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5

在浩瀚的网络中,大量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呈现在我们眼前,从音乐的本质探讨网络音乐资源的价值,结合新课标探讨网络音乐资源对音乐教学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便成了音乐教育研究的话题。奥地利形式主义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无疑可以体现明确的感觉和情感。”“作曲家表达的念头,主要和首先是纯音乐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多元世界音乐教育的共鸣

2010年8月1日至6日,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大会所征集的论文(论文集收录的合作性研究论文,以第一作者所在工作单位或机构为准)共录用了979篇论文(其中包括专题研讨·圆桌会议论文245篇),论文按地区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

笔者将从六个方面说明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状况②。

一、学校教育研究

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学校音乐教育专题研究以音乐教育课程与理念、模式、现行体制、新型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以及音乐教师培养/培训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各国学者还针对本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和深入探讨,其中还包括关于如何使民族音乐融入到现行音乐教育当中的研究。

音乐教学课程与理念研究:王耀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体现的课程论思想》以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两个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文件(即“课程指导方案”、“必修课教学指导纲要”)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学、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它们所体现的课程思想进行分析。王朝霞《广东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使用了调查研究方法对高中音乐课改进行了研究。刘姝《52所高校“音乐教育学”学科课程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进行研究。爱尔兰Regina Murphy《“摇摆的Tripes和Trillibubkins”:小学生谈音乐课程》使用了调查研究方法。泰国Natee Chiengchana《泰国音乐教育研究的整合:元分析》研究中借助元分析法整合研究内容,元分析法是一种对于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的技术,适用于用统计方法分析调查结果,描述统计学、方差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都被用于数据分析。

关于比较新兴的音乐课程,如数字、流行音乐课程:台湾Tseng Ching-Wen《关于数字音乐课程在台湾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学院非音乐专业的开展情况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数字音乐课程的安排以及发展状况。挪威Petter Dyndahl《嘻哈和说唱音乐如何处理音乐教育中地区性和全球化问题和挑战》基于调查研究,探讨嘻哈和说唱音乐如何收入普通音乐课程中。

教材研究方面:Sondra Wieland Howe《日本音乐课本的比较:〈音乐〉(1986)和〈小学生的音乐〉(2005)》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个音乐教材系列在教学笔记阅读方法、分声部歌唱、教室音乐奇才、西方音乐与传统日本音乐的平衡等方面进行比较。温雪雯《中国大陆当代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的音乐教学论教材在相同的问题上的观点,分析异同的原因。

音乐教学相关研究:台湾Tung-Yun Chien在《活动研究:提高小学普通课堂中有特殊需求学生的音乐学习演奏能力》中运用三角测量法作为分析方法。泰国Monsikarn Promsukkul《音高学习过程与泰国古典音乐训练中获得绝对音高》使用初级检验、访谈、抽样和数据分析等程序进行分析。英国Helena Gaunt《音乐学校的学生们从他们的器乐、声乐、作曲教师和同学的指导中获得经验》所收集的数据以研究工具NVivo进行循环分析。俄罗斯Eugenia Yu?熏Volchegorskaya《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生活质量形成上扮演的角色》一文通过儿童生活质量表统一问卷进行研究。芬兰Katri-Helena Rautianen《1863年到1969年芬兰声乐教学方法的发展》使用历史研究方法,着重研究教学与方法论。香港Meichang Lin《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主题与研究的知识结构:1978—2008年博士论文研究映射》,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映射。

较为新颖的研究专题领域:加拿大Yifei Liu《音乐读谱中的感知跨度——乐谱难度的影响》中对音乐读谱中的感知跨度采取移动视窗模式研究,使用了“视觉圈第二代”装置,用来记录视觉移动过程,她的另一篇论文《初级钢琴学生的视谱训练:彩色图表在钢琴教材中的使用》调查目的是通过视线跟踪技术来判断这些插图在年轻学生钢琴视谱中的影响。Ingemar Fridell《用于感知动态和重力点的可视化工具》属于实验研究。

加强音乐教师培养/培训,也是目前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之一:美国Clinton Allen Randles在《关于美国和英国预备音乐教师的创新性身份的跨文化比较》中开发了一种以Isbll(2008)为基础的20项内容的调查工具。英国Pamela Burnard《中学课堂的创造性评估:探索教师观念和实践上的变化》三角化测量了三种数据源:问卷、采访及手机的人工制品。其调查研究设计收集了广泛的数据,所涉及的研究都采用源自采访(即上下文的观察)得来的数据与网上调查的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德国Gerhard Sammer《欧洲音乐教师培训所具备的素质与视野——奥地利、英国、德国的一项研究调查结果》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作为此次对比研究的一项调查方法,所得数据首先由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SPSS)进行数字化。陈玉丹《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创新型音乐教师》阐述了如何改革高师教学,培养新式音乐教师人才。西班牙Gotzon Ibarretxe在《音乐教育基层教师培训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中使用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个案研究法。台湾学者Yuan-Fang Lucia Ou《对生活课程教师音乐教学知识和能力的研究》运用了文献回顾和德尔菲方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预测生活课程教师的音乐教学知识和资质。西班牙José Luis Aróstegui《女性成就了西班牙音乐教师教育:一个历史性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历史研究方法。巴西的Alda de Jesus Oliveira《音乐教学中的教育链接:PONTES和AME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测定了一种叫做“PONTES”方法,使用了调查问卷和“DEPEMUS”测试的形式来评估个人发展潜力和“PONTES”方法的学习相关度。英国Marina Gall《见习教师的观点:是什么因素帮助和阻碍了音乐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的方式,对焦点组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用Nvivo、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香港Bo Wah Leung《在香港学校教授粤剧的教师——艺术家合作关系:教师转变实例》,其数据是从个人以及典型小组和教师之间的采访中提取出来。

就如何使民族音乐融入到现行音乐教育当中,本届大会各国学者纷纷进行了探讨,主要的论文有:韩国Mi-Hyang Park《民间歌曲指导地位以及韩国、中国、日本小学生的教学方法的研究》、美国C.Victor Fung《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音乐传统》、Jui Ching Wang《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美国大学音乐课程里的民族音乐合奏》、葡萄牙Graca Maria Boal-Palheiros《在小学葡萄牙传统音乐的实践》、韩国Oh Sung Kwon《艺术教育学院和音乐教育发展中心的传统韩国音乐教育》、日本Miyako Furiya《了解亚洲民族音乐:对未来地球公民进行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我国许多高校近年来设置了民族音乐专业,本届大会上对民族音乐教育进行了研究,如张晓农《原生态民间歌舞传承方式对艺术院校民间歌曲教学的启示》、李欢《中国新疆艺术学院维吾尔木卡姆表演专业教学现状与分析》、李文军《高师声乐工尺谱教学实践研究》。此外,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与个案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如金顺爱《农村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关系研究——以吉林省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为个案》、乐康《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郑颜文《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方高校民族音乐传承教学体系的建构——以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张小梅《广西民歌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个案研究》、马达《乡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为例》等。

二、幼儿/儿童音乐教育研究

这类专题研究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运用调查研究方法为主,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如马娟《私立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市区八所私立幼儿园为例》、杨彦捷《北京地区幼儿家庭音乐教育行为现状调查》、香港Barry Kwok-yeung Lee《香港幼儿园的设施和资源:音乐教学的现状及意义》、美国Lily Chen-Hafteck《将不同学习需求幼儿的音乐文化经验相连结》等。

其次,将幼儿/儿童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进行相关研究,比如陈泽铭《实现儿童民族音乐教育的新价值》结合了儿童心理学、教育科学以及生理发展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付琳《民族民间音乐为幼儿的发展树根立魂——四川民族民间音乐有效融入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让民族音乐点亮幼儿生活——四川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均使用了行动研究方法。

再者,台湾学者研究领域集中在:Liza Lee《关于台湾全纳教育通过音乐为学龄前儿童教授外语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或者笔记、问卷调查、访谈、游戏评估收集数据。Angela Hao-Chun Lee《学龄前语言的学习兴趣:中文(普通话和闽南方言)和英文儿歌》使用了问卷、统计软件SPSS,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t-测试。Ming-Jen Chuang《建立儿童歌声测评系统》旨在建立一个有效的“儿童歌声测评系统(CSVM),此系统是在Rutkowski(1996年)创立的“歌声发展测评系统”(SVDN)的基础上建成的,并对其进行了适用性调整。

最后,以实验为主的研究,如美国Rachel Lee Nardo《早期儿童的音乐评估工具》使用奥迪试验和频谱试验对早期儿童的音乐评估工具进行研究。

三、音乐教育治疗与生理/心理研究

在音乐教育治疗研究方面,主要以研究自闭症为主:例如巴西 Jessika Castro Rodrigues《自闭症与儿童发展:音乐的干预方法》运用几个数据库(SciELO、Scholar Google?熏LILACS and BVS-Psi)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董放《以音乐治疗为取向的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个案研究》、意大利Bordin Anna Maria《学习音乐史知识,培养对历史时间的感知——一位自闭症奇才的学习历程》等属于个案研究。美国 Donald Ralph De Vito《沟通的和谐:让自闭症学生融入公立学校音乐课堂的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方法。还有涉及到精神创伤与哮喘治疗,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杨霖希的《合唱疗法对受艾滋病影响之精神创伤儿童的干预作用的实践研究》、日本Yoshiko Fukuda的《音乐呼气法对哮喘治疗的应用(支气管哮喘乐疗法)》。

另外,有两项实验研究借助了相关测量工具,研究视角比较新颖:美国Rhonda S Hackworth?熏Rutgers《嗓音问题的普遍性:语言病理学家对音乐教师和非音乐教师录音的评估》研究中使用了CDRI,其是一个用于目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测量装置。加拿大Peter Visentin《音乐指挥中收拾补偿所导致的意外结果》以实验研究的形式,研究中采用的是一个12镜头的VICON3D动作捕捉系统(120帧/秒)和生物力学计算机塑像术来测量对象动作的知觉能见度和相应的肩部负载。

有关音乐教育与生理/心理学科交叉性研究,这方面研究美国学者关注较多:Stephen F.Zdzunski《对两名联觉音乐家进行的探索性神经心理学个案研究》通过个案研究,设计有关音乐与神经心理学的访谈和测试。Patricia Bowes《一项对声乐专家意象使用的探索性研究:运动心理学的应用》运用了半结构化访谈。Pamela D.Pike《钢琴的乐谱认知和演奏——认知组块和动作技能发展的评价》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比了两组刚开始学钢琴集体课的学生。此外,希腊Stella Mouroutsou《儿童悲伤情绪研究——通过积极的音乐干预研究四种基本情感》进行了音乐情绪研究。日本Mari Shiobara《一种通往音乐与律动的有效方式:架起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与心理生物学的桥梁》运用学科互涉研究方法,并用心理生物学的证据证实了音乐体验理论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效果。阿根廷 Ana Lucia Frega《音乐的创造力:韵律创造过程中大脑激活的第一个途径》采用SCAMPER工具,研究在创作简单的韵律时,大脑区域涉及到的相似的音乐背景,并分析与之创造力等级的关联中可能存在分歧。

四、音乐教育技术研究

这一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技术与音乐教学、电脑音乐创作与软件开发这两个研究领域。

“音乐技术与音乐教学”研究领域:英国Mary Stakelum《实践的语言:研究音乐技术对教授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影响》以英国的中学为个案研究,使用了观察法、调查法。英国Nicholas Michael Breeze《信息通讯技术(ITC)运用于音乐课堂的各种调查》调查了学生运用ITC作曲的能力。英国Marina Gall《见习教师的观点:是什么因素帮助和阻碍了音乐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用Nvivo、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斯洛文尼亚Inge Breznik在《电子音乐教育作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方法:斯洛文尼亚的一个案例研究》运用了个案研究方法。美国Fred J Rees《音乐教学的电子媒介》通过历史研究,介绍了几个类型的资源和教学方式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意大利Giuseppe Faraone《在音乐学院的多媒体学习:交互式动画和实验室网络和移动电话是如何影响传统的学习》研究“适时设计”的互动式动画的特征及在音乐学院米兰实验室使用移动电话和网页,通过使用实验研究方法发现依靠多媒体工具达成的教学清晰度似乎有助于建立个人学习能力的自信。罗马尼亚Nedelcut Nelida在《音乐教育中的多媒体资源:D.L.M.A.项目(Thu.4.30-5.00)》中对开展于罗马尼亚音乐学院的研究旨在挖掘使网络教育手段进行了研究。

“电脑音乐创作与软件开发”研究领域:以色列Eilon Aviram《实验项目:青少年家庭电脑音乐创作》采用问卷调查、公开采访的方式。瑞典Ketil Thorgersen《民主国家的移动多媒体制作》对如何拓宽在移动多媒体设备进行研究。芬兰Mikko Eemeli Myllykoki《“贾莫”手机音乐制作软件:三至六岁儿童的创作游戏》和瑞典Bj?芽rn Roslund《音乐耳朵(MUSICAL EAR):为音乐只是和理解所设的一种全新听觉训练软件》分别介绍了所开发的软件。

五、社区(会)音乐教育研究

社区(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趋社会化的延伸,从本届大会征集论文来看,各国音乐教育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一是关于“学校与社区音乐教育协作”的研究,此类研究多以应用个案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为主,如:澳大利亚Brydie-Leigh《建立充满生气的学校——社区音乐协作:来自澳大利亚三种有活力的模式》。美国Susan Helfter《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社区协作项目》以六所美国大专音乐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个别访谈,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挪威Kjell Muller Skyllstad《通过学校和社区音乐教育培养和平解决冲突的修养》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孙绿怡《沟通与责任:中国的开放大学与社区音乐教育》以个案研究讨论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开放教育及远程教育的优势。巴西Flavia Candusso《卡波椰拉安哥拉的社区和音乐教学过程》主要是在质性研究法中进行实例学习和探索,以及Maria Helena de Lima《“音乐和公民”计划与巴西的社区:音乐教育、大众教育和大众文化》概述了在巴西南部地区的城市周边社区中有关“音乐和公民”的十年教育活动计划。英国Peter Moser在《“长途跋涉”——将英国的社区音乐转战中国香港和大陆》运用行动研究方法,介绍了“More Music”组织如何开拓新的社区音乐实践。

二是针对“老年群体的音乐教育研究”,以个案研究方法的应用为主,如:美国Pamela D.Pike《运用技术吸引退休学习者——第三代MIDI钢琴合奏的案例研究》、新加坡Chee Hoo Lum在《团体音乐活动的深入对话:在新加坡一所高级护理机构里的探索性经历》。

三是关于“社区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台湾Hsiao-Shien Chen《在纽约市的华裔社区舞狮》探讨“中国舞狮”在纽约市一个华裔社区的实践,使用了田野笔记、访谈和录像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日本Mari Shiobara《将社区音乐转变为课堂音乐:关于日本传统音乐教学法的一些探讨》以作者学习三弦的个人经历为个案,研究了学习日本传统音乐的过程。

四是“虚拟与数字化社区教育研究”:澳大利亚Steve Clifford Dillon《通过视觉工具和乐团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通道》关注由技术支持而成就的关于音乐中的社区特质及社区中的音乐特质的研究,以从网络阻塞工程精选的数据证明这些系统的关系型承受力。

结语

从大会所征集的论文来看,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研究,尤其是交叉性学科不断渗透到音乐教育研究中,使得音乐教育学科走向成熟。本届大会是一次音乐教育的饕餮大宴:国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独创性,为我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同时,也为国外音乐教育同仁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现代音乐教育的成果。

①笔者认为工作坊、教学展示、海报在论文集中各自均有对其研究进行陈述,故将此三类与论文一并统计分析。

②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录用论文较多,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王东雪 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作者:王东雪

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篇2:

音乐教学中网络音乐资源的运用及思考

在浩瀚的网络中,大量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呈现在我们眼前,从音乐的本质探讨网络音乐资源的价值,结合新课标探讨网络音乐资源对音乐教学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便成了音乐教育研究的话题。

奥地利形式主义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无疑可以体现明确的感觉和情感。”“作曲家表达的念头,主要和首先是纯音乐的。”音乐中美的本质“……特别富有音乐感。这就是说,这种美不是有外界赋予的任何主题决定的。也不需要这样的主题,而完全是由艺术地组合起来的音响构成的。”由此可见。实现音乐的音响是音乐作品得以完成的必经阶段,音乐即在音响中宣泄情感。汉斯立克的观点与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新课标所体现的以音乐为本,以审美为本的原则极其吻合。但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还受着长期以来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束缚,在教学方式等方面还不足以体现音乐的本质。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贝内特,雷默于1986年和1998年两次来中国作调研,他感觉到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重点都在课堂音乐教学上,音乐体验的范围似乎比较小。他认为“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结果,教学方法主要靠死记硬背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这位外籍教师客观地指出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状况,时至今日,我们的音乐课还保留着相当多的这种传统。而网络音乐资源的利用将促使我们教学方式的转型。

网络音乐的出现赋予音乐新的意义。

电脑与多媒体技术闯入音乐“圣殿”,在创作、演奏、录制、和欣赏等方面带来音乐观念的巨大变革,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MIDI、合成器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甚至创造出乐器无法达到的效果,带给人们对音乐新的感受。网络音乐作品通过声音的“数字合成”、“数字录音”或加上拷贝产生,借助高速传播的因特网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供人们下载欣赏。伴随着音乐创造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以及审美心理也在发生改变。网络多媒体集文字、图画、动画、声音、音乐、影像于一体,音乐欣赏在这里呈现一派新景象:“在网络音乐‘字典’中,欣赏已不再是一种单凭听觉把握的情感体验,也不再是一个静态线性的历史性,而是可听、可视、可感,综合多元以及动态可逆的共时性过程。借助Windows平台,浏览器就可识别和播放一些经典的Win-dows声音和影像文件,如WAV、MIDI、AVI和MPEG文件,而一些流行的网络多媒体则可从网络获取新的媒体播放程序,使用极其方便。传统观念中,我们视音乐为以听觉为唯一感觉方式的艺术,而网络音乐对图像、动画等技术的“兼容”,逐步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在网络概念中,音乐不仅可以听,而且还是可观可视的交互性艺术。从“听”到-“看”,从听觉到视听及多种感官的参与,音乐的触角向各个领域延伸,艺术门类间的“壁垒”顷刻间土崩瓦解。现代网络音乐的出现昭示人们:音乐已不仅仅是一个纯艺术的范畴,从采样、录音、合成、制作在传播、下载,一道道的“工序”无不深深打上了技术的烙印。网络中,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与心理的社会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艺术与高科技结合的社会存在。

网络音乐资源的利用正冲击着我们音乐教学的传统,促使音乐学习的革命。

目前,网络音乐资源大致分三类:第一类型是已经存在的传统音乐作品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而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内容;第二类型是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的音乐作品,如音乐文献类作品;第三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音乐作品,如电脑音乐作品《第42交响曲》、雪村的网络音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科书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教科书、按照教学参考按部就班地进行。伴随着网络音乐的出现,单一的课程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中丰富的新颖的素材、灵活的交流方式也为教师所热爱。音乐的学习场所已超跃了有限的课堂,学校广播台、图书馆和随处不在的网络,为音乐的学习提供了有利便捷的环境。例如现代音乐电子教材与大量的数据信息和相关的音乐教育网址的链接使学生在教材中直接连接英特网,自由博览“众音”,和音乐家及朋友们互相交流了解,充分显示人脑、电脑加网络的优势。在数字化时代,音乐的本体——“声、音、乐”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包括远程通讯技术)直接交给每一个愿意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们,使音乐真正成为每个人的音乐。

由此可见,随着开放性、交互性的网络发展和普及,音乐的学习方式将由被动接受单一形式逐步转变为探究型、综合型。

利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学日益成为实施音乐新课标的重要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审美的核心,并把培养兴趣、音乐创造作为重要理念。网络的特点使音乐的意义丰富。学生在可听、可视、可感的环境中了解音乐,从听觉到视听及多种感官的参与,他们必将兴趣盎然;同时在多媒体环境下,音乐的创造也变得简单易行。学生只要选择合适的软件,操作鼠标和键盘就能创作自己心仪的乐曲,并现场视听。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倡学科综合”,在音乐课程中体现为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教学实践中,课标重视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强调以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态势,拓展音乐教育的深度、广度,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和音乐能力的发展。网络中的音乐资源,多表现为文字、图画、动画、音乐、影像一体,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学科,这些音乐资源的问世正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体现。不仅如此。网络的交互性为老师和学生的即时性交流提供了平台,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反馈。

利用网络音乐资源,更好地服务音乐教学。

无论在专业音乐教学还是基础音乐教学中。对网络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屡见不鲜。如在和声课中,利用MIDI先进技术改变学生和声学习中思维与音响脱节的状况,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使和声教学产生了崭新的变化;在声乐课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歌唱器官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并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演出状态体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如何甄别优秀音乐资源、合理整和资源以用于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传播媒体,音乐教师和专业音乐人士责任重大。多媒体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方便,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会极其不便。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一堂质量差的多媒体音乐课比传统方式的课还要糟糕。这里,我们宣扬多媒体,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将优良传统与现代并举,以获得最好教学效果。优化网络音乐资源主要体现在创建更好的网络资源上。如数字化音乐教学网络——共享教学网的构建,英文名SHARING TEACHING NET-WORK,简称STN,是中音公司首倡,联合全国多家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共同组建的一个网络体系。现在已由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试点,多家音乐院校设立了辅导站。这样的数字化音乐教学网络为实现音乐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创造了契机。

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广泛地利用网络音乐资源还受到一些客观原因的制约,如教学设施的缺乏、经费的不足等,但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音乐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将广泛铺开。正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所指出:2010年,除少数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教师以外,所有教师均能利用网上及远程教育艺术教育资源、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作者:王培喜

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教育科研迈进数字化建设时代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依托于数字化的小学教育科研也越来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数字化管理水平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进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通过参加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于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

因此,一线教师做课题的必要性就是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目前,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教师更多地依靠学校现有的设施和数字化设备进行更为有效更为便捷的教育科研。

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信息化以及校园的数字化。数字化校园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二是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

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建设理念有偏差 部分学校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软件资源(网上教学平台、学校业务管理系统、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数据库等)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教育科研的数字化的建设自然有偏差。

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 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

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 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 部分学科教师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数字化建设课题研究

学校申报多种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如语文的小古文研究、美术的美丽小画家等校本课题。教师积极参与相应学科的教育科研,不断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科研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数字化 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学校数字化的校园的建设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校有效的管理制度,为教育科研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学校借助于数字化的校园开展数字化的教育科研主要表现在: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数字化资源与教育科研管理系统的有效利用;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

课题网站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信息平台的建设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好信息平台,才能克服单打独斗的现象,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无纸化办公。

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发布,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学校进行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是推动课题研究进展的必要途径,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加强学校数字化管理的同时,在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教师个人发展上,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

作者:姚海贞

上一篇: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论文下一篇:社会心理学视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