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2022-04-20

近年来,安吉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认真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坚持以经济转型为主线,沿着“一地四区”的发展路径,深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着力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安吉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1:

我国风景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经验探索

[摘 要]我国在生态旅游景区范围内分布有众多的村庄,这些村庄往往存在着村民生活居住条件较差以及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张家界市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是张家界市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引导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的新型社区居住,原有山上旧村落规划建设生态景区。袁家界村民搬迁和生态景区建设,不仅是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景区的必然要求,更是张家界市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实践创新与先行探索。袁家界村在阳光搬迁、村庄景观化和就业富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其取得的主要成效和重要启示对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村;袁家界村

近些年来,我国景区范围内原住民居住点存在的“乱”、“脏”、“杂”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景区的普遍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张家界市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袁家界村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西北部,隶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管辖,是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核心。袁家界村辖上、中、下坪三个村民小组,162户,常住人口487人,土地总面积8.16平方千米,居民住房面积约5.1万平方米。2010年,张家界市被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袁家界村被列入湖南“3521”旅游创建工程中全省200个旅游名村之一。张家界市委决定,将袁家界村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突破口,并结合武陵源世界遗产地核心景区实施第三次搬迁计划,实施袁家界村现居住村民迁出景区,压缩提质村民现有房屋及设施,实现村民山下居住、生活,山上山下就业,景村和谐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建设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为此,袁家界村在旧村阳光搬迁、村落提升改造、就业富民、惠民保障和挖掘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在保障村民利益、再现自然生态景观、先行先试和为美丽中国添亮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1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践

袁家界村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着重解决了村民的安居乐业、社会保障以及景区美化和生态资源保护等核心问题。

1.1 实行旧村阳光搬迁

按照袁家界村民全部山下居住、山上山下综合就业的建设思路,根据相关规划,将现有5万平方米房屋面积压缩到2.7万平方米,并通过民主的方式,实行阳光搬迁。一是明晰村民房屋产权。制定村民房屋的产权、面积确定到个人或家庭的方案,明晰村民房屋产权及宅基地权属,此方案必须得到拆迁户全体认可。二是制定村民参与的拆迁补偿方案。对拆迁房屋的经济补偿,拿出折价入股和现金补偿等多种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方案供全体村民商议、表决。三是制定阳光化的山下新村搬迁安置方案。按照“民权、民定、民享”原则,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方式,并在土地、房屋确权、评估折价入股以及新村建设方案和新村房屋分配等环节,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方案的制订中。

1.2 原有村落景观化改造

袁家界村搬迁后留下的原有村落进行景观化改造,按照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和要求,高水准制定袁家界村景观化设计方案,全面提升袁家界村景区环境、综合服务和配套设施标准等。特别是注重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引进世界级服务设施和世界级管理模式,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打造高品级旅游度假设施,促进袁家界景区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发展的提升和转变,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品品质与世界级资源相匹配的目标。

1.3 拓展就业富民渠道

袁家界村以村民“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为原则,进一步拓展村民的就业富民渠道。一是壮大集体经济。以村级集体资产为基础,将山上重建提升的景区房屋、山下搬迁重建的新建小区住房,通过折价入股等形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股份制的袁家界村旅游发展总公司,开展旅游投资、物业出租(山上房屋改造后)、旅游服务、物业管理(山上、山下的物业管理服务)等经营活动。二是提供就业培训。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提高村民就业竞争力和在市场中寻找商机的能力。三是创业增收。引导和鼓励村集体和村民创办与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创意产业等相关的新型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

1.4 实施惠民保障工程

袁家界村以搬迁安置为契机,实施“村转居”工程,实现农民身份统一向市民转变,建立实施以“社会保障托底、集体福利普惠村民、老弱病残享受优待”等惠民政策,全力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完善集体福利制度。同时,在景区内规划建设高标准村民之家,包括村办公用房、村史展示室及会议室、图书室、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山下新村配置“三站三室一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站式”服务的社区公共服务站等,构建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5 挖掘充实文化资源

袁家界村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职业培训、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挖掘充实了民俗文化资源,展现出生态文明村的文化风貌。一是建立土家族传统技艺培训基地。依托山上中坪民俗文化村,还原和重现土家族传统技艺和文化,使其不仅成为游人的观光乐园,也成为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的培训基地。二是建设新村文化设施。山下新村以建成具有土家族民族风格和文化的土家第一寨为目标,并配置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展览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三是建立各类群众文化社团。建立土家族文化研究会、歌舞队、棋牌队、骑游队等各种文化社团,使土家第一寨也成为研究、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示范基地。四是大力倡导文化新风尚。定期开展具有人文文化色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以土家族民族歌舞为基础,编排出适合村民日常歌舞锻炼、游人易于学习参与,类似藏族“锅庄”的广场歌舞活动,展示民俗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深化游人旅游记忆,提高旅游品位。

2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生态移民软搬迁,充分保障村民利益

袁家界村依托武陵源核心景区,实施的“山下居住,山上旅游,互动发展”的建设方式,实现了生态移民的软搬迁,充分体现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表达了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及在建立和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完善村民民主议事会制度和议事规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生态移民软搬迁。全村3个村民小组125户开设了家庭旅游、参观点和旅游商店,旅游住宿床位达到2510张。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9万元,其中旅游纯收入3.5万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2011年,借势世界经典《阿凡达》,袁家界村快速推出“潘多拉很远,张家界很近”的宣传口号,使袁家界村成为张家界较为火暴的旅游景区。旅游成为袁家界村的支柱产业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保障了村民的经济利益。

2.2 提质发展建精品,再现自然生态景观

袁家界村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结合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加快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通过环境提质、文化铸魂、创意激活,使袁家界村整体提质,成为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主题鲜明、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与遗产地品牌相匹配的旅游生态文明村。同时,袁家界传承创新“仙境张家界、时尚潘多拉、土家民族风”三个特色文化,将目前上、中、下坪三个村小组重生再造,更名为狮子寨、天桥寨、天界寨。恢复一个空中田园景观,升级袁家寨子旅游产品,完善袁家界景区管理服务配套,创意策划梦幻蓝岛、仙隐山居、云海茶园、三寨书屋,形成生态修复、就业安置、村民文化生活、管理服务四类项目。其中梦幻蓝岛将打造成为以“阿凡达”为主题的精品民宿,仙隐山居将打造成为以仙境张家界为文化内涵的避世修身绝佳处,再现自然生态景观。

2.3 多方参与共谋智,先行先试规划先行

2011年年初张家界市对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出“先行先试、形成合力、科学规划、建设精品”的总体要求,一年多的时间,袁家界村先后召开了12次党员大会、14次村委扩大会议及组长会议和多次村民代表大会,明确了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方案以及公司运作模式、利益分配和安置就业方案等内容。经过民意测验和入户调查,95%的老百姓同意村里提出的《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99%的户主同意村支两委形成的《关于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决议》。同时,张家界市及武陵源区两级政府多次到村里调研,指导工作;市里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安置选址、政策对接与咨询等许多具体工作方面对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给予极大帮助;张家界森林公园管委会组织专门工作组,全面负责推进各项事宜的推进,实施袁家界村先行先试方案。进而开展制订了《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总体策划》、《袁家界世界自然遗产动态保护研究》、《袁家界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等规划,通过规划先行,有力地指导了袁家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2.4 实践探索谋发展,美丽中国增添亮点

袁家界村在“实施生态移民,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大力开展了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人与生态的和谐关系,强化了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袁家界村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保障了村民增收和安居乐业,切实协调好了自然生态景区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了景村协调发展,原住民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同时,构建的生态文化旅游新产业模式,推动了张家界景区从粗放型向国际化精品型转型发展,也助推了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袁家界村开展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实践探索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尝试,为全国同类型景区与社区发展做出了示范,为美丽中国增添了亮点。

3 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对今后我国的科学发展,不仅要繁荣昌盛,还要山河美丽。为此,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探索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袁家界在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对我国生态文明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3.1 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

生态文明村建设涉及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和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袁家界村启示:一是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列入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范畴基础上,更加重视政府的引导和创新力度。大胆开展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了生态文明村发展模式,在土地、资金、税收、社保、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政策设计,探索一条景区保护、原住民就业安置、社会和谐进步的生态文明村发展新路子。二是申请和落实拆迁安置用地的政策和措施。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山下集中安置区用地指标的获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村民山下集中安置区建设的用地指标;征地、建设过程中相关税费的减免政策以及集中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三是加大资金支持的政策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移民搬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项目以及湖南省生态建设有关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制定政策引导鼓励村民个人和其他社会资金入股;对提质改造项目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

3.2 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景村提升协调机制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建立省、市、区(县)、镇(乡)等各级政府协同,多部门联动机制。需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联动的,分工明确、统筹有力、协调运行的议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为此,袁家界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特地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市发改委、市旅游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武陵源区、张家界景区管理处等多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及机构责任。同时,市、区、乡、村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情况、协调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等。

3.3 需要完善村级治理,推进村民民主参与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和村民民主参与。需要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议事监督会)为决策、监督机构,以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村级治理结构。袁家界村的启示:一是将集体经济统一交由“袁家界村旅游发展公司”经营。下设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按经营范围设置分公司或项目部,进行规范运作。每年向村民大会提交年度经营计划、年度决算报告。二是建立村民议事监督会。通过全体村民民主选举的方式,推举20名左右村民代表组成议事监督会,代替村民大会在闭会期间行使决策、监督职能。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的搬迁安置、产业发展规划、新村建设工程等重大事项,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民议事监督会议决定并监督执行。村民议事监督会负责人由村支书兼任,负责召集、主持议事会。三是建立新村社区居委会。将新村管理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畴,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社区管理机构,实行居民自治,共建和谐社区。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利用村务公开栏、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将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将房屋拆迁、异地重建、住房分配、集体经济发展、重大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等重大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及时公开,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3.4 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景村全面提质升级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需要大量建设资金,需要提升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袁家界村是通过村集体土地融资、项目招商引资、村民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同时,探索运用改革和市场化的手段,盘活承包土地、山林及宅基地等集体资源,并尝试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生态文明村建设,以项目合作、入股等方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汇集,推进景村环境的高水平提质升级,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大幅度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

3.5 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

生态文明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知识、有管理经验、有市场运作能力等各类人才的参与。需要通过本村人才培养、外来人才引进、高薪揽才等多种方式,保证本土人才的成长和外来人才的融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袁家界村的启示是:一是重点选拔培养本土人才。在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复原退伍军人、打工返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通过送出去培训、实践中成长,培养具有旅游服务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二是引进外来人才。加强外来专业人才的引进,建立由个人发展机会和经济利益等相结合的多元利益引进机制,引进急需的市场运营、旅游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Ebenezer Howard.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2]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3.

[3]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

[4]陈茂铨,陈兵红.丽水市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

[5]张荣昌.走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的滕头村——浙江奉化“生态滕头”的调查[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4).

[6]唐晓燕.广东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8(24).

[7]任旭彬.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生态审美观照[J].长白学刊,2010(2).

[8]尹德明,陈泮江.山区低碳循环农业合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

[作者简介]杨晓东(1963—),男,新疆昌吉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张晓路(1983—),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作者:杨晓东 张晓路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2:

浙江安吉: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

近年来,安吉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认真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坚持以经济转型为主线,沿着“一地四区”的发展路径,深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着力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安吉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

转型的缘由

安吉县域经济的转型、提升是发展思路与时俱进的体现、发展成果集聚裂变的展示、发展优势撞击放大的结果。

生态资源化阶段。“靠山吃山”,安吉处于产业分工底层和区域竞争的末端,是全省25个贫困县之一。穷则思变,广大干部群众想发展、思发展、盼发展,打通交通大动脉,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资源经济化阶段。安吉工业化发展初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随着利税大户“老石坎纸厂”关闭而终结。痛定思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愿望。

经济生态化阶段。安吉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并在2007年正式确定“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设“中国美丽乡村”,2010年提出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不断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的相互支撑,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

转型的做法

安吉县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伴随着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以此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体制机制优势,高标准、全方位地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力提升科学发展的思路。安吉县以解放思想启动工作、以思想解放推动发展,确定“安吉路径”。通过“走出去”,到上海、苏南和杭甬台温等地学习,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实施“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授课指导,理清思路、规划发展;开展“大讨论”,通过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六破六立”、“激情与发展”、“赢在执行”等大实践活动,统一思想、提升思路。在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县后,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评估,提出坚持“三大发展战略”,沿着打造“一地四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发展路径,深入开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最终实现“建设民富县强和谐安吉”的发展目标。

2.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全力开创城乡融合的局面。安吉县按照打造县域大景区的思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塑造“安吉样板”。构建“三级联动”立体化格局。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构建“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化格局,实施建设和经营行动计划,健立全国示范的建设标准化体系及考核指标体系、长效管理体系;出台专项政策,整合支农政策向美丽乡村倾斜,确保五年投入2亿元用于风情小镇建设,每年投入30亿元建设优雅竹城。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杭长高速等项目建设,推进天荒坪二期等前期工作;实施“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健立“户集、村收、乡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广播、电视、电话等进村入户。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实施“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小康生活”民生改善系列行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体系,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3.以产业转型为支撑,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安吉县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转型主攻方向,突出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安吉速度”。推进工业新型化。坚持“集约集聚集中”原则,打造省级开发区、天子湖工业园、临港经济区工业“金三角”,规划省际边际产业集聚区,推动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型,提升平台承载力。构建“2+5”产业体系,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推项目建设,打造区域品牌,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农业休闲化。按照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思路,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全面启动“一区一轴三带十园”基地建设,打造安吉白茶等农业品牌,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休闲化发展。推进休闲旅游高端化。坚持规划引领,出台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和实施意见,培育竹海熊猫、室外滑雪等新业态,探索“旅行社+景点+农户”等服务外包,打响“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品牌,促进旅游产业由“观光”向“休闲”转型发展。

4.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力优化服务发展的环境。安吉县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势,打造“安吉服务”。激发体制活力。首创“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下放重点园区开发权限,优化了资源配置;成立城市管理局、昌硕街道,提升了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和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增强旅委(环灵峰山管委会)对休闲旅游的统筹力。提升服务效能。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创设“国地税联合办税”模式,建立“1+3+6”企业服务体系,压缩审批时限、就低标准收费、整顿中介机构,推行项目审批网上预审和四部门“一窗式”服务。创新机制优势。健全落实机制,成立抓落实办,推行领导联系、部门领办、乡镇负责和村组配合的“四位一体”落实体系;强化保障机制,实行乡镇“三线工作制”和部门“两线工作法”,完善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行动”;建立激励机制,推行乡镇“加快发展创业奖”、部门“提升效能创新奖”和干部“突出贡献奖”,探索6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乡镇党委班子,落实村两委主职报酬县乡村三级统筹。

转型的成效

通过持之以恒地推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加明晰了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以“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为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思路,更加坚定走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进、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路子。

1.县域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县域综合实力在省市位次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全国试点,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美丽乡村上升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品牌。

2.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县142个村完成创建,10个乡镇全覆盖,建成1条旅游大环线和4条精品线;6个风情小镇启动试点,天荒坪旅居小镇项目列入省重点。基础设施一体化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18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建成并运营。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142个标准化村级服务中心,各项社会保障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更高,城乡收入比1.96:1。

3.发展内生力不断激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激发了基层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安吉纳入杭州湾经济圈发展,城际轨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规划或启动实施。工业“金三角”承载力明显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跨入全省七强。产业集群化发展,椅业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

4.社会和谐度不断提高。通过一系列民生改善行动和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健立长效化的维稳机制、常态化的平安建设、目标化的民生行动,建立健全了社会管理体系,构建了“大信访”工作格局,2008年获省奥运安保先进县,2010年胜利完成世博安保,实现了省平安县六连冠,总体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委宣传部)

作者:王昌慧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3:

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思路

摘 要:本文重点剖析了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政策背景,提出了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指出了浙江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思路,建议从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推进全域旅游、生态富民、跨区域合作等多方面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崛起。

关键词:生态旅游 生态富民 绿色崛起

根据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把生态经济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的要求,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总体目标是2022年将浙江省建成“大花园”,发展全域旅游,把浙江建成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生态旅游。

把浙江当成一个“大景区”来进行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美化环境、美化城市、美化乡村来促进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创建“大景区”,发展生态旅游是浙江省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谋划建设的一个大平台,是生态富民的新举措。生态旅游的目标就是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以建设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等为依托,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崛起。发展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创建“大景区”,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突出提升生态保护能力、修复能力和治理能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建设“大景区”的重点,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健康产业、绿色环保和绿色能源等方面要加大投入,通过绿色产业的发展,把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变成绿色财富,实现绿色崛起。

浙江发展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是实现万村景区化,10000个村成为A级景区,2000个村成为3A景区。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国家公园、山海协作、通景公路等为抓手,推进全省“大景区”建设,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浙江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绿色崛起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带来的双重红利。

1 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思路

1.1 完善旅游交通配套,为游客提供便利

通过航空、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的建设,提高进入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的便利性。在交通线路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优先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将风景名胜区、高等级景区、森林公园的标志标牌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浙江省旅游交通标示体系。加快建设高等级景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特色小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的主干路网。建设骑行驿站,完善绿道建设,打造自行车路网等慢行系统,推进旅游漫游道、登山步道、自驾车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在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开设旅游交通专线和公交旅游专线。以杭州城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宁波栎杜国际机场交通枢纽和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改扩建、普陀山机场改扩建等项目为重点,加快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1.2 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全域旅游要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通过机制体制的改革,有条件的旅游局升格为旅游委员会,推动大花园建设发展。调动各个行业、全民和全社会参与旅游业发展,实施旅游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推广“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的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房车自驾、休闲养生、运动休闲、绿色骑行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完善通景公路、旅游厕所、骑行慢道等公共服务设施。树立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旅游景区全域联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的理念,實现旅游全域规划、全域打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

1.3 通过生态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以绿色崛起和生态富民为战略导向,建设一流的生态休闲目的地,探索形成生态旅游业推动环境保护、美丽城市促进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推动山区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模式,把山区生态优势转化成为旅游产业优势,使生态旅游业成为共同致富的主导产业,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大力发展旅游业、运动休闲、体育休闲、绿色农业等绿色生态产业,抓好产业升级转型,使当地居民既能享受“绿水青山”,又能得到绿色经济发展的红利。

1.4 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坚持环保、绿色、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改造、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持续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美丽乡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推进路网、管网和河网的改造,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景区、城镇周边的环境。从村庄建设、旅游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力争把每一村都建成花园。加大休闲农业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挖掘乡村的特色文化,把每个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景点。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来推动生态旅游建设,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浙江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既注重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保护环境,努力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挖掘美丽乡村的旅游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运动休闲、养生休闲、民宿经济等新型业态。

1.5 促进资源和生态旅游有机融合

继续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围绕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旅游景区等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绿色产品、生态等和“海”那边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建设好“大花园”。在原有接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特别要加强与青田、云和、庆元、景宁、松阳、龙泉、龙游、江山、开化等生态县市的合作,实现山区的绿色崛起、生态富民,继续深化山海协作,做好生态旅游产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发展。多个产业和生态旅游有机融合,带动绿色经济发展。

1.6 丽水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崛起

要制定最高的生态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管理、形成科学的保护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成为最美生态的标杆。最大限度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崛起、生态利民。丽水要以创建国家旅游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民参与、全领域建设、全方位提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把丽水建设成令人向往的“大景区”。

丽水是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核心区域,要利用好“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把丽水建成大花园、大公园、大景区。要从全部领域、全时段、全方位去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抓好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努力将美丽环境和美丽生态有机融合,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让丽水居民得到实惠,过得舒心。丽水是诗画田园、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最理想的区域。丽水应紧扣“大花园”建设目标,全面推进“诗画丽水”建设。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让乡村成为景区,让乡村成为美丽的大花园,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7 衢州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崛起

衢州是首个“国家休闲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区域。保护好生态是建设的前提条件,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提升,成为全省领先的绿色生态城市。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衢州发展生态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衢州市和开化县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努力把整个衢州打造成一个“大景区”。整体提升全域景观形象,提升全市的整体环境,按照全身参与、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原则来建设“大景区”,将“大景区”建设融入到衢州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中,优先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衢州全域旅游发展。衢州应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

1.8 区域协同发展,发展生态旅游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总体方案》要求,推进浙江成为建设先行区,指导衢州、丽水以及杭州、温州部分县市在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中先行先试,探索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精准富民、区域无障碍旅游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推进四省在旅游交通上实现无缝对接,统筹推进四省立体化的区域交通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东西走向的跨省交通基础设施连通,推进区域内支线机场、通航机场、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公共交通设施体系建设和内河客船等旅游交通服务发展。通过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周边省市共同打造生态旅游协作区,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 结语

浙江省和安徽省签订了《共同打造浙皖世界旅游目的地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同培育区域化生态旅游集群,完善立体化旅游基础设施,建立常态化合作共赢机制,共同发展生态旅游,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1] 黄璜.浙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20(11).

[2] 刘锋.“民生改善”引领这里有发展方式转变[J].旅游學刊, 2010(8).

[3] 吴必虎,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 2007,21(3).

作者:杭宇

上一篇:全球市场展望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安基层基础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