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城市雕塑论文

2022-04-19

【摘要】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些关注中,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究其原因,不外乎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达与艺术家的个性创造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而城市雕塑公共性表达的缺失也是目前在业内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文化城市雕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城市雕塑论文 篇1:

现代城市雕塑的思考

摘要:现代城市雕塑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尊好的富有内涵的雕塑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美化城市面貌,增加城市文化内涵,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雕塑并追溯了城市雕塑的历史,通过分析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现代城市雕塑建设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现代城市雕塑;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一、城市雕塑概述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和特征

雕塑,也叫雕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立体造型艺术,指运用雕铸、刻、塑等手法将具有可塑性、可雕性的材质制成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实体,塑造出可视、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理想和时代精神。城市雕塑是放置在城市之中的雕塑作品,是城市发展和雕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城市的环境景观和公共艺术这些概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雕塑放置在城市中可以改变城市由于建筑物密集而产生的生硬、呆板和压迫的感觉,在绿地、公园等比较空旷的地方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从城市雕塑所起的作用可将城市雕塑分为主题性城市雕塑、纪念性城市雕塑、功能性城市雕塑、装饰性城市雕塑和陈列性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具有艺术性、公共性、环境性和引导性等特征。

(二)城市雕塑的功能和价值

城市雕塑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主要表现在:城市雕塑可以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城市雕塑可以改变城市生硬呆板的风貌,消除钢筋混泥土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疲劳和压迫感,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其次,城市雕塑可以促进艺术大众化发展,提高国民的素质。城市雕塑具有公共性,能与广大民众近距离接触,这能让普通大众慢慢接触、了解和欣赏艺术,提高人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进而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城市雕塑也能给城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城市雕塑是经济投资点,城市雕塑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内涵,常常会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救世主耶稣像,是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城市带来了很多游客和经济收入。城市雕塑还具有文化功能。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都记录人类生活的点滴和民族的文化、理想、信仰等,将文化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实体化,成为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和集中的产物。

二、现代城市雕塑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历史

城市雕塑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那时的雕塑主要用于纪念和祭祀。那时候的雕塑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主要用于王族墓园,或者立于神堂庙宇满足信仰需要,或用于山林之间,但总的来说,那些雕塑都不具备环境性、公共性和引导性等基本特征,不直接面向普通大众,所以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

新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期间,一个是改革开放至今。前一个阶段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一些具有政治热情、表现社会主义现实的作品,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民解放的历史和革命精神有关。如四平解放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呈现出朴素单纯的写实风格。这时期的雕塑以叙事和纪念为主题,形式以典型的亮相和动势居多,整体风格积极、热情。到了文革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毛泽东塑像、工农兵塑像,形式大多是弓箭步式、挥手式等简明扼要的形式,如南京长江大桥组雕。这时期雕塑作品的署名一般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创作小组”或者“集体创作”,全国雕塑的题材内容和手法风格基本相同,艺术家的个性被集体的共性所代替。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艺术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单一的领袖塑像发展成为各类历史文化名人塑像,内容从单纯的政治题材发展到多个领域,形式从写实的纪念碑式发展为多种形式并存,经费由政府拨款发展成为多渠道出资,城市雕塑的理念多强调公共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空间、社会文化空间的关系。

目前,中国城市雕塑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中小型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城市也能见到城市雕塑的身影。城市雕塑的题材内容越来越广泛,形式多样化,风格迥异,艺术水准大大提升。城市雕塑摆脱了以前纪念和推广英雄事迹、伟人风采等为主的模式,融合了现代因素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现代人审美倾向。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雕塑和环境、自然的高度统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和一些新兴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逐渐运用于城市雕塑之中,如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中运用了不锈钢材料,极具冲击力。

(二)国外城市雕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西方原始雕塑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萌芽的,当时人们知识和技术水平低下,对大自然心存敬畏,但又迫切的想探索、认识和改造自然。雕塑作品中也包含这样的意识。如英国的巨石阵,据说是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智利的巨人石像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古希腊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相互交融,充满了美感,如雅典卫城。古罗马时期,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结合得更加完美,涌现出一些纪念军事将领和政治形象的雕塑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图拉真记工柱。中世纪是欧洲文明史上的黑暗年代,战争频发,科技和文化发展缓慢,这时期的雕塑作品多立于宗教场所。14实世纪中期,欧洲文艺复兴使文化发展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城市雕塑也得到迅速发展,达到西方艺术的巅峰。主要特点有观念透彻深入、技术手段高和气势宏大,如罗马市政广场。进入19世纪,城市雕塑的主题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近代工业的发展也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建筑、雕塑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由于西方思想前卫,不受传统束缚,所以城市雕塑由写实、具体转变为夸张、抽象、富有想象力。目前,西方城市雕塑取材十分广泛,材料运用大胆,废弃物也可成为材料。其次,雕塑风格独特,加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倾向,强调个性和个人情感,但同时又非常注重城市雕塑和自然条件、历史沿革、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此外,城市雕塑的功能性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作品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注重给予人们人文关怀和审美享受。

三、现代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和文化冲突

城市雕塑突然介入城市空间环境,必然会干预城市空间功能的发挥,城市雕塑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就发生了功能冲突。一般来说,城市空间环境具有交通、限定、导向等功能,如果城市雕塑的建成对城市的交通和引导等功能造成了不利影响,哪怕风格再独特,造型再优美,也必须做出调整,甚至拆除。其次,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历史沿革、城市建筑、风土人情等造就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必须与城市的环境和文化和谐统一。如果城市雕塑不尊重城市文化,主题和形式和城市文化相悖,就会显得突兀,难以融入到城市的空间环境之中,造成视觉污染,导致不良情绪产生。

(二)雕塑内容和环境的冲突

雕塑内容和环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雕塑内容和环境空间的冲突。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这个空间位置的大小不是随意决定的,如果城市雕塑和空间环境的大小比例不协调,就会让人感觉别扭。所以它不能显小,也不能显得多余,必须给人一种恰如其分的感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审美享受。其次,雕塑内容和环境主题相冲突。城市雕塑和建筑之间是在风格、主题和形式等方面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城市建筑必须与周围的空间环境协调统一。一般情况下,在传统的空间环境中就必须是传统的风格和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就必须现代艺术形式,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

(三)雕塑内容和形式的冲突

艺术作品的形式通常是指作品占据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包括内容的内部结构和外观样式。内容的内部结构主要是指主题的多种条件和局部的内容组成及关联。外观样式是指构成艺术品材料的组合方式,也就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互包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城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完全统一的,不能随意更改,这也是人们评价一件城市雕塑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四)模仿照搬西方,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西方城市雕塑艺术水平比我国要高。我国城市雕塑建设中存在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一些艺术工作者学艺不精,将西方一些优秀城市雕塑生搬到国内,这会造成雕塑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协调,对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带来消极的影响。每个城市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性格特征,像这种往佛教寺庙放置耶稣基督像的行为是行不通的。其次,中国城市雕塑建设缺乏创新意识,人心的浮躁导致有些艺术工作者无法静下心进行创作,加上市场等的制约,很多城市雕塑缺乏感染力、生命力及艺术美感。

(五)缺乏严格的制度审查和维护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了很多精品,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这凸显出城市雕塑建设质量的审查制度存在问题。不合格单位为节省开支,使用材料低劣,表现形式和技法笨拙,这样制造出来的雕塑作品根本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不仅不能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而且可能会成为城市垃圾,造成视觉污染和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城市雕塑一般放置在开敞的环境中,受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且雕塑是对人们开放的,攀爬踩踏、刻意留名等行为会给雕塑带来很大的损害,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多次遭到破坏,这要求城市建立良好的维护管理制度,保证雕塑的完好。

四、现代城市中现存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将城市雕塑列入考虑范围。城市规划的实行,会改变城市的形态和空间序列,绿地、广场、学校等各种建筑形式为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加强城市雕塑的规划,首先要将城市雕塑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明确建设内容和图文要求等。其次规划要提高标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建设经验,做好调研和资料查询工作,制定好实施方案。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城市雕塑的维护管理。城市雕塑一般裸露室外,使用的材料中有些会出现变形、断裂等问题,要分派专业的有经验的维护人员进行细心的保养,对于人为因素导致损害,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和惩治办法。

(二)加强城市雕塑队伍建设

国家要重视雕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国内的艺术院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雕塑人。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向国内外优秀雕塑家学习以及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城市雕塑艺术。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学校要加强其他学科综合素质教育。城市雕塑创作者除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外,也要了解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和历史知识,增加知识储备,这有助于雕塑创作者们的创作和创新,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城市雕塑队伍建设,为城市文化建设输送力量。

(三)提高城市雕塑的质量

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城市雕塑的质量。首先,要保证雕塑材料的质量,这是保证雕塑质量的基础。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雕塑的主题确定材质、纹路、硬度、光泽等等。其次,就是要加强城市雕塑的社会性,在创作雕塑作品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故事,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和城市人们的生活特点和审美习惯相适应,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创造出具有地域风情的雕塑作品,加强社会性,给人们美好的审美感受。最后,要提高雕塑作品的亲和力,城市雕塑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品,必须扎根于群众。

(四)注重城市雕塑的创新

我国的城市雕塑作品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创造出具有国际声誉的雕塑作品,就要重视提高雕塑创作者的创新意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所突破。在材料选择上,创作者可以选择一些新兴材料,如一些废弃的金属机械部件,经过加工和自由组合进行创作,成本低廉又环保。结构固定好后,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想法选择颜色,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加深,城市雕塑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解决现代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雕塑的全面发展成为了雕塑创作者也是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国家、社会和民众共同努力,提高我国的城市雕塑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创新能力,缩小和西方城市雕塑建设的差距,打造出具有高质量的雕塑作品,让城市雕塑更好的为城市和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薛富成.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试析[J].剑南文学,2013(07)

[2]曹彦明,王芳.城市雕塑中的作品与环境关系——以《动感五环》作品分析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3(06)

[3]张柏.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风格探讨[J].戏剧之家,2013(09)

[4]许江.城市雕塑景观化的艺术形态[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11)

[5]余润生.结合人与环境浅谈现代城市雕塑的设计[J].商情,2012(21)

[6]王丽爽.现代城市雕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浅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2(09)

作者:杜海湍

历史文化城市雕塑论文 篇2:

论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摘要】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些关注中,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究其原因,不外乎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达与艺术家的个性创造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而城市雕塑公共性表达的缺失也是目前在业内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本文正是从公共艺术表达与创作的角度去探讨城市雕塑存在的这一问题,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只有将公共表达与个性创作进行合理地协调,也才会让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城市环境相融,也才会彰显城市的特色与个性,提升城市的形象。

【关键词】雕塑;城市雕塑;公共性

引言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显然,公共性是其显著特点。城市雕塑立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环境、历史和精神风貌。因此,其表现形式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既不能随艺术家随心所欲,公众完全不知所云,也不能完全地世俗化,使得艺术性荡然无存。对平衡二者关系的把握,始终是城市雕塑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雕塑与城市雕塑

就概念而言,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又称为雕刻,所使用的手法有雕、刻、塑等。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不同时代宗教、哲学、经济、信仰等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从原始社会的石雕、骨雕到玉雕、青铜器、木雕,再到后来的玻璃钢、综合材料等,雕塑创造出的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形象,由最初的三维静态物体到后来的四维、五维、声光、动态雕塑,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后来的审美表达,雕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同时在意识形态和认识方面也在不断的突破,使得雕塑本身向多维时空、形态探索和发展。

城市雕塑亦可看作是雕塑向不同形态、空间发展的产物之一,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而产生的。它们分布于城市的公共场所,既可以作为单独的存在,又可以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与其相结合。既能存在于密集的高楼、道路间,又可以存在于空旷的公园、广场上,题材范围很广,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景观,另一方面又能丰富公众的精神享受。

城市雕塑,立于城市的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城市,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城市雕塑势必也要通过运用不同的材质创造出可以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作品,找到能够表达人类精神和思想的创作点,并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特点和历史。因此城市雕塑在创作的过程中除了创作本身以外,更需要考虑到其本身以外的东西,诸如城市的文化特点、城市规划、城市的建筑形态、城市的人文特点及城市的历史等。

城市雕塑有美化和装饰城市的作用,同时作为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与公众的视觉不断地产生交流。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会让参与到其中的公众产生愉悦的精神状态,感受城市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脉搏。城市雕塑的建立一般是非常严谨和慎重的,需要由行政部门下令,并由其下属的有关美术或雕塑的组织负责筹备、实施,通过招标或邀请的形式由雕塑家们进行创作完成。

作为城市的一个部分,城市雕塑超越了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通过与空间、环境、历史等的互动,城市雕塑具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永恒性,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因此,城市雕塑所具有的特征首先是公共性,即要考虑到公众。城市雕塑无论是从语言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应该服务于公众,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及审美意识,同时要尊重城市的风俗。在公共表达这一方面,城市雕塑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性,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城市雕塑应具有引导性,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出城市特点、时代特征和精神。

城市雕塑的环境性,因为城市雕塑脱离了架上的概念,更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需要考虑到具体的空间因素,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等对城市雕塑的创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文化和公共艺术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历史积淀和精神面貌。

二、中国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是关于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城市雕塑的历史并不算长,甚至中国缺乏在公共空间放置雕塑的传统。中国雕塑最初的功能多倾向于实用,或用于纪念或用于祭祀。城市雕塑的真正发展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纪念雕塑的风潮,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属当时的代表之一。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留学人员进行过有限的尝试外,新中国城市雕塑事业基本从空白起步。1959年北京落成了十大建筑,并涌现出第一批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塑精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农展馆雕塑等,但全国范围城市雕塑发展仍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市雕塑的数量并不多,且类型单一,功能旨在装饰和美化城市。改革开放之后,雕塑艺术的发展很快,与此同时,城市雕塑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从城市雕塑的数量、题材、地区分布及城市雕塑的理论建设、规划和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破了过去单一的叙事模式,而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并开始走向公众的日常生活,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和公共艺术的一个部分逐渐显示出作用。

据统计,在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中,上海只建造了40余座室外雕塑,但到了2003年上海室外雕塑总量已达1037座。2012年北京市室外雕塑为2512座,2009年天津市主城区雕塑为400余座,2010年重庆市主城区城市雕塑为300余座,均比改革开放前有较大增长,而且包括了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不同类型,涵盖了传统、现代等各种风格以及具象、抽象等多种形式。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产生了对城市艺术的强烈需求,城市雕塑也开始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1982年,北京和上海被中央批准为两个最早开展城市雕塑建设试点的城市。公众对城市雕塑的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对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也拥有了更大发言权。这种上下一心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雕塑快速发展。

但伴随城市雕塑迅速发展而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城市雕塑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但是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一是因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历史不长,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城市雕塑的发展历史也相应的很短,对于城市雕塑的创作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验。二是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发展非常迅速,一些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和公众的审美步调不一致。三是艺术家的创作带有非常强的个性,由于这种个性创作与公众审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合点,致使创作出来的城市雕塑不能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城市雕塑的发展因为时间较短,在创作的过程中,与城市环境、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融合不够成熟,很多城市雕塑的创作还限于艺术家本身对于雕塑语言的运用和表现,而对具体的地区缺乏分析研究。

同时,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很多城市也开始意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想通过城市雕塑来带动城市的文化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很多城市雕塑应运而生。问题随之而来,很多的城市雕塑因为缺乏具体的分析研究,盲目跟风,造成了大量的粗制滥造的雕塑出现。而且,很多的城市雕塑在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的雷同,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缺少新意,甚至有直接套用抄袭西方的城市雕塑,不但会让公众产生视觉上的厌倦与审美疲劳,甚至因为与当地的环境、人文等因素不符,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城市雕塑成为了一座“孤岛”,既不被公众接受,又无法融入城市。

三、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达

面对显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城市雕塑如何适时地表达其公共性,什么样的城市雕塑作品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对于这一问题,吴为山认为:“一件雕塑作品要想被大众接受,就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情感,表现大众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并且用大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城市雕塑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从公共方面来看,它应该贴近群众,从艺术角度来看,它也应该是一种高雅艺术的体现。贴近群众和高雅艺术并不是矛盾的,而且也应该是不矛盾的,关键是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能体现人民的意志。这种不被公众接受的作品实际上低估了大众的审美能力,从专业角度看,我认为这类作品是比较简单的、比较肤浅的。从表象上来看是大众看不明白,从深层来看,是大众看完之后对其不感兴趣,自然很难接受。”吴为山对于此问题的解答一语中的,而何谓公共艺术?邹文用一句话概括了公共艺术的含义:“公共艺术的一半含义,指在社会开放空间,即公共环境中,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视觉艺术形式,属于一种有广泛传播性的艺术。”显然公共艺术强调的是一种公共环境、视觉共享和传播性。作为一种公共的存在,城市雕塑会拥有无法估量的观众,当与公众的目光不期而遇的时候,公众会接受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因此,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还有社会学和传播学的意义,甚至有时候会带有些许的政治学意义。

城市雕塑不同于架上雕塑,它需要有高度的公共性,不是艺术家、决策者的个人行为,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才是它的“决策者”,它需要考虑到公共环境、公众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及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刘开渠早在1982年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上就已经提出:“一个城市建筑的成就,当然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建设,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状况不仅反映经济建设的成就,同时能够给予经济建设巨大影响。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独特功能。”

而对于城市雕塑公共性的体现,最先影响公众的是其形式的公共性,这也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内涵,公众难以接受的、过于抽象的城市雕塑并不在少数,这跟盲目模仿西方的一些艺术现象和雕塑创作有关。城市雕塑的文化公共性,是其最重要的内涵,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和历史标志,如众所周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正中央,是革命光荣历史的象征,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还起到了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其与当地建筑、风土人情的结合上,这是对文化公共性的补充,也是城市文化、历史在艺术上的反映。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达从形式到文化,从内涵到外延,从美化装饰城市到象征城市的文化品位,其彰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公众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形态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视觉享受的满足逐渐追求精神的享受,对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达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即是其所代表的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精神、地域特点,甚至是该城市或地区公众的生活状态。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具有特点的公共城市雕塑。

结语

“一个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人们可以在这里读到它的目标和抱负,读到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雕塑在这本书中,常常是至关重要的点睛之笔,城市雕塑可以集中凝聚一个城市的主导性格和基本精神,使城市空间顿时赋予了积极的内容和意义”(孙振华语)。城市雕塑具有公共性质,会给城市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元素和精神风貌,让城市更具魅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雕塑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如何与公众审美趣味、地区文化特色、历史传统等相融合,是决定一件城市雕塑能否被接受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吴为山所说的那样找到公众审美与高雅艺术的最佳结合点,也才能创作出能被人接受的艺术,城市雕塑亦如此。

作者:宗涛

历史文化城市雕塑论文 篇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雕塑设计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雕塑设计也随之兴起。在城市雕塑设计中涵盖了与城市的环境、文化、历史等方面相关的诸多因素,这使城市雕塑具有了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也正因为这一特性使其对城市价值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所在城市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还要考虑到城市雕塑的艺术性和公众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雕塑的欣赏性,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城市雕塑 设计 地域文化

雕塑艺术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活动,城市雕塑是指安置于城市文化广场、公园、居民区、道路等公共环境中的一种室外雕塑,它作为城市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一门独特的雕塑艺术,它不仅具有装饰性和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宗教性、主题性和纪念性。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共环境艺术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城市环境建设和美化越来越重视,由于城市雕塑的独特性就在于它蕴含着与城市相关的文化、历史、风俗、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人们对于城市雕塑存在的需求性也在不断增加,这给城市雕塑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其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城市雕塑的质量和品位,虽然城市雕塑是人为存放的一种摆设物品,但它在大小、造型、材质、颜色等方面都需要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统一,不仅要发挥城市雕塑的主体作用,还要使其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营造出一种统一、和谐的文化氛围。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雕塑也要有所进步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具有更高的价值,使其具有创新公共空间和增加视觉确认性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放大城市价值的作用。

一 城市雕塑的分类

城市雕塑的分类形式较多,如果按照雕塑的艺术手法可以将城市雕塑分为意象雕塑、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等;如果按体积可以将城市雕塑分为浮雕和圆雕;如果按材料可以将城市雕塑分为水泥雕塑、金属雕塑、冰雕、木雕、石雕等。

如果按照城市雕塑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主题性雕塑、陈列性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实用性雕塑和标志性雕塑。主题性雕塑是指城市雕塑作品是围绕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进行设计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通过借助形象的语言以达到揭示某个环境或建筑物主题的目的;陈列性雕塑是指雕塑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时需要以雕塑为中心,围绕雕塑构建出一个合适的空间环境,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自身价值;纪念性雕塑是指雕塑主题明确、形式固定,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特定人物而设计的;装饰性雕塑顾名思义是指起到一定装饰作用的城市雕塑,它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只要是对城市景观起到美化作用的题材都可以作为参考对象;标志性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物,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丹麦的标志性城市雕塑是美人鱼雕塑,其所描绘的形象源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由于小美人鱼的形象深深地打动着几代人,使其成为丹麦国家的象征;实用性雕塑是指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城市雕塑,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还考虑到了人的主体参与性,如印度巴赫伊教莲花教堂,摆设于公园之中的既具有欣赏价值又能供人休息的坐椅雕塑、街头常见的雕塑型书亭等。

二 城市雕塑的设计依据

1 需要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统一

城市雕塑与室内雕塑的主要区别在于城市雕塑位于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公共艺术。所以,在设计城市雕塑时需要从表现形式、主题、色彩以及尺度等方面考虑,使其与空间环境相统一。

从造型角度分析,所设计的城市雕塑需要与其所处的空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使其具有视觉协调性,尤其在具有一定特征的空间环境中,所设计的城市雕塑需要与主题相一致,否则不仅不会发挥其积极作用,还会破坏环境的和谐性,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在通往锦州世博园的海韵大道上就有一组城市雕塑,其组成元素包括海豚、海星、鱼类等海洋生物,还包括海浪、企鹅和人,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和生物的和谐,这与世博园“城市与海,和谐未来”的主题相一致,是一组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

从色彩角度分析,城市雕塑除了具有一定的视觉协调性还需要符合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处于儿童乐园中的城市雕塑其色彩应该是鲜艳明亮,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例如,锦州世博园内的海洋之星乐园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建设的游乐场所,其中的游乐设施其色彩主要以黄、蓝、红、绿为主,而且颜色搭配具有跳跃性,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游戏氛围。

从材质角度分析,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质也会随着空间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与其所处的空间气质相一致的材质做为城市雕塑的材料。在锦州世博园百花塔南部的海边沙滩上就有20座沙雕作品,这组巨型沙雕与背景浑然一体,不仅给人们以视觉上的冲击,更让人感受到沙雕艺术的庄严、大方、宁静之美。

从尺度选择角度分析,城市雕塑的尺度受到空间范围、风格样式以及周围建筑数量等条件的影响,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城市雕塑让城市空间变得更加饱满和谐。

2 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城市雕塑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其服务主体是人,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要使设计的城市雕塑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视觉和心理上都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一定要对其所处城市的生活、文化、历史、宗教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进行考察,然后再决定城市雕塑的题材和形式,要选择与当地城市生活相符的题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雕塑更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更具观赏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3 具有发挥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艺术源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活动,在设计时必然要考虑到地域传统文化,要使设计后的城市雕塑能够充分发挥弘扬和继承传统地域文化的作用。同时为了使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还要有所创新地融入一些现代化元素,使雕塑作品更具时代性,从而赋予城市雕塑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更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4 需要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主要是指在设计城市雕塑时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在材料的运用上敢于大胆地尝试,在工艺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以设计出更加新颖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使其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例如,座落于青岛“五四广场”的城市雕塑“五月的风”,它被视为青岛的标志性雕塑,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钢质雕塑,它选用钢板为原材料在外层喷上红色的涂料,线条简洁且厚重,其造型也十分独特,呈螺旋上升的“劲风”状,创造出具有震撼效果的美,是以“五四运动”为主题思想,蕴藏着鼓舞人积极向上的深刻意义。

三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雕塑设计

地域文化又包括三个影响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影响并制约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环境包括地貌、地形、气候条件等,它是地域文化的地景组成元素; 人文环境包括民族风俗、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技术工艺等,它使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社会环境是指固定地域内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社会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它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发展程度。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其色彩的运用、造型的设计、尺度范围的控制和材质的选择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一个优秀的标志性城市雕塑作品即能够起到提高城市的品位和价值的作用,也能够起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作用。

1 从材质和色彩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

通常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设计城市雕塑时都会选择铜做为建造材质,是由于古铜的色彩和质感较为沉重,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古城老街的氛围相统一。在广西北海老街上就有很多组铜质雕塑,成为北海老街的一大亮点,为其增添几分独特的韵味。例如,在老街的酒吧街有一组斜倚啤酒桶的“醉汉”铜雕,这是对百余年前洋人在北海生活的记录以及在老街原电影院的位置摆设了“蒙太奇”的铜雕,这些雕塑起到了传承北海传统文化的作用。

另外,有些城市受到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影响,会以其所盛产的自然资源作为建造城市雕塑的材质。江西景德镇自汉唐起盛产陶瓷,又被誉为“瓷都”。因此,景德镇的大部分交通灯和路灯的灯柱都是由青花陶瓷制成,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线,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城市增光添彩,充分发挥了城市雕塑的公众性、地域性和社会性。

2 从造型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

城市雕塑是城市灵魂的体现,完美城市雕塑造型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例如,广西北海的标志性雕塑是位于北部湾的“南珠魂”,其运用人物、珠贝和水池为题材,环绕于珠贝周围的是三个人物铜雕,分别为少女、青年和老者,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寓意:老者象征着大海之父,寓意北海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少女象征着珍珠神女,其手持夜明珠,寓意北海拥有闻名于世的特产——“南珠”;健壮的青年象征大海之子,口吹海螺、脚跨神龟寓意北海前程似锦。

3 从尺度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

城市雕塑设计的尺度选择除了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外,还会受到所处城市地域文化的制约,有时设计者会刻意加大城市雕塑的尺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例如,居于中国十大正能量城市雕塑首位的陕西西安世园雕塑“水龙”,它是高达36米腾空飞跃于水面之上的一条巨龙,这个庞然大物重达400吨却仅有一个支撑点,使巨龙的身影更加高大、形象更加逼真、威武,它以不锈钢镜面为材质,似水一般晶莹剔透,符合设计者“水”龙的创作初忠,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能给人留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增强了自身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除了突显“放飞梦想”的主题外,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水花飞溅形成的水龙与水袖舞的花样形式相似,耸立于湖中的水龙形态亦犹如舞者曼妙的舞姿,所以“水龙”也起到了传承水袖这一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作用。

地域文化与城市雕塑两者间即存在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又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城市雕塑在设计时会从材质、色彩、造型以有尺度上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制约,但成功的城市雕塑设计能够起到放大城市价值的作用,优秀的标志性雕塑还能够起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作用。另外,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除了要重视地域文化这一决定性因素,还需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使其能够自然地融入到所处的空间环境之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同时,还要有敢于尝试的精神,要能够大胆地使用新型材质,在技术工艺方面也要不断地创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雕塑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同时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鑫:《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雕塑设计研究工作》,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 张学敏:《城市雕塑设计要求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 韩璐:《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的窗口——探究东北主要城市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性》,《雕塑》,2007年第5期。

[4] 徐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5] 袁华祥、李铭超:《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董安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

作者:董安治

上一篇:经济结构金融市场论文下一篇:行政合理原则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