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的内科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对《中医内科学》展开教学中,鉴于目前对该门学科的实践性的强化,就需要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内科学》教学采用病案讨论结合教学门诊的方法,即“1+1”教学模式,可以对实践教学以强化,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建立中医理论思维模式非常有利。本论文针对《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1+1”模式对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临床实践的内科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床实践的内科学论文 篇1:

微课在临床《内科学》实践操作中的应用

摘   要:《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临床知识掌握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的掌握具有直接的作用。而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来建立图片与视频声音的课件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于微课在临床《内科学》的实践操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科学》  微课  实践操作

在临床《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而《内科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同时也是临床各科的一个基础。《内科学》相较于其他的医学课程一样,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许多内容无法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微课的教学优势在于不需要固定的教学场所与实践,学生可以自主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在使用微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进行边讲边做等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需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

1  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当前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基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微课的时长通常在7到10分钟之内,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以及快速学习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对各种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是综合了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视频,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点,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计算机都可以进行在线播放观看[1]。因此,可以说微课主要是以图片或视频形式记录下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某项重难点进行详细教学的全部过程。

2  《内科学》实施微课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强调的是以身心发展为基础的人体生命健康教育。而我国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的专业型医学人才。而微课的优势在《内科学》的实践教学中体现为,微课不会受到时间、场所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随时进行学习。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微课的教学视频来源不同,所以还具有资源共享的效果,所以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

3  微课在《内科学》实践操作中的应用

3.1 微课选题

微课选题可以说是制作微课作为关键的环节,选择的题材决定了后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的时间通常为5~10min,所以教师需要在10min的时间内,讲解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与操作过程,并且还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所以,在设计内容方面就需要适合多媒体特性[3]。微课这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如果选择的题材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上,那么明显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微课选题必须要适合多媒体表达,同时还需要将微课的实践教学优势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因为《内科学》中的知识点非常多,就像一颗大树,一个主干上会有许多的细致末节,如果将其全部放在微课中,将会导致讲解过于宽泛、严重超时等,从而导致讲解停留于问题表面,无法体现微课的优势。所以,在应用微课时,要考虑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是否可以讲解清楚,如果不能的话,可以将内容进行拆分。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其不足之处为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因此,在对于《内科学》开展微课的教学时,必须要选择一个独立的知识点[4]。

3.2 微课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需要基于《内科学》建立为学习平台,并设计开发一系列的微课练习题、测验卷等资源,将《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学习教材与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在延伸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范围以及知识面。

3.3 微课内容的建设

《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微试验、微视频、微原理以及微讨论。其中,微试验主要是对于必须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内容进行实验教学,而实验过程则需要保证清晰与直观的特点;微视频是以视频的方式介绍概念;微原理会在具有原理性知识点的地方出现,例如在开展《内科学》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治疗原理时可以采用;而微讨论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包括在线答疑、在线调查等。

3.4 明确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

首先在开展《内科学》的微课实践操作教学之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教师不仅需要备课,同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因人施教的目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课中开展《内科学》的实践操作教学前,该课程作为理论练习临床实践的课程,《内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立足于临床实际,同时也需联系理论知识,切实的指导临床实践。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内科学》开展临床实践操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使学生拥有技能来处理病情。所以,在《内科学》的临床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需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3.5 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建立《内科学》课程的微课实践操作教学模式,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确认授课方式。微课教学与传统的实践操作教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将传统的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换成以知识点为主的微课教学模式。其次,强化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内科学》实践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课程知识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同时还需在微课中加强重点与难点操作的侧重[5]。另外,还需要增设练习以及测验的方式,在播放完微课视频之后,需要学生及时开展课后练习、章节练习等联系方式,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辅助,而微课的出现满足了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开展《内科学》课程的时间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效果,因此,《内科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微课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有对于《内科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为《内科学》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学提供了促进作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杜丽娟,罗建江,王玲.浅谈《中医内科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及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7,35(4):64-66.

[2] 王轲,武晓慧,严琴琴.内科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设计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8):252-253.

[3] 陈曦,王铃,冯长卓,等.微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3):52-55.

[4] 包扬,戴惠,王秀阁,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7):9-11.

[5] 荣震,张因彪,莫春梅,等.微课翻转课堂联合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學学报,2019,22(1):124-127.

作者:费娜

临床实践的内科学论文 篇2:

《中医内科学》“1+1”实践教学模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对《中医内科学》展开教学中,鉴于目前对该门学科的实践性的强化,就需要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内科学》教学采用病案讨论结合教学门诊的方法,即“1+1”教学模式,可以对实践教学以强化,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建立中医理论思维模式非常有利。本论文针对《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1+1”模式对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病案讨论;实践教学;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内科学》是具有很强实践操作性的学科。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内科所属的各种病证采用中医理论进行阐述。《中医内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临床学科,讲究辩证施治,同时,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助于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可见,《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并针对教学实践内容以指导,就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1+1”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病历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病症的能力,使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得以增强。

一、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内科学专业学生40名,所选取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随机抽取。将40名划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接受“1+1”实践教学,对照组依然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的实践教学安排

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所具备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对比性研究。主要是采用笔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笔试是针对医学主干课程进行考试,都属于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性内容,诸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等,将学生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相加,取平均分,即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针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分值,与考试成绩相加,即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的学生考试和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所获得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相同,临床辩证能力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验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组的学生所接受的是“1+1”实践教学模式,即《中医内科学》是组织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讨论,结合中医门诊。病案讨论与教学门诊教学各为18学时。对病案的讨论,所选择的病案为众所周知的经典医案。这些病案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引用这些案例,就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充分了解,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自由讨论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所讨论的论题进行分析。教师从旁指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讨论情况以及所获得的讨论结果予以点评。这种病案讨论的教学模式使《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并注入到学生的观念意识中。

2.教学门诊课。安排教学门诊课,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病患,通过让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病例接触,其病例的选择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以发挥病例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了知识,使实践操作成为深化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途径。当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学生对专业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实践教学也有所深入认识。对教学门诊的安排,每次的教学门诊为2~3个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每一次的教学门诊都可以安排两名疾病患者到教室来,学生亲自参与问诊,疾病患者之间近距离交流。学生对疾病患者进行中医施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与疾病患者之间通过沟通的方式对病人的疾病史进行收集,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中医方法对疾病患者的疾病进行辩证分析;使用中医方法对并病人的疾病做出诊断,采用恰当的中医治疗方法展开治疗。

3.病案讨论教学与教学门诊的结合。为了使《中医内科学》教学能够有序展开,可以将教学门诊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一个小组具体负责。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讨论小组要选举一名学生承担病人的疾病史的采集工作,其他的学生则从其他的渠道获得病人所患有的病症资料。比如,给病人把脉,观察舌苔等等方式,而获得并人的资料,还要填写病人资料采集中的个人体会。

第二步,讨论小组是资料收集任务完成时候,就要向教师汇报。所回报的内容包括病人历史资料的补充性采集,在采集疾病史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对患者的病症采用中医辨病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制定中医诊断方案、治疗的原则和质量方法。

第三步,当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历史资料采集情况汇报完毕后,教师对学生操作行为予以点评,并针对需要完善之处做出指导。

第四步,教师和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针对患者的疾病而制定的中医处方中选择较为合适的,经过修改并表示认同之后,交给患者服用。

第五步,谈论小组的成员要承担回访工作,针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跟踪访问,以获得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

第六步,安排病人复诊。教师将所获得的回访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做出总结。课堂上教师将治疗效果告知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讨论。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临床治疗情况做出指导,教学门诊的教师则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学生的治疗行为以指导。以其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充满好奇心,并会基于此而针对中医临床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教师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患者的疾病分析,同时还结合教学门诊教学模式针对患者的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教师要注意针对治疗方案进行指导,经过补充和完善之后,病人就可以按照方案内容接受治疗。

(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为32个学时。实践教学就是将临床上的真实病案在教学中作为案例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对学生起到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效果。

四、研究结果

当实验组和观察组的实践教学结束后,就要进入到评分环节。本次评分所采用的是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术能力考试题,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测试,并以学生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测试和考核得分经过加权处理后得出最后评分。以评分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出考核结果。教师针对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

五、讨论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是“1+1”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开展教学中,要对实践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核成绩进行比对,以考核成绩为主。教师以考核结果为经验资料对后续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不断完善。

在教学门诊课堂教学中,让疾病患者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沟通,接受学生的治疗。学生可以对四诊合参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予以体验,通过对患者展开中医治疗,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还积累了临床经验,从而对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以培养。

针对学生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教师要及时指导和纠正,以使患者能够放心让学生治疗,学生也会在病患的配合下制定治疗方案。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案例的方式展开教学。虽然学生对真实的临床案例结合中医内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其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使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难以获得真正意义的训练,对学生的培养采用“1+1”的实践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旨在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培养。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实践教学的对比分析,虽然对照组采用了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教学门诊内容,学生无法获得临床治疗经验。采用“1+1”的实践教学,则是病案教学结合教学门诊,让学生通过“四诊”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并接受临床治疗训练,使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并积累了解决临床问题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朝喧,陈筱云,齐锋,赵莉娟.《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J].光明中医,2013,28(05):1060-1061.

[2]肖永华,吴文静,赵进喜,储真真,王继东.从症、证和病的概念与关系谈中医临床思维教学问题——由中医内科见习病例引起的思考[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03):49-52.

[3]滕晶.实时案例CAI同步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4):26-27.

[4]韩华刚.基于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为基本证型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理论的构建[J].中医临床研究,2014,(25):42-43.

作者:王秀峰 王明刚 毛德文 张荣臻 邱华 龙富立

临床实践的内科学论文 篇3:

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某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利用临床资源优势,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双向考评制度、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过程评价,初步构建了一套一体化贯通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医教协同宏观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提升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医教协同,强化临床实践教学这一重要任务,课题组以某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初步构建了一套一体化贯通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

(一)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医学生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向一名真正医生转化的重要阶段,在整个医学学习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将临床实践有关的教学构成要素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范式,促进学生的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的结合,以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态度与行为[1]。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医学课程模式,将医学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课三个阶段。第二种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模式。第三种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其他课程模式的混合模式。

(二)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启示

国外临床实践教学一般在大学第二学年就开设临床实习课,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运用“床边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1993年, Ken Cox以“Planning bedside teaching”为主题在《澳大利亚医学杂志》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国外的临床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明天的医生——关于本科生医学教育的建议》的报告中强调“早期接触临床的优点”,建议医学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门诊和全科医学”方面的临床经验。

我国临床实践教学目前主要集中于毕业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病历书写、查房、查体等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考研与就业的压力已成为影响医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妥善处理考研与实习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2]。如何借鉴科学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目标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研究适合临床医学教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以某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中德实验班)为例,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学习后,其理论与实践教学均由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承担,利用附属医院的优质临床资源实现一体化贯通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早临床”(早期临床实践)——“多临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进行床边教学)——“反复临床”(毕业实习)。

(一)“早临床”(早期临床实践)

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学年,在通识课程学习阶段就开始早期接触临床。附属医院安排早临床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临床一线,熟悉医院运行情况,了解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及早感受医院,感受医生,感受护士,感受病人,感受社会。同时,初步开始医生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进入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在医学启蒙导师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早期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学科有基本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对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初步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早期融合、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早期沟通,增进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多临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进行床边教学)

学生进入临床学院(即附属医院)进行临床阶段学习,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床边教学,使学生能够多接触临床[3]。以呼吸系统疾病课程学习为例,学生上午到呼吸内科和胸外科进行临床分组轮转见习,下午和晚上进行理论大课和PBL课程学习。同时,完善临床技能操作项目的学习与模拟训练,将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各类穿刺等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纳入教学计划,按照分阶段渐进式训练与重复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将临床技能教学贯穿于课程学习全过程。以附属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平台建设为依托,优化整合临床技能中心及临床各学科实践技能教学资源,建立从中心到临床学科,再由临床学科到中心的循环贯穿式临床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得以反复进行临床实践[4]。

(三)“反复临床”(毕业实习)

学生从大学第五学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完成64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科室的通科毕业实习。综合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能力,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培養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独立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基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在线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落实见习和实习环节带教老师指导学生的“一对一”负责制。学生入科后,科室负责实习教学的老师在系统中将学生与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匹配并录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系统中实时填报临床小讲课、病历、参加手术情况等各类记录表并提交小结。同时,学生与带教老师在系统中可以进行实时互评与反馈。

(四) 采用全程信息化管理模式

通过对临床医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特点的整理与思考,课题组自主设计研发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将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见习教学、实习教学全程纳入信息化系统管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1.人员信息。学生入科报到前,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将学生轮转安排时间及带教老师信息录入系统并进行“一对一”匹配,学生个人信息、带教老师信息、实习科室信息一目了然,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条理性。2.日常管理。全面提高科室教学主任、教学秘书及带教老师对早临床学生、见习生和实习生的分类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带教分配、过程跟踪、考核评价,保障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3.过程跟踪。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汇聚全院各科室的实践教学培养过程数据,因此学生要在系统中填报学习内容及小结等信息,临床科室要在系统中填报临床小讲课等教学信息。每完成一个单位的教学任务时,师生在系统中进行实时互评,教学管理部门对评价结果进行跟踪与反馈,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

(五) 实施以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注重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见习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挂钩,将实习病历书写、实习综合表现与本科生推荐免试、研究生考核成绩挂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复习备考和毕业实习之间的矛盾。将毕业实习出科考核结果与学生毕业审核挂钩,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和敦促学生认真实习。同时,注重对临床教师带教质量的考核与评价,将临床带教情况纳入职称晋升、绩效考核中。

三、讨论与思考

(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切实保障医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切实参与到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我们将临床技能教学课程及相关内容,结合现有的硬件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建设,将标准化的实验教学平台供不同程度、不同需要的医学生来进行个性化的主动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技能训练内容体系改革: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结合相关专家的咨询意见,同时分析收集到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所需要掌握的不同技能的要求,形成标准化的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体系。

2.训练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内容和学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标准化临床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3.临床思维训练体系改革:临床各科教学形成有机联系、紧密结合、相互依存、反复循环、不断深化的临床思维教学体系,使医学生具备既有较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又有较强综合性、创新性的临床思维能力。

同时,以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减少临床理论教学时数,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行“四科并进、床边教学”,使临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阶段,理论教学与床边教学并进,在实践教学阶段,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临床小讲课)并进,建立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临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学生前期安排了以护理服务为切入点的早期接触临床实习,配备医学启蒙导师,以1~2周为一个单元时间的临床见习;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的联系;临床教学中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模拟教学、临床实习等完整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在注重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处理好医患、医医、医护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临床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和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在实习阶段学生均能完成实习大纲所规定的操作项目,各科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和临床能力评定,毕业时进行严格的综合考试。

(二)激励临床教师投入教学,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附属医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是其基本职责之一,随着医疗、科研和教学任务的不断加重,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临床一线教师将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身于教学中,做好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附属医院,要坚持严格的教师选拔考核制度、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要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权制,将师德、职业道德的考核放在首位,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晋职和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将教学工作考核纳入医院科室年度绩效考核、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及医师系列职称评定中,这对于激励临床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将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师资格准入。按照附属医院对青年医生培养与考核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对3年培训选留考核期即将结束的新进院教师进行基本教学素养考核,制订统一的考核方案和评价表考核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考核结束后进行集中点评与反馈,并邀请参加大学教学竞赛获奖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教师资格准入考核结果与医院培训选留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考核通过者可获得教师资格证,参与临床带教。

教学培训活动。我校拥有以医科教师培训为特色的国家级教师成长发展中心,中心定期举办各类教学培训班和“一对一”教学咨询活动。此外,我院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参加医学教育的培训课程,包括参加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基础等理论知识培训课程;参加各级医学教育部门组织的“医学教育教师骨干培训班”;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组织参加国内外医学教育学术会议,为临床教师提供更多接触国内外医学教育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的机会,以扩大教师视野,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这样,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组建了各个骨干教学团队,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多名教师表现优异,被推选为培训讲师,承担对外培训工作。

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我校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参加教学竞赛的青年教师要经过院系预赛、复赛、决赛的选拔,成绩优异者被推送参加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校组建的教学指导团队,由骨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对参加教學竞赛的全体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与培训,对进入决赛的教师进行重点指导。通过参与教学竞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 如何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与学校相关要求,实施“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以胜任力提升为主线的递进式、贯通式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1.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加强社区和基层、全科医师基地的综合实习,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环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逐步实现本科生、研究生、住培学员临床教育的有机衔接;2.实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推进落实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机衔接;3.在排除考研、就业等影响因素后,优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考核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将医学院校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统一的系统管理,建立整体培养和考核评价模式,从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周期,逐步实现以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升为主线的递进式、贯通式的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石中英,王卫东. 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育[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121-130.

[2] 张天成,唐志晗,姜志胜,等. 考研、就业对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10-11.

[3] 谭飞,万宝俊,舒涛,等.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5):468-472 .

[4] 辛静.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2018(4):31-33.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 何莎莎 刘争 周琦 万宝俊 姚飞

上一篇:实验教学生物医学论文下一篇:现代林业思想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