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世界管理论文

2022-04-16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159年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盛会,也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盛举,第41届世博会创造了世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纪录,超越73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会之最。在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各个场馆大放异彩,体现了上海世博会“欢聚、沟通、理解、合作”的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导演世界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演世界管理论文 篇1:

影评人眼中的女导演

看世界:女导演成为今年春天的一景,3月份薛晓璐执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过5亿;4月底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上映6天票房就过3亿,5月份杨采妮的新片《圣诞玫瑰》上映,似乎形成了一股女导演潮,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陈念萱:我自己是女人,当然乐观其成,尤其是国内外电影圈总围绕着导演与女明星之间的性关系,作为入门必然条件看待,而偏移了关注焦点的本质,对于真正有演技的部分刻意忽略,我相信从事这行业的女性演员或导演,内心深处必然有许多无法公然讨论的不乐意。

我看了《致青春》与《圣诞玫瑰》,有关这三部电影的相关评论也看了许多,总结一个论调(不论评者是男是女):技巧不够成熟,刚好赶上风潮等等。似乎很少人愿意认真地肯定或者刻意地回避肯定,而钻进够不够“专业”的死胡同里,貌似自己是最专业的“影评人”,让我不得不冲动又好奇地要问:换你来拍好不好?姑且不论电影好不好,单单是要完成一部电影的难度,从筹备到人员调度甚至杀青后的剪辑,都是能杀死许多脑细胞的工作量,非常人能及。我自己做过发行,因此也接触了后制的部分,尤其是宣传短片的剪辑经验,让我体会了这看似不重要也不被关注的隐性工作,其实掌握了整个电影的成功命脉。若说拍片可以累垮半条命,那么剪辑,其实可能用掉的时间与精力更多。若非真有热诚,谁会愿意担当这样的工作重任?打扮得美美地做明星,岂不轻松愉快得多?即便是这背后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可观。

杨早:这里面当然有赶巧的成分。但考虑到从去年到今年的票房井喷,除了银幕数增加,“口红效应”似乎也在呈现。在上半年的“感情档”(三八节、情人节、清明节、端午节),女导演的作品比较应时,大概也是一个原因。当然以上这些原因,也可能纯属虚构,不过,女性主理的作品比较倾向于感情细微处与生活,凑到一堆儿就比较显眼。

看世界:华人女导演中很多是“演而优则导”,比如徐静蕾、赵薇、杨采妮,这是特别的现象还是一般的路径呢?

陈念萱:不只是女演员,包括男演员,演而优则导,不论中外,都是电影从业人员的渴望与梦想。近年来好莱坞甚至流行编剧、摄影录音师做导演,台湾有好几个资深摄影师都做了导演,录音师接拍广告片的也大有人在。毕竟,电影属于综合性艺术工业,彼此间的专业必有共通之处,否则很难合作,长期下来,只要对这行业有热情够认真,很容易便学会了其他原本不懂的专业,进入这行业,等于在艺术战场上入学。我参观过法国里昂音乐学院,里面的学生,无论选择哪个行业,都必须有通识教育的观念,选修并参与其他不同专业的课程,一起在这拥有百余实验剧场的城市里定期发表作品。这个观念很简单,就算不够专业也该理解别人都在做些什么,如此则必须仰赖团队合作的呈现,才不至于发生沟通障碍,而让一件作品陷入七零八落的尴尬情境。近年来两岸三地的导演越来越多,是个好现象,表示大男人沙文主义在中文世界里,有了不错的改善。

杨早:男导演中也有很多是演而优则导。好莱坞每年都会评“权力榜”,一个人权力增加后,就会有掌控整部电影的想法,你还没有提到章子怡担当监制呢。当然也有周迅这种专心演戏的。总之演而优则导一直是电影圈的某种不完全规律,甚至,就像不成功的球员会成为成功的教练产;演而不优则导,也是可以的,只要有人肯投资。

看世界:与男导演相比,女导演会有不同的视角,尤其在情感、家庭题材中,女导演的优势还有哪些?您认为电影有性别吗?

陈念萱:曾经在侯孝贤导演片中演出过的好友姜秀琼导演,拍摄过纪录片与剧情片,也在台拿过许多大奖并得到业界相当的肯定。她得到的好评之一便是:“男导演无法掌握的情感细致度,尤其是家庭题材,姜导有非常独到而细腻的表现,对于掌握演员,她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技巧。”作为电影人,性别,只是一种特质,在许多电影人必备的多样特质中难以回避的一种,能够用到的任何一种特质,都是好素材,没有优劣顺序。我相信导演要考量的,便是如何整合一群特质各异的人,完成概念与意识表白的鲜明旗帜,目的达到,就是成功的管理。曾经在看《八又二分之一》时,非常同情费里尼的江郎才尽,然而电影圈对他的尊敬,显示在多年后的情境重现,尤其是几乎陷入忧郁症的费里尼,逃避媒体与无法完成的工作,躲到服装设计师工作室里的那一幕,老友问:“导演的工作是什么?”非常简单,只要说:“是,或,不是。”但就连这么简单的工作,他都无法胜任,何故?电影是多媒材集体创作,主轴精神都在导演一人身上,这个灵魂若失去,便毫无意义。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内心深处的折磨,若非笃定的热情,很难持续。无论男女,胆敢从事这工作,已相当不易。

杨早:我同意电影有性别,但并非截然两分。记得以前上电影课,老师讲过,从有电影开始,女性就是“被看”的对象,男观众和女观众都会自觉代入男性视角去凝视影片中的女性,不管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还是奥黛丽·赫本式的高贵,都处于摄影机的凝视之下。女性当导演,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挣脱这种模式,当然也可能选择妥协。《致青春》中郑微比较强势主动,就有可能被解读为女导演的某种情怀。

不过老师又说,真正掌控电影“眼睛”的是摄影师,这是电影世界里最后一个性别堡垒。有很多女导演,但几乎没有女摄影师。所以可以讨论电影性别,但不必打标签,毕竟电影是一种团队事业。

看世界:电影产业目前还是男性主导,女性导演要获得成就和认可非常困难。国内有人认为,女导演的成功要靠超强明星阵容和广博的人脉,您怎么看?

陈念萱:就我所知,《致青春》并没有大量使用超强明星阵容,照样表现不俗。明星是靠作品成气候,而非作品靠明星扬名立万,这永远是投资者的迷思,跟导演的创作精神无关。

杨早:女性导演的不容易,也在于她们还处于男权主导的从业环境之中。男权社会不喜欢看到女强人,不喜欢让女性发号施令,所以许鞍华说过她的团队“从未把她当成女人”,似乎女性需要隐藏性别才能处于掌控地位。至于“超强明星阵容和广博的人脉”,难道男导演成功不需要?

看世界:作为资深影评人,您最欣赏的华人女导演是谁?为什么?国外的女导演您最认可的又是哪位?

陈念萱:多年前在纽约林肯中心的意大利影展中,看过一个新锐导演的作品,自编自导自演,主题是特种行业的母女关系。很遗憾,我忘了那位女导演的名字,当时受到相当的震撼,但因刚在戛纳影展十天内看完五十余部电影,又继续在纽约看了百部电影,脑子不晕也难。

这种谁“最”的问题,最难回答。我看作品,是看导演想说什么,若看见了,其余的不重要。

杨早:许鞍华。她的戏路特别广,关注也很深,但又与生活密切关连。能够如此完整而深刻地书写本土经验,又能对异域的生活进行探索的,华人导演里独一份。国外女导演也很少,我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是卡嘉·冯·加纳和索菲亚·科波拉。

看世界:给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女导演的作品有哪些?为什么?

陈念萱:姜秀琼导演的《乘着光影旅行》,虽然是部纪录片,其浓度与想要说的内容非常丰盛,这部电影让我与姜导变成了朋友。

杨早: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许鞍华《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卡嘉·冯·加纳《碧波女贼》。再加上尹丽川《牛郎织女》、薛晓璐《海洋天堂》。我想这些电影共同的特点都是:冷静地书写某种生活。

看世界:电影在您的精神生活中占了多大比例?平均一年您要观影多少部?您是自己选择电影还是因为影评的需要而去看电影呢?

陈念萱:因为看试片变成工作之一,每周看两三部电影是常态,甚至因旅行而错过的试片,我都会自己买票进戏院补看。我想,这应该已经不是工作,而是精神粮食了,电影是我的学校,失去学习,人生无意义,对我而言。

杨早:比例相当大。但观影需要硬时间,所以跟生活状态关系很大。比如2010年因为有工作需要,观影接近150部。2011、2012年没有工作需要了,加上孩子占的时间比较多,观影都在40~50部。这里面自己想看的电影,与为了关注文化现状而看新片/相关影片,大概一半一半。

看世界:在家看电影和去影院看电影,各占多大比例?

陈念萱:只看大银幕,是对作品的尊重。我曾经因为电影发行工作而被迫看录影带,有回接着看大银幕,发现自己的评价落差非常大,从此尽量避免看小屏幕,以免造成观影偏差。

杨早:去影院看电影不超过15部。大多数电影不值得花去影院的时间与精力。

看世界:两岸三地都有不少出色的女性导演,比如香港导演许鞍华、台湾导演张艾嘉、内地导演胡玫、李少红,虽然同是华语圈的女性导演,但文化的差异还是会对创作表达上产生一些影响,您认同吗?

陈念萱:成长环境与价值观,对每个人都会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古今中外皆然,否则就不会有共业这样的说法了。

杨早:当然。许鞍华是个异数,应该说她已经超越一般“女导演”的范畴。张艾嘉有女性自觉意识,但总觉得那种自觉是在承认男权的前提下表达的,老有种委屈感,或许她要表现的女性生活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委屈感。胡玫是个猛将,我猜她追求的大概是黑格尔所说“伟大的头脑是半雄半雌的”,当然我也不知道她能做多少主。李少红是大龄女文青,符合一般人对女导演的想像,现在这拨“演而导”的新晋女导演都比较像她。

作者:于莉

导演世界管理论文 篇2:

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大庆典中的导演智慧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159年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盛会,也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盛举,第41届世博会创造了世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纪录,超越73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会之最。

在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各个场馆大放异彩,体现了上海世博会“欢聚、沟通、理解、合作”的理念。特别是文艺演出好戏连台,共有五大洲237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553个演出团队,表演了1407个文化演艺节目,总场次达24073场。

而在所有演出活动中,最具世界影响力、最能体现中国办博水平、显现导演水准与能力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开园仪式、中国国家馆日、闭幕式这四项重大庆典活动。

我从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工作,担任活动部副部长、世博文化中心管理部副部长,是上海世博会重大庆典组的主要负责人。我与管理重大庆典活动的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胡劲军副局长,担任世博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滕俊杰总导演,任开幕式焰火表演、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晚会的刘文国总导演,一起亲历了开幕式、开园仪式、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演出、闭幕式等一系列重大庆典,从创意策划、制作排演,到执行运营,全程负责,积极参与,还圆满完成了与中央电视台四个频道直播的全程对接。三年多的艰辛工作,让我有幸为成功、精彩、难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出自己的竭诚贡献。

导演,是重大庆典活动的核心人物、主体关键。导演集世界眼光、全球定位为一体,以国际文化大背景为依托,诠释庆典晚会的核心理念。导演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通过构思、创作、实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意境。导演集总设计师、总指挥为一体,决定了每台庆典活动的水准和成功指数。导演集众人智慧、才能以及创造性劳动为一体,汇聚集体的思想火花,共同绽放。

本文结合自己与几位总导演共同工作的实践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试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大庆典中的导演智慧。

一、导演集世界眼光、全球定位为一体,以国际文化大背景为依托,诠释庆典晚会的核心理念。

2010年4月30日晚上在世博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无疑是一台世界瞩目的重大庆典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

在讨论世博会开幕式创意与构思时,滕俊杰总导演提出四个关键词——当代、品质、创意、情感。分成“和谐欢歌”、“相约上海”、“江河情缘”、“世界共襄”、“致世博”五个部分的开幕式,首先是“当代的表述孜孜以求”,以当代视角,实现世界共襄。

世界著名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牵着中国小女孩一起演绎《今夜无人入睡》;邀请美国著名作曲家昆西·琼斯与华人音乐家谭盾,共同创作英文主题歌,由两位美国歌手演唱;来自大洋洲的新西兰毛利族艺术团表演精彩的原生态舞蹈《勇敢的号角》;来自非洲大陆的索韦托合唱团演唱《一种爱》;日本著名歌手谷村新司献演《星》,无不体现出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

“品质成为目标既定”,将每个节目当作艺术精品排练,不断提升各环节里的各种品质。

“创意是成功的唯一天梯”,从节目、氛围、视频、舞美、灯光、科技手段等多方面创新,给观众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享受。比如将中国乐曲《长江之歌》与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有机嫁接,以钢琴与芭蕾组成《江河情缘》,艺术地展现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极具创意,广受好评。

最后是“情感的关注必须超越匆匆步履”。无论是开场700名少女的无伴奏哼鸣,还是结尾75位演员的心手相连,都是对情感的热切抒发。开幕式结尾,两位玉树地震孤儿登上舞台,讲述他们的故事,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让全世界观众都感受到大爱无疆。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后,由刘文国任中方总导演、本人协同参与的“开幕式室外灯光喷泉焰火表演”,在卢浦大桥到南浦大桥长达3.28公里的黄浦江面上及两岸展开,美轮美奂、流光溢彩,升腾的礼花、巨大的喷泉、五彩的激光、巨大的LED屏幕,演绎了一场时空交错、现实与理想辉映的“春江花月夜”。开幕式文艺演出和焰火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世界舆论的广泛好评。

正因为总导演集世界眼光、全球定位为一体,以国际文化大背景为依托,通过对“当代、品质、创意、情感”的生动诠释,使世博会开幕式拥有极高的水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导演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通过构思、创作、实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意境。

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坚持重大庆典活动的创新,呈现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意境,是庆典永葆活力的源泉。“一切源于世博会,创意则是世博会生命的体现。只有好的创意,才能创造奇迹。”2010年5月1日上午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开园仪式”,就得到生动佐证。

世博会重大庆典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不容任何闪失的国家最高标准,其规模和形态又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重大庆典都要在世界面前亮相,更是主办国办博理念、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5月1日上午,在世博中心举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园仪式”上,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共同启动按钮,一个以“浑天仪”为创意原型的装置缓缓升起,悬浮的金色钥匙徐徐转动,“打开”主席台上方巨幅LED屏上古色古香的大门,标志着上海世博园正式开门迎客。

短短半小时的开园仪式,不仅蕴含文明与科技的交流,也契合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昭示着从5月1日至10月31日的半年时间里,来自全球的189个国家、地区和57个国际组织,将共同呈现先进科技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盛宴。

本人刚参加完30日晚上的开幕式,马不停蹄,继续奋战。总导演李燮智与我们整个团队,曾策划了两套开园仪式方案,一套方案在室外世博轴南广场的“十米平台”上,另一套方案则在世博中心室内的 “绿厅”内。考虑到不影响开园首日十万观众兴致勃勃前来,组织方和导演团队反复斟酌,最终决定把仪式放在室内举行。

导演注重“国际理念与中国表达”。在明星演唱的《中国欢迎你》中,200多名旗手入场,舞动的旗帜交织成欢乐的海洋。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致辞中连用三声“谢谢”:谢谢你!中国;谢谢你!各参展方;谢谢你!来自各国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本届世博会成为21世纪一大里程碑。

导演注重“古代智慧与科技展现。”开园仪式的启动装置,凝聚了先进的现代科技,也寓意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开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之路。悬浮在“浑天仪”中的一把金钥匙缓缓旋转,“打开”LED屏幕上世博园区的大门。新颖的创意成为开园仪式的精彩亮点。“钥匙”是巧妙解决问题的符号,象征人类智慧的结晶;用钥匙开启世博园大门,被各国人民所理解;而“浑天仪”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装置上的三个环,象征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祈盼。

如何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既要向中外嘉宾充分展现精神内涵,又要简洁明了,这对导演的创意提出了很高要求。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开园仪式创作团队的艺术构思最终变成现实,为世博会的成功开了圆满的好头。

三、导演集总设计师、总指挥为一体,决定了每台庆典活动的水准和成功指数。

世博会国家馆日,是所有参展国展示本国特色、诠释世博理念的重要平台。2010年10月1日,是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也是新中国成立61周年国庆日。云集四海、汇聚五洲的世界博览会,与普天同庆、万众喜悦的国庆佳节相逢,唯有在2010年。当晚举行的大型文艺晚会,既是中国国家馆日庆典,也是全国人民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共庆新中国61周年华诞的盛大节日。

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胡劲军副局长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世博局活动部组建了东方演艺集团和上海导演组的“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演出联合导演团队”,我代表世博会组委会,赴京与东方演艺集团签约,我全过程努力配合集总设计师、总指挥为一体的刘文国总导演,协调各项事务。

在策划中,我们突出“充分呈现国家意识、中国特色、世博元素”的鲜明主题,以强烈的国家意识,凸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56个民族团结和谐、繁荣发展,展示改革开放、具有创造力、蓬勃发展的中国形象。以浓郁的中国特色,体现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精湛的中华传统艺术,让演出成为“中华艺术的瑰宝、令人信服的经典、精心打造的名品”,达到“一流、经典、国宝”的艺术追求。以新鲜的世博元素,抒发百年世博今日梦圆的心情,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然而,要将策划方案变成精妙绝伦的演出,对总导演及整个团队是极大的挑战与考验,是对创新力、洞察力、审美能力、协调能力的综合检验。我们克服场地局限,舞美搭建、排练周期的限制,9月29日、30日短短2天,完成大规模的舞美搭建及近800人的节目排练。

10月1日晚,在世博中心红厅举行“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激情致辞。九个体现“一流、经典、国宝”水准的节目先后登台。“城的梦,梦的城,美丽的期待就在这里迸发激情。”特意为世博会创作的歌舞《美丽城市》,以欢快旋律拉开文艺晚会的序幕。列队变幻的海宝机器人、充满朝气的现代舞、美轮美奂的时装表演交织进行,生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经典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深情委婉,如涓涓细流沁人心扉;钢琴独奏《我的祖国》激情澎湃,似浩荡长河感人肺腑;伴随《让我们舞起来》的激扬旋律,各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擂响鼓乐,踏歌起舞,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

舞蹈《敦煌情韵》彰显东方魅力,《吉祥孔雀》寓意幸福安康,京剧联唱《流光溢彩》荡气回肠,蒙古族的呼麦长调、土家族的撒叶尔嗬、彝族的海菜腔等原生态表演和谐交融,杂技《绸吊顶技》柔美惊险。最后,全场共同唱响《歌唱祖国》,祝福中国,喝彩世博,将文艺晚会推向高潮。

这台“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演出”充分展示导演集总设计师、总指挥为一体,确保这台庆典达到国家水准,获得很高的成功指数。

四、导演集众人智慧、才能以及创造性劳动于一体,汇聚集体的思想火花,共同绽放。

担任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的滕俊杰常说,就凭我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这样重大的庆典活动,我依靠的是集众人智慧、才能集创造性劳动于一体,汇聚集体的思想火花,共同绽放,才能顺利担当重任,完成任务。

导演要有独到的审美视角,善于艺术想象,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作为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协调者,善于综合演员、道具、音响、灯光、烟火等各种艺术手段,表达意志和理念;善于组织团结所有主创人员、演员、技术人员,发挥各自才能,让众人的创造性劳动结成丰硕的成果。

继4月30日圆满完成世博会开幕式后,滕俊杰再次担纲世博会闭幕式总导演。他思考着,从5月1日到10月31日,各国朋友从陌生到熟悉,彼此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绪,留恋这座城市,留恋这个园区,留恋这份工作。闭幕式晚会的主线很清楚,就应该是依依不舍的情感主线。

10月31日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在世博文化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闭幕式,并宣布“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

由闭幕仪式与文艺演出两部分组成的这台庆典,突出世博特点、情感特征、快乐特色,回顾上海世博会举办184天来的中国情、世博情、世界情。

当戴着各国世博场馆造型头饰的模特进行大型景观表演《流动的世博园》,人人心怀感慨;当电视短片《快乐相聚——国际各参展方代表世博掠影》播放,个个心潮澎湃;最感人的是由各国家馆政府总代表、外国国家馆馆长代表、外国参展参演代表用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共同表演的互动情景歌舞《欢歌笑语》,不同的语言诉说共同的真情。当大型互动歌舞《星空下的告别·为明天》歌声响彻时,真情的潮水在澎湃激荡。

在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上,高科技元素制造出叹为观止的舞台效果,为本届世博会留下了永恒、经典的记忆。沉甸甸的古老编钟,神奇地飘离地面;以英语、法语“胜利”的首个字母“V”,呈现两个12米长的“V”形天梯,从天而降,象征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7560立方米的“星空”矩阵瞬间开启,犹如银河飞瀑倾泻。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四台重大庆典活动,充分展示了作为核心与主体的导演之智慧。我作为上海世博会重大庆典组的主要负责人,与几位总导演通力合作,精心协调,为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作出了微薄奉献,成为一生的光荣、永恒的记忆。

作者:徐嵩峰

导演世界管理论文 篇3:

明星跨界现象与新锐导演的代际问题

新锐导演,是继第六代导演之后出现并活跃于当下影坛的一批年轻导演。而明星跨界导演作为新锐导演中的一个主流群体,正对中国的电影生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凸显,应当引发业界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一、“演而优、说而优、唱而优”则导

近年来,明星跨界导演现象持续升温,为中国电影工业市场奠定了良好的票房和后续制作的基础。这些跨界明星导演,其大多出身于演员、主持人、歌手等,而且往往身兼主演、编剧和导演等多个角色,并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较大影响。以下是2012年以来部分跨界导演情况的一组数据:

由上表可知,这些导演的出身各有不同,其中以知名演员、主持人、歌手最为常见,是典型的“演而优、说而优、唱而优”则导。他们跨界之后执导的作品,有的质量上乘,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赢得了大丰收,但也有不少作晶或多或少遭到观众的质疑。这些作品通常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在主题意蕴上,哲理性不足,缺失文化厚重感;在技术表现上,专业摄影机位移的技巧无法凸显主题意蕴;在场景布置上,美工和布景设计不太尊重历史文化史实;在演员选择上,明星自己作为“牵头羊”,其他圈内明星作为配角;在审美上,多数是将丑与美相对的演员形象进行极端的恶搞或自娱;在制作成本上,多数为小成本投资,以降低风险;在制作周期上,缺乏可控性,甚至无法顺利上映;在类型上,倾向于喜剧、爱情、动作、悬疑和犯罪片,迎合年轻观众的观影心理。可见,这些特征与之前的几代导演有了很大不同,属于一个新出现的重要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二、明星跨界执导产生新问题

我国明星跨界导演持续火热,与借鉴好莱坞明星制、制片人中心制有着直接关系,所谓的“明星制”,指的是“自1910年代末以来,在好莱坞确立的电影产业机构首要追求就是为投资者赢得最大利润。明星拥有特殊的光环,这种光环不仅等于明星的‘交换价值’。它似乎具有实实在在的无与伦比的特性——或至少是一种形象特性,它使明星的每一次出场都具有一种特殊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明星是生产明星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的不可逾越的代表”。可见,明星制为明星跨界导演赢得了导演和制片人的资本和话语权,扮演着制片人或编剧的角色,是名义上的导演,这显然对我国长期采用的大导演中心制带来了直接挑战和冲击。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导演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执着,并为之进行严谨地探索。美是崇高,以磅礴或细腻的艺术形态,激发人们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导演对于电影语言的精准把握。优秀的导演,既能用影像传达意图,又能用文本传播思想。“电影的美和戏剧一样,在于塑造活生生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电影美学着重研究电影艺术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电影的艺术手段,以反映生活的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对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呈现为有优美形式的艺术形象体系,以激起观赏者的美感,满足各种欣赏者多样的审美要求,引导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

但当前一些明星跨界导演的电影作品被批评在电影美学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由郭德纲执导的2018年上映的《祖宗十九代》便引发了许多观众的质疑,被认为缺乏“专业化的镜头语言,以及用场景讲述完整故事的能力”,编剧文本缺乏思想,影像风格杂乱无章,且有过分强调德云社的品牌营销和过多表现个人存在的嫌疑。2015年王宝强执导的《大闹天竺》也被观众诟病,认为人物形象设计极似杀马特,摄影机的运动无技巧;故事平淡无奇,缺乏内在的价值观引导和文化的厚重感。2015年大鹏执导的《煎饼侠》也被批评为在电影里卖弄情怀,是为了实现跨界自我营销和明星品牌的推广,与真正的电影艺术美术理想还有差距。实践证明,对于一些在思想价值、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缺失的作品,哪怕票房很好,也难免会令众多充满期待的粉丝倍感尴尬和失望。

总之,跨界导演一方面为我国的电影产业贡献了高票房,但另一方面,其参差不齐的质量也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及大众审美素养产生负面影响。其后果是极易因过重强调商业性而丧失艺术性,导致电影文本内在审美的失衡,这是对第四、第五代导演坚持作者电影理想的反叛,也是对那些坚持电影影像本体论和新商业美学规则的破坏,可能沦为一种无哲理性、文化性、审美性的纯粹的无意味的形式,即自我欢娱、自我膨胀、自我营销的媚俗状态。换言之,影片既无法用影像表现导演的思想,也无法用自身的思想与视听元素进行艺术性的结合,从而导致因思想贫瘠、叙事弱化、情节平淡,仅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消解时间的娱乐产品。

三、新锐导演代际划分的困惑

按通常的导演代际划分,当前依然较活跃的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其中,第五代导演以20世纪80年代毕业十北电导演系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为主体,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的集大成者。第六代导演主要包括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管虎、张扬、陆川、宁浩、徐静蕾等人,其视角缩小到都市中的边缘人物或当时改革中的人情世故。关于代际划分问题,杨远婴认为:“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遭遇谱系既是自然生理年龄所组合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个代际的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独处的历史困境,而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了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换言之,代际划分有一些共通的标准,比如几乎同层的自然生理年龄、相似的历史境遇、相近的情感表达方式等。

为了更好地辨析新锐明星跨界导演的代际问题,不妨依据上述标准,以第五、六代导演作为参考系加以考察分析。第五、六代导演的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缘何如此呢?首先,是缘于自身经历的时代文化语境所致。70后、80后青年导演缺少50后导演对于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感,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年轻导演更加注重个体的思考,“第五代注重人文意识,文化内涵,讲究宏大叙事、气势不凡;而第六代导演则偏重个人体验、西部特征,多用长镜头、纪实画面”“尽管我们可以这样说第五代导演的诞生体现了集体性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第六代更偏重于个体本位的自我体验式的书写”。其次,在风格與情感表达形式上也截然不同。就风格而言,第五代导演强调影像附着于内容之上,注重哲理性表达;而第六代则强调内容附着于影像之上,影像更偏重于后现代主义的拼贴、颠覆和符号化特征。就叙事而言,第五代延续了《定军山》(1905)早期电影的戏曲电影叙事特征,对于历史的改编自然厚重、鲜明,并擅长用厚重的艺术形式呈现,所以个性鲜明。第六代则大多深受法国新浪潮纪实主义和巴赞“长镜头”的摄影机影像本体论的思想影响,对于都市的再现显得平淡、浮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故事的叙事上。简单讲,第六代更注重影像叙事而非文学的旁白,“第六代的价值是让中国电影重新回到了电影的起源。(现实本真性、影像本体论、镜头的客观纪实、新好莱坞的商业美学原点)”。由上可见,作为艺术创作群体,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由于所处的文化语境及其个体经验的不同,导致影像风格和情感叙事方式上的迥异,因此体现出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比较容易做出清晰地划分。

那么,最近十余年来以跨界明星为主流的新锐导演,又为何遭遇了代际划分难题呢?爬梳明星跨界执导电影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到,这种现象在近十年间有逐渐升温之势,特别是2018年,很多歌手、演员、主持人都在做着导演梦。他们将自己的Mv改编成故事长篇,自己的歌曲拍摄成故事,自己的经历改造成电影。一方面他们为当下的电影工业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又因缺少必要的技术规范和文化内涵,庸俗地演变成牺牲电影艺术来做自我宣传,以显现自身个体的存在。对比不难发现,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更注重对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因而艺术性、美学性更强;而新锐导演,在经济和网络时代裹挟下,更注重追求视觉唯美和喜剧清新,以迎合新一代90后、oo后年轻观众的心理需求,因此艺术性较为薄弱,仅仅是一种娱乐快消品。可见,对于跨界明星的新锐导演而言,其作品大多无风格,难以找到鲜明个性,抛弃技术规范,甚至以恶搞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因此给当前跨界明星新锐导演的代际划分带来困惑。

总之,跨界明星的新锐导演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的追求方面已有了很大不同,他们是明星制催生出的一种资本操作现象。在我国大导演中心制长期把持话语垄断的进程中,明星被压制的欲望和梦想终于在拥有资源后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大胆挑战。明星跨界执导,打破了已有的制片人和导演中心制的格局,这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不可小觑,但迈出这一步的同时,也有很多明星还只是停留在“造势”之中,对于没有系统掌握导演技术的演员来说,真要创作出质量上乘的电影,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七代导演”,还有一段很长的修炼之路要踏踏实实地走。

四、给明星跨界导演的若干建议

无论如何,明星跨界执导已然成为近年电影业中的一股新风潮。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我们整体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但在包容的同时也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好引导,帮助其成长成熟,为中国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助力。

(一)注重从传统文化基因中吸收营养,提升创新性转化能力

如何有效吸收传统文化基因的丰富营养,打造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时代作品,是新锐导演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实现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复兴,已是国人的共同愿景,任何电影人都不应忽视国人这一最为基本的文化心理需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当代值得发扬,而这正是当代年轻人所匮乏的地方。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电影人,应该积极吸收传统文化基因营养,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需求做出回应。

(二)培养自身文学创新素养,提升编导水平

“电影的文学性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电影艺术归根结底还是一门文学化的艺术,即使是影像再现的银幕艺术,最终转达或被解读的还是一种文学。新锐导演应具备对经典文学的改编能力,“我们今天重视的是题材本身,我们对题材要求日益严格,电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剧作时代”。诚然,对于剧本的改编对当下电影的发展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影文学的改编,首先应该尊重原著,并要将之与电影语言进行艺术的结合,否则将如巴拉兹·贝拉所言:“任何一种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着有机的联系,特定的内容只能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才是最合适的。如果把一部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内容纳入另一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果只能给原作带来损伤。”改编除了要尊重原著,还要大胆创新,进行艺术的再现和升华,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在文学剧本中感受不到的银幕语言。优秀的编导往往以故事创作为核心,优秀的故事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在电影的文本选择、故事编创、影视制作、演员表演等方面,这些都是跨界明星新锐导演有所不足且需慎重为之的地方。

(三)做好自我规束,坚持电影人基本的文化操守

在明星制运作之下,明星其实被当作一种营销的文化商品,通过利用明星的粉丝群体为票房盈利提供保障,以此降低制片人投资的风险。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明星可凭借其自身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介入导演行业。就此而言,跨界明星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导演,其实还扮演制片人或编剧的角色。这种跨界性带来的一大负面影响是导致电影美学的淡化,就国外而言,这也成为1920年美国电影审查制度诞生的一大原因,进而在20世纪60年代颁布《海斯法典》(Hays Code),即形成了所谓的美国电影协会分级制度(MPAA Ratings)。那么,就国内而言,“跨界导演的出现是媒介、市场与观众共谋的结果……跨界导演现象也表明我国当下明星发展不够成熟,明星资源分配不均,还存在盲目消费,過度消费等不足”。可见,明星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制度性建设和运行机制都未完善,这一方面需要明星自我规束,坚持电影人基本的文化操守;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主体等相关方面,尽量制定市场运作规则,避免明星制的负面作用,引导、规范其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明星导演的自我规束,还集中体现在妥善做好自我心理调控。明星导演应摆正自己的心态,追逐电影的梦想,但切忌为了一时之利,浮躁地急于求成。历史已经证明,优秀作品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如何沉潜心境去创作出优秀代表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七代”导演,是当下跨界明星导演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四)以自身影响力,积极引导和培育年轻观众正确的审美取向

阿尔伯特·拉法依(Albert Laffay)认为:“电影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认知的和情感的参与过程,电影很容易就挑起认同感。”l151一定意义上,观众其实也是创作者,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作品。那么,观众的文化修养、艺术取向等对电影的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前的电影观众以年轻人为主体,而年轻观众的美学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形成,需要不断加深对于生活美学、艺术美学、电影美学的修养,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去甄别作品的优劣,或者去深刻理解一部优秀作品的丰富内涵。此时明星导演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做好引导。由于明星导演粉丝多,影响力大,在引导年轻人的审美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明星导演应该利用自身影响力优势,在引导和培育年轻观众正确的审美取向做好工作,逐渐形成良好的受众文化生态,为电影业健康且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外围保障。

总之,当今非常活跃的明星跨界新锐导演群体,一方面为我国的电影市场做出r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其作品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和质疑,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新锐导演,他们不应些被现实的低级趣味所解构,而应该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不断提升自己,博取更大的文化生存空间,最终以优秀作品确立中国“第七代”导演的历史地位。

作者:谢仁敏 李占喜

上一篇:初中科学实验论文下一篇:学校食品安全论文