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024-04-15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用6篇)

篇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料

(一)国际合作社原则

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组成的自治性的协会,以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的需求和渴望。

合作社价值观念的基点是: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合作社成员相信诚实、公开性、社会责任感及关心他人这些信条所具有的伦理价值。

国际合作社的原则有七项:

1、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合作社是志愿加入的组织,对所有能够利用合作社服务和愿意承担社员义务的人开放,无性别、社会、种族、政治和宗教的歧视。

2、社员民主管理原则。合作社是由社员管理的民主组织,合作社的方针和重大事项由社员积极参加与决定。选举产生的社员代表,无论男女,都要对社员负责。在基层合作社,社员有平等的选举权(一员一票)。其他层次的合作社组织也要实行民主管理。

3、社员经济参与原则。社员要公平的入股并民主管理合作社的资金。但是,入股只是作为社员身份的一个条件,若分红要受到限制。合作盈利按以下某项或各项目进行分配;(1)用于不可分割的公积金,以发展合作社;(2)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分红;(3)用于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其他活动。

4、自主和自立的原则。合作社是由社员管理的自主自助组织,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包括政府达成协议,或从其他渠道募集资金,必须做到保证社员民主管理,并保持合作社的自主性。

5、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合作社要为社员、选举出的代表等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以便更好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要向公众,特别是青年人和社会名流宣传有关合作社的性质和益处。

6、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合作社通过地方的、区域的、全国的和国际间的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为社员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并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7、关心社区的原则。合作社在满足社员需求的同时,要推动所在社区持续发展。

简单概括为: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自愿、开放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按交易额返还原则、合作教育原则和联合办社的合作原则。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该法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至少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成员实行一人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制度

(五)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规定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备的条件:只要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成员;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章程;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组织机构;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名称和章程确定的住所;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只要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工商部门在办理登记时不收取费用。登记之后就取得法人资格。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作出了规定。明确了章程在规范合作社行为中的基本准则地位。对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的产生、职责、运行规则,以及成员的权利义务等作出了原则规定。三是明确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财产关系。对成员出资、公积金等财产关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为体现合作社盈余按交易量返还的基本原则,法律还对合作社盈余分配的方式、顺序、比例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四是明确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税收、财政、金融等扶持措施,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法律化、规范化。

2、《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8号),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3、《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政部财会[2007]15号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篇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006-11-19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为了适应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需求,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织成立的一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群众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组织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的又一伟大创举,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户与龙头产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对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况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各级科协的引导帮助下开始建立,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初始发展(1982年至1985年)、蓬勃发展(1986年至1991年)、持续发展(1992年至1999年)、创新发展(2000年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和科协、农业、供销、民政、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目前,云南省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7000个,会员总数达344833人(户),广泛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会员覆盖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涉及农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花卉业、蔬菜、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多种专业。这一组织的发展壮大,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散的小经营、小生产方式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矛盾,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2003年全省5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创农业产值30.3亿元,占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469.9亿元的6.4%。比较突出的元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35万顷,年总产值1.84亿元,其中6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面积就达8.85万顷,年产值1.23亿元,占全县蔬菜水果年总产值的66.8%,带动了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二、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经验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发展较好,不仅为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而且在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经验有:

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各级党委、政府,科协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离开了党委、政府的支持、扶持和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楚雄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工作,把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摆在突出位置,召开了全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题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了《关于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发展的意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加上各级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楚雄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农民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在楚雄彝州大地上迅速健康地发展起来。截至2006年4月底止,全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22个,发展人数达102610人,已成为彝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山州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党政干部、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宾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长,成效好,县委在调查总结后提出了较好的发展思路:一是创建四种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领办型、涉农部门协办型、农民经纪人创办型;二是完善四大机制,即政府引导机制、协会内部运行机制、政策激励机制、社会服务机制;三是突出三个结合,即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培育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打造农业品牌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蔬菜大县的通海,为了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强化农资经营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农资经营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服务,由通海县工商联牵头组建了通海农资商会,这是我省农资行业首家挂牌的民间性行业商会,这一商会的成立和运行为通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昆明、曲靖、玉溪等地先后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了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红河、大理、临沧、保山等地党委政府也提出了一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措施。元谋县委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非常重视,按照“创建一个协会,发展一项产业,打造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做法,先后出台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全省起到了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㈡我省目前发展较好的,具有一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

一是能人大户创办型。由能人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牵头,组织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共同组建,这类协会能充分依托能人大户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农户发展,形成批量商品进入市场。二是农民经纪人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创办,这类协会能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市场信息灵通,联系群众紧密,产品销售经验丰富的优势,组织农户生产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销售,一些农产品销售协会就属于此种类型。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农户创办,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是由协会创办公司带动发展,这类协会机制好、生命力强,能够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形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管理服务水平高、生产经营规模大,充分表现出合作上的志愿性、生产上的专业性、组织管理上的民主性、利益分配上的共享性,具有明显的运行优势。四是支部促进型。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党委的指导帮助下建立了党支部,这种形式有利于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协会民主管理,同时也能发挥党员在协会内部带动会员农户、促进协会发展的作用。

如彝良县天麻科技协会就是在宜良县农副产品加工厂法人代表徐美德的组织下,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厂创办的。在彝良县科协的指导下,由徐美德牵头到适宜发展天麻的乡镇,与当地农户组织筹建了彝良县天麻科技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麻农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协会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厂,拓展了营销市场,使自己的产品产销两旺,发展壮大了天麻科技协会,促进了彝良县天麻产业稳步发展。

宾川县农民蔬菜水果协会从1992年3月成立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后盾,兴办科技咨询服务站和农产品联贸公司,融“农、科、贸”为一体,“产、供、销”一条龙全程服务,为农民统一供应籽种及各种生产资料,仅两年来,就为菜农提供蔬菜良种280余吨,各类化肥1800余吨,农药50吨,农膜25吨,总价值达500万元,切实为农民节约了生产成本。在产品销售方面,通过协会的努力,冬早蔬菜已远销到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的34个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还通过边境贸易,流向独联体、泰国、缅甸、朝鲜、韩国和日本

等周边国家。两年来,共向省内市场提供各类蔬菜1.2亿公斤,向省外市场运销986.32万公斤,产值992.94万元,共向国家上缴税金22.3万元。

元江县花卉协会于2004年在臧健公司、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在元江县臧健花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个产业龙头的带动下,元江县花卉协会积极引进和研发花卉名特优新品种,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疏通和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农民闯市场,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截止2005年协会有个人会员318户,单位会员2个。2005年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达1800亩,实现产值680.4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达1.8万元,年平均亩产值达3780元。花卉协会成立以来,花卉产业的比较效益逐步显现出来,比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水稻、甘蔗等亩纯收入高出2000元以上。

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加强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的民主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群众性合作组织,必须建立规范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做到规章制度健全、活动内容丰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促进组织生存发展。

如通海县十街玫瑰专业合作社选择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严格坚持按合作原则办社,坚持民办、民管原则,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并且理事会、监事会班子成员均为本村村民;坚持民享原则,种苗由合作社培育,农用物资均由合作社批量采购且以批发价供给社员,鲜切花销售方面由合作社统一分级包装后送斗南国际花卉拍卖市场拍卖并按拍卖价返还社员,这样从种苗供应到农用物资,再到销售,合作社最大限度地为社员节约了成本,直接面对市场,避免了以往花卉公司鲜切花收购存在的压级压价现象,实现了花农利益的最大化。

龙陵县龙山镇于2003年5月在农户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成立了石斛协会,注册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陵县云河石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打虎牌”商标,并从浙江省乐清市聘请了专业技术员指导生产加工。目前,公司已推出30多个不同品种的石斛产品,产品覆盖整个保山市,远销浙江、广州、深圳等地。石斛协会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协会会员及广大农户带来了较好的回报。在石斛协会的组织发动下,龙山镇石斛种植从2003年前的7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120亩,石斛销售总额达124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就增收735万元,人均达500元,会员户平均年纯收入5282元。公司还招收了50多名农村青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致富路。

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山区面积占97%,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我省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专业技术水平低造成的。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如云县茶房乡响水村中草药种植协会,就是以科技服务会员、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协会一是帮助会员和群众努力提高科技素质,因为会员分布在各个乡镇,所以协会结合农函大、农广校办学成立协会农民技术学校4所,每年都举办会员农函大培训班,开设专业达16个,学习人数达3000余人次;二是聘请专家、科技人员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举办科普讲座12场/次,受益人数达12300人;三是广泛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开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四是为会员征订科技书刊,共订阅各类科技书刊5种60多份;五是无偿为会员和群众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先后到2个州18个乡镇56个村委会128户指导中草药种植,受益人数达640人;六是组织46位会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会员视野。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培养和建立了一支懂生产技术的种植中草药的农户,使云县茶房响水村中草药种植协会的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致富能手,并且促进了云县经济的发展。

蒙自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从1988年建会以来十多年,在推广良种、科学养猪、沼气

建设和石榴高产技术中带领农户采用“沼、猪、果、菜、粮”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在良种推广方面,协会先后从农业科研单位、外地引入玉米、水稻、籽粒苋、大荸荠等作物良种进行试验示范,在全县推广上万亩,使作物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普及科学养猪技术方面,协会用自配饲料养猪的经验,到各村寨为农民办科学养猪讲座培训,仅一年时间,就使全镇90%以上的农户采用了科学方法养猪,肥猪出栏数翻了一番;在推广农村沼气能源中,协会组成专业队,帮助450户农户建设了沼气池,推广农村生态能源;在石榴的种植上,协会通过科技部门和技术顾问的帮助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修枝打杈,病虫害防治和减少落果、裂果的高产技术,并组织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了这套技术。目前,石榴已成为蒙自的一大支柱产业。

宾川县金甸柑桔研究会近年来购买了《果树科学》、《中国柑桔》、《柑桔病虫害图册》、《柑桔科技市场信息》等二十余种科技书籍,并聘请专业科技人员,从课堂到田间开展培训30多次,受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使大部分桔农掌握了柑桔的栽培、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凤庆县食用菌协会从1993年成立到现在,共组织会员和菌农60人参加了中国农函大食用菌专业学习,现场培训500多人,并由会长主持编写了《香菇生产技术》500册,购买资料500多份发送给求学者。近三年来,协会为本县11个乡镇和外专州的保山、昌宁、腾冲、思茅、建水、大理、耿马、双江等县(市)的366户菌农提供菌种11000多瓶和有关技术资料,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路。

富民县鸵鸟协会在扶持会员扩大养殖的同时,定期请专家传授技术,办培训班,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鸵鸟养殖乡土人才。呈贡县梅子村高效农业研究会针对该村蔬菜生产、植物保护、土壤改良、农业环保等,推广新型生物农药及生物菌肥等科普知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思茅市翠云区半坡村柑桔协会为规范果园科学管理,2005年在组织会员参加农函大学习的同时,集中举办培训班4次,受训800多人,促进了柑桔生产。建水县马军村果蔬协会在组织开办农函大培训、设立科普宣传栏的同时,组织会员农户外出考察学习,引进新品种,推广高接换种、无公害栽培等6项实用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水果蔬菜生产。怒江州贡山县蜡早村玉米研究会从1988年成立到现在一直不间断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农民技术乡土人才80多人,农民的科学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实现了农业由传统粗放耕作到现代科学种植的大转变。

三、滇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合作前景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山区面积占97%,经济不发达,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缺乏种植技术、经营管理、成本观念、效益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山区、坝区经济发展差异大,由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各地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层次水平,运行能力、效益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云南省土地宽广,劳动力资源丰富,日益发展的经济实力背后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则地少人工贵,销售市场狭小,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台湾农业在种植技术、组织方式和市场理念等方面具有优势,完全可以以云南为农业基地,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滇台在农业合作方面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前景。

在全国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更应抓住这个契机,在新的形式下,通过借鉴台湾农业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引入台湾农业产销组织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模式、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等进行试验推广。吸引台湾农业组织、农业企业、农业界人士参与到云南省的新农村建设中,既为台湾相关农业单位和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又支持了云南的新农村建设,促进云南农民增收致富。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展开。随着两岸农业交流的不断深入,大

陆涉农的民间机构与岛内各级农民组织、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研究机构、农学院、重点农业企业等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两岸农业交流已经逐步发展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动物疫情、农业信息交流等多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建立起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云南省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在积极努力,出台更多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台资企业到云南投资兴办农业。

篇3:黔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学界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 提出了很多有益于合作组织发展的措施、意见和建议。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我国东南部经济较发达的省区, 西部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宏观研究较多, 对组织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不够;针对县级区域应如何规划、完善合作组织的研究很少。因此,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研究, 探讨建立适合该地具体情况组织发展模式是我们应该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黔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组织数量明显增加, 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 笔者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法等调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组织绩效和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分析, 以期找到主要矛盾, 发现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黔西县情及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黔西是国家绿色农业建设示范县,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是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的理想之地。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全县生产总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近六成, 发展好农业是实现地区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发展的基础。2008年底, 全县共有合作组织24个,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份, 回收17份, 有效问卷16份。调查样本中成立于2007年以前的有3个, 2008年10个, 2009年新成立的组织4个。合作组织有会员近千人, 带动农户数量约占全县农户数的4%。

合作领域集中在经济效益比较高的蔬菜种植、养殖等行业。农民合作以农业生产中间环节与农产品销售为主, 着力解决生产销售中的困难, 约占97%以上。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前和产后环节服务较少, 仅在生产过程中组织有限的农资购买, 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前的合作比较少, 约占3%。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大大鼓励了各级政府和农民, 该法的颁布实施以来,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很快, 仅2009年一年增加的数量就是该县以前年份的总和。

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比较规范。所有组织均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 在工商和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尤其是合作社均做到规范登记。各个组织都建立完善了组织机构、章程和财务等项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票, 限制出资较多者的投票权, 组织决策较多地体现了“一人一票”的原则;实行成员自由进入退出, 对组织发展是个极大的激励。部分协会转换为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完善机构、规范管理。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足够的认识。

调查表明, 尽管合作组织管理者、基层涉农部门等对合作社法都有程度不同的了解, 但了解不够深入;基层农业部门与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对合作经济知识和组织运行管理缺乏理论认识, 不能按照合作社原则来运作管理合作组织, 一部分组织还停留在依靠个人经验管理阶段。一般认为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组织、所有者与受益者同一的特殊法人, 而调查中有约30%的受访者弄不清楚合作社是独立法人还是社会团体。对合作社的原则几乎不了解, 对组织性质认识不清, 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实际管理运作、盈余分配等各项业务的开展。作为合作社的主要指导部门, 地方农业局对合作社的运行原则了解也不够深入。

2、合作组织资金不足, 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合作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少, 组织运行中资金缺口大。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有成员会费和入股金, 但这两项资金的收费标准低, 从10元到1, 000元不等, 大部分都停留在百元以下, 不能满足组织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需要。政府资助的组织数量约占总数的25%, 但政府资助数量少, 从1, 000元到3万元, 对组织发展只能起到组织初成立时的一些引导带动作用。由于组织大部分规模小, 盈利和积累的自我发展能力低, 大大影响了组织工作的开展。从组织贷款难度来看, 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分析, 均值为4.1, 即贷款难度较大, 金融信用部门的支持空间还很大。

在资金的使用方面, 大部分组织都能做到由成员或成员代表来决定使用, 使用决策比较合理。但由于各组织领导管理水平不一, 管理者正确决策的能力低, 通过量化测算表明, 对资金的有效使用评价的均值仅为一般偏上, 组织资金使用效率存在隐忧。

3、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组织有效运转的前提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服务优惠, 即技术培训, 提供农资种苗等;二是契约连接, 即以稳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三是利润返还;四是按股分红。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该县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主要是服务优惠和契约连接, 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利润, 进而没有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组织盈余分配不规范, 有近90%的组织由于盈余低, 没有开展盈余分配。会员对组织发展及收益预期低, 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降低了对会员的吸引力。

4、组织绩效不容乐观。

借鉴现有的绩效评估标准, 由于部分财务数据不可得, 合作组织绩效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定量分析 (1分表示最差, 5分表示最好) , 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衡量:盈利状况、管理者正确决策能力、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能力、为会员提供农资、为会员销售产品、会员平等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组织适应市场情况、民主管理程度等几方面评价组织的运行绩效。上述九个方面计算得分均值分别为:2.19、3.43、3.75、2.69、3.82、3.75、3.56、3.63、3.76。从组织的单项能力来看, 合作组织的盈利状况和为会员提供农资方面不理想, 处于一般偏下水平;其他各项指标都在一般偏上水平, 说明合作组织运行初步走上正轨, 发挥了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尽管组织在其他方面做的较好, 但由于大部分组织处于发展初期, 成立时间短, 盈利能力低, 直接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甚至个别受访者认为组织成立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总体而言, 合作组织绩效水平不容乐观。

5、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组织发展的因素各种各样, 根据调查结果, 按照选择频率大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缺乏资金、经营规模小、缺乏企业带动 (缺乏能人带动二者并列) 、缺乏技术、组织管理水平低。反映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资金缺乏, 几乎全部组织都认为资金是制约因素, 这与前文组织资金筹措使用能力以及西部资金积累低成正相关关系。同时, 组织发展的规模效应有待提高, 而在组织发展初期企业或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还需要加大。

其他的影响因素有管理者积极性不足、成员和管理者不够信任、盈余分配不够公平、农产品质量低、政府有时干预等, 这些说明组织在规范管理、发展环境等方面还需要改进。

6、政府服务需要明确细化。

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指导, 但由于是新生事物, 政府职能部门在指导支持中无章可循, 指导人才匮乏, 指导效果不好, 甚至个别部门还起了不好的作用。合作组织注册审核费用高、手续繁杂、一些针对一般企业的规定应用于合作组织限制了组织的发展。从调查样本来看, 尚有1/3的组织认为政府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合作组织发展需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组织的发展定位, 抓住重点。

组织发展定位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相对长远的发展目标或者战略规划, 借以促进指导组织的发展。该县组织应该是培育成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当前, 以农业产前合作 (统一购买农资) 和产后销售加工为切入点, 以完善组织制度建设为重点, 通过完善组织各项制度,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市场应对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其竞争力。围绕培育主导产业, 以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科研部门指导来成立规范组织。当前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应当围绕这些方向努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营造发展环境也应与上述目标相一致, 增强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2、合理界定政府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在组织发展初期, 政府的工作重点在支持、引导和辅导上下功夫。经过近几年的初步发展, 当前政府的支持引导重点在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建设, 如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财务管理制度等, 提高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组织发展的辅导力度, 为组织引进或培养指导管理人才;着力培育组织驾驭市场的能力。为组织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 充分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权, 真正赋予农民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 使农户体会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自己的组织。在涉及烟草、茶叶合作方面, 应客观公正地兼顾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在应用支持政策时, 要注重防范支持的负面效应, 主要是组织对政府部门的过度依赖、政府对组织运行的过度干预等。

创新政府部门指导支持方式, 增加人力指导。针对合作组织的发展, 可以由农经站与农推站、果蔬站及茶桑局等一起来扶持指导, 实行项目共同参与实施。个别项目或项目一部分可以在相关部门监督下, 交由发展比较好的合作社来组织实施。也可以采取“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合作社”的辅导方式, 辅导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深入组织内部调研探究组织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长期跟踪服务组织发展, 加大组织发展指导力度, 只有长期的指导和努力, 才能够使组织建设见实效、农民得实惠。

3、加大示范组织建设力度。

示范组织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 同时示范组织的培养有个过程, 可能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促进组织的发展。采用科学的方法遴选示范组织, 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人力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开发和组织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可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合作基金等用于鼓励合作组织的发展, 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组织的建设。建议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中有重点地分批支持合作社发展, 不能“撒胡椒面”, 要集中资源, 重点培养, 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4、开展组织绩效量化评估, 分类指导组织建设。

对组织的支持不能盲目进行, 要明确支持的标准、原则和具体方法等, 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引导推动组织发展。通过由相关方 (如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组织发展指导部门等) 组成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估主体, 制定组织绩效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对各个组织开展定期评估, 并以评估结果进行分类指导, 增加组织加快自身发展的动力, 提高组织效益, 减少组织对外部部门的依赖性。

5、提高合作组织管理水平。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主体地位, 在对外运作中体现市场经济主体的一般性, 即以增加盈利、服务社区为目的。对内坚持一人一票为主、以资金的有限附加票为辅的决策机制;建立农资购买、农产品购销优惠和以交易量为主的二次返利利益联结分配机制, 明确成员与组织的利益关系。加强成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制度建设, 完善组织的财务管理核算制度, 做好合作组织财会人员的培训上岗工作, 实行组织财务与业务内部公开, 组织财务与业务发展报表定期呈送主管部门等。

6、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发展模式。

合作组织作为特殊的准企业组织形式, 其对外运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黔西县县情决定了在当地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为此, 全力推行品牌战略, 采用国际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追溯制度, 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 实行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扶持引导、科研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企业、政府、合作组织与农业科研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打造县级、地区级或省级重点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董进才.专业合作社农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基于浙江省示范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09.9.

[2]郭红东等.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 2009.8.

[3]肖立.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经验对江苏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9.2.

[4]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J].农村经营管理, 2006.8.

[5]石敏俊, 金少胜.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沿海地区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

篇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探析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规范;探析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2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引导了农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的局面。对于互助合作、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提升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地方主导产业,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二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三是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开拓产品市场,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产品价格。四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准确的信息和保护性收购价格,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运行不规范,缺少发展动力

一是登记注册不规范。有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进行登记注册,不受法律保护,不能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申请贷款。二是组织机构不规范。没有办公场所、职能科室;机构设置不规范,虽然设置的必要的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只是为了注册的需要,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三是制度制定不规范。表现在:没有制定使得组织有效运行的组织章程,一旦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没有可遵循的依据,失去诸如在价格谈判、合同签订、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竞争机会;没有设立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民主决策机制不规范,造成社员不能参与决策和管理;没有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对成员的加入与退出作相关规定,具有很大随机性和随意性。 四是融资困难。资金来源主要是管理人员自筹、销售差价、在本业务内的销售或服务收入,资金短缺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五是管理人员水平低,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牵头领办者大部分是靠经验管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品牌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六是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没有设立成员账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不明确,不能以账户为依据作为盈余分配的根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盈亏机制,严重影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2 外部环境不规范,直接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一是市场环境不规范。农户自主把产品卖给客商,使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销售处于被动地位,在时间与价格方面失去了竞争优势,不能够协助农民解决销售问题。二是政府相关部门政策力度不足。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但是从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比较狭窄,不能解决融资的困难局面。相关部门在贯彻落实优惠政策过程中时效性差,合作经济组织贷款难,补助资金兑现难。三是非成员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信心,持怀疑观望态度,对于合作经济组织吸纳新成员带来难度。

3 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3.1 完善合作组织的管理体系,规范内部运作

规范内部制度,建立起相得益彰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制定、完善组织章程,规定成员的出资额、出资方式以及退出、转让、继承方式、以及合同签订方式。二是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盈余分配方式和风险承担方式,实行财务公开,成员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有权去了解、去掌握。三是建立成员账户,明确成员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明确成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四是制定财务监督制度,监督资金的使用,让农民清楚会费的使用情况,按照合作制的要求逐步规范运作。五是探索建立合适的用人制度,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参与、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3.2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一是继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二是完善信贷政策,帮助合作组织解决资金困难。各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合作组织的资信状况、信用程度、自有资金规模、销售业绩等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三是工商、民政部门在合作组织登记上降低登记门槛,放宽注册资金标准等,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周到的服务。四是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用地、用电、农产品运输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

3.3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做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增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发展基金,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低价供应合作组织生产资料,通过合作组织来落实农民直补、大型机械装备购买补贴。二是选择好投入的方向。在交通运输、品牌培育、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尤其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等方面突出支持重点。

3.4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需要《合作社法》为指导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了解专业合作社的本质,转变非成员农民对合作组织的消极态度,提高他们加强合作、共同致富的热情。

3.5 农民合作组织需要涉农部门联席办公解决问题

政府要明确职能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共同管理服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建立完整的专业合作组织档案,搞好统计汇总,掌握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的数量、发展状况、各行的市场前景,搞好统筹,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宣传发布信息,做到市场、技术、信息、储运等资源共享和搭桥牵线工作;打破地域界限,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重组联合。挖掘典型,宣传推广他们的成绩、做法、经验。

鼓励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转变是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跳板。按照《合作社法》和《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协调、引导、指导具有经营性质的各类协会向合作社转型,在工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或设立登记,获得合作社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韓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联东出版社,

2007,(11):221-223.

[2] 李玉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8,(2):98-101.

[3] 黄俐华,张德扬.地方政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7):46-48.

[4] 汪力斌,姜绍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妇女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7,(2):66-71.

[5] 韩俊.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思路[J].中国经济时报,2004:2-20.

[6] 刘春雷.发展畜牧合作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9,(4):18-21.

[7] 吴家浩.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综述[J].当代经济,2010,(12).

[8] 廖祖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征及转型研究[J].农村经济,2010,(11):23.

篇5: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政府指导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渠道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扶持,科学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家,共吸纳会员8000多人,辐射18个乡镇132个村民小组,带动农户近3万户,生产经营服务范围扩展到了养殖、制种、林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其储运、加工等领域。2004年,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实现订单化生产面积39万亩,带动发展各类畜禽养殖493.6万头只,农产品订单销售量达到55万吨,占到全区农产品生产总量的58%,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上缴税金210万元,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均增加收入1194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鼓励倡导,增强发展意识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人们难免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为了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消除疑虑,正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地位和作用,坚定发展信心,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并组织编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宣传材料,多次开展了经验交流活动,注重用典型经验引导干部群众,切实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怀茂乡六分村立足本村优势,于1994年由村委会组织牵头,依托酒花开发公司成立了六分啤酒花协会,把协会变成了农民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但使企业逐年发展壮大,而且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目前,全村发展啤酒花560亩,脱水菜3000亩,农户累计创收1200万元,全村95%的农户发展成了酒花、蔬菜专业户。

2、注重因势利导,多种形式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兴起和壮大。具体工作中,注重走好五条路子:

一是积极适应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日益形成的良好局面,引导组建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二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和流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势而推,切实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走依托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四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土地和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民实行专业联合,走依托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三是不断完善了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组织内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保障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2004年,我们选择基础设施较好、内部联系紧密、结构功能完善、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作用较强的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积极争取扶持资金25万元,重点在制度建设和利益联接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树立了样板。祁雪奶牛专业协会通过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内部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使协会的健康运行和作用发挥有了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协会的生产经营服务网络已延伸到了全区5个奶牛产业重点乡镇、7个奶牛基地村和32个奶牛专业小区,加入协会的奶农已从最初的5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78户,会员奶牛存栏也从最初的180多头增加到了现在的2400多头,年收购加工鲜奶8100多吨。怀茂乡黑水沟村养鸡专业协会,由于建立了股份合作机制,制度建全,保障有力,自2001年成立以来,先后吸纳股金8.4万元,并成立了鲜蛋销售服务中心和物资销售服务中心,新上了鲜蛋加工项目,创立了“王吧蛋”品牌,年购销鲜蛋1000吨以上、鸡12万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960多万元,带动发展养鸡专业户84户,全村人均养鸡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

5、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服务和引导。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上,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制定、宏观协调和管理服务。农牧、民政、财政等部门还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各项切实有效的服务。坚持引导、鼓励、扶持、服务四为主的原则,防止行政干预和行政包办,定期举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经验交流会及学术研讨会,积极探索创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协调发展。以信息引导为重点,利用肃州科技110网络,积极探索快捷、准确的信息发布途径,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快捷优质的服务。

篇6: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1、积极鼓励倡导,增强发展意识

2、注重因势利导,多种形式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兴起和壮大。具体工作中,注重走好五条路子:

一是积极适应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日益形成的良好局面,引导组建以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二是紧紧抓住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和流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顺势而推,切实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走依托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四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才、土地和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民实行专业联合,走依托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五是充分发挥农业、牧业、林业、供销、粮食等专业技术部门和经济部门的技术优势和经营力量,引导他们积极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主动参与农产品流通,走依托专业技术部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

3、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发展环境

为了切实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区上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意见,制定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工商、民政部门简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手续,酌情减免了登记和年审收费;税务部门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税费,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了优惠;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信贷支持及便民服务;公安、交通、农机部门为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农牧、财政部门坚决制止各种向合作经济组织的乱收费和乱摊派,切实减轻合作经济组织的负担,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春光农产品购销协会在区、乡、村的支持引导下,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扩大经营范围,与春光蔬菜批发市场联动发展,服务范围由本地延伸到了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协会会员由最初的14户发展到了415户,年销售本地蔬菜690吨,年交易额达到4.5亿元。

4、坚持科学指导,狠抓规范建制

为了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好、发展好,使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从一开始,就重视和加强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建制,不断完善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一是不断完善了章程管理机制。组织农牧、工商、民政等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加强了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促其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章程、协议,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依法成立、依法登记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的范围和约定的责、权、利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二是不断完善了组织内部利益互补机制和利润返还机制,使农户不仅在生产经营中得到农产品原料上的收益,而且还能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中通过返还得到部分利润,从而巩固了与合作社成员的关系,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服务和引导。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上,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制定、宏观协调和管理服务。农牧、民政、财政等部门还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各项切实有效的服务。坚持引导、鼓励、扶持、服务四为主的原则,防止行政干预和行政包办,定期举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经验交流会及学术研讨会,积极探索创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协调发展。以信息引导为重点,利用肃州科技110网络,积极探索快捷、准确的信息发布途径,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快捷优质的服务。

上一篇:是个性还是自我下一篇:飞天马战怪兽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