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生态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党根据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的科学总结和高瞻远瞩的意向。

第一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理念缺失,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探求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是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几点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进而我国农村生态的改善和优化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态文明;污染;环境问题

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它是关系到民族未来、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强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阐释

1、生态文明的概念

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详细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2002年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进行界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不仅对我国未来农村发展描绘了蓝图,同时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主要依据。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在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农村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建立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

3、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实现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真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活力;其次,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通过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能够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支撑;再次,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告诉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把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到公共财政范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真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奠定重要的前提。

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首先,农村城镇化建设超出了农村的可承受能力。在过度开发中,很容易造成农村生态的破坏,过多的建设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农村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农村的环境被破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农村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出了一部分作为肥料之外,大多数生活垃圾都被无组织的倾倒,村口、道路、农田都成了天然的垃圾场,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虽然有些农村建立了垃圾箱和小型垃圾站,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清运,会产生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农村空气的严重污染,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不仅不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3、农村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广大农村为了更早的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引入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给农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造成了农村严重的污染。首先,空气污染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生产大都是以烧煤为主,再加上缺少相应污染净化设备,容易造成空气的污染;其次,水污染严重。水污染是乡镇企业造成的最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水平较低、污染严重,大量的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了农村水体的污染;再次,土地污染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的废水直接排入农田,有些是固体的废物直接堆放到农田,这样就降低了农田的肥力,造成了农业的严重污染。

三、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

针对当前农村出现了环境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对环境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力图从自身做起,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首先,加强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村委会应该组织相关的宣传人员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决策,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强化对农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教育。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农民群众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设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再次,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上来。要估计农村群众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组织村民对村里的垃圾站、废水进行处理,真正使大家一条心,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重要的前提基础。

2、强化对乡镇企业污染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首先,不断强化乡镇企业的技术革新。随着当前技术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引入先进的清洁技术,把乡镇企业给农村的污染降到最低,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还应该及时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尽快开发、研制不同类型的污染防范技术,真正做到保护农村环境,确保生态有序运行;其次,对乡镇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企业的发展,需要能源、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这样才能体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可以从更大范围内的劳动力转移入手加速工业化进程,更快地为乡镇工业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以降低乡镇工业企业空间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所需付出的代价;再次,加大对乡镇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要强化对乡镇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有污染就应该及时上报,强化对乡镇企业的有效监督。

3、加快生态农村的建设步伐

首先,优化农村产业格局。从农村的产业格局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两点,一方面因地制宜,另一方面注重合作。丰富农村的产业模式,通过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相互促进,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调整生态产业格局。在企业的吸引上严格把关,对进驻的企业进行污染评估,鼓励具有生态产业创新的企业进入农村;其次,加大生态农村建设力度。注重农村生态产业推广和宣传,融入到市场当中,实现农村特有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将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手段相结合,提升生态产业环境下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农村的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村发展生态旅游,进行农村生态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整体优势性的服务产业模式,充分的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尹伟伦.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 科技导报, 2009(07).

[2] 刘思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3).

[3] 柯珍堂.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探讨[J]. 企业经济, 2008(11).

[4] 郑少尉. 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的完善[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2).

[5] 李翠竹. 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01).

[6] 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 求是, 2008(04).

[7] 牛志明.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 世界环境, 2008(01).

[8] 王丽丽, 张亚晶. 政府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责任[J]. 前沿, 2007(09).

[9] 李小勇. 对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J]. 甘肃农业, 2007(08).

[10] 陈恒彬. 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二维”框架的路径选择——以邹平县张高村的环境状况为例[J]. 大连干部学刊, 2007(07).

作者:林柏利 刘晓霞

第二篇: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生态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党根据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的科学总结和高瞻远瞩的意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也是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一、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与发展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标志性的起点,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警示性的预兆。而后在1972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为首的学者研究出版的著作报告,即《增长的极限》,是对于极大限度的追求物质财富的挑战,为全世界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环境问题的思考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努力。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及实践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早就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还有,1955年,毛泽东又强调:“在二十年内,基本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现绿化。”[1] (P.262)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并进行实践。[2](P.21)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党将生态文明思想逐渐融入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大再一次提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的发展深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务必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联系起来,为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生态”与“文明”两个概念的组合。文明是与野蛮相对应的概念,‘文明’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经过人的劳动和智慧的创造,并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阐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相互协调的文明状态,打破了西方生态文明观“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思潮的两种倾向。在对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人是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对象。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P.167-168)马克思还强调:“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也就是说,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存在,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明显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严峻挑战,经济发展有史以来在最大化的追求物质财富,忽视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并且不断破坏的自然。尤其是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过度的弘扬人的主体性而相对的贬低自然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文明态势。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我党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从根本上令我们熟视无睹的自然世界。从而改变唯利是图的经济发展,更加明确的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展现了我党对我国文明发展状态的深刻挖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我党对我国文明结构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党鲜明的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据社会现实的情况,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增加到生态文明,也就是说,我国的文明建设逐步深入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党深刻总结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表明我党在实践中根据实事深层次挖掘社会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升华,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为满足一代代人的延续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运用更加合理的方法,更好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更高的层次阐释了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适度开发和注重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更加全面的、具体的概括了我国生态问题解决的战略思想,深入到以“文明”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推动。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基础。

我党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益低下和社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资源滥用的现状剖析,创造性的回答了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增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谁注意道路。由被称之为“黄色文明”的农业文明、“黑色文明”的工业文明到如今的“绿色文明”即生态文明,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以及全过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中的指导意义。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改革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改革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积极的引导作用,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方案,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改革政府,提高政府业绩,使市场和政府相互弥补对方发挥作用的缺陷,以及有效抑制双方运行机制的“失灵”,简化政府职能,授权或者分权来进行政府管理工作。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政府放弃管理权利或者是弱化其管理职能,而是以政府站在更高的角度发挥其“掌舵”和“导航”的功能。政府通过制定有效地生态治理模式,简化政府管制权利。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至上的原则,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自我调节,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相关行业、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表明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作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相互存在着。为了发展经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然而僵化的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发自然资源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求相关行业和企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落实我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和号召,主动遵照国家的相关措施,承担社会责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科学技术降低污染的程度,转向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促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三)提高公民建设生态文明意识,扩大公民参与力度

长期以来,公民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意识淡薄,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例如,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涸泽而渔等等,生态功能区居民无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无视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我们作为生存者之一,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努力学习各类生态文明知识以及接受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共创我们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邓小平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王娇娇(1989年),女,河北省,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王娇娇

第三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盘点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5月5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笔者梳理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等多个部委(局)2014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可为国土资源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改革 制度创新

2014年以来,各部委(局)通过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培育市场、试点探索、课题研究等手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一批制度相继出台,试点示范陆续推进。

一、落实意见明确重点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围绕上述《意见》的落实,各部委(局)在2015年重点工作加以明确。国家发改委主要在贯彻实施《意见》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四个方面;环保部重点编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全面推进“十三五”环保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大气十条),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继续推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制定实施,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战略环评等方面;水利部重点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三个方面;国家林业局重点在国有林场改革、林业法治建设、天然林保护、生态林业建设、林业市场化建设五个方面;国家海洋局重点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示范建设,细化生态红线指标和管控措施,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价业务规章制度体系,推进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试点,制定实施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方案。

此外,环保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试行)》已上报国务院,国家公园体制、陆海统筹机制等研究都在进行中;国家林业局研究提出了《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在内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并已报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二、注重立法完善制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各部委都十分注重通过加强立法、完善制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加强立法方面有多部法律修订或重新制定。2014年4月24日,历经四次审议,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修订后的环保法将成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律,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将保护环境立为基本国策,将“保护优先”作为第一基本原则,将“生态红线”等首次写入法律。此外,国家发改委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初稿已经完成,确定了法律框架,正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进行修改,环保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已形成建议稿报送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林业局已形成森林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在修改完善。

在完善制度方面,从产权管理、空间管控、监管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国家林业局2014年研究提出了《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在内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起草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2015年4月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对全国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总体布局,联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集体林地承包合同》(GF-2014-

2602)和《集体林权流转合同》(GF-2014-2603)示范文本。二是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制度。2014年,环保部印发《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明确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水利部印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14〕285号),全面部署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提出将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拟将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2015年3月,国家海洋局公布《2015年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明确在全国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三是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考核制度。2014年7月,中纪委机关、中组部、中编办、监察部、人社部、审计署、国资委联合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将地方政府性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列入审计内容;9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通报制度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实施面向沿海地方政府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通报制度并部署开展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四是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015年3月,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印发《2015年海域综合管理工作要点》,将全面开展海域分等定级,建立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开展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跟踪评估;5月,环保部全面落实《水十条》: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完善收费政策,修订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非超采地区。五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环保部支持安徽和浙江新安江、福建汀江流域开展水环境补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和5000万元,配合财政部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资金规模达480亿元,享受转移支付县市达512个;10月,国家海洋局第16次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制定《海洋生态损害国家损失赔偿办法》。2015年3月,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印发《2015年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拟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4月,农业部结合涉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执法检查、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督查等常规执法和管理工作,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水域生态文明建设。

三、强化重大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2014年,环保部深入实施《大气十条》,保障APEC会议空气质量,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国家能源局将从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油品升级、发展新能源等六方面,支持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2015年,环保部落实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以及建设项目总量指标管理办法,研究提出“十三五”总量控制制度改革方案。

水污染防治。2014年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水十条》,2015年全面落实《水十条》,要求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土壤污染防治。环保部《土十条》于2014年已基本编制完成,上报国务院;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推进污染场地全过程环境管理,发布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监测、评估、修复系列技术导则。2015年继续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15年4月,《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5〕1号),提出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四、示范引路试点先行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各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试点探索实践持续推进,不断创新。

示范引路。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推出57个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强调要紧紧围绕破解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水利部确定59个城市作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城市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农业部在1100多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的基础上,发布了“美丽乡村”十大模式;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17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环保部在浙江湖州召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总结16个省和1000多个市、县多年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授予37个市(县、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强调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应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面推进,拓展提升,深化固化。

试点先行。一是环境保护方面。2014年,环保部在13个省份开展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完成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开展城镇化、经济发展转型政策环评试点,开展第四批环保服务业试点,启动滦河、东江流域综合整治试点。2015年3月,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印发《2015年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从16个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的重点海湾中选取部分海湾开展动态监测并试点开展治理。二是农业生态方面。2015年,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合作备忘录》,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设计和长效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认定北京市平谷区等37个县(市、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北京市通州区第五季富饶生态农业园等100个点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全国创建218个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农业部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已启动,今年主要在山西、内蒙古、宁波等13个省(区、市)实施。三是林业生态方面。2014年,环保部印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2014—2015年度中国行动方案》,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2015年2月,国家林业局确定重庆、内蒙古、辽宁等11个省(市)确定为“金林工程”试点,形成集森林、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于一体的“全国林业一张图”。四是水生态方面。2014年1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北京市海淀区等46个县(市)为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推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制度健全、主体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到位、监管有力、手段先进的河湖管护长效体制机制。2015年,水利部下发《水利部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59个城市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日前联合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通过水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五是节能减排方面。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起草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交通运输部拟开展水运能效、清洁能源利用、绿色港口等试点示范,碳排放交易应用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数据中心绿色改造;环保部全面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开展环保领跑者和绿色供应链试点。

五、探索发挥市场作用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各部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有三个:一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投资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注重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意见》明确,根据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排污者承担治理费用,受委托的第三方治理企业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专业化治理。同时提出,到2020年,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第三方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社会资本进入污染治理市场的活力进一步激发,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第三方治理业态和模式趋于成熟,涌现一批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综合信用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服务公司。3月1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鼓励开展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允许各地通过水权交易满足新增合理用水需求,通过水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4月16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促进多元融资方面明确提出,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4月27日,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财建〔2015〕90号),部署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提出逐步将水污染防治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六、课题研究、国际交流

课题研究。2014年8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14年应对气候变化重点研究课题入选单位公告》。选择七个研究课题予以经费资助,即:我国典型行业碳排放强度准入方案研究;“十三五”期间国家生态安全地区气候变化规划适应的综合政策措施研究;我国碳排放权衍生品市场机制研究;“十三五”破解我国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碳锁定难题的思路研究——基于消费视角;“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公共资金机制研究;“十三五”推进低碳城镇化创新性思路研究;“十三五”城市火电行业控制温室气候排放创新性政策措施研究。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评估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成果,已明确典型滨海湿地特征和服务功能构成,初步分析了滨海湿地生态特征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在联系机制,确定了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科技部启动实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2014年9月17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跨平台专题服务”对接会在黑龙江省拜泉县顺利召开。

国际交流。2014年12月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在秘鲁利马举行。2015年国家发改委将积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积极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各方加强行动、携手合作,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国家林业局将召开国家林业局与湿地国际2015年年会和2015后国际森林安排研讨会。科技部将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第11次全会会议。2015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MIECF)于2015年3月26日在澳门举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为2015MIECF的特邀支持单位。

(注:基金项目:2015年国土资源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22),国土资源领域前沿动态热点问题跟踪。)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2] 彭波、毛磊:我国通过“史上最严新环保法”首次写入生态保护红线[N].人民日报,2014-04-25.

[3] 周生贤:适应新常态 打好攻坚战 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在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501.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蔡永青 王永生 汪冰 郭冬艳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论文下一篇:世界人文地理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