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四川省作为较早设立村镇银行的地区,起步早、种类多,村镇银行的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基于四川省29家村镇银行,从获利能力、风险状况、涉农规模、支持小微企业规模四个角度构造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指标来衡量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从发起行的控股比例差异、经济成分差异、区域属性差异三个维度,实证分析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村镇银行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村镇银行发展论文 篇1: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多元化、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市场准入制度、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及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应该从设立模式、提高盈利水平、金融同业合作及加大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 市场准入制度 同业竞争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其设立和发展无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发展的步伐加快,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优势,杨晓东、常文利(2010)认为村镇银行在运营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以服务“三农”为初衷,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另外制度设计上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章芳芳(2009)认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村镇银行各具特色,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能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唐晓旺(2008)认为,由于村镇银行组织创新能力不足、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村镇银行在进行组织创新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创新扶持机制、可持续发展运营机制、风险转移机制、合理的监管机制,村镇银行的创新机制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对于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定位,阮勇(2009)认为村镇银行在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目标三个方面的定位不够明确,从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朱海城(2010)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防止一股独大,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邹力宏、姚滢(2008)认为应从产品、客户、主要竞争地三个方面对村镇银行进行合理定位,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银行管理制度。

目前虽然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有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盈利能力、金融同业合作及政府扶植力度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金融真空”和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村镇银行的设立首先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等6省(自治区)开始试点。2007年1月,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日开始试点,全国首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成立,2007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2007年10月,中国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由先期6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11年末,共有726家村镇银行成立。

目前,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首先,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较多,除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现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外,各地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业务,如土地流转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其次,村镇银行运营效率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层级简单,决策链条短,使得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程序便捷、时间短,这使得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最后,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同时,推动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农村社相比,大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较低,且借款和还款时间更为自由,如湖北汉川农信社一年前贷款利率在7%~12%左右,民间借贷利率在18%左右,而村镇银行平均利率为7%~8%左右。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扩大了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由存量改革进入到增量改革阶段,为艰难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村镇银行的大规模推广进展受到抑制的根源在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缺陷。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将市场上一些积极想进入金融市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拒之门外,致使市场准入门槛抬高,发起人选择面过窄,限制了村镇银行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村镇银行盈利能力低、运营风险大、员工素质低、投资回报慢,如果发生破产风险还会影响发起行的信誉,所以主要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态度很不积极,村镇银行的推广进展相对比较缓慢[1]。另外,村镇银行大多是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设立的,这样的银行经营规模小,综合服务水平低,发挥的功能不到位并且发起行设立独立的村镇银行管理成本较高,经济效率较低,不具有规模效应,而且新设银行经营管理易受发起行干预严重,丧失自主性,逐渐沦为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二)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及客户群体的局限性,村镇银行主要的业务以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为主。目前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度一般为2~10万元,其中二万元一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利率也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通常较农信社低。

这种小额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客户结构以大客户为主,但是,村镇银行为了服务三农,业务必须符合农户和中小企业需要,也就是必须经营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小额贷款为主。村镇镇银行因为其出身的特殊性,限制了其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攫取利润。其次,与一般的贷款业务不同,小额贷款业务考察的并非商业信用而是个人信用。因此,贷款的风险难以量化评估,通常的办法是派专门人员实地调查。但是每个客户的贷款数量少,而贷款的人数又非常多,如果村镇银行想在小额贷款业务上取得成绩,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营成本很高。最后,小额贷款因其发风险大,成本高,应采用更高的利率来维持经营的高成本,但是在中国农村市场推动高利率非常艰难,社会上普遍认为村镇银行如果要为“三农”服务,利率越低支农效果才越明显,现在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利率甚至比农信社还要低,这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市场竞争实力弱

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高端的较富裕客户业务规模较大,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中层客户市场长期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领,低端客户往往金融需求较小。村镇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拓展业务、抢占市场,势必加剧竞争。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等。许多农村企业及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一直是大银行的固定客户。为了攫取市场利润,很多大银行开始关注中小客户需求,甚至推出了一些专门的支农产品和业务[2]。第二,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制度和经营上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因为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此外,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争夺了部分贷款业务。部分农户也通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解决了部分金融需求。第三,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参加到竞争的队伍当中,相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更高[3]。

(四)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自成立伊始,就肩负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社会责任,而支农贷款的特殊性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但村镇银行在政策优惠上却并未获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的待遇。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比照其他商业银行的标准,但农信社不仅在税收上享受优惠政策,财政还对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由于村镇银行在履行支农使命时的负担较之农信社更为沉重,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村镇银行则逐步放弃支农目标,而像盈利目标倾斜。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村镇银行设立的新模式

显而易见,村镇银行设立的条件过于苛刻制约了村镇银行的推广进程,但是由于银行业风险的特殊性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有限,短期内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放宽可能性较小。而规模化、批量化的成立村镇银行更有利于发起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推进村镇银行发展,2010年5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为村镇银行提供了三种发展模式——“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这三种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因此,在今后设立村镇银行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模式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模式。比如,总分行模式适合发起行在一个地区内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而如果发起行想将网点铺设至全国各地,管理总部制和控股公司制应该更符合要求[4]。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至今都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扩张,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表现出强大的推动或促进效应,因此仍需对村镇银行设立的新的模式不断探索,不能拘泥于现有模式,对于那些可行性强、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确实有推动作用的模式都可以积极大胆的尝试,争取早日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困境,推动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张。

(二)提高业务盈利水平

首先,小额的贷款业务因其具有支农的社会效应,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村镇银行应该在盈利也服务社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如果村镇银行业务不能做强做大,就将小额贷款业务持续经营下去,逐渐培养自己优秀的稳定的客户群,在这种长期的流动中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其次,推进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这样村镇银行经营的小额贷款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决定而提高利率水平,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高成本才能收回,利润空间才能扩大。

最后,村镇银行应该学习吸收外国社区银行经营小额贷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例如农行在推行小额贷款时,曾借鉴格莱珉银行经验推出一套“五”字客户调法——看、摸、查、访、网。这个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因为中国农村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符合自身特色的小额贷款经营方式,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三)加强与金融同业合作

村镇银行以现在的实力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不具备优势,但为了在农村站稳脚跟,就必须面对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村镇银行不能以价格战略等“硬碰硬”的手段竞争,而应争取在竞争中求得共赢。首先,可以积极与大银行展开合作,如面对金额过大的贷款,村镇银行可以与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完成,这样既不损失客户,又有效的分散了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易复制性的特点,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严重趋同。村镇银行作为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积极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在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开发适合种植业的贷款、在养殖业为主的地区为农户提供适于养殖的金融产品[5]。

(四)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首先,政策上应该政策上应该给予村镇银行贷款性利差补贴,并允许村镇银行申请央行在贷款,提高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其次,使村镇银行享受与农信社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促使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的目标不动摇;最后,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存款人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同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发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保险品种,增强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艺良.村镇银行模式之困,“控股公司制”美梦难现[N].农村金融时报,2011-5-9(7).

[2]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58-60.

[3]章芳芳.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50-52.

[4]李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0(4):114-115.

[5]郝飞,孙金霞.解惑村镇银行生存现状[N].农村金融时报,2011-5-10(7).

作者简介:刘田田(1989-),女,河北承德人,安徽大学2011级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银行。

作者:刘田田

村镇银行发展论文 篇2:

不同控股模式对村镇银行发展效应影响研究

摘   要:四川省作为较早设立村镇银行的地区,起步早、种类多,村镇银行的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基于四川省29家村镇银行,从获利能力、风险状况、涉农规模、支持小微企业规模四个角度构造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指标来衡量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从发起行的控股比例差异、经济成分差异、区域属性差异三个维度,实证分析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相对控股模式的内部效应优于绝对控股模式,外部效应弱于绝对控股模式;国有控股模式下的内部效应好于民营控股模式,民营控股模式外部效应更为明显;域内控股模式下的内部效应占优,域外控股模式外部效应具有优势。在创设村镇银行时,发起行应根据村镇银行政策目标和发展定位,匹配适宜控股模式,并根据村镇银行不同发展阶段动态调整优化控股模式,以促进村镇银行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控股模式;内部效应;外部效应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8.001

一、引言

2006年12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此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题。2007年,我国首批村镇银行在四川等6个省市、自治区开始试点,随后国开行、农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经十余年的发展及环境变化,村镇银行在管理与经营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主发起行的管理与定位逐渐成为争论焦点。2018年以来,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村镇银行已经发展到了终场,有文以“村镇银行大败局”为题引发了对村镇银行的激烈讨论,这涉及到村镇银行生存的问题,也关乎政策设计初衷是否实现的问题,给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

村镇银行早期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论和制度层面,主要分析了村镇银行发起行的制度衍生、村镇银行自身的制度建设以及成功开展运营的经验介绍等,近期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村镇银行的绩效研究、风险管理以及持续发展等方面。随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学界对村镇银行的研究方式逐渐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演变。

一是制度层面。王曙光(2008)指出,村镇银行的成立将通过吸收民间资本的方式,刺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多元化。赵志刚等(2011)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农村金融的全局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供给渠道和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李明贤等(2016)指出,村镇银行伴随一系列制度出台,其发展虽在某些层面改善了农村金融市场样貌,但也显现出更多问题,包括贷款投向偏移、地域设置不均、业务创新匮乏、治理机制缺陷等。杨智等(2018)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认为村镇银行当前发展的困境主要是因为主发起行制度所导致的股权结构异化。

二是公司治理层面。柴瑞娟(2010)认为在绝对控股模式下,主发起行因其绝对的控股比例必然掌握了村镇银行发展的绝对主权,长期发展下去,村镇银行注定会成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或分支机构。李德(2010)认为在相对控股模式下,因股权的分散,村镇银行不再受主发起行一家的绝对管控,股东之间的利益通过互相监督而形成一定牵制局面,这对吸收民间资本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有效改善村镇银行资金来源问题。董晓琳等(2014)认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的资格标准应进一步放宽,适当引入熟悉当地市场、产业、经济、需求等状况的民间资本以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经营。杨虎峰等(2014)分析了股东类型、股权集中程度、董事会规模等对微型金融机构的财务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影响,认为要完善微型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就应重点关注其内部治理机制问题。李红玉等(2017)发现村镇银行采用某种控股模式与自身规模有一定关系,其中跨区域设立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倾向于选择绝对控股模式。熊德平等(2017)借鉴纳什谈判模型,将谈判优势与控制权收益结合起来,发现大股东因利用谈判优势,而倾向于提高初始持股比例,这将抑制村镇银行的发展,从村镇银行长远发展来看,大股东应降低初始持股比例。

三是经营效率方面。赵丙奇和杨丽娜(2013)从持续性、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探索了浙江省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经营效应。曲小刚和罗剑朝(2013)认为融资渠道、政府扶持力度、股权集中度是影响村镇银行发展效应的关键因素。董晓林等(2014)通过分析江苏省54家村镇银行,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效应水平更高。周顺兴(2016)发现银行业竞争显著降低了村镇银行的财务效应,但提升了经營效应。杨竹清(2019)基于发起行特征的视角,发现村镇银行累计数量越多,资金规模越大,发起行的管理成本越高,其效应水平就越低。

除了以上三大类的研究,金洋和罗玮(2017)、姚宁(2018)分析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吴一平(2015)、熊德平等(2017)分析了选址布局等。

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发展,对村镇银行的研究逐渐丰富,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结论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现有研究从不同层面对村镇银行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探讨,因研究视角和样本差异部分结论有所不同,且少有专门细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控股模式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本文将通过细分控股股东占比、控股股东经济成分以及控股股东区域属性三个关键因素,探讨不同控股模式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效应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不低于15%的形式发起,演变成如今绝对控股(发起行持股比例超过50%)和相对控股(发起行持股比例大于15%且小于50%)两种模式。由其发起行的性质,可看出不同设立背景的村镇银行代表不同的属性,而发起行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和定位,以此可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两大类。纵观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有些发起行采取规模化发展,跨区域(以地级市为单位)经营,有些立足本地即本市辖内,深耕本地金融发展,从而可分为域外控股和域内控股两种模式。

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利益和发展两点。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或管理者,其出发点皆是以获取利益多少为重心,在村镇银行的内部治理中,股东与管理者、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与解决显得尤为重要。银监会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因此,受政策激励和制度导向,村镇银行自身为了长远发展也必然会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

村镇银行发展上述两个关注点可分别延伸为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不同控股模式的村镇银行其自身定位和经营目标有所不同,在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内部效应主要从财务效应体现。一方面,银行多希望发放大额贷款和收取较高贷款利率来获取规模效益,但村镇银行受限于服务群体与监管要求,往往很少能发放大额贷款,更多以发放单笔小额贷款为主,这种方式会增加运营成本,对财务效应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的定位来看,相比于国有大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等,村镇银行由于服务对象较为集中,对当地农村、农业、农民以及小微企业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在信息匹配的对称性层面有优势,从信息对称角度能够降低放贷成本。外部效应主要通过涉农和小微信贷规模来体现。虽然村镇银行服务对象较为集中,但受限于没有科学的信贷监管体系,当前村镇银行仍然更多通过固定资产抵押和信贷定量配给的方式为“三农”项目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这种信贷方式不但增加了运营成本,也造成大量客户不能满足信贷审批要求,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支农支小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假设

在相对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因其股东分散,盈利成为其首要追求目标,这也会导致其盈利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相对较高。在绝对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基于发起行的成熟经营制度和发展理念,股东之间利益博弈较小,更能有效支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故假设Ⅰ:相对控股的内部效应优于绝对控股,相对控股的外部效应弱于绝对控股。

相比民营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国有背景发起行主导下的村镇银行,更多基于国有发起行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故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强,从而也会影响资产利润水平。而民营控股下的村镇银行更多基于发起行在区域金融市场中的布局,则服务对象具有更多类型或更分散。故假设Ⅱ:民营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外部效应相对明显,内部效应国有控股模式占优。

对比域外控股和域内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后者更具地理优势,管理监督成本更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成本更低,且其信息透明度也更高。故假设Ⅲ:域内控股模式内部效应明显,域外控股模式则外部效应明显。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实证设计

1.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结合上文分析,将从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衡量村镇银行经营效应,内部效应更多反映其自身盈利能力和财务水平,外部效应更多体现政策目标和社会效应的实现。内部效应从财务指标来考量,采用资产回报率和不良贷款率两个指标,分别从收益和风险维度来衡量。外部效应考察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情况,采用涉农贷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比值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比值指标来衡量。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的设定主要基于三大类不同控股模式,通过判断控股比例可分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通过判断发起行性质可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通过判断发起行是否跨区域发起分为域外控股和域内控股。通过哑变量的形式设定三类解释变量,当考察控股比例,绝对控股取1,相对控股取0;同理,当考察发起行经济成分和区域属性时,国有控股(域外控股)取1,民营控股(域内控股)取0。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是根据村镇银行的控股模式必然涉及到内部股权结构和董事会设置等因素。其中,法人股占比主要是相对自然人股份占比而言,两者在目标诉求上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较大影响;前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以及董事会规模等主要从村镇银行的业务分布和董事会设置两方面考察,还包括公司规模、员工资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等影响因素。

2.模型设定

为论证上文研究假设,构造如下计量模型:

Yi,t=?琢+?茁Xi,t+?字∑Controlsi,t+?着i,t        (1)

其中,Yi,t表示内部效应或外部效应,Xi,t表示控股模式,Controlsi,t表示控制变量,?着i,t表示随机误差项。

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微型金融信息交流中心(Microfi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简称MIX)的划分标准的村镇银行持续经营时长,可将村镇银行分为三类(见表2)。为避免因经济周期、短期市场剧烈变化等因素,本文选择成熟机构作为实证样本。从四川省各村镇银行成立之时,截至2019年6月,四川省符合成熟机构要求共计29家村镇银行,本文所使用数据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调查及整理所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村镇银行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9家样本银行成立最早的是2007年3月,最晚2011年6月,分布于四川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和攀西四大经济区。其中,相对控股15家,绝对控股14家;发起行控股比例最低15%,最高83%,平均控股比例为49.59%;发起行属于国有经济成分的有21家,国有控股占比72.4%,民营经济成分的只有8家,民营控股占比27.6%;跨区域控股有20家,域外控股占比69%,同区域控股9家,域内控股占比31%。

(1)管理机制方面。在运作模式上,15家村镇银行采用“依托主发起行资源+村镇银行特色”的共享模式,占比51.72%;9家村镇银行是完全独立发展,占比31.03%;剩下的5家采用“总-分”模式和事业部制模式。选择“完全独立模式”的村镇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远大于选择“共享模式”运营的村镇银行,其不良资产率也明显低于后者(见表3)。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93.1%的村镇银行选择“借鉴主发起行相关制度+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在监督评价机制上,51.72%的村镇银行选择以自身内部监察稽核审计为主,24.14%的村镇银行是以主发起行检查审计为主,13.79%的村镇银行以外部审计为主,其余村镇银行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审查。由表3财务数据可知,村镇银行内部独立审核形式相比以发起行审计为主形式更有利于村镇银行的运营。

(2)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运营参与程度方面。在信贷审批自主权上,72.41%的村镇银行拥有自主信贷审批权,27.59%的村镇银行在一定信贷限额范围内可以自主审批,超过该限额必须由主发起行审批,自主审批的村镇银行在资产利润率和不良贷款率上要明显优于受发起行限额审批的村镇银行(见表4)。在主发起行是否介入其财务核算上,68.97%的村鎮银行是没有被主发起行介入,31.03%的村镇银行在财务核算上受到了主发起行的介入。

(3)业务产品与系统方面。在产品设计上,22家村镇银行是参考主发起行的产品进行优化设计,6家村镇银行是完全自主设计,1家村镇银行直接沿用主发起行的产品。自主设计相比参考发起行的设计产品,获利能力更低,但风险程度也更低,并且更偏向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见表5)。在业务操作系统的来源上,93.1%的村镇银行直接使用主发起行的系统,6.9%的村镇银行自主开发系统。

2.不同控股比例的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经营效应的影响

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种控股模式下,村镇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不良贷款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法人股占比四项差异比较明显。相对控股模式下,村镇银行的获利能力是绝对控股模式的两倍,不良贷款率反映前者的风险也比后者要小很多。绝对控股模式更偏向于支持小微企业,其法人控股比例达到92.055%,远高于相对控股模式。

为进一步分析因控股比例差异形成的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经营效应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见表7),并重点关注变量是dummy1。

内部效应方面,绝对控股模式下获利层面的系数是-0.966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风险层面的系数为1.314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明绝对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与资产利润率显著负相关,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镇银行获取利润,同时增加了其不良贷款的风险。

外部效应方面,支持小微和服务“三农”的两个DUMMY1的系数值分别为7.756和0.718,只有支持小微的回归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绝对控股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村镇银行支持小微发展,对于服务“三农”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只是回归结果不显著。综上,假设Ⅰ得到验证,即相对控股的内部效应优于绝对控股,外部效应弱于绝对控股。

前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对村镇银行的内外部效应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主要是因为贷款业务越集中,将直接增加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化解分散风险。绝对控股模式下,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显著负相关,与支持小微企业显著正相关,表明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具有较高的风险保障,能够提升村镇银行承担资产违约的能力以及服务并支持小微的能力。员工资质与不良贷款率和支持小微企业服务正相关,可能是因为高学历人才追求创新而风险容忍度上升,能够间接或直接提升村镇银行在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效率。

3.不同经济成分的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经营效应的影响

表8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两种模式下的变量比对分析。在资产利润率层面,国有控股模式稍高于民营控股模式,且前者的不良贷款率相应低于后者。在业务方向上,国有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比例远高于民营控股模式。由于国有控股的股东支持,其流动性比例也远大于民营控股模式。此外,在国有控股模式下,更注重人才的吸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超过民营控股10个百分点。

内部效应方面。与获利和风险两个衡量效应指标的DUMMY2系数分别为0.421、-1.190(见表9),表明国有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不仅能够提升其资产利润率,还能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但实证结果不显著。因为发起行所属国有经济成分,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业务拓展、风险防范等更加成熟,在此基础上发起的村镇银行必然受到一定影响,风险管控也更为严格。

外部效应方面。支持小微和服务“三农”的DUMMY2的系数分别为19.183和-4.140,且分别在1%的水平和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国有控股对于村镇银行扶持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方面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在服务“三农”项目上却产生了负向关系(见表8)。两种控股模式下,涉农贷款占比分别高达83.159%和87.458%,说明总体服务“三农”力度较大。实证结果显示民营控股模式更利于支持“三农”项目,民营经济成分发起行主导下的村镇银行,由于地缘和信息优势等对当地涉农行业介入较多,而国有经济成分发起行主导下的村镇银行由于机构特征和服务半径,在支持小微企业上更具有规模化优势。民营控股模式的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上更加突出,国有控股模式的村镇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上更为突出。综上,假设Ⅱ得到充分验证,国有控股模式对村镇银行的内部效应确有提升,而在外部效应上民营控股服务类型更为丰富。

前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与风险指标和涉农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在国有控股背景下,贷款集中度越高,涉农贷款占比就越小,其不良贷款风险就越低。相比民营控股模式,国有控股模式因其发起行相对成熟管理,业务发展具有明显集中偏好,同时加强风险控制以有效降低风险。资本充足率与风险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服务小微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国有经济成分所控股的村镇银行,能在高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降低不良风险,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规模。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与服务小微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资产规模上升态势下小微占比有所下降。

4.不同区域属性的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经营效应的影响

表10反映域外控股和域内控股两种模式影响,差异最大的主要是资产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法人股占比三个指标。其中,域内控股的资产利润率大约是域外控股的两倍,且其不良贷款率也比域外控股小近0.6%;在法人股占比上,域外控股为90.351%,远远大于域内控股的78.061%,说明跨区域发起村镇银行时,自然人资本介入程度不高。

内部效应方面,获利指标和风险指标的DUMMY3的系数分别为-0.952和1.318,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见表11),即域外控股模式与村镇银行的获利能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不良风险程度显著正相关。与域内控股模式相比,域外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更低,不良风险更高。与域内控股模式村镇银行相比,跨区域设立村镇银行对当地市场、产业和经济状况等了解程度并不占有优势,信息不匹配、审批流程等导致经营成本上升。

外部效应方面,支持小微和服务“三农”指标的DUMMY3系数分别为1.517和5.555,服务“三农”指标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域外控股有助于村镇银行支持小微和服务“三农”,并对服务“三农”的业务扩张起到显著作用。因为跨区域发起行的资源不仅局限于当地,其业务规模和市场范围相比域内控股的发起行可能更广。综上,假设Ⅲ在此得到验证。

前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与风险指标和服务“三农”指标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前十大客户贷款集中度越高,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则越低,服务“三农”的规模就会越小。很大程度上因为域外控股的发起行存在跨区域经营管控,一定阶段内将业务集中在比较熟悉的客户群体以规避经营风险。资产规模与风险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与支持小微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在域外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随着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后期不良贷款风险上升明显,同时还会制约其服务小微企业能力。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基于四川省29家村镇银行发起行的控股比例、经济成分、区域属性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发起行的控股模式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结论如下:

1.相对控股模式的村镇银行的内部效应优于绝对控股模式的村镇银行,而外部效应弱于绝对控股模式的村镇银行。实证结果显示了的资产利润率显著负相关,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在支持小微企业规模上显著正相关。

2.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模式下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存在差异。国有控股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获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有提升,有一定内部效应。民营控股不仅服务小微也服务三农,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3.域内控股模式的村镇银行,由于天然的地缘优势、信息优势和决策半径优势,内部效应占优。域外控股模式与村镇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负相关,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在提升服务“三农”规模上有一定正向作用。

(二)政策启示

1.应根据村镇银行不同政策目标和发展定位,匹配适宜的控股模式。从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来讲,若发起行属区域内、国有背景且采用相对控股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其内部效应能达到最优;若拥有国有背景的发起行在域内采用绝对控股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其外部效应能得到明显发展。

2.应根据村镇银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控股模式调整优化,促进村镇银行从快速成长走向稳健发展。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首要目标是为了存活和扎稳脚跟,即追求财务上的盈利、发展速度的提升,在成立初期更适宜相对控股模式。随着村镇银行发展基于稳定,为提升发展质量、降低经营风险,应适度提升控股比例,加强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

3.相对控股和域内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与业务运营的平衡发展,防止过于激进而导致风险不断加剧。相对控股模式和域内控股模式虽能提升获利能力、降低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要切实树立稳健经营意识,不以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做大业务规模。此外,伴随村镇银行在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健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做好压力测试,切实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要坚持业务“小而分散”原则,避免“垒大户”行为导致后期风险积聚,以实现业务经营的稳健和良性发展。

4.绝对控股、国有控股以及域外控股村镇银行应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统筹,防止过于规避风险导致仅为网点功能。要在有效支持“三农”、小微前提下,有效拓展业务半径和范围,不断增强机构盈利能力,实现机构的财务可持续。要结合县域、农村融资需求特点,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创新产品类型,提升金融服务的可持续。要充分借助科技金融力量,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弥补网点与人力资源不足,提升自身对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支持和贡献。

5.所有控股模式下的村镇银行,均应坚持普惠方向,牢记服务“三农”、小微的历史使命。要坚持成立初衷,回归到服务“三农”、小微的本源上来,坚决防止脱离方向,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要持续推进特色化经营,结合自身实际提升差异化服务水平,打造“三农”、小微服务的特色银行。要树立“社区银行”理念,增强与“三农”、小微感情联系,提升金融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60-65.

[2]赵志刚,巴曙松.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11(1):40-44.

[3]李明贤,罗荷花,易蕊琦.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制度改革与路径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6(4):18-24.

[4]杨智,孙圣民.主发起行制度对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8(3):136-158.

[5]柴瑞娟.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研究[J].法学杂志,2010(2):125-127.

[6]李德.我国村镇银行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探析[J].华北金融,2010(8):24-27.

[7]董晓琳,程超,龙玲华.主发起人类型、设立取址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以江苏为例[J].财贸研究,2014(2):116-121.

[8]杨虎峰,何广文.治理机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绩效的影响—基于169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6):74-82.

[9]李红玉,熊德平,陆智强.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控股:模式选择与发展比较—基于中国899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7(3):72-79.

[10]熊德平,陆智强,李红玉.谈判优势、控制权收益与大股东初始持股比例—来自中国865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7(2):44-62.

[11]武力超,陈玉春.所有权对微型金融机构财务绩效和覆盖面的影响[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2):39-48.

[12]赵丙奇,杨丽娜.村镇银行绩效评价研究——以浙江省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8):56-61.

[13]曲小刚,罗剑朝.大型商业银行培育村镇银行的绩效考察——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J].金融论坛,2013(2):68-72.

[14]周顺兴.银行业竞争、客户筛选与村镇银行二元绩效:传导机制与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4):34-44.

[15]杨竹清.村镇银行设立、发起行特征与绩效——基于Heckman和2SLS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19(2):62-74.

[16]金洋,羅玮.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宜昌市为例[J].武汉金融,2017(10):78-80.

[17]姚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瓶颈[J].中国金融,2018(18):102.

[18]吴一平,李珊珊.河南省村镇银行设立与选址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2):14-21.

[19]熊德平,陆智强,李红玉.农村金融供给、主发起行跨区经营与村镇银行网点数量——基于中国865家村镇银行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7(4):30-45.

收稿日期:2020-05-25

作者简介:王永聪(1985-),男,四川南充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宜宾市中心支行。

作者:王永聪

村镇银行发展论文 篇3:

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摘 要】 村镇银行的建立改善了河北省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增加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和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分析了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指导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河北省村镇银行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河北省; 村镇银行; 金融产品

截至2012年3月,河北省已成立(含批筹的2家)23家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大多分布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县区,有效解决了河北省空白金融乡镇问题;增加了县域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推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也提升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但由于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各项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村镇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实现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北省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规模增长较快

从村镇银行在河北省开展试点以来,其数量和规模增长很快,发展迅速。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2010年河北省共有5家村镇银行开业;截至2011年11月末,河北省已开业的村镇银行为16家,注册资本总额为5.858亿元,各项存款12.52亿元,各项贷款7.92亿元;而截至2012年3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达到21家,注册资本总额10.16亿元,资产总额28.86亿元,负债总额23.32亿元,各项存款22.02亿元,各项贷款11.42亿元。

(二)经营绩效较好

从河北省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实现利润927.26万元。村镇银行针对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开展的金融服务初步改善了河北省农村地区当前金融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和供给不足的现状,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缓解了当地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贷款难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定位合理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改善和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河北省村镇银行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按照这一定位进行管理和运行的。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贷款户数1 756户,投向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4.31%,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村镇银行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结算手段和渠道落后、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等特点,广大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识不足,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这使得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市场份额较小,资金规模有限。而吸收储蓄存款是村镇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和进行资金放贷、获取利润的主要业务,储蓄存款少将直接制约村镇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增大储蓄存款资金的来源,各个村镇银行目前基本上都采取了组织银行职工营销来吸收储蓄存款的办法。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较慢,很多村镇银行不得不通过资本金来发放贷款,如果这种通过资本金发放贷款的现状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品种单一、盈利空间小

虽然村镇银行允许开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和其他各种中间业务,但具体到河北省的村镇银行来说,基本上都没有开展中间业务,目前的业务基本上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业务品种单一。加之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收益项目较少,风险较高,村镇银行盈利空间小。

(三)营业网点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规定,村镇银行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支付系统。村镇银行加入这两个系统,能够解决其汇路不畅的问题,可以丰富和完善结算服务功能,为各项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河北省的村镇银行均没有以直接的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其结算业务基本是采取代理方式,主要由其发起银行代理清算。另外,各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也较少,这不仅使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开展各种结算业务时比较困难,而且也影响到了它的贷款业务。因为结算功能不完整,一些贷款客户从村镇银行办理贷款后,就需要马上把款项转到其他银行去做结算。这不仅不能给村镇银行形成沉淀存款,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客户的贷款已经从村镇银行转出,村镇银行没法监控对方的资金用途,同时也没法监控贷款客户的资金回流情况,使得村镇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和控制信贷风险方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其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空间布局不均衡、不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由于发起主体的经济实力、开业时间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河北省各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差异较大。从发起主体来看,河北省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如平山西柏坡冀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为建设银行;武安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为邯郸商业银行等。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唐山迁安、唐海、乐亭,石家庄鹿泉、辛集、藁城,廊坊三河、香河、大厂等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好,在近几年河北省各县GDP排名中都在最前列。因此,这些地区的村镇银行数量和质量要相对高一些。表1为河北省各地区村镇银行的数量。

(五)资本规模小、来源不足

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规模平均在4 800万元左右,所有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都没有上亿元的,最低的仅为1 000万元。相对于其他省份村镇银行1亿元或2亿元的注册资本,河北省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偏小。资本对于村镇银行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满足其设立和监管要求的基础,也是其开展业务和公众判断其可靠性的依据。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村镇银行来说,由于营业网点、结算渠道等方面的劣势,其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再加上初期的运营成本较高,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河北省村镇银行现阶段的盈利能力较差,通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形成的资本补充能力有限,从而使其在短期内无法形成充足的资本补充来源。

三、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总体上是较好的,已经成为河北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有效地发挥了“支农、支小”的作用。但由于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众认知度和存款来源

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广大的农民群众对它还不太了解,相对于农民已经很熟悉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民朋友对村镇银行还处于认识和了解阶段。因此,村镇银行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对其成立的目的、营业范围、业务品种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消除其对村镇银行的疑虑,放心到村镇银行办理各种业务。另外,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营业环境、服务水平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质量,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以获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从而不断拓展存款来源,促进村镇银行其他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国家对村镇银行建设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县域一级法人的村镇银行,其定位就应该是县域商业银行,其优势应当是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三农”的需求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只有开发出适合本地市场特点和农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提升村镇银行的公信力。这样,村镇银行就能不断扩大客户基础,争取更广泛的资金来源,促进其他各项业务的开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金融机构,要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就必须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应当由其主发起行从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帮助,帮助村镇银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三)协调村镇银行早日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政府应牵头与人民银行协调,促使村镇银行早日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村镇银行加入人行支付结算系统,一方面可以降低自身的结算成本,保证本行结算资金的快速流通,为本行客户提供快捷的结算服务,从而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以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畅通的支付结算系统也使村镇银行能像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开展同业拆借业务,进行主动性负债,增加资金的来源,提高经营效益。

(四)加强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指导,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引导村镇银行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针对河北省村镇银行空间布局不均衡、不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发展状况,政府应加强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指导,引导村镇银行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在经营理念上,村镇银行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村镇银行应遵循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宗旨,开设更多档次的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方式,丰富贷款品种,更好地为种植户、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和生产经营性小微客户提供信贷支持。在发展模式上,村镇银行应推行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促使村镇银行布局适度集中,强化主发起行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能力及责任。

(五)在对村镇银行的培育上坚持“四优先”和“四不批”原则,积极吸引大的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加入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

为了把好准入关,确保新建村镇银行的质量,河北省将以批量化建设为重点,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在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介绍,河北省今后在对村镇银行的培育上要坚持“四优先”和“四不批”原则(表2),规范和引导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积极吸引大的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加入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

(六)完善金融运行环境

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竞争力和公信力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处于劣势,目前的吸储能力有限,影响了其经营规模的扩张。如果能为村镇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以解决存款人的顾虑,使客户愿意到村镇银行来存款和办理业务。因此,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其金融运行环境。

四、结语

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已经初步显示出支农扶农的效果。资金来源不足和结算渠道不畅是其在当前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村镇银行应积极通过协调和努力,早日解决这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也要从政策上对村镇银行进行扶持和帮助,为其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使其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立红,马青武.我国村镇银行的运营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2(1):72—73.

[2] 蔡旺,蔡旺清.基于客户导向的村镇银行产品创新——以广西平果县国民村镇银行为例[J].财会月刊,2012(5):42—43.

[3] 苏虹,胡亚会,张同健.基于信息能力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2(2):151—152.

[4] 朱海城.定位、吸存与治理结构: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11(23):27—28.

[5]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课题组.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研究——基于会计视角[J].浙江金融,2011(5):39—42.

[6] 陈隆建.村镇银行边界分析:从概念与区域出发[J].武汉金融,2011(4):71—72.

作者:张红兵 李炜 张寅

上一篇:高职电子教学论文下一篇:女性电影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