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创建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篇: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浅议

摘 要: 校园生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同质化现象明显、育人环境有待改善、网络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校园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态建设并重、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是解决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產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把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校园生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

关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众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法。基于此,我们走访了河南省多所高校,通过问卷及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方面的具体情况,以便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一些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生态文化指文化要素、文化、发展环境之间保持协调平衡,在和谐相处中促进高校文化不断发展,但一些高校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高校校园生态文化不仅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增强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有利于师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充满生机的文化观念,并把他们辐射到社会中,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

(1)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不强

大学校园“生态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如踩踏草坪、课间吃东西、教室随便扔垃圾、浪费水电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意识松懈和制度落实不到位。从高校的教育规律,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及大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高校应承担起培育和宣传生态文化的责任。但一些学生及教师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如对“学校定期不定期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进行宣传吗”的回答中,12%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对“你了解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吗”的回答中,14.2%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但不完全”。师生不习惯运用生态学原理有效地解决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人与环境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高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样缺乏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应是当务之急。

(2)学校各部门缺乏良性互动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涵盖内容多,涉及参与者也多。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应该是教师、学生、领导干部及后勤服务人员等,但从目前情况看,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仅由团委或学管部门负责,缺乏广泛的宣传及参与,没有形成上下各部门之间良性的互动与配合,影响了教师、学生及广大职工参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队伍组织涣散、人员配备不齐、专业性差、参与人员水平低等问题,因此需要树立良性互动的全员共建意识,建立一支高效全员化的良性互动建设队伍。

2.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明显

当前部分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质化,缺乏特色。

(1)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观念滞后

高校教育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作为核心。有些高校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片面地认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搞校园绿化、后勤服务、环境保护,没有将生态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把生态文化建设与促进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关系。因此,需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如“书香校园”、“艺术长廊”、“名人风采”等建设,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视校园景观建设,搞好绿化美化,重视校园综合治理工作。

(2)校园文化建设模仿复制现象突出

一些高校在校园面积及建筑设施上舍得投入,建设新校区、扩建新建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实验楼、体育馆、活动中心、运动场等硬件,但建筑设施缺乏创意与个性,与学校的办学精神、学校定位不相协调,存在跟风、抄袭现象。

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趋同的现象,模仿、复制,缺少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有些高校看到兄弟院校邀请名人名家或当客座教授或到校讲座,就竞相效仿,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不能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方法与途径创新,没能发挥出校园精神文化应有的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学生精神、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人格培养的作用,妨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化人作用的发挥。

3.育人环境有待改善

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在实际调查走访中师生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环境期待较多。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做出了许多努力,校园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教室、宿舍、食堂拥挤,运动场地狭小,自习室拥挤,实验室缺乏等现象明显。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学校未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设施和生活设施。

(2)“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不充分

生态文化和谐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以人为本,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高校应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抓出成效。目前有些高校把学校建设的重点放在硬件建设、提升知名度等“形象工程建设”上,对于软环境的建设下的力气不够。如人文环境的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传媒文化的教育、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等关注不够,“以人为本”的校园生态需要强化。

4.网络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日渐深入,网络教学、慕课、微课等的出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意义十分重要。但由于宣传不力、管理不善,致使一些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通宵游戏,交友聊天,分散了学习精力,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1)网上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传媒的全方位覆盖与普及,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便捷,查找资料、论文检索、知识拓展、精彩课程视频等,内容丰富,查找快捷。一些学生不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阅读学习,而是复制粘贴课程作业,观看搞笑视频,进行网络聊天等。造成学生重感性体验,轻理性思考;重娱乐八卦,轻冷静沉思;重感官刺激,轻深刻透视,对其知识体系的形成极为不利。

(2)网络课程学习的强制性执行不力

新媒介的出现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吸引着大学生,特别是微信的出现,使得他们在获取资讯时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很多高校开设了免费的网络课程,方便学生学习。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对网上课程的学分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教师的指导与要求形同虚设,达不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构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应对策略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必须建立在和谐与发展上,加大宣传力度,校园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态建设并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应是重中之重。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学生对生态文化的认知。

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知识橱窗、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生态知识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强化对生态文化知识的认知。高校要把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合力,上下配合,良性互动。

2.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态建设并重。

高校首先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的塑造和优化,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承担高校精神文化的载体。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提升境界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此,高校要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教学设施与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合理布局、网络设施的畅通等。除此之外,校园人文精神的积淀、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环境的优化、网络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生态,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关注校园整体生态文化的构建,就是关心生态系统的每一成员,使之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高校首先应该重视学校的外部环境,做好合理的规划,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搞好绿化美化,还要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各种各样校内外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多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构建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燕燕.高等院校生态文化构建的主要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9(1):24-25.

[2]喻秋兰,余文龙.浅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11(6):132-133.

[3]胡祖吉.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教育探索,2007(12):106-107.

[4]高永蓉.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态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6(8):5-8.

[5]徐建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互动探析[J].科技信息,2008(28):480-482.

[6]田传信.校园生態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发展的共生性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4-115.

[7]贺旭辉.论21世纪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4(12):150-152.

[8]冯婕,祝杨军.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哲学基础[J].北京教育(德育),2008(3):17-19.

[9]刘艳华,张冬玲.21世纪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6):990-991,1009.

[10]蒋黎黎,叶爽.儒家文化对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54-155.

[11]徐达.体现农林高校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培育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1):51-53.

[12]佟瑛.浅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J].今日科苑,2008(2):231.

[13]吴烨,朱玉芹.高职院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1):200-201.

[14]朱玉芹,吴烨.高职院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158-159.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李杜诗歌的生态美学思想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162400410521)阶段性成果。

作者:丁桂香

第二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摘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创建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高职院校;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二、校园生态环境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开源节流,谨其时禁,王法赋政”,表达了他的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联合国环境署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里克?索尔海姆解读中国十九大时说到:“世界看到了的一种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正在建设的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经济,这是在‘生态文明’旗帜下的中国转型”。对于“生态文明”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此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校园生态环境必然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校园;是深入贯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是园林型校园环境、智能型建筑设施、节约型能源利用、友好型人际关系、学术型文化氛围的生态工程。校园生态环境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职院校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习总书记形象地把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比作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作为高职院校,生态校园、美麗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从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去打造。

(一)要明确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既能直观反映学校的精神价值取向,能体现学校的校风校貌和校园管理水平,具有强大的育人引导功能。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夯实教育的物质基础,增强师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增强学校文化底蕴,提高学校文明程度;有利于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要建立健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制度

制度和法治带有根本性、长远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校园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制度就是指挥棒,如果指挥棒没有调整过来,没有具体地体现,那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很难落地。因此,要建立健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制度,用制度指导建设,以制度约束建设。

(三)要合理规化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而作为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使用,更应该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办环境。高职院校的环境,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空间布局、环境改造还是设施配置设计、活动组织,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人为本,体现培养职业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最终形成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引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强调设计与生态相结合,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开发与生态相结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用与生态相结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要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引领

茂密的森林、清澈浩瀚的海洋、巍峨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河流、飞流直下的瀑布,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理想家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书声琅琅、朝气蓬勃,美丽的校园是学习的精神家园。要加强全校师生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师生正确认识校园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全校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一种和谐、自然、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继而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和社会公众积极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建设要求等,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发自内心地主动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五)要切实做好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满足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为目的,依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校园,将环境与人的活动有机协调和联系起来。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校园布局结构及道路交通的规划;二是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三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复育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四是生态建筑单体或生态建筑群的构建;五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六是传统能源的节省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七是室内外空气质量的调节控制;八是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九是噪音的控制与削减;⑩生态教育的推崇和宣传。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不懈地抓好高职院校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书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洪伟.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J].市场周刊.2017.

[2]张建平.基于生态理念的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J].西北大学.2013.

[3]宋海涛.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理论和措施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

[4]李煜,张玉钧.论生态校园的建设模式[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

作者:刘聪颖

第三篇:浅析高校如何加强生态校园建设

摘 要: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发展,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出现了建立生态大学的新动向。而在中国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知名院校都是公立的,政府自然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规划和考究高校建设并展研究,主要是以弄清楚生态大学建设的意义为逻辑起点,通过回顾国际和国内生态大学建设,对建设生态大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生态校园建设;原因;国际国内;现状;措施

一、建立生态大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起着龙头作用,不仅仅是现有一切产业发展的智力源泉,更加是人类创新和人类文化延续的殿堂。校园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它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规划,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良好的大学生态环境,有利于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不仅仅提高生活质量,获得高的幸福感,而且提高效能,缓解现代社会的不安、紧张,浮躁,营建人们健康的心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推动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城市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目前的本质问题是认识问题[1],对于大学校园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当前的生态认识的一般水平上,更多的应该是积极的探索和引导。

三是具有长远的重大意义。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主要构成人员。大学是一个文化源地,广泛的向四面八方传播意识形态。因此,对大学校园进行生态的探讨,创建生态校园,具有必要性和积极的意义。更加重要的是形成一个生态文化,世代传承。

二、国际国内生态大学建设背、模式和问题

(一) 国际国内背景

对于生态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古巴比伦和埃及,比如说:古希腊的生态艺术,“水是最好的”等等。而对于中国,生态思想更加是丰富,像古代就有 “怀柔百川,及河乔岳” [2];九州名山川泽,是出产物质资源的地方,所以要祭祀[3];“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所载《田律》中则用法定的形式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七月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者,毋敢杀;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唐朝的《唐律》用法律保护自然环境开了先例;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而对于生态学的研究,我们还得回归到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那时他们就开始致力于生态规划的研究。从生态学研究到将“生态”概念引人大学校园规划和考评中大约又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近年来,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先后启动了不同层次的绿色行动计划,研究的重点在拟定绿色生态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与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研究及公共服务角色,促进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

生态校园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后,我国各个大学开始了研究,比如山东理工大学,《体育院校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等等,同时相关学者也对生态校园建设亦做了许多相关研究,如吴正旺、王伯伟先生在《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大学校园城市化对其所在城市的生态影响,提出了包括发展生态教育、校园生态管理、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等应对策略。

(二) 建设模式[4][5]

(1)生态景观型

生态景观型的校园首先必须是以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为基础的。再此基础上,对校园进行综合布局,强调通过结构的优化来打造一个注重整体布局和景观塑造的大学。比如说校园布局结构、道路网结构布局、校园内的景观园林设计、生物多样性、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布局结构等等。

对于生态景观型校园还有一点必须提到,它必须以景观园林设计为重心,无论是在规划手法上,还是在工程实践上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以校园为主题的布局规划和景观设计,已有许多可供借鉴和模仿的先例和套路,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目前我国高校所提出的生态校园课题多以整体布局规划和景观塑造为主。以海南大学海淀主校区为例,就是运用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将东方院落文化与西方的理性和美学观念有机结合,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明确了功能分区,对校园整体采取园林式的景观风格和自然式的道路系统。体现海南海路相邻的特色。

(2)生态技术型

生态技术型是以技术为核心,在校园生态建设过程中注重技术支持,强调用技术加大对校园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何使学校成为一个可以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发展的可能,使学校自成一体,减少独立性。

具体来说,生态技术型校园是以生态学、生物学、气候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以高新技术作为支撑手段,使生态观念通过技术贯彻到校园建设中来,更加具体的来说就是:建筑物的空间和室内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强调建筑的灵活性、低能耗,有较强的空间适应性;使物种保持良好原生态型;校园规划提高各种设施的使用效率;道路网建设的最大方便化;实用材料的高度环保型;废物自行消耗处理;节约为主、减少消耗,延长使用和循环多次利用的思想。

(3)生态教育管理型

所谓生态教育是指学校在建设生态校园中,不仅仅注重生态本身的建设,或者说不仅仅直接进行生态建设,它而是从精神的层面出发,强调应该从生态学基本理论、方法和规律,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加以考究,努力去培养学校社区包括学生,教职工,社区群众等在内的人的哲学观、教育观、生态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重点一般是通过开设正式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生态问题对于人和生态本身的价值。更加有重要意义的更是在于它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正规教育,学术讨论,意见看法,把这种生态校园建设中形成的生态教育思想和生态保护技术和方法移植到校园社区意外的地方,如此使得其影响范围突破个体校园。生态教育管理型还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师生,教职员工,校园群众,校园外的专家、学者和群众参加到校园建设中来,是学校建设更加具有科学合理性,建立一个更加符合自然,符合人类要求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打造一个和谐有序,美感十足,格调特殊,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大学。

(三)生态校园问题

生态效益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规划的同时,缺乏校园生态建设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和常规化。二是生态校园建设的意识不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是校园建设人员,还是其他普通校园工作人员都在骨子里没有生态观;三是设施与自然的不配套,不协调。比如说校园地下排水管道建设极度不合理;四是只是重视到自然的工具价值,没有考虑到其内在价值。只是把自然作为一种资源供人类利用看待,作为工具,而并没有认识其本身的价值,从而陷入了浅生态学。五是缺乏生态教育体系。生态问题,说到底,目前是认识问题。学校应该对教师,学生,其他职工进行一系列生态观教育,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行动。

五、生态大学建设的措施

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教育系统,塑造以校园为内核的城市生态文化。不仅仅要让教育每个学生认识到环境生态问题,而且要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深切的感知的环境的重要性,让校园社区每一位成员知道如何为建立生态校园贡献力量,同时要让生态观根深到以校园为核心的城市每一位公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从而建立城市生态文化圈。

一是依据生态校园建设原则进行校园环境规划与设计

(1)不仅仅要进行生态校园规划建设,而且要使得使校园生态建设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日常化。

(2)尊重学校原本的生态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竟可能减少对校园原生态的破坏。对校园景观中的各种典型都应加以保护,保存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3)注意建设的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相互协调,地面设施,地下设施,空间利用的合理。

(4)注意原本的环境承载力。建设时候要考虑到建设和环境的和谐,不能超过承受力,不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更加不能造成无法恢复的伤害。

(5)坚持尊重生态价值时,也要考虑的效率问题,注意布局的合理性。比如完善、便捷的校园道路系统。保障更好的开放空间品质。

(6)植被覆盖要以尊重本地为主,防止过度引入导致的生态失衡,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制度要以自然为主,兼顾艺术。不要过度追求艺术,从而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二是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制度为保障,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1)要保生态保护贯彻到学校日常的每一个具体的管理上和采用高效低耗的技术手段。用水用电是高校的主要能耗方式,遵循“有偿使用,定额使用”的原则,则可大大降低能耗,杜绝浪费。目前,各高校如海南大学基本在学生生活用水电上实行有偿使用或者定额补 贴超额自费的办法,洗浴刷卡、饮用热水刷卡等。建议学生公寓公共盥洗室也可尝试有偿用水办法,采用磁卡水表系统。而对于行政办公、教学活动用水电,则可尝试指标定额管理,尤其是实行了院系办学经费打包制的高校。

(2)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实施鼓励重复使用的管理措施。减少校内的一次性使用物品,鼓励纸张的双面使用和铝质、塑料等制品的反复使用。建筑材料应选用节能、环保、可再生材料。此外,洗浴废水、学生公寓盥洗废水等经过中水系统处理,可在一定围内重复用于冲厕、绿化等用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实施鼓励废物。回收的管理措施,尽量采用使废物成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技术手段。就垃圾处理来说,应该设立分类回收箱分类收集固体废弃物。实验室垃圾和电池等电子垃圾要定点回收。■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朱跃铡.生态校园的建设规划概论

[2]引自《国语·论语》

[3]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

[4]王莹,马三津,田真. 高校校园环境与生态校园建设

[5] 张红、阎耀军.我国高等学校生态校园建设模式研究

作者:向熳 何溪

上一篇:拼贴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