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生态德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是在生态哲学的基础上,从生态品德以及情感等方面切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主要探讨初中教育中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第一篇:学校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综述

摘要: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30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等。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为背景,分析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提出思考。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态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等。在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中,需要综合的全方位考虑到影响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相关因子,积极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多方位的视角来制定出积极的心理健康系统建设与维护方案,最终达到优化环境、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系统维护的目的。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现状

1、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分之一以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主,辅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社团活动或其他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内容的设置与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密不可分。2002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国家政策和文件的指导下,大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

2、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专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教师较少,多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这种情况是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又日益增多的矛盾的产物,也是学校教师编制系统中缺少“心理教师”岗位的产物。部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在公立学校获得一席之地,只能投身社会机构或是在思政等学科岗位、教务等行政岗位就职。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要系统地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而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构成复杂,专职教师较少,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还有部分学校由校医兼任或者外聘社会机构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资质远不如专职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不够专业,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或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最终使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拥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数量,不论是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学校数量,还是设置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数量,都远落后于城市城区学校。经济因素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城市城区学校不仅比农村地区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便于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使得他们能够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甚至编写校本教材;能够建设心理咨询室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二、生态系统理论下学校心理健康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教師队伍及服务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内容,科学指导家长及同伴

1、建立心理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借助香港台湾模式,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将师资队分及服务为三级:以广大学校教师作为第一级队伍,主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辅导大众学生;学校心理专业教师组成第二级队伍,主要承担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工作;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合作,组成第三级队伍,以心理疾病的治疗为主。

2、科学指导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引导父母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之中,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树立参与学校心理健康建设的意识。

3、科学引导学生之间的同伴友好关系。好的同伴关系具有有支持功能;同伴的心理互助也可发挥心理健康促进功能,如同伴间的相互倾诉、宣泄、集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同伴系统能够发挥心理预警功能。

(二)加强家校共育,建立学校——家庭——同伴积极有效一致性联结

从中系统层面来看,家庭微系统、学校微系统、同伴微系统必须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父母、教师、同伴之间的影响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家长与教师的共同积极参与和双向沟通交流,促进了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说明学校和家庭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家庭和社会的单独影响。

家庭微系统、教师微系统、同伴微系统必须建立一致性的联系,家庭、教师、同伴传递一致性的价值观,避免出现“5+2=0”的现象。

(三)注重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积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系统,提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与经费保障;为建立能够满足需求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监督机制保障。

已有的调查发现政策制度保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呈显著正相关,这也反映出政策与制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营造积极向上有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班级氛围是指班级成员通过长期的合作、互动以及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共同的学习目标、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整体性、表征性的表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班级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环境具有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功能。学校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但社会文化环境并非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在发挥“滤”的作用之下,发展“育”的功能,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信忠义

学生心理健康围护体系的构建-从生态系统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双重视角,舒姝

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审视与生态促进,卿素兰

作者:羊鹤龄

第二篇: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生态文明养成

摘 要:生态德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主要是在生态哲学的基础上,从生态品德以及情感等方面切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主要探讨初中教育中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初中教育;措施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生态德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联性,让学生不断建立和养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意识,为社会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以下是初中教学中开展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中生态文明要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初中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主要是依靠学科知识这一基础。因此,在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各科老师要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挥教材中的生态德育因素的作用。老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中与生态德育可以互相渗透的结合点,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从而让教学最大限度地触及学生的思维。比如,初中历史老师在讲授《黄河——中国人的母亲河》相关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授各个历史时期与黄河有关的知识,如原始社会时,形成了具有大河文明特点的半坡文化遗址;商朝时黄河孕育了殷商的高度繁荣;两汉时期,大興土木,砍伐森林,黄河泥沙淤积等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黄河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并尝试对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唤醒心中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老师也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而要多关注生活,从杂志、网络等渠道多收集相关的资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生态德育竭尽全力。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化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要想促进学生良好生态文明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并且将生态德育有效地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生态文明的理念和重要性,而且也需要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并且通过校园环境及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和习惯。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中的树木进行分类,并在草坪等地方放上温馨警示牌,提醒行人爱护花草树木;在学校食堂的墙上贴上“爱惜粮食,拒绝铺张浪费”等标语;在盥洗室的墙上刷上“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请珍惜水资源”的标语等等。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生态环保演讲比赛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形成生态文明的习惯。

三、借助情感体验和熏染,引导学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学校教育中的生态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工作者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层面,而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情感和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生态文明的习惯。比如,鉴于平时学生浪费纸张的现象比较严重,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个环保小组,将同学每天浪费的纸张收集起来,等到学期末的时候,再让学生自己看。每天浪费一张纸,学生心里可能没有多大感觉,但是当看到一学期累积下来的纸张数量,学生心里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同时也就能自觉珍惜资源了。再如,学校也可以借助停电停水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缺水缺电的苦恼和不便,然后老师再趁势向学生宣传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这样能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珍贵,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四、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德育

学校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德育也是如此。因此,在重视学校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比如,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调查分析,并且将成果写成报告。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将目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状与行为,会产生心痛的感觉,而且也将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发出保护环境的呼喊,激励学生自觉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学校开展生态德育,促进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具有系统性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总结,从而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和内容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5).

[2]郭晶怡.和谐德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誗编辑 高 琼

作者:李凤华

第三篇: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形势所需、人民所愿,并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学校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进行探究十分重要。

关键词: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形势所需、人民所愿,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学校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思想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养成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这对让学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使自然受到伤害、物质财富增加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而是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在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已经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当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愈来愈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属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显著标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引导经济循环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文明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在人们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激化而产生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经过培养和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环境问题,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生态文明科学知识素质、生态文明道德素质、生态文明法制素质、建设生态文明能力的教育实践过程。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渠道,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

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统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必须协调,形成经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提倡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树立新的现代文明观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只是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树立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观念。树立这种新观念需要加大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力度。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社会成员受生态文明教育程度有关。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口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依靠足够教育、具有较高文明素质的社会成员去实现,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资源、维护人与社会的和谐。学生时代是思想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对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发展必须服务人、造就人,教育是造就人的最根本途径。学校教育从保护环境的教育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到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对环境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发展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扩充和深化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过重的严峻形势。环境状况的恶化,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处理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具备生态文明素质的人才。学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场所,学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形成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到高等教育中的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专业教育和大学非环境专业的生态教育,不仅为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提供了研究平台,而且也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和具备生态文明素质人才的摇篮。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环境意识和环境技术的人才,而是具备生态文明科学知识素质、生态文明道德素质、生态文明法制素质的综合人才,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观念的转变,这是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及恶化使人类社会重新思考发展模式。人类社会要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主要途径。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生态文明素质的主阵地。

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取多种方式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需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和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是提供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方法和参与经验,而且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和审美方面的思考,促进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态度与行为的转变。对于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活习惯和智能,多在20岁以前形成。而青少年具有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等特点。如果他们在学生时代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起环境意识并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成年之后就会从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对各种计划、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研究,从中选取最佳方案。

五、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传播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西方环境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生态价值以及我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确立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提供了思想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传播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提供了可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传播途径。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我们当代生态文明教育中主张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存、协调发展,体现着和谐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为人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伦理思想,研究它们也就是对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丰富。我国的生态教育从幼儿园的热爱自然,热爱动植物的教育到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到高校德育教育,这些都为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六、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

青少年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主体和支柱,我们需要的是合格接班人,最基本的是要有全面健康的人格的人。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之,通过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人格,并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不仅依存于自然界,而且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和其他成员应该和谐相处。从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强调人与自然、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因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N].中国教育报,2012-12-28.

[2] 邓玲.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N].光明日报,2013-01-23.

[3] 十八大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2-11-08.

[4] 黄承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12-08-20.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for Schoo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GUO Jian-rong, LIU Shu-qi

Key words: school education in ecological progress; promoting eoological progress

作者:郭建荣,刘淑琪

上一篇:职业中学体育教师论文下一篇:盆景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