合作社动态监测考核机制,对各级命名表彰的示范社、规范社进行跟踪复查,凡复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示范社、规范社称号。对于一般性合作社实行动态监测,凡无实际运作、无发展潜力、无创收能力、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要依法予以取缔或注销。

(二)要在宣传上下工夫,营造好氛围。一是开好一个会议。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建议每年召开一次合作社发展及规范化建设大会,参会对象为各级涉农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管、财政、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理事长,通过会议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基层干部的思想,凝聚共识,努力营造支持、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实施两大工程。由宣传部门牵头,广电、法制、司法、经管等部门参与,组织实施送法进村入户工程,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向县乡村干部、农民群众大力宣传《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管理条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力争几部法律法规的普及率、知晓率达95%以上。同时建议组织实施合作社示范引路工程,即从农产品生产流通、科技推广、农产品加工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中,重点选择培育5-10家具有标杆意义的示范社,打造一批实实在在的好典型,真正起到示范带动和引路作用,从而激励和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三是搞好三类培训。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由组织部门牵头,财政、劳动、科技、工商、经管等部门参加,制定实施合作社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对三种不同类型人员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培训。对合作社牵头人重点从组织协调、创业经营、市场谈判、风险控制、合作文化等方面组织培训,提高经营决策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适时组织相关人员赴江浙等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省份学习考察或大专院校委培进修等,借鉴其先进经验;对合作社技术、营销、财务等其他管理人员重点进行科技推广、营销管理、业务操作、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对合作社社员要注重合作社基本知识、民主法律知识、先进实用技术、标准化种植规程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种养加工水平。

(三)要在管理上下工夫,强化好规范。一是“提标”,着力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等11部委《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指导和监管。在财务管理上,

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财务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要求,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提倡社员以货币方式入股,增加营运资本,缓解资金难题,适时组织开展合作社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主管理上,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健全内控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坚决杜绝“少数人说了算”,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营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倡导 “三化”,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县50%的合作社获得“三品”认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扩面”,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带动面。通过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各类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县合作社社员达到农民总户数的50%以上,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农民总户数的70%以上。到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粮食、棉花、蔬菜、柑橘、茶叶、油茶、水产、生猪、蛋鸡、肉牛等十大主导产业“田园、农户”两个全覆盖的目标。三是“搞活”,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合作社。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贮运大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技部门、畜牧部门等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条件牵头兴办合作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

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合作社,要注重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市场销售等产业链条,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合作社更具生命力。

(四)要在扶持上下工夫,优化好服务。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不断优化合作社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县财政以全县农业人口为基数,按照人平2-3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宣传培训、信息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示范奖励等工作。同时,要加快改进各类农业项目申报实施方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的主要实施主体,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向具备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倾斜,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支持合作社加强基地建设、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组织开展银社对接活动,对合作社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和销售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尽快建立合作社财政担保贷款基金,加大合作社贷款财政担保力度,在贴息贷款项目上向合作社倾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创办农村资金互助社。为合作社开展农业保险服务。三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凡是已明确规定合作社应当享受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税收优惠政策,要坚决落实。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其它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用电用地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当

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及时办理用地手续。电力部门对合作社及下属经营实体开展种植养殖、初加工、贮藏保鲜等生产经营用电,要落实农业生产电价,并提高供电质量。四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的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合作社担任技术指导。每个乡镇要为辖区内合作社配备1-2名专职辅导员,具体指导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强软环境建设。按照《湖南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严肃查处面向合作社及内部经营实体的“三乱”行为,切实维护合作社和广大社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理顺合作社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上一篇:南京师范大学考博真题下一篇:努力成为学习型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