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22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起着连接城市各种功能区的重要作用,所以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同时更加重视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建设的美化作用。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部分,是城市娱乐文化,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与实践价值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这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理论蕴涵;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高聪颖,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区空间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人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因此,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使城市成为人民的宜业宜居的乐园,增强人民群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蕴涵和实践基础。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机理,对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理论研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创新

城市空间的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配置的弊端:“任何一个公正的观察者都能看到,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应地越要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2](757)马克思揭露了空间资本化的危害,对反思当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具有重要启示。在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政府和资本,政府通过规划划分空间边界,资本则加速了公共空间商品化,广大民众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处于失声状态,对空间生产、塑造和分配很少有发言权。在资本追逐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不合理、供给不平衡、分配不均衡、空间脱离人民的实际需求、空间活力不足等现象,影响人们生活,引发社会不公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未来城市还要容纳更多的人口,空间、资源等面临巨大压力。寻求城市空间利益分配均衡,将城市空间资源惠及人民大众,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其中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论述,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宜居性和公平正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重视和主张城市空间规划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规划理念。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活力降低的问题,简·雅各布斯关注街道生活,强调要从人们的需要出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使得公共空间与社会交往形成良性互动。[3](160-169)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历史逻辑: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道路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迅速建立了高度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单位为基础,将人员组织在单位内,单位不仅仅是工作职业场所,还是兼具了思想教育、生活保障和社会管理功能。它为个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个人依赖和从属于单位,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居民的住房大多是由单位提供的,单位住房相对集中,居民在单位从事生产工作,回归家庭生活、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也是以单位同事为主,生产与生活空间产生重叠。各个单位为了满足成员生活需要,都建有自己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但彼此的公共空间几乎不对外开放。这一时期,囿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居民對娱乐休闲等空间的需求不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反映在空间上,对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加。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多追求经济效益,城市不同类型空间的分配和生产出现了不平衡,很多城市追求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忽视绿地、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供给力度不大,空间类型不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舒适程度和人性化设计也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我国城市空间分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城市与人民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城市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

(三)实践逻辑: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论述,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城市数量、规模有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5],有超过8亿人生活在城市。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制约城市高质量运转,一方面影响人民城市生活品质。因此,只有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人民,城市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为平衡城市空间利益分配指明了方向,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促进生活品质的提升。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体察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学论断,具有丰富内涵,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经历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两个阶段,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尤其是在反思旧城中心衰败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商业建筑公共属性,聚集娱乐休闲和购物旅游功能,复兴城市中心区,获得经济效益;通过整治绿色公共空间、滨水步道等,注重城市景观塑造,获得环境效益;通过重新塑造城市街道和保护历史建筑,创造人性化公共空间,增强舒适性和城市活力,获得社会效益。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特别是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低碳、生态、宜居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的差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建超大型的广场、超高的楼宇等政绩工程,而是建设更多的真正让人民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民生工程。

(二)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人们进行公共性、社会性活动的重要场所,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糟糕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冰冷的建筑让人们窒息,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人们从“城市病”中解放出来,对提升生活质量作用明显。有品质的城市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亮眼,更多的是和谐宜居,有很强的人文吸附能力。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事情。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不仅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还要有优质的自然人文景观。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将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融于一体,城市公共空间不是在创造景致,而是借助景观传递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情怀。优质的公共空间是干净整洁的、是创意特色的,是人性化的,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更以人为中心,方便人们生活,建立人与城市的连接,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让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眷恋感。

(三)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157)毫无疑问,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外,休闲、娱乐和健康等需求已提上日程。在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看得见山水绿地、品得了历史文化,拥有更惬意的生活。更宽敞、舒适、类型丰富和人性化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满足人民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所生活城市的环境质量、便捷程度、安全与否、是否宜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因此,努力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共同需求,是不断创造美好幸福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空间的具体应用,从根本上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强调空间规划,建设复合型城市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他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6]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提高城市宜居性,要求“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北京市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北京,并主持会议研究首都发展问题,站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高度上规划布局首都城市功能,提出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既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产业集群相匹配,又要与人民生活需求、活动规律相适应,城市公共空间既能展示城市形象又能满足人民日常需要,通过精细化的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手法,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资源,让公共空间复合叠加历史、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做到功能复合、互联互通。

(二)强调尊重民意,建设均衡型城市空间

城市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绝不是人为设定目标朝夕之间就能完成。近年来,在城市竞争锦标赛的刺激下,一些城市政府和官员盲目追求发展短期效益,违背城市发展规律,把个人意志代替人民利益,盲目追求高楼、广场和道路建设,忽略了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另外,城市中优质公共空间诸如湖、江、河等水岸线被商业会所、工厂企业、富人住宅区等占领,这种人为造成的空间阻隔直接影响了人民进入空间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带来较差的空间体验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利益群体众多。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对城市空间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空间建设,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空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许多城市文明的兴衰验证了这一观点,比如“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7](232)。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7](233)。城市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0)城市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过去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为此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建设中,让城市天蓝地绿水清,从而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注重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型城市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决定着城市的品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过度追求效率,包括“地标性建筑”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缺少整体布局,陷入“千城一面”,空间建设重复、簡单,毫无美感。习近平总书记主政福建时,就非常注重保持城市个性,强调城市建设开发时,要注重吸收传统建筑语言,之后主政浙江、上海,再到多个城市视察,非常关心城市规划,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采用“绣花”功夫精细化改造,让城市留下记忆。这就要求城市空间建设要注重城市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挖掘,把城市文化意象融合在城市空间建设和改造中,强化城市辨识度,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新时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出发,通过对城市化批判性反思,在科学把握我国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处理好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各种关系,提升城市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6]习近平.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0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伟民

作者:高聪颖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篇2:

从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起着连接城市各种功能区的重要作用,所以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同时更加重视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建设的美化作用。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部分,是城市娱乐文化,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个城市意义重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更加注重开发公共空间的内在功能,希望通过规划改善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外在来塑造城市的突出形象和城市独特的美学,构建一个开放,功能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应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视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能够凝聚城市市民,让市民有足够的主人翁意识,是城市内部和外部群体对城市内涵和城市发展活力的具体表现。城市的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包括了城市规划建设蓝图,城市产业特色,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自然生态,城市建筑特点等。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自然生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当我们来到一个城市后,可以切身体会到,从城市的建筑风格,历史遗迹,产业结构,城市风貌,人文气息,城市地铁,公交等,这些都会反应城市的独特的气质和文化。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指公共价值领域的区域,不具有私人性质,是开放性的空间。包括街道,公共绿化地带,广场,河道,零时空地,街区巷道等,以及跨越不同区域,连接各个公共空间的天桥,地下通道。

二、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文化问题

1.国际化和地域化

国际化和地域化是和谐统一的,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多以具有国际性特征的城市为参考,结合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因素和发展现状,来建设和塑造城市形象,制定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2.视觉化和功能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提现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区域功能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过度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化作用,忽视了公共空间的功能作用,使得城市公共空间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建设要领

1.街道系统

街道是城市公共活动的基本场所,必须根据居民的活动和街区的功能提出合适的规划建设,同时还要满足机动车的通行和街道绿化作用。根据人群的密集程度和活动的频繁性,区别不同街道的功能,建设合理的机动车,行人活动区域,构建合理的街区轮廓,充分调动城市各个区域的功能,增强城市各个区域的活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水道系统

水系丰富是南方城市的特点,城市河道在繁华的现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排除积水,同时,也是城市的魅力地区,点缀了繁忙的城市,提现了城市的文化。城市水道作为独特的景观,必须充分利用其功能,促进商业开发,和周围的城市建筑协调好,体现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区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避免按照自然山水的格局绿化,提现城市的现代气息。

3.绿地系统

绿地具有旅游,休闲的实用功能,同时绿地系统还可以绿化城市环境,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调节控制城市温度的生态功能。绿地系统同时也使得城区功能区域更加明显。

4.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人们活动的最主要区域,是人流量最大的公共空间节点。人们使用和体验广场一般是步行为主,建设舒适便捷安全的步行区域可以提高人们的广场体验。

5.街区内部附属公共空间

以多种形态散布于街区的附属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型的城市空间有利于节约城市用地,实现资源共享,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6.地下空间

地下公共空间主要以地铁为主要换乘站为交通枢纽,附带周边的相应设施和服务区域延伸到地面部分广场的地下通道,出入口等,这些重要的公共交通设施组成了地下空间,其中新塘路和富春路两侧,通过波浪文化城和地铁枢纽站,市民中心连接为一个整体,沿线地区的公共空间是地下空间的向地面空间延伸的基础空间,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城市的便捷和舒适。

四、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对策措施

1.制定相关的控制、引导规则和办法

要想将城市的公共空间合理的进行规划,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控制、引导规则和办法,将城市的公共空间,作为图谱编制的依据,保障我国城市用地规划的相关法律效力,并使他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法定的图谱应该根据人均面积的指标进行设计和要求,使得独立占地的公共面积可以得到落实,并且可以达到覆盖率的指标校准点。让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局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可以独立的配置一些非独立的公共空间占地,并且可以在土地进行出让的过程中,把那些非独立的公共空间占地的建设责任进行明确,并给予他们予以相应的奖励。

2.注重空间的系统布局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我们还要注重空间的系统布局问题,应该将空间系统布局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系统中来进行考虑,一个城市能不能顺畅的进行运作,一个城市的景观是不是舒适并且美观,最关键的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的有多大、它的分布是不是很恰当。

3.创造空间个性特色

在进行城市的公共空間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城市的发展历史,延续文脉,应该不仅要考虑这个城市所存在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还要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环境或者是风俗习惯是不是相互协调的因素,要会熟练地运用色彩、地形或者风貌等手段,共同将城市的公共空间个性构建的更加完善。

4.塑造空间的人性化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塑造空间的人性化,因为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今社会一切活动的一项基础,城市是人们创造的,当然它也是为人们而建造的,但是我国的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复西方城市化的现象,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对于城市发展的控制,往往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目前,我国国内的各个城市在关于建设大型公共空间的一些做法,忽略了人的因素,失去了人性化的体验。

5.合适的设计方案

为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水平,必须引进高精尖设计技能的人才,成立优秀的设计团队和质量把控小组,从而保证房屋设计的高效和高质量。

6.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建筑材料的有效选择

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材料选择时要严格把控选购关卡,在材料混合时让技术最好的人操作,在材料完成检测后再投入使用。

五、总结

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要重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域独特性,还要发挥出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带有的文化独特性。本文通过介绍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文化问题、提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对策措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更加完善,让每一个城市的市民都可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努力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而努力,使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芳.论城市的开放空间——兼论邻里公园的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6).

[2]陈帅.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J].中外建筑.2009(7).

[3]唐勇.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J].规划师.2002(10).

[4]马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3).

[5]马建挺. 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的应用与研究[J].质量探索,2016,13(03):37-38.

(作者单位: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

作者:陈建宇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篇3:

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广告设施

摘 要:城市公共广告设施是城市的宣传窗口,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城市形象战略中显示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本文主要从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应采取的解决对策,最终实现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形象的整体完善。

关键词:城市形象 公共广告设施 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仃教授曾说:“没有艺术个性和特色的城市是没有魅力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也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城市!”鲜明、健康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生命活力。而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作为城市形象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新主题。为进一步提高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整体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本课题组针对长春城市形象战略中的城市公共廣告设施设计进行了专题研究。

城市形象战略中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是城市形象的特殊构成要素,主要是指利用城市建(构)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发布的传播商务、服务、公益等信息的设施。它的形式丰富多样,从平面的广告牌,到立体的广告塔,从单一媒体的灯箱,到多媒体的电子LED显示屏,从静态的路牌,到动态的交通媒体,都能与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绿地、公共设施、照明设备等并置搭配,全天候地展示城市的形象,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城市景观的再创造增添光彩。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城市形象战略中显示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一方面,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同时,依靠低成本、高成效的优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在满足其基本物质功能要求与大众审美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特定的材料、造型、技术等,体现城市特有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把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导入城市形象战略中,对促进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与完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春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起步相对较晚,与上海、北京等国内发达城市相比,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与管理人员,无论是开发的深度、设计的形式,还是工艺水平和技术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种不足,2010年4月,长春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清理整顿户外广告设施、商业牌匾和门面装饰的通告》,通过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集中清理违规的公共广告设施6000多块。政府的整治工作虽然使长春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达到了初步的规范,但从整体来看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建筑景观的问题。多数公共广告设施不考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搭配而随意设置,使得公共广告设施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部分科技含量高、设计感强的公共广告设施,却被设置在破旧建筑顶部,与周围陈旧、破败的环境很不协调,无法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地域特色的问题。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缺乏特定的地域风貌和人文意韵,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长春的历史文化特点、季节变化等要素,无法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使得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发展跟不上长春市城市建设的步伐。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美学的问题。作为“第二轮廓线”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尺度大小不一,排列毫无秩序,色彩凌乱庞杂,削弱了“第一轮廓线”(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的形象,损伤了城市景观的均衡、变化、韵律等形式美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的美学表现。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公共安全的问题。2010年3月长春天元大厦的火灾事故,暴露出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部分公共广告设施由于结构、材料、尺度、数量、色彩、位置等要素存在不足,不仅影响公共消防安全,也容易因眩光、错视等问题而引发交通事故;还有部分公共广告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和自然气象的变化,常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乃至意外伤害。

长春市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的实施对策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第一,与所在建筑相协调。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内容要符合所在建筑的性质;形式要与建筑的外观形态协调统一;大小要符合建筑的比例与尺度;色彩和风格均以建筑为基础,使之与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第二,与街道景观相协调。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数量多少、尺寸大小、位置高低,是否遮挡街道两边的绿化景观、是否影响街道的开阔度和纵深感、是否破坏街道的层次与序列等,从而使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提升长春的城市形象。第三,与其他市政公共设施相协调。在不影响其他市政公共设施正常使用的基础上,要处理好公共广告设施与其他市政公共设施之间主与次的设置、冷与暖的对比、动与静的结合,体现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与之共同承担起辅助长春城市形象建设的责任。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突出长春地域特色。长春地处东北平原中部,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摇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造就了长春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因此设计时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城市的设计风格,而是要根据特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历史条件及民俗文化,创造出具有长春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如公共广告设施的造型设计,可以从市花君子兰入手进行创意,以体现长春宽容大气、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以人性化原则为指导。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主要为城市空间中的人服务。长春的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行为、心理、视觉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城市变得更富有亲和力。城市各区域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使人们对公共广告设施的内容、色彩、光照、位置等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校、行政单位等教育行政区域,公共广告设施的内容应突出人文关怀,色彩柔和淡雅,体现庄重、雅静的风格;重庆路、红旗街等商业区域,则应以时尚前卫为主题,色彩热烈丰富,体现繁华、欢快的风格。此外,公共广告设施的设置要解决城市建筑、街道和市政公共设施的采光、通风、交通和消防等问题,以确保人们的健康与安全,从而进一步提升长春的城市形象。

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长春素有“森林城”之称,又是著名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设计应该以绿色低碳为理念,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合理选择加工材料,避免公共广告设施造成的光污染、空气污染,提倡科学地使用新型节能材料。例如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纳米水晶夜光标牌,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夜晚无须用电即可发光,大大节省了电能的消耗,充分发挥了自然环保的特点,使公共广告设施向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

结语

综观长春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发展状况,公共广告设施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的塑造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如若缺少精心的创意设计与有效的规划管理,公共广告设施也会破坏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制约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与完善。如今,随着国际电影节、汽车节及东北亚经济贸易博览会的举办和召开,长春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已得到提升,我们应结合长春的城市定位,充分利用城市公共广告设施的优势,找到城市公共广告设施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契合点,打造出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春城市形象战略中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JYT39)

参考文献:

1.张金花:《户外广告和城市形象建设》,《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2)。

2.于正伦:《城市环境艺术——景观与设施》,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3.谢春林:《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

4.芦原义信[日]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马振龙、苗延荣:《天津市城市公共广告设施规划与设计策略》,《中国广告》,2008(4)。

6.田文波、李之吉:《长春市城市夜景观环境设计初探》,《长春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6)。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编校:张红玲

作者:林立 曹华

上一篇: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统计论文下一篇:语言学与高职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