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承德市而言,旅游业已成为承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本文在对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承德旅游业发展现状的解读,来论述旅游业发展对承德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1:

一带一路下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探析

摘要:云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较大的部分,也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为旅游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面向国际。该文重点对“一带一路”下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1所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是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带一路”是一条旅游之路,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云南省处于我国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成为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对象。云南旅游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加强“一带一路”下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优势,从而带动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1 云南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拥有的旅游合作优势

1.1 区位优势

云南位于我国的最西南地区,而且处于边境地区,其旅游业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还可以实现对外交流。当前一些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国家泰国、缅甸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每年接待大量的中国游客,而云南不仅连接东南亚,还与非洲、南亚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旅游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机遇与优势。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其不仅是云南旅游的重点城市,还是重要的经济枢纽,有着较强的经济交流功能,一方面对外输出,另一方面向内流入,对经济的流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可以更好地带动云南旅游业的对外发展,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方面更好地提高与发展。

1.2 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云南的工业生产力是比较低的,目前的发展还是以手工业为主,环境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还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云南昆明有着“春城”的美称,一年四季如春,其气候条件很适应居住。云南的气候是比较多变的,一年之中没有明显的季节分明,温度比较舒适。在云南近些年的发展中,环境条件是比较好的,有着绿树白云,还有洱海碧波荡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多地出现了气候反常现象,夏天高温,冬季严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云南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了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圣地,2017年调查显示,云南昆明为第二大避暑城市,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云南地区风景优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每年迎接着众多的游客。尤其是大理的古城、苍山、洱海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承载着许多人旅游的梦想。如图2是云南旅游的重点地区。

1.3 多元的人文旅游资源

云南地区的文化积淀是比较浓厚的,大多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而且也有着不同的交流方式。在大理,白族人居多,其房屋建筑多为白色,而且房屋建筑有着很独特的风格。在云南大理的一些地区还是“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女性外出劳动。云南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居多,其民俗节目也比较丰富,如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佤族的摸你黑等都是有着浓厚气息的民俗文化,其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在云南的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走婚”的风俗文化。云南有着多元的人文旅游资源,不论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还是对传统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了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云南对于民族文化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可以进行更好的学习。在一些云南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文化,手工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发展中的优势,手工文化是我国所特有的,其精细的做工与魅力是一种传统智慧深深的体现,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因此,云南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云南旅游业大力发展的重点,也旅游业取得很大发展成效的优势,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云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2.1 旅游市场规范化不够

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且也获得了政府大力的支持,成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点。在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重点体现在旅游业的不规范化,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首先,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旅行社也层出不穷,增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压力,给旅游市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旅游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使旅游市场的发展较为混乱,一些市场价格不合标准,而且以不合法的手段谋取利益,造成了游客的不满心理。其次,在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一味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导致旅游市场发展问题较为严重。在云南旅游业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旅行社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往往忽视了服务品质,而出现了一些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如不注重文化的宣传与交流,而是通过购物的方式增加游客的消费,导游从中赚取提成,一方面没有达到旅游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游客的厌烦心理。云南旅游业的兴盛,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商家,旅游旺季有着严重的“宰客”行为,在日常的购物中还会出现强制消费。对于这些严重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缺乏严格的规范措施,使旅游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

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云南地处边境地区,其社会生产力比较低,由于地区环境的限制,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大力的开发,使得发展处于落后的阶段。在云南地区,虽然有着较为发达的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而且还有着国际化的机场设施,但是其交通还是存在很大的不便,交通方式有着较大的限制,使得一些沟通与交流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2017年云南昆明通行了第一辆“沪昆高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云南的交通条件,為云南旅游业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地区地理条件是较为复杂的,其不仅有很多高山,还连通着很多水资源,一些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大的难度。复杂的地理条件也是造成交通不便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建设高架桥或铁路隧道,需要较大的投入。在云南一些较为落后的山区,其交通不便开发,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医疗设施条件难以满足基本的需求,使得景区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一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难以满足正常的需求,一些基础设施的老化,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景区的开发、宣传与发展。

2.3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

云南地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也较为落后,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云南地区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有着多元化的民俗活动与发展形势,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使得一些资源流失,而且也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建设资金存在较大的不足,一些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也不够,相应的也就无法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条件。在云南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习惯与文化逐渐流失,对于文化的研究无处可寻,发展也就缺乏优势。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极大的带动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云南旅游业提供了建设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云南旅游业建设的宣传,给云南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优势,也给旅游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实现跨国发展与交流。

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一带一路”战略在发展中重点强调一体化,建设旅游“一条路”,将各个地区的旅游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一体化的同时,也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更为规范化。“一带一路”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国内各省之间,加强省内旅游业的合作,推动国内旅游业的整體发展,二是面向国际,实现跨境旅游合作。云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有着较大的发展优势,其可以与四川、西藏之间共同加强对香格里拉的开发,从而推动其整体性的发展,还有效地解决了地区管理纠纷问题。云南既是交通枢纽中心,又与东亚、东南亚等国家相连接,跨境交流合作是较为便利的,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建立中国与东盟之间无障碍旅游合作区,从而更好地带动自身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一体化、国际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优势。

3.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服务

云南地区的发展是较为落后的,但是其有着旅游资源优势,其在发展中需要国家与政府提供制度与资金上的支持,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服务的完善提供条件。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服务的完善都需要较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金融等企业可以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贷款措施,改善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制度,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建设,可以引入先进的交通建设技术手段,根据云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的研究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以服务为主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条件都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需要对教学设施、医疗设施等进行提高,改善当前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提高对人们的思想教育,使得人们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实现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3.3 大力拓展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

云南地区与东南亚的连接是较为紧密的,而且与东南亚有着较为相似的发展特点,两者的资源都较为丰富,但是发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云南地处边境,加强与东南亚的交流、合作有着很大的优势。“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促进旅游业发展一体化,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来拓展东南亚市场,实现中国与东南亚资源的输出与输入。将云南作为发展的重点对象,大力拓展东南亚入境旅游市场,可以很好的带动国内资源的流动、经济与生产力的提高。通过“一带一路”的推动与政府大力的支持,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也将更好地带动我国整体发展的国际化,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3.4 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内容,也是云南地区独有的发展特色。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创造更具有价值的资源。云南的民族文化是比较丰富的,而且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因此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文化资源的流失,也可以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依据。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行为规范,使各方面工作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

4 总结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我国整体的提高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出,也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要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旅游发展策略,从各个方面加强对旅游业的引导,推动旅游市场更加国际化,充分发挥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德斌,马亚华.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 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

[2] 刘卫东.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3] 林民旺.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42-57+157-158.

作者:王露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2:

简论承德旅游业发展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摘 要】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承德市而言,旅游业已成为承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本文在对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承德旅游业发展现状的解读,来论述旅游业发展对承德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旅游业;城市建设;发展;促进作用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也是构筑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关联带动作用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旅游业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旅游业变成了一个经济产业,即旅游业“从事业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大,中国旅游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在这样的国际大视野下,承德作为一个有着优秀旅游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借助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和大北京都市圈的迅猛发展的辐射效应和拉动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承德地处山区,市区面积相对狭小,城市建设和总体规划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却为其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城市发展对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过硬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完善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能为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和深度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良好的城市环境、城市生态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备条件;而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作为软质系统的一种无形资产,更是城市发展旅游不可或缺的精神名片。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加快承德城市建设步伐和规划布局。通过开发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整合设计系列旅游景區,必然对城市的整体或局部区域规划布局提出调整,此外,也会对城市硬件设施,交通系统,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等子系统提出改善要求,这就会促进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此外,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的硬质建设有利,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精神内涵。

一、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的两大系统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由人为主导的巨大系统,包含信息、资源等各类要素。城市发展既有软质系统,如城市文化、精神、艺术、市民素质等的进步;也有硬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系统的发展。硬质系统和软质系统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城市不断向前。

(二)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力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快慢之别,或由特定事件或在城市特定区域的特殊性质而引发城市发展的突然加速或呈现根本性的提升。并由此作为发展的驱动核向周边区域传导,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在现代城市中,因其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生活运转功能,带动其向前发展的动力从作用周期来看,新区开发、大型展会或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政府导向的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及大型特色旅游景点的规划、包装和开发是快速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旅游业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

通过以上对城市发展主要推力的分析,城市发展除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推手之外,城市本身的资源依托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而言,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精神提升的有力保障。大型特色旅游景区的包装建设或提升,是通过点状发展逐步联系成网状,在这样的子系统中,必然要求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综合配套服务更加便捷,环境系统,生活氛围,精神内核及城市形象展示都必须得到提升和加强。通过以上论述,简而言之旅游业的发展之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原理,并加以利用提升,使两者将沿着良性轨道不断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实现城市良性发展。甚至以旅游业为带动,通过产业链、服务链等不断加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动力。

二、承德旅游業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承德旅游资源概览

承德是一个天然雕琢的有山有水有灵气的游览胜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数量、规模和等级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都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首先是自然资源,承德市有着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旅游资源。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及金碧辉煌的外八庙令人称绝,同时,以避暑山庄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依次环列着罗汉山、磬锤峰、蛤蟆石、僧冠帽、鸡冠山、天桥山、朝阳洞、双塔山、猿人崖,这些奇峰异石。此外,还有该地区特有的地质奇观——丹霞地貌,以及国家级A然保护区雾灵山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塞罕坝森林公园,以及广袤的草原。

此外,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是承德的一大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等。承德作为满族、蒙古族聚居地,并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印迹和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无所不在,而某些古迹,例如见证着清王朝兴衰的避暑山庄、有世界最大的木质千手千眼观音佛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等寺庙群更是举世瞩目,在我国人文旅游资源体系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承德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承德旅游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面对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也显现出了一定的问题:第一、旅游购物环境、市政建设、娱乐设施发展滞后。旅游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游客在欣赏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之后,便无处可去。因此有人曾经形容到承德旅游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第二、某些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不够完备。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虽风光无限,但由于路途时间长,交通工具质量差,山路险峻路况不好,使很多游客望而止步。第三、旅游接待规格,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承德市星级宾馆、酒店为数不少,但在规格匹配与服务质量上有待提升。第四、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城市文化内涵建设。承德市的品牌就是皇家文化和民族文化,其城市风貌应该是“皇家”及“民族”风格,突出其文化魅力,强调品牌特色。第五、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与保持自然历史风貌要和谐发展。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任何过分修饰和全面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这种做法只能削弱它们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要做到“外”有古韵文风,“内”含国际魅力。

三、旅游业发展对承德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承德城市现代化进程

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行业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活动可以直接带动和间接推进相关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旅游业直接推动贡献的行业有:旅行社业、旅馆业、交通业、娱乐业、商贸业等,而间接拉动的行业有:电信业、建筑业、工业、农业等。这些行业的发展推动加快了承德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通过旅游景点开发辐射周边区域发展,对于推进整个景点周边的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作用重大。

(二)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永续利用,首先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入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程度高、市场需求拉动大、环境成本低的综合性产业。较之于其他产业部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属于资源低消耗,长效收益型。承德旅游资源丰富,某些人文旅游资源更是不可复制,因此发展旅游业对承德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可以促进生态城市发展

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宜居、宜游的新型城市更是承德城市建设的目标。为了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需要限制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产业和生活习惯。而旅游业的特征无疑与生态城市的发展要求是相符的。在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发展旅游业也有利于促进承德生态城市建设。

(四)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拉动就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就业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極其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否保证社会的安定。当前世界各国都千方百计地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其中,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约为1:5,这种容纳劳动力的比例是其他行业所不能的。此外,旅游业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同时旅游业又能够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发展,进而拉动城市就业和经济增长。

(五)旅游业的繁荣有利于树立承德的城市形象,铸就城市品牌,打造城市名片

旅游资源包括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种资源,游客在游玩中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传递异地文化,增加阅历,学习知识。因此,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文化交流,树立承德的城市形象,铸就城市品牌,打造城市名片。前世界旅游组织阿瑟霍洛德主席认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准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承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景观,通过发展旅游业向世界宣传和展示承德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特色旅游景观,打造承德专属的城市名片。

四、结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既需要合理规划,宏观布局,也需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更需要打造特色,构筑品牌。现代城市追求绿色、生态、健康的自然生活环境,也崇尚人文、精神、艺术的文化生活氛围。发展旅游业,打造宜居、宜游的旅游城市对承德而言条件得天独厚,兼秀美的自然奇观、深厚文化底蕴于一体,既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趋势,也兼顾经济效益的创收。我们相信旅游业的发展对承德城市建设、文化及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日益显现,而承德日趋完善的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公共资源配置也将会为承德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淑芬,董淑荣. 扩大开发承德旅游资源.承德:承德民族师专学报[J].2003(3).

[2]郭培章.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肖星,严江平. 旅游资源与开发[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赖良杰.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Rodney R. White著,沈清基,吴裴琼 译.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高保雪 冯丽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喀斯特山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研究——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

摘要 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研究喀斯特山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荔波县旅游业收入增加较快,提高了农民可支配收入;旅游投资收益指数较高,对旅游业的投资促进了地方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荔波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面积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互动作用显著。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促进荔波县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发展;城镇化;荔波县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2.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Interaction of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Taking Libo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u-feng1,CHEN Hong-sheng2,XIAO Han-li1 et al (1. Research Center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Ethnic Areas,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Guizhou 558000;2.Qiannan Ethn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Duyun,Guizhou 558000)

Key words Tourism development;Urbanization;Libo County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开阔眼界、增长文化见识、享受自然美景的愿望不断增强,旅游需求旺盛,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增加国民经济收入、解决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显著[1-2]。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3]。我国国家级贫困县中大部分有着品级极高的旅游资源,但是其经济发展落后、地理区位闭塞[4]。因此,在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促进旅游发展,也为这些地区的脱贫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经济贡献率高、资源消耗少等优点,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进入了转型期。国家新型城镇化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和“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为重要原则,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和相互促进[5]。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农村人口实现市民化转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发展“生态文明”为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体系的形成,解决了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旅游业具有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性互动关系。

近年来贵州省以打造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为目标,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南部山区的全域旅游发展尤其突出[6]。荔波县在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方略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全县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作用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荔波县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住宿餐饮业发展最为明显,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荔波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最南端、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图1)。东部与北部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是大西南面向大华南、大岭南的交通咽喉,也是贵州南下出海最近的通道。

荔波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小七孔国家5A旅游景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近年来,荔波县的战略地位是“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增长。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数1 615.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1.86亿元,荣获2018年中国旅游影响力品牌、2018年中国最美县域城市等称号。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荔波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结果与分析

2.1 荔波县旅游发展水平分析

2.1.1 旅游发展近况。2014—2017年,荔波县旅游总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呈上升趋势(图2),说明荔波县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对当地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

2.1.2 旅游业投资收益分析。

遵循指标选取合理化和科学性原则,借鉴已有研究成果[7-8],根据旅游投资收益指数分析荔波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旅游收益状况。旅游投资收益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P=E/M(1)

式中,P为旅游投资收益指数;E为旅游业总收入;M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旅游业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入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14—2017年,荔波县旅游投资收益指数处于較高的水平,在0.9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图3),2015年后增长趋势更加显著。表明荔波县固定资产投入为荔波县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研究表明,2013—2016年贵州省旅游投资收益指数在全国居前列[7],该研究结果与此研究一致。说明贵州省在旅游投资方面受益比较大,旅游产业对贵州省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

2.2 荔波县城镇化水平 城市化有两个重要特征: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且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指标法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一般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人口指标法具有方便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9]。

2.2.1 荔波县城镇化水平。荔波县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大较快,其中1980—2018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为134.19%,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率为59.07%,其他建设用地的增长率为269.56%。荔波县城镇用地面积在增加,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尤其是2015年以来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城镇化步伐在逐渐加快。

2015—2017年荔波县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率在40.00%以上,且上升趋势显著(图4)。

2.2.2 荔波县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以来,荔波县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模式,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致。近几年来,荔波县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变化(表1),说明三次产业不断调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荔波县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变化。荔波县的旅游业逐渐转变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旅游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2.3.1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生活观念,提升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旅游业具有资源耗费少、综合效益好、健康可持续等优点,以与生态、资源和环境等协调一致为最高发展理念,在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

旅游业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就地城镇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融合和聚集,优化了产业结构。

2.3.2 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加

速了人口和产业结构转型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不断从

农耕生产中解脱出来,参与到服务业的建设中去,增加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乡村旅游业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人们消费理念和文化的转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借助旅游方式享受生活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城镇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基础服务设施体系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城镇旅游的接待能力,促进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新型城镇化立足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在改变了旅游地景观格局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旅游景观,如城市新雕塑、文化街区建设等,从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基础设施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特色、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条件,积极挖掘当地的特色,借助特色资源推動旅游业的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3 结论

通过对荔波县的旅游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荔波县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地方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脱贫攻坚;通过对荔波县的投资收益研究表明,旅游业的投资收益比较高,对旅游业的投资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

荔波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荔波县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建设面积都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具有良性互动作用,旅游业的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万红莲,赵亚伟,王宝琪,等.宝鸡市近10年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3):72-75,92.

[2] 李秋雨,朱麟奇,刘继生.中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4):73-79.

[3] 孙春雷,张明善.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效率研究: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4):65-73.

[4] 查建平,王挺之.环境约束条件下景区旅游效率与旅游生产率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5):92-99.

[5] 曹发明.旅游业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5(12):56-57.

[6] 许玉凤,陈洪升.乡村振兴下贵州南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8,22(3):91-93.

[7] 戚瑞静,梁留科,闫翠丽.河南省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4,32(6):1140-1146.

[8]曹兰州,赵多平,魏小衬.中国省级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4):547-555.

[9] 徐秀美,平措卓玛.城市化水平与旅游产业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27-31.

[10] 杨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作者:许玉凤 陈洪升 校韩立 陈如霞 杨芳 邢颖 高长春 张永雷

上一篇: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