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

2022-04-24

2014年3月,“11超日债”宣告无法于原定付息日按期全额付息,成为国内首例违约债券,打破了中国债券刚性兑付的历史,引发了债市的巨震。以超日债为转折点,国内债券市场信用产品出现了明显分化。本文仅以企业债券为例,浅析对处于转型压力中的农商银行而言,如何强化债券投资风险控制的基本技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 篇1:

论企业债券投资的风险及对策探究

摘要:债券成为企业及政府融资的一种方式,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途径,企业投资债券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一些企业较为热衷于债券类投资,然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从企业债券投资现状入手,以期分析企业债券投资中存在的风险,进而为应对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我国债券发行变革得到推进,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债券融资不仅能够使企业筹款成本下降,优化资本配置,还能转移和分散投资风险。债券融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但这种投资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能力。本文从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入手,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债券融资能够为企业筹资提供良好的途径,有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和资本配置,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风险。随着金融业及债券融资的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大幅上升,债券品种及发行方式也大幅增加,债券存量及发行规模等也有极大提升。同时,债券融资市场得到完善和不断变革,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国债券融资仍处在发展初期,在规避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市场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债券发行条件均能发行债券,使债券发行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企业可以以短期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还能够按照债务偿还及融资计划来发行长期、短期及中期等形式的债券。债券发行是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无担保、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形式。尽管企业债券融资取得极大成就,但其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现行市场及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其交易机制及市场紧密度、参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债券市场运行效率还相对较低。这表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变革,以适应经济及企业融资需求。

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收益风险

高收益是企业投资债券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 债券收益明显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且相对较为稳定。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多为平台债和产业债,这类债券的融资具有一定公益性,偿债能力存在不足的风险。而此类债券占企业债券存量的90%以上。若从政府融资平台偿还能力上看,该平台的偿还能力非常有限。相关调查显示,将近四成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项目收益难以偿还融资债券应付的本息,企业资产报酬率低于债券发行平台的票息率,有些企业的回报率甚至更低。由此可见,企业债券投资的收益也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要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作为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二)政策性风险

以前,平台债券融资中,地方政府成为债券发行企业的担保者,对该企业的偿债可以兜底。国务院在2014年下发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行兜底性担保,要逐渐消化和置换掉平台类企业债券,并极快其转型发展,以增强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功能。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债券存续期间的监管风险和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时间较长,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等,披露不规范或不及时,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导致债券偿还风险的增加。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缺失,进而导致企业债券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导致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加大。此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未能尽职尽责,信用等级不高,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这里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企业信用评级及债券承销商等机构。有调查显示将近两成的债券承销商不定期回访债券企业,对融资项目进展情况、企业偿还能力等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在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由于债券发行企业要向信用评级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给信用评级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极易出现虚假评级及恶性竞争等现象。

三、应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相应措施

(一)推进企业债券改革,鼓励境外融资

稳定企业债券投资收益就必须不断改革企业债券融资模式,使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期限多样化。鼓励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化,并以此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和推进企业发行企业境外债券。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发行审批手续,为企业境外发行债券提供服务。同时,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要防范其潜在风险,并构建风险管理及评估的机制,为企业债券投资降低风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金融市场分析,防范债券投资风险

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关注政策对象和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市场,正确认识风险同收益间的平衡,根据自身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利用组合投资等投资的多样化来降低和弱化风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投资,做好投资规划,实行短期、长期等不同期限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来分散和规避债券投资风险。

(三)构建信用环境,强化融资监管

企业债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信用方面造成的。因此,应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并以此来强化企业债券融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平台和公示、查询债券发行企业及其相关中介机构的专栏,对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管理,及时向社会发布发行债券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无信、失信的企业及中介机构应拉入黑名单,并依法惩处其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债券存续期间应完善监管体系,及时规范披露发行债券企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筹资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定期披露,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专人来接受企业债券投资人对第三方机构、发行债券企业的咨询及相关投诉,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总之,企业债券发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对于企业债券投资者而言,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并认真分析市场,根据自身能力来承受债券投资风险,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来化解和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政府也应不断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融资的市场功能发挥,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诚信体系,以规避债券发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企业融资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企业债券投资风险控制技巧[J].中国农村金融,2014,17:65-66.

[2]洪艳蓉.公司的信用与评价以公司债券发行限额的存废为例[J].中外法学,2015,01:113-129.

[3]张明哲.透视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J].中国邮政,2016,06:36-37.

作者简介:

李之光(1984-),男,河南省新密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

作者:李之光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 篇2:

企业债券投资风险控制技巧

2014年3月,“11超日债”宣告无法于原定付息日按期全额付息,成为国内首例违约债券,打破了中国债券刚性兑付的历史,引发了债市的巨震。以超日债为转折点,国内债券市场信用产品出现了明显分化。本文仅以企业债券为例,浅析对处于转型压力中的农商银行而言,如何强化债券投资风险控制的基本技巧。

企业债券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企业债券投资中主要存在“四重四轻”的问题:

一是重行业垄断特征判断,轻行业实际状况关注。在投资过程中,对部分垄断企业有偏好,而对其行业实际经营状况忽视关注。

二是重企业所有制属性关注,轻财务数据解读。对大型央企、国企发行的债券有偏好,而忽视对其财务状况特别是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数据进行解读分析。

三是重外部评级结果,轻内部评级授信。当前,企业债券在发行前的普遍做法是由发行人付费邀请外部评级公司为债券的主体和债项进行评级,债券发行时向市场投资者公开评级结果和披露评级报告。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以价定级”或“以级定价”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评级行业的公信力。只单纯依赖第三方机构评级结果进行投资决策,而忽视内部评级授信,则会在企业债券的风险控制上形成一定隐患。

四是重投资收益分析,轻限额组合管理。在投资企业债券过程中,内部决策程序上多重投资收益分析,而忽视限额组合管理。

“三看三查三控”的操作要点

针对以上“四重四轻”的问题,笔者认为,农商银行在进行企业债券投资决策分析时,要严格按照本行信贷政策指引,重视对于行业景气度的判断和个券主体财务情况的分析,向行业分析精耕细作和企业所有制属性一视同仁的方向发展。同时,对于有条件的行社,可以试行内部评级机制。具体来说,要做好“三看三查三控”措施,切实防范企业债券投资风险。

三看:一看企业资质。二看企业所属行业。景气度良好的行业违约风险较低。三看团队。公司管理团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选择一个守信誉的企业非常重要。

三查:一查企业财务报表;二查第三方评级报告;三查发行人实地经营状况。具体来说,投资机构在投资债券时可以从公开的途径获得债券发行时的资金募集说明书、外部评级报告以及企业各年度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但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无法得到真实呈现,如果仅靠公布的文字说明参与非发行地区或不熟悉的行业或者企业的投资,对投资部门来说风险还是较大的。因此,建立与发行人的信息沟通机制,有条件时对发行人进行实地查看,对投资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查看可了解企业经营以及财务情况的变化,一旦发现违约信号,可以及时进行风险规避。

三控:农商银行投资部门是主动承担一定市场风险以博取较高收益的业务部门,但是,承担市场风险不等于承担操作风险。在业务中要处理好“发展、风控、盈利”的关系,将风险防范放在首位,强调安全至上。在风险防范上要注重三控,即控操作风险、控集中度风险、控信用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配套的投资操作细则,控制操作风险。严格遵守“承受可控市场风险、严格隔离操作风险”的经营策略。在管理架构方面,建立分级授权、职责分明的企业债券投资组织管理架构,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债券投资决策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

在业务操作方面,投资部门负责修订资金和债券业务相关的操作规程和管理规定,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严格按前中后台业务职能和管理职责进行业务处理。在业务处理中严格按业务授权进行业务审批,实行录入、复核岗位严格分离。

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投资及授信额度审批流程,控制集中度风险。债券投资由于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方面的综合优势,已成为农商银行贷款之外的重要资产,投资时应根据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的原则,根据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投资规模,并根据资金来源期限确定债券投资期限结构。将企业债券投资纳入集团授信进行管理,对与农商银行没有信贷往来的企业发行的债券,严格客户准入主体信用评级标准,定期跟踪企业资信和财务变化。

在日常操作中,额度审批必须成为投资审批的前置程序。授信审批主要内容是组合限额管理。限额结构包括最大组合限额、单次发行组合限额、单一发行人最大限额。最大组合限额是指全行投资的同类债券余额在全行投资类债券总量中所占的最大比例。单次发行组合限额,是指在债券发行人单次债券发行量中可购买的最大比例。单一发行人最大限额,是全行所持有的单一发行人发行的某类债券余额占债券总余额的比例,该限额同时受限于监管部门的集中度限额。

申请授信额度时,至少要提交四类材料:投资部门出具的价值分析评价报告、发行人评级报告及跟踪评级报告、发行人近三年经審计的财务报告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风险委员会要求的其他材料。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由投资部门确定具体的投资对象,如果投资对象持有目的为交易,无需申请授信。如果持有目的为持有至到期,需要投资部门申请债券的专项授信额度。申请流程为:投资部门撰写投资价值的分析报告后,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完成授信审批。授信审批完成后,再提交本行债券投资决策委员会进行投资审批。

三是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控制信用风险。农商银行在借鉴外部评级结果的同时,有条件的可以实行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内部债券信用评级系统,可以以财务数据和行业地位分析为主线进行系统构建,得出发债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然后再结合债券条款及其偿付可获得的外部支持因素,对其综合偿债保障能力作出判断,得到更为公允的债券信用评级。

作者:刘俊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 篇3: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金融监管的强化、同业竞争的加剧、宏观金融政策的调整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经营行为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本文基于对河北省4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快速扩张的势头明显收缩、结构趋于优化,资金运用上日趋回归本源、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同业业务收缩、表外理财更趋规范,市场化融资能力提升、负债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在补充资本、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进一步做好审慎经营等方面仍需加强。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及经营行为的变化趋势 

从调查情况来看,2017年以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扩张速度持续下降,2018年以后,结束了持续下行趋势,增速逐步趋于平稳。其中,资产方面,贷款的稳定增长抵消了股权及其他投资以及表外理财增速的持续下降;负债方面,存款的稳定增长修复了同业负债的下降。分机构类型看,不同类型的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总体增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见图1)

地方法人金融機构资产配置的变化趋势

2018年以来,样本金融机构的资产余额结束高速扩张趋势,呈现低速增长态势,主要受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以及表外理财这三大类资产增速放缓的影响;而贷款和债券投资增速总体较为平稳,占总资产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数据来看,样本金融机构的资产增速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44.6%持续下降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2.1%,增速明显放缓,此后的增速稳定在6.3%至8.3%,结束了持续下降趋势,与实体经济的增速更为契合。(见图2)

贷款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占总资产比重上升,贷款主要投向实体经济。2017年一季度末-2018年四季度末,样本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持续保持在20%以上,2018年四季度末增速为26.7%,分别较2017年一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微升1.6和1.0个百分点;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34%上升至2018年四季度末的44.5%,上升了10.5个百分点。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占比24.5%持续上升至2018年四季度末的28.9%,提高了4.8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看,民营和小微企业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其中,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占比60.3%,小微企业贷款占比54.5%,此外制造业贷款占比22.3%、基建类贷款占比15.4%,而房地产贷款占比为8.8%。同时,投放到民营、小微、制造业等领域的贷款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可见,实体经济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重点。(见图3)

同业业务收缩,业务发展更趋规范。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同业业务的监管不断强化,如银监会“三三四十”系列文件。2018年,样本金融机构传统同业业务下的买入返售余额持续负增长,2018年末余额同比下降30.0%,下降趋势明显。同时,同业业务更趋规范、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2018年末该机构非标资产余额为96.8亿元,较2017年下降64.5亿元,压降率达40%,而腾出的资金主要转投向债券等标准化债权资产。可见,金融监管的强化减少了监管套利、资金空转,促进了资金回归本源和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提升。

债券投资稳步增长,非金融企业债券投资略显不足。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余额2349.5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年末高7.8个百分点,占广义信贷余额的16.8%,占比较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样本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的主体为城商行,投资标的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债等利率债为主,风险较低的信用债为辅。2018年,受非金融企业债券风险上升影响,样本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债券投资增速出现负增长,占全部债券投资的比重由2017年末的13.2%下降至2018年末的8.7%。

表外理财业务逐步回归本源,理财子公司的筹备受到关注。2017年,为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促进金融回归本源,人民银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2018年,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资管新规,并发布了细则。政策实施以来,金融机构稳步压降不合规资管业务,通道业务、类信贷业务有序回表,表外理财业务正逐步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以城商行为例,表外理财余额明显下降。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余额同比下降29.7%,增速比上年末低22.0个百分点。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逐渐剔除了理财配置的非标资产,另一方面是过渡期内严控预期收益型老产品规模,不再新发同业理财产品。受访的城商行均表示在密切关注同业理财子公司的筹备情况,并就自身理财子公司的筹备不断进行可行性论证,待条件成熟后,将正式启动并上报筹备方案。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负债来源的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2017年下半年以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负债余额结束了此前的高增长态势,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26.6%大幅下降至2017年末的1.0%,此后开始稳步回升,2018年末增速为5.8%,同比回升4.8个百分点。从负债结构来看,存款和同业负债占据绝对份额,这两项在样本法人金融机构总负债中的占比超过95%。其中,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稳步上升,而同业负债占比明显下降,同业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的比重明显上升。(见图4)

各项存款余额增速总体回落,定期存款占比上升,结构性存款明显收缩,存款付息率上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速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19%下降至2017年末的3.4%,2018年回升至8%以上,2018年末增速为8.5%,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看,定期存款占比稳中有升,2018年末定期及其他存款占存款的71.4%,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同时,2018年末,定期存款余额较2017年一季度末上升1472.9亿元,对存款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8%,对总负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3.9%,成为金融机构负债增长的主要支撑,有助于负债端的稳定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此外,大额存单余额增长较快,但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微乎其微;结构性存款由快速扩张转为收缩,2018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同比下降42.5%,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5.9%。从负债成本看,2018年样本金融机构存款付息率较2017年上升0.16个百分点,但不同类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间存在在一定差异,城商行、村镇银行存款付息率分别上升0.23和0.06个百分点,农商行较上年持平,而农信社存款付息率则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同业负债余额和占总负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同业存单余额和占比先降后升,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差异较为明显。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構同业负债余额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为16.2%,占比较2017年一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分别下降6.0和1.9个百分点。其中,2018年末,同业存单余额增速为33.1%,结束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2018年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的比重为40.6%,占比较2017年一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分别上升10.3和11.7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看,城商行同业负债占比最高,2018年末为19.8%,农商行占比为5.6%,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占比不足1%。而不同城商行之间差异也较大,半数城商行同业负债占自身总负债的比重超过20%。目前,城商行的同业负债的主要构成是同业拆入、同业存放、卖出回购、一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结算性同业存款等,其中以一年期以内同业存单、同业存放为主,占比分别为43.6%、31.4%。

金融债券平缓增长,占总负债的比重较低,但略有上升,发行主体以法人城商行为主。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金融债券余额仅为120.8亿元,同比增长0.03%,增速比上年末低2.5个百分点。金融债券占总负债的比重由2017年一季度末的0.5%上升至2018年末的0.8%,占比较低。从发行主体看,金融债券的发行以城商行为主,城商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余额占全部金融债券余额的比重为87.6%,其余为农商行。

综合来看,近两年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按照政策要求积极调整经营行为,资产负债脱离实体经济的高速扩张势头得到遏制,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为匹配。其中,资产运用更加注重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负债的稳定性不断提升。可以发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意识不断增强,经营行为更趋审慎,这也与宏观审慎评估中,达标机构数量占比不断上升的趋势相吻合。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经过近两年的业务调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更为稳健、审慎,但是调整过程中也面临着部分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贷款率反弹、理财业务转型任务艰巨、流动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平衡好稳健经营与收益增长的难度加大等问题和挑战。

部分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资本是保证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广义信贷增速与宏观审慎政策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相匹配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要义。随着非标资产的回表、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消耗承压、面临资本补充的压力。从总体看,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为13%,较上年末微降0.1个百分点,但不同机构间差异较大,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而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较低,个别农信社资本充足率降至10%以下,亟待加大资本补充力度,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本补充渠道总体较为单一,资本补充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充。

不良贷款率反弹压力加大。2018年末,样本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3%,连续5个季度上升,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看,不良贷款率较高的机构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信社、农商行、城商行、村镇银行,不良率同比分别上升0.8、1.6、1.0和下降0.5个百分点。农信社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和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下行、环保约束加大等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不良贷款暴露较多;部分县域信用环境欠佳,担保圈风险集中显现等使得区域性信用风险暴露较为集中;部分农村合作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控意识不足。

理财业务转型任务十分艰巨。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向净值化转型,非标资产禁止期限错配,封闭式理财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等,这些都对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的管理模式转型提出新挑战。目前,被调查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均表示未成立理财子公司,主要是受到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金起点要求较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专营部门需连续运营3年以上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理财业务转型上任务仍十分艰巨。

流动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受访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增速放缓,资金运用更为审慎,资金来源更为稳健,但流动性风险管理仍需强化。一方面,样本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以两倍于短期贷款的增速上涨,而中长期负债增速较缓,需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测防范。另一方面,不同机构之间的流动性水平差异较大,被调研的城商行流动性比例从43%到121%,如何平衡流动性与收益性,做好个性化的流动性管理是每一家机构面临的课题。此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冲击更为复杂多样,对流动性管理时刻不能掉以轻心。

平衡好稳健经营与收益增长的难度加大。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总体稳健经营水平提升。但与此同时,盈利增加的难度加大。从样本金融机构总体情况来看,2018年存款付息率较上年上升0.16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下降了38%,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下降了2.22个百分点,农信社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下降尤为明显。同时,资产利润率连续两年下降,2018年较2017年下降了0.16个百分点,降幅同比扩大了0.14个百分点。
进一步优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对策建议 

精细化做好资产负债管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负债情况差别较大,必须具体分析、因行施策。农信社应着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加优质资产配置,另一方面盘活存量,多方式做好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为资产的稳健扩张打好基础;作为类信贷回表的主要机构,城商行应深耕本地市场,围绕区域发展重点,创新性做好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流动性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机构应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并做好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创新性地做好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服务本地实體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而言,服务本地实体经济就是要立足自身优势、在广泛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和打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要围绕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难点、堵点,通过产品、服务、流程、机制的创新创造性做好本地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要充分运用各类支持政策,用政策杠杆撬动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业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人才队伍创造条件。

培育多元化利润增长点。一方面,要做好金融机构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深化由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较小的资产扩张、较低的资本消耗,实现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科技的运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开发新的产品、业务和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金融服务,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加客户粘性,在促进客户成长中,实现更高的综合性收益。

持续提升审慎经营水平。要牢固树立长期审慎经营理念,而不是作为一时之计。要把审慎经营作为立行之本,植根于每一个分支行、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从制度、流程等各方面体现审慎经营的理念,使得审慎经营成为业务经营的长期遵循,摈弃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要严格遵守各项监管政策,落实好宏观审慎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做好资本补充、扩充资本补充渠道,确保广义信贷增速与自身资本约束相适应,从根本上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作者:高东胜 杨明

上一篇:商业银行票筹资可行性论文下一篇: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