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构建农业技术论文

2022-04-2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四川省隆昌市农村户籍人口有近55万,占比达72%。实现共同富裕,难点在农民,核心在农民增收。笔者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隆昌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导向构建农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场导向构建农业技术论文 篇1:

基于农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水产星火产业带建设为例,强调围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推动以市场导向、政府主导、产学研结合为特征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以技术集成为主要手段,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星火产业带;价值链;多功能性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和标准化技术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在于提高农产品和农业的价值。农业技术进步体现在农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升级,最终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条。而要协调好价值链各环节,必须有完善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做支撑。

一、农业价值链变化对农业技术创新政策调整的影响

第一,农业价值链变化要求政府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与农业技术组织政策必须突出国家(地区)意志、强化国家(或地区)战略引导,针对制约国家(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实行跨地区、跨产业、跨平台的集成攻关和成果共享,引领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第二,农业科技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应转向水产、畜牧、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等高成长、高收益领域。第三,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应该从以农业硬技术为主逐渐转向硬技术与软技术并重,更加重视仓储物流、品牌管理、渠道设计等软技术的开发。第四,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主体应以科研单位为主,转向产学研相结合、市场及技术应用推广前景明确的科研联合体,特别是那些具备全产业链要素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第五,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重点要从以往主要针对单个产品、单项技术转向面向整个产业链(特别是若干关键的产业价值链环节)的综合技术集成。第六,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重点将更加重视对平台技术、产业共性的支持。第七,要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重点基地的突击队作用。第八,更加重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发展,注意平衡资源节约技术与增收增效型技术研发的发展平衡。

二、广东水产星火产业带的建设经验

积极回应农业的多功能性和产业价值链变化的挑战,主动调整农业科技政策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园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重要保障;是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健全农业研发瞄准机制,完善农业研发组织,提高研发效率,增加农业研发收益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绩效,深化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广东省在调整农业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开始尝试通过围绕本地区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产学研各主体的农业研发及推广应用,以提高农业产业链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广东水产星火产业带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项目背景。水产业是广东省农业的第一大行业,更是广东省沿海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其中,种苗繁育、饲料营养、病害防治、保鲜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构建、渠道管理是最具價值的产业链环节。但在项目实施之前,广东水产行业技术研发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产学研严重脱节。拥有科研骨干和仪器设备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业内企业、推广机构和分散农户各自隶属不同的体系,难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有效整合。二是研发投入过于分散、高水平成果较少、科研后劲不足。科研经费和项目分布过于分散,没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过分追求短期成果,对周期长、难度大的重大课题投入不足、持续性较差、激励不强。对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性应用基础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公共数据库和开放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三是研发选题与产业价值链不匹配。以往的水产研发投入主要集中水产新品种开发,对水产病害防治、深加工、保鲜仓储、供应链管理、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等增值环节投入较少,对休闲渔业设施规划建设、观赏性水产品开发等新兴行业和新兴产品的投入较少。四是对公益性研发的重视不够。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水产污染防治及水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等公益性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广东水产业技术发展遇到的上述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多或少存在,区别在于问题的程度和范围,因此,具有典型性。

(二)政策导向促进支持产业多功能性与价值链增值的技术跨越。一是完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切实体现产业多功能性的要求。指标体系中包括辐射带动农户、人才培养、市场发育和网络建设、项目的社会适应性等社会效益指标,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生态保护、环保保护措施等环境生态指标。同时,还区分了短期效益和中长期效益、项目评估指标与项目后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以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项目综合效益,做到优中选优。二是针对最终结果和关键流程,按产品和工艺要求制订结果性评估指标、关键节点控制指标和保障性指标等三类指标及具体评分标准。三是优先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重点基地的研发优势。集中全力支持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及加工企业广东恒兴集团主导、中科院南海所和中山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团队等单位的强强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产产学研联合体。大力支持基础研究重点基地、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信息平台、实验测试及示范基地、共享数据库等条件建设。四是优化科研选题。在继续支持应用开发的同时,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关键性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病害防治、水产深加工、供应链管理、休闲观光水产等产业价值链薄弱环节的科研。

(三)资金筹措、投向与分工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包括: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并整合政府财政性投入,优先将项目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创业基金等政府财政扶持对象。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农户增加项目投入。包括:加强项目包装,引入创业投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组织银企项目对接、引入知识产权及企业产权中介机构、优先支持相关企业在主板及中小板上市等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三是合理配置资金投向。各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高成长环节、技术共享研发技术平台和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平台。四是合理安排研发与推广分工。突出骨干企业的主导及产业链整合地位,将多数中小型地方性水产科研机构并入主导企业从事应用性开发、售后技术服务和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构建。重点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难度较大的应用开发研究,重点高校主要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人才培

养,适当开展应用研究。

(四)基于价值链增值进行产业重组。一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重组。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相关研发计划项目的牵头单位,并把带有整合产业链意义的信息平台建设和市场营销平台建设交由龙头企业来主导建设。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权型或合作型项目公司;回避体制障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内部的横向一体化重组。对于分散生产的农民主要通过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模式化、标准化养殖,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水产品议价能力。对于同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则通过行业协会、园区同业协会、交叉持股、共建技术联盟进行行业内合作与业务重组,以尽可能提高产业链价值,加速技术推广。三是创新水产产业带管理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了解承担单位的工作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交流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确立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等。

(五)建立有利于产业价值链增值的科研运行机制。一是建立起严密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项目确定的任务、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各成员单位也相应建立了星火产业带建设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奖罚责任考核体系。二是建立起全产业链可追溯的食品卫生质量控制体系(HACCP体系)。实施全程、全方位、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与责任追究,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机制及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建立起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的项目经费分期拨付制度、奖惩制度和信誉记录,防范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三、案例启示

(一)农业科技政策必须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要重视农业的可加工性、生态环保、景观审美、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非传统经济功能及社会功能和环保功能,适时修改项目筛选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导向。

(二)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提高产业价值为根本目标,紧紧抓住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高成长环节和平台技术组织产联合攻关、实现跨越发展。

(三)农业技术创新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龙头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方针。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产业链要素整合和产業重组步伐。

(四)建立有效的产业带协调管理机制。星火产业带建设需要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借鉴广东省建立水产星火产业带联席会议制度,由地市科技局、行业协会、参与项目的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会议主席(负责人)产业带联席会议主席,作为产业带最高决策机构,龙头企业连着基地与农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指导农户与基础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将产业带建设纳入省及产业带所在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以保障建设深入持久地实施下去。

(五)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资金筹集方式的创新。通过项目包装上市、银企对接、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企业股权与知识产权交易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研发投入。

(六)强调产业链和价值链作为产业带建设的主线。通过星火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条。围绕着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水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相关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开发;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培训、应用、示范及推广以及产业协调与运作机制创新。

责任编辑:晓 轩

作者:周建华 洪 凯

市场导向构建农业技术论文 篇2:

隆昌市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建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四川省隆昌市农村户籍人口有近55万,占比达72%。实现共同富裕,难点在农民,核心在农民增收。笔者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隆昌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古湖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石燕茶乡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柑橘、稻渔(稻虾)、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园区层次、培育特色品牌,增强特色产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150个种养循环生态养猪场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规模化发展生猪养殖,实现村集体、农户共同受益。二是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探索“基地初加工、园区精深加工”模式,补齐产业精深加工短板。配套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引导和扶持建立与柑橘、稻渔配套的冷链物流、分选包装等设施设备。依托凯信农产品物流中心、抖音带货等,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快速实现产品变商品。三是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推进农业与旅游、工业、商贸业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文创产业。将沱灌文化、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集田园观光、农耕体验、农业休闲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乡村旅游融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和全域旅游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推出文化旅游线路。
探索多元化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加強党建引领。继续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村干部年终绩效考评述职评议考核,实现与村干部年底绩效挂钩。二是建好农村经济管理团队。用好“回引优秀农民工工程”,更加突出从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农村能人中选拔村干部,配套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人才激励机制。三是实施“四大专项计划”。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消薄”计划、整镇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贫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升计划、中省财政补助集体经济发展村示范计划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村庄经营型等集体经济形式,探索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带动等举措,发展“房东经济”“飞地经济”,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农用地承包权“三权抵押”,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利用自有存量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出让、自营、出租、入股等形式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确保农户家庭经营主体地位。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或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对外发包。支持农村各类专业大户、农技人员、村级组织成立家庭农场,或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合作、信用合作和供销合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实行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支持力度与带动小农户数量挂钩机制,引导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带动农民增收。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培育模式。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参与培训。继续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民夜校的技能培训作用。探索利用AR技术、5G技术与现场培训相融合,多形式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深入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政策措施。二是建好配套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市场导向和产学结合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学历教育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对职业农民管理技能和农业风险防控的指导。探索制订合理优惠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兴办农机、产销服务企业、农产品电商服务队伍等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对放弃耕地、宅基地的进城农民工,在购房、就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补助。健全城乡平等就业制度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相关配套制度。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至少每两年的正常调整机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以个体或其他经济组织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渠道,同等退休年龄领取养老保险金。二是健全农产品相关保险制度。继续发展和农产品密切相关的险种,尤其是本地特色产业农特产品特色险种,探索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制度,降低农户市场风险。三是降低农民社会成本支出。推行线上线下就业招聘活动,免费为农民工推送就业岗位。对户口不在城市而在城市上学的农民工子女统一安排就近入学,不收任何跨区域费用。建设针对农民工的城市安居工程和廉租住房。健全门槛低、覆盖率高、针对农民工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工在创业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作者单位:四川省隆昌市委政研室)

作者:唐飞 曾凡平 刘书栋 胥文帅

市场导向构建农业技术论文 篇3: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然存在着总量与结构、数量与质量、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应在保障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把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能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对策

我国农业的发展,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发展特色等为重点,充分尊重市场导向,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结构,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1]。

1 优化农业生产基础

1.1 优化产业布局

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适宜生长的作物也有所差异,应根据作物生长特性,科学规划种植区域。目前,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地区没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忽视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的农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一是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合理布局种植区域;二是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合理配置农药、化肥、地膜和水资源,探索最低应用及最高产出的绿色、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

1.2 发展地方特色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得到有效发展,但仍存在着农业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受传统农業发展理念的影响,仍以粮食种植为主。应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粮、经、饲等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以此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1.3 注重品质提升

我国的农业种植具有多样性,因此,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农业种植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断创新。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是要从种植源头抓起,广泛应用优良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二是要运用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要大力宣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培养用得上的农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 加强农业后续产业建设

2.1 强化信息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流通性,要适应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现状,但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流通,一是因缺少交流和沟通,种植经验不能及时推广应用,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二是因没有建立有效的电商平台,多数地区的农产品还没有实现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去”这一目标。因此,要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实现各地先进生产经验的有效结合应用,同时,还应积极借助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业从种植阶段到销售阶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性。

2.2 坚持三效协同

我国正在向生态环保型国家发展,农业也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种植还面临很多问题,环境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要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加强控肥、控药等工作的开展力度,转变传统大肥、重药、重膜、大水的农业种植习惯,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调整农业结构,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协同发展[2]。

3 总结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业种植理念不断优化,农业发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开始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步适应地区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有效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 1 ] 李林杰,顾六金.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农业经济,2014(08):3-5.

[ 2 ] 冯海发.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3(07):12.

(收稿日期:2017-12-18)

作者:牛洁

上一篇:农村水电行业革新探究论文下一篇:农业课程教学环境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