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靜、动、影、韵构成园林艺术中水体设计艺术意蕴形成手法。静的阐述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论文 篇1: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与美学艺术

摘 要:中国的古典园林源远流长,本文主要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展开,具体分析传统园林的造园布局以及空间中的形、神、气的统一,目的在于把握传统与创新的源流关系,吸取精华,大胆创新,使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和环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并且在满足现代人多种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与自然界更为协调的建筑空间艺术。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美学;意境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以“有假为真,苑自天开”的美学思想,从而在具体形式上体现出本乎自然、超越自然的天然图画形式。与西方古典园林不同,中国古典园林虽不是纯粹的建筑,但却融合了一切建筑手法在内的高级艺术形态。任何设计观念都离不开一定的美学原则,而美学思想又建立在深刻的世界观——哲学的基础上。在西方,以数为原则的几何审美观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种“唯理”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园林追求的是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因此,西方园林的风格为规则式几何园林,在园林建设上,它强调轴线、对称,注重空间比例关系。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天然美,它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融合的产物,进而达到情感、精神上的升华,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写意山水园。造成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对意境态度的差别。也就是说,西方园林主要注重形式美,而对意境的追求才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画家作画讲究“胸有丘壑,意在笔先”,这一画理同样适用于造园艺术。这里的“意”,一方面指造园之初就应该对园林的总体构架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指要对园林各景物融入一定情感,营构一种意境,空间随着意境的变化,可放可收,可大可小。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造园之初便非常讲究总体布局。《园冶·立基》中论述道:“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也就是说,造园过程中,确定主要景物在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把其他景物纳入园中,而不是毫无次序地一次把所有的景物塞入园中。如: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它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远香堂为中部主体建筑,围绕远香堂,东部叠黄石假山,山势一直延伸到远香堂南,堂东北山顶处建绣绮亭,堂西设倚玉轩,堂北凿一水池,临池设观景平台。站在堂中环观四周,四面景物尽收眼帘,仿佛在画中一般。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古典园林运用小中见大、明暗开合、敞闭自如等空间对比手法,欲扬先抑,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使空间富于变化,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奇境界,创作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艺术空间。也就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安排在一起,通过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例如把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放在一起,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借助小空间的对比、衬托,大空间将给人以更大的幻觉。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为了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多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即在进入园中主要景区或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小空间,从而达到突出园内主要景区的作用。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面积大都很小,如:苏州留园仅20000平米 。为了求得意境的深远,留园的入口部分巧妙地运用了分隔、明暗变化,同时又相互连通,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比如,苏州拙政园占地5200平米,共分为东中西3个景区,中部作为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其中又包括许多景区和院落,如见山楼与池水平桥,由廊桥柳荫环绕,组成一个既与外界有所分隔,又使内外相互穿插的空间;花厅玉兰堂紧靠住宅,自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院内广植玉兰,并沿南墙筑花台,使建筑与自然结合得自然贴切;廊桥小飞虹与水阁小沧浪横跨水上,与周围亭廊组成水院;枇杷园和海棠春坞分别用云墙和花墙分隔,各成小院,成为园中之园。正如陈从周在《园韵》中所说:“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园林与建筑空间,隔则深,敞则浅。中国古典园林分隔空间的手法很多,妙在利用山池、花木、廊桥、厅堂,而少用围墙。正如《园冶》之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围墙隐约于蔓间,架屋蜿蜒于木末”。通过游廊,将景点组织起来,延伸了空间,步移景异,给人以境界迭出之感。在组织水面景观中,桥起着点缀水面景色,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引导游赏路线等作用。廊桥在园林中应用较少,拙政园的“小飞虹”廊桥是运用得颇为成功的佳例。假山叠石可以遮挡人们的视线,增加景象层次,扩大景深。如拙政园进入腰门后的湖石假山,犹如屏障使人们不能一眼看到全园景色,从此绕过去,便进入主景区,显得豁然开朗。运用隔景手法划分景区,不但把不同意境的景物分隔开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味某一意境,而且使游人在不同的景区间穿行时,感到别有洞天。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强调分隔、划分景区时,并没有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园林中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从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门洞、漏窗构图多为自然式图案。固然这些图案本身有其形式美,但更重要的是透过门洞、漏窗可以使人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沧浪亭漏窗门洞共有108式,其中环山89式,园内复廊一面邻河,一面环园内假山,人行廊内,借助廊墙上的漏窗,园内的山林和园外的流水互为呼应;漫步廊外,眼前是潺潺流水,透过漏窗,园内的山林若隐若现。正如陈从周在《中国园林谈丛》中所说:“园外一笔,妙手得,对此之运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园林艺术首先是空间艺术。在造园过程中,如果只是把山水、植物、建筑等诸多造景要素散布于园林中,而不注重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园林空间的围敞闭合,那么就如同在画廊中看画一样,各幅画面都是分立的,而不能给人以整体的感受。要使游人真正融入统一的园林景象中去,必须创造丰富多变而又不失为有机整体的园林空间。园林作为可居、可游、可赏的所在,不仅在于其空间的实用性,更在于其艺术的统一性。

由此可见,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对空间整体设计的建筑艺术,它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来源于蕴含在空间中的形、神、气的统一。它创造的是一个能与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体现出中国古代哲人与造园师对空间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三维的静态空间,而是在园林中加入了四维的时间和五维的心理时空,在空间的引申和时间的延续中与人的感情意趣产生交流,从而获得整体的空间艺术形象。它所体现的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立面的外观,而是一个群体的空间艺术。与古人遗留下的建筑艺术相比,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缺少的正是这种对空间意境的理解和把握。单个的亭、廊往往被片段的使用,成为代表园林形象的一个标志符,而外来文化的侵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生吞活剥式的搬用,更是产生了许多不中不洋的环境垃圾。因此,在深刻理解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应结合今天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实践中把握传统与创新的源流关系,吸取精华,大胆创新,使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和环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并且在满足现代人多种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与自然界更为协调的建筑空间艺术。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15.

[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7132.

[4] 胡捷.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J].浙江科技学报,2003,15(1):2426.

[5] 封云.亭台楼阁——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J].华中建筑,1998(11).

[6] 庄逸苏,潘云鹤.论大学园林[J].建筑学报,2003.

作者简介:李永燕(1975—),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在读,现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攻方向是服装设计与制作,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从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十几年,主要讲授服装设计、时装画、服饰图案等课程。

作者:李永燕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论文 篇2:

园林理水意境营造之手法研究——静

摘要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靜、动、影、韵构成园林艺术中水体设计艺术意蕴形成手法。静的阐述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关键词理水意境 手法 静

理水之法,贵在营建意境,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蕴,正如“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1]但虽有法,亦不能拘泥于法,正如《园冶•兴造论》开篇记述“……,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人之人也。”[2]因此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什么人方能住、营建什么样的居所。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在中国私家园林的理水中通过注意水体源流、水情动静和水面聚分的处理。水面曲折有致,其平面造型体聚散相配、有张有弛的韵律感,其间利用山石之自然形态处理变化的池岸效果,并在大的水域上或为岛、或为汀步、或为堤、或为桥辅之。造园师们通过巧妙运用各种造园元素使得小小的园林充满无尽的艺术意蕴。

静——融情达理。静,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水,虚静而明,清波可鉴,是人的生命之源,正是由于水的这种澄静清虚的特性和人类生命之源的归属感,使得长于类比思维的仕宦文人将其与虚幻飘渺的灵魂联系在一起。出、入、隐、仕,精神回归与生活现实,一直为古时仁人志士面对的心里纠结。解决此纠结的终极方式人们选择了世外归隐途径。田园隐居以及颇为适宜的园林隐居变成为可行。于这些雅士仁人间,荡舟湖间表达这回归人性自然本真、远避喧嚣的的愿望。孔子曾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孔子本人尽管未曾身体力行,可是却确立了一个可行的是为准则去知道后来者。政治失落时,便思乘抒浮于海上,放弃所有的现世荣辱,了无负担的远行,天大地大任我驰骋。此行为似乎成为所有后世骚客的病症。在后世骚客文人心目中,“拙人涉世骑土牛,达人涉世乘虚舟一”,驾舟御海已成为通达世事、超然物外的仙人标志。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底蕴也正如鲁迅先生在分析明末小品文[4]后所评价的,是“高压下的风花雪月,苦闷中的闲情逸致。”[5] 理水在园林创造情境的环节中起着至关的作用。笔者总结起来可以把其分为表现静谧、悠远、深远、空旷、亲切、含蓄、神秘等的意境。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达成此种意境所应用的理水手法。

一、幽深静谧之法

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园林空间,是我国园林艺术美含蓄、曲折,有韵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6]”顶级的善应该象水一样,水汇集万物而不争名夺利,身处别人所厌恶的地方。水汇集万物却能谦和处下,时为我辈效法。俗话也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恩泽万物,从不彰显自己,却自处平淡,无味、无知、无觉,但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常临水而建。为有凭栏邀月之感,大多临水建筑前部架空挑出水面,因此园水就好似是从建筑下方流出,显得建筑如水生,自然天成、深幽含蓄;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7],便讲的是一种理水手法。这样就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构成要素,致使有限的水域空间增加静谧之意;如果水域比较宽敞,且驳岸距离较大,那么也可多以草木植被景石把驳岸进行遮掩,做成虚景,从而便会造成水源边界的无边无沿的错视。综上所述,苏州园林理水表象只是当代或者古代造型艺术形式,然其事实却润藏着深刻的人生哲学。那就是水的谦和处下,甘做陪衬,毫不彰显自己。(如图:1)

底图来源:ABBS建筑论坛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6&id=856533

造景中水石的有效结合往往会产生一种静谧之美(如图:2)。当然,如果要营建这样的韵味,并非任何石头都可以的,首先需要静而精巧的空间、平而柔的水,加之硕大的整石,这样才会凸显空间的稳重,加重静的味道。

幽深静谧,更要重视空间层次的营建。有曰:“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8] “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9] “溪小桥大。溪浅桥高。”[10]正是有了则曲折之水、大小之溪、高低之桥,园林有了更幽深的空间,有了更恬静的韵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11]。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山,支起了园林的立体空间,以其厚重雄峻给人以古老苍劲之感。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

在苏州园林中,十分强调幽深曲折,即所谓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水,因其形而彰显其有缘深沉之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水是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之大池,妙不可言。(如图:3)

二、旷远悠静之法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廊房。”[12]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重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为主”。郭熙也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 [13];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对营造园林之深远十分重要。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水要有来龙去脉。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其西北端有一曲桥,水经桥下一直伸向小沟,似有不尽之意;在其东南端也有一小桥,水流向桥南,越来越狭,也有不尽之意。苏州拙政园南面侠池,塔影亭与山石相连,亭下镂空,池水穿流其间,假山置通透石洞临水而建,亲昵池水,斜栏依石,其间水之若隐若现,显其静谧幽深之境。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营建水域深远幽静之法再有一种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手法包括,水域空间大小的对比、池岸显曲直对比、水域曲直的对比、空间层次高矮的对比。

园林水域空间应以变化为原则,不应平均分割,显得死气。例如苏州拙政园水域空间变化莫测,即有大块水域以廊桥、建筑做东西分治,又有小块水域以景石、桥梁做景深处理,可谓变化之丰富。(如图:4、5)

底图来源: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306-307页。

园林理水中池岸的设置应以曲为准则,可以说是“宜曲不宜直”,这样方能达到自然界中的节奏效果(如图:6)。曲可分为大弧度的曲、精致的小弧度;另也有缓慢的变化,也有急促的回转,总之,在运用曲的时候要注意变化的多样性。此外,水域驳岸的山石与水位的关系也要注意懂得运用张驰,或临水、或近水、或贴水、或入水,制造出平缓、错落、空灵、峻拔、俏丽、险峻等空间态势。在山石的选取上也要重视品种的单一性,切记各类石材混搭。

总之,静、动、影、韵构成园林艺术中水体设计艺术意蕴形成手法。静的阐述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本文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园冶》中讲到的主人的艺术修养对于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点出“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观点。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相关哲学观点。如,园林理水中水形柔弱却能以柔克刚。明清时期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置景石太湖石,并常以“瘦、透、皱、漏、丑”为择石原则,其石美俏丽挺秀、叩之有声、凹凸遍布、通透灵动,这便是由这柔弱湖水累月经年精雕而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4]”,“守柔日强”,水是至柔之物却能无坚不摧,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释。

注释:

[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第59页,第33页.

[3]论语•公冶长.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2010年1月第15次印刷.第54页.

[4]明末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与当时文人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人们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从而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群和创作的数量,一些选本和文集也随之出现。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5]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

[6][14]老子,朱良志注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2页,第178页.

[7][8][9][10][12]园冶图说.[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005年5月第4次印刷.园冶•立基.60页,18页.24页,24页,第47页.

[11][明]文震亨著,陈直校注,杨超伯校订.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3]陈从周著.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9页.

作者:韩亚静 张慧姝

哲学源流与园林艺术论文 篇3:

浅谈传统宗教文化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哲学以及对园林景观建筑的影响都极为深遠。而景观建筑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烙印,是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在城市建设中都透露出传统宗教文化的缩影。笔者从儒教、道教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方面分析它们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以便与众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关键词:宗教文化 财富 影响深远 景观建筑

建筑景观是苍茫大地上人类智慧的点点滴滴的记载,是装点着人类生活的璀璨星辰,也是传统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无论它们形式如何,年代是否久远,都焕发出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奇光异彩,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珍品。景观建筑也能体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也是人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体现,能够体现出人的主观意识和哲学世界观。可以说,中国传统宗教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还是在居民景观建筑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而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照搬等问题,丢掉了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传统宗教文化,缺少了创新与改革。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能利用优秀的传统宗教文化,与时俱进,继续发挥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文化与景观建筑

儒家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儒教,也叫儒学,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也就是强调“善”,而“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而今也是中华民族内在的主流思想。

1.儒家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我国的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的建筑的影响,一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儒家文化讲更强调礼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而这些主流思想至今也会影响到居民景观建筑的建筑风格。如“礼”的内核就是秩序与和谐,也就是宗法和等级制度。那么,在景观建筑中就会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 在传统建筑中用装饰、颜色等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体现。例如,黄色是最为尊贵的颜色,在普通百姓的民建和生活中是不允许随意使用的,都是在宫廷建筑才中常用到黄琉璃瓦,同时配以龙凤题材的和玺彩画, 可以说是皇家专用的。在古代,即使是人死后所使用的坟园在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等方面也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得违反,否则会受到刑法制裁。

儒家所宣扬的“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正是古书所记载的“以类合一, 天人一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以及景观建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更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

而中庸之道更强调社会的一种“内聚”性, 即团结和睦。追求在“向心内聚”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中庸之道讲究不走极端,万事万物都可共存,以最大的宽容性包容一切,不论正反,不论中外。如“万园之园”——圆明园,就是以“西洋”为基调,糅合“东土”的“语汇”,创造出在当时东西方人士看来都颇“中意”的建筑美。中庸之道以模糊二者之间的界线,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来使其和谐,达到中庸。

2.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儒家更强调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所谓的“礼”主要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在很多典型的私家皇家型园林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庭园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轴线的存在,这都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如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也影响着民居房屋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如北京四合院和紫禁城的室内设计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建筑都是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在此不一一举例。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所强调的礼制也正是园林建筑的体量与用材上的要求和体现。如在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如明黄最为显贵,只能是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是民居的专用色。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的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而“天人和一”思想也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进而影响到我国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二、道家思想与中国景观建筑

1.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中国的园林艺术极具特点,布局严谨而巧妙,技术精湛而高超,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而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尤其是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环境很少动荡,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强调一切取法自然。道家的“师法自然”也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

当时,人们欣赏自然,更喜爱摹仿大自然。这样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逐步形成,社会上还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这样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但这时的山水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手段,以“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也初步确立了我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

2.道家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手法的影响

首先,我要談谈道家思想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的体现。“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山水园林和山水画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审美意识升华。例如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通过对假山的塑造,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遐想,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群山中,艺术的再现了美妙的大自然。

3.道家思想在造园元素上的体现

正是有了“无为”思想,才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等造园手法。当然在造园组景过程中也要遵循已有的环境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然后进行建筑、堆山、引水,进行植物配景等,要突出自然景物特色的同时能做到构园巧妙。如,舫或舟等构景要素在造园的设计元素中会的重复出现等,这都能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中园林在哲学与美学构造中体现出道家的无为思想。

此外,老庄哲学中的“虚实相生”体现在自然景观中的山和水的恰当组合上, 山、水各具特质,都与大地相连,这都是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在选址时必须要考虑和依靠的,这在早期建于自然山水中的帝王苑囿和之后在城市中的以自然山水为景观环境的私家园林都有体现,这些景观、园林也都实现了人为创造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给炎黄子孙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不应该只注重物质上的享受,而应该努力追求精神和内心的宁静和闲适,在建筑景观设计和营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为中华儿女传递讲更多的归属感,有效促进人和自然的长久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安运华.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J].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

[3]郑皓.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2.

[4]杨杨、杨桑桑.浅析现代景观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浙江建筑.2009.4

作者:吴平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市场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