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旅游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5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期,而中外厂商的博弈更日趋“白热化”。能登上奥运盛典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是所有顶尖品牌的梦想。虽然各路厂商在奥运主题营销的竞技场上一掷万两,但真正能捧回金牌的却寥寥无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残障人士旅游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残障人士旅游市场营销论文 篇1:

虚拟照进现实:对虚拟旅游的研究内核及范畴之思考

[摘要]作为近些年才出现的一种新事物,虚拟旅游在产业界已经被公认为热点之一。然而,学术界并没有针对虚拟旅游研究的内核及外延进行思考,仍然停留在东敲西打的探索阶段。面对虚拟旅游“实践超前,学术滞后”的现状,研究其理论内核,使其科学化,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旅游体验为理想型,提出了“镜像体验”这一概念,试图以此建立起虚拟旅游研究领域的内核,并进一步以其为核心对虚拟旅游研究范畴进行探讨。

[关键词]虚拟旅游;研究核心;研究范畴;镜像体验;理想型法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VPL Research公司创始人杰龙·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了“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VR)的概念。奥库斯坦奈斯、布拉特纳(Aukstakalnis,Blatner)对虚拟现实作了如下定义:虚拟现实是人们对计算机及其复杂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及交互操作的一种方法。虚拟现实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飞行模拟训练、娱乐、数据和模型可视化、虚拟战场环境仿真等领域,现在VR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而虚拟旅游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它是以虚拟现实为主的多种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现实中或不存在的旅游场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载体构筑成虚拟旅游环境,并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旅游爱好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览路线、速度及视点,足不出户就可以遍览遥在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在虚拟旅游刚刚出现的时候,马歇尔(Marshall)坦言:“虚拟世界是一全新的艺术形式,并且还没有人真正地理解它”。的确,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虚拟旅游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在经历了十几年发展后的今天,我们不能因此而一概否定它能够成为一个热点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虚拟旅游值得并且要求我们付出努力去研究。尽管学术界目前不能完全对虚拟旅游实践作出指导,但已经在虚拟旅游研究中达成了一定的共识:(1)我们不能无限扩大虚拟旅游的定义和功能。虚拟旅游不是旅游,也永远不可能取代真实旅游。旅游的定义是个人前往异地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而虚拟旅游并没有离开常住地,而是将“旅游景点搬回家”;旅游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虚拟旅游并不能完全代替旅游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等要素。(2)虚拟旅游是旅游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隶属于旅游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它在近期或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同旅游学一样成为一门学科。然而,我们也不能小觑了它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旅游业都曾被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Naisbitt)预言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天然结合将产生更大的驱动力,它不仅会给信息技术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更赋予旅游业发展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虚拟旅游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国内学者多从虚拟旅游自身的特征出发探讨其应用与实现问题,虽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国外学者对虚拟旅游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并对其赋予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对它们进行梳理后,发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拟旅游与真实旅游的替代关系。张罗杰(Cheong)认为虚拟旅游对现实旅游有着巨大的威胁,并可能替代现实旅游和旅游产品。但穆齐尔、普格尔(Musil,Pugel)却认为虚拟旅游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旅游的替代品,因为它不能替代真实环境中的所看、所听、所感,以及不能提供现实旅游中的各种社会文化关系。苏斯曼、温哈根(Sussmann,Vanhegan)以假设检验的方法对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虚拟旅游尽管不能替代现实旅游,但却具有弥补现实旅游缺陷的潜力。(2)虚拟旅游的体验性。布克(Book)认为虚拟旅游不能替代真实的旅游,但是虚拟旅游为人们提供了在真实旅游中不能获得的体验。斯丹木布里斯、斯堪尼斯(Stam,boulis,Skayannis)研究了虚拟旅游后的体验重现问题。(3)虚拟旅游的网络营销及对旅游决策的影响。邱文彬、万金生、李信义(Chiou,Wan,Lee)在对旅游指南小册子和虚拟旅游进行比较后,建议在旅游营销中采用以虚拟旅游为主的联合促销形式。莱斯顿(Leston)认为虚拟旅游能帮助顾客在出游前更好地了解旅游地以做出见多识广的实地旅游决策和合理的旅行前安排。鲍尔、杰克布森(Bauer,Jacobson)认为旅游市场营销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和东欧国家将从虚拟旅游发展中即刻受益。(4)虚拟旅游与旅游资源的关系。达文波特(Dav—enport)对虚拟旅游在敏感地区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阐述。

由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特别是虚拟旅游虽然在实践中已经日趋成熟,并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但在旅游学科的研究之中却并未成为一个热点,仍然停留在东敲西打的探索阶段。这更反映出虚拟旅游研究的不成熟和不规范。面对虚拟旅游实践的蓬勃发展,研究其理论内核,使其科学化,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建立虚拟旅游研究内核,进而对虚拟旅游研究范畴进行探讨,以期激起研究此问题的一波涟漪。

套用阿拉姆贝瑞(Aramberri)和谢彦君的话:虚拟旅游发展还处于少年期,这意味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虚拟旅游实践应用蓬勃发展)和心理上的严重不成熟(虚拟旅游思想道路筚路蓝缕),少年期恰是这二者的矛盾结合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引导失当,虚拟旅游可能会误入歧途;如果加以正确的指引,虚拟旅游会对整个旅游学的发展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 虚拟旅游研究的内核

3.1 内核的提出

关于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认识。第一是传统的旅游经济说,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观点,在目前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另一种是旅游体验说。虽然它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在此不讨论它是否可以作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毕竟真实世界同虚拟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在虚拟旅游世界中,即在以虚拟旅游者为主体的操作系统中,虚拟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是其开展其他一切活动以及影响虚拟旅游服务者行为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对虚拟旅游者的体验研究,可以作为切入点。

笔者应用诺伊曼(Neuman)在定性数据分析时首先使用的理想型法进行研究。理想型法是社会关系或发展过程的模型或心理抽象。理想型是进行比

较的工具,它可以用于突出案例间的区别或强调案例间的相同之处。当突出区别时,特别是在确定对照背景时,理想型被当作参照物来说明在所研究的环境或现象中的不同寻常的背景对比。当使用理想型强调相同之处时,也就是组织相关定性数据通过类比说明相似之处,理想型有助于以自身为基础从概念或语义上组织数据。应用此方法,笔者提出与旅游体验相似的一个概念——镜像体验。它是指虚拟旅游者在沉浸于虚拟旅游过程时,所得到的一种感官体验,是对旅游体验的模拟。这里引用了一个比喻,就是把旅游世界同网络虚拟世界的关系比作实物与镜中像的关系,但两者的关系不是平面镜所映射出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呈现出镜中像对实物的模拟关系。在虚拟旅游中人们尽管不能真实地触摸到景点,不能同景区的居民游客真实地交流,但虚拟旅游者会身临其境般漫游于一个逼真的虚拟环境中,能够同网络上的导游或其他游客进行言语互动。在这里,虚拟旅游者所获得的感官体验是对真实旅游体验的极端模拟,它就像一面魔镜,让网络游客能够感受到未来实地旅游的情景,达到镜像体验。

3.2 镜像体验与旅游体验的对比性讨论

对镜像体验的研究不得不先从旅游体验谈起。瑞恩(Rayan)在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包括了娱乐成分或者学习成分,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旅游体验的获得是旅游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的。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的实现路径是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和旅游中的游戏。

旅游体验是在旅游世界中完成的,镜像体验是在虚拟现实中进行的。图1能够清楚地表明旅游体验与镜像体验的对应关系。图中间的虚线像一面魔镜将旅游世界与虚拟世界分开,同时也将它们之中的体验方式、实现路径一一对应联系起来。旅游世界与虚拟现实有着视听感官上的相似性,旅游者所感受的旅游氛围情境在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不论真实的旅游世界还是虚拟的旅游景点都能对行为者产生弥漫性渗透的心理影响,像是空气里的味道、海水里的盐分一样,包裹着行为者的外部心理感知世界。旅游体验发生在旅游世界中,或者说,发生在一个拥有独特意义的具体时空框架当中。在这个世界中,美丽的景色常常使游客流连忘返,它是多数旅游者在旅游中所获得高峰体验的来源,是其做出旅行决策的主要原因。旅游者主要通过视听感官尽情地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人类的智慧伟绩。虚拟旅游也是存在于一个具体时空框架之中。在虚拟现实世界里,自在之物与艺术作品历历在目,虚拟旅游者通过视听观赏能够极大地获得与真实旅游相似的效果。然而对景点的观赏不仅仅是旅游者的唯一目的,加之人的社会性本质共同决定了与当地居民和游客以及管理人员交往的不可避免性。在旅游交往期间,所有旅游者都脱离了原有的社会阶层约束,成为平等交流、沟通的主体。与旅游世界相对应的网络世界是虚拟性的(如身份的隐匿性、空间的虚拟化),这也取消了社会角色的界限。虚拟旅游者与其他在线网友开展的交流沟通与实地旅游交往同样是平行的。模仿在旅游过程中的意义也不能低估,旅游者可以借助模仿或追求模仿实现对旅游愉悦的体验。在旅游目的地,外国游客穿戴龙袍的喜悦甚至能够感染许多中国人。虚拟世界中的旅游者又何尝不是一个模仿者呢?无疑,他是在模仿真实的旅游者,以此来获得愉悦。这有点类似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网民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到不同的目的地“旅游”。例如:以克林顿的身份,游览他在1998年访华时去过的西安一北京一上海一桂林一香港线路,并用文字介绍克林顿此次访华的历史情境和重大意义。虚拟旅游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可以享受国家元首般的“礼遇”。游戏是一种以娱怀取乐、消闲遣兴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规则的活动。旅游过程中的游戏设计,连同其他旅游体验方式一样,是提高旅游者参与程度和体验质量的重要手段。虚拟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它同《古墓丽影》、《反恐精英》等电脑游戏一样,都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特点要求虚拟旅游者必须经过对电脑的操作,通过完成前进、后退、环视等动作来实现虚拟旅游。从这一意义来说,《古墓丽影》是对劳拉寻宝的模仿,《反恐精英》是对反恐现场的模拟;而虚拟旅游是对真实旅游的模仿,所以它本身也是一种游戏。

旅游体验与镜像体验在实现路径与感知效果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现代条件下,消费者对虚拟旅游的体验似乎是满意的,并且在模拟环境中旅游已经是社会事实。斯丹木布里斯、斯堪尼斯在研究了基于体验的旅游创新战略与技术问题后,指出体验的再现和模拟有助于延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而这种交互关系的延伸又将有助于体验的重现。借由包括虚拟旅游在内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而展开的活动能够延续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而增加体验的重现。

4 对虚拟旅游研究范畴的思考

有些学者认为,虚拟旅游无非就是网络营销的一种形式,这是它唯一的研究内容。不可否认,网络营销是虚拟旅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不能用网络营销涵盖虚拟旅游的全部。思想理论之所以可以指导实践发展,是因为它来源于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因此,二者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思想理论带有指导性和前瞻性。如果仅仅对虚拟旅游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对其进行抽象和展望,必然会被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迷惑,从而难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升华,难以从中提炼出虚拟旅游研究内在的逻辑性,进而步入思想理论永远落后于实践发展的怪圈。

从现象学角度来审视,虚拟旅游的实质过程就是“足不出户,遍游美景”,而这一过程的内涵就是“身临其境获得体验”——镜像体验。它体现了虚拟旅游的本质属性,揭示了虚拟旅游研究范畴的核心所在。其他与此相关的虚拟旅游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外延扩展。图2为虚拟旅游研究范畴车轮图,它形象地表现了以镜像体验为中心的虚拟旅游领域的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车轮中央是虚拟旅游镜像体验的研究,它是虚拟旅游不断发展前进的中轴驱力。车轮的外部是虚拟旅游的外延研究内容,它们增大和加快了虚拟旅游发展的范围和速度。由于各研究内容之间存在着交叉与重叠,所以用虚线分隔。图中右下侧留出一个空白辐条,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更新、思想的进步,虚拟旅游的研究范畴会不断发展变化。根据研究者的目的不同,对同一现象的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势。车轮图中部靠近车轴的辐条部分,可以称为定性研究部分,因为虚拟旅游早期的研究多从文字出发,与整体归纳范式相关。车轮最外部的车胎称为定量研究部分,它和实证主义或假设演绎范式相关。

虚拟旅游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然而当一度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开始“冒烟”,环境恶化、破坏性开发以及文化异化等现象日

益严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关于旅游资源的问题。虚拟旅游为协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

虚拟旅游的美学鉴赏:我国美学大师叶朗认为,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涉及审美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又涉及审美的各种形态(壮美与优美、绮丽与疏野、沉郁与飘逸、繁缛与明快等等)。任何事物都不排斥功能性与美学性的共存。虚拟旅游不是枯燥乏味坐于电脑旁的机械鼠标操作,它也有各种审美活动蕴含其中。

虚拟旅游与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包括人文社会经济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优美舒适方便的各种条件。然而,旅游环境对于旅游活动的质量或数量的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旅游环境容量,将会导致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破坏,降低旅游活动的质量。虚拟旅游所提供的环境能否降低真实旅游环境的破坏,起到保护与建设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虚拟旅游与社会伦理学:社会学本身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它是研究社会机构和社会关系的科学。虚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旅游活动、社会关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旅游本身就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虚拟旅游可以发扬社会的和谐性和公平性原则,为残障人士、不易出家门的老年人士提供服务。

虚拟旅游与旅游决策:环境心理学指出,消费者利用感官对有形物的感知及由此获得的印象,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服务或感受型产品质量及企业形象的认识和评价。然而,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与不可移动性与旅游者事前决策性之间的矛盾,致使旅游者不能提前试用旅游产品,两者之间存在高度信息不对称。这一矛盾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传递才能够解决。这种信息不能仅是简单的文字信息或图片信息,它必须是沉浸性、构想性、交互性的,即真实旅游的“再现”——虚拟旅游。潜在旅游者在虚拟旅游网站进行虚拟旅游,获得镜像体验,实现对旅游产品的“试用”,从而为其旅游决策提供了参考。这为解决旅游产品“客货不可见面”的弊端寻求了思路。

虚拟旅游与旅游市场预测:李君轶对Web旅游数据和实地调研旅游数据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出实地调研数据(实际需求)和Web数据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不论是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或时间分布,两者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虚拟旅游比其他网络信息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所以对虚拟旅游与市场虚拟之间关系的研究会给旅游相关部门提供更准确的预测信息。

虚拟旅游与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它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虚拟旅游应该像网络游戏、网络支付、网络社区等网络经济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虚拟旅游如何在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网络经济时代掌控自己的领域,拓宽旅游经济的发展空间,亦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虚拟旅游与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包括搜索引擎营销、E-mail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等多种形式。虚拟旅游作为网络平台上一种高速、有趣的信息传播手段,其在网络营销中必将会有不俗的表现。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旅游者自身的成熟,多种营销方式的联合也将成为虚拟旅游研究内容之一。

虚拟旅游虽然是旅游学科中的子领域,但虚拟旅游不可避免地涵盖了旅游研究的众多内容。这也更进一步说明虚拟旅游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对虚拟旅游研究范畴思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虚拟旅游研究也并非是一个内容繁杂且空泛的范畴。从系统论与矛盾论的角度出发,虚拟旅游的研究体系应该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的集合系统。笔者在探讨虚拟旅游研究范畴时,将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这一矛盾体,即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其研究体系,期望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演进范式,体现社会、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避免陷入不同利益群体的功利性认识。其表现形式为网络营销与旅游决策、虚拟经济与美学鉴赏、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市场预测与社会伦理等矛盾面的对立统一。而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旅游的研究范畴和研究重点也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

5 结论

对虚拟旅游研究内核的讨论,首先为解决旅游产品的客货不可见之弊端提供了解决思路。镜像体验是对旅游体验的高度模拟,它们之间在获取路径和感知效果上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这种相似性是其成为虚拟旅游研究内核的主要原因。其次,虚拟旅游研究内核的确定有助于探讨整个研究范畴的框架。虽然,对于一个分散的、跨学科的领域要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具有多种学科背景的旅游研究者目前仍采取游击战式的研究方式,他们多从固有的视角看待虚拟旅游,这或许会忽视虚拟旅游研究的实质。内核的探讨也是试图摆脱此处研究的不成熟性。

在对虚拟旅游内核探讨的基础上,立足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原则,对虚拟旅游研究的范畴进行思考。笔者认为,它的研究范畴涵盖了旅游研究的众多内容,但目前主要集中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4个矛盾体上。同时,虚拟旅游技术与实践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地要求研究内容的扩展与深化。

本文的讨论是笔者感慨于目前虚拟旅游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而在指导思想方面极度欠缺的现状上展开的。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了虚拟旅游的内核及研究范畴,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但在目前仍然有人会时常问及旅游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时候,笔者在此探讨虚拟旅游的研究范畴或许会令人发出“空中楼阁”的唏嘘。笔者却认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在某种程度可以被认为是具有镜像关系的两个世界,当我们在努力辩驳、争论真实世界中旅游学科体系的时候,我们何尝不可以讨论虚拟旅游,通过“镜子的影像”以了解其本真的面目?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翟佳羽]

作者:郑 鹏 马耀峰 李天顺

残障人士旅游市场营销论文 篇2:

刷新奥运梦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期,而中外厂商的博弈更日趋“白热化”。能登上奥运盛典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是所有顶尖品牌的梦想。虽然各路厂商在奥运主题营销的竞技场上一掷万两,但真正能捧回金牌的却寥寥无几。随着投入与回报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小,一些身心俱疲的企业家们不得不从老牌奥运赞助商身上寻找成功的基因,于是一张小小的卡片走进了他们的视野-这就是Visa。

与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可口可乐的碳酸泡沫、三星的移动电话和联想的个人电脑相比,同为TOP赞助商的Visa作为服务品牌,似乎有些“另类”,但赞助类别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Visa在奥运营销战役中走出的每一步棋。

从1965年国际奥委会推出第一期TOP计划开始,Visa就坚持与奥运同行。作为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Visa成功赞助了1988年汉城、1992年巴塞罗那、1996年亚特兰大和2000年悉尼连续四届夏季奥运会,以及1988至2002期间的连续五届冬季奥运会。直到2012年,Visa都将是奥运会惟一的支付卡和官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奥运火炬点亮了Visa的成功之路。数据显示,1986年在全球仅有1.37亿张Visa卡,至2006年底,Visa已经发行了15亿张卡,市场份额超过了60%,远远超过其他支付服务品牌的总和。

“精”明鸟也先飞

在Visa奥运的战团中,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Visa国际组织副总裁李胜。作为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名校体育营销专业的MBA,奥运营销自然成了他工作的重点。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对奥运有着独到的理解,并针对不同体育赛事的特点建立起系统的管理和运作流程。

8月的一天,记者在北京饭店咖啡厅见到了李胜以及Visa中国区负责公关事务的副总经理刘婕。李胜略显疲倦地坐在沙发上,微黑的眼圈显示他昨天可能睡得很晚:Visa奥运营销已经进入到关键期,而李胜的担子也愈发繁重。其实最近频频亮相各种奥运论坛、《对话》活动的他对记者来说并不陌生,相比镜头前侃侃而谈的自信和从容,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记者感受到了李胜更多的灵感与激情。

在谈到为什么要选择奥运会作为赞助对象时,李胜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所体现出的追求卓越、促进国际和平与交流等精神与Visa的目标相吻合。奥运是一场体育、文化、经济的盛会,它对普通大众有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影响力、感召力和震撼力。虽然Visa也赞助了很多其他文化活动,但效果远不能同奥运会相比。

李胜告诉记者,奥运赞助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如何有效利用赞助商的权益推销自己,是否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战略和计划。Visa是一个国际组织,但非常强调本地化策略,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国别奥运营销战略。赞助澳大利亚等成熟西方市场的奥运会,VISA的主要目标是增加营业收入和投资回报;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市场(Visa和其他国际卡组织还不能从事人民币业务),Visa希望能够尽其所能,通过发展中国的旅游经济和大力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等公益事业,参与到支持北京奥运的各种营销活动中来,在提升Visa认知度的同时也增进品牌的美誉度。

李胜笑言,奥运不仅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令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和环境得到改善,它同时又是一个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过程。2001年7月,当李胜得知北京申奥成功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告诉太太:“卖掉房子,回国去!”

人们的奥运激情已经点燃,如何将自己的品牌理念抢先植入人们的心里成了奥运赞助商紧锣密鼓的关键。“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把自己奥运营销的‘宝’押在奥运会17天的比赛上,不仅会造成营销费用的浪费,更会导致传播的噪音干扰增大,削弱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力和差异性。”李胜说。

Visa决定提前放飞,其实由李胜所率领的Visa中国奥运团队早已经开始进行全面的部署了。Visa的一贯做法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着三届奥运会的营销工作:将要举行的这届、进入筹备的下届和仍在申办中的那一届。奥运营销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Visa日常营销活动的延伸,刘婕形象地将它比喻为“企业品牌和市场营销金字塔的塔尖”。

押宝“鸡肋”

企业赞助奥运参赛队伍早已不足为奇,但选择什么样的运动员和运动队却暗藏玄机,不过这对体育营销专业出身的李胜却是举重若轻。在他的心目中,Visa体育项目的赞助对象应该符合三个原则:第一,能体现国家的荣誉;第二,能取得新的突破;第三,确实需要帮助和支持的运动队和运动员。用李胜的话说:“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价值”。

多年来,李胜马不停蹄地走访国家体育运动队,并与体育界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组建成富有实力的“Visa之队”。“Visa的目标是寻找有潜力而又需要支持的运动员,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同时借助各种营销平台逐渐提高运动员的曝光率和影响力,一旦他们在赛场上有所突破,人们自然也会联想到他们的赞助商,从而使Visa获益。”李胜说。世界游泳冠军迈克尔·菲尔普斯无疑是“Visa之队”的杰出代表,当年Visa与他签约时,这名在雅典奥运会摘取7枚金牌的泳坛巨星,还只是一个16岁的无名少年。

都灵冬奥会在很多企业眼中一直扮演着“鸡肋”的角色,而对于Visa来说却是一个赢得风景独好的机会。正是有了冬奥会这个清净的大舞台,“Visa中国之队”才开始真正走近了热爱体育的中国观众的心。那时的情形李胜记忆犹新:“当时好象只有三星和联想针对都灵冬奥会做了系统的营销计划,Visa终于有机会把中国所有最顶尖的冬奥会运动员纳入‘Visa中国之队’。”

2005年12月,Visa成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自由式滑雪三支国家队的官方合作伙伴,并启动了“胜利中国,刷新梦想”赞助合作项目,吸纳了申雪、赵宏博等10名顶尖运动员。中国队在都灵冬奥会上获得的11块奖牌中,这10名运动员贡献了8块。

李胜对记者说,其实奥运赛场上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也会涌现出很多“黑马”,Visa希望为更多有潜力的运动员提供帮助,让他们成为这样的“黑马”,实现奥运梦想。比如,2004年2月,Visa成为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的官方合作伙伴。当时女曲没有任何赞助商,队员们收入也较低,训练却非常艰苦,但在她们身上却展现出“雪莲花”般的拼搏精神。如今李胜已经和这群姑娘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在李胜眼中,奥运会记录的并不只是夺金的那一刻,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奥林匹克精神。

为了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与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了多次细致的沟

通后,Visa向中国皮划艇队、帆船队、赛艇队、以及障碍赛艇队伸出了橄榄枝,并打造了一支全新的“Visa之队”,帮助队员刷新梦想。

在谈到这四支队伍的实力时,早已经对他们的历史成绩进行深入分析的李胜充满了自信。“水上项目是2008奥运金牌的重要突破点,这几支队伍今年的成绩也呈上升趋势,将有夺金潜力。Visa将全力以赴助力中国水上运动实现突破。”

李胜还不失时机地叮嘱记者多关注残奥会的赛事,“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运动场,那里演绎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每一个运动员都是精神上的巨人。在Visa看来,奥运会和残奥会同样精彩!”在李胜的名片上,印着很多凹凸不平的符号,那正是李胜名字的盲文拼写。残奥会无疑已经成为了Visa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连续三届残奥会的赞助使Visa得以把其品牌形象传达给全球超过5亿名残障人士和他们的家人,提升了人们对Visa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开发残障人群所需的新技术、扩大信用卡发行量,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

“袋鼠”的思考

曾经有一则广告给很多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飞人刘翔为了替小朋友抢回玩具,竟然和袋鼠展开了赛跑,但最终还是有求助于小小的Visa卡。”这则广告的主旨正是在介绍Visa品牌的同时也宣传了澳洲旅游。

李胜指出,奥运营销的关键就是一定要和主办国联系在一起,其中‘推广旅游目的地市场’是Visa奥运营销的又一独创。Visa在赞助悉尼奥运会的过程中,曾经通过与澳大利亚旅游委员会、新南威尔士旅游协会、悉尼会展和旅游局展开合作,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为悉尼和澳大利亚进行宣传推广。这一伙伴关系在全球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心目中彰显了主办国和Visa奥运会赞助商的形象,并为澳大利亚创造了大约4000万美元的营销价值。

这时刘婕补充道,当时澳大利亚有500多家重要的零售商参与了Visa的“拥抱奥运精神”计划,共送出了12万多枚奥运胸针。此外,悉尼各地有2500家零售商悬挂或张贴了Visa销售信息与澳大利亚风光相结合的宣传画。在推动澳洲旅游业发展的同时,Visa也得到了广泛的品牌曝光和媒体报道,创造了其历届奥运营销的最好成绩。

如今,Visa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风头正劲的中国旅游业。2003年起,Visa与国家旅游局建立了一项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多个国际营销计划,在宣传中国的同时鼓励境外游客到奥运主办城市乃至中国其他地区旅行。Visa还携手北京市旅游局,计划在三年中建立23个由Visa和北京旅游局联合认证的旅游信息中心,目前已拥有60多万名用户。2005年,Visa与亚太地区的旅游主管部门和私营从业机构建立了长期联系,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旅游从业机构的业务拓展,提升潜在旅行者的游览意愿。

李胜认为,目前中国人的持卡比例还不高,现金消费仍然是主流。日本、韩国在经历了奥运会的历炼后,电子支付环境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改善,已成为亚太地区信用卡消费的领先市场。Visa希望可以借助积累的经验,支持中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电子支付环境。

畅“享”同一个世界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曾经表示,奥运营销并不只是在商品标签上加个“中国印”那么简单,需要细致、深入、系统的整合营销。在普通商业活动外,企业应更多地参与和奥运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块。

在为历届奥运会上的运动员提供赞助外,Visa还与世界奥林匹克选手协会(WOA)联手,开设了奥运现场接待机构——Visa奥林匹克运动员团聚中心,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俱乐部。Visa借助这种方式来感谢选手们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团队精神、对奥运梦想的追求以及他们在体育运动史上所创造的诸多辉煌时刻。同时,它也有助于增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运动员之间的相互理解。

除了关注赛场上的运动员,Visa更为儿童编织了孕育梦想的摇篮。由Visa发起的“Visa奥运畅想少儿绘画大赛”,迄今为止已经在全球举办了7次。这项活动旨在让10岁至14岁的儿童通过以奥运为主题的艺术竞赛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优胜者还将到奥运现场领略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中国,Visa与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儿童活动中心携手,借助Visa奥运畅想艺术竞赛,在亿万中国少年儿童中普及奥运精神和文化。Visa国际组织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向记者阐述了举办绘画大赛活动的初衷:“Visa奥运畅想少儿绘画大赛的举办,使奥运会的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相互交流的纽带,它跨越了地域和文化,把全世界怀有奥运梦想的少年儿童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今年的竞赛以世界团结为主题,要求参赛者表现奥运会如何跨越不同文化、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想。”

Visa的愿景

根据一项针对Visa消费者认可度的第三方独立调查,目前有95%的中国公众认为Visa适合作为一家奥运会赞助商;有68%的人认为Visa是值得信赖的品牌;同时有73%的人认Nvisa在支付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有了品牌的认知度,Visa开始牵手中国合作伙伴,以联合推出奥运主题的Visa卡等方式进一步宣传奥运,同时也给中国的会员银行创造奥运商机。

2007年1月23日,Visa与中国银行联合发布了奥运主题的Visa卡,并宣布将扩大北京的特约商户受理网络。3月24日,Visa与中国招商银行联合发布了奥运主题Visa信用卡,向Visa持卡人和成员机构提供各种服务和更多便利。4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与中国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行Visa奥运联名卡。

刘婕告诉记者,任何一个企业对其赞助行为都会有投资与回报的考量,因为企业行为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奥运赞助商的理想预期是透过奥运平台达到商业赞助的最大化价值,如果能够做到使企业的业务表现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扩大市场、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合作伙伴关系等)恐怕将是每个赞助企业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效果。当然,Visa也不例外。

“由于目前政策的限制,Visa还不能在中国从事人民币业务的支付清算工作,这也是Visa在20多年的奥运赞助史上第一次遇到的特殊环境,所以我们不期待和以往其他的奥运赞助市场那样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但这并不会改变我们支持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承诺。在奥运赞助的过程中,Visa将更加关注如何透过对北京奥运的支持而实现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树立Visa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刘婕补充道。

“中国经济的腾飞需要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因为只有充分竞争,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广大消费者才能获益。”李胜指出。奥运营销的竞技场上虽然只有高手过招,但它毕竟是全球竞争白热化的真实缩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或许只有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企业才能真正如高尔基所写的海燕那样振翅翱翔。

作者:林风华

残障人士旅游市场营销论文 篇3:

立足京郊:为首都经济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被誉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出现。目前已有1300余所高职院校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坐落在北京市密云县城西侧,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学校成立32年以来,一直以高职教育为鲜明特色,坚持“立足郊区、面向全市、就业为重、质量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教育为本位、以适应就业为目标”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思想,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服务经分学子,助力首都经济,在高等职业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且歌且赞!

改革先行,引领高职教育潮流

学校从1984年建校以来,始终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成为了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专业优势,培养技术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经济贸易类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多元化的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校有全日制高职学生1760人,远程教育注册生2200余人,设置有贸易经济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及相关职能处室,开设会计、金融与证券、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20个专业。学校以职业和人文素养教育为主题,以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今,“以人为本,以学为本,发展为本;以质立校,以师兴校,科研强校”这一主导思想已经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实践性教学管理,组建学生专业实践团队、实行优秀学生转专业和辅修第二专业制度,开办远程教育,为毕业学生提供本科学历教育平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依据专业性质不同,分别强化学分制资源配置的内驱力,突出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从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到“以能力为基础”、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教学的教学思想,即:以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岗位标准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核心技术课程、实习实训课程以及双证书制度。

同时,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多学科综合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开展学科立项研究,推进科研创新,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优势。其中,根据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岗位特点,学校以专业通用技能和专项核心技能为核心抓好人才培养,按照主体专业设置分类,建立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确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四项通用技能和各专业的专项核心技能。通用技能,即“能说、会写、善思、精干”,要求学生能流利地用汉语和英语进行表达,掌握多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够用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关键问题;专业核心技能,即各专业按照公共必修课、核心技术课、专业限选课、专业拓展选修课、公共任选课等五个模块设计课程,依据专业岗位标准分别确定各专业专项核心技能。以会计专业为例,作为经分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核心技能为会计核算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和计算技术操作技能(包括点钞、珠算、会计书法、小键盘录入),这就需要课程围绕核心技能培养这一主线,设定课程的心智技能标准和操作技能标准,真正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

“课程教学要体现专业特色”,这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了积极推动课程教学向专业特色的不断转化,学校引进了德国的“基于能力矩阵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派出教师团队专门赴德国学習,引导教师进行多学科教改,从而形成与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案例资料库,充分体现各专业特色,强化了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还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课题,仅2015年一年,学校就批准了10个校级立项课题,包括“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关于金融专业核心骨干课程技能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能力矩阵的行动导向教学体系课题研究”等。与此同时,学校敢于尝鲜,首先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公开课),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彻底翻转,使得知识传授阶段由原来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变成了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在线交流等方式来完成;知识内化阶段由原来学生课后通过作业和实践来完成变成了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员参加课堂活动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点。学校在不断地改革创新过程中,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不断丰盈课程改革的硕果,引领高职教育的潮流。

结构调整,促进学子多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明确政策导向,积极调整办学结构,稳定全日制办学规模,丰富远程学历教育层次,发展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教育考试基地,最大限度地促进经分学子的多元发展。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社会性强的特点,学校不断扩大教育服务社会的形式和规模,首先,培训部成立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巩固北京科技大学远程教育的规模;举办天津理工大学高自考本科教育,与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合作开办研究生学位班。其次,招生就业处注册登记非营利民办组织,开展新兴的教育公益服务。2013年10月,密云乐群社工俱乐部在学校正式成立,时至今日,开展了多场次的社工职称培训与考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2015年学校注册成立了两个公益服务组织——“北京密云圆梦创就业促进中心”和“北京密云福源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中心”,简称“圆梦协会”和“福源公益”,开展社会咨询与教育服务。再次,开展创业教育定点基地的试验。2015年11月,学校向市、区人力社保局申报了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原则上每区只能设立一个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经分是密云区唯一一家申报单位),现已初审合格。最后,学校公益组织还开展了“助力起航,成就梦想——退役军人的职业生涯和创就业帮扶”项目。2016年,重点申报退役士兵、残障人士和大学生村官这三个群体的创业帮扶项目和“社会组织之家”建设与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项目。

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具有多项独立培训考证及国家级、市级培训取证资质的培训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的职业鉴定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保证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一个专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自双证毕业制度实施以来,学生“双证”毕业率能达99%以上。在岗位实训方面,学校通过把实训基地建到企业或企业把实训基地建到学校这种双向融合的方式,逐步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发世纪新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张裕爱斐堡、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北京邮政公司、中国联通、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不动产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完善了“产学”合作机制,发展了校企合作办学规模,为学生一身多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就业岗位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学校办学结构的调整,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八区生源,有效疏解了北京市专科教育的功能,还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地区的教育培训水平,为首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学校已经成为社区教育服务、技能培训、社会招聘考试等的基地和平台。仅2015年一年,就承办社会考试23考次,651个考场,共19500人,实现了服务地区成人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的目标。

活动丰富,明确教育责任担当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为了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学校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学校各类学生社团和“孙茂芳”志愿服务队及礼仪会展、金融、市场营销、旅游专业团队等近20支学生团队,一直活跃在市、县、社区、各友好单位、学校各类大型社会活动的现场。在女子9球国际公开赛、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北京环京自行车赛等各类国际比赛中,都有经分学子志愿服务的身影。他们出众的表现,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无形中成为了学校最靓丽的名片。

学校以“红色密云、绿色密云、金色密云”的地区建设目标为己任,积极参与,勇于担当,使经分学子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怀,为其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社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团活动缤纷 学校现有18个兴趣社团、1个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6个专业实践团队。其中健美操社团连续三年获大学生组全国一、二等奖;合唱团获全国十佳社团;独舞节目获“未来星工场全国艺术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个人全国金奖;说唱社团连续两年参加密云春晚演出和高职院校汇演。

志愿服务品牌 2009年10月,学校成立了孙茂芳志愿服务队。该志愿服务队脚踏实地的行为作风得到了各界的认可,2012年被评为“志愿密云”优秀志愿服务团队;2014年,被评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岗;同年5月1日《北京晨刊》还报道了志愿服务事迹;2015年3月,发起的青年筑梦行动项目被首都文明办和市志愿者联合会评为金牌项目,成为密云仅有的两个金牌项目之一。

党校教育阵地 大学生业余党校于2005年成立,共开办各级培训班31期,举办讲座1800余课时,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推优入党200余人,为党组织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其中,有在校大学生46人响应号召,保留学籍应征入伍;1933名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名单,五年总计义务献血15,6000cc,多年荣获市县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科普入社进村 2015年4-8月,学校师生团队协助科协,开展全民科学素养提高工程,深入18个镇街举办科普讲座195场,问卷调查1930份,并撰写了科普工程调查报告。

生态环保在行动 2014-2015年,学校支持新建了雨水节流储存设施,实施“金太阳”校园工程,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2015年6月,在首届节能环保大学生演讲大赛中,学校的三位参赛选手从18所高校的激烈角逐中突出重围,斩获“节能环保优胜奖”,并被北京凌盛爱心公益基金会聘为“环保大使”。

校内、校外活动异彩纷呈。与此同时,学校为了检验师生的能力,还组织代表团队积极参加北京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北京市“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大学生高职组北京赛区数学竞赛、北京市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组织的教学设计大赛等多项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其中多位教师和学生在国家、市区等各级比赛中载誉而归。据统计,近三年以来教师、学生参加各种市级以上竞赛获得一等奖的18人,获得二等奖的35人,获得三等奖的54人。学校以面向首都、面向区域、面向经济、面向社会为出发点,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锐意进取、敢于拼搏的现代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主动肩负高职教育担当,成就经分学子的未来成长。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走过32年的教育教学之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收获了无数鲜花与掌声,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和“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学校升本录取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都名列全市同类院校前茅;录取新生报到率97%以上,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签约率达到95%以上;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多次获奖,每年参加国家各类知识与技能大赛获得三十多个奖项,其中在全国网络商务应用大赛中,从全国50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项——特等奖,也是唯一入围决赛的高职院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急家长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用实际行动为经分学子的发展铺平道路。学校每年联系40多家用人单位,组织6、7场校内双选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2015年11月,与密云职业学校联合申报了旅游管理专业“3+2”中高职衔接;2015年12月,总校同意学校的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三个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专升本对接总校的本科學习,现已向市教委提交了报告和招生计划;近来,学校又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和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和就业质量,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在全体经分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正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忆往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奋勇向前,勇立潮头;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努力在京郊大地上谱写高等职业教育的崭新篇章,成就越来越多学子的人生梦想!

作者:孙雪梅

上一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营销论文下一篇:生成性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