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3

摘要:传统文化是靠语文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承传过程中选择性的吸收并不断创造新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应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纳入自身的心理结构之中。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强化大学语文教学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摘要:“大学语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认为要着重从强化母语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几方面强化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强化;大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典籍,精彩的文化艺术,智慧的哲学宗教,还有道德伦理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粹和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历代作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大学语文”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学生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

要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大学语文也要加强课程自身的建设。

1.强化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

“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就是祖国,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2.强化大学语文教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导向性资源平台。

大学语文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为此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經典作品是其中的重头戏。像《大学》《论语》《尚书》《周易》,还有优美的诗词、散文和古典的小说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师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授课的媒介,能使学生深刻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感受到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强调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引领者。

大学语文教师是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大学语文教师要的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授课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去分析作品中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跳出单纯文学赏析的老圈子,追求别开生面,以开放性的眼光启发学生多角度看待事物。大学语文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联系实际,鼓励创新;不仅立足分析文化现象,更着眼于培育人文精神;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学、文化史的了解,更教给学生“以史为镜”来分析当下问题,认识当今社会。在教学手段上,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传统文化。以教材为依托,以互动式教学为主,把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上走出来,提供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当然,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我们应寻求一条更加科学有效的路径,让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8.

[2]杨晓敏.高校语文教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9):12-13.

作者简介:黄丽萍,江西工程学院公共课部 副教授。

作者:黄丽萍

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2:

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传统文化是靠语文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承传过程中选择性的吸收并不断创造新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应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纳入自身的心理结构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面向世界发展自我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传承;发展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靠语文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传承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并不断创造新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与经济相关还与文化的竞争相关,与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修养、能力、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丧失了自己文化核心的民族与国家,将失去凝聚力,无法进行文化交流与吸收。根据我们的调查,国人正面临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被人们漠视, 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文化常识严重缺失。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学校课程的角度去寻求原因,我们发现学校课程中缺少传统文化因素,本土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缺位,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的缺少。从实施层面看,应试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美国的因格尔斯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文化融汇碰撞,只有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坚持自我,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文化交流,文化整合与文化吸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民族。可见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极其重要。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教育实际上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熔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乃至军事学等于一炉的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传统民风民俗、传统伦理道德、传统生活习惯、传统思想信仰等的学习,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当前传统文化面临危机。奔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许多年轻人热衷漫画娱乐,追求名牌服饰,哈日哈韩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知道的却寥寥可数,一些中学生不能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写请假条都成为问题,阅读古籍文献更是感到困难。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链,因此语文教师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教师要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全体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的文章随处可见,从先秦诸子思想到儒佛道经典,从古代诗歌到现当代小说、戏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其次,有利于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等。从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孙子兵法》中的“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身上的精神是现在年轻人所需要具备的,他们身上的胆识韬略是激励青少年前进的动力。通过学习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古代先哲们的理想追求,使青少年获得熏陶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博于学习、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最后,它有助于学生增强汉语言文字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文化篇目均为名家名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能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也能为写作储备很好的素材。学生大量阅读、赏析传统文化的美文名篇,有利于提升其阅读品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是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文化功底,打好传统根基,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学生在对古代典籍的阅读理解中,潜心感受先哲们的思想感情,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推崇仁爱、礼仪,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道德,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让学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培养学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忧民情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脱世俗的文化修养。传统文化作品沉淀着丰富的哲学内蕴和博大的文化胸襟,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古人立志奋进的决心,明白古人积极进取的斗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

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品德、人格、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大学》一节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陶行知力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让人积极地处身于社会生活,确立和显现人生价值、意义、目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给后人树立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典范,“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大家们的身上吸收营养,在灵魂深处,打上兄友弟恭,诚实守信,心系天下的思想烙印。这些闪烁着无私无畏的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文化精华都将成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样板。

四、 开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开拓文化视野

(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初中生的知识学习除了从课内获得之外还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据调查了解,20%的学生喜欢阅读文学名著,50%的学生喜欢的是卡通漫画,武打小说……学生喜欢感官刺激的畅销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有不良影响。别林斯基说过我们要选择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书,因此,要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外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精髓,语文教师要去粗取精,可以选择激情飞扬的劳动欢歌,雄浑幽婉的出塞诗歌,清新酣畅的田园山水诗词,意境深邃的哲理诗词;可以选择文学起源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经典,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作品,四大名著……经典阅读是学生阅读的主旋律。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适合学生吸收的、有价值的经典作品推荐给学生。

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发生共鸣,或欣赏经典语言,或做读书笔记,或品论人物志趣。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过程中获得思想的碰撞、学识的认同、人格魅力的感染、品味的熏陶,达到阅读效果。

在教材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延伸性阅读。如学习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让学生去浏览《水浒传》;学习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可让学生拓展学习《归园田居》。通过延伸性阅读,学生的学习更为系统,传统文化的阅读更广泛、更全面。

(二)参与课外传统文化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了解风土文化。听专家教授讲授传统文化精髓,听国学大师的国学讲座,欣赏有文化品味的节目如《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举办传统文化的经验交谈会,展开文言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展示自我的文化品味,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总之,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应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让学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作者:张琼

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3:

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提出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性,并提出可以通过课堂多方位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路径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路径

高校作为人文精神传承、创造与升华的阵地,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且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大学语文是中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课程,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知识面以及提升文化底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性。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不少高校把自1979年起国内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转变为选修课,并且逐年缩减课时量,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趋势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课程的边缘化,不少任课教师对此课程重视不够、要求不严,对课程只进行语言与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价值的揭示、文化意蕴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现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下中国优秀的经史子集等古典文化也逐渐淡出大学生视野,大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民族意识弱化,缺乏文化认同感。因此,亟须把大学语文课程纳入高校素质教育范畴,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核心作用。大学语文可以通过课堂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等相关作品的讲解,课外实践体验,让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间往来更为密切,青少年深受经济强国文化的影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乎民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关乎国家的发展强大。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高校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责无旁贷。大学语文课程是以具体的、单元式的篇目学习为主要教授方式,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目来了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大学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大学语文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渗透中华文化魅力,彰显中华文化气度。高校引导大学生探究与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课堂上多方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时期,也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和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需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应注重挖掘文本,深层次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毋庸置疑,流传千古的优秀古诗词赋,必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大学语文课本中由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短歌行》,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可让学生学习儒家思想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如《诗经》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展现优美朴实的语言,用“赋比兴”的手法营造至美意境。这些成为中华传统文学的基本艺术手法,也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的范本。

大学语文课堂上还需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大学语文》课本精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文学起源作品、诸子百家经典作品、唐诗宋词元曲作品,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大学教师可以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授课媒介进行详细讲解,通过扩大经典作品的阅读量和深入理解作品,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进大学课堂,为现实文化服务,必然需要与现实生活接轨,与当下生活连接。因此,有必要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单元,使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现代生活气息,充满活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上的讲授已不足以吸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且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距离。大学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拉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古迹、体验民俗风情、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民族节庆,等等。還可以布置研究性的作业,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地方建筑、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民族服饰、民间艺人等,并形成调研报告,取代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这样既触摸到鲜活的传统文化,又收获厚重的传统文化知识,得到心灵上的充实与洗礼。

(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和引领者的大学语文教师,须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须把传统文化的优秀底蕴融入心中,无论课堂内外,熟知和正确运用传统文化经典。

据调研结果,部分大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若想大学语文教师真正起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作用,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迫在眉睫。首先,教师应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其次,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人,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最后,要让大学语文教师真正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必须组织相关学习培训,并将此纳入考核,使之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大学语文教师积极自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恰当地运用传统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喜欢传统文化。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深入课堂,走进广大学生内心,滋养灵魂,不再停留于“背背诗词”或者流于形式。

大学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还需传授给学生人文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等知识,升华人文修养,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综合性教育,让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慢慢沉淀出一份内在气质,浸染出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大气的品位,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大力提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契机,大学语文课程应与时俱进,用新理念、新定位指导教学,凸显大学语文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评论员.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N].光明日报,2017-01-26

[2]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魏存礼.对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3(16)

【作者简介】龚 蓓(1981— ),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

(责编 苏 洋)

作者:龚蓓

上一篇:网络环境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医院感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