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将明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意义,以及探究让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活化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化品德教育论文 篇1:

生活化的品德教育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指出: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反思以往的品德教育误区,对照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品德培养必须贴近生活,通过学生社会生活来学习道德,培养品德,这是提高品德教育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

一、生活是品德教育的基础

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道德规范的认识——道德情感的形成与丰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信念和意志——道德信念和意志付诸实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在以往的品德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学生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他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将品德教育变成了知识教育,将道德培养变成了概念学习,致使一些学生在道德上明白,在道德行为上却有差距,产生了“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双重人格”。

因此,《新标准》要求努力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使自己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强调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做事。

强调回归儿童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要回归到每个个体的具体生活过程和生活情节或事件之中,而是要回归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中。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进入生活”,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形成去实现愿望,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现实去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为此,我们在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让儿童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二、道德内化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物质和道德行为模式的过程。同时,道德内化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德的过程。个体道德品德就是社会道德内化的产物。因此,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它是形成一定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是达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以后,就成为一个人道德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就会从一定道德义务和责任出发,有效地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履行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因此,培养学生道德中的内化机制,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不仅对于他们在校期间道德品德的形成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的教育是手段,而学生内化机制的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目的。学生形成了内化机制,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对外界事物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辨别和自我吸收的能力,就能主动、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观念,不断进步,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三、促进品德教育实效的策略

1.确立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道德品德的发展是主客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只有在学生的道德状况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处于某种矛盾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奋发向上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起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调动起他们作为自身品德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理解道德生活的意义,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具有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和远离实际生活的空壳化的道德律令。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道德发展主体。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乃至成人,都是在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现成地吸取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经验,使教学有较为准确的基点,从生活中的问题切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而不是在道德概念的演绎、道德思维能力的开发中完成自己的任务。

3.注重心灵沟通。儿童获得道德认识有两个条件:第一,儿童要与外部道德主体发生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儿童有机会接触外部道德规则;第二,儿童与外部道德主体要有一种情感或情绪上的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将使儿童在原有道德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双向构建,从外部规则中获得道德规则,对内部道德认识结构进行构建,以发展道德认识结构。因此,德育工作者应热爱、尊敬、信任学生,从生活、学习、思想品德等多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学生,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爱好、性格和心态,抓住他们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之产生共鸣。

4.引导学生“认同”。“认同”是学生在接收外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的结果,是学生的一种自觉性活动,是品德内化的根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平等讨论,进行心灵的碰撞,找准“认同点”,使教育适合学生内部认知和思想道德水平,才会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应该扩充学生的“认同点”,形成“认同点”的等级优势,使之逐步发展成“认同面”,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优化学生的“内部思想道德环境”。

5.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外部环境的支配到自我控制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恰好是实现这个过程的舞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因此,在品德教育中,要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情感体验,强化其形成高尚品德的动机和自觉性,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由评论员变成参与者、践行者。

作者:张良文

生活化品德教育论文 篇2:

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思考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能够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将明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意义,以及探究让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意义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实际融入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简单化教学,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知识更好展开学习,并最终在生活实际中将其进行运用,即是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就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来促进教育的生活化,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真正所需要的兼具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综合型人才。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意义

1.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意义之一。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便是促进学生正确社会道德认知和良好社会道德品德的形成,成为遵纪守法和拥有良好品德的人。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落实生活化教育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生活化,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成为品格更加健全的个体。

2.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发展。

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意义之二。小学生年龄尚幼,生理心理都未成熟,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不能正确和全方位看待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主体及活动,也不能够明确认识和断定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行为是否真正道德。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在结合学生性格特征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其分辨身边事物能力的提高,并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起促进作用。

3.培养社会国家所需人才。

培养社会国家所需人才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意义之三。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实现了巨大发展,但是与西方众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存在的,并且差距较大,需要不断壮大自身,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能够实现学生对生活实际中思想品德的了解和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反作用于在思想道德这一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学习,最终成为国家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措施

1.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首先具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例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延伸和拓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学习、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材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期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将着力点放在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思想道德,提高其认识和判断道德与否的能力。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授“保护环境卫生”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身边人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是否在丢弃垃圾时明确将其分为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垃圾。进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当前环境卫生较为严峻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向学生展示分类垃圾对于环境卫生的益处,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普通的行为习惯也能够影响到环境卫生。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运用生活中的事情进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品德内容,进而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为环境卫生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

2.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育教学情境。

让学生对生活中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进行感受,以及对思想品德进行学习和理解,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更好的培养,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情境。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授“团结合作”这一内容时,便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个规模小但较为特殊的拔河比赛,即两个队伍的人数并不相等,一个队伍是两个人,另一个队伍则是四个人。通过比赛,两个队伍之间的差距必然较大,四人的队伍取得胜利。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认识到与他人进行合作的重要性,对团结合作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情境,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调动,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质量水平的提升。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不是教育开展的唯一路径,实践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路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课程内容,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也具有特殊性,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其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就教育这一事件来看,在学生的特殊性中找寻其普遍性是教师教学的关键。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采取的教育教学措施,让学生明确认识拥有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提高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重阳节参与“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让学生在敬老院帮助老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以及陪同老人聊天等,感受到自身的小行动带给他人的大快乐,领悟到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最终归宿,教育作为认识的组成部分其也是源于实践、归于实践。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坚持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实践。通过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理解、掌握并记忆知识内容,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符合小学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同时对学生在今后人生过程中的长足发展更是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庄梅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6):239-240.

[2]张兴臣,张传清.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43.

[3]张燕燕.试论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6(51):120-120.

作者简介:李海霞(1970.8-),女,汉族,籍贯:甘肃玉门,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毕业院校:酒泉师范,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李海霞

生活化品德教育论文 篇3:

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人的思想本就应该具备艺术性,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的老师令学生感到亲切,贴近生活的教学会让学生学得明白。思想品德老师的作用便是让学生懂得生活,学会面对生活。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学习生活

0

作为学生人生初期的引路人,小学生在各方面都还不够理智,表现出多动,分心,好奇的特性。所以小学教师应该更像一位“思考者”般为学生着想,探寻为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雏形之道。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许多可用的教学素材和思路。但很多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学的联系,造成学生对学科的误会及反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收集到有用的教学素材,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呢?这正是小学思想品德老师所要思考的。

一、收集生活中教学素材的目的必须明确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具有片断性、具体性的特点,作为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抽象或深刻,那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便会大大受挫,这也是为什么要多多收集生活中教学素材的原因。合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教学能够使枯燥的问题变得更趣味化,使抽象的问题更具体化,还能使深刻的问题更通俗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收集生活素材的目的就是让课本问题变得更简单,让学生听的懂,懂得快,快快乐乐地把课本学明白。

二、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要想做到生活化教学就必须把生活融入课堂。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想一想残疾人的难处》时,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残疾人的感受,可以采取将学生分组,可以是以同桌为单位来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模拟用一只手穿外套,来感受手臂残疾者的难处,用每人发一张写有指令的纸条,然后使用手语来对同桌表达纸条上的指令来体会聋哑人的无奈,用闭眼走路来体会盲人的不安。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残疾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遇到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无形中增进了小学生对于残疾人应该给予关怀爱护的认识。这样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残疾人,就会自觉得为其让座、让道,真正得到道德品质的提高。再比如《规则就在你我身边》这个课题的课堂教学,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小学生们自己为自己的班级制定规则。在这之前,必须向小学生强调规则是由全体同学共同制定、共同遵守,最后要由全体学生举手表决,只有超过了全班半数同学同意的规则才能通过。并且在这之后,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检查不合理的规则。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提前明白民主的意义,还能让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提高。生活化教学就是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題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那些为国为民,始终奋斗在危险前线的人民英雄的视频,可以是抗战的老兵访谈,也可以是彻夜不眠、通宵达旦破案的刑警的侦查过程,还有24小时戒备的消防员兄弟,甚至是每天打扫的清洁工们。播放完毕后让学生自主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做一个定量分析,找出那个在学生心目中最可爱的人,这样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数学逻辑、还有统计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以上这些例子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老师以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教导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令学生信服,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贴近生活的教学是最快乐的学习

小学生最爱的课堂是活动课,而活动课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其多彩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应该向这方面学习。生活若总是一成不变会让人厌烦,而课堂的教学方式也是如此,如若教师每日都以相同的面孔面对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所以教师应该多关注生活中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动,将这些元素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做到与学生思维同步。比如在课堂问答中借鉴一站到底、年代秀等综艺节目中的问答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加小学生的答题积极性。如今多媒体教学在小学中已然兴起,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设备动态化情景化的为学生教学,能够与学生讨论符合主题的热点话题,增进师生感情,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让老师与学生从话不投机半句多到有话可说,建立和谐、可靠的师生关系。最后让学生在快乐中增长知识,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在无形中提高品格,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人生道路。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生活化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进度的效率,更应该注重学生本身的兴趣。打开学生对多彩生活的向往之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不悲观的去看待,而是学会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人更加勇敢的面对人生,这正是刚刚开始人生征途的小学生所必须的东西,只有拥有了蔑视苦难的气概,才能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深刻的思想。只有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生活化教学》学术期刊《人间》2015年19期.

[2]《在时事教学中提高学生政治思考的探究》学术期刊《学理论》2011年17期.

[3]《浅谈小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学术期刊《华章》2013年12期.

作者:夏学东

上一篇:中国画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新课改理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