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干预模式医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疫情期间心理行为反应与焦虑水平状况,为今后疫情防控宣教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方法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对739名医学生进行了疫情认知自评、心理行为调查以及焦虑水平测试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721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德教育干预模式医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德教育干预模式医学论文 篇1:

从单一到系统:医德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型

[摘要]以美德论为核心的传统单一性医德教育模式的局限,表现为教育规范与医疗实践之间存在断裂、核心语词的花瓶化。医德教育模式的转型是现代医学模式民主性的内在要求。其目标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关键在于教育核心语词的可操作性转换的实现。

[关键词]医德教育模式,单一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尤其是患者诊断地位的崛起,以美德论为主体的单一性医德教育模式不得不进行现代转型。然而,单一性医德教育的弊端是什么?现代转型的目标指向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论述目前并不多见。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为克服传统医德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及其现代转型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单一性:传统医德教育模式的局限

美德教育指的是用仁爱宽厚、修德知耻、清介有守、勤俭奉公等道德规范来教育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品行修养。我国传统医德教育一直是以美德论为核心的单一性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因培养医生崇高的道德品质而获得辩护。然而,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片面强调美德教育的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第一,技术德性的强化导致美德规范与医疗实践的脱节。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并不是缺乏道德规范,而是这些道德规范形同虚设,对医疗实践缺乏干预力度。教育者越是加强美德论的建设,就越是把医德教育与医疗实践之间的断裂性表现得清楚可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生物医学模式极度强化医疗技术,使得医务人员把技术德性的训练视为医疗美德的全部内容,视为衡量医生自身品格的最高标准。技术德性指医生精湛地掌握高科技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素养。然而,高科技在诊疗中对技术德性的过度依赖往往会忽视作为疾病载体的患者的整体性所内涵的社会属性,以心灵痛苦或者价值观的破损来换取某种躯体疾病的痊愈,因而背离医疗干预的最终目的。在生物医学模式下,技术理性被强化为医生的职业目标,即依靠技术手段的威力把技术推广到医生职业生活的所有领域,从而使以医患整体为基础的医疗干预行为演变成为高技术的片面行为。这样,技术德性也就演变为技术理性的附属品。因而,生物医学模式对技术德性的强化导致了教育者所倡导的美德规范简单化为技术美德,技术之外的伦理品格遭到忽视,最终造成教科书上的美德规范与医疗实践脱节。

第二,医德教育核心语词花瓶化,难以解释当下境况。有人根据普遍意义上美德论的道德蕴含,把现代医疗美德的核心语词概括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清廉正直、一视同仁、恪尽职守、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等道德语词[1](P13-20)。这种概括是生物医学模式下技术与医德教育彼此断裂发展的结果,根本没有反应出现代医学模式与传统医德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从原始神灵主义模式时期开始,这些美德语词就已经广为应用。当然,传统医学模式下医德教育者用“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流于口号的美德规范来教育医务人员也含有部分迫于技术德性强势的无奈因素在内。在生物医学模式下,技术德性处于强势地位,人文性医疗美德的革新空间过于狭小,教育者们不加改变地把神灵主义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医德教育内容照搬下来。因此,当我们在考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德教育内容与以前的两种医学模式所制约下的医德教育内容之间的异同时,却发现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核心美德语词成为阳台上的花瓶,难以解释当下医疗领域所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例如,“不图钱财、清廉正直”难以解释医疗资源分配的各种不公平问题,“大医精诚、医乃仁术”难以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难以解释弱势群体的看病贵、看病难现象,更难以解释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日益严重的逐利化倾向问题。这些医疗美德规范似乎已经只能从对遥远历史记载中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医的回忆中寻找到模糊的影子,在现实生活中邂逅那种具有崇高医疗德行的医生已经是一种奢望。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注目的是医疗资源能够平等、公正地在医疗服务者与医疗服务购买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因此,在现代医德教育模式中,人们所渴求的并不是使医疗服务者能够立身垂范的花瓶似的道德说教,而是能够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实用性道德规范。

以单一的美德论为核心的医德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已成为现代医德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系统性:医德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型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根据系统论原则建立起来的。在这个系统框架中,健康被解读为人体生物系统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这个系统中,疾病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模型,而是互为因果、协同制约的立体化网络模型[2]。该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体系逐渐得以建立,医患模式也由主被动模型发展为双向反馈性模型或共同参与模型。这就要求对传统医德教育模式进行现代转型,加强医德教育的系统性,在重视传统美德规范教育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能够解释当下医患境遇的道德规范教育。

现代医德教育的转型要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既应该包括对美德论指导下的传统医疗美德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更应该包含系统论指导下的实用性道德规范建设。实用性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主要指不伤害、有利、尊重和公正四个原则[1](P61)。医疗伤害包括道德性伤害和技术性伤害。不伤害是指医务人员在采取医疗干预措施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对患者造成生理、心理方面的伤害,更不能人为地制造伤害。医疗伤害包括道德性伤害,它是由于医务人员医德缺乏或不健全造成的。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维护患者更多的利益,二是坚持公益论原则。医患之间相互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缓解医患紧张的必要条件。公正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时要公平正直、合情合理。医德伦理的基本范畴包括权利与义务、情感和良心、审慎和保密等等。患者的权利是指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权、自主决定权、知情同意权、保密和隐私权以及监督权。医生的权利包括疾病检查与诊断权、医疗工作自主权、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医德义务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责任。医德情感是建立在对患者生命和健康负责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情感。医德良心是指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现代医德教育只有把医德原则与医德范畴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医德教育的系统性转型是由现代医学模式的平等性蕴含决定的。所谓现代医学模式的平等性指的是,在新的医患范式中,患者参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权利日益增大,他们的话语权不再像传统医学模式那样微不足道,医生在很多时候必须重视患者关于疾病治疗的建议与意见。在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代表的传统时代,人们大都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生物因素引起的,诊治疾病依赖诊断设备所提供的检测资料,医生只需依靠其专业信息优势对症下药即可达到医学干预目的。同时,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作为个体的医生只在对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方面负责的治疗结果中强化自身情感反应的合理性,而患者在肢解为组织或器官的过程中其作为整体的人的情感却被完全忽视。例如,某女性患了乳腺癌,从理论上来说,在生物医学模式中该患者要想拒绝全乳切除手术是不可能的。如果技术可行的话,患者将不能拒绝。这种医学模式中医生是权威裁判者,患者对疾病干预的方式或干预结果接受方面的话语权被完全剥夺。它完全物化了患者的道德情感需求,是对患者平等地位的否定。而现代医患模式中,该女性如果是道德理想主义者的话,她完全可以拒绝全乳切除术,因为现代医患范式所蕴含的民主属性使医生不得不尊重患者的情感与价值观念。

三、可操作性:医德教育核心语词的转换

医德教育核心语词的转换是美德论为核心的单一医德教育模式向现代实用性医德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结果。针对传统医德教育规范的说教性、花瓶化问题,推进医德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现代医德教育核心语词可操作性的实现。

医德教育核心语词的可操作性是指这些语词能够解释和解决医疗卫生事业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传统医德核心语词建立在美德论的基础之上,表面上以“至善”为掩护的做法似乎无懈可击,但是如何在医疗实践中予以落实却十分困难。现代医德核心语词的价值诉求虽然建立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之上,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它的可操作性要比传统医德核心语词强得多。如果不能把现代生命伦理语词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医生在临床治疗与医学实验过程中不可能有效地规范其行为。虽然数量繁多的生命伦理语词给教育者的教学过程和医生的习得行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是这些语词中的核心语词却为数不多。它们主要包括知情同意、家长主义、以及上文讨论过的无伤(不伤害)、尊重、公正等等[3](P28)。这些核心伦理语词相对于美德论语词来说显得陌生,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性非常强。知情同意有利于有效地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无伤有利于切实保护患者的利益,公正有利于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家长主义有利于医生反思自身的权威地位。在医德核心语词教育的可操作性中,特别要注意知情同意的重要性。知情同意是生命伦理语词教育的元起点,因为它是生命伦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3](P28)。知情同意原则作为生命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规范日益受到学术界与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视[4]

现代医学模式对美德教育核心话语进行可操作性转换是其系统性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现代医德教育才能既培养医生的高尚品德,又能合理规范他们的医疗实践行为。

四、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医生的高尚品格,但其局限性弊端造成当下医德教育与医疗实践之间的断裂。为克服这种缺陷,现代医学模式对传统美德教育范式提出了现代系统性转型的革新要求,这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平等性蕴含所决定的。它要求教育内容具有全面系统性,既要进行美德原则教育,也要进行实用性道德规范教育。医德教育的核心语词的转换能够有效避免单一性美德教育语词的陈旧空洞,生命伦理核心语词的组建要求致力于可操作性的选择,其中特别要强调知情同意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润华,刘耀光.医学伦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

[3]托马斯•香农. 生命伦理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8.

[4]罗光强,李凌江.意志自由与生命价值的对峙[J].医学与哲学,2009(11):17-19.

From Monotonicity to System: 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ode

LUO Guangqiang,Wang Xiaom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3, China)

Key words: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ode; monotonicity/; systematicness; operability

(责任编辑李震声)

作者:罗光强,王晓敏

医德教育干预模式医学论文 篇2:

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认知及心理行为与焦虑水平的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及疫情期间心理行为反应与焦虑水平状况,为今后疫情防控宣教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对739名医学生进行了疫情认知自评、心理行为调查以及焦虑水平测试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21份。被调查的医学生总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持高度关注态度,网络媒体是医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选择率97.36%);各个年级的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的了解均处于相对熟悉水平,且多数问题的熟悉水平因年级不同而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学生表现为积极的心理应对行为,也存在消极的应对行为;9.43%的学生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高于50分,男女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硕士、博士研究生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大一至大三阶段学生(t=2.970,P<0.05)。结论 医学生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具备较全面的认知。突发的疫情影响医学生的心理状态,应尽早给予有效干预、加强防控宣教。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生,医科;焦虑;认知;情绪适应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behavior response and anxiety level during the epidemic,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in the future.Methods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platform was used to perform the self-assessment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and anxiety level among 739 medical students. Results A total of 721 usabl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medical students surveyed generally paid hig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ternet media was the main way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obtain relevant information (with a selection rate of 97.36%). The medical students of all grades were relatively familiar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and the familiarity level of most questions varied with grade.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showe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oping beha-viors, and some students showed negative coping behaviors. Of all students, 9.43% had a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of >50,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0.05).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doctoral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AS score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years of college (t=2.970,P<0.05). Conclusion Medical students hav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unexpected epidemic affect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 WORDS]COVID-19; students, medical; anxiety; cognition; emotional adjustment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新型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影响人群广,流行病学特点难以掌握,且其鉴别、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案[1-2]。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于2020年2月11日将该疾病命名为COVID-19[3]。这次疫情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引发较为严重的公众恐慌及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4]。医学生是一类相对特殊的公众群体,作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后备人才军,他们为未来临床医疗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重任。了解医学生对疫情的认知及其在疫情下的心理状况,以便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防控宣教和心理干预不容忽视。本文对我校医学生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认知自评、心理行为调查及焦虑水平测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20年3月8—14日,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部本科及研究生同学739名,按照医学生学习及实习生活的特点,将此次调查中的医学生分为3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在校生组(A组),大四、大五学生为医院见习实习组(B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临床工作实验组(C组)。

1.2 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编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调查,不记名施测,由调查对象自行独立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及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度等基本情况问题,6个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和熟悉度的问题,15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行为反应状况问题以及一份SAS[5]。本次调查中有关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和熟悉度的内容共6个问题,按1、2、3、4、5计分(1=很陌生,2=陌生,3=一般,4=熟悉,5=很熟悉);SAS评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5]。

1.3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研究自编问卷在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所有题目全部回答完成后才能提交;同一IP只能提交一次,信息不全或错误的问卷不纳入数据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21份,有效率为97.56%。提交有效问卷的721名医学生中,男生238名(33.01%),女生483名(66.99%);大一学生367名(50.90%),大二学生87名(12.07%),大三学生46名(6.38%),大四及大五学生85名(11.79%),研究生(硕士、博士)136名(18.86%);年龄18~28岁,平均(20.27±2.87)岁。

2.2 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态度

在被调查学生中97.23%(701/721)表示每天都关注新冠肺炎疫情进展,其中77.39%(558/721)的医学生表示非常关注,只有2.08%(15/721)的医学生表示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关注。关于医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途径,网络新闻的选择率为97.36%(702/721),电视新闻的选择率为86.27%(622/721),社区板报宣传的选择率为58.81%(424/721),广播及报纸的选择率分别为30.37%(219/721)、16.92%(122/721)(多选)。

2.3 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与熟悉度

对于“新冠肺炎病因”,医院见习实习组医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于在校生组(t=2.869,P<0.05);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临床工作实验组医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于在校生组(t=2.773,P<0.05);对“新冠肺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与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工作实验组及医院见习实习组医学生的熟悉程度均高于在校生组(t=2.085、3.946,P<0.05);对“新冠肺炎的防护措施以及治疗原则”,临床工作实验组医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于在校生组医学生(t=2.051,P<0.05)。见表1。

2.4 医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行为反应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学生既有积极的应对行为:99.17%(715/721)的学生表示必要的外出时会戴口罩和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95.28%(687/721)的学生表示积极地做一些事情,减轻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91.12%(657/721)的学生表示如果所学的专业或技能有资格去支援疫区,会愿意前往等。也存在消极的应对行为:57.28%(413/721)的学生表示当身体出现发热时,无论是否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都会选择尽快去医院就诊;25.52%(184/721)的学生表示此次疫情使得中国人受到了歧视;17.61%(127/721)的学生表示会怀疑所在社区周围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对于部分问题,男女医学生间的选择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1~14.954,P<0.05)。见表2。

2.5 医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焦虑水平

本文721名医学生SAS评分的总体平均数为(41.57±6.66)分,评分>50分共68人(9.43%),50~59分61人(8.46%),60~69分7人(0.97%)。男性医学生SAS评分为(41.27±7.52)分,女性为(41.72±6.19)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组医学生男女学生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工作实验组医学生SAS评分高于在校生组(t=2.970,P<0.05)。见表3。

3 讨 论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解公众对其风险的认知程度及心理反应状况,同时运用个人心理调节和社会外界的干预支持,能有效地引导公众正确应对此类事件,有效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或创伤[1,4,6-8]。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做好特殊时期医学生的心理工作十分重要。

3.1 医学生应加强学习公共卫生知识,传承医学人文精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扩大化与爆发初期的处置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公共卫生知识,面对疫情能以自己獨特的认知方式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感知、理解及评价等,并有效地识别网络媒体上关于疫情的谣言和伪科学的言论,同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本文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于涉及专业知识的问题,其熟悉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及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增长,但对于疫情相关公共卫生知识的了解及掌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医学生可自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公共卫生知识,了解诸如此类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掌握其疾病流行特点,结合自身所学总结防控要点,为周边群体科普实时有效的防控知识,在今后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到可防可控可治。并且,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的医学生表示愿意前往疫区投身志愿服务工作,这反映了医学生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医学生应学习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忠贞不渝的救国情怀与“大医精诚”的医德精神[9-10]。疫情期间除自身做好安全防护与心理疏导外,还可积极投身参与社会各界对疫情的防控工作。在此期间,不仅仅能丰富其自身的公共卫生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3.2 社会各界共同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心理应急辅导网络

本文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都表现为积极的应对行为,但也存在消极的应对方式。当个体生命面临危险时会产生紧张或恐慌等情绪,此类情绪会使机体全力应对危机[11]。然而,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妨碍机体对危机的判断与应对,长久如此甚至会影响医学生对于学业以及生活的信心[7]。本文SAS评分结果显示,大部分医学生的焦虑情绪在可控的水平,但也有部分医学生的焦虑情绪为轻度焦虑水平,甚至还存在少数中度焦虑的情况;并且临床工作实验阶段医学生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在校生阶段医学生,其可能的原因是: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和临床工作计划,且因为实验周期长、科研瓶颈多、实验数据不理想等原因,具有较高的科研及毕业压力[12]。突发的疫情使得他们不能如期返校,科研进度的延误及临床工作将要面临的挑战,提高了这个阶段医学生发生焦虑的可能性。

对于存在焦虑等不良情绪的的医学生,除自身应及时做好心理调控外,必要时也可寻求学校辅导员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学校各部门可与學生家庭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合作,针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心理应急辅导网络。面对延期开学的安排,学校在完成线上教学任务的同时,可通过班级网络会议的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座谈会,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怀,帮助其消除忧虑和恐慌情绪,增强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及抵御不良环境的决心。同时,学校还要将其责任细化,多部门密切积极配合,辅导员群体及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细致地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辅导教育方式,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社会各界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细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工作。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及人才培养机构加大对心理卫生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完善心理教育建设。另外,社会服务行业及相关部门应注重心理热线、网络问诊等在线咨询服务,同时还应注重科普宣传、公众干预以及心理需要评估等工作[13]。

总而言之,医学生在未来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及此期间的心理行为状况,也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幸福。尤其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对医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重视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及此期间的心理行为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目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学校及社会各界应继续加强对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医学生的认知水平,督促医学生防控措施的实施,重视医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其消除恐慌焦虑心理,谨防新冠肺炎卷土重来。

[参考文献]

[1]舒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临床医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04,17(6):53-55.

[2]WHO. Statement on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2005)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EB/OL]. (2020-01-30)[2020-02-27].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vel Coronavirus-China[EB/OL]. https://www.who.int/ csr/don/12-january-2020-novel-coronavirus-china/en/, 2020-01-30/2020-02-12.

[4]郑晨,吴淑琴,王岑,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20,36(5):657-660.

[5]王征宇,迟玉芬. 焦虑自评量表(SAS)[J]. 上海精神医学, 1984(2):73-74.

[6]郑文军,唐峥华. 面对SARS医学生心理状态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9):599.

[7]刘冰,孙海娅,王文军. 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28(2):214-217.

[8]朱凯恒,周玉,谢新艳,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小学生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OL]. 中国公共卫生, 2020,36(5):673-676.

[9]刘成玉,张代军,郑征,等.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模式的思考[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5,51(3):352-353,356.

[10]王元松,李云芳,刘兆刚,等. 强化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6,52(1):99-101.

[11]李文浩,黄媛,王春兰,等. 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28(8):1191-1194.

[12]尤爱军,史卢少博,陈任,等. 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0,34(2):147-152.

[13]李杨,吴俊林,黄明金,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及工作方式的转变[J]. 四川精神卫生, 2020,33(1):1-4.

(本文编辑 黄建乡)

作者:刘沛君 王帅 丁一 秦倪 李润泽 徐晓妍

医德教育干预模式医学论文 篇3:

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初议

[摘 要]针对当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存在的医学生压力过大、高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监管和督查不到位,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实习医院的医德医风教育 ,完善医德医风监管体系,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等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近年来,医患纠纷与冲突事件屡见于新闻报道,医德医风作为一个敏感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环境下,部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意识淡薄,金钱观念较重,这对青年医生和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如今的教育大环境下,高校医德医风的建设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课堂之外医德医风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而教学医院是医学教育的依托,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任务,还需要有教书育人的意识。医学生作为医药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医德医风建设应是教学医院的重点教育内容。本文仅对如何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阐述个人看法。

一、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医学生压力过大

受医学专业特殊性和医疗、就业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医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沟通意识薄弱,对医德医风建设的认识不足。有临床调查问卷显示,由于医学生需要长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中从事单调枯燥的临床医疗或科研活动,这使得医学生容易产生敏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工作时其医疗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医德医风受损。

(二)高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蔡红等在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中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医学生表现得功利,其对职业角色认定模糊[1]。就目前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医学院校对医德医风教育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輕德育的现象。例如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不重视,这不利于学生道德观的培养,故医学生作为临床医生的意识显得十分淡薄,不能深刻意识到治病救人的具体含义。同时,由于医德医风专业教育师资缺乏且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在高校医德医风建设过程中成长缓慢。此外,高校教育多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学生不能在具体情景下得到医德医风的锻炼,无法适应临床要求。还有就是医院带教工作者自身的修养不高,服务水平下降,谋私现象严重,其工作态度马虎、粗暴生硬、为医不廉等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培养造成不良影响[2]。

(三)医院管理因素

目前,我国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公立性质的医院,而县级政府医院的投入财力不足。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引进需要许以良好的业务收入,这就会诱导医院的管理者把经济效益放在医院的公益性之前。医院对于个人及临床科室的考核、评优与工作量相关联,这一方面会导致医务工作者高强度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医务工作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高负荷的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往往疲于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

(四)市场经济因素下医疗模式的转变

受市场经济转变的影响,医疗模式在引进竞争机制后,虽然激发了各个医疗卫生部门的争先、开拓、创新精神,医院随之转变为服务型行业,但由于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医务工作人员的金钱意识还比较重,且由于监管和督查不到位,法制不够健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而针对医德医风建设,不少单位没有意识到其长远性和重要性,过分看重市场经济下的业务成绩,导致医德医风的建设越来越艰巨,医患矛盾扩大[3]。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将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教育总指导方针,其中德育居于主导。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高校和教学医院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其形成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医学与民生紧密相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医疗人才是顺应社会与民生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是医疗行业的发展基础,也是提高国民健康的保障[4]。

(二)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而患者入院看病是对医生的信赖。近年来,医患纠纷频频见诸报端,其中服务态度和医德医风问题所导致的矛盾和纠纷达60%,医德医风的优劣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医学生和住院医生的医德医风建设刻不容缓。而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就是要从源头上为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准备。且大众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医德医风教育也成为临床医学生教育的重点之一。只有在增强医技水平的基础上,坚守诚信与道德,纠正不良之风,这样才能获得患者与家属的信任,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满足躯体健康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是在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这向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为将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医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高尚的医德、医风有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科研结果,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三、关于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高校医德医风教育

1.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观念。高尚的医德医风观念和正确的行医行为准则是高等医科院校对医学生的德育重点。大学是每个医学生行医之路的起点,德育和智育并行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可结合社会热点医疗问题和医务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包括开办医德医风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让学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及开设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些旨在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使医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道德规范,形成自身道德准则,同时以德治医,树立其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信念[5]。

2.弘扬优秀医学道德传统。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情怀;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有助于医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应树立为他人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医学道德应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赋予医学道德传统新的时代内涵。

3.灵活的课堂教育模式。专业课教师应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课堂,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联合历史名医的事迹和现实中的先进典例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救死扶伤精神和光荣使命感;同时根据现今医疗行业中出现的投机取巧、开药拿回扣、态度恶劣、医德医风低下等不良之风,告知学生这可能导致的延误治疗或加剧患者痛苦等严重后果,教育学生如何维持医术的圣洁,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其个人修养和品德作风。让医德医风渗入专业教育的课堂,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行医之路奠定良好的医德医风基础。

4.校园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行业的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医疗事业的基础。先为人再为医,医学院校应广泛开展科技、知识、娱乐等校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提升自我认同感。努力净化校园环境,防止腐朽、消极的思想流入校园,引导校内氛围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期达到建设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助于塑造医学生的人格、锻炼其意志。应利用好校园这个平台,开展好校园活动、传播好校园文化,营造好校园风气,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精神中成长。

(二)加强实习医院的医德医风教育

1.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很有必要。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同伦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关于医德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处理在医学实践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6]。这赋予了医德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强思想教育。医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课等教育,这些教育能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医学生以后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奠定基础。其次,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教学医院可根据专业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聘请知名教授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培训,或展开交换就医活动。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是树立正确医德、医风规范的重要时期,在此时进行德育可以为学生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 选择高水平的带教教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不仅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品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建设过程中,带教教师应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作为指引,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医疗行为,教会学生与患者沟通,对学生严格要求,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施教,培育新一代医术精湛、医德崇高的青年医生[7]。

4 .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医德医风的培养。临床实习期时是医学生的角色转换时期,此时学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带教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地进行医疗救治行为,增加学生与患者的交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医德真谛,增加学生对于良好医德医风的认同感,使其主动遵守医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医学品质[8]。

(三)完善医德医风监管体系

1.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由我国政府推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对执业医师的具体行为规范进行了说明,其中针对执业医师的医德医风有具体要求,故進行法制教育,提升法律意识,不仅能使医学生掌握法律内容,明确患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医务人员自身的义务,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意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身的义务,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医德风尚。

2.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监督和管理是医德教育的基础,学校和教学医院应联合起来制定合理的医德医风考评机制。学校方面,可委派专业教师,主动对实习学生进行观察,并询问带教教师的意见,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医院方面,应建立起完善的考评制度,将医德作为重点培养,综合领导、患者对学生的评价,将学生的医德表现如实、客观、公正地记录在考评鉴定表上。学校与医院联合,将考评制度与学校奖励和毕业、就业联系,使学生在感到压力的同时能激发其动力,实现医德医风教育在传统医学教育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9]。

3 .奖惩制度的建立。应建立关于医德高尚者奖励的制度,在社会上会形成良好的榜样作用,带动更多的医学生向榜样学习。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建立,是对于歪风邪气最有力的打击。这也在无形之中为医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标杆。

4.规范医务者的行为。应对医疗工作者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使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这好比一把利刃悬在医务工作者的头上,让他们时刻警醒自己。对于医学生而言,更应该从一开始就学习规范的医疗行为。

5.加强医疗监督。良好的行为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监督。可以采用日常监管及不定期随访等方式来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从而减少不正当医务行为的发生,纠正医疗不正之风。

(四)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医疗作为服务行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政府颁布了新医疗改革方案,对现今的医疗服务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基础医疗体系,增加对社区医疗的扶持力度,设定严格的分诊、转诊制度,以缓解医院压力,建设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通过提升医务人员的薪资、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通过经济方面的补贴杜绝“以药养医”的状况,减少医务人员因经济原因采取其他途径获利而违反医德医风情况的发生[10]。

四、小结

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加强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是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通过各阶段、全方位的德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医学生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坚定信念,使其养成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全心全意为人类身心健康做贡献,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虹,秦国民,孙亚楠.多元文化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大学教育,2018(2):103-105.

[2] 叶玉梅,程育洲,艾莉. 临床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现状及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11(35):127-128.

[3] 周国光. 新形势下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J]. 中国医药科学,2011(20):135-136.

[4] 李强,王尊博. 浅析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建设[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1):142-143.

[5] 张凡,姜晓铮. 浅析医学院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建设[J]. 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20-221.

[6] 陈亚新,王大建,冯照祥,卢伟.当代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

[7] 李亦晗,廖生武. 带教老师对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4):444-445.

[8] 熊雄,傅琛.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4(3):11-13.

[9] 张思恒,马晓莹. 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77-78.

[10] 和新颖,郭利侠,杨勇,等. 医院党支部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改进措施[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252-255.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楚杰 王羽丰

上一篇:关于人格特质的心理学论文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