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城市社区文化面临的问题、问题成因、应对措施等对于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篇1:

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居民参与度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区需求等问题。因此,应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推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文化需求;文化建设

如今,文化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之源。近年来,国家为了使广大人民便利享受公共服务,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是基层文化的重要代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从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着手。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社区的文化建设概述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带代表的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将其翻译到中国。我国学者吴文藻先生提出:“社区一词,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的。”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效地连接了公民个体与社会整体,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对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社区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又是指社区居民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区域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城市社区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不断向社区居民传播文化知识。社区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如针对下岗居民开展再就业培训活动等。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可以让居民在当中学到各种技能。其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能够主动履行自己在社区中的义务,共同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最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经常开展各种科普宣传和文体比赛等,这些活动从不同层次满足了广大居民的精神需求并且倡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在历次会议中都提出了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六大之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在社区进行法律、科教、文体、卫生建设活动。2006年,国家又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社区建设历史上首次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文件,明确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建设和谐社区。十八大以来,社区文化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的建设。依靠这些正确的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所以必定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建设城市社区文化任重而道远。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进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提高。政府加大对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很多社区基本设置了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脑和音响等必要设施,增加了政策宣传窗口。其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多数社区能够利用社区内的文艺爱好者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为社区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城市社区文化活动逐渐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从最初的以大秧歌为主的单一活动发展到健身操、广场舞、歌舞合唱等多种形式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从单纯的唱跳娱乐型文化活动扩大到集娱乐、学习、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型文化活动。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近年来一些居民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其中,但是仍然有很多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远低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和街道对社区文化活动大包大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动意识,把自己当作与社区文化活动无关的人,很少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并且,社区居民中的中青年居民由于学习工作忙碌等原因不能经常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反而是中老年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就限制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不利于社区文化水平的提高。

2.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当前,一方面我国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我国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员主要包括家庭妇女、退休老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不能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很多在社区文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因为工资低,自身职业发展空间狭小,在升职和职称考评等方面没有机会等原因,也很难继续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由于缺乏专业的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导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少创新性和针对性,影响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难以满足社区需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加大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设施投入和资金支持,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有了重要的保障和提高。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并且文化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有效地向社区群众提供服务。

多种原因导致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短缺并落后。首先,经济的落后是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短缺最重要的因素。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公共设施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如果经济困难,资金缺乏,想发展社区文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政策,使得城市社区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共享。最后,政府有关部门仍没有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关注不足的问题,因此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加强。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如果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多种民主形式广泛地了解居民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从这些方面入手来设计社区文化活动,以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第二,设计多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参加。比如针对社区里的退休老人可以开展社区老年学校,老人可以在一起学习书法、欣赏戏剧等。第三,鼓励社区成员监督社区文化建设。有效的监督一定是基于参与基础上的,因此鼓励居民监督社区文化建设,也就是鼓励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关心社区文化建设。

(二)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推进社区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素质高,专业强的社区文化工作者。第一,吸引大学生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关注,并且制定实施引进外来优秀人才的政策。当今的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头脑灵活,思想开放,吸收大学生加入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力,促进城市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化。第二,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应该经常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管理社区和服务居民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着力改善城市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待遇,满足其生存需求。只有真正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切实解决福利待遇等问题,并使社区服务工作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才能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对于政府来说,要重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在社区文化建设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且使经费真正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加强社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确保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工作得到真正落实。其次,应加强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设施的建设,能够保障居民进行日常文化活动,长远来说,有利于城市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社区文化水平的进步。最后,应当对社区已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以人为本,推动社区文化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周文建,宁丰.城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4]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5]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6]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J].北京:社区研究,1935(66).

[7]李广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8]周亚峰.关于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3).

[9]刘小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J].理论月刊,2008(4).

[10]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

[11]孟固.北京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问题,2004(3).

[12]王健.十七大以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3.

[13]韩瑞红.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作者:李祉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究

[摘 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城市社区文化面临的问题、问题成因、应对措施等对于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文化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战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同时,总书记又指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这是为我国文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确定了根本任务和目标。要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到微观层面,就要加快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发展,使社区群体在祥和安定的氛围中形成互惠互利、共治共享的社区环境,并由此促进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一、城市社区文化的含义

社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则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的总和[1]。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社区的衍生,继承了社区的许多特点,如地域性、共享性、公益性、参与性等。除此之外社区文化也具有以下新的特征:第一,开放性。改革开放后,人们对自由互动的关系的渴望逐渐增强,社区开放是在社会开放的发展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社区文化建设也在各群体间的广泛密切交流中健康发展。第二,多元化。在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人口流动快速增加,城市社区中的居民不再是单位制时代单一化的类型。社区通过组织多层次、多种类、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将社区居民有序组织起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第三,现代化。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工作者在保留傳统管理特色的同时需要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现状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情况如下: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具体的运作和考核机制还未形成。在配套设施和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大部分城市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团队,但社区基础设施的分布总体不均衡,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方面,资金的筹集方式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划拨。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规范方面,暂没有系统的法规规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组织结构、经费、合法化地位等。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增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认识误区:一是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狭义地理解为普通的文体娱乐工作,组织社区内的群众吹拉弹唱或是在社区内布置一些形式化的宣传栏, 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二是将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的地位,认为经济发展更能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情况。社区文化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上述对于城市社区文化的误区都充分说明了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2.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强

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现阶段,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程度有了明显提升,但与理论上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居民没有社区活动主人翁的身份意识,习惯于依赖政府组织组织社区活动;政府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后,居民被动参与,将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上,没有真正理解社区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以一些退休的老年人为主,老年妇女占大多数,而青年人以及居民中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较少,社区居民没有全面被调动起来,无法呈现社区文化活动的整体风貌。

3.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功能不突出

城市社区中的文化氛围对个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在社区内开办教育机构或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3]。二是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居民对社区价值体系的认同,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而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教育方面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尽人意,社区文化教育运转所需的教育资源匮乏。

4.城市社区文化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者的数量匮乏。社区文化建设者中主要为兼职人员,这些人员由于缺少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真正专心参与到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此外,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不高,机制僵化,留不住专业的人才,长期频繁的人员流动使建设社区文化的思路零散不稳,无法对社区文化建设给出完整具体的方案,方案实施也受到人员流动的影响[4]。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者的素质不高。建设社区文化需要有一支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而目前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年龄较大的兼职人员,再加上对于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再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城市文化建设专业化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观意识缺失

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使城市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些变化。居民的法律、权利、民主等意识有所增强,但盲目地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也会使社区整体缺乏凝聚力,邻里相互之间冷漠,人际关系疏远,认为社区文化可有可无。此外,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没有准确定位好如何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满足居民的需求,难以激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2.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受客观条件的阻却

(1)我国整体居民的人口素质不高。截止到2019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人口比重为4.59%。现代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人口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为突出的是人才的竞争。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地区所形成的良好人文环境、教育资源、社会资本等为一定范围内的社区文化建设在人和物的供给上都会起到支持作用。此外,我国的老龄化人口日益增长,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社区。因此,如何融合多元化的人群,针对弱势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所需求的文化内容,向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和专业团队,提高社区综合经济实力才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公共活动提供了场所,是居民自由交流,互相了解的地方;社区文化人才团队为社区的建设出谋划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文化建设有可以实施的路线。社区建设如果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便无法完成,会影响居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减少居民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同时,因资金短缺也会导致无法留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社区文化建设难以形成稳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借鉴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经验

1.美国的民主自治式社区文化建设

美国社区文化建设的特点是高度自治,政府只负责制定法律法规,不参与具体的社区建设。而这种模式的形成与美国成熟的非营利性组织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覆盖范围广、种类齐全、数量多,是美国在社区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力量。

2.澳大利亚的混合双向式社区文化建设

澳大利亞政府在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方面推行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一方面发挥高福利国家的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在积极资助和规划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大力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社区居民处于双重主导的地位,混合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5]。

3.北欧的信息网络式社区文化建设

北欧的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广,网络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内容包括俱乐部网站、社区协会网站、服务中心网站等,社区居民在各个网站上可以查询到医疗、住房、教育、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内容[6]。

(二)确立社区资源共享体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注重整合优质的文化资源,将社区所辖范围内的多元的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到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中。确立社区资源共享体制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并且可以有效避免社区文化资源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1.增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

社区文化建设最终成功与否需要看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要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人为本。社区文化建设的最基本特征是要满足居民的需求,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生活习性等人群的需求都要考虑到,要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区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二是开拓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是一种基层文化建设,应当以民优先,不拘泥于形式,不流于形式,不僵化刻板,将加强邻里联系,促进社区居民情感交流作为目标。

2.推进我国社区文化人才建设

社区文化人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指引作用,把握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方向。要积极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推进我国社区文化人才建设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选择优秀人员上岗,将较年轻、有事业心、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推进社区工作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并为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晋升渠道,激发社区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其次,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社区文化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工作的岗位规范,缓解社区文化队伍的流动性。同时,大力培养和鼓励社区中有文艺专长的人员参与社区文化工作建设,吸纳民办文化社会团体、文化经营户等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辅助力量,扩展社区文化服务渠道。
四、结语

城市社区文化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微观文化建设,体现的是一种亲民的特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不断强化社区居民主人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工作既有亮点也有挑战,只有优化各项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才能实现精神文化繁荣的理想局面。
注释:

[1]尹雷.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社会互构论”视角对广东南海的考察[J], 华中师范大学,2014(04):118.

[2]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J]. 河海大学,2004(03):58.

[3]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栗志强.中部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居民参与研究一一以郑州市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 (03) :70-72.

[5]周建军.试论国外社区发展典刑模式对我国社区发展的借鉴意义[J].社会工作(学术版), 2006(08):45-47.

[6]韩瑞红.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05):59.

作者:任少阳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篇3: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摘要: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所面临封闭性、同质性建设以及缺少居民参与社区行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通过促进社区文化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以及非线性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从而为一直具有“自下而上”形成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城市社区 文化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社区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社区文化在推进文化发展繁荣,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社区文化品位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相对于国外来讲相对滞后,并且国情复杂,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论题在中国尚属新鲜话题,并且,关于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研究多集中于目前存在问题的描述性研究,有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城市社区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系统,合理的文化建设形式是获得高效率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上个世纪城市社区建设开始,专家学者以及社区管理者们便开始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期望通过外界干预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本研究希望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一、自组织的视角

自组织理论是前人通过研究自然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发生和发展出来的理论,自组织理论是由包括普里戈金等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等创立的“协同学”理论、艾根等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等一组理论群构成。尽管这些研究者在各自的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获得了不同的理论,但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自组织理论体系。这些不同理论的研究对象都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这类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会使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时间的、空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结构[1]。也就是说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如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如星系的形成、蜜蜂筑巢等看似个体纷乱的活动,实质是形成了一种结构上的有序,都是自组织现象。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系统必须具备:(1)系统开放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即系统与外界环境要有持续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2)非平衡态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源泉。非平衡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的一种状态。(3)系统有序的动力之源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

从自组织的视角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实践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根据自组织理论探讨城市社区文化发展规律和条件,为城市社区文化发展过程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其次,研究城市社区文化自组织发展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尊重文化发展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发展规律,从而把外界推动与自组织结合起来,使有计划的干预发展转化为系统的自组织,使这种动态运作方式成为一种社区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不是想象中的最终发展结果,或成为文化发展的制约。自组织这一应用于复杂系统的理论,对于城市社区研究来说,其实践意义不在于通过它来建立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模型,而是在于改变人们对于促进城市社区发展的态度,从而最终影响到人们的行动。

二、自组织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分析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少开放性。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孤立封闭的社会系统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使系统变成一个死寂的自我循环,这种循环因为缺乏对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成为一种平衡的稳定态,这种稳定态没有发展的活力。

目前,大多数城市社区在文化建设中表现出封闭性:一是表现在资源利用方面。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单位化社区”一直是社区管理的传统,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使现代社区已经成为“居住型”社区,但传统的管理思维仍然存在,致使社区外的社会服务资源难以介入社区,大多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都是试图在社区内进行,关注的焦点也是社区内的有限资源,一旦社区内资源出现短缺,如场地不够、资金不足或者专业人员短缺等,即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是空谈,没有能力进行,听之任之,出现部分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不作为,缺乏开放意识,因而未能进行外界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二是社区组织机构各为一体缺乏合作。城市社区的发展与建设不仅离不开内部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如社区党团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以及许多民间组织和团体,同时也离不开与社区相关联的社区外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都为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支持。但目前城市社区发展未能为所有组织搭建一个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文化建设上未能充分利用这些组织资源,缺少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

2.社区文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缺少非平衡性。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性是系统自组织形成的前提。正是因为系统内部要素存在类别的多样性,才能形成一种势差,从而产生流动。

社区文化建设缺少非平衡性表现在:社区文化活动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调研中获悉,大多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都把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瞄准了举办社区活动。这里蕴涵着这样的假设:文体活动即等于社区文化,多举办文体活动就是建设社区文化。另外,“自上而下”的文化建设模式也使文化建设成为“政绩工程”,文化活动较其他文化内容更容易量化和凸显业绩,因此,“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成为大多社区认可的建设方式。事实上,文化活动仅仅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在活动之外,社区还要根据社区成员特点以及地域文化传统的不同,进行有别于其他社区内容诸如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内容的建设,以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社区文化。城市社区文化是社区构成要素——地域、社会互动与共同的联系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包括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如社区建筑风格、社区环境、公共设施、道路以及活动空间等。二是制度文化,如社区的规章制度、居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其他的一些社区管理规定。三是精神文化,也是城市社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社区心理、社区意识、社区内的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居民素质以及精神风貌等。此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社区文化的内涵。只强调社区文体活动的社区文化建设因为缺少多元要素的文化构成使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面临多个社区在文化活动和文化组织方面千篇一律、缺少开放性思维、特色文化表现不足、居民缺少参与、文化建设部门出现工作瓶颈等问题,社区文化建设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他组织”模式的社区文化建设缺少系统发展的非线性功能。自组织原理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有序的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复杂系统中要素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它具有互不独立的相干性,时空上的非均匀性和多体的不对称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进行数量上的迭加,而是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效应,形成作用对象之间支配与被支配、催化和被催化、控制与反馈等复杂的多维关系。

社区中结构要素的耦合作用中,系统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社区主体即社区居民处于至关重要的作用。居民作为单个的独立元素以各种方式形成各种组织,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有的结构要素均通过社区主体连接起来。社区居民以居住区域为基础,依靠各自的社区行动,或参与社区管理或参与社区日常生活行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本身的行动参与使城市社区系统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体系。就城市社区系统来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1+1关系,要素之间形成的内聚力是由纵横交错的网络构成。以往的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政府是社区文化组织模式中最大的动力来源,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互动成为整个组织模式中的主脉或主干 [2]。在政府主导模式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带有过强的行政色彩和官办特点,主要表现在从思路、步骤、内容和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政府明显处于主导地位,相反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社区成员,往往处在处于被推动、被教育的地位,几乎难以显现社区成员的自主性力量,居委会按照政府或者街道的安排完成任务,居民在社区发展和建设中几乎任何没有参与,社区居民之间成为没有任何交集的独立个体。过分强调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客观上带来了三个消极后果:一是强化了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难以发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二是缺少居民的社会行动,难以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各类社会组织;三是“他组织”使居民成为“被动的”参与者,缺少参与的动力,难以形成居民之间相互关联的网络。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如城市社区中居民之间交往具有相当的“匿名性”和“职业上的分离”特点;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步伐所促使的流动性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城市人几乎没有精力和兴趣发展邻里交往关系;另外,具有依附性人格特征“单位人”所具有的由单位组织、成员被动参与的传统管理路径在目前的社区建设中的仍然存在,社区成员这种不愿主动参与过分依赖的习惯没有改变,具有自立、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现代“社区人”性格没有形成,因此社区文化建设面临重重困难:社区文化资源不足或者资源难以整合、社区居民不愿参与或参与群体构成不均、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单一以及社区文化所具有功能难以发挥等。由此,外界干预成为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但是用自组织理论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干预发现,只有符合以下特性的措施才能使城市社区在政府“这只轻轻推动的手”的作用下出现自发的自组织过程,使外部干预与系统的内部要素相结合,转变成系统内部发展的动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才可以走出目前发展的瓶颈。

1.创造条件促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首先,将社区文化建设放在现代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立足本社区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引进和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促进本社区文化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在社区内部,试图在封闭的区域里、依靠单一途径、单一渠道以及孤立部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而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放在整个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考虑,通过街道与街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物质、信息、人员的交流,使社区从外界获得文化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开放性社区文化系统的构建,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如利用城市便利的交通设备和完善的通讯工具扩大社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交流范围,如与其他社区、其他机构交流。交流的内容也要多元化,涉及知识、信息、活动、场地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需要扩大社区成员与外界的交往半径、交往频率以及多样化的交往对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联谊会、资源共享等措施,提供开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要通过教育者的角色有目的地培养社区成员的开放意识,树立开放观念,因为开放性是社区获取内外支持的重要途经。其次,协调内外资源、促进共享。资源共享是解决不同社区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也能增强社区工作的凝聚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源共享精神是社区建设的真谛。依据社区主体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有计划的引导社区内居民和组织共同参与,合理的利用社区内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另外,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无论是街道为基础还是以居委会为基础)总是镶嵌于一定的区域系统中,该区域系统所辖范围不仅指与其隶属于同一街道的其他居委会,也指其他街道及隶属于其中的居委会,或者是一些公共的社会资源,如城市区域的图书馆、文化广场以及其他机构的一些公共文化资源,在这样的区域系统中,增加社区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及相互补充的发展关系共同构成了资源共享的社区系统。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转型要求社区成为社会整合的新载体。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整合前提是广泛合作,其实质是一种求同,是不同类型社区在文化建设目标一致基础上结合成的整体。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中介角色,促进和协调区域系统内文化资源共享。

2.促进社区文化系统的非平衡性。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城市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和文化系统内部结构要素的异质性。社区文化作为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都是社区居民长期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传统,体现的是地域社区之间各自特点和异质性很强的城市社区内部多元文化发展维度。促进社区文化系统的非平衡性发展途径:首先,评估社区居民的多元文化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收入层次的社区居民,在了解其需求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策略,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体现多元文化的建设;其次,进行多维度文化建设。文化体系包括的内容很多,不能简单地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仅仅瞄准举办文化活动”,不能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之间完全没有差异的文化共性,要依托地域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最后,促进社区内一些自发的多样性文化传统发展。调研中发现,社区内居民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爱好,如喜欢下围棋、养花、钓鱼或者养宠物等,如果顺应他们的爱好推动这些成员组织起来形成多个兴趣小组,并将这些小的涨落诱发成多个大的涨落,慢慢浸入整个居住社区,这种文化发展的示范效应会引发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变革。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只有把社区文化建设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来运行,进行不同地域、同一地域的不同社区具有一定差异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才能有助于形成以优势地域、优势群体或个体为极核的类似“聚集效应”的不平衡性,再通过外界对系统施加足够的影响,如提供各种资源,才能使社区文化发展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3.促进主体参与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非线性关系网络。中国没有西方公民社会的传统,同时,长期传统的集权政治文化约束和限制使居民缺少公众精神,导致参与的意识非常淡薄,因此,缺少社区成员参与成为普遍的社区文化发展瓶颈。社区成员成为城市社区内各自生活独立的个体,鲜有非线性关系网络的出现。由此,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成为社区发展建设的关键: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公众参与的思想。一是社区管理者转变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观念,允许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基础主体在社区文化各建设环节的介入,通过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放大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声音,赋予他们社区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中参与的权利;二是强调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责任和贡献力量。参与式社区居民文化建设强调社区居民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同时,也要求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活主体应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并对所参与的社区文化项目具有主动性以及责任感,同时,还要在参与过程中运用知识和能力尽可能的给予自己的贡献和努力。其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程序支持。一是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制度的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和法律保障。最后,践行科学的公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路径。一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邀请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二是通过构建社区不同居民互助合作的参与式文化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通过公共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实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利益分享,建立多元化的、互构共建的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追求,也是促使社区文化建设要素形成非线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系统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系统科学大辞典[K].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690.

[2]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43.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高春凤

上一篇:我国校园精神文化论文下一篇:内部控制电力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