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3

夜间经济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先后经历了延长营业时间、多业态粗放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等多个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十年来,滕州作为一个拥有167万人口的县级城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互动关系及协调度分析

〔摘要〕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两者的进化曲线进行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协调机理,然后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VAR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全国31个省市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综合评测,结果表明全国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严重不协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协调度较高,西部偏远地区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脱钩,为此,本文根据各地区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协调程度不同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科技服务;检验;协调度

〔作者简介〕蒋同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038;

陈井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71。

城市化是指随着国家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变化的过程。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一般城市化进程包含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目前我国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进程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能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使区域经济分工更加明确,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发展动力。同时,科技服务业作为高技术性、高创新驱动性、高增长性、高产业带动性产业,对城市化的发展又起到重要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可以说,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从近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互动关系,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证角度,都有很多研究和探讨。赵雪雁、林曼曼研究了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化率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显著相关。〔1〕彭荣胜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2〕刘汉辉、侯军对广东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城市化是第三产业的Granger原因,第三产业则不是城市化的Granger原因。〔3〕王乐军、郑近德研究了湖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4〕孙素侠检验了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结果为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对经济波动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城市化的推动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增长。〔5〕周会玲对中国城市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表明,城市化的三个子系统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科技创新的五个子系统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和发展潜力的发展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6〕郝汉舟等研究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城市化的互馈关系,结果表明新型城市化过程与技术创新存在着互馈机制。〔7〕陈诗波等基于城市创新能力和城市化效率指标体系与影响的基本假设,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对城市化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城市化效率影响非常显著。〔8〕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基于VAR模型相关检验对城市化水平与科技服务业数据的平稳性、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并构建脉冲效应函数分析彼此的冲击反应。二是在检验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互动关系基础上,综合测算我国31个省市区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得出我国31个省市区协调水平的二维分布,以期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的演变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城市化是传统的乡村向现代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各国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存在一定发展规律。在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经过研究,描述了各国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轨迹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如图1所示。后来中国学者高佩义和焦秀琦证实了这一结论,焦秀琦还推导出了“S”型曲线的微分方程:

dY/dt=r·Y·(1-Y)

其中,Y代表城市化率,r代表城乡人口总增长率的差额,t为时间。

根据城市化进程演化的“S”曲线特征,依据按城市化率的绝对速度,城市化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加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在“S”曲线型的城市化演化曲线中存在拐点A,以拐点为界,按城市化率的加速度将城市化划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个演化阶段。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阶段演变

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类似于城市化发展,也先后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在形成期阶段,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行業一般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相对应,因此整个行业运行机制不完善,匹配的政策法规不规范,缺乏应有的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尤其是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服务业很快进入成长期,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成长期,科技服务业得到良好的政策支持,发展迅速,其扩散效应要求市场需求急剧扩大,成为整个产业系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并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成长期的高速发展使得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快速提升,开始进入成熟期。在成熟期,产业发展规模、水平基本处于平稳阶段,其产出的市场容量相对稳定,产品供给趋于饱和,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也会减弱。随着产业周期的演进,科技服务业也会进入到衰退期,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会逐渐形成并取代衰退产业,重新步入产业发展周期,从而使得科技服务业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同步性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科技服务业和城市化呈现类似的演化趋势,表现为“S”型,发展速度边际递减,都存在明显的拐点,二者在发展周期上存在密切的同步性。具体表现为:科技服务业的形成期对应城市化的起步期,科技服务业的成长期对应城市化的加速期,科技服务业的成熟期对应城市化的减速期,科技服务业的衰退期对应城市化的平稳期。科技服务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路径为:在城市化前期,社会生产率较低,工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服务力度缺乏,制约了城市化的进展。在城市化加速期,社会资本快速积累,科研投入加大,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与扩散,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城市化后期,在城乡空间对流机制中,科技服务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从发展空间上看,科技服务业的扩散与城市化的吸收相适应,资金、劳动力、新技术等逐步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和周边农村发展,科技服务业进入成熟阶段。城市化进入稳定期以后,城乡之间的科技服务对流需求就会减弱,科技服务业的中介扩散作用也会随之降低,进入衰退期。

二、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检验

科技服务业的作用是长期的、復杂的,它由科技层面中的高端所构成,科技服务业通过开放式提升内功,融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提高区域科技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了有效检验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来检验两者的影响关系。

向量自回归 ( VAR)模型可以有效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考察变量之间的解释与被解释关系;另外,基于VAR构建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进一步衡量变量相互冲击的脉冲反应,识别变量相互作用的变化趋势。在本研究中,记城市化发展水平为UR,科技服务业贡献率为SER,并分别对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以 LnUR和LnSER来表示,目的是为了消除异方差性。本文选取2000-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城市化率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依据在于:一是城市化率是对城市经济水平的总体丈量,能够宏观系统地描述城市化程度;二是城市化率是统一口径的统计指标,统计公报中有较为科学的计算,因此本文也采用城市化率来表征城市化水平。同时,本文用科技服务业占GDP总产值比重来衡量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量。

(一)平稳性检验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是进行后期协整等检验的基本前提。首先对变量LnUR和LnSER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由AIC准则判定,单位根由ADF法判断,检验结果见表1。LnUR和LnSER原始数据的临界值均在10%检验水平下均大于ADF值,表现不平稳,进一步进行差分单整检验,在 10% 检验水平下一阶差分变量的ADF值小于临界值,认为一阶差分的变量是平稳的,即LnUR、LnSER ~ I( 1)。

(二)协整检验

由表 1可知,LnUR~I(1),LnSER~I(1),本文采用E- 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LnSER=2454+0302LnURR—2=0881

t(20501)(8716)

括号内为t检验值,从模型结果来看,拟合程度较好。在不包含截距项、趋势项及差分项的情况下,ADF 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1% 显著水平值,拒绝非平稳的原假设,表明两变量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LnUR、LnSER ~ CI( 1,1)。协整关系的存在表明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之间的影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三)格兰杰(Granger)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有效地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导向关系,对科技服务业和城市化的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滞后1期时,P值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科技服务业和城市化之间不存在Granger作用;滞后2期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说明科技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在滞后2期存在 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Granger因果关系是双向的,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机理。

(四)VAR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借助Eviews70计量分析软件对变量进行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的脉冲图。从图3中可以得到,城市化对科技服务业的冲击在第2期有一个波峰,冲击的形状为倒“V”型,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快速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减,3期之后逐渐衰弱,并在10期之后保持平稳,说明城市化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冲击作用短期内很强烈,长期保持在稳定区间内;科技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冲击呈现抛物线型,说明科技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具有很强促进作用,呈现长周期边际递增,证实了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长期动力假设。

三、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度分析

以上对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检验结果充分显示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协调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全国31个省市科技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关系,笔者借助协调度测量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关系进一步分析,以区分出全国范围内区域协调度差别。

所谓协调是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彼此相互配合,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协调度是衡量协调关系强弱的指标,对于协调度的测算,学者一般采用变异系数法来计算,通过偏离程度来衡量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反映两组数据的变异或者是离散程度,适用于比较度量不同单位资料的变异度。对于不同含义的数据,比较大小是没意义的,而变异系数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因此可用来比较单位不同的观察值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公式表示为:Cv=S/X-,其中:Cv为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X-为平均值。

同时,S=∑ni=1(xi-x-)2n-1,即

Cv=2×1-4x1x2(x1+x2)2

设x1为科技服务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L1,x2代表城市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L2,则Cv=2×1-4L1L2(L1+L2)2,科技服务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变异系数Cv越小越好,那么由公式可知,4L1L2(L1+L2)2越大越好,故定义系统协调度模型为:C=4L1L2(L1+L2)2n

式中C(0

SymbolcB@ C

SymbolcB@ 1)为协调度,n为调节系数,一般情况下2

SymbolcB@ n

SymbolcB@ 5。为了更好识别变量之间协调关系的区分度,本文设定n=2。由模型看出,C的取值在0-1之间,值越大,协调性越好,反之,协调性越差。

通过测算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协调水平一般,平均值为0622,严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为了进一步区分31个省市的协调度差别,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C值将协调程度划分为5个区间,分别表示非常协调、协调、基本协调、弱协调和不协调,聚类结果见表3。

表3全国31个省市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水平聚类

序号协调性协调发展度地区聚類

1非常协调D∈[09,1)北京、上海、广东

2协调D∈[08,09)天津、重庆、湖北、湖南、江苏、浙江

3基本协调D∈[07,08)福建、山东、辽宁、安徽、黑龙江

4弱协调D∈[05,07)四川、吉林、河南、河北、山西、宁夏、青海、江西

5不协调D∈[0,05)广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陕西、海南、贵州、西藏、新疆

区域比较显示: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属于非常协调地区,协调度都在09之上,表明这些地区的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呈现协调发展的状态。天津、重庆、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属于协调地区,平均协调度为0821,充分体现了科技服务业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科技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相反,广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陕西、海南、贵州、西藏、新疆等地区协调水平较低,可以认为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钩”现象。

四、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关系,科技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长期推动作用,通过协调度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协调现象,东部沿海地区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协调效果较好,而西部地区出现“脱钩”现象。城市化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脱钩”现象必然会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通过本文所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应区别对待,采取差异化战略与对策,促进地区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以打造“科技城市”和“智慧城市”为核心,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城市功能水平协调发展。一是在战略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未来将是科技创新引领城镇化进程,要从顶层设计上来进行城市管理治理,用基础数据和科技手段来进行城市管理治理,打造“科技城市”和“智慧城市”。二是在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以科技型智慧城市的升级为核心,以盘活既有资源和适当投入为重点,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三是以管理型智慧城市为中心,重点是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与平台,实现大数据的综合利用,提升智慧城市的服务能级。

2.具体实施路径而言,对于协调度较高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继续发挥科技服务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反哺科技服务业的互动作用,引领其他省市形成科技引领城市、科技服务城市、城市带动科技的联动发展局面。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地区资源要素优势,集聚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服务业的中介、传递、扩散作用,大力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全方位发展,促使技术转移双方除了技术成果交易外,能够在市场调研、项目评估、投资咨询、人才培训、法律事务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展开深度服务,帮助其他省市优化发展。

3.对于处于基本协调和弱协调的省市,比如福建、山东、辽宁、四川、河北等。首先要深入分析本地科技服务和城市化现状,界定发展阶段和水平,识别主导产业、核心产业和潜力产业,寻找科技服务产业链上的强势点,集中资源,精准发展。同时根据城市化进程需求,寻找结合点,形成共振。比如山东和河北地区,这些地区科技服务业优势项在于大型农机装备方面应加大力度并出台顶层设计规划和具体细则支持这些优势项发挥最大作用,形成科技主导型经济,带动农业化向工业复合型转变。

4.对于处于不协调区间的省市,比如广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这些科技服务业相对落后,科技创新率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同时硬件环境缺乏,严重制约了科技服务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发挥。为了提升这些地区的科技产业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积累条件,比如海南聚焦发展旅游业,同时升级旅游产业链,向空中旅游、高端旅游、科技旅游转化。其次,科技产业中心转向应用端,直接对接协调度较高省市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并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赵雪雁,林曼曼.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5):1-5.

〔2〕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1):122-125.

〔3〕刘汉辉,侯军.广东省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38.

〔4〕王乐军,郑近德.湖南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93-497.

〔5〕孙素侠.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3(10):118-120.

〔6〕周会玲.中国城市化与科技创新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

〔7〕郝汉舟,魏华,陈锐凯,钱宽,安永兵.科技创新与新型城市化互馈关系研究进展〔J〕.价值工程,2015(5):4-8.

〔8〕陈诗波,王书华,王晓颖.创新能力影响城市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3):14-20,32.

(责任编辑:谢科)

作者:蒋同明 陈井安

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夜间经济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先后经历了延长营业时间、多业态粗放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等多个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十年来,滕州作为一个拥有167万人口的县级城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2019年,滕州生产总值达到748.35亿元,同比增長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4.9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0.9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2.44亿元,同比增长10.7%,占GDP比重达40.4%。滕州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餐饮、住宿、运输、旅游、物流等生活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滕州夜间消费品市场的崛起,为滕州城市夜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夜间经济的重要作用

夜间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形态的延伸,具有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激发文化创造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也是城市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在新旧动能转化大背景下,滕州的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培育多样的文化、旅游、饮食等消费产品,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

(一)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国内夜间总体消费金额、笔数分别占全日消费量的28.5%、25.7%,其中,游客消费占比近三成,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州夜间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夜间经济业态不断丰富,KTV、酒吧、休闲吧、电影院等形式多样的夜间营业场所遍地开花,激发出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市居民迅猛增长的休闲需求成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动因。城市是休闲产业的聚集地,也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发展城市夜间经济成为了满足人民休闲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滕州以文化饮食为载体,不断丰富夜间休闲文化,重点发展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强化产业连带群。同时扎实做好街道、广场的亮化工程,打造市民广场、龙泉广场和弘道公园等多处夜间休闲娱乐场所,满足人们对于休闲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夜间经济的繁荣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提供了众多创业机会。2019年,滕州各类市场主体增加1.84万户,其中从事夜间经济的商户占比近90%,提供就业岗位近万。滕州依托龙泉塔这一地标性建筑和沿河走廊优势,充分发展经济综合体,进一步打造鲁南美食城以及上善滕州文化广场,同时借助“一塔六馆一城”(即龙泉塔、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王学仲艺术馆、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和鲁南美食城)、新兴路步行街、鲁班里商业广场以及其他经济聚集区,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四)塑造魅力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介自身形象过程中传递给大众的核心概念,也是该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的基本体现。滕州坚持以深厚的古滕历史文化积淀为文脉依托,以良好的湿地生态、山岳生态和工农业生态环境为资源依托,全力打造“墨子鲁班故里,湿地红荷之都”城市品牌,不断提升滕州知名度和影响力。既塑造了滕州城市形象,又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其成为潜在的消费者,带来持续不断的新价值和财富。特别是“一塔六馆一城”区域,发展夜间经济不仅给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和活力,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

二、滕州夜间经济发展的特色与现存问题

(一)滕州夜间经济的特色

滕州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形成了以食、购、游、娱等多种元素交织融合的夜间消费市场,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多元性、特色性,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滕州夜间餐饮经营集中区域包括:龙泉街道鲁南美食城区域,荆河街道鲁班里区域、赐宴街区域,北辛街道君瑞城区域、育才路区域,还有一些传统老街分散经营的特色小吃、夜面、夜辣汤、夜烧烤等,主要集中在学院路、塔寺街、新兴路、清河路等地,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属新兴路步行街、鲁南美食城和鲁班里商业广场三个街区。

新兴路步行街前身为滕州市“老洋街”,地处城区中心区域,紧靠火车站广场,由南至北贯穿荆河路、府前路、杏坛路,南北总长750米,东西平均宽度190米,占地面积14.3万平方米,其中主街1条,副街12条。该区域交通便捷,商贾云集,历来是滕州商业名街。以步行街为轴线,两翼齐飞,规划建设大同路高档服饰一条街、北门里百姓服饰一条街、女人用品一条街、淘宝饰品一条街、文庙美食一条街等5个特色街区,全力打造全市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域,百年老街释放出新的活力。

鲁南美食城是滕州龙泉街道立足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精心打造的三产服务业项目,自2011年开始运营,总投资3亿元,规划定位为集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中高档美食集中区。美食城北临“一塔六馆”,东靠风光秀丽的荆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南北全长310米,宽66米,采用了汉唐建筑风格,建设面积3.38万平方米,停车场可容纳248个车位,养士楼、尽善尽美、一品滕城、京福居等20余家酒楼餐饮店铺入驻。鲁南美食城与滨河景观带融为一体,消费者将在品尝名吃美食和休闲娱乐的同时,欣赏滕州两河风光以及“一塔六馆”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基本形成了集餐饮娱乐、休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高档次人文休闲消费服务场所和景区。

鲁班里商业广场是滕州荆河街道重点打造的特色品牌广场,曾荣获“食安山东”餐饮特色街区称号,是繁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该项目总投资1.85亿元,总建筑面积3万平米,由125间精致商铺组成。整个商业街区设计新颖,打破传统商业街道单一双排布局,大胆采用法式高端群体建筑,建筑内外贯通,音乐喷泉、自动扶梯、休闲广场等娱乐配套设施齐全,外部的大理石墙面为鲁班里商业街区增添了更多时尚气息。此外,为推动西南部城区夜间经济发展,滕州借鉴上海外滩夜景模式,打造立体亮化工程,从点、线、面全方位点亮鲁班里商业广场,广场整体在夜幕下流光溢彩、绚丽夺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滕州夜间经济发展的新地标。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滕州夜间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经营业态过于单一、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影响了夜间经济进一步发展。

1.缺乏统一设计,城市特色不突出

县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夜间经济布局整体上呈现出小、乱、散、杂的特点,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城市特色不够突出。滕州夜间经济聚集区大都集中在市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区域,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布局,人流量大的街道区域容易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且城市发展一味盲目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少清晰的发展定位和城市特色,无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也未能充分挖掘地方经济特色和亮点,终究沦为“千城一面”。

2.经营业态单一,文化体验度较差

据专项调查统计,我国游客对于夜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餐饮、夜景、购物、夜间表演、休闲设施、安全保障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等要素的诉求均保持在23%~28%。当前,滕州夜间经营业态较为单一、营业时间短,且多以餐饮、夜市、购物为主,缺少消费亮点,已不能适应新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此外,滕州夜间文艺活动数量少且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大剧院、博物馆、夜间书店等消费场馆的依托,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差,满足不了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不利于夜生活潜力的后续挖掘。

3.配套设施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完善

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丰富多样的夜间消费产品,还需要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安全卫生的消费环境以及健全的城市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等。目前,滕州以银座、大润发、贵诚为代表的大型夜市商圈主要集中在火车站等人口密集区,交通拥挤、环境复杂,且夜市水、电、气、排污等设施年久老化,步行街、新兴南路区域环境状况较差。此外,城市治安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对夜间经济辖区管理权责划分不够明晰,存在夜间经济监管不完善等问题。

三、夜间经济发展的路径及举措

为推动夜间经济进一步发展,滕州需要构建完整的发展和治理规划,积极推动夜间经济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创建和谐、有序、兼容、多元的经济体系,弘扬当地北辛文化、墨子鲁班文化和柳琴戏艺术等,培养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发展模式,构建诚信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完善规划布局,加强监督管理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通過制定统一、科学、合理的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城市发展建设总体布局,分步骤实施,重点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将市场细分,根据经营业态开辟专区,错位发展。落实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责任,结合“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完善公安、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机制,面对各类夜间投诉问题,确保第一时间出勤、第一时间办理。企业也要明确发展定位,瞄准消费群体,避免恶性竞争,自觉服从管理,保持环境卫生,构建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丰富经营业态,扩充消费产品

夜间消费需求旺盛,但产品供给水平明显跟不上,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滕州应加大鼓励当地老字号、风味小吃、音乐餐厅以及时尚酒吧等多业态发展,吸引独具个性的茶馆、书店、轰趴馆以及健身房等门店,构建围绕“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夜间经营体系,培育网红打卡点,打造多种多样的消费产品,搭建24小时书店、夜间博物馆、特色民俗演出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延长大众书局、滕州书城的营业时间,引入咖啡馆、休闲吧、茶话会馆等多种时尚元素,不断丰富经营业态,提高消费产品供给质量,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体验

目前,文化体验已经成为我国夜间消费的重要构成因素。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调研显示,夜间文化节事活动需求、景区文化场所参观需求、夜间美食夜市需求排行前三,其中游客对于夜间文化节事活动的文化体验需求高达64%。滕州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深度挖掘夜间经济的文化内涵,鼓励“柳琴戏”等观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夜市,借助举办墨子、鲁班文化节会等活动,强化“夜滕州”的文化魅力,让更多的市民走出家门欣赏滕州的夜间魅力。

(四)强化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置

受疫情影响,夜间经济的发展将更加重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测,完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设施,做好日常清洁管理,减少噪声、油烟等污染;完善交通枢纽、停车场建设,解决停车难问题。增加公交路线,延长公交、大巴、出租车等交通工具通行时间;加强夜间城市治安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细化安全责任;做好夜间城市亮化,打造错落有致的街景,在市民广场、弘道公园等地搭建休闲娱乐设施,为广大客商和市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五)打造数字城市,创新发展模式

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化城市”,在城市经济建设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推动城市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数据共享。运用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在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王学仲艺术馆、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等建立多个体验型场馆。通过虚拟现实、立体投影等技术展现独具地方特色的北辛文化、墨子鲁班文化、柳琴戏艺术,让历史“活”起来,打造滕州“博物馆奇妙夜”;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技术,强化夜间城市的安全隐患防控和治理,利用数据技术支持,精准施策,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事前监管,防止出现大型公共安全事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结语

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振消费、解决就业、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和促进城市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以文化消费为基础,以经济技术为支撑,着力构建经营业态完整、配套设施完整、文化底蕴深厚,并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多措并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真正让城市“亮”起来,让经济“活”起来。

[责任编辑:吕梦佳]

作者:赵琳 鲁大立

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摘 要]文化自信与城市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支持奠定了青岛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青岛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营造宜居环境,建设国际幸福港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提升特色旅游质量,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名牌企业新境界,实现企业文化和城市文化融合”等措施。青岛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深入构建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求同存异,建设特色鲜明而又科学系统的海洋特色城市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青岛;海洋特色城市文化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dao cit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DONG Lan-guo1,LIU Kong-li2,LI Jia-min3

(1.Business 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266500; 2. Library,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 China; 3.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gyang 110167, China)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 Qingdao; ocean characteristic city culture

一、引言

優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持,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而文化自信根植于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为此必须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1]。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树立落实落细于人民朝夕所居的环境中[2]。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如何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动力,进而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优化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成为学界目前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不同城市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为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和代码。然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陷入文化开发怪圈,缺乏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如何破解城市文化开发怪圈,发挥城市文化各自的优势,需要学者们深思。罗伯特·戈佛斯指出,可以将城市与文化看作“想象的共同体”,将城市的文化标识作为某种载体传递城市个性与其文化内涵[3]。例如,提及巴黎,人们会想到浪漫;提及德国,便是工匠精神。这种文化与城市共进的建设思路对本研究具有较多启发。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滨城市,是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依托其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依山傍水的地理区位优势等,凝练出独具特色的青岛文化。如何将青岛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以应对快速城镇化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与挑战,是青岛城市文化建设及青岛城市建设重要内容。

学者们对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不同地域和城市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例如,夏必琴等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对合肥市城市形象的认知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合肥市城市文化建设现状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合肥市城市形象塑造的相关建议[4];刘贝等以长沙市为例,通过分析长沙市地域文化特征,全方位调研长沙市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等,对文化自信战略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5];王林生等以2017年北京市文化建设为重点,研究了北京市在文化自信、文化协同与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做法,提出了发展新业态等措施,以推进北京市文化建设[6];莫小俊基于文化自信视角,探究了新岭南文化建设对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7]。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化自信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

以青岛为代表的我国发达城市,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开展城市文化建设,打破城市目前发展的僵化局面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在借鉴文化自信与城市文化建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青岛文化自信的形成原因,总结青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进而对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的未来进行展望与思考。

二、青岛文化自信的形成原因

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必须有根植于民族历史沃土的先进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经典,蕴含丰富的智慧启蒙和道德感召;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家将等中国故事讲述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魅力,凝聚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水到渠成的,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因为它来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依托于中国自身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得到实现与升华。青岛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青岛特色的、独特的青岛城市文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副省级城市之一,城市文化建设经历了长时间探索,从2003年青岛确定的“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到2017年提出要建设“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青岛,再到2019年2月6日,原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到市北区和市南区调研邮轮母港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时指出,要发挥青岛海洋特色优势,努力把青岛打造成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之城。从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目标的发展可以看出,青岛“开放、活力”的海洋特色城市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而“现代、时尚”的海洋特色城市文化则反映了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青岛文化自信来自青岛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来自青岛独特的区位优势,来自国家和政府对青岛特色经济的支持。

(一)青岛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

青岛悠久的历史,沉淀了光彩的文化。从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岳石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琅琊、古即墨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为如今的青岛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岛崂山曾遍布道院、道庵,并发展出体系化的道教文化。

青岛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厚度,还拥有思想的广度。在近现代,青岛先后经历了德国强占、日本侵占等,但同时青岛也经历了“传统”与“海派”文化的碰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文化大师汇聚青岛,引领了中国文化的风潮,由此青岛形成了“开放”的城市文化,青岛也成为那段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岁月中实至名归的文化中心。

(二)青岛文化自信的区位优势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端,北邻大泽山脉,南滨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滨海城市。海洋文化与青岛文化自信紧密相关,比如青岛栈桥、五四广场、金沙滩等海洋自然文化风光,祭海、蛤蜊节、海鲜渔宴等民俗文化,充分展现出青岛文化中的海洋色彩。在道教等不同宗教的影响下,青岛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宗教建筑,佛寺、道观与教堂等其他欧式建筑体现了青岛东西合璧的建筑文化。依托特殊地理区位优势,青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易吸引资金与人才的进驻,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与中心[8]。

(三)青岛文化自信的特色经济支持

青岛具有“好客山东”与有容乃大的海洋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十佳商务城市与文明城市。利用其厚实的文化积淀,青岛将自身打造成了独特的海洋休闲娱乐名城,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了“以海鲜养殖、海洋食品深加工、海鲜餐饮业以及旅游业为主”的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利用文化资源的开发、鲁菜的创新以及行业整顿等方式提高了产业发展质量,通过旅游线路规划、旅游景点集聚、旅游产品合理开发将城市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9],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海洋特色城市文化。青岛也获得了海洋文化的丰厚红利,水产品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8]。

三、青岛城市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青岛在已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其历史、区域、特色经济优势,采取了相应的城市文化建设措施。

(一)营造宜居环境,建设国际幸福港城

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是青岛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国际港城进程的重要举措。宜居环境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与气质,是舒适的生活条件、美丽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和谐的社会氛围的总体概括[10]。近年来,青岛从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大气和水污染、交通拥堵、市容环境、社会治安及消费市场秩序七大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居住环境。通过背街小巷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环境改造、生态景观提升等行动致力打造“全国最洁净滨海城市”;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以解决“停车难、行车难、乘车难、行路难”的市民及游客出行问题;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等以应对大气污染,实施河道截污与综合整治工程等改善水污染现状;全面整治“吃住行游娱购”以及构建“五位一体”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面保障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

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文化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逐渐繁荣[10],围绕文化强市战略,青岛全面建设现代文化名城。通过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完善文化设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如青岛建成了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青岛音乐厅、现代艺术中心、民俗博物馆等现代化文化场所,突出了青岛城市文化的个性与特色;通过承办帆船大赛等国际性活动,充分利用青岛的文化资源,树立特色品牌,加快了现代文化名城的建设进程[11]。

(三)提升特色旅游质量,促进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当旅游与文化相遇,诗和远方便走到了一起。近年来,青岛加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确定一批重点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包装与宣传,通过扩大其知名度彰显青岛的文化魅力[11]。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青岛制定了《青岛旅游市场振兴营销行动方案》,通过5个方面20条具体举措推动文旅行业复苏振兴。如以青岛“时尚”城市文化为引领,打造“时尚青岛”品牌,组织开展了“云游青岛”“局长带你游”“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等网络旅游活动;开创性地启动文旅“云招商”,加快新业态培育,如研学旅游基地的评选、“山海深呼吸 乡约在青岛”等活动;推出了一系列青岛文创品牌,整合了胶东五市涉海涉童旅游产品,引发了关注热潮。以上举措在促进青岛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复苏的同时,推动了青岛文化的对外宣传。

(四)打造企业文化新境界,实现企业文化和城市文化融合

城市文化涵养企业文化。作为城市细胞的企业,要从青岛城市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企业文化融入青岛城市文化,形成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机制,挖掘品牌资源,增强品牌文化生命力。如海尔集团从“大锤砸冰箱”到如今引领家电产业的人单合一双赢文化、生态网络化战略,彰显了青岛诚实守信与创新之道的文化魅力;青岛啤酒坚守“严谨、务实、高效”的作风,用激情酿造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活创造快乐,体现了诚实、和谐、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植根于包容乃大的青岛,企业文化离不开青岛城市文化的涵养。

四、文化自信视角下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的展望

(一)文化自信视角下青岛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而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充裕。“十三五”期间,青岛准确把握形势,迎接挑战,在深挖文化价值、培育青岛精神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谱写了青岛城市建设新篇章。在“十四五”开局之际,顺应生态文明发展,青岛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深入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需要从外界获得空气、水、食品、燃料和其他物质[12]。青岛城市文化既受到本市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城市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城市文化生态平衡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需要摆在重要的位置。在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中,需在传承优秀文化、利用区位优势与国家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关注城市文化生态平衡。

具体而言,首先,把握青岛文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平衡。在青岛城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区位因素与政策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岛在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因此,青岛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需把握好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次,做到城市文化事业中的公益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的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娱乐文化逐渐在文化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满足了人民群众诸多的精神需求。但是,公益文化、高雅文化在居民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因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而放弃其他类型文化的建设。

(二)青岛未来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

在青岛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中,需进一步坚持文化自信。

一是坚持求同存异,突出青岛特色。青岛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城市文化的青岛特色,但不等于唯我独尊。在开放、合作共赢的环境中,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青岛城市文化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我又超脱自我的城市文化[13]。

二是既要遵循文化的规律,又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青岛文化与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分子,是一种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先进文化,要着眼于人民性与实践性,充分适应青岛社会经济的需要与市民文化审美的需求。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大局观念、统筹规划,在理性审视青岛自身实力的同时,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城市整体优化,从而实现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的融合。

三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所用。在青岛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需求,提高市民参与感,真正发挥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市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发挥其生活的激情,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推动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

具体地来说,青岛城市文化建设应立足古琅琊、古即墨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资源,海岸线、120余个海岛、崂山山脉等地理区位优势资源,海洋休闲娱乐、海洋食品深加工等特色经济资源,以“开放、现代、活力、时尚”海洋特色城市文化为引领,将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资源融合汇聚,把文化资源放在城市长期发展的更大的框架下进行整合,发挥城市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更加特色鲜明而又科学系统的海洋特色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 人民日报,2020-10-30(1).

张宗兰. 文化自信何以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以雄安新区文化建设为例[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1(5):36-41.

樊海燕,陈倬豪. 特色城市文化在建设城市形象中的重要性:论西安城市文化标识及视觉系统建设[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85-188.

夏必琴,王家祥. 基于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城市形象塑造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1):111-114.

刘贝,邓凌云. 城市“文化自信”战略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 中外建筑,2018(10):85-88.

王林生,金元浦. 文化自信、文化协同与文化创新发展:2017年文化北京研究综述[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31-37.

莫小俊.  新岭南文化建设对广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及对策研究: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王玉平. 论青岛市的城市文化及其建设[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2):20-22.

吕云涛,赵芙蓉. 青岛市城市文化特色凝练与城市精神塑造理路[J]. 经济研究导刊,2016(22):116-117.

华章琳,李巧巧. 青岛市建设宜居幸福城市的路径探索:从提升城市文化的角度[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10.

孙涛.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以青岛市为例[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 青岛: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418-422.

李铁峰. 环境地质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杨万柱. 城市文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J]. 湖南社会科学,2002(6):98-101.

[责任编辑 王艳芳]

作者:董兰国 刘孔莉 李佳敏

上一篇: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下一篇:马斯洛理论与自然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