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稽核作业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改革,该制度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该制度的基本做法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稽核作业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稽核作业对策研究论文 篇1:

商业银行集中稽核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商业银行集中稽核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和问题,通过全面掌握集中稽核风险管理状况,提出通过建立全方位集中稽核事后监督管理体系,运用会计全面稽核与重点稽核、专项稽核的结果评价柜面工作质量,提高风险识别、预警及洞察能力,有效发挥“清道夫”最终监督作用,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运营管理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中稽核  稽核风险

集中稽核是商业银行依托会计稽核系统,利用OCR识别等先进IT技术,通过扫描识别柜面业务凭证关键要素,与业务系统生成的业务流水进行比对,对账务和业务凭证的一致性进行检查,实现对所辖会计业务凭证的集中稽核,并结合系统预警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稽核或专项稽核,运用会计全面稽核与重点稽核、专项稽核的结果评价柜面工作质量,提高风险识别、预警及洞察能力,有效发挥“清道夫”的最终监督作用。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都高度重视运营体系改革,结合实际积极推进运营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升级改造,通过在后台组建会计稽核中心,实现全行各业务条线的集中稽核管理。通过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减少业务差错,并对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防范,有效控制运营风险,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不断深入,对集中稽核的管理模式、手段和流程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集中稽核管理水平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在此形势下研究商业银行集中稽核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商业银行集中稽核存在的风险状况

集中稽核作业模式下,银行将原来分散在各级机构的常规稽核工作全部集中到后台进行非现场监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分散模式下柜面操作风险防控能力。但是,随着前后台银行业务的分离,业务操作风险由原来的前台转移集中到后台,如果稽核重点与后台风险不匹配,将难以发挥会计稽核的再控制和再监督作用,并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暴露,引发难以估量的损失。

当前金融大环境下邮储银行广西区分行紧紧围绕总行建设精益运营体系的总体框架,有效应对监管规定,建立以风险模型和预警数据分析为依托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从最初的规范性稽核不断向深度风险稽核转变,有效发挥了作为最后一道风险屏障的应有作用。

二、商业银行集中稽核风险管理现状

(一)稽核人员结构不合理,与集中稽核模式不匹配

1.稽核人员结构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集中稽核模式的需要。一是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按各业务条线的稽核业务量分别配备人员,劳动组合利用率不高,人员配置不合理,无法实现跨岗位、跨条线人员复用,亦无法起到真正节约人力成本的作用。二是再稽核和疑点分析岗位工作交叉重复且未能起到相互监督制约作用。

2.集中稽核标准化作业程度不足,稽核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目前商业银行的集中稽核模式以抽样方式检查业务凭证和业务系统流水的合规性为主,不同的稽核员对操作要求和稽核标准不一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差,监督手段落后,重点风险监测的针对性不强,稽核系统未实现柜面风险要素的关联性、交易信息风险等级等的共享,稽核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二)集中稽核风险管理粗放,缺乏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1.对集中稽核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集中稽核是防范案件发生,降低柜面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稽核监督工作是一项成本管理活动,并不能直接为商业银行创造经济效益,导致对事后稽核的工作重视不够,监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缺乏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集中稽核模式下,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更多的是凭经验判断,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来识别、评估、判定和控制,对集中稽核操作风险点的成因定量分析不足,对人员配备、劳动组合、业务类型、风险案例等数据缺乏收集和积累,未建立全方位数据分析结果有效开展精细化管理。

(三)集中稽核事后监督风险导向性不足,管控乏力

1.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足。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业务种类多、范围广、金额大、业务量大、流程复杂、业务处理环节多、影响面广等特点,柜面受理和后台集中受理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日趋严峻,对业务流程和环节中的风险点稽核和识别不到位,风险评价不合理,未能对集中稽核的风险种类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等分级,也就无法采取差别化管理之道,风险管控压力大,一旦防范措施失效,将会导致风险的集中暴露,引发难以估量的损失。

2.集中稽核事后监督风险导向性不足。商业银行目前存在单纯“为稽核而稽核”的事后监督现象,偏重的是事后监督与稽核结果的合规性检查,缺乏对银行整个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综合判断能力,也未能通过联合事前、事中发挥预警及洞察能力,事后监督协同控制能力和风险导向性严重不足。

(四)集中稽核外包风险认识缺位,管理失当

1.集中稽核外包风险认识缺位。集中稽核模式下,各商业银行充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将集中稽核档案的扫描补录、常规稽核等简单重复的低风险业务进行外包,流程作业外包实际是将银行的内部风险外部化,并不会将银行内部风险转移给外包公司,如果外包管理不严密,跟外包公司工作融合不足将会引发更大的风险。

2.各商业银行对外包管理失当。业务差错都是单纯性扣罚外包费用,扣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改,行方外包管理人员的考核内容与外包项目的整改情况和考核得分情况不关联。

三、集中稽核操作风险精益管理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集中稽核风险管理现状,商业银行亟需建立全方位集中稽核事后监督风险管控体系,运用会计全面稽核与重点稽核、专项稽核的结果评价柜面工作质量,提高风险识别、预警及洞察能力,有效發挥“清道夫”最终监督作用,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运营管理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全方位优化事后监督作业流程

1.重塑工作流程。全面梳理工作流程:一是会计集中稽核中心设置为外包管理,专门负责外包人员的管理工作;二是针对在会计稽核中设置的常规稽核岗(初次稽核)、稽核监督岗(对初次稽核的业务进行审查)和疑点分析岗(复核稽核监督岗和再监督岗下发的差错内容),再稽核疑点分析岗位工作交叉重复且未能起到相互监督制约作用的问题,拟将两个岗位整合,重新制定作业标准,精简人员充实到其他岗位,并制定后手对前手的检查監督,形成整个作业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三是针对目前个人稽核和公司稽核单条线分开作业独立监督、人员无法复用问题,拟通过业务量测算、人员压力测试、强化培训和新增人员复用考核指标权重等措施,确定最优的劳动组合,不断弱化专业属性和人员差异,实现协同作业,降低监督成本。

2.作业流程标准化。全面梳理作业流程,一是按照清单式管理模式梳理监管制度和行内制度,细化稽核监督工作要点,通过制作审核模板固化作业标准,开展手绘思维导图学习活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稽核业务思维方式,通过对手绘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解,让稽核人员快速领会和掌握,提升工作效率。二是针对集中作业团队和事后监督重复审核的环节(如双录审核、上门服务审核等),拟通过厘清事中事后业务审核职责,重新定位风险要点和流程审核要点,减少稽核监督重复作业。三是开展有效稽核工作,重新分析工作内容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减少简单重复的无用工作,增加柜面新业务、重点业务、高风险业务和关键环节的稽核内容(如公司网银落地、大额存单出售、电子验印、电子银行非同名转账设置、个人/公司理财),突出专项稽核选题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3.提高稽核差错整改合规率,严控柜面操作风险。一是从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入手,将中心主管人员和疑点分析岗与网点整改合格率和网点差错率挂钩;二是编制往年网点整改情况的专题分析,通过多维度全面分析整改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的工作措施(如重新梳理差错整改作业流程、制作网点补扫的傻瓜版操作模板和视频、制作差错整改的典型PPT、分片区管理、分时段采取不同的督促方法);三是建立实时的质量监控通报和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交流平台实时通报业务办理情况,对发现的错误问题及时沟通联系市分行督导员,要求疑点分析岗开展分片区管理,主动连线基层人员,坚持问题导向,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三是与业务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快速解决稽核差错整改方面出现的问题,确保稽核合格率稳步提升。

(二)构建全新的事后监督风险管理体系

1.做实做细风险分层管理,突出稽核的重点。全面梳理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将梳理出来的风险点进行等级分类,实施分层管理:一是通过设立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和分类,根据不同风险管理对象的风险程度,实施与之相匹配的监督,投入不同的监督资源、使用不同的监督流程、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二是改变目前单一的会计稽核手段,在稽核抽样检查中引入科学的统计抽样方法,用数理统计方法评估被检查的对象,精准定位高风险稽核内容,突出稽核的重点;三是采取现场会计稽核与非现场会计稽核相结合、全面会计稽核与重点会计稽核相结合,强化风险的有效控制。

2.建立风险导向型事后监督模式。一是以数据分析管理为依据,主动分析客户交易习惯(如交易对手、交易金额、交易频次等),量化员工操作行为及网点的风险控制水平,开展高风险柜员、高风险机构的拓展性排查,通过风险识别、多点反馈、归并确认的方式筛选异常交易信息,全景重现风险事件的特征;二是针对目前稽核数据分析不到位,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的问题,拟开展日常稽核数据积累和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有效运用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稽核,调整专项稽核频次和抽查的业务量笔数,每季度至少完成一次经事中环节的交易(含个人、公司)专项稽核,有效发挥“清道夫”最终监督作用。三是针对目前单纯“为稽核而稽核”的事后监督现象,通过联合事前、事中进行全方位优化,注重发挥协同效应与整体合力,提高风险识别、预警及洞察能力,不断增强事后监督协同控制能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推行“分等分级、积分制”绩效考核体系

1.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一是在部门内部挑选业务骨干组建内训师队伍;二是建立个人稽核和公司稽核业务学习制度库,稽核典型教学案例库和风险事件案例库等,固化培训内容;三是建立健全岗前培训机制,完善日常作业的长效培训和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分层培训,注重对新业务制度、电子表格、数据分析、风险识别方法和监督方法、技巧的培训,培养综合化的监督人员。

2.推行“分等分级、积分制”绩效考核体系。一是进一步细化考核机制,推行考核积分制。赋予事后监督各岗位素质能力不同的权重,综合计算出积分结果,根据积分结果实现差异化岗位绩效,狠抓岗位履职,加强岗位绩效的导向激励作业,合理规划业务淡旺季人员布局,提高监督质量。二是各岗位均对应运管条线考核目标值进行考核,并定期进行抽样检查。三是不再单纯按照工作量来考核,主要侧重于工作质量的考核,按问题严重程度和屡犯重犯问题进行考核。

(四)建立健全外包长效管理机制

1.严格外包人员准入、轮岗和退出机制。一是根据外包作业要求,设置严格的外包人员准入条件,并在日常作业过程中不断加强技能考试和工作质量考核,实现外包人员优胜劣汰常态化(第一个月停岗学习,第二个月观察还是不整改的二次,第三个月差错还是降不下来的淘汰退回外包公司,其间根据差错情况谈话3次了解外包人员的思想动态),制定工作质量每日、每周、每半月和月度工作目标和提升改进措施、帮扶提升计划等。二是为防止外包人员在同一岗位上长时间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外包人员岗位轮换。三是建立外包人员应急和储备机制。根据集中作业情况和业务发展情况,及时储备应急人员,确保业务平稳运行。四是将常规稽核、扫描补录、档案管理等外包项目进行作业大融合,实现人员复用最大化,以做工最快质量最高的工作量为标准,重新核定外包作业人员数量,对差的人员进行淘汰制管理。

2.建立外包自主管理体系,完善外包业务考核和管理长效机制。一是优化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将外包考核得分、问题整改情况、外包工作质量纳入行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二是详细查明被扣分项的具体原因,厘清双方责任,对屡查屡犯、连续两个月不整改的问题翻倍扣罚。三是指定专人协助外包公司培养内训师,建立外包自主培训、主动纠错机制,实现外包管理良性循环。四是通过日常审查、专项审查,覆盖各作业环节,注重关键环节、重点业务的审查,实时掌握外包服务质量,有效防范外包操作风险。

3.与外包公司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一是固化培训机制,开展高频、多差错业务的审核诀窍培训,录制成案例教学小视频,开展审核诀窍经验分享培训。制定外包工作目标和提升改进措施、帮扶提升计划。二是建立学习资料库和考题库,双方联合出题,按月更新,同时加强培训的组织检查,督促外包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密切关注外包人员的征信情况和思想动态,加强人员排查,防范外包风险。三是组织外包人员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提升外包人员业务技能及风险管控能力。

四、结语

商业银行集中稽核是有效提升柜面和中后台集中运营绩效的有力手段,通过建立以风险模型和预警数据分析为依托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从最初的规范性稽核不斷向深度风险稽核转变,强化对集中稽核结果的运用,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丹.A银行南昌分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改进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耿庆环.对商业银行会计稽核工作的思考[J].新疆金融. 2008(7):51-52.

[3]郭振宁.会计监督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邹青松.基于操作风险导向的S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1.

[5]迟翔.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集中稽核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2015.

[6]曹毅.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中国市场.2015(014):88-89.

[7]胡家园.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6.

[8]谭红艳.商业银行集中稽核工作问题及优化措施[J].现代商业.2015(020):203-204.

[9]王艺飞.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管理问题与对策——以H银行Z分行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016):136-137.

[10]王海霞.吉林省工行营业部会计事后监督模式与风险管理[D].吉林大学.2008.

[11]梁玉锦 张莹 王陆琼.商业银行集中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北方金融.2019(10).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西区分行

作者:王陆琼

会计稽核作业对策研究论文 篇2: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思考 

摘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改革,该制度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该制度的基本做法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做法;问题;对策

按照会计委派制的要求,全国有100多个地级市、1053个市(县、区)、13000多个乡镇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该制度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改革,是从源头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基本做法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基本做法就是在机制创新上“三分离一公开”。

1.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不可能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做假,这种管理模式使想做假却没人去做。

2.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没人敢做。

3.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过去会计业务处理完毕后,全部会计档案均由本单位保存,多数单位是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档案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具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凭证等进行审计的同时,也是对核算中心的审计。

4.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一、两个人知道。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制这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尽管新闻媒体、会计理论、具体操作部门以及纪检、监察和财政等职能部门都给予了肯定,但作为实践产物的会计集中核算制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在实践中暴露出来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脱离了各委派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一个核算人员又同时负责多个单位账务,无力全局掌握每个单位业务细节,行使会计监督的职能有一定难度。具体说,核算站实行大厅式作业和核算站办公的工作模式,单位计划买什么,花多少钱,是否真正产生这项经济业务,单位在没有去核算站报账前,会计人员一无所知。会计人员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只能在单位来核算站报账时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只能称做事后监督。目前核算站己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要做到账证、账账和账表三个一致很容易。如果三者不一致,微机就不执行下一个程序,并且电脑还会自动给操作者以提示。而要做到账实相符,则相当困难。单位报账时,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单位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来判断。只要单据合法有效,不管单据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必须办理报销业务。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2.不能完全堵塞经费支出漏洞。节约财政支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出发点。核算站由于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单位报来的票据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审核:一是看有没有单位领导的签字,是否与预留核算站的印鉴相符;二是看单位拿来的票据是否合格。这种监督审核,实质上只能做到以单据论单据。如果上面两点都符合要求,即使单位用合法的票据套取现金,核算站也无法控制,不合理支出不会减少,漏洞不能完全堵塞,腐败行为照样发生。另外,核算站设备购置费、正常运转费和业务单位各种凭证资料的购置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各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从目前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着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报账员在核算站报账等候时间较长,部分单位领导不够理解,从而使单位与委派会计之间造成一些矛盾,特别是核算业务量较大的核算中心,这些矛盾更加突出。

4.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要求,某些方面已经制约了会计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一是核算中心职能定位与会计人员职责定位衔接不紧。核算与监督、管理与服务是会计核算中心的基本职能,究竟谁是第一位谁是第二位,实践过程中,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二是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计人员坚持制度和原则的底气不足。三是控制会计人员的岗位风险缺乏长效机制。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基本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一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关键是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1.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尽快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统一财务制度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事、人、钱、物四者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领导审批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最终也不利于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尤为重要。

3.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和完善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4.加强审计,规范行为,明确责任,防范风险。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政府,凭借的职能是政府社会经济管理权和国有资产所有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审计对会计的再监督,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规范会计人员行为,防止其滥用政府权力和形成新的官僚作风。会计人员离不开与钱财打交道,有着较高的执法风险,只有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会计人员上岗、任期和离任前的定期及不定期审计力度,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会计人员清正廉洁和健康成长。

5.建立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建立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账系统是会计核算中心电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建立远程报账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事实上,会计人员大量的工作集中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实现远程报账后只需审核和修改。工作效率提高后,能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对单位而言,报销和凭证的输入工作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分散进行,到核算站报账时可以减少报账等候时间。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实现系统优化。建立远程查账系统,还可以根据自己单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一些明细科目,有利于业务单位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情况,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对财政部门实施远程预算监控、用款计划管理、授权支付额度的下达、财政收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显示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优越性,总的看是利大于弊,是一项成功的会计管理制度。而当前的主要工作就是明确会计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不断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卢建超,王绍鹏,杨玲.试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J].财会月刊,2002,(5).

[2] 徐余华.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宁波财税和会计,2003,(2).

[3] 曾纪发.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局限及转化构思[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3,(8).

[4] 周志强.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3,(12).

[5] 郭桂花,史天春.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理论和实践探讨[J].四川会计,2003,(5).

作者:吴灵英

会计稽核作业对策研究论文 篇3:

关于大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优化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大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入稳定运行期后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报账事项的真实性风险、次级单位财务指标关注度不足、会计核算效率持续提升受限、系统集成规则亟待优化、服务职能缺乏拓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模拟账套细化核算、改良报账均衡性、考核激励提质增效、会计核算智慧化、内部有偿服务等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期能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风险管控和效益提升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大型企业 财务共享 运行优化

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已经被90%的世界500强公司接受和采用。近年来,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职能、组织、流程、系统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管控,降低财务管理成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在财务运营成本、会计核算标准、财务控制能力、流程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成效,对大型企业增强内部活力、提升运行效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的日趋成熟,共享服务模式的一些风险点逐渐显现,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新形势下战略转型、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型企业更加需要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中未能突破的瓶颈和问题,把握风险管控和提升效率两大重点,探讨可行的研究对策,以期更好的发挥集约财务核算的优势。

2 运行中显现的问题

2.1 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分隔导致报账真实性存在风险

实行财务共享服务之后,会计核算人员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远离市场趋势和业务情况,对经济业务的实质情况缺乏直接了解,对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突发事项主要依靠与前端业务部门沟通取得的间接信息,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财务决策及时有效性。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记账过程是分散派单到不同的会计进行核算记账的,如果报账部门为了规避大额项目审批而拆分项目分别报账,此时,如果流转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分散至不同的会计,按照独立的报账项目核算,就可能会产生经营的内控风险。

2.2 合并账套后对次级利润中心的财务指标关注度不够

某些大型企业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实施的是集约财务核算模式,其将省级公司本部和地市分公司的账套合并,财务核算和资金支付集中处理,全省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各分支机构是利润中心组。这种报表模式下,在全省报表数据存在异常时比较容易对次级利润中心的数据有所分析和关注,但在全省报表数据正常的情况下,可能会忽略分支机构的财务指标异动。另外,对于不同利润中心之间的往来账项,从报表角度进行调整和清理的驱动力不足,容易形成长账龄未清账项,影响会计核算质量。

2.3 会计核算效率的持续提升出现瓶颈

第一,传统模式财务人员能够掌握完整的核算流程,而财务共享模式实现的重要途径是明细的专业分工,每个人只从事一个细小环节,重复性的操作带来厌倦,影响工作积极性。第二,多层稽核点形成交叉,一级稽核岗与会计核算岗的稽核点几乎一致,复核会计为了判断制证准确性,大部分稽核点也要再次稽核,重复工作点多,稽核效率低。第三,报账均衡性欠缺,由于预算设置、票据取得、收款时间的限制,下半个月报账发起量往往占全月报账流程的60%以上,经多层审批流转至核算人员,形成月末5~10天的工作量高峰,周而复始,提效困难。

2.4 ERP优化受制于越来越多元复杂的系统集成规则限制

统一的ERP系统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搭建成功的必要条件,目前大型企业为了提升运行管理效率,往往将营业、工程、采购、物料、人力、合同、影像、资金支付等诸多系统与财务系统进行集成,规则与操作复杂,流程接口多,集中以信息系统为依托,由信息系统统一设定。这些信息数据的源头系统一旦出现漏洞或者瘫痪,往往带来相应的财务核算和控制风险。

2.5 服务职能的拓展存在局限性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主要包括核算服务、信息服务、决策支撑服务。目前国内大型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仍然是基本服务,如报销、财务报告等,不能为内部客户提供标杆管理、战略管理、融资等增值服务,欠缺为分公司提供专业周到的深度财务服务。

3 对应的优化策略

3.1 加大初审、复审职能,建立控制風险预警机制

一方面,集中后分公司财务部门承担着对经济事项的财务初审任务,与业务前端更近,与业务部门沟通成本更低,通过加大分公司稽核会计财务初审职能,可以确保报账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同时建立复审与质量控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对新人、新业务、大额重点业务检查,其他业务抽查的方式,去分公司进行实地交流,加强风险控制,对于涉及三重一大事项、高风险事项加大稽核力度,确保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加强前后端数据的信息交互,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对异动指标的检测和分析能力。借助业财信息集成共享,增强业务财务的集中管理,强化业财协同运营,加大对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的及时实施情况及财务管理状况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使监督和控制形成常态,时刻更新和完善相关的监督体系,有效支撑经营决策和业务发展。

3.2 模拟账套细化核算,提高利润中心财务状况的健康度

优化报账系统,提高标准化、自动化稽核水平,形成报表检查制度,向各分支机构及下属利润中心出具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会计报告,对有需要的成本中心可出具成本费用明细表。通过定期报表的发布提高财务报表结构化数据的质量;形成往来清理制度,每月核对清理往来款项,加快流转,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对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提供小经营单元的财务会计信息,实施作业成本核算和精细会计核算,增强财务数据的支撑价值,加强风险管控,推动效益提升 。

3.3 提高报账均衡性,明确稽核要求,考核激励提质增效

一是研究总结各类经济事项的发生和报账规律,对于周期性强可预知的报账,要求提早报账发起截止,与月末高峰业务形成错峰,降低月末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报账单到达量。二是明确稽核标准和要求,优化减少制证会计环节稽核点,减少复核会计稽核点,明确各环节稽核标准与责任,确保会计核算有序进行。三是通过考核激励措施提高处理效率,将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升职挂钩,提升核算人员的积极性,优化绩效评价的工作流程,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设,保证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工作业绩。四是加强培训,对不同岗位、不同职别的人开设不同培训课程,提供向上发展的晋升通道。五是通过定期轮岗使核算人员了解核算系统全貌,在细化分工的情况下,提高核算人员的核算技能、风险意识、分析能力,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核算效率。

3.4 优化信息系统平台,使数据来源标准化、会计核算智慧化

企业应协调好信息平台内部各个系统,提高信息的横向传递质量,降低信息失真度;加强数据接口管理,有效整合各种系统和不同数据,使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让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信息,实现对企业事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记录,准确及时的管控财务活动全过程,来保证财务业务的透明准确。

探索智慧核算,进行系统的智能化改进。运用大数据掌握报账发起规律,会计制证规律,报账风险点规律,推动会计原始凭证电子化,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通过影像识别智能化、原始凭证信息结构化,实现会计稽核、票据稽核、会计记账的自动化处理,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实现资源效益提升。

3.5 探索内部有偿服务,提高财务服务效能和质量

建立企業内部的财务共享服务商业模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根据单据量、单据金额等标准设置,参考外部供应商报价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产出进行市场化的收入测算,运行内部结算体系。通过商业化的有偿服务,进一步推动会计核算服务、财务信息服务、决策支撑服务等财务共享服务职能的深度拓展。

4 结语

大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分离,能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相比较普通财务管理模式具备明显的优势。但同时,我们应该正视影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优势高效发挥的问题,根据企业特点不断探索解决途径,提高管理水平,更新改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控和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少武.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实现财务集中核算管理[J].财政监督,2011(10).

[2] 王男.国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思路探讨[J].会计师, 2015(06).

[3] 白雅茹,王丽芬,杨武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与应用的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7(02).

作者:高雷

上一篇: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案论文下一篇:女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