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业余团校建设论文

2022-04-26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推广价值的系统化的工作方式方法。目前,我国大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专兼职模式、工作专门化模式、生活共同体模式等:发展模式主要有组织推动型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发展模式、虚拟组织发展模式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院系业余团校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院系业余团校建设论文 篇1:

高校业余团校建设的实效性研究

摘 要:高校要遵循党建带团建的共青团建设基本要求。那么,利用高校业余团校这个最直接和最具实效性,广大学生又能喜闻乐见和积极参加的这种形式手段,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方法之一。高校业余团校要发挥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要明确大学生干部的社会角色定位。业余团校就是一个将知识课堂延伸为树人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使业余团校工作更好地贴近当代青年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已成为许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希望借助本文给广大共青团工作者提供一个探讨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摆在高校共青团业余团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业余团校;基层团组织;活动载体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最前沿。当代大学生在高校这个象牙塔中成长和成熟,绝大多数要求进步的当代大学生在大学这片广阔的天地翱翔。新时期,高校要遵循党建带团建的共青团建设基本要求。那么,利用高校业余团校这个最直接和最具实效性,广大学生又能喜闻乐见和积极参加的这种形式手段,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方法之一。在高校业余团校的建设中,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如何发挥共青团是党的好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如何协助党和政府积极监督和引领青年的思想导向;如何发挥好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法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利益,反映青年的意愿和呼声。

在现实工作中,业余团校作为重要的共青团基层组织和工作载体,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章结合长期实践和调研工作,探讨了如何加强高校的院系业余团校建设,同时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的业余团校是由学生干部、优秀团员青年,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品学兼优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团员青年。大学学生干部队伍是学校管理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团体和学生个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名优秀的大学学生干部往往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他们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起带头作用,在协助学校管理时起核心作用,在行为道德上对全体大学生起表率作用;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刻苦专业技能上起模范作用。

高校业余团校要发挥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要明确大学生干部的社会角色定位。什么是大学生干部?首先是大学生。既然是大学生,就应该履行大学生的本分,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大学生的本分是什么呢?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大学生的本分是自主学习。这里的自主学习包括: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四个层面。学习既包括现代科技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包括思想道德的学习,艺术体育的学习;既包括理论上的学习,又包括实践中的学习;既包括自己的学习,又包括同学间的学习。当然,对于大学生干部来说,尤其要注重加强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学习。其次是干部。既然是干部,就应该履行干部的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干部。大学生干部的使命是什么呢?是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学习这个中心任务,牢牢抓住培养锻炼大学生成才这条主线,协助老师,带领同学,服务同学,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带领同学和服务同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培养自己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学会谋事,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最后是大学生干部。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干部,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如果只顾自己学习而不顾服务同学,这样的人可能是合格的学生,但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干部;如果不顾自己学习而专搞所谓的活动,或者只为自己的私利,这样的人既不是合格的大学生,也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干部。大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干部,而不是社会上的干部,因此,不能染上社会上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不要变成脱离同学、高高在上,只对老师负责、不对学生负责的官僚分子。

业余团校就是一个将知识课堂延伸为树人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

结合我院学生干部现状和实际,学干队伍中也存在着不好的思想意识和不良的工作作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非观差。工作中不讲正气,强调个人的利益,政治素质不强。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同学中就滥用职权,拉帮结派,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漠不关心”,重个人名利,轻服务意识,多形式主义,少吃苦耐劳精神,如一年级当干事,二年级就非“部长级”不干。

第二,“官”气重。只会要求和命令同学,完全一副“指挥”的模样,没有做到以身示范,导致“虽令不行”,更多的是带来和同学人际关系的僵化。在学院团委的现实工作中,这样的学生干部不在少数,俨然他们就是“领导”,有些指挥的话语身为老师都无法启齿,但是当今的学生干部“顺理成章”地讲,却站在一边冷冷地看。

第三,私心大、惰性大。对领导老师安排的工作和活动,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而是过多地依赖他人,只会当老师的传声筒,而不能独立开展各项活动。表现为工作局面过于沉闷,按部就班,缺乏高潮,缺乏创新,缺乏精品。

第四,学习成绩差。有的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很多,自己学习却很少,成绩逐渐下降,降低了学生干部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一些学生干部将学习视为大学生活中的点缀,学生干部的工作却成为了主体,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动力。

第五,重“关系”。有少数学生干部,只看重同辅导员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系,不去主动关心帮助同部门同学或是同班级同学,致使与同学间的关系不太融洽,这种学生干部,在同学中间没有号召力。

当然,大多数学生干部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上述只是极少数现象,但是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和重视。为什么大学学生干部队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一些学生干没有正确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把学生干部的宗旨放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做好老师得力助手”这个中心任务上来导致的;也就是根本没有弄清学生干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高校的业余团校的定位决定了,它是大学生学习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的另一片天地——一个砥砺人品的课堂和锤炼意志的基地。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

首先,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学院共青团自身的业余团校有机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深处去。业余团校本是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政治教育的课堂。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应该无疑贯穿其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中,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教育广大团员青年和学生干部的最终目的。将鲜明的时代内涵及使命注入团组织这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团体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业余团校有机结合起来,将团校建设与学院党委的指示和精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推进,突出党建带团建的指导思想;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活跃性,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团校建设的重要之面,科学、具体、有层次地开展培训。发挥业余团校对培养学生干部和进步青年的长效机制作用。

其次,高校的业余团校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有深远意义的讲座和座谈以及组织日常活动的方法,提高团干部在组织和参与实际活动方面的能力和管理经验。将培养学生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机结合,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团校培训工作在立足党团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是要通过一些有意义,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大家在日常组织生活活动中能够运用得上的一些方法,提高团干部们在组织活动中实际的参与、组织、管理经验。通过培训的同学开阔视野,增强创新创造的意识,增强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通过看、谈、做、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每名同学的综合能力,提高日常组织生活的质量,让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落实,真正地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让更多的同学通过培训增强自信心,提高为组织工作的责任心,通过学生干部系统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和引领组织生活,要我们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将“德行”作为贯穿业余团校培训的一根红线。胡锦涛同志曾多次提出,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要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其回归沧桑正道。业余团校通过对广大学生干部和进步青年的组织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学院品德高尚的老师和社会上道德模范的口述,结合团的宣传阵地的宣传,达到预期的效果。将广大学生干部和进步青年培养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有内涵的人和群众喜欢的人。

高校的业余团校是培养优秀团员、团干部的教育性组织,是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工作载体。从业余团校自身特征而言,业余团校实际上是一种短期业余性的培训组织,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优点,能够较好地吸引大多数学生自觉地参与进来。但是,这种短期性、业余性也如一柄双刃剑,容易造成业余团校办学随意性较大,具体课程教育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密切,导致团校培训拘泥于形式,变成了“走过场”。如何使业余团校工作更好地贴近当代青年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已成为许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程天权.创先争优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J].求是,2012,(2).

[3]刘俊彦,姚念龙.最新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7.

作者:方兴

高校院系业余团校建设论文 篇2: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

[摘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推广价值的系统化的工作方式方法。目前,我国大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专兼职模式、工作专门化模式、生活共同体模式等:发展模式主要有组织推动型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发展模式、虚拟组织发展模式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模式

[中田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

研究与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需要正确认识模式的一般涵义以及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重要意义,从辅导员队伍的构建以及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两个角度来总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分析现阶段相关模式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和推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具体措施与办法。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涵义与

研究意义

人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使用“模式”一词,例如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等,但是,究竟什么是“模式”?人们不是十分清楚,学术界也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模式的含义。第一,模式是指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定方式。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变化之中的,而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方式,那些被发现或经常使用的特定方式往往被人们称之为模式。第二,模式是指一套值得人们仿效和学习的工作方式方法。人们往往面临一些相同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一些个人或组织探索和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推广价值,或者是具有某种代表性,因而被同类组织或不同组织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学习与借鉴。我们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主要是从第二种含义方面来理解模式。所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推广价值的系统化的工作方式方法。

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总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律,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尽管高校辅导员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但是,辅导员工作长期处于经验型为主的发展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也是严重不足。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以及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们总结、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实际上是从一个方面来探索辅导员工作的规律,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第二,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成效和管理水平。目前,各地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相比以前大大提升,而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各高校有自己特殊的校情,但往往面临一些相同或相近的问题。例如,随着高校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如何来构建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如何来推动辅导员队伍的组织发展和个体发展等等。如果让这些学校都从零开始去探索,那将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事实上,一些高校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模式,也有一些高校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创新了一些工作模式,这些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我们研究、总结、推广这些工作模式,无疑可以帮助更多的高校少走弯路,迅速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模式

如何来构建队伍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探讨也先从构建方式角度来考察。从文献研究以及调研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构建的方式比较多,但是,相对成熟的主要有专兼职模式、工作专门化模式、生活共同体模式等。

(一)专兼职模式

目前,高校辅导员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两大类。专职辅导员是在聘期内全时或全职从事辅导员工作,并往往以此作为主要的工作收入来源。兼职辅导员是部分时间从事辅导员工作,他们还承担其它工作,而且非辅导员工作是他们主要的工作收入来源,也有一部分兼职辅导员(例如学生身份的兼职辅导员)只获得补贴而非工资收入。按照教育部人事司对辅导员范围的界定,只有高校院系副书记(副处级)及以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才归属于辅导员。事实上,从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上来看是没有纯粹的专职或兼职类型的,专职、兼职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构成队伍主体人员专兼职属性来区分的,专职型的主要是指专职辅导员占绝大多数或明显优势,兼职型的主要是指兼职辅导员占绝大多数或明显优势,专兼结合型则是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的构成相差不太大或其中哪一种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对优势。在院系辅导员岗位设置中,最基本的岗位包括党委(或党总支)副书记、分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或本科生工作组组长、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带班辅导员等,专职辅导员模式是所有或绝大部分岗位由专职辅导员来承担,兼职辅导员模式是所有或绝大部分岗位由兼职人员来承担,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则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兼职人员主要来自于教师、研究生或高年级优秀本科生、院系行政人员,个别高校还聘任离退休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等。

这三种辅导员队伍构建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我们可以从五个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参见表1)。在工作时间保障性方面,专职辅导员模式保障性最高,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保障性中等以上,兼职辅导员模式保障性相对较低,尤其是遇到一些突发性重大危机事件,专职人员基本上可以全天候负责,而兼职人员时间上难以保证。在辅导员工作延续性方面,专职辅导员模式以及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延续性高,而兼职辅导员模式延续性相对较低,因为专职辅导员模式以及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人员流动慢,工作稳定性与延续性相对就高,而兼职辅导员模式人员流动快,一般2年至4年轮换一次,工作积累与延续性相对就低。在人力成本方面,专职辅导员模式成本最高,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成本处于中等,而兼职辅导员模式成本最低。专职辅导员的人力成本不仅要付出工资,还涉及各项福利、退休保障等,而兼职辅导员基本只涉及津贴或补贴等。在内部人员发展竞争性方面,专职辅导员模式竞争性最高,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竞争性处于中等以上,而兼职辅导员模式竞争性最低。辅导员内部的竞争包括评优评奖等,但核心的还是职务、职称的晋升,而兼职辅导员一般不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序列职称,学生身份兼职辅导员更是不涉及职务职称问题,这样就不会导致兼职辅导员模式内部人员的激烈竞争,而专职辅导员就不得不面临激烈的内部竞争。适度的竞争有利于队伍的发展,而一旦竞争恶性化就会导致队伍的内部混乱甚至组织破裂。在专业化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整体较低,而相对来说,专职辅导员模式和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专业化程度可以达到中等以上,

兼职辅导员模式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三种专兼职人员构建模式各有利弊。

从目前这三种模式运用情况来看,专职模式、专兼结合模式运用较多,而兼职辅导员模式运用者相对较少。因为每一种模式均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环境。例如,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兼职辅导员模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就依托清华独特的环境。“双肩挑”辅导员模式在清华大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已深深融入学校历史与人文氛围中,得到社会以及学校师生的广泛认同,而且清华大学强有力的党组织、浓厚的育人氛围、雄厚的经济实力、优秀的生源、良好的发展空间等因素弥补了兼职辅导员模式的某些不足。当然,兼职辅导员模式也许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加以改进,例如,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工作制度化建设、适度增加校级学生辅导工作专门机构力量、加大院系兼职辅导员人力投入、加强专业化培训、做好前后任期辅导员工作交接与档案管理等。对于专职辅导员模式,优化的策略主要在于切实落实辅导员的“双轨制”管理,即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管理以及职务、职称晋升双重路径发展。特别是针对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稳定辅导员岗位,打通专业化发展路径,就能避免辅导员内部人员发展过度竞争的弊端。相对而言,专兼结合辅导员模式适用性较广,其优化的策略关键在于专兼职人员比例的配备以及合理使用,要根据辅导员发展空间来合理配置专兼职辅导员比例,要保证优秀的专职人员落实到关键岗位,从而实现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和队伍良性发展的结合。

(二)工作专门化模式

如果说专兼职辅导员模式主要还是一种基于学生班级直线式管理的构建模式,那么,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党建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网络辅导员等特色辅导员是一种基于工作专门化的辅导员配备模式。工作专门化模式是指一些辅导员是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专门配备的,它对应的是专门的工作领域,更多体现运用专业化手段来履行辅导员职责。

工作专门化模式不是对长期存在的专兼职辅导员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或发展。它的产生主要基于实践的需要。随着高校学生扩招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一些“超级”学院出现了,例如,一些热门学科所在学院学生人数达到3、4千人,而原学校学生工作处编制紧张,不得不把一些工作内容、管理权限下移到学院,这样,二级学院一些专门工作(例如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量猛增,按照原来班级管理模式配备辅导员显然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这样,一些专门承担专项辅导工作的辅导员产生了。例如,上海市各高校适应学生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广泛采用了专业化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模式:在1000人以上的院系,按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学生事务、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化辅导员。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也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另外,随着学生社团、高校校园网络的大量出现,一些跨院系的学生社团、一些学生门户网站必须委派专门力量来负责,这样一些社团辅导员、科技辅导员、网络辅导员等应运而生。目前高校按照工作专门化模式配备辅导员情况参见表2。这一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它充分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反映了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高校可以学习与借鉴这一模式,因地制宜,按需配备。

(三)生活共同体模式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立足于学生综合性管理的辅导员配备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分专业班级管理制,也不同于工作专门化模式,而是从学生学习共同体、聚居生活共同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出发而构建的辅导员队伍新模式。根据我们的调研,生活共同体辅导员模式又有两种典型配备方式:一种是复旦大学的书院制辅导员构建模式,另一种是大庆石油学院的“学区化”辅导员管理模式。

2005年9月,复旦大学汲取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培养的经验,成立了复旦学院。复旦学院是该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校本科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复旦学院借鉴世界一流高校住宿学院管理体制的优势,构建了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根据专业、国别地域、民族分散的原则编班和安排宿舍,建成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个书院。每个书院均有各自的书院文化以及学生工作组织体系。辅导员也是按照这四个书院来进行设置。这一配置方式超出了传统的专业学院界线,把学生低年级阶段的通识教育生活、住居生活融为一体来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来构建辅导员队伍。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本科生按学科大类招生、低年级按学科大类培养以及加强通识教育改革措施,这种书院制辅导员构建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效仿。

大庆石油学院的“学区化”辅导员管理模式起始于1999年。这种新模式的初衷就是源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住宿分散,传统的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学生思想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的应对措施是:成立学生院,学生院下设学生院办公室、教育指导部、管理服务部、助学贷款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办事机构。按学生公寓位置划分厚德、博闻、启智三个学区,由学生院统一负责公寓的卫生、安全、纪律和服务人员的管理和日常检查,由各院系负责内务。启智学区的物业由物业公司来负责,但需接受学生院的指导。“学区化”管理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宿舍为教育管理的最小单元,把思想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生活学习指导、文化建设,危机干预都做到宿舍。为了突出宿舍这个阵地,他们还把原来以班级划分的党员责任区变成按学生宿舍划分的责任区,并在宿舍区创立了局域网,开办“大学生之友”网站、设了网上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党员论坛、大学生论坛等栏目,全面实施基于学生生活共同体——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辅导员队伍构建方面,基层学生辅导员实行“一员双兼,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模式,即:学生辅导员党的关系和人事关系隶属于所在二级院(系),以二级院(系)领导为主。但业务上按学区建制同时接受学生院指导。所以,大庆石油学院的“学区化”辅导员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基于学生生活园区共同体来配置辅导员资源,它不仅是辅导员工作载体、途径方面的重大转移,更是辅导工作理念的创新。前些年,我国高校出现合校高潮,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校区情况,这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提出了挑战。大庆石油学院的“学区化”辅导员管理模式事实上是一种应对多园区学生工作困难的有益尝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模式

从文献研究以及调研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方式比较多,但是,相对成熟的主要有组织推动型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发展模式、虚拟组织发展模式等。

(一)组织推动型发展模式

组织推动型辅导员发展模式是指各级辅导员主管部门运用组织的力量来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上级组织的推动包括制定相关政策与发展规划,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以及经费等,采取相对统一管理的方式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发展。2004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落实中央精神的政策措施,包括培训规划、培训基地建设、辅导员骨干示范性培训、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辅导员专业团体建设等,这事实上是在全国层面运用组织力量来推动辅导员队伍发展。各省市在推动辅导员队伍发展方面,也采取了许多好的措施与办法,形成了一套系统推进的方式方法,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上海的组织推动型辅导员发展模式。

北京市在2005年制定实施了“三类三千人培训计划”,即在3年内培训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骨干各1000人。2006年又建立了辅导员培训基地和学生事务研究基地,为辅导员素质培养搭建4个平台,一是课程平台,参照MBA等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设立了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结合、基础理论与工作技能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的培训课程体系;二是进修平台,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辅导员进行硕士学位、博士课程班进修;三是交流平台,每年组织辅导员骨干到国内外学习考察;四是科研平台,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组织辅导员开展研究。

上海市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构筑专兼职结合、“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科学化模式,坚持专业化培养,系统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推动一部分有志于从事此工作的优秀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道路。为了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养,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陆续建立了15个市级辅导员培训基地。2007年,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等辅导员培训全面铺开,仅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就有2133人次参加。截止到2008年年初,上海市已有500多名辅导员接受职业咨询师培训、200多人接受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

组织推动型辅导员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调动的资源充足,既可以是行政资源,又可以是人力、物力的资源,因而它可以大范围地统一行动,覆盖面很广,而且还有示范性效益。所以,组织推动型辅导员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当然,组织推动型辅导员发展模式运作中,要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充分调动辅导员个体或群体的积极性。

(二)学习型组织发展模式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如何来充分调动辅导员个体或群体的积橱陸?当然,政策导向与组织推动非常重要,但是,辅导员的发展动力最终要来自于个体自身的成就动机。在近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中,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采取组建辅导员协会、举办辅导员沙龙、开设辅导员论坛等方式积极推动辅导员的成长与发展,形成了学习型组织辅导员发展模式。

复旦大学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学习型组织建设。2005年年初,复旦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高校辅导员协会。辅导员协会集辅导员的培训、交流、学习于一体。在充分理论研究基础上,他们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辅导员培训大纲,为辅导员提供菜单式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注重辅导员的参与、研讨。他们设计若干专题,组织辅导员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营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除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宏观的指导以及一定经费支持外,协会的日常管理主要依靠辅导员群体、积极分子的力量。清华大学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辅导员沙龙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清华大学每个学期都要定期举办若干次辅导员沙龙,每一期沙龙都有特定的研讨主题,而且邀请一些学生辅导工作的专家、高年级优秀辅导员代表参与讨论,充分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他们还采取开设辅导员网络论坛、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地推进辅导员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习型组织辅导员发展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也符合绝大多数年轻辅导员的心理特征。它注意充分调动辅导员个体、群体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实际上是辅导员发展理念、主体、途径的大转变。它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容易推广。因为这一模式发展动力来自辅导员自身,运作程序比较简单,活动内容可以因地制宜灵活调整。当然,要学习与借鉴这一模式,也需要注意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同时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三)虚拟组织发展模式

所谓虚拟组织辅导员发展模式,就是在原有辅导员队伍组织结构基础上再造组织结构,设置专家小组、研究中心、任务团队等虚拟组织来拓展组织功能,从而推进辅导员队伍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一些企业出现了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等新的结构形式。采用团队工作方式,使得任务指向更加明确,反应更迅速,成员之间关系更平等。虚拟组织不要求组织对成员“拥有”,但是可以“租借”或使用,也不一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这样突破了传统组织有形的界限,推动了组织的发展。虚拟组织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出现,虽然受到企业虚拟组织理念的启发,但不是简单地模仿企业组织创新,而是辅导员组织本身在新的环境中的组织变革。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在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设立的虚拟组织主要还是专家咨询机构、科研机构或其他应对临时性重要任务的工作团队。“专家咨询组”一般是虚拟的参谋机构,对学校党委或主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负责,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大事项决策提供参考,也为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与咨询。专家咨询组可以聘请本校具有较高理论修养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两课”教师担任顾问,也可以聘请校内外党建研究、国际政治研究、青年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担任顾问,从而把学生工作实践部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理论研究部门结合起来,弥补辅导员队伍自身专业工作力量的不足。“学生工作任务型团队”则打破学生工作层次或院系单位之间的间隔,以任务为中心,形成跨单位的辅导员团队或无边界组织。这种团队可以是调查研究团队,也可以是为完成重大活动而召集的临时性团队。还可以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团队等。虚拟组织的设立可以弥补原来组织系统参谋力量不够、单位边界相对封闭等不足。

在虚拟组织辅导员发展方面,一些高校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例如,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跨学院、跨部门的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旨在整合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的资源来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学习、研究等工作。该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任主任,由学生处、研究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团委、文法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学校各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研究员,并聘请部分校外专家。这样,通过科研、培训这些纽带把专业力量连接起来,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科研和辅导员培训任务,而且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发展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咨询。另一种有代表陸的虚拟组织是学生工作任务团队。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场馆,主要承担柔道、跆拳道比赛。比赛背后是大量的服务性工作,包括门票出售、周边治安、赛场观点秩序维持、观众引导、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在这种特大型活动面前,依靠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而要组建专门的部门也不现实。学校把这些志愿者的征集、组织、管理工作交给了学生工作系统。这样,一种辅导员任务团队——北京科技大学志愿者管理运行团队应运而生。学校从学生工作系统机关、各院系抽调精干的辅导员组成专门的团队,分工合作,保证了比赛期间志愿者工作的有效管理。比赛结束后,这种任务团队自行解散。

虚拟组织辅导员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辅导员组织结构的边界,充分整合队伍内外各种资源,虚实结合,在成本最低情形下,高效地完成辅导工作任务,拓展辅导员队伍的功能,并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学生工作系统承担的职能、任务越来越多,而虚拟组织将因其操作简单、灵活多变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在这种组织发展模式推广中,明确的组织目标和强有力的中坚骨干是关键。也就是说,虚拟组织的设立是基于现实中明确的辅导工作需求,只有目标和任务明确,虚拟组织的行动才会具有针对性,虚拟组织才不会“虚拟”。组织的骨干也非常关键,因为虚拟组织一般没有行政压力,主要靠成员的自觉,那么强有力的骨干的带动、示范、组织工作就十分重要。所以,在组建虚拟组织中,有关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要主动参与前期准备工作,明确组织目标,协助挑选组织内部核心人物,并引导虚拟组织走人正常运作轨道。

责任编辑 郭德侠

作者:彭庆红

高校院系业余团校建设论文 篇3:

团学组织的思政教育作用与高校人才培养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中的基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赋予共青团、学生组织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任务。团学组织应充分发挥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优势,通过组织建设、阵地建设、载体建设、“抓手”建设,广泛深入地引导大学生开展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生动有效的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人才培养;团学组织;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实现其人生价值。随著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共青团、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一)组织机构建设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必须加强共青团组织机构建设,以提供切实的组织保障。为此,校团委应独立建制,按照“精干高效,特长突出”的原则,配齐专职团干部,设置团委正、副书记等处级岗位,设置团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等科级岗位,另外,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团委干部若干。各团干部在文字、活动组织、文艺等方面应该具有自己的特长。院系必须配备专职团干,并给予相应的职级待遇,一般按科级对待,以确保队伍的稳定,还可根据学生情况另配备兼职团干部,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推进各项工作。校团委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在党委学工部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院系分团委团干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二)思想理论建设

1 团干理论学习。通过团干培训班、工作研讨会、专题论坛、校际交流等形式,同时,鼓励团干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团干带头学习党的理论和团的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定期召开校、院系团干例会是很好的理论学习方式,例会除了对时事的学习、工作的布置,还可以组织全体团干进一步完善、修改全校团学制度,修订分团委考评细则,从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完善相关制度。从而,让全体团干主动学习团学理论。

2 团员组织生活。定期开展团组织生活,采用“学校定主题、院系定内容、班上定形式”的方式,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提高团组织生活的质量。通过主客观评定的方式,严格过程管理,主要依据团组织生活的计划、记录、图片、新闻、总结等客观材料加以考评。引导团员青年在主题明确的团员组织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三)团干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是共青团建设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好团干队伍。团干队伍建设遵循严格选拔、大胆启用、加强培养、提高质量的基本原则。共青团干部的选拔和使用条件:一般应是中共党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紧跟青年时代潮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能以身作则,服务意识强,能深入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善于与青年沟通;熟悉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加强团干部的培养教育力度,通过送培、挂职、考察等方式,提高共青团干部的整体素质。积极选派优秀团干部参加省级团校和中央团校的学习培训,积极推荐团干部到区(市)县及其他地方行政岗位挂职锻炼或下派到乡镇锻炼,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采取校内兼职挂职锻炼的方式,加强共青团干部与其他党政管理干部的交流,提高干部的适应能力,积极组织团干队伍到市内外考察学习。

2 加强对共青团干部的管理。明确要求,共青团干部应做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科学考核,将团学工作量化考评的结果作为团干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阵地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训阵地

以学校、院系团校作为学生团干的主要培训阵地,定期举办业余团校,加深学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进其对团学工作流程、技巧的掌握,努力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紧跟时代脉络,不断改进团校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团校的教学效果,如组织团校学员到烈士墓、革命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野外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慰问光荣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学生团干以少带多,以点带面,带动全校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上进,完善自我。

(二)宣传阵地

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展板、“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团刊等宣传阵地,加强对团员青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制观念、自律意识教育,始终把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各项宣传活动中。宣传内容充分结合社会现状、学生实际,切忌说教,应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内容与学生专业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外语专业开展现场翻译党的理论比赛,在美术专业举办低碳校园漫画展览等。

(三)网络阵地

网络虽是虚拟空间,但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状况。团学组织通过团学网页、QQ群、博客、微博等进行正面宣传、加强引导。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掌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了解、听取广大团员青年在专业学习、业余生活、团学工作、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难、问题、意见和建议。

(四)社区阵地

在学生社区建立团组织,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开展活动为依托,创新团建工作模式。一是建立组织。宿舍设置团小组,各个楼层建立团支部,整栋公寓成立团总支,由专任教师和学生骨干分别担任各级团学干部,同时,团组织牵头在学生社区成立公寓管理、伙食管理等学生组织,设立社区便民窗口、学生权益信箱,增强团组织影响力与凝聚力。二是提供场地。为每个公寓楼提供专门的团学活动室和小型读报室,在公寓楼顶开辟活动场所,楼道内建立橱窗、板报等宣传栏。三是开展活动。学生社区团组织开展“特色寝室”创建、主题团日、读书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

三、加强载体建设,充分发挥载体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作用

(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思想教育

紧紧抓住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突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人到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变单纯的“灌输”式思想教育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式思想教育。紧紧围绕纪念“五四”运动、庆祝国庆节、一二·九、元旦节,以及“挑战杯”、艺术展演等重大纪念日、节日和重大赛事,结合团员青年特點,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唱读讲传”,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社团文化建设为载体,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育人氛围

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在规范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促进社团文化健康、积极、有序的发展,使其成为提高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载体。开展好两项工作:一是抓重点活动。比如,组织好“社团建设活动月”、“周末文化广场”,关键是突出教师指导性,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展示性;二是抓重点社团,例如,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灵活而具特色的文娱活动,拓展学生技能培训途径,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一批文娱骨干,推出一批精品节目,从而丰富社团文化,形成良好氛围,实现育人目的。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社会实践做到“四个结合”,即全面发动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发挥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重点培养专项技能相结合,适应社会需求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从而达到社会实践“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育人目的。目前,重庆正在推行的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尝试,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抓手”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组织按照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原则开展工作,学工部作为党委的职能部门,对学生组织实施统筹管理,团委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认真指导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开展各项积极健康有益的活动,帮助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职能,加强队伍管理,努力形成团委重规范、学生会抓活动、社团联合会开展培训的“一体两翼”格局,发挥各组织的特长和有效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同学。

(二)提供条件,保证运行

学校各职能部门为各级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员、活动经费、设备和场所。学校领导通过团校讲座、以会代训、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定期指导学生组织;团干部深入学生组织,加强对其管理,把关学生活动环节;按照一定比例,划拨学生活动经费,由指导教师严格管理;建设学生活动中心,完善各类训练设备。同时,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院团委通过社团联合会统筹协调,挂靠的院系分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和活动的具体指导,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对各个社团进行业务指导。

(三)扩大参与,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让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抓好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主动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主动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自我服务活动。例如,充分发挥学生广播台、调频台的正面舆论宣传引导作用;成立文明自律督导队,针对浪费食物、乱扔垃圾、不文明恋爱等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发挥宿舍管理委员会的自我管理功能,对寝室清洁卫生好坏、学生是否按时就寝、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情况进行自查;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特殊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学生组织发挥各自功能,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倡导良好的学风、校风。

(四)加强沟通,反馈信息

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学生才最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组织,开展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私下沟通等方式,收集广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情况,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真正需求,从而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使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后勤服务质量更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段丹东

上一篇:施工控制成本对策分析论文下一篇:形成开放知识结构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