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模式下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21

情境模式下设计教学论文 篇1:

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4—5—6”三维情境驱动教学模式设计

摘要: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要求。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4-5-6”三维情境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任务导向下,构建三维情境驱动教学模式:“4”大学习情境重构;“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本文可以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任务导向建筑施工技术三维情境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技术课,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尤为重要。面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成为我们的研究点。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是高职教育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那么如何把情境教学应用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理论基础

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习情境制定教学项目。

学习总是发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2]。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3。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本身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应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三、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計

三维情境是将三维情境创设共同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复合型教学情境。通过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三维情境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4”大学习情境重构、“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

3.1 “4”大学习情境重构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情景重构的设计思路为:按照建筑工程结构的真实类型,将建筑施工技术划分为四大学习情境:砖木结构施工、砖混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每个学习情境都用真实的工程实例作为载体,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入各个情境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通过工程实例的情境学习掌握目前工民建中典型建筑结构的不同施工技术。

每个学习情境将由n个学习任务、一个实训综合项目构成,在教学中以每个学习情境为单位进行组织,让学生对每种结构类型有整体认真,打破课程教学中以教材章节顺序为主的分块分散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图。

表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

名称1情境描述1学习任务1实训项目砖木结构

施工1用砖墙、砖柱、木屋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砖木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砖混结构

施工1砖墙或砖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屋顶承重构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结构类型。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砖混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钢筋混凝

土结构

施工1主要承重构件包括梁、板、柱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钢结构

施工1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制作。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钢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3.2 “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

四大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分成四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模块,每个学习情境的整体教学设计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本文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模式采用抛锚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有五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中,选择结构由易到难的工程项目作为学习情境,通过模拟或再现项目的施工场景的手段,将学生引领到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中, 从而开展施工技术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即“锚”,这一环节便是“抛锚”。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将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每个任务中。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由n项学习任务来完成对每种结构类型的学习,最后完成1项综合训练,即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

(3)自主学习。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

(4)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团队合作中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同时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即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效果评价可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及学生自评等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自由组合。

3.3 “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中,如何保障每堂课的情境式教学至关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6”段情境式课堂教学:创设复合型的学习情境,布置情境课堂作业,学生知识准备,小组计划与决策,检查,问题反馈。

(1)创设复合型的学习情境。情境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情境类型创设连续的微小学习情境。可采用的方式有工程案例、实景光盘、引入模型和问题创设的复合型学习情境。在讲授某一个施工方法时,可以先播放施工录像和施工动画,然后基于视频和动画创设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施工工艺流程、方法及质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最后引入模型和工程案例,让学生对实际情况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2)布置情境课堂作业。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对已给出的工程案例提出问题。给每组学生下发任务单,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

(3)学生知识准备。学生查阅搜集与工程案例相关的资料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中的知识准备。

(4)小组计划与决策。这一步我们强调“做中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讲授,小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制定计划,寻求解决思路,并出具成果报告。

(5)检查。每组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小组互检,进行反思和修改不足之处,填写工作自查表,同时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提出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

(6)问题反馈。总结本次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为下次课做准备。

四、结论

三维情境驱动教学模式是在情境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任务导向下的三维情境,“4”大学习情境重构、“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和“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是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新诠释,能给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三维情境驱动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教师“自问自答”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以任务为导向的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情境式教学。这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情境式教学氛围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積极思考和协作来完成项目。另一方面,教师需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选择合理的工程项目和设计适宜的任务,善于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能有效组织情境式课堂教学。通过运用“4-5-6”情景化项目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置身于项目情景中,能更好地缩短教学课堂与工程项目现场间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英,张波,李小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陈婷.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多情境群创设教学模式的探索[J].建筑知识,2013.8.

基金项目: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二届院级科研立项课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项目情境化教学研究(编号:HJY13-1412)。

作者:周灵娜 刘博

情境模式下设计教学论文 篇2:

核心素养视域下PBL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情境设计研究

摘 要:PBL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目前我国有关PBL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多,但关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PBL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出发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物理教学;问题设计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尹燚彬(199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

冯立峰(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

通讯作者:赵振宇(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卓越教师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推进,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以期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与科技发展所具备的关键能力.但当前我国物理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有所欠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便是值得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阐述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作用和问题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1 PBL教学模式

1.1 PBL教学模式内涵

“基于问题的学习”一词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on Woods在工作时最先提出的.最早起源于医学领域,于20世纪90年代延伸至教育领域.PBL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若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成功实施PBL教学模式,首先便要理解PBL的内涵.PBL中的“P”即为problem,牛津词典对其解释为:可以用逻辑思维或数学来回答的问题.这就说明PBL教学模式并非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广度与深度.

1.2 PBL教学模式的作用

1.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到物理枯燥难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但PBL教学模式致力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养成团队的合作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笔者认为,PBL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2.2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學不仅要“深”下去,而且要“放眼未来”.PBL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物理知识能够应用于何处,如此以往,学生便会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便能够通过物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境界、问题意识,成为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体.

2 问题构成要素

一个真正的问题绝非像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向学生提问“转动的物体是否具有惯性?如何体现?”这样简单.如图1所示,一个真正的问题应当包含“问题空间”“初始阶段”“目标阶段”以及“迁移阶段”四个要素.

2.1 问题空间

问题空间是指结构不完整、有残缺的问题,即需要学生思考理解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便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一跳水运动员在训练时从高台跳起,离开台面时运动员向上举直双臂并且身体保持竖直状态;进入水面时,身体同样保持竖直状态并且手先进入水中.

问题:运动员可以用多长时间在空中完成规定的动作?

2.2 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即为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以上述问题为例,学生此时已经初步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但不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以及竖直下抛的相关概念,而本节课知识相当于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归纳,对于新入学不久的高中生而言,自学相关知识并非难事.因此,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2.3 目标阶段

目标状态即为问题解决状态,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以及教师指导完成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并解决上述问题.而此问题较为特殊,问题情境中并未涉及相关的物理量,属于原始物理问题,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题目已有条件创设物理量才能解决相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物理观念均得到相应发展.

2.4 迁移阶段

迁移阶段即学生将解决问题情境所涉及到的知识运用于其他问题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3 问题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在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若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需要创设好问题情境.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合理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影视资源同样可以成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

3.1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1: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同学A在暑假时想要乘坐火车外出游玩,但该同学在乘坐火车时恰巧赶上天降大雨,从而使得车窗的双层玻璃内部出现积水现象.

问题:尝试画出列车进站过程中以及列车出站过程中双层玻璃内积水的水面形状.

再如,电磁学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同时,很多学生也不能够将所学电磁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基于此问题,教师便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如情境2),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情境2:现在,随着社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小区内基本每栋单元楼以及每户人家都会安装防盗门,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在楼上按下房门开关便可将防盗门打开.

问题:画出防盗门工作原理的电路图,并给出具体的解释说明.

比如,在必修三“电路”部分进行章末复习总结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

A、B两人对话内容如下:

A:你究竟要花费多长时间打游戏?你一直敲键盘的声音让我无法顺利完成作业.

B:你是否想知道我每天打游戏的时间在一年中所占比例是多少?在教材后面附录部分印有转换方法,你可以查查并计算一下.

A:你每次打游戏至少花费30分钟,一天用将近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在打游戏,你应该为一个月多出的电费买单.

B:你的台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从来没关过,你用的电一定更多.

A:尽管我每天晚上都不熄灯,但是你的电脑有时候一整晚都在播放电影、电视剧,肯定比我用的电更多.

B: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你的台灯每天晚上都不关,而且你洗浴的时间也要比我多一个小时左右,你还会说你用的电费一定比我少?

问题:谁用的电更多?应多付多少电费?

上述问题情境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通过设置此类问题情境,不仅可以降低物理学对学生的神秘感,让学生不再认为物理学习遥不可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2 利用影视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如今,随着抖音、快手等APP的火爆发展以及电脑、电视在各家各户的普及,教师便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理对于学生的神秘感.

比如,教师在进行“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便可利用西瓜视频上小猫抓桌布的视频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3:当前使用手机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消遣娱乐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一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图2所示),一只小猫非常淘气,站在地面上用爪子将桌面上的桌布从鱼缸下抽出,但鱼缸仍稳稳地停留在桌面上.

问题:鱼缸在桌布和桌面上的运动时间以及在二者上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鱼缸为什么能稳稳地停留在桌面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视频中这种轻松幽默的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物理课堂的紧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用物理视角看待周围的事物具有重要作用.

再如,教师在进行“平抛运动”的教学时,便可向学生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情境:《红番区》是成龙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而敢拼、敢闯的性格也为成龙大哥日后成为首位华人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奠定基础,如图3所示,为电影《红番区》中成龙为躲避敌人追击从一栋楼跳到另一栋楼的场景.

问题:成龙起跳跃起速度至少为多少,才能到达对面楼的阳台?

教师在设置此问题时,可以仿照原始物理问题的思路,即问题中不包含任何物理量,仅为对物理现象的简单描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重新设置所需物理量,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更易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个片段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可能无法复制成龙的成功,但我们可以复制成龙在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汗水.成龙在刚开始拍电影时,只是跑龙套的角色,正是由于他坚持不懈、敢闯敢拼的精神,才会取得现在的辉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当如此,面对困难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一往直前,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4 结束语

培养独立的、发展的个性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物理教学所要培养人的迫切要求.教师在实施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重以学生现实生活背景为条件、以影视资源为依托,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活化对物理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并能运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讨论并能做出相关科学决策,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兴.以问题为导向的物理教学浅探——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35):40-42.

[2]曾冠军. 基于“问题教学法”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3]戴艳.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4]朱燕. 高中物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5]王群,侯恕.基于問题的学习(PBL)模式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九章第一节《家庭电路》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09):28-30+35.

(收稿日期:2021-08-04)

作者:尹燚彬 赵振宇 冯立峰

情境模式下设计教学论文 篇3:

“VR+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伴随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VR技术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由于VR设备的成本不断降低,技术不断趋于成熟,因而VR技术受到普遍关注,并在相关领域创造了一股应用风潮。在这之中,将VR技术应用到高校设计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论述V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和优势,为相关领域有效解决环境设计专业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难题,如空间概念教学、设计思维表达、设计成果展示等发挥参考、借鉴的作用,使“VR+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内的实践应用日益兴盛。VR技术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提供更大可能性,开拓了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空间。

[关    键   词]  “VR+教学”模式;VR技术应用;环境设计;教学实践

科技的發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这种变化的背景下,VR技术模式应时而生,到目前为止已逐渐被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除了在工业、传媒、建筑、医疗等行业取得显著成就,“VR+教学”模式在设计教育行业,尤其环境专业教学中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丰富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探究V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实际应用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欠缺普适性、专业性等问题,依据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心理发展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思想创新的要求。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总体质量,推动VR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发展与进步[1]。教师将VR技术应用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需要把此项技术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全新的教学模式,为营造先进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突破原先VR技术仅限于设计成果展示和设计推导过程的应用,努力发掘VR技术在环境设计基础教学和空间实验教学中的更大可能性,灵活应用其特有的虚拟空间和虚拟交互特性,颠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优化课堂学习氛围,提升教学的趣味与教学效果,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在网络技术应用与未来教学创新发展实践的基础上,“VR+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即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启发。

一、V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现状

“VR”的全称是虚拟现实技术,简而言之就是依据真实世界的现象,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模拟出一个与真实世界相仿的空间,用户只需要利用相关设备就可以达到与虚拟空间互动的目的,真实感较强。VR技术的实质是使用数字来模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施,模仿物体表象,使用者如临其中,并与虚拟该环境中的虚拟情境直接交流[2]。从“VR+教学”模式的技术层面来看,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是仿照真实空间,用数字化建模,构建虚拟空间。

进入21世纪后,电子科技迅猛发展,具体表现在建模技术和相关软件种类逐渐丰富等方面,当人们无法提前获得想要的场景时,便渴望以某种方式或途径完成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试图建立一种媒介,即运用数字建模手法模拟现实情境,这一方法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被普遍推广,使用3D扫描仪扫描实际环境的数字建模法。环境设计专业使用VR技术设计教学的方式就是在创设虚拟的模型之后,再对模型进行美化处理,使模型更具有真实性,最后将模型结果呈现到VR设施中,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设计专业目前的教学中使用VR技术可以达到真实再现运动轨迹、空间尺度、色彩、光线、情境等效果,且真实度越来越高,学生的使用感受越来越好,受到众多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V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特点

VR技术能有效改变师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传统理念,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引入VR技术,能够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3]。此外,VR技术有助于让教师专心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虚拟环境,把知识点融入虚拟场景中,通过交互的方式教授知识点。让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技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环境设计专业不再只是设计和艺术的代名词,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只是枯燥的速写、素描等,而是以专业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全方面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锻炼学生逻辑应用能力、思维表达能力以及设计创新能力的结果。

随着用户对良好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对各方面感知和认知方式的表达有显著的提高,VR技术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环境全方位的真实还原和再现。V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主要是因为其打破了以往观念中三维空间的展示状态,让学生能够利用VR技术进入设计好的虚拟课堂中,从而产生真切、有效的使用感。正是在这种与虚拟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才可以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和解决教师在虚拟场景中布置的各个专业相关问题。

三、“VR+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应用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能力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建构能力、空间色彩美感、平立剖的视觉转换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一直都是该专业学习的难点问题,也是该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和需要提升的难题。因为这些抽象的以及涉及设计能力的内容很难利用真实手段对学生进行精确指导和训练。此外,部分学生在以往学习中由于缺乏空间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导致面对设计问题时无从下手。“VR+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优势就是对真实环境的具体模拟和还原,让学生更有陶醉式的空间感受与领悟。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将概念化转变为具体化,让传统教学形式由笼统变成直观。课堂上的学习除了教师的口授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VR技术实现有效提升对空间的实际理解能力,让学生解决空间转换的难题迎刃而解。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说,VR技术教学模式具有更加直观的效果,且十分快捷。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帮助教师在现实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创造的专业。将不同类别的模块进行重组,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这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在设计中,还要学会使用多种设计方式创造空间[4]。“VR+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以丰富学生空间想象力为重点,设身处地地了解不同情况下的空间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空间环境,通过感受课堂和理解不同的空间特色了解其中的差异。此外,教师还能通过VR技术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在设计学习中感受不同空间产生的影响,极大降低教学成本,还让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与教学内容实现紧密联系。这种真实、交流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二)帮助学生推敲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能力

“VR+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推敲设计方案的草图、数字模型以及手工制作模型等,从专业技术层面来看,它们都是从设计空间外部利用学生对设计的认知、体会推敲现场的方法。这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设计水平,才能轻松理解平立图和三维模型设计场地构建的空间关系。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知识,其对空间场所的认知和虚拟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而这部分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很难解决的问题。目前,“VR+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将三维模型渲染处理后,利用VR技术就可以从设计空间外部进入设计空间内部,真实地感受自己设计的作品,直观地评价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同时,利用VR技术,学生可以在设计的场地中自由移动,从多个角度观察自己设计的成果,检验设计意图是否有效实现[5]。伴随着VR技术的高效发展,学生有望实现在虚拟空间中实时修改自己设计的作品。将VR技术落实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能有效处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设计方案的斟酌问题,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其将思维理念转化成真实作品。从教学的层面来看,VR技术能够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实际操作为主,使教学内容包含对设计方案的推敲,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学生设计工作中的助手

很长时间以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直是快速表现。快速表现是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成果通过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是考验设计者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6]。环境设计作品的表现方式有平面图、效果图、鸟瞰图、分析图等,这些表现手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虽然这些形式可以直观地表达出设计师所想要体现的设计成果,但是很难全方位地展示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学生可能无法深入地了解设计师的作品,也难以深刻分析其要表达的设计思想,以至于误解设计理念或者设计意图。VR技术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书,把知识点融到作业中,通过VR技术介入,全方位地分析学生的设计成果,使所有学生、参观者都能够直观地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仿佛在和设计师进行交流对话,同时也体现了将VR技术引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四、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和广大专业一样,其教学环节一定要和当下专业的技术发展相贴合,要完全迎合技术的提升。VR技术已经在行业当中占有了一席之位,未来在应用方面将有更加广泛的发展,新的技术必然会激励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课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秋实.VR技术在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效果评估研究[J].大众文艺,2017(22):189-190.

[2]于琳琳.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改革初探:《环境艺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项目课题集成式导入模式研究》课题应用情况[J].包装世界,2017(6):77-78,81.

[3]鐘华志.VR技术在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效果评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213.

[4]夏远.空间思维的虚拟现实表达:基于VR技术应用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8-139.

[5]巴玥.VR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4):24-25.

[6]谭宇.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8,31(12):5-6.

◎编辑 马燕萍

作者:莫敷建

上一篇:家长会模式改革研究论文下一篇:新闻学呼唤规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