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滨海旅游开始兴起并且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对科学地制定滨海旅游业相关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滨海旅游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滨海旅游业发展论文 篇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与转型路径

[摘要]采用相对发展率、Moore结构变动指数、地理集中度等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目前蓝区内滨海旅游业存在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衡、区域拉动性弱等问题。由此,应采取措施,构建半岛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推动多圈层旅游联动开发,加速建设滨海旅游产业集群等,以促进蓝区滨海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改革发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蓝色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在倡导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就是摒弃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实现海洋经济由“经济健康”(healthy economy)到“环境健康”(healthy environment)的转变。因此,蓝色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进行统筹开发与保护,对海洋相关产业进行统筹布局,同时兼顾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生态等综合效益。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同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制定了7个区域性规划,如《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并完善了24个专项规划,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保驾护航。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区包括山东省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共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共6.4万平方公里。其战略定位是重点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打造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快速稳定增长。2002-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是山东省旅游资源的集聚分布区,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沿海7城市旅游总收入在其GDE总量和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8%以上和20%以上,极有条件和优势将滨海旅游培育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优势产业。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1号),明确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等政策建议,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在定量测度方面,胡宇娜、曹艳英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刘佳等提出了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物元评价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张广海等从合理化、高度化、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进行了量化测度和系统分析,从提高合理化水平、高度化水平及效益水平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梁姣娇结合区位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以及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提出了增长极布局模式和点轴型模式,在政府、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交通、旅游企业等方面提出调整和优化措施。李凤霞对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在构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针对不用潜力类型提出相应对策。邢丽涛等利用GEM模型,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在旅游发展对策方面,胡琳琳、徐福英、刘勇、王瑞静等、徐崇灏分别针对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战略定位、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文化旅游、滨海体育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梳理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产业结构、布局特点,探讨转型时期其滨海旅游改革发展及其转型路径,为培育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产业优势、推动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差距显著

滨海旅游产业规模逐年增大,但呈现显著的地区差距。如图1所示,除2003年“非典”影响外,半岛七市的旅游收入都是逐年增加的,呈平稳上升趋势。青岛市作为半岛旅游的龙头城市,其年均旅游收入遥遥领先,2012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占半岛旅游总收入的35.3%。从2009年开始,潍坊市旅游收入开始超过威海,仅次于青岛和烟台。东营、滨州等城市比较落后,其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较低。

各城市之间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呈逐渐增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态势。除2003年外,半岛旅游经济发展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异都是逐年上升的,标准差由2002年的47.56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241.86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9.8%。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正在缩小。相对差异变化分为2个时段,2002-2008年属于高位波动发展阶段,变异系数均保持在0.8以上,2008-2012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变异系数由0.82下降至0.74。由此可知,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蓝区内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十分必要。

为深入揭示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速度差异,这里引入相对发展率(Nieh),从空间演化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相对发展率是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表示各市在一段时间内旅游收入的变化与该时期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收入变化的关系。Nieh值大于1,表明该城市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半岛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半岛平均水平。

(二)滨海旅游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反映了旅游产业各要素在规模上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入境旅游者花费作为指标依据,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构成比重进行分析(见图2),所用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由图2可知,2002-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交通部门所占比重最大,且自2006年开始提升,旅游活动的高附加值行业中,购物所占比例较大,但游览和娱乐部门所占比例较低;旅游基础部门中住宿和餐饮的占比高于游览和娱乐部门的占比,这种情况会造成高收益和高弹性部门收益较小的情况,旅游经济效益较差,旅游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对于滨海旅游业结构变动的度量,引用Moore结构变动指数来测量。Moore结构变动指数是指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以向量空间中夹角为基础,将n个产业视为一组n维向量,把两个时期两组向量的夹角作为表征产业结构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三)滨海旅游产业客流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

为更好地反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游客分布状况,这里引入地理集中指数(G),地理集中指数度量地理现象在空间或时间分布上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四)旅珏铲品布局不合理,同质化开发严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潍坊近年来,凭借“风筝之都”的美誉,将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剪纸艺术等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旅游产品组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基地,开发特色文化旅游,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产品结构来看,海岸线的开发与利用是滨海旅游的核心部分,如海水浴场的建设、海滩的利用和近岸海岛的观光等,然而,半岛滨海旅游产品仅以观光类为主,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对海上和海底的旅游资源、远岸的海岛和远洋旅游开发不足,使游客全身心参与的活动较少,产品创新不足。各种专项和特种旅游如邮轮、游艇、海洋科考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滞后,缺乏有吸引力的大型海上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潜水、游轮、冲浪等。目前滨海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层次较低,精品较少,缺乏滨海旅游经济的规模优势。各类海岸、海岛观光度假类的产品尚未形成品牌规模效应,产业布局不合理。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为同质化,产业集群度较低,这就造成滨海旅游产品的可复制性高,缺乏鲜明的地区特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项目相对缺乏,造成整个蓝区滨海旅游缺乏特色,规模档次不高,对游客缺少吸引力,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

(五)滨海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程度逐渐加强

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山东半岛各市在旅游资源规划、项目投资、产品开发等方面各自成为利益集团,导致竞争大于合作,各市逐渐构建自己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容易造成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项目重复、产品雷同等后果,使各地优势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导致半岛滨海旅游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长此以往,旅游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区域拉动性会大大减弱,使半岛滨海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地位的提高,半岛各市滨海旅游协作程度正在不断加强。2009年6月开始,山东省着力进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旅游规划,积极推进山东半岛滨海旅游的现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同年日照在建市20周年之际,提出了“同城时代,接轨青岛,一体发展”的主题,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2014年2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出加快青岛-潍坊-日照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凭借独特的海洋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海滨旅游项目,包括以海域、海岛旅游开发为重点,加快青岛国际邮轮航线母港和日照、烟台等停靠港建设,形成邮轮旅游、海岛度假等新型海洋旅游带;打造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登、乳山及潍坊滨海旅游度假区;整合海滨和内陆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海腹地旅游带。除此之外,还推行烟台—威海、东营一滨州组团发展。七市通过协商自愿建立起跨地区、开放型的区域合作制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党政联席会议,结合各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区域合作发展政策和措施,协商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方位深度合作。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与转型路径

(一)构建半岛区域协作机制,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各市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树立旅游协同发展意识,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基础上构建山东半岛蓝色旅游区,将其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规划和开发,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挥各个区域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产业联合和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整体提升山东滨海旅游业的竞争实力。解决蓝区内各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竞争大于合作的问题。区域间的不平衡性使各市之间的互补合作成为可能。青岛、烟台等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应意识到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对东营和滨州进行帮扶式经验介绍和旅游合作。根据各市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优势互补,不断整合,按照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争取半岛滨海旅游业的“共赢”。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构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机制。政府推动建立蓝区七市的旅游协作,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使蓝区七市在旅游开发、市场推广、交通建设、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实现一体化,减少由行政区划产生的阻碍。蓝区内各市的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合作,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七市间内部的市场壁垒,实施联合营销。建立一个有市无界、各具特色、效益共享的大旅游区,使山东半岛蓝色旅游区给游客树立崭新的滨海旅游形象,结合“好客山东”品牌,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

(二)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形成差异互补格局

首先,加强多圈层联动开发、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根据各城市旅游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推动多圈层开发,避免一味强调龙头城市青岛的单核辐射作用的模式,建立一个多方合作、全面互动的山东半岛蓝色旅游网络,突出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与互补。青岛、潍坊、日照旅游圈层(半岛三角模式)为黄金海岸与民俗文化旅游区,三市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具有合作的天然优势。日照和潍坊分别在2004和2007年提出“接轨青岛”的政策,双方秉着“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方针在多个行业进行深度接轨、合作发展。随着日照、潍坊与青岛对接合作的逐步加深,青岛的核心扩散作用也显现出来。青岛和日照的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密集,潍坊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风筝之都”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这样以青岛、潍坊、日照为主体的旅游圈层将滨海旅游度假产品与民俗旅游产品相结合,在充分发挥青岛辐射作用的基础上,以青岛为枢纽的三市旅游联动,带动了黄金海岸与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烟台和威海旅游圈层为滨海休闲度假区。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北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烟台被誉为“人间仙境、葡萄酒城”,威海被封为“宜居之地”,两市凭借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可联动打造东部高端滨海旅游产品,成为滨海休闲度假区。东营和滨州旅游圈层为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东营和滨州同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西北部,地域相连。滨州生态系统较为多样,具有多个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东营不仅有黄河入海口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还有古齐文化、黄河文化的历史人文景观。两市可以共同依托滨海湿地景观,塑造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山东半岛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

其次,实行地域分工,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避免旅游屏蔽现象的发生,加强各城市共享客源和市场,正确定位、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青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城市的辐射作用,在与日照、潍坊打造黄金海岸和民俗文化旅游区时,突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帆船之都、多彩青岛”的旅游形象定位,充分展示其啤酒文化、道教文化与都市时尚文化。日照则立足于“阳光海岸、水运之都”,打造水上运动和渔家乐民俗旅游胜地。潍坊以“放飞梦想、逍遥潍坊”为旅游形象地位,突出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等民俗文化特色。烟台和威海在打造滨海休闲度假区时,突出烟台“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旅游形象定位,挖掘自身葡萄酒文化、养生与赛马文化等,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威海则在“幸福海岸、人居威海”的旅游形象基础上,彰显宜居文化和古军事文化。东营和滨州在打造滨海特色生态旅游区时,都以生态和原始湿地为卖点,但东营黄河文化显著,更应突出“黄河水城”这一特色。被誉为“孙子故里”的滨州则需彰显孙子文化。这样七市凸显自身特色,形象定位明确,实行分工互补,形成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区域合作。

(三)加速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

打造滨海休闲旅游产品集群,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内涵。蓝区需打造滨海旅游产品集群,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除滨海观光度假外,还需开发民俗、养生旅游、海上体育运动、海洋科普文化游、游艇与邮轮旅游、河口湿地生态游、自驾车营地、滨海乡村游等,形成滨海旅游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实行产业融合,加速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如与第一产业融合,把传统养殖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实行滨海乡村旅游以及休闲渔业等,在沿海渔村发展渔家乐、烟台的葡萄酒庄园、滨海休闲垂钓等。与第二产业融合,开发工业旅游的新形势,如发展较为成熟的海尔集团工业旅游、青岛啤酒博物馆游等。与第三产业融合,依托滨海文化特色,发展海洋文化创意、黄河特色文化产业带,并打造系列节庆文化旅游,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日照海洋运动节等。通过与三大产业的不断融合,加速产业链的延伸,不断丰富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提升蓝区旅游竞争力。

(四)重视滨海旅游科技创新,打造“智慧旅游”平台

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实现对山东半岛传统滨海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努力提高滨海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针对目前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与易模仿的问题,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半岛滨海旅游创新性科技研发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能力与效率,形成横向多产业融合发展、纵向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的滨海旅游科技创新产业化体系。提高海洋旅游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环境与资源,运用物联网、云计算、3G,4G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以应用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工具为导向,以滨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交通网络系统为支撑,构建集滨海观光娱乐体验、休闲度假、节事会展,海面体育竞技、邮轮游艇旅游、深海垂钓、海岛生态养生、海底潜水探险、海上低空观光与低空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海洋旅游立体开发与海陆联动的旅游开发网络体系。根据滨海旅游市场消费群体个性化体验需求趋势,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创新技术,提供海洋旅游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政务与智慧管理,实现滨海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运作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产业化、品牌化。如,景区除游览区外增设体验区、声光电展示区等,增强游客感官体验,提高滨海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体验效果、文化内涵与品牌知名度。创建一批智慧旅游信息化示范企业,推进试点项目建设及试点工作,加强景区、酒店等自助式、智能型服务功能的开发应用,借助电商微博等营销方式打造“智慧旅游”宣传平台,同时将加强与淘宝旅行、同程网、途牛网、去哪儿网、马蜂窝旅游攻略网等旅游网络运营商(OTA)的合作,扩大电子商务规模。积极引导各类旅游企业加盟参与、投放产品上线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营销平台,完善旅游产品的发布与管理。推动智慧旅游与山东半岛滨海智慧城市建设有效融合,依托烟台、青岛被列为全国智慧旅游城市示范点的契机,加强地方财政对滨海旅游科技成果与智慧旅游建设的资金投入,将科技、智能与滨海旅游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与城市旅游信息网络营销平台,为各类旅游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海洋旅游体验,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以强有力的科技与技术支撑推动蓝区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山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升山东半岛滨海旅游整体竞争实力。

作者:刘佳 李晨

滨海旅游业发展论文 篇2:

中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效率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滨海旅游开始兴起并且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对科学地制定滨海旅游业相关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选择劳动力和资本两大重要投入要素为依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BCCDEA模型,构建了一个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滨海旅游业2005—2016年的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偏低,均值为0.658,期间各年度的发展效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规模效率的增长是发展效率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情况,提出完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及滨海旅游配套设施,避免滨海旅游项目同质化,开发特色滨海旅游产品,丰富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加大营销力度,提升滨海旅游品牌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滨海旅游业;发展效率;BCCDEA模型 ;旅游资源开发;海洋经济

Research on the Developing Efficiency of Coastal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BCCDEA model

DU Quan,WANG 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Key words:Coastal tourism,Developing efficiency,BCCDEA model,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Marine economy

0 引言

海洋蘊藏着大量的资源,在陆地资源不断匮乏的今天,海洋对人类发展变得至关重要。200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9 518.4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生产总值的8.59%。此后我国不断推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举措,200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当时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原则和目标。上述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此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不断出台。例如,2014年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开发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大量相关政策的不断推出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使得我国海洋经济的潜力不断得到释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了69 693.7亿元,在2001—2018年的17年间增长了6.32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提高到了9.37%。

海洋产业又可细分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滨海旅游业等多个产业。其中滨海旅游业是指以利用海岸带、海岛及海洋景观资源为依托而开展的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是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海洋细分产业中,滨海旅游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2001年,滨海旅游的总产值为2 502.87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值的34.6%,为第一大海洋产业。而在2016年,全国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2 432.8亿元,约占全国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8.9%,相比2001年的比重稍有下降,但其第一大海洋产业的地位无可撼动,是海洋经济中的支柱行业。为了更好地让滨海旅游业推动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助力建设海洋强国,研究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找到制约滨海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滨海旅游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同时关于滨海旅游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开始陆续出现。2000年之后,关于滨海旅游的学术研究实现快速发展,但是关于滨海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产业与产品研究以及滨海旅游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三大方向。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我国滨海旅游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滨海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滨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滨海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缺乏相应的推广手段[1-3]。王玲[4]分析了湛江滨海旅游业的主要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湛江滨海旅游业的诸多建议。李平等[5]对全国25座主要滨海城市的海洋旅游竞争力分析发现,城市自身的差异是造成国内沿海城市滨海旅游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周武生[6]分析了廣西滨海旅游业对广西经济的贡献程度。张广海等[7]研究发现,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滨海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虽然关于滨海旅游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很少有人对当前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进行研究。潘秋鸿等[8]从六大生态效率的角度分析青岛市滨海旅游的发展质量。舒卫英[9]研究发现宁波市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只有通过相对可靠的评价体系对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质量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滨海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发展建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 BCCDEA模型

DEA模型全称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得益于其无须设定参数和函数的巨大优势,DEA模型经常被学者用于测算各企业及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DEA模型主要包括BCC和CCR等模型,其中CCR模型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模型[10]。CCR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但只能够计算出技术效率。而BCC模型则是在CCR的模型上将假设拓展到规模报酬可变,能够在测度出技术效率的同时可以获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即综合效率(S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11]。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年度为一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含有m个投入数据和s个产出数据,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Xj=(x1j,x2j,…,xmj)T,j=1,2,…,n;产出向量Yj=(y1j,y2j,…,ysj)T,j=1,2,…,n。任意决策单元都满足平凡性、凸性、无效性和最小性假设,可以建立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的BCC模型。min[θ-εmi=1S-i+jr=1S+r]

s.t.nj=1xijλj+S-i=θxij, i=1,2…,m

nj=1yrjλj-S+r=yrj, r=1,2…,s

nj=1λ=1, j=1,2…,n

θ,λj,S-i, S+r≥0式中:m和s分别表示输入指标X和输出指标Y的个数;xij和yrj分别表示第j个年度的第i项投入和第r项产出;θ为该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值;λj为投入产出指标的权系数;S-i和S+r为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θ值越大,表明融资效率越高。如果θ=1,说明决策单元(DMU)达到DEA有效。如果θ<1,这说明决策单元(DMU)未能够达到DEA有效。2.2 投入产出指标

无论是哪个产业,最能够体现该行业产出情况的必然是该行业的年度增加值,因此本研究也将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作为DEA模型的产出指标。根据生产理论可知,劳动力与资本是生产的两大投入要素,因此将滨海旅游业的就业人数作为投入指标,而滨海旅游业的资本投入则采用旅行社数量以及星级酒店的床位数量。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本研究模型所采用的滨海旅游业增加值是以《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原始增加值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年度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并且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后得出的数据。

3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2005—2016年滨海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DEAP2.1软件,测算出期间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2005—201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综合效率)均值为0.658,没有达到DEA有效且距离DEA有效值1差距较大,说明这期间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并不高。具体细分看,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70,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758,发展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导致的。从2005—2016年,只有2016年的发展效率达到了1,实现了DEA有效,其余年份的发展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处于DEA无效水平。其中2005—2007年的发展效率低于0.5,2008—2013年的总额和效率位于0.5~0.8,2014年、2015年的发展效率处于0.8~1的水平。根据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为0.378,处于低效率水平。此后的11年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逐年递增,这表明了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在此期间不断得到改善,产业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滨海旅游业的规模效率也展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

2005—2016年,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7,没有实现DEA有效,不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从具体的年份来看,只有2005年和2016年的纯技术效率实现了DEA有效,其余的10年均没有实现DEA有效。在纯技术效率没有实现有效的10年中,2012年和2013年的纯技术效率小于0.8;2015年的纯技术效率大于0.9但小于1;其余的7年均处于0.8~0.9,保持一个相对较高且平稳的状态。

2005—201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的规模效率平均值為0.758,没有实现DEA有效。其中只有在2016年规模效率实现了DEA有效,其余年间均处于无效。2005年,滨海旅游业的规模效率只有0.378,远低于DEA有效值1。不过在之后的11年,规模效率不断得到提高,在2016年成功实现DEA有效,说明滨海旅游业的规模优势不断得到体现。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区间为0.770~1,规模效率的变化区间为0.378~1,规模效率较低是导致2005—2016年平均发展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规模效率在2005年之后不断提高,也使得发展效率在此期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最终在2016年实现DEA有效。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BCCDEA模型对2005—201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12年间只有2016年的发展效率为1,达到了DEA有效,其余年份均处于DEA无效的状态。发展效率从2005年开始一直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质量逐年攀升。②2005年和2016年的纯技术效率实现了DEA有效,其余年份未能实现有效,其余年份的纯技术效率值大于0.77小于1,处于较高的水平。③2016年的规模效率实现了DEA有效,2005—2016年的规模效率从最初的0.378逐年上升至2016年的1,这一上升过程也促使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不断上升,因此规模效率对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影响更大。

4.2 政策建议

依据上述的研究结论,为了更好地促进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滨海旅游配套设施。我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自然资源,应当加快相关资源的开发。同时,还应该完善现有旅游资源的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让游客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到达相应的旅游目的地,还能让游客享受食、住、娱等一条龙服务。

(2)避免滨海旅游项目同质化,开发特色滨海旅游产品,丰富滨海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国内的滨海旅游项目主要还是以海水浴场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应当加强滨海旅游项目的开发,例如大力推广滨海度假、海洋科普旅游以及休闲渔业等旅游项目,同时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将其融入滨海旅游,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

(3)加大营销力度,提升滨海旅游品牌。除了完善自身的产品与服务,还要加强滨海旅游的宣传。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传统的宣传媒介,也要充分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人拥抱大海。

参考文献

[1] 邹智深,苏勇军.国内滨海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海洋经济,2015(4):19-26.

[2] 叶皓玥.对当前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7(17).

[3] 甘水玲,张效莉.沿海城市滨海旅游消费环境的评价研究:以东海区三省一市的八个沿海城市为例[J].海洋经济,2018,8(4):34-51.

[4] 王玲.蓝色崛起中的湛江滨海旅游业发展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116-117.

[5] 李平,史晓源.我国滨海城市海洋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层模型的实证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6(1):43-51.

[6] 周武生.广西滨海旅游经济效益分析[J].人民论坛,2010(20):164-165.

[7] 张广海,陈婷婷.山东省海洋旅游经济地域结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3):103-108.

[8] 潘秋鸿,周珊.基于生态效率的滨海旅游发展质量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东方论坛,2017(6):98-105.

[9] 舒卫英,方磊,张水芳.基于DEA的滨海生态旅游效率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4):9-15.

[10] 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等.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2004,22(1):55-59.

[11] 田淑英,许文立.基于DEA模型的中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资源科学,2012,34(10):1944-1950.

作者简介:杜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金融、海洋经济

通信作者:王颖,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证券投资

作者:杜权,王颖

滨海旅游业发展论文 篇3:

适应滨海旅游业发展的体育产业开发

要:旅游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旅游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极大地带动了滨海旅游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目前滨海体育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单一,严重制约了滨海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开发别具特色的滨海体育产业,使之成为滨海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关 键 词:体育产业;滨海旅游;体育休闲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林永革

上一篇: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