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巨灾保护体系选择论文

2022-04-25

摘要:巨灾债券是一种本金和利息的偿还与指定的巨灾损失如地震、飓风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巨灾损失挂钩的债券,是一种利用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化解巨灾风险的一种融资方式。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由于保险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化解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情巨灾保护体系选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情巨灾保护体系选择论文 篇1:

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的思考

摘要:本文旨在从国际的视角,对世界各国的巨灾保险基金模式进行梳理分析,力图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基金思路。本文首先论述中国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必要性;其次总结归纳国际巨灾保险基金的模式;最后对如何尽快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巨灾保险基金;巨灾风险管理;巨灾保险制度

中国平均每年因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以上。面对巨灾,中国目前仍然习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灾害管理和救助,政府承担了较重的灾害补偿责任,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而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特别是设立巨灾保险基金。这既能提高保险赔付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又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确保国家财政体系的稳定运行。

一、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需要建立巨灾保险基金来应对每年因巨灾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巨灾保险的缺失,历来经济损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救助,但这两者对损失的补偿毕竟是小范围和低层次的。因此,我国急需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及其基金来应对巨灾损失。

第二,设立巨灾保险基金是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需要。巨灾保险基金不仅可以避免单一保险公司单独承保地震险等巨灾风险,而且可以解决保费收入的有限性与地震等巨灾损失的巨大性之间的矛盾。巨灾保险基金是巨灾保险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所以必须建立起与巨灾保险制度相对配套的巨灾基金。没有巨灾保险基金的依托,巨灾保险制度将难以充分发挥其功能。

第三,巨灾风险不可保的性质也要求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地震、洪水等巨灾发生频率小,但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巨大,单纯的商业保险公司根本无力承担。即使商业保险公司愿意承保,单纯依靠保险公司经精算模型厘定的费率来确定价格,普通百姓也根本承担不起。因此,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一个较好的巨灾基金积累和风险分散机制,商业保险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才可参与进来。

最后,巨灾保险基金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公共财政支持下的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由财政预算安排灾害救济。在巨灾发生时,预算安排的救济相对于灾害损失来讲,往往是杯水车薪。而且,随着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损失增大,这种依靠财政救济转移巨灾风险方法显现出明显的局限与不足(李文富,2008)。因此,要有效化解巨灾风险,就有必要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巨灾保险基金。以减轻巨灾对公共财政的压力(Mitchell and Schnarwiler,2008)。

二、国际巨灾保险基金模式

目前全球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巨灾保险基金。考虑到巨灾风险的特殊性,世界上许多灾害多发国家或地区均采取了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形成伙伴合作的运作模式,即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国家财政以基金的方式提供适当的财政资助,保险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参与,形成全国性的巨灾保险制度。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的洪水保险基金、土耳其的国家地震保险机制、新西兰巨灾风险基金和挪威巨灾风险基金。

1、美国国家洪水保险基金。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是由联邦政府管理和运作的非盈利计划。该计划在联邦政府设有防洪保险基金,并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统一管理。如果发生较大洪水,基金不够支付保险赔偿时,FEMA会向国家财政临时借款,日后再从洪水保险基金中归还。保险公司在实施洪水保险时实际上是在执行FEMA的洪水保险计划,其保费收入上缴国家洪水保险基金,赔付也由国家洪水保险基金支付。洪水保险的风险不由保险公司而是由联邦政府承担(曾立新,2007)。

保险公司主要是向洪泛区居民出售洪水保险,并在洪灾发生时及时办理有关赔偿手续和垫付赔偿资金。

2、土耳其巨灾保险基金。2000年,土耳其政府在世界银行帮助下建立了巨灾保险共同体(TCIP)并设有基金。土耳其巨灾保险基金主要针对业主和小企业主。

土耳其政府采取以下主要措施来建立基金。一是政府以法律的形式使地震保险成为强制性保险制度。二是搭建巨灾保险基金核心机构框架,使政府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基金运作的设计和监管等。三是主导开发强制性的全国统一的地震保险条款。保额为25,000美元,超过部分实行商业性自愿保险。四是制定风险筹资战略,通过初始最低赔付能力、风险自留水平、国际再保险、世界银行不确定性贷款和政府作为再保险人分担。五是建立和加强基金的治理结构。六是明确保单销售和理赔工作的安排(王艳,2008)。

3、新西兰巨灾风险基金。新西兰地震委员会由财政部全资组建,在抵御巨灾风险时发挥关键作用。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强制征收的保险费以及基金在市场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房屋或房内财产保险时,会被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和火灾险保费。地震巨灾险保费为每户每年60新元左右,由保险公司代为征收后再交给地震委员会。

除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外,地震委员会还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从而分散风险。当巨灾损失金额超过地震委员会支付能力时,政府将发挥托底作用。由政府负担剩余理赔支付,而地震委员会每年会支付给政府一定的保证金。

4、挪威巨灾风险基金。挪威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暴风雨、洪水、地震等。挪威于1979年开始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并于1980年实施。挪威立法规定,所有购买火灾保险的投保人必须同时购买作为财产保险扩展责任的包含5种自然灾害的巨灾保险。巨灾保险赔偿限额为实际损失的85%。保费收入纳入基金(王祺,2005)。

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完全采用商业化运作。其主要特点是:(1)在挪威境内开展火灾保险的保险公司都是该基金的成员,目前,有70多家保险公司成为基金成员单位;(2)由保险公司制定并收取巨灾保险的保费,并负责赔偿事项;(3)巨灾风险的赔款将根据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分摊。

5、国际巨灾基金模式比较。

表l按照模式类型、核心机构、资金来源、运作方式、保险特点以及巨灾基金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对上述四个国家的巨灾基金模式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巨灾基金模式各具特色,也各有异同。

四国巨灾保险基金模式不同点在于:(1)模式类型。美国和新西兰均属于政府主办模式,土耳其属于巨灾共保模式,而挪威则是完全商业化运作。(2)机构性质。核心机构有的是政府机构;有的是政府担保下的非营利机构:还有的是政府不提供担保的非营利机构。(3)资金来源。有的来自于政府拨款;有的来自于

国际组织援助;也有的从国家财政中借款。(4)运作方式。有的属于国家统一管理,但由商业保险公司具体实施;有的由政府专门基金管理委员会来管理,但具体损失则在成员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分摊。(5)保险特点。有的属于完全强制,有的是部分强制,还有的属于自愿。

尽管这四个基金各有特点,但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1)核心机构。虽然具体名称各不相同,但这些巨灾基金都置于一个专门的核心机构之下。(2)资金来源。所有这些基金的资金来源都包括有保费收入和投资所得。(3)运作方式。一般都会把商业保险公司的巨灾保单完全转移给巨灾保险基金。所有这些国家的商业保险公司都是巨灾保险的实际执行者,主要负责出售保单和办理理赔作用。(4)政府角色。无论采取何种模式。这些国家的巨灾基金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尽管支持的力度各不相同。

三、对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的总体思路应当是,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建立全国统一的巨灾保险基金,对巨灾保费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由专业再保险公司代为管理,统一安排国际再保险、运用风险证券化等方式分散风险,实现成本收益的最优化。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建立巨灾保险基金核心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设立适当的巨灾保险基金核心机构是各国巨灾保险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国可以考虑成立“中国巨灾保险基金(China Catastro-ohe Insurance Fund,CCIF)”(简称“巨保基金”)或者“中国巨灾再保险公司(China Catastrophe Reinsurance Corporation,CCRC)”(简称“中巨再保”)作为主管机构,对旗下资金和分保的巨灾保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作。机构性质应当是非盈利的国家再保险公司,对超过商业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以上部分由财政担保或者再保。

2、设计一个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姚庆海,2006;谢世清,2008)。国际上,应对巨灾的最佳模式一般是由各种市场和非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分摊巨灾赔款风险。采用商业化运作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我国应当借鉴土耳其巨灾共同体模式,由投保人、商业保险公司、商业再保险公司、资本市场、代表政府的“巨保基金”或“中巨再保”、国际组织等合作共同参与,形成共同分担风险的机制。其中,巨灾保险基金的定位应当是政府作为最后再保险人的角色。其分担的责任范围也必须合理而又明确。

3、成立多层次的巨灾保险基金。我国巨灾保险基金可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地方基金由各级政府根据对本地面临的巨灾风险状况的评估而设立;中央基金不直接从事具体业务,主要承担对地方基金的再保险职能。这种多层次架构既可避免全国性大而全系统的低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效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地方巨灾基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地方保费收入;二是各级财政注资或政府从救灾资金的存量中划转一部分;三是地方减免的税收。

4、明确巨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及运作方式。中央基金的资金来源可由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各级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提取资金,保险公司按巨灾保险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资金,以及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等。此外,还要制定基金的风险筹资战略,应当通过初始最低赔付能力、风险自留水平、从国际再保险市场中得到的再保险保护、政府作为最后再保险人等方面来实现。基金的运作方式,应当是滚动积累,实行单独建帐,专款专用。此外,基金还可由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保值增值,增强应付巨灾风险的能力。

5、在一定范围内开发强制性巨灾保险条款。通过强制保险的形式,巨灾保险基金在为业主提供基本地震保障的同时,也保证了自身资金的来源。(1)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要强制办理巨灾保险。(2)可以主导开发强制性地震保险条款。这些条款应当是全国统一,保额固定,超过部分实行商业性自愿保险。(3)对于不同地理位置、房龄和结构的房屋,应当实现差异化的费率级别。这样既可以保证基金充足来源又可将费率控制在投保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6、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为巨灾保险基金提供法律法规保障。例如,以法律的形式使地震保险成为强制性保险制度。(2)对巨灾保险实施财政优惠政策。允许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准备金列入成本,缴纳巨灾保费可在税前列支,对巨灾保险经营减免营业税等。(3)建立强制性巨灾保险制度。应当对住宅所有人投保巨灾保险提出强制性要求。(4)对基金的运作机制进行安排。(5)对基金的运作进行监督。

责任编辑 周智立

作者:谢世清

国情巨灾保护体系选择论文 篇2:

中国发展巨灾债券的初步探索

摘 要:巨灾债券是一种本金和利息的偿还与指定的巨灾损失如地震、飓风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巨灾损失挂钩的债券,是一种利用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化解巨灾风险的一种融资方式。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由于保险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化解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巨灾债券目前在中国开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并对今后应着手努力的方向给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巨灾债券;资信评级;风险指数

一、中国发展巨灾债券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国家之一,灾害类型多且损失较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大自然灾害更是肆虐无忌,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仅2008年,就发生了1月份的南方雪灾和“5·12”举世震惊的大地震。然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巨灾保险体系。由于中国目前巨灾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巨灾之后的损失主要靠国家财政的救济,这使得国家财政作为社会风险的“终极承担者”而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作为保险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商业保险对巨灾的覆盖面往往是有限的,保险理赔对于巨灾损失的弥补更是捉襟见肘。因此,中国目前巨灾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巨灾损失的补偿只能是低层次和小范围的。推动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增强中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目前的现状,我们可以考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巨灾债券,将巨灾风险向资本容量更大的资本市场转移,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分散巨灾风险,从而创造灾后重建的资金来源,改变灾后重建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救助的局面,减少巨灾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中国应把大力发展巨灾债券产品作为巨灾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二、目前中国发展巨灾债券的有利条件

在国外,巨灾债券产品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但在中国还是未被涉足的领域,因此,发展巨灾债券产品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目前,我们已具备了引入巨灾债券的一些有利条件。

(一)中国资本市场已有长足发展并日趋完善

巨灾债券是对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连接。发展巨灾债券需要一个完善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多缺陷。但是,近十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巨灾债券的发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金额和投资者数量等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产品以及法规制度方面,法制环境和法制建设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技术系统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尤其是《公司法》、《证券法》的修改,既给证券市场发展留出了很大空间,同时也更强调了市场的责任主体。在市场化机制方面,中国资本市场也取得了很大变化。几年前管理层对市场发展的行政干预很多,从上市一直到定价都有所干预,现在市场化机制的推进加快了。 此外,在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投资人结构以及市场创新速度方面,也都有了非常积极的变化。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国资本市场功能和作用已日益显现,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二)金融、保险监管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

巨灾债券监管涉及的领域较多,需要证券和保险机构双重监管。若协调不好,将会加大审批及运作难度,增加监管成本,甚至会影响监管效果。因此,巨灾债券的发行对协调监管的能力要求较高。

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监管以来,先后成立了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又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体系继续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的创新,促进了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风险处置力度,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保护。巨灾债券监管的难点在于保险和证券的双重监管,目前,鉴于监管的需要,中国政府有意促成三监管部门的合并,若此举成为现实,将大大有利于巨灾债券的发展。

(三)ABS和MBS提供的宝贵经验

ABS即国开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2005年第一期41.7727亿元开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取得成功,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国正式开展。 MBS既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2005年6月14日,在建行举办的“国内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产品介绍会”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基本方案在北京亮相。这个中国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初显轮廓。

ABS和MBS的成功开展为中国发展巨灾债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至少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开行本次资产支持证券在发行方式上有所创新。开行首笔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选择了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这不仅是中国证券化产品的创新,在国际证券化市场中也开创了先河。这次创新为巨灾债券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积极的氛围。

其次,我们知道信托机构在巨灾债券的运行机制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信托机构发展的脚步还比较缓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ABS的发行使得信托机构成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一个核心参与方,为信托机构提供了实现提高管理能力和执业素质的机会,并通过这项金融创新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托服务,从而开创了自身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

再次,MBS项目在信用评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巨灾债券的运行中,信用评级由于直接影响到风险利差的高低而显得至关重要。在建行这个项目里,将首先进行分层设计,次级证券将由建行持有(也可转让给有购买意愿的投资者),当贷款出现损失时先由次级证券的持有者承担,从而实现对优先级证券的信用增级。建行本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拟采用中外知名评级机构合作提供证券评级的方式,这有效弥补了中国在信用评级方面存在的缺陷,更为发展巨灾债券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三、对于中国发行巨灾债券的若干建议

(一)加大对巨灾债券的研究深度,构建巨灾风险指数体系和风险模拟模型

巨灾债券的发行涉及到保险、债券、法律、税务、评估等各个领域,且巨灾债券的定价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大对巨灾债券的研究力度,致力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解决在技术方面的困难。

同时,应建立至少包括国家指数、区域指数和省级指数等多层次的巨灾风险指数体系来供各保险公司选择使用,从而创造出更合适的新产品。这样,既能降低巨灾债券的基差风险,又可使其具备一定的流动性。

除此之外,还应加快对灾害损失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中国的巨灾风险模拟模型。目前,中国缺乏完备的关于巨灾发生频率和损失的历史统计资料,无法准确测算风险概率和损失。因此,需要通过工程学的分析并结合风险管理的技术,模拟出中国不同程度巨灾风险的损失分布参数,以及根据巨灾风险评估及其积累指标掌握中国巨灾风险的地理分布等。

(二)加快培育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

资信评级机构对巨灾债券的发行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它对巨灾债券的评级,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中立、公正、科学的风险信息,使投资者能依据资信评级的结果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投资者认可的评级机构。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大力培育几家在国内具有权威性,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巨灾债券起到有力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协调监管体制

考虑到巨灾债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保险、证券、会计、税收等各个领域,建议明确保监会作为巨灾债券产品的牵头监管机构,抓紧制定巨灾债券产品的监管制度,包括巨灾债券涉及的风险转移、债券发行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各项指标的测算方法等,力求在两到三年时间内把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框架建立起来。同时,应加强保监会与证监会之间的政策沟通与协调监管,顺应国际国内金融保险业开放与竞争趋势,促使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融合。

(四)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要发展巨灾债券,必须设计好采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因为巨灾债券在中国还是未涉及的领域,因此,需借鉴国外发行巨灾债券的经验。目前,国外巨灾债券的具体运行机制如下:(1)巨灾债券发行机构与分保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接收分保公司的巨灾风险及相应的再保险保费,开发巨灾债券产品,包括约定期间、致损事件和债券利率等;(2)巨灾债券发行机构通过证券市场向投资者发行巨灾债券;(3)投资者购买巨灾债券后,发行机构将所得资金存入一个信托机构;(4)信托机构在使用发行机构存入的资金时,主要投资国库券等低风险产品。

在约定期间内,若没有发生致损事件,巨灾债券发行机构将存入信托机构的资金收回,并按照约定的债券利率支付投资者投资收益,同时交易终止。

在约定期间内,若发生致损事件,发行机构将收回存入信托机构的资金,提供给分保公司,用作投保人的部分赔偿金。赔偿后,发行机构将剩余的资金还给巨灾债券投资者。当致损事件发生时,发行人也就是分保公司,可以免除或延期支付部分债券甚至免除全部本利。这就意味着,当致损事件严重时,投资者将可能得不到任何利息,甚至可能丧失部分或全部本金。

发行巨灾债券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应该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债券道路,促进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金水,张研.应用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栾存存.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9).

[3] 张洪涛,黄薇.巨灾风险管理——中国发展巨灾债券的构想[J].保险研究,2006,(2).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龙 惠

国情巨灾保护体系选择论文 篇3:

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战略与产品选择

[摘 要] 巨灾风险证券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和保险方式,是金融与保险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不仅可以扩大保险业的巨灾承保能力,而且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目前的巨灾保险制度,指出我国应利用资本市场的巨大资金来提高铁路工程巨灾风险管理水平,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证券化战略,在比较分析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产品特征后,提出了在铁路工程中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债券模式,最后对巨灾风险证券化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巨灾风险 证券化 铁路工程 战略 政府主导型

一、前言

狭义上巨灾(Catastrophe)通常是指地震、洪水、台风、咫风、冰雹等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大型自然灾害。

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发生频率低,且几乎无法准确预测;造成的经济损失大,风险高;低发生频率导致高变异性,使得历史资料参考价值低。我们通常所说的巨灾指的是突发的、无法预料的、无法避免的、而且严重的灾害事故。保险界通常把地震、洪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视为巨灾风险,美国保险服务局(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ISO)财产理赔部按照1998年价格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铁路工程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发生巨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存在。然而,铁路工程巨灾的发生严重影响铁路工程的建设,必然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威胁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对已经损失进行补偿。而传统意义上的保险经营方式难以有效地应付日益严重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因此,通过风险证券化等风险触资方式联结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可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投资者以分散铁路工程建设风险。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工程风险管理领域的重要创新之一,为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保障需求与传统保险业自身承保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指明了出路。我国应切实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扩大保险业的巨灾承保能力,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我国实施巨灾风险证券化可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现行条件下,可先采取发行政府主导型巨灾债券的方式;然后,当相关法律制度约束被消除、市场条件逐渐具备的时候,可引入公司主导型巨灾债券;当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商品市场逐渐发展并成熟的时候,再推出巨灾期货、巨灾期权等多种形式,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市场,构成我国应对铁路工程巨灾风险的有效保障体系。

二、我国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战略途径

目前全球己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再保险体系,再保险市场已经发展到参与主体健全、运作机制完善的程度,经验丰富的再保险人为直接保险人提供着一系列专业而有效的服务。在许多保险风险的处理过程中,再保险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分散风险、稳定经营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铁路工程巨灾风险的特殊性,保险业的总体资金实力显得相对有限,保险业的巨灾承保能力不足,被保险人面临的信用风险比较高,因此,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弥补传统再保险方式的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各地铁路工程巨灾造成破记录的损失,巨灾再保险市场就面临着相当大的问题。虽然再保险市场的资本总量不断增加,但保险业对再保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而这些增加的资本相对于潜在的巨灾损失来说仍然远远不够。再保险人提供的保障规模通常只够用来保障小型保险人,而对规模较大的保险人来说,一般的再保险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保障要求了;另一方面,投保个体也逐渐认识到管理铁路工程巨灾风险的必要性,因此投保个体对巨灾保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如果发生巨灾,再保险人可能无力承担其赔付义务,这将可能导致一些原保险人无偿付能力而使保单持有人面临困境。再保险供给减少及需求增加两股力量同时作用,造成巨灾保险的费率节节高升。

巨灾风险证券化(Catastrophe Risk Securitization)是指创新性地运用各种金融手段,实现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分散巨灾风险的过程。保险风险证券化以未来保险期间或再保险期间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标的,进行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借以转移风险,融通资金。可以说,这是一种保险负债证券化的形式。巨灾风险证券化并不从根本上改变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性质与功能,它是两者之间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链接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保险业,利用其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与专业的承保和理赔技术开展巨灾承保业务,资本市场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规范的市场运作提供支持,从而共同应对巨灾风险。目前,保险业的整体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是相对有限的,尤其是面对近几十年来日益加剧的工程项目巨灾风险,保险业要么无力承保,要么在承保后因巨灾损失的发生而严重削弱自身的资金实力。可以说,整体上保险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铁路工程巨灾风险保障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迫切需要将大量的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转嫁给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市场。由于资本市场的市场容量大、资金实力雄厚、风险承担能力强,因此,可以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向资本市场转嫁铁路工程的巨灾风险。

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巨灾证券是一种能够改善投资组合的理想投资工具,投资这些产品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如果在充分分散的投资组合中加入巨灾风险投资,那么整个组合的收益水平下降,同时组合的波动性有更大幅度的减小(即风险减小)。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巨灾风险有助于进一步分散投资组合,因此这些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出现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国外有些投资专家甚至建议客户在每种投资组合中都包括一定比例的该类证券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瑞士通过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股票和债券指数的投资组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要高于不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也就是说,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能够达到更高的收益水平:在收益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包含巨灾证券的投资组合能够达到风险更小。

巨灾风险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风险处理手段,与再保险有一定的区别。在此,以巨灾债券和巨灾期权为例,将巨灾风险证券化与巨灾再保险作简单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巨灾再保险是分出保险公司与分入保险公司之间通过再保险合同进行的风险转嫁,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被保险人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大;而巨灾期货与巨灾债券是证券买卖双方之间通过金融工具进行的风险转嫁,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被保险人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保障。

尽管与再保险相比,巨灾风险证券化具有很多优越性,但它也有不少局限性。第一、铁路工程巨灾的低发生频率和高变异性导致巨灾证券的定价存在难度。一方面,目前对铁路工程巨灾发生规律的掌握程度不够,历史数据积累有限,另一方面,铁路工程巨灾损失本身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铁路工程巨灾证券的科学定价存在较大难度。第二、大多数巨灾证券存在基差风险问题。目前大多数巨灾证券的损失指标通常依据全国、某个地区或者整个行业的巨灾损失情况,而往往与某个特定保险公司的承保标的的实际赔付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投资于与自身保险损失情况有关联的巨灾证券,保险公司也往往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达到风险转嫁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铁路工程巨灾风险证券化是对传统铁路工程保险风险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保险业扩大自身承保能力的一种手段。从实践角度来讲,保险公司可以把风险自留、再保险和巨灾风险证券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各自的特点与功能,综合运用三者,共同构筑巨灾风险防范体系。总的来讲,面对巨灾风险,再保险与巨灾风险证券化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作者:王兰岩

上一篇:体育人体科学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课外锻炼延续体育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