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思想品德水平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各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小学阶段,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教学;农村小学;生活化教学;生活素材;实践能力;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秉承着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根植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理念,着力突出课程的生活性等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突出课程“生活性”的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效呢?

一、把生活素材引入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出教材、联系生活,克服脱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与生活》教材并非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视角从教材转移到广阔的生活世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提取有价值的素材,把课堂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品德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中与时间相关的事件,诸如家人的作息时间和自己一天中的时间安排,并体会遵守时间的好处,课堂上进行相关讨论。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以及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在选择生活素材时,教师要合理安排“剧情”,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情节相对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便于学生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参与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让学生具备参与实践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学习教材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活动、思想活动的调动,促使他们进行生活实践。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一切应用到生活中。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的,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僅仅把教育局限于课堂上,还要帮助他们将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道德行为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要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认识并遵守交往及游戏中的规则,让他们知道哪些是人与人交往中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带出课堂,带出学校,带向自己遇到的每一个小伙伴,体验交朋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根据实际情况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教材当中的内容,教师应该用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把它视作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教学特点的“案例”,对于那些与农村生活脱离甚至相去甚远的内容绝对不能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农村教师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中的内容认真分析,精心取舍,捕捉或补充有价值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在教学《爱护公用设施》一课中“哪些是公用设施,为什么要爱护公用设施,怎样爱护公用设施”的内容时,因为不同区域的学生生活实际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素材大胆取舍,合理补充。可先从农村实际出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并爱护自己周围的公共设施,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对未来生活中将要接触到的公共设施的认识。这样做,立足农村生活实情,放眼学生未来,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为教学补充丰富的养分。通过教学,把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使我们的品德教学与生活能更加贴近,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本文系天水市“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TSJY201108)

编辑:孟 刚

作者:侯亚丽 廖瑞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方法

[摘要] 思想品德水平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各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小学阶段,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途径

思想品德水平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各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研究、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接班人。

一、小学生存在不良行为的原因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受社会不良风气、家庭、电视剧、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离异、家庭溺爱、不良家风、粗暴教育等,这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创伤,致使孩子有不良行为;二是来自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权钱交易、贪污贿赂、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现象,孩子们见得多了便习以为常,并学习、模仿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三是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象《思想品德》这样的“副科”更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呈现下滑趋势;四是受网络、电视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电视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网络、电视剧中色情、暴力等情节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不健康的报纸、书籍等也对学生产生着冲击;五是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不衔接,如社会和家庭把思想品德教育全部交给了学校,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没有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学校的严格要求得不到家庭的配合。此外,家长普遍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而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更应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好奇心大的特点,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其中的动画、视频及文字说明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答案,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了集体荣誉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法,把教学内容编辑成小故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

2、教师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模仿。针对这一特点,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应作为课堂教学的活教材,凡是教材上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反之,禁止学生做的,教师也带头不做。同时,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行动,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的接受,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3、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教师布置的一些任务,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完成,并在此过程中给孩子讲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并逐步变成自己的行为。同时,家长也要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语言和行为,给孩子留下良好的印象,树立好的榜样,并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的地位,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

4、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如在学校围墙上书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标语、漫画,再配上合适的图片文字等,让学生随时可以看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广泛开展美术作品、征文比赛活动,并把学生作品展示在班级板报、教室走廊上,让学生随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构建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学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重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参考文献】

[1]高海,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

[2]刘春来,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华章2013(25).

作者:崔永山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如何生活化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素养。但单纯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讨厌此门学科,这样不但达不到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基础学科,它本身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生活中的现象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乐趣转化成志趣,从而潜移默化的达成了学科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

前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特征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摒弃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懂得自我,从而感恩社会,敬畏生命,创新生活,从而推动人类更加和平、和谐、健康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教学提出一些思考与教学建议,共享读者。

一、将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更加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亲近社会。

(一)走进生活,开启真、善、美的视野

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只有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唤起主体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通过体验感知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感知人类的伟大与智慧,给孩子开启一扇“真善美”的窗户,从而让自己愉快积极、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家乡的特长多有多》,我充分利用社区宝贵的特产资源,让学生走进超市购买特产,走进文物店了解家乡物产。通过看、查、问等多种方式,调动听、闻、触、尝等感官加深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通过开家乡特产展示会,让学生介绍特产,推销特产,品味特产,让学生充分感知家乡特产的丰富多彩,为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之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家乡更加美丽,为家乡的未来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通过走进生活,进一步打开了学生视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立体化,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美育水平。

(二)亲近学校,构筑“志、勤、礼”的天堂。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乐园,一所好的学校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我充分挖掘本校校本资源,把学校中的真人、真事、真物提供给学生们作为重要的学习素材,丰富和完善了国家课程和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中,我除了让孩子讲班上同学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我还带学生走进“校园橱窗”认识了解学校的先进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教学楼廊道定期张贴的“校园之星”,给他们讲述学校里感人的点滴故事,通过每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浸染,促进每一位学生从小勤奋、立志,文明,做一位积极高尚受人喜爱的人。

二、将广阔的社会引进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要主动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开展自主实践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更是最鲜活的教科书,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世界紧急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乐趣和价值,增强《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行路和问路》一课,课前,我安排学生将社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做了认真细致的考查,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通过开展多种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行路的基本常识和常用交通标志,引导学生在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人路和识路。经验证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開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的时候,我聘请当地看守所所长给学生讲酒后驾车给他人和家人带来的危害,通过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孩子们,远离烟酒;同样在教学六年级第二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后,我请当地一位老红军为学生讲战争年代的真实故事,结合教材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了解到: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勇于献身,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民英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自201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再出发,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更加深入融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挖掘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生活热点,并将这些生活因素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主动发现、探究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2]韦辉梁.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与实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作者:杨梅

上一篇:金融学专科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工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