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写作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主要就中职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就多个问题因素进行了反思研究,进而从目标、内容、教法、学法、评价五个维度尝试提出提高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写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写作论文 篇1:

高考作文的四大病灶

自从恢复高考后,高考作文已经走过三十多年了,如果要谨慎地总结其成绩,或许有两个方面还能够让人满意。一是:考生在压力那么大、时间那么紧的情况下,能写出一批让人眼睛一亮的作文,而且这些作文也都颇具创意。比如2000年江苏考生用戏剧形式写出《四幕剧》,2001年四川考生用病历诊断书写出《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2004年江苏考生改编《孔雀东南飞》,写出《孔雀东南飞新传》,2005年四川考生用古风体写出《永远的谭嗣同》,2009年湖北考生用古诗体写出《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门前》。这些作文或嫁接文体,或巧用古体,都在文体上创出新意,赢得阅卷老师的喝彩。我们要感谢这些孩子的作文天赋,他们在文体上别出心裁,趟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二是:几乎每一年的高考总会出现一篇或两三篇,不按套路出牌、另辟蹊径、大胆的另类作文。比如2001年江苏考生用文言文写出《赤兔之死》,2003年陕西考生用新诗体写出《无题》,2010年江苏考生用古文字写出《绿色生活》。这些作文剑走偏锋,写出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作文。我们也要感谢这些孩子,他们用自己敢于尝试的精神和勇气,为高考作文划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些孩子,他们挑战作文评卷的机制和标准,考核我们的胸襟和气度。虽然这是比较冒险的做法,或许只有部分人认可,但是这两类作文,的确可看作是近三十年来高考作文最大的成就。

但是,对高考作文的批评和责难从来就没有停止,因为高考作文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病灶从生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病灶:作文观念陈旧有误

在教学观念上,主要是两种有缺陷的作文思想在阻塞我们的作文道路。

第一,叶圣陶先生“阅读是作文的基础”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比作文更重要,他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又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有误的作文教学思想。过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势必会削弱写作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致使写作逐渐失去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现在的语文教学,几乎是阅读教学独霸江山。反映在高考中,尽管作文的分值占了60至70分,但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仍然是“东北乱炖”,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一片杂乱无序的混乱局面。

第二,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的“能力与文体并行论”的思想。拉德任斯卡雅继承苏联作文的传统,在肯定“语言中心论”和“文体中心论”的基础上,强调作文的一般写作能力和特殊写作能力。他把一般写作能力规定为:审题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和系统整理材料的能力、用体裁表现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记叙文、描写文和议论文三大体裁里,他又规定了若干能力,比如记叙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的能力,描写动作、过程和人物外貌的能力,回答作文提出的问题的能力等等(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这些能力看上去很有价值,但其实很浮虚,而且过分专注于文体的训练。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尤其是高考作文指导,就是在给学生讲审题,讲中心思想,讲选材;就是在给学生讲记叙文,讲说明文(或描写文),讲议论文。很显然,这是一种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它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而且什么是记叙文、说明文(或描写文)、议论文,什么是审题、中心思想、选材,谁又讲得清楚?或许这些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在一笔糊涂账里,却要求我们的孩子摸爬滚打,强化训练,又会得到什么好结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自成系统、自有规律的,怎么能够说阅读决定写作呢?早在东汉时期,写作就已经独立为一门课程——鸿都门学。生员经过考试后,在鸿都门学里专攻尺牍、小说、辞赋和字画等,这就是写作课的开始(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前言》)。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某些高校里写作学也独立设科。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写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我们还经常说,多读多写,才能写出好作文,这说明多读是重要的,但多写也同样重要!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思想严重削弱了写作的独立地位,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混乱无序的局面。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作文能力强不强,一方面取决于作文训练本身,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写作者本身。我们的写作传统,历来都强调做人对作文的重要性。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说诗晬语》);徐增说,“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徐增《而庵诗话》);纪昀说,“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纪昀《诗教堂诗集序》)。说到这里不用再举太多例子了,我们已经十分明了,做人对写作是何等重要!拉德任斯卡雅的作文思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她只专注于作文本身的训练,而且还只是专注于文体训练,她严重忽略了做人的训练,致使作文教学机械地陷入纯粹的技术操练层面。

现如今,消费主义快马加鞭,每时每刻都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急功近利、功利为主,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谁又去提作文主体性的问题呢?报刊上见得最多的,就是作文辅导一类,具体地说,就是技法流行。这真是悲哀啊,我们这是买椟还珠了!

第二个病灶:作文教学效率低下

高考作文教学(或称高考作文辅导),从表面上看,是风生水起,一片繁荣景象,其实,真实的状况却是,方法混乱、效率低下。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江,曾明确地表示过对作文教学的“不满意”。他说,“中学语文界目前的辅导水平如何,我不为之打分。但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不满意。……我从电视台的‘名师名课’节目中,从报纸的‘名师家教’栏目中,从各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辅导丛书’中,听到、看到、读到不少名师关于高考作文的辅导信息,我的感觉与我的学生一样——不满意。”徐江教授指出,高考作文辅导有“一强两弱”的问题,所谓“一强”,就是辅导者“教化意识”强;所谓“两弱”,就是辅导者“思辨思维能力弱和写作理论素养差”(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不管是否承认徐江教授所说的这个“一强两弱”的问题,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徐江教授只说出了高考作文辅导的一部分真相。在高考作文辅导方面,我们的一些老师,长期以来只注意教学生作文,不注意教学生做人,导致写作和做人严重断裂,学生只明白怎样审题、选材、构思,却不明白写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为了分数,这恐怕也是真相之一。还有,在高考辅导这块有着巨大利益的园地里,名师走穴的江湖气息和作文技法的八卦演绎,恐怕也是一日盛于一日,说它甚嚣尘上,扰乱秩序,怕也不为过。但要说这里头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怕也只有这些“走穴大师们”才心知肚明。

其实,回顾一下20世纪的作文教学,我们还是有值得骄傲的资本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中北大附中的章熊老师提出的“语言——思维”训练模式,北京月坛中学的刘胐胐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高原教授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模式,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卓有成效;即便是专注于技术层面,也涌现了如湖南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但是现在,环顾我们的作文教学,又有几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思想,又有几人在认真地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呢?高考作文市场是大,但也很小,小到几乎没有一个人把高考作文作为一门课程来研究。有限的一点研究,也仅限于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批评。真正是:高考作文辅导,办班无数,思想为零。这又是一种悲哀!

第三个病灶:作文命题百孔千疮

笔者以为,好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有四个基本标准: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和想象的闸门,使学生有所发挥;第二,能引领作文教学的方向,既考查学生做人的水准,也考查学生作文的水平;第三,题目既出人意料,又恰在情理之中;第四,有自己独立的品格追求。但非常遗憾的是,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上述四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有些题目过于成人化、教条化,根本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命题,所命制的题目或者主题先行,或者板起面孔训人,让人无话可说。如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004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2005年重庆卷“自嘲”,2006年湖南卷“谈意气”,2007年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2009年四川卷“熟悉”,2010年湖南卷“早”等。这样的题目又怎么可能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让学生有话可说呢?也有的题目患有软骨病,跟风趋势,俯首社会热点,给猜题押题或宿构套写者留下空间。如1989年全国卷“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2001年全国卷“诚信”,2007年湖北卷“母语”,2008年全国卷“汶川大地震”,四川卷“坚强”,2009年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明星代言”,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这样的题目因为主题先行,能写什么和不能写什么,早已经规定得清清楚楚,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呢?还有一些命题,追奇求怪,漏洞百出,比如2002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有人质疑它违反生命科学,缺乏医学常识;2006年福建卷,命题者则提供的三句话,“诸葛亮借箭不满十万支”、“戈多来了”、“留下一点空白”,彼此孤立,毫无联系,不明所以;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半通不通,留人笑柄;2008年北京卷“瓶子、沙子和水”,胡编乱造,故弄玄虚。这些题目,材料本身就已经漏洞百出,让考生觉得云里雾里了,又怎么可能靠这样的题目帮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

当然,高考作文命题在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创建了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命题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开始注意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等。但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是问题多多,高考作文命题者仍然是任重道远啊!

第四个病灶,作文内容缺乏真意

缺乏真情实感,是高考作文最大的病灶。我们大家都知道,曾有一段时间,当然现在也仍然有不少考生(与命题有关系),不惜牺牲自己的爹娘,生造故事,假说悲惨,想赢得同情,获得一个好分数,而这种极端不负责任、昧着良心胡编乱造的现象,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的一个具体表现。

但更多的作文表现为:演绎有余,创造不足。不少考生——或者说大多数考生,遵循老师传授的新八股作文套路,以演绎为功;至于创造,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结构呈“三层五段式”。就是开头提出看法,中间分别举出两三个事例,两正一反,或两反一正,结尾照应开头,重申观点。因为不限定文体,所以大多数文章都写成一种夹叙夹议的散文体式,叙述、抒情和议论兼而有之。许多高分作文,也都是这种模式。这种文章,基本上可以不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因为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平时准备好了的。考生在考场上只要往上套就可以了。而所写也不外乎屈原、司马迁、苏武、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鲁迅、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就是不写自己的生活,更不可能写自己的心灵和情感。而且不管什么题目,都强行地往上套。开头写得漂亮一点,中间用三五段分列二三个事例,最后以点明主旨收尾。文章千篇一律,仿佛是从大工厂流水线上一起输出的产品。真真叫人头痛得很,但也无可奈何!“纵然一夜风吹去”,即便判卷人偶尔打压一下,“桃花依旧笑春风”,因为这种作文最保险,所以依然最吃香。

为了更好的看清这种作文面貌,我们来看一个片断:

赏善,与圣贤往哲对话,晓道德仁义,修己身美好品格。与尧舜对话,知爱民之心,仰圣帝品行;与孔孟对话,知礼仪不可废,养自身浩然正气;与墨翟对话,知兼爱非攻,存平等博爱之念;与汉武对话,知大汉霸气,虽远必诛;与史圣对话,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与子美对话,知沉郁顿挫,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志;与稼轩放翁对话,知破国之恨,留忠诚之心;与鲁迅对话,知民族劣根,横眉冷对……与先贤往哲交谈,以其智慧浇灌己身,幻化成赏善之翅,使己身明理晓德,遇善事而兴叹,遇不平而拔剑,遇腾达而不狂妄,遇顿挫而不丧志。

知恶,看王朝兴败,看楼起楼塌,知恶不可为。看桀纣猖披,亡国害民,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始皇隋炀,短命王朝,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互异;看秦桧谄媚,污忠谄主,终落得白铁无辜铸佞臣,知小人不可为,远佞而近忠;看崇祯自斩大将,自毁河山,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看满清自醉,天朝上国,终落得火炮轰门,丧权辱国;知自满等于自毁,需时刻严谨自谦……看史中往事,以古之恶人惊醒己身,幻化成知恶之翅,使己身远退恶事,不坠颟顸之渊薮,成就洞若观火之金睛,洞悉世间恶事。

这是一位北京考生写的,2009年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此文作为优秀作文曾发表在京城一家报纸上。实事求是地说,考生能在考试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作文,我们应该感到满意。文章内容充实,辞采华丽,善恶对比,章法分明。但请各位注意,这样的文章,通篇其实都是在演绎,只要平时背熟这些材料,一一罗列,先正后反,再加上语言功底好,就能轻松地炮制出这样一篇作文。然而问题是,这样的作文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学生真实的思想,独立的见识,个性的思考,又去哪里寻找?

更令人悲哀的是,我们的学生早已经不会说话和思考了,他们已经丧失了敏锐的眼光和批判的锋芒。著名特级教师、杂文家王栋生先生曾撰文呼吁,要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他认为,“一个没有评论世事能力的人,在社会上往往只能扮演庸众”(王栋生《要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王老师从一个侧面,说出了作文教学中“人的缺席”的严重后果。是啊,一个人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眼光,他就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就不具有分析和评判一件事物的能力和素养,那他也只能是一个庸众或看客。由此推演到一个民族,如果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这不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吗?

所以必须重塑高考作文的尊严,还高考作文一个朗朗乾坤!同仁们,是时候了,该醒一醒了!

[作者通联: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

作者:何 郁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写作论文 篇2:

中职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 本文主要就中职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就多个问题因素进行了反思研究,进而从目标、内容、教法、学法、评价五个维度尝试提出提高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中职单招 大作文写作 调查分析

为了比较确切全面地了解中职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能力现状,使作文教学更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成效性,作为一名单招语文一线教师,笔者于2013年9月对本校3个年级9个班共272名单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高一至高三各年级分别发放调查问卷份数为129份、95份、48份,收回有效问卷份数依次为125份、93份、4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4%。以下为对本次调查数据结果的统计和具体分析。

一、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1.单招学生对大作文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调查

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递增,单招学生对大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呈递增趋势。这部分得益于课内语文学习、大作文练习的不断积累,也是学生对单招高考应试紧迫性的正常反应。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大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根本不重视。

2.单招学生对大作文写作兴趣的调查

调查表明,单招学生普遍对大作文写作兴趣不够浓厚,多半抱着完成作业、应付老师的被动心理。其内因或许是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在作文练习、考试中受挫较多、提升较难而产生厌学情绪。从这点看,学生仍蕴藏较多可发掘的写作潜能。

3.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基础能力调查

调查表明,大多数单招学生对自身的大作文写作基础能力可以较为正确地定位,但较大比例的学生作文基础薄弱或对自己的作文基础缺乏自信。并且学生大作文基础能力并没有随年级递增而明显提升,这说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4.学生对单招语文教材中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感知的调查

调查表明,年级的递增对单招学生在教材大作文教学内容方面的感知有所促进,但并不明显。较大比例的学生对相关课本内容不重视或无兴趣,一是因为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方面的欠缺,二是因为教师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流于教条,没能因材施教,由此学生也认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提升大作文水平不会有多少帮助。

5.大作文课堂上课情况调查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大作文课堂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流于程式化,缺乏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情境和生动、有活力的教学氛围,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缺乏对学生生活、情感体验的调动和写作兴趣的激发。

6.对写好大作文是否需要借助老师、同学等外力帮助的调查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重视教师指导和同学协助在提高自身大作文能力上的共同作用。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只重视教师指导,生生之间缺乏实质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协作,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写大作文只要死记硬背作文模板、名人名言等。

7.对大作文成绩只凭分数进行评价的调查

调查表明,大部分单招学生认为大作文成绩仅凭分数评价不够合理。这体现出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在作文学习、练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需要有更多元、更人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二、学生教师的问题反思

透过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反思当前单招大作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

1.学生层面的写作障碍

情商性障碍。其一,动机因素。单招学生,尤其是大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写作时往往缺少动力,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显得机械、被动,进而阻碍认知功能的发挥,写作能力反呈下降趋势。其二,兴趣因素。单招学生对大作文写作缺乏兴趣,大作文写作并没有成为他们表达、丰富、提升自我的渠道,而仅仅是一种负担。在大作文练习、考试中的连续受挫又使他们产生抵触、逃避心理,导致大作文能力难以提升。其三,意志因素。单招学生大多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坚韧性等意志品质,而写作是极富创造性的艰苦劳动,大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积累和努力。不少学生在尝试努力一两次而没有得到正反馈后就对大作文厌倦以致放弃。其四,人格因素。单招学生相当部分是升学受挫者和学习困难者,自我评价较低。这种消极的人格障碍必然导致其对大作文写作的消极。总之,这些情商性障碍在主观上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大作文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内容的迟觉,学习方法无所适从和随意,因而不能很好地提升大作文写作水平。

认知性障碍。单招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相对偏低,这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写作时知识、方法与智力潜能等方面的障碍,如调查中对教材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感知困难就反映了这一点。另外,单招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为知识僵化,知识类型的盲区,以及知识组织的无序等,学生在写作时思维往往处于一种断层状态。这种认知性障碍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写作学习内容的理解困难,对相关知识不能触类旁通,能力方法上不能迁移,学生之间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也就缺少根基。

2.教师层面的教学偏差

教学观念的偏差。单招学生多处于中考的低分数段,社会通常对他们冠以“差生”、“淘汰生”等名号。单招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和尊重,教师有时在教学中会带有负面情绪。写作尤其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大作文教学最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缺少心灵沟通,阻碍了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表达和思维互动。在评价学生习作时,教师总以普高学生的标准提出过高的要求,眼光总放在缺点不足上,往往忽视学生的微小进步和闪光点,由此学生在大作文学习过程中难有成就感,也就难有兴趣和动力。

教学方法的偏差。首先是教学内容教条,在进行大作文教学时仅仅照本宣科,缺乏教学张力。其次是教学组织刻板,大多数教师仅依照作文教学的传统程序,一成不变,缺乏教学活力。最后是教学方式陈旧,不管是什么文体、面对的是什么学生,一律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缺乏教学吸引力。

三、有效对策的选择应用

针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学生、教师两个层面的问题反思,并结合实践,下文从目标、内容、教法、学法、评价五个维度尝试提出提高单招学生大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对策。

1.目标的确立

目标具体化。针对单招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写作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设定写作训练目标时一定要切合他们的起始水平,目标要单一、明确、具体化。学生感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才不会漫无目的地敷衍完成写作任务,且通过一定阶段的训练积累可以逐步建立他们的写作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目标层次化。单招学生在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设定写作教学目标前要有效诊断出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由此分别切入他们最近的发展区。目标的设定可以有基础(写出来)、发展(写充实通顺)、提升(写精彩)三个层次,对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弹性目标,各层次的目标定位都力求具有可接受性和适度性。由此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更有激励性的教学反馈。

2.内容的讲授

讲授有序化。单招大作文的文体主要涉及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又各自有不同的类型和侧重。教师在每个学期应循序渐进安排不同的讲授和训练的重点。另外还要安排好由单项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由阶段到全程的训练程序,做到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有计划性又有科学性。

讲授情感化。写作通常需要有充沛的情感,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渲染氛围、创设情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参与到写作中。激发学生作文热情的具体做法有:以题激发,即通过具有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以情激发,即教师设计渲染出一个较强的情绪场,让学生在强烈的情绪场作用下激发写作热情。以境激发,即设置特定的情境,以唤起回忆,启迪想象,触发情感,再现现实生活,激发写作热情。

3.教法的适配与学法的指导

第一阶段,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

这里重点探讨写前观察积累的教法与学法。要进行写作,首先要解决大作文材料来源问题,这就必须学会观察。第一,观察立场要正确。单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一定的自主判断力,但有时难免为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双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慧眼。第二,观察角度要全面。单招学生往往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他们只对部分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容易以偏概全。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观察要有顺序和条理,还要注意比较和鉴别,做到全面细致、点面结合。第三,观察眼光要犀利。要指导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分析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事物的特征及本质意义。

第二阶段,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等方面。

教师可以指导单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审题,做到事半功倍。具体方法有:分析审题法,即指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词语,尤其要把握其中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以及关键词和其他词语的关系,从而抓住题意,掌握写作的中心和要求。类比审题法,即指导学生将作文题与同类或近似的题目进行比较,从而准确把握题意,划分写作范围。讨论审题法,即指导学生仔细揣摩讨论,既要研究题目的字面意义,又要领会题目中抽象的、象征性的含义。

在立意能力方面,要指导学生“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人物、事件表现较深刻的主题,但一定要防止学生强做道学家,说假、大、空、套话。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多角度立意,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要发挥独创性,发表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做到立意独特,别开生面。

关于选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材,材料要真实、典型、新颖。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首要一步是指导学生编写大作文结构提纲。编写提纲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选材、组材、构思的过程,这种思维训练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多侧面、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指导单招学生编写结构提纲,可以先“粗纲”后“细纲”,逐步完善。

叶圣陶先生说:“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叶圣陶论语文教育》)培养修改文章的能力,既可以使单招学生逐步养成严肃认真的写作习惯,又可以使他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升思维水平并锤炼语言。对于单招学生,修改文章应先做到内容正确充实,语言通顺明白,再力求表达生动形象,也就是先求“通”,再求“好”。

第三阶段,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这是作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包括作文批改和讲评两个环节。

作文批改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不要求全责备,应尽量保持原文,切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一般的做法是多就少改,多批少改,保护单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一分为二,使批改既有检查鉴定作用,又有导向作用。另外,作文批改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课后批改外,还应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时,教师可以适度逐步地尝试指导学生批改作文。这有利于学生交流思想,开阔视野,形成切磋争论的气氛,也能够提高作文批改的效率。

作文讲评中,首先讲评重点要呼应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其次对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可在全班进行讲评指导,而对个别问题则不宜公开点名举例。讲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综合讲评、专题讲评、佳作讲评、对比讲评等。另外,当条件成熟时,可组织学生讲评,当学生具有鉴赏的眼光时,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作文批改讲评后,教师要督促指导学生写作文后记。学生写作文后记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物、有针对性,体现对写作过程的反思和对作文批改、讲评的理解消化。

4.评价的取向

首先,评价原则要激励,针对单招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考察历史情况,又要关注潜力发展。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要指导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同伴、家长参与评价,使大作文评价呈现多元互动之势,有利于师与生、教与学的反馈和调整。再次,评价形式要灵活,在大作文评价时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最后,评价过程要发展,对单招学生大作文评价要改变传统的分等功能,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要尽可能地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单招学生个体写作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兴才.专家型教师的文化视野——语文话题的微观解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健.中等职业学校低成就生的教学与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2).

[5]杨新,王桃枝.中等职业学校学业不良群体归因探讨[J].职教通讯,2008(8).

作者:荀巧孜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写作论文 篇3:

真情境·真任务·真驱动

摘 要 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需要命制或选择有价值的作文题。部分作文题中存在概念模糊、情境虚假、思维封闭的现象,会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难抒真情。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命制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时,要设置真情境,给定真任务,实现真驱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情境;写作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成为当下高考语文作文的主流题型,其优点是更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有效地防止宿构和套作,也契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命题原则”中“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1]49的原则。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该类型作文中表现出的水准似乎并未达到课标制定者的预期目标,也没有达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心理期待。当然,作文水平的高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不难发现,平时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中存在大量的“虚假”成分,使得学生并不能通过任务驱动型作文提升自己真实的写作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有鉴于此,在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指导尤其是选择、命制作文题时,我们需要在追求“真”字上下功夫,设置真情境,给定真任务,实现真驱动。

一、 真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原生动力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里的这句名言,可以看作是对写作原生动力的生动诠释。登山、观海,就是两种具体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才能引发写作主体“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情感体验,也就是激发写作动力。同样,唯有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才可能使学生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有感而发,展开思路,构思写作。

学生虚假写作的主要特征是“写作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写作动机缺乏,写作过程机械化”[2],而其原因未必是学生主观上不想写得真实,不愿意动笔写作,而是在写作时遭遇了非真实性的情境。孔子“不悱不发”中的“悱”指的就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可见“想说”是启发的前提。如果面对作文题所给情境,学生压根儿不想说,那后面的写作不弄虚作假还能如何?比如某地高一作文题:

某班班主任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就“家长微信群存在有无必要”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家长群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搭起了桥梁,便于家校沟通,有利于教育;有的说,当看到家长在群里晒成绩,压力很大……

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对此你有何看法和建议?请写一篇文章。

有多少在校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并拥有自己的微信账号和朋友圈呢?在教育部发文明确不允许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的背景下,该作文题设置的情境显然失去了真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当然,所谓的真实情境,并不排斥陌生和虚拟,主要看它是否是学生能感知、接受,能代入的情境。比如给小说续写,就是一个虚拟的情境,但这个情境是基于对小说的解读而产生的,所以对学生而言依然是个真情境。此外,有些作文题会设定多个写作情境,然而存在“真假参杂”的现象。虽然考生可以在若干个情境中自由选择,但其中的部分情境缺乏真实性,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摆设。

情境是指一般的氛围、物理环境和当前的“背景”事件。[3]背景如果失去了真实,作文势必会在一片谬误的土壤上生发开去,也就很难结出真实的果子。其次是角色的真实性,学生毕竟涉世未深,让他们去体验其他角色,尤其是那些带有特殊身份、年龄差距巨大甚至穿越时代的角色,都会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真实的语境或适合交际,或有利于抒怀。写作文时,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生,而不是“江湖百晓生”。要“使作文题中创设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于学生动笔,更使其乐于表达,则值得教师探索和研究”[4]。

相比而言,2021年年初的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考试(俗称“八省联考”)作文题创设的情境就具有足够的真实性(材料略):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抗美援朝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真实性不容置疑。而命题者也并未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身份来写作,学生能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在青年学生的角色,并从青年的立场来思考问题。面对这样的写作情境,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会结合对历史的认识以及生活中的现象,或批判数典忘祖,或抨击崇洋媚外,或讴歌万众一心,或思考“少年强则国强”,或反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二、真任务促学生做负责任的表达者

如果说真情境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桃园的话,那么真任务就是在这个园子中能够跳起来摘到的那个桃子。大部分时候,真实情境使完成真实任务成为可能,但真情境下不一定就会有真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较传统的材料作文多了一组写作任务,而要写好这类作文,完成好这组任务是基础。有的作文题为了考查学生落实任务的能力,就设置了多个写作任务,而这里面,就可能产生不真实的任务。某地模考题:(材料略)以东莞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写一篇在东莞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论坛上的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感悟或思考。

在这个作文题中,命题者要求学生以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演讲场合是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论坛。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物身份对学生而言是很难驾驭的。学生并没有图书馆馆长的经历,甚至对馆长所从事的工作也知之甚少,以这样的身份来写作怎能不走样呢?

如果任务不真实,学生为了应付就免不了胡编乱造,这个离开“培养负责任的表达者”的初衷是渐行渐远的。课标中“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1]7的表述,可以理解为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的终极目标。不同于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议论类文体需要具有相当的严密性,纯粹凭借着想象来写作,就容易混淆不同文体的寫作目标。如果学生面对的是像“以图书馆馆长身份写作”这样的任务,他们在写作时的主要精力势必会放在揣摩对方的想法和语言特点上,而不是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且不说学生与这类角色在年龄、阅历上的差异,单从写的内容来看,其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唐江澎老师认为,无论是任务驱动式的写作,还是作文竞赛的写作,大家必须关注表达者独有的身份。从课标的角度来看,“表达者独有的身份”理解成高中学生的身份应该是较为贴切的。要成为一名“负责任的表达者”,学生首先要会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去揣摩他人的想法。

2019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要求“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五项写作任务中的一项,并要求“切合身份,贴合背景”,而在实际操作中,考生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比如任务之一“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看似难度不大的任务,其实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学生要非常熟悉1919年前的历史背景,还要知道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甚至要了解那个时代青年的表达习惯……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作文里,学生列举当时尚未发生的事件或滥用现代的词语会是常态,“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也难以避免。

对于作文命题者而言,在设定写作任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务必让学生有话可讲,能讲真话。我们要“让学生乐于表达,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充斥了虚假、矫情,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将很难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久而久之,连表达的意愿也会受到影响。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给议论文写作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就有“考虑学生真实的写作需求”。我们不必为了追求题目的新颖而去标新立异,而需要在命制题目时要充分考量其任务的真实性,让学生把现代青年的思想“负责任地”表达出来。

三、真驱动让写作思维真正“动起来”

作文中的任务驱动,真正的目的是用写作任务来驱动学生的思维。如果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那么文章极其容易成为空话、套话的集合地,缺乏活跃的思想和活泼的表达,甚至形成新的“八股文”。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佳作难觅,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如何让思维动起来?从命题者来说,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或者是思辨的可能性。否则,千篇一律,同质化倾向,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对单一的观点的简单阐释中。

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初衷之一是避免宿构、套作,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因此,文章表现的思想、流露的情感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具有很强的发散性。而某些作文题,却实在看不出它是如何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的。如下面这样的作文题:

寒假自主学习期间,有些同学逐渐失去了砥砺奋发的精神,变得懒惰、散漫。“网课不积极,作业出问题”“做卷就想睡,管他错与对”等听来荒诞的顺口溜,成为部分同学假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鼓舞同学们的学习士气,革除假期中的懒散风气,校团委拟举办“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主题征文,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这样的题目,在降低学生审题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因为它没有开放度,学生甚至不需要去做判断和选择;核心词之间也缺少关联度,“勤奋学习”和“立志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很容易让学生写成“双拼”——两篇不同主题的短文组合成的“拼盘”。这样的作文,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还有一类作文题同样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比如下面这一道题:(材料略)读完上面的材料,慷慨激昂之后,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为班级公众号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理性之光。过于宽泛的任务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样是收效甚微。这一道题确实不会出现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状况,但从任务要求看却不像是任务驱动,更像是写作一篇普通的读后感。写作任务缺少指向性,学生写什么都是合理的。所谓的“理性之光”也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高考语文上海卷没有采用一般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它的作文材料却能给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带来有益的启示。如2021年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中的“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句话带有很强的哲理意味。如果顺着题意,可以探讨“事物的价值要被认识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的”;而逆向思考,则可以论述“事物的价值要被认识不一定都要经过沉淀,偶然因素也可以”。还可以思考“时间的沉淀”内涵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内涵是什么、“时间的沉淀”和“事物的价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道作文题,除了考查基本的语言素养外,更注重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带有哲理性、思辨性的作文材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材料,在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命制时要善于借鉴吸收。

此外,将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词由单一的概念变成一组关系,也可以引发学生对事物相关性的思考,从而提升思维的品质。比如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当今的中國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可以说是具备了“大有可为”的客观条件,同时也要求青年们在主观上必须“有为”。这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我们该如何做才称得上“有为”?显而易见,比起对单一概念的阐释,对关系的探讨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中脱颖而出,光靠几篇考场作文是不够的,仅凭频繁刷题也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命制作文题时多一点思考,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也许会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少走弯路,从而提升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任怡.新闻评论:指向“真实”写作的议论文写作教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3]胡根林.情境作文:走向真实的写作和写作的真实[J].语文学习,2014(5).

[4]郑逸农.创设真实写作情境的原则和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7(1-2).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中学]

作者:刘志军

上一篇:物理创新能力方法管理论文下一篇:莱布尼茨数学思想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