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新高考的思考

2022-08-06

第一篇:对湖北新高考的思考

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摘 要:在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延伸下,高考作文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使高考作文改革不断走向成熟,让更多的学生在作文演变中关心到政治以外的事务,能够把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表达自我感受,关心综合类文字知识,并能够向社会传递出更多的正能量,不断充实学习生活,完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的作文改革中要坚持人性、理性的改革思路,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理性化,更好的引导学生用多角度去看待生活。

关键字:高考;作文;演变;思维

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中应坚持以下轨迹。第一,从最初的关注政治到走向开放,逐步贴近生活,不断符合学生的考场心理,使学生有更大的表现自我的空间。第二,经过演变能够考查学生对自然学科、人文类学科和综合知识的理解能力,加强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并完善道德品质。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要坚持人本化、生活化、理性化的改革趋势,逐步提高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第二,不断提高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

(一)从最初的关注政治到走向开放,逐步贴近生活,不断符合学生的考场心理,使学生有更大的表现自我的空间。

在高考论文的演变中从最初的只设定对政治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到后期题目逐渐走向开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政治以外的生活,能够加深对各类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关心到更多有价值的生活事务,使更多的学生不断的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关心到百姓的真实生活,并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各类有意义的事件,使学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人生感悟。

在高考作文的演变中能够不断的符合学生的考场心理,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能够在命题中引起对高考和生活的共鸣,同时使学生有更大的表现自我能力的空间,使学生可以在作文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能够抒发自己对各类事物的真实看法,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学生能够抒发对周围事物及精神生活的理解并能够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抒发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培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接触生活琐事过程中更加热爱生活。

(二)经过演变能够考查学生对自然学科、人文类学科和综合知识的理解能力,加强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并完善道德品质。

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高考作文能够考查出学生对自然类学科的理解能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自然学科、热爱自然学科,通过对各类自然事物的了解和感悟,明确自身探讨自然人生的使命。同时学生可以更加了解人文类学科,通过对文字学和汉语言学的掌握,能够加强自身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并能够表达出对事物的热爱,使学生对综合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加强对各类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要坚持人本化、生活化、理性化的改革趋势,逐步提高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

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中要坚持人本化的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到社会生活中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让学生了解到开展教学、加入多种学科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生活,最终使人性得到回归,使人类通过不断的学习得到更精彩的生活。在改革中要坚持生活化,要把作文教学同生活化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得到启发,实现更准确的认知能力。

要把改革向理性化推进,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使学生辩证的看待各类事物,用准确的思维和眼光来体验和领悟生活的内涵,用发现的眼光来寻找生活的真谛。要逐步提高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要使学生扎实的了解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夫,并能够把握对不同文字的使用能力,可以通过对基础文字知识的不断了解和领悟,实现语言知识能力的不断延伸和进步。

(二)不断提高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思考到各类事务所具备的理性特点,并且使思维具备连贯性和准确性,能够辩证的分析周围的事务,发现生活的本质,了解事物的各种特征和发展导向。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更多的学生根据正确的思考方向来分析问题,了解事务各阶段的变化特征,使各项事务能够有秩序的开展工作,不断丰富思维的思考内容,使学生在变换的事务中准确找到平衡点,不出现方向上的错误。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使学生用更具美感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务,使更多的人在文字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同时使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较高的文字涵养。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使学生从简单的事务中得到不同的人生答案,能够从多角度理解人生,认知人生,能够通过不同背景、不同层面的事务中得到不同的人生看法和人生真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观和人生观。

总结:

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过去命题中出现的弊端得到改革,同时加入了更多的考核形式,使高考命题的演变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未来的改革中要不断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思考,不断发挥作文命题的优势,使作文演变同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联系在一起,实现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兵;;一道习题的演变[J];数学教学通讯;1990年04期

[2] 崔屹;试谈“是”的古今用法及词性演变[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5期

[3] 朱迪光;上古宗教活动与“报”字词义的演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第二篇:新时期对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的思考

社会的不断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不仅导致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社会意识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不能替代、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对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疏于积极的探讨,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就绝不会产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正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样,不仅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身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将无法完成。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形势的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首先是我们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斗争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实行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冲破了外国对我们的封锁同时,也打破了闭关自守,与世界潮流相融合。以我国加入WTO为标志实现了第一轮开放战略的结束和新一轮开放战略的开始,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进行的改革已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文化、生活等全部领域。第三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民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份、组织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发生了多样化趋势。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船已拨正了船头,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线,乘改革开放之风,向现代化彼岸快速行驶。

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变化是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排除“左”的思想束缚的结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清醒的分析,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把握,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认识的结果;是对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所作出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选择的结果。

这个变化不仅使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思想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政企分开、精简机构、下放权力、转变职能、宏观调控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等。这些变化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巨大变革的局面。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开明,思想的解放,理论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这一切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巨大成果的真实写照,也必然给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社会的重大变革、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扰、腐朽文化和封建残余落后文化的影响,使一些人的思想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思想、文化呈现多元状态。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上,相当一些人在思想上没有走出顾此失彼、形而上学的误区,致使一些部门和单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干部、党员和群众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念扭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见利忘义、尔虞我诈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严重的腐败现象更为令人深恶痛绝。不仅影响极坏,而且还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果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清醒认识和积极作为,就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新形势。所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机遇,更面对挑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要求,适应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十分繁重的新任务。

二、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当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担负着极其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

1、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紧建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环境和运行机制。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牢固地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公民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四有”公民和建设者。

3、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先进健康、积极向上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社会进步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树立审美意识,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4、排除各种反动、错误、腐朽、落后文化思潮的干扰和影响,迎接入世等带来的思想文化上的挑战,抵御全盘西化的风险,构筑精神长城,提高免疫机能。

三、新形势、新任务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探索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基础是中国的国情、省情和市情,搞规划,定目标,各项工作都不能搞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不能照抄、照搬、脱离实际。要从国内外、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变化、新规律、新特点,正视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里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找出与物质文明建设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表现和根源,说真话、讲实情,说清楚、说充分,总结经验,掌握规律,促进工作。

其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运动和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就是客观运动着的事物,因此,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认识,要随着其运动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从一建国就开始了,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建设内容、任务和要求,反映到精神文明领域里也是如此。在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发生了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我们搞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必须顺应这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不断地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旧的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和满足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第三,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上下功夫,在团结、鼓劲上下功夫,在促进改革、开放,维护发展、稳定局面上下功夫。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第四,要加强引导,满足需要。当前,我们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封建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及反动歪理邪说的影响,这些对我们经济建设、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思想精神状态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力。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四有”新人;另一方面,要不断用优良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1、从学习入手,注意四个密切结合,加强理论建设和引导。即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特别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的实际,结合国际、国内及本省、市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结合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结合干部群众思想新认识,精神新需求,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引导,切实加强全面而有力度的工作指导,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智、寓教于行。解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新问题。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说服力、渗透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要明确一个概念,构筑三个系统。即精神文明的客观价值性概念和精神文明的内容框架系统、评价标准系统和组织运行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设计好活动载体。在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三大创建活动的同时,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覆盖面,使各行各业都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阵地,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环境。要注意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城市、社区、企业、学校、家庭等文明程度为根本,以城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建设为切入点,使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地融入社会经济、政治、群众工作和生活之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能动性和实效性。

3、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群众观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教育、引导提高群众的工作。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又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愿望。所以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原则,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服务。要认真研究如何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群众切身实际困难相结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

4、要注重典型培养和引导工作。运用典型指导推广工作不仅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经济建设工作中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及时发现、总结、宣传这些典型,扩大影响,形成群体效应和辐射作用。

5、加强党的领导,鼓励政府参加,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与和积极配合。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浓厚的良好社会氛围。

6、抓好规划建设。要有长远战略部署和近期工作目标,有全面的工作安排和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有总结地开展工作,切记不要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陷入可有可无、盲目随意和被动应付状态。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任务能否完成,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重大,各级、各方面的干部是决定因素,他们既是文明的倡导者,又是实践的率领者,真正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让群众做到的,领导先要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先要做到。如此,才能在全社会树立精神文明建设的愿望和信心,才能使我们党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当成自觉的行动。

第三篇: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来的、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战略性重大任务。它涉及农村落后面貌根本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的彻底改观,崭新的城乡关系的形成,必须切实认真对待。农村,是农民们的生存家园,也是基层工作者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基层工作者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在广阔的农村贡献青春年华时,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成了我们的梦想和期待国。我们和农民一样渴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一、农村,我们永远的家园

曾经有很长的一些时间,在三农问题上,没有更多的人提起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们把眼光和话题均放在了三农之外;曾经有一些响亮的声音,反复倡导只有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彻底地转移出去了,三农矛盾和国家发展的一切难题才迎刃而解;曾经有一种更极端的理论,“要想富裕农民,必先消灭农民”。作为与农民血肉相联、与三农息息相关,长年累月奋斗在农村一线的基层干部,我们对这些理论和观点曾深深地困惑、忧虑和不敢苟同。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们眼里是过于理想化的论断,相对于身处的环境和现实是过于高远和虚幻。对于农民来说,脱离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怎样生存?

(一) 农村,有农民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

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够生存,依赖的是广阔的农村。那里有他们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曾经把这些要素归纳为维持农民生存的六大基地:粮食基地即土地,虽然少,却能维持温饱;房屋基地即农舍,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面积却绝对宽敞够用,这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园田基地即菜园,每日必须的蔬菜供应所在,在那些偏僻不发达的山区农村,没有市场的蔬菜交易,农民不出钱就能吃上各类时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这是农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地和少量的经济收入补充基地,很多山地农民靠山林树木创收,种植核桃、花椒等也能维持全年的现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庄,当国家和社会机制没有给农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况下,村庄里那种普通而又独特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将解决农民一切急难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问题。正是这六大基地保障了农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无论是国家兴,农民安居乐业,还是国家衰,农民穷困潦倒,总之,都是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供养和庇护着成千上万的农民,也正是这些基本要素满足了农民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不仅能够活下去,而且比较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二) 农村,是城市和工业发展及农村劳力转移的坚强后盾。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工业吸纳了外出务工人员坚壮劳力,留在农村的是老弱病残,这部分人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托在离开土地和农村,让他们走向城镇和工业,并依靠城镇、工业来完全彻底地解决他们生存和生活、教育和医疗等等,这在目前的处境,几乎是天方夜谭。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中和劳动力里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可以说农村和农民家庭将最有体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贡献给了城镇和工业,并且在这个贡献过程中农村和农家是不计任何成本和完全处于劣势的,连农民外出务工的往返费这种成本都由农民自己承担了,工资也是雇佣方说了算,农民根本没有谈判的能力。农村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称老弱病残部队(老人、妇女、儿童);打工而去的农民还把所有的生存的问题,所有的困难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等等,留给了农村留守人员。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的人力数量会越来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被淘汰出局的农民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农村无疑是农民永远的家园!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三农的人们只看到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轻松、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农民转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没有看到转移农民的代价和成本,以及进城农民背后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艰难困境。

曾经有很多农民离家外出务工了,仍然坚决不丢弃农村的土地;也曾经有农民已经举家迁往

集镇了,还要到城镇外租种土地,甚至开荒种地;也曾经有多年从商步入富裕行列的农民依然依恋着那偏远脊薄的土地,这说明什么?说明农民的生存危机意识难消,脱离农村这块土地后生存的安全感缺乏。

(三)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好新农村的必须选择。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议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因此,要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自身谈发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他们是城市或农村,而是怎样发展农村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以及解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办法就能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要用很多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把农民活生生地从土地上剥离出去呢!要知道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农民就有土地,有土寺就有农村,为什么一定要全部改变他们的性质?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自然脱离土地和农村,或者农家里的一个、几个人离开,或者土地不需要时短期离开;其他的不能脱离农村的老人、儿童等不离开,不变其身份,就让农村还是农村、农民还是农民,让他们在一个建设的很好的新农村完满地完成其生命的过程,于国家于农民未尝不是件双赢的大好事。

农民不脱离土地,温饱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发展主要由国家帮助解决,国家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帮助贫困落后的农村、农民解决发展问题比解决农民城镇化生活所需的代价不知要少多少!所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新农村,用行动实现梦想

曾经有农民戏谑地描绘过他们的如意生活:“锅里有煮的、兜里有抖的、怀里有搂的”,我们引申一下他们纯朴渴望就是:农业发展、粮食丰收;现金充足,生活富裕;妻儿双全,家庭美满。但是农村的未来,我们的美好家园的理想前景,仅仅局限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当前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农民们迫切地渴望着国家能把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来衡决策,能在城市与工业已经腾飞的前提下,拿出较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与城里人平等的公共物品,让农民们在广阔遥远的农村也享受到这个国家平等的国民待遇。当前农村发展应在文化、教育、卫生三大方面和水、电、路、讯、房五大重点上做文章。

文化、教育和卫生是农民作为社会人必须享受的社会待遇和保障,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对此,农民们充满了期待。而水、电、路、讯、房的建设,则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求十分迫切!围绕八个“一”,建设新农村。

(一) 一份土地。在广大农民尚无任何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的时候,土地是农民的裹腹生存之依赖。特别是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尤其重要,在土地急速地、无可遏制地减少的情况下,对耕地的保护不仅纳入国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国策。当前,

因土地之争引发的农村矛盾已成为广大农村矛盾纠纷的首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对土地的不能割舍和生存依附。

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的变性和流失,给农民一份生存的保障,是所有问题的首要问题。再给农民一份使用土地的权利,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二轮延包将农村和农民进一步固定在了小农耕作的经模式上了,也引发了另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但总的来说能给更多的农民一种比较可靠的安全感,让农民们有一种“我有地,我能活”的生存底气,是农村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明智决策。把现有的土地管好、用好、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创造效益,让农民在土地上刨金致富,是摆在当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及农民面前的艰难课题。将失地的农民安顿好,让他们有生存的保障,结束他们“种粮无地、上岗无门、经商无道”的惨淡生活,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

(二) 一栋房屋。农民的房屋是农民三五口之家安身之所,立命之处。农村的房屋应该是

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惜现在的农舍虽然比较宽敞,但是质量不高,样式单调,环境不美,内设不齐,人畜混居,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土坏房、茅草房、石片房、窑洞房以及危房还大量存在。就象古人吟唱的一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房屋建筑,差距极大,向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实行农房改造政策性倾斜,是极有必要的。

(三) 一条好路。农村的路是农民通往外面世界的必由之径。农村的路况十分恶劣,农民

的要求极其迫切。解决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的实施进程,并且此政策应该相对稳定,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令夕改。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究实用。③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改善交通条件,引导农民将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公益事业建设上来。④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钱修更多的路,转换资金转移机制,杜绝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减少国家投入成本。

(四) 一口净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多年了,农民吃水难,吃脏水的事实仍然很严重。

特别是偏远高寒山区的农民。怎么让农民吃上一口净水?①因地制宜,设计方案,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实际解决问题。②重点扶持,帮助建设。农民科学引水、蓄水、用水意识差,许多山区农民苦干、蛮干、盲干,挖了很多井,仍然吃不到洁净充足的水,在用资金分类重点扶持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建造好能提供满足生活之需的各种饮水设施。③人畜引水要同时规划。④对有条件的群居的农村,饮水工程应和环境保护同时并举,既要有引水网络,还要有排污渠道。⑤对特异地区的水质水况进行跟踪监测,杜绝因水源水质引发的地方性群发性疾病发生。

第四篇:对农信社新员工培养的思考

企业的新员工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社会人员。目前,处于深化改革中的农信社所招收的新员工,绝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本文就如何培养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谈几点见解:

一、营造适中的培养环境

首先,应该在新员工的培训上建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即:符合实际,不宜过火,亦不能过于冷淡,适中的态度和氛围才最适合新员工的

成长,要避免犯以下两种错误:

一个错误是:有些单位为了让新人能迅速融入到企业之中,企业往往不遗余力地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环境,希望新人能够感觉到如家一般的温暖、如火一般的激情,但是如果这样的热情不能维持很久,再加上后续的培训工作如果不得力的话,当环境恢复到正常状况的时候,新人往往会突然感到不适应。

另一错误是:有的单位既不重视对新员工的培训,也不注重氛围的营造,一切靠新员工自食其力。使得新员工感觉进入了一个相当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脸孔、陌生的事物、陌生的气氛,令新员工产生孤独感和冷漠感,给新员工融入企业造成了莫大的障碍。

二、培养员工对“三农”的感情

农村信用社有着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自身特点,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三农”,基层营业网点几乎全部分布在农村乡镇,远离繁华的市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很多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的新员工被分配到基层单位后,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在工作和生活上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从而对基层工作产生差强人意的感觉,这时就需要基层单位的领导与老员工们及时地去开导和教育他们,特别是要用农村特有的乡情和人情温暖他们,让他们体会和理解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意义,安心工作学习。

三、给新员工留一定的自由空间

在安排新员工的岗位时应该给新员工留下一定“空间”,给他们以一定的自由性,不能够过于制约新员工的发挥空间。要鼓励新员工多提建议,多思考问题,培养新员工主动做事的品格,尽量不使新员工满怀热情地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却感到处处受制于人。

四、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新员工的业务技能

单位在组织大规模培训的同时,应该为每一位新员工都配备一位带他的老员工师父,主要是对他们工作及生活上进行协助,缩短及克服对工作感到“陌生”的时期,同时将每一位“师父”带新人的成绩列入其个人绩效考核,这样将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提高培训质量。

五、注重新员工的道德培养

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是最难控制且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风险,它已成为可能导致金融企业资产质量恶化、案件频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缺乏社会经验的新员工的道德品质培养尤为重要,应采取以下措施对新员工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

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要加强法制典型警示教育。要用身边的人和事去警示教育新员工,用好的典型激励,用反面的教材震撼心灵,使思想头脑经常得到洗礼和冲刷。

三是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诚信氛围,树立正气,让新员工在良好的精神熏陶中茁壮成长。

六、努力培养新员工的敬业精神

一个员工的工作好与坏,个人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才会出成绩,敬业才会有创新。因此要大力培养新员工的敬业精神,这需要从下面四点做起。

一是以完善的制度与合理的福利,加强新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将员工的心留住。刚进来的年轻员工,其实抱怨最多。例如,“为什么没有加班费?”、“为什么年底奖金分红这么少?等等,这就需要单位领导耐心认真地根据企业制度对他们进行讲解和教育,使他们认清形势,摆正自身位置。

二是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为新员工树立典范。制度和理念是看不见的,但员工们会从领导身上观察,包括领导的反应、做事和对待部属的方式,榜样的力量往往比任何规章制度都要见效。

三是培养新员工团队合作的革命情感。单位领导及老员工要加强与新员工的沟通,将上级和领导的工作指示、意图及对新员工的建议向新员工解释清楚,同时要注重倾听新员工的心声,让他们感觉到集体中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使他们尽快地溶入到集体中来。

第五篇:对做好新时期办公室工作的思考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随着机构的变革和发展,办公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办公室工作决不是仅限于文件转转发发,来人接待,车辆管理等琐碎工作了。作为一名进入党委部门办公室工作不久的新录用公务员,结合近期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充分发挥办公室职能作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等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认清形势,强化责任意识。

办公室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重工作,处于协调机关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是机关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参谋中心、运转中心和指挥中心。具有参谋、助手、协调、服务、把关、督办等六大职能,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给整个部门造成损失。因此,做好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必须认清形势,强化责任意识。一是要明确职责。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按照性质和繁简程度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形成精干、高效、创新、团结战斗的集体。二是量化责任,建议办公室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年终考核。从办公室领导所应承担的

1责任到每个工作人员头上的任务,均需科学合理地设臵,尽量做到细化、量化、操作性强。对事务性的工作。如办会、收发、接待等不宜量化的环节和岗位,制定规范目标;对文字综合工作,调研工作,制定成果目标;对以效率质量为主的工作,制定效率质量目标。三是增强时效观念。对领导交办的任务要“热心办、马上办、办得好”,绝不能推拖、延误。“办公室无小事”应是每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座右铭,每一件事都牵涉大局,关乎部门的政治形象,必须讲效率、求质量。

二、完善职能,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

办公室工作看似复杂无序,但其背后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认真探索并抓住这些规律,就会实现由无序向有序转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参谋到位。办公室要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抓住各个时期领导关注的重点,工作中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热点,为领导决策搞好全程服务。同时,不能只注重决策前的调研,而忽视决策后工作的监督、信息的反馈,使决策服务发生“断层”。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想领导之未想,谋领导之未谋,做领导之未做,尽一切可能地满足、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让领导满意。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在方向和目标上要严格体现领导意图,在途径上要善于发挥创造性,千方百计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决不能轻

易将问题上交。三是掌握规律。对于确定性的工作只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规范化的制度,然后照章行事,就能形成有序的运行机制;对于非确定性的工作,主要指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应急的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除加强预见性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活应变能力,做到"三巧":巧筹划、巧运时、巧用兵。巧筹划,即工作上分清轻重缓急,把重点放在抓大事、急事上;巧运时,就是合理的运筹时间,既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又做到忙而不乱;巧用兵,就是运用分权,分责等办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工作再重、再急、再难,也可做到井然有序。四是力求规范。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必须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放在突出位臵,将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首先是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各个岗位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有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是工作规范。对办公室各项工作应遵循的程序和注意的环节,制定严格标准,使各项工作程序化。第三是机制规范。在办公室内部应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应严格考察考试,真正将那些政治理论素质高,热爱办公室工作的有志青年,充实到办公室队伍;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真正将那些埋头苦干,业务精通,群众信得过,领导满意度高的同志选拔上来。

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能力。

办公室工作涉及面广、如不注意加强学习和不断更新认识就无法胜任工作。平常即要注意加强学习和政策法规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除加强学习外,还要注重塑造自身的形象。办公室需要好的精神面貌,待人接物文明礼貌,谈吐自然和谐;对突发事件要根据领导意图做好工作,处理好问题;遇事要“三思而行”;办事要果断,避免拖泥带水,延误工作,给机关工作带来不良后果和影响。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团结协作努力工作。

以上几点是我在办公室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以致用,不断总结,优化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技巧,将各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上一篇:电机考试试题最终版下一篇:电焊机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